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點名問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回答:你一定會說,這是什么爛問題,誰那么笨,花錢買罪受?
可同樣的情況換個場合,自己或許就做類似的蠢事。
不少男女都曾經抱怨過他們的情人或配偶品性不端,三心二意,不負責任。明知在一起沒什么好的結果,怨恨已經比愛還多,但卻“不知道為什么”還是要和他攪和下去,分不了手。說穿了,只是為了不甘,為了習慣,這不也和光臨餐廳一樣?
――做人,為什么要過于執著?!
問題二:如果你不小心丟掉100塊錢,只知道它好像丟在某個你走過的地方,你會花200塊錢的車費去把那100塊找回來嗎?
回答:一個超級愚蠢的問題。
可是,相似的事情卻在人生中不斷發生。做錯了一件事,明知自己有問題,卻怎么也不肯認錯,反而花加倍的時間來找借口,讓別人對自己的印象大打折扣。被人罵了一句話,卻花了無數時間難過,道理相同。為一件事情發火,不惜損人不利己,不惜血本,不惜時間,只為報復,不也一樣無聊?
失去一個人的感情,明知一切已無法挽回,卻還是那么傷心,而且一傷心就是好幾年,還要借酒消愁,形銷骨立。其實這樣一點用也沒有,只是損失更多。
――做人,干嗎為難自己?!
問題三:你會因為打開報紙發現每天都有車禍,就不敢出門嗎?
回答:這是個什么爛問題?當然不會,那叫因噎廢食。
然而,有不少人卻曾說:現在的離婚率那么高,讓我都不敢談戀愛了。說得還挺理所當然。也有不少女人看到有關的諸多報道,就對自己的另一半憂心忡忡,這不也是類似的反應?所謂樂觀,就是得相信:雖然道路多艱險,我還是那個會平安過馬路的人,只要我小心一點,不必害怕過馬路。
――做人,先要相信自己。
問題四:你相信每個人隨便都可以成功立業嗎?
回答:當然不會相信。
但據觀察,有人總是在聽完成功人士絞盡腦汁的建議,比如說,多讀書,多練習之后,問了另一個問題,那不是很難?
我們都想在3分鐘內學好英文,在5分鐘內解決所有難題,難道成功是那么容易的嗎?改變當然是難的。成功只因不怕困難,所以才能出類拔萃。
有一次坐在出租車上,聽見司機看到自己前后都是高檔車,兀自感嘆:“唉,為什么別人那么有錢,我的錢這么難賺?”
我心血來潮,問他:“你認為世上有什么錢是好賺的?”他答不出來,過了半晌才說:好像都是別人的錢比較好賺。
其實任何一個成功都是艱辛取得。我們實在不該抱怨命運。
――做人,依靠自己!
問題五:你認為完全沒有打過籃球的人,可以當很好的籃球教練嗎?
回答:當然不可能,外行不可能領導內行。
可是,有許多人,對某個行業完全不了解,只聽到那個行業好賺錢,就馬上開起業來了。
我看過穿著沒有任何品位或根本不在乎穿著的人,夢想卻是開間服裝店;不知道電腦怎么開機的人,卻想在網上聊天,結果道聽途說,卻不反省自己是否專業能力不足,只抱怨時不我與。
――做人,量力而行。
問題六:相似但不相同的問題:你是否認為,籃球教練不上籃球場,閉著眼睛也可以主導一場完美的勝利?
回答:有病啊,當然是不可能的。
可是卻有不少朋友,自己沒有時間打理,卻拼命投資去開咖啡館,開餐廳,開自己根本不懂的公司,火燒屁股一樣急著把辛苦積攢的積蓄花掉,去當一個稀里糊涂的投資人。虧的總是比賺的多,卻覺得自己是因為運氣不好,而不是想法出了問題。
――做人,記得反省自己。
問題七:你寧可永遠后悔,也不愿意試一試自己能否轉敗為勝?
