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個人修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個人修養;六藝
個人修養是個人在個體心靈深處進行的自我認識,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任何一個人只有具有良好的個人修養,才會被人們所尊重。
孔子禮的精神深邃而豐富,對個人來說,禮是做事準則。體悟禮的精髓,可以提高修養、鑄造品格,立足于社會。在古代,一個人的禮儀訓練從兒童時期就開始了。《論語?子張》說道:“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嗯!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后傳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嚴格說來,古代的小學不是認識幾個字就可以達到教學目的的,小孩子們還要學習如何與家庭成員和社會大眾交往。幫助父母灑水掃地,迎接客人,問候長者,以及學習如何在別人家里做客,這些日常禮節也是小孩子在未來社會交往中必備的常識。只有從這些禮節開始,慢慢磨練小孩子的性情,才能讓他們養成勤勞、孝順、敬愛、仁慈以及對事物的正確理解和文雅的言行等美好品質。
到了一定年齡,兒童就要接受正式的成人教育,主要有六門科目:禮、樂、射、御、書、數,也即儒家講的“六藝”,這時就進入了大學教育。雖然“六藝”遠比幼兒時期所學的“禮”復雜深妙,但仍然是植根于人性內部的真實需要,是一個人成為“成人”的必修課。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又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他還用自己的人生經歷來證明這一點:“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就是到了三十歲才懂得了禮的內涵,言行都很恰當,為社會所接受,可以在社會上立住腳跟可見,“成人”是一個人在身心修養方面達到的階段性成就。一個人要成為正式的、標準的、真正的成人,不僅僅是要行成人之禮――男子二十歲時舉行的冠禮,而是要真正學禮、知禮、立于禮,在道德修養上嚴格要求自己。如“子路問成人。子曰:“若減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論語?憲問》)只有一個人的心智達到了足夠成熟的程度,已經充分地社會化,可以成為完全的社會參與者,并且可以掌控自己的情緒和欲望,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才能算成人。
總之,不管是灑掃應對進退之禮,還是六藝之禮,都以培養人的德性為旨歸。而“禮”作為一種涵蓋面極廣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情感,它包括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儀表方面,“禮”對人的容貌、顏色