回答:恐怕沒有人會說:“對,我就是這樣的孬種”吧。
然而,我們卻常常在不該打退堂鼓時拼命打退堂鼓,為了恐懼失敗而不敢嘗試成功。
以關穎珊贏得2000年世界花樣滑冰冠軍時的精彩表現為例:她一心想贏得第一名,然而在最后一場比賽前,她的總積分只排名第三位,在最后的自選曲項目上,她選擇了突破,而不是少出錯。在4分鐘的長曲中,結合了最高難度的三周跳,并且還大膽地連跳了兩次。她也可能會敗得很難看,但是她畢竟成功了。
她說:“因為我不想等到失敗,才后悔自己還有潛力沒發揮。”
一個中國偉人曾說:勝利的希望和有利情況的恢復,往往產生于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做人,何妨放手一搏。
問題八:你的時間無限,長生不老,所以最想做的事,應該無限延期?
回答:不,傻瓜才會這樣認為。
然而我們卻常說,等我老了,要去環游世界;等我退休,就要去做想做的事情;等孩子長大了,我就可以……
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特征,闡明事理的一種文體。通過對實體事物科學的解說,或對抽象整理的闡釋,使人們對事物的形態、構造、性質、種類、成因、功能、關系或對事理的概念、特點、來源、演變、異同等科學地認識,從而獲得有關的知識。
1、說明文一般結構形式為:先對說明的對象作總的概括介紹,然后導入具體說明,概括介紹的方式包括概述式 、描述式、設問式和定義式。
2、具體說明的結構思路
說明文的結構由事物的性質確定,一般來說,確定它的結構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一是按說明對象的自身條理性來安排結構。二是按人們對說明對象的認識規律安排結構 。
(來源:文章屋網 )
例如:命題作文“堅持”的主題提煉。我們先來看“堅持”是一個動詞,能夠表達一個完整的觀點。可能有的同學會說:這怎么是一個觀點類命題作文
呢?“堅持”只是一個詞語,連句子都算不上,怎么會是一個觀點呢?其實我們在這個題目前加上“我們要”三個字,
就可以揣摩出隱含在題目背后的觀點――“我們要堅持”。可能有的同學又要問了:為什么一定要加“我們要”呢?為什么不能加“他們要”呢?這是因為出題者的出題意圖是考查中學生對生活和人生的思考,所以便加“我們要”。
那么,“我們要堅持”這個觀點能否作為我們所要寫的文章的主題呢?不行,因為這個觀點還太抽象,同學們要對它進一步充實,使它成為一個具體、完整、全面的觀點。如何充實呢?可以針對前面得出的基本觀點――“我們要堅持”問“為什么”,即“為什么我們要堅持?”
依據自身對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同學們可以找出許多原因,比如:只有堅持,才能戰勝重重困難,獲得成功。接著同學們要將基本觀點――“我們要堅持”和針對這個基本觀點問“為什么”之后得出的原因――“只有堅持,才能戰勝重重困難,獲得成功”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而全面的觀點:我們要堅持,只有堅持,才能戰勝重重困難,獲得成功。這才是同學們要寫的文章的主題。
整理剛才的思路,可以歸納出動
詞性觀點類命題作文的方法步驟:
1.“加”:在題目前加“我們要”,形成一個基本的觀點;2.“問”:針對這個基本的觀點問“為什么”;3.“合”:將得出的原因和基本觀點整合為一個具體、完整而
全面的觀點。由此得到“三步法”,即一
“加”,二“問”,三“合”。
試比較下列三個命題作文題目中,哪個可以運用“三步法”提煉主題?并試著提煉一下。
1.成功的門是虛掩著的
2.極限
3.合作
思路分析:第3個題目可以用“三步法”提煉主題。提煉過程如下:1.“加”:在“合作”前加“我們要”三字,得出基本觀點“我們要合作”;2.“問”:“為什么我們要合作”,同學們稍作思考,可以找到一個原因:合作可以讓我們充分利用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提高學習的效率,獲
得更大的進步;3.“合”:將基本觀點――“我們要合作”和原因――“合作可以讓我們充分利用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提高學習的效率,獲得更大的進步”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充實、具體而完整的觀點:我們要合作,合作可以讓我們充分利用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提高學習的效率,獲得更大的進步。這就是同學們要寫的文章的主題。
下面同學們再來看一下“表現自己”這個命題作文如何提煉主題。“表現自己”是一個動詞性的短語,同時也是一個動詞性短語的觀點類作文命題,因為在“表現自己”前加“我們要”三字后,可以組成“我們要表現自己”這一觀點。于是我們可以按照“三步法”的三個步驟來審題立意:1.“加”:在題目“表現自己”前加“我們要”三字,得出“我們要表現自己”這個基本觀點;2.“問”:針對“我們要表現自己”這個基本觀點,問“為什么”。同學們稍作思考,可以得出一個原因:表現自己,可以讓他人了解自己的才能,從而獲得他人的欣賞;3.“合”:將
基本觀點――“我們要表現自己”和原
因――“表現自己,可以讓他人了解自
己的才能,從而獲得他人的欣賞”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觀點:表現自己,可以讓他人了解自己的才能,從而獲得他人的欣賞,所以我們要表現自己。
由此可見,動詞或動詞性短語的
一、“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課標要求:1.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 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
主要考點:地球在太陽系的位置、地球的普通性與特殊性。
命題例析:這一考點的命題,主要考查地球在太陽系中所處的位置、地球上為什么適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
【例1】地球是人類的家園,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回答1~3題
1. 地球的普通性主要表現在
A. 從運動特征看,地球與水星、金星、火星很相似,自轉周期較短
B. 從結構特征看,地球屬類地行星,體積質量適中,比巨行星小,比遠日行星大
C. 從運動特征看,地球與其他七大行星十分相似
D. 從結構特征看,日地距離適中,公轉周期適中
2.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
A. 適合生物生存和繁衍
B. 繞日公轉與自轉的方向都是自西向東
C. 表面存在大氣層
D. 位置適中,體積和質量適中
3. 想了解M星球上是否有生物存在,你認為必須了解下列信息中的哪些信息?
①M星球上是否有火山活動 ②M星球上是否有水 ③M星球上是否有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 ④M星球上的溫度是否適宜 ⑤M星球是否圍繞太陽公轉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⑤
解析:地球的普通性在于其所處的位置和特征與其他行星相似,特殊性在于其有高級智慧生命存在。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可以分為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內部條件主要包括適宜的溫度、厚厚的大氣、充足的水源等,外部條件主要包括穩定的太陽輻射和安全的運行軌道等。
答案:1.C 2.A 3.A
二、“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課標要求: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考點一 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及特征。
命題例析:這一考點的命題,以基礎為主,考查地球內部圈層構造,突出生產、生活特別是利用地震波的原理探索地球內部物質分異、勘探石油等。
【例2】地震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災害,但人類也可以利用地震技術探索地球內部物質分異、勘探石油。讀圖1,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地震波的傳播狀況可以劃分地球內部圈層構造。在地球內部圈層構造示意圖中的方框內,填寫地球內部各圈層和分界面的名稱。
(2)最近,我國在渤海發現儲量逾10億噸的大油田。該油田儲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維地震勘探技術的結果。地震波分為縱波與橫波,根據地震波傳播原理,在通過含油層時,傳播速度發生明顯變化的主要是_________波。
解析: 第(1)題,地球內部圈層和分界面名稱屬基礎知識,此題較為簡單。第(2)題,地震波分為縱波和橫波,縱波能穿過固、液、氣各態物質,而橫波只能穿過固態物質。
答案:(1)(見圖2) (2) 橫
考點二 地球外部圈層的結構及特征
命題例析:這一考點的命題,突出地理的綜合性,考查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等圈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以及與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關系。
【例3】讀秀麗的黃果樹景觀圖,回答1~3題。
1. 圖示景觀體現出的地球圈層的個數是
A. 2個 B. 3個 C. 4個 D .5個
2. 在景觀圖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統中最活躍的圈層的要素是
A. 瀑布 B. 巖石 C. 樹木花草 D. 大氣
3. 該景觀的形成過程,充分說明了
A. 圖中各圈層都是連續而不規則的,且都相互聯系
B. 圖中的各圈層之間存在著物質遷移和能量轉化
C. 圖中的各圈層是獨立發展變化的
D. 圖中各圈層的內部物質運動的能量都來自太陽輻射能
解析:景觀圖中涉及的圈層有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大氣圈;生物圈是最活躍的圈層;該瀑布的形成說明地球的圈層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它們之間不斷進行著物質遷移與能量的轉化。其所需能量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地球內能、重力能、太陽輻射能。
答案:1. C 2. C 3. B
三、“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水循環的意義。”
課標要求:1.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2. 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考點 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命題例析:這一考點的命題,主要考查水循環對氣候、環境、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例4】圖4為“水循環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丁-甲-丙-丁過程屬于 循環。水循環的主要地理意義是 。
(2)水循環對乙圖所示地區直接提供的資源主要有 和 資源。丙圖中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3)目前,人類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來源于水循環的(填字母) 環節。人類可以通過 、 措施來改善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以更好地滿足人們對水資源的需求。
(4)在全環水循環中,陸地水主要通過 、 方式進入到大氣層中。
解析:水循環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層通過蒸發、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等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水循環包括:海上內循環、陸上內循環和海陸間循環。水循環的意義:促進地球上各種水體的更新,維持了全球水的動態平衡;對全球的熱量傳輸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由于在水循環的過程中,不斷進行勢能和動能的轉換,由此產生了流水侵蝕、沉積等作用,塑造了地表的形態;人類可以通過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等措施來改善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以更好地滿足人們對水資源的需求。
答案:(1)海陸間 維護全球水量平衡、使陸地淡水資源不斷更新,促使地球各圈層及陸地海洋之間物質和能量的遷移。
(2)水 水能 流水沉積作用
(3)c 修建水庫 跨流域調水(4)蒸發、植物蒸騰作用
[關鍵詞] 譯者主體性;英文電影片名;翻譯原則;翻譯策略
電影片名作為文藝作品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多以極其簡潔精練的語言對作品的內容、主題及思想做高度凝練的概括。本民族文化特色也富含其中。電影必須能給觀眾提供審美享受,好的電影片名能給觀眾的感官帶來愉悅,同時將觀眾帶入電影為他們創造的藝術氛圍當中,因而好的電影片名能滿足觀眾的審美期望,并吸引更多的觀眾。一般來說,電影片名翻譯要求較高的通俗性和廣泛性,而半文學體風格又要求此類翻譯講究語言的邏輯性、藝術性和感染力。鑒于此,電影翻譯為譯者主體性的發揮提供了理論支持。
任何譯文里,都隱含著譯者的主體性,不管這種主體性對廣大讀者而言是有益還是有害,它都是不可能避開的。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描寫翻譯學的興起為代表,翻譯中的文化研究逐漸盛行。翻譯界認識到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的主體意識必然會對翻譯活動產生影響,因為翻譯不僅是語言文字的轉化,更重要的是思想交流和文化交流。譯者主體性亦稱翻譯主體性,指譯者在翻譯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本質特性,即翻譯主體能動地操縱原本(客本)、轉換原本,使其本質力量在翻譯行為中外化的特性。譯者主體性給電影片名翻譯帶來了更廣闊的發揮空間,使譯者能夠更完美、準確地再現電影的信息和美感。
一、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原則
電影片名是一種專有名詞,是編劇精心構思的產物,既高度概括影片的主題或內容,又強烈激發讀者的觀看欲望。為了使電影片名產生良好的藝術效果和商業價值,譯者需發揮其主體性,遵循影片片名的三大翻譯原則,采取恰當的方法,獲取最恰當的譯文。
1 信息傳遞原則
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電影藝術作品標題的文化內涵,發揮其文化交際功能,譯者首要的任務是把原電影的信息內容傳遞給譯語觀眾,片名譯文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信息傳遞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觀眾對影片的解讀。片名之于電影,恰如地圖之于旅人,有方向指引之功能。有不同偏好的觀眾群就能按圖索驥。選擇適合自己品位和興趣的電影。
2 美學欣賞原則
譯者在對片名進行翻譯時,應考慮譯語的觀眾的審美心理。我國著名翻譯家許淵沖教授的文學翻譯理論中的“三美”翻譯原則,即“意美、音美、形美”,是文學翻譯的最高標準,亦可以應用到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之中。譯者要掌握一般片名翻譯規律,比如文藝片的片名一般認為要譯得文雅一些;娛樂片應譯得通俗一些。譯文要緊貼譯語觀眾的審美心理。但是對于美的追求要把握一個度,文雅不等于故作高雅,通俗也并不等于庸俗。譯者要依據影片的內容和風格來定,恰到好處的裝點會讓人心曠神怡,反之,則弄巧成拙。
3 文化重構原則
由于中西文化有著極大的差異性,在片名翻譯過程中,譯者應根據譯語觀眾的文化因地制宜,有時候要對西方文化進行重構。好的片名翻譯就好比把“西餐”引進中國。既要保持原汁原味又要符合國人的口味,經常能引起觀眾的聯想,起到出奇制勝的效果。為此,譯者在必要的時候對源語進行文化重構是保證觀眾普遍接受片名翻譯的最好手段。
二、譯者主體的電影片名翻譯的策略
許均在《“創造性叛逆”和翻譯主體性的確立》一文中指出,“所謂譯者主體意識,指的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體現出的一種自覺的人格意識及翻譯過程中的一種創造意識。這種主體意識的存在與否、強與弱,直接影響著整個翻譯過程,并影響著翻譯的最終結果,即譯文的價值。”作為獨立主體,譯者的主體意識自始至終貫穿于翻譯活動。
為了達到電影片名取得良好的藝術效果,“帶著腳鐐跳舞”的譯者必須在一定的限度里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采取適當的翻譯策略進行“再創造”。
1 把握源語的含義,采取歸化或異化的翻譯策略
譯者不但要根據影片內容反復推敲,仔細斟酌。還必須在兩種文化中進行比較、選擇與轉換。歸化或異化是譯者通常采用的翻譯策略。前者是以民族主義為中心,把國外的價值觀歸化到譯語文化之中,把原文的作者請回家;后者則離經叛道地把外國文本中的語言和文化差異表現出來,把讀者送到外國去。好的譯片名傳遞著“美”的信息,引起觀眾遐想。有先睹為快的強烈欲望。
歸化,又稱“改寫”,是一種自由的翻譯方法。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提倡歸化的翻譯方法。即譯文在音、形、義等方面盡量達到精神、事實、意境的對等。譯者傳達主題信息,確立全片感情基調,為觀眾提供審美愉悅。如把Speed譯為《生死時速》,把Casablanca譯為《北非諜影》等。它們既保留了原文的精髓,又符合譯語的語言習慣。如果把Speed直譯為《速度》。把Casablanca直譯為《卡薩布蘭卡》,譯語觀眾將很難判斷影片的題材和內容,同時譯文本身也缺乏語言色彩。
異化應用在電影片名的翻譯上,就是指中文譯名保留了英語的語言文化特點,由此而產生的陌生感能夠增強觀眾的文化差異意識,給觀眾以原汁原味、別樣的體驗。從而使觀眾充滿好奇、主動去理解感受并接納影片帶來的外來文化。如把God Father譯為《教父》、把TheLord 0fRings譯為《指環王》等,都是成功的翻譯。這種洋腔洋調能夠給觀眾以新鮮感,激起他們對異域文化的好奇心。
2 理解源語影片的內涵,對其文化進行重新構建
由于文化差異,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觀眾必然受自己特定語言文化環境的熏陶,形成一種固有的審美心理和欣賞習慣。電影片名的翻譯若不能順應目的語文化語境,是萬萬行不通的。電影是生活中某種文化或實或虛的反映。體現電影內容的片名自然而然也包含了很多文化因素。作為譯者。一定要考慮到譯語觀眾對譯文的接受程度。對異于本民族的文化內涵要進行再度創作。好的電影翻譯片名能滿足觀眾的審美期望,將他們帶入再度創造的藝術氛圍當中。并吸引更多的觀眾。如美國電影Waterloo Bridge這一片名原意為“滑鐵盧橋”。眾所周知,1817年英國在泰晤士河上出資建造了滑鐵盧橋,以此來紀念威靈頓公爵指揮英國軍隊打敗拿破侖而取得的滑鐵盧戰役的勝利。如果依據英文直譯成“滑鐵盧橋”,觀眾定會認為這是一部與拿破侖打仗有關的戰爭片或介紹與該橋建筑有關的紀錄片。但看過此片的觀眾都知道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愛情片。Bridge這個詞和中國歷史文化中的“橋”的故事有著相同之處,如牛郎織女的“鵲橋相會”,陜西省藍田縣一年一度的“藍橋相會”等。而“藍橋相會”的傳說與Waterloo Bridge故事情節有著許多異曲同工之處。所以譯者把原名“滑鐵盧橋”譯成了“魂斷藍橋”,這樣做不僅避開了中國觀眾由于地城文化差異、歷史背景知識缺乏而引起的不解;而且“藍橋”這一隱含中國文化的意象能使觀眾一看到片名即刻領悟到這是部關于愛情的電影。此譯文融人了一些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標志著美的意象,既切合影片的內容,又體現了原片的悲劇色彩,令觀眾對影片產生美好的想象,進而產生觀看的興趣和欲望。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重構的意義在于它能及時有效地達到使譯文與觀眾溝通、使觀眾心領神會的效果。
美國百部經典名片之一的“the Third Man'’起初譯為《第三者》,結果被中國觀眾誤以為是婚姻。其實“the Third Man'’指的是片中車禍事件的第三個目擊證人,該片譯為《第三個人》或根據劇情轉譯為《黑獄亡魂》是不是更恰當呢。
3 掌握語言音韻美的特性,讓譯語朗朗上口
電影片名的音韻尤其講究煉字,而煉字就需講究音美。語言的音樂美是語言美的一個重要方面。語言的特點決定著語言節奏的形式。漢語的節奏以其音部的回旋、停頓的久暫、韻腳的和諧、平仄的變化等特征體現出漢語的音樂美,從而產生優美的韻律節奏。漢語是有聲調的語言,聲調高低變化和語調的抑揚頓挫,使漢語語音具有音樂性強的特點。具有“音美”的片名讀起來朗朗上口,優美動聽,深含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
漢語音樂性的特點為詞的組合,尤其為形式結構上成分駁雜而又整齊勻稱的四字格詞組的組合,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現代漢語的成語。大多是四字句。一個故事、一種現象或一條哲理,被自然而然地濃縮于四字之中。堪稱語言杰作,它精練、圓潤、簡明、優美。它介于詞與句之間,具有較強的伸縮性,尤其在聲調、音韻、節奏等方面表現出“讀來爽然,聽來了然”的音樂美。另外三音節詞在我國古代韻文中用的非常多,五言、七言體現為三節拍或四節拍的韻律節奏。譯者掌握這些漢字的音韻之美,結合影片的內容,把片名翻譯得既傳達了原文中心又使譯語好記、朗朗上口,極其傳神。四字譯文,如The Conten-der《政界風云》、You Can Count On Me《誠信無價》等;三字譯文,如Boogie Night《不羈夜》、Outland《天外天》;五言譯文,如:Sleepleas,n Seattle《緣分的天空》;七言譯文,如:TheGreat giegfeld《歌舞大王齊格菲》等。這些成功的翻譯無一不體現了漢語的讀音特點、構詞習慣,無一不讓觀眾記憶深刻。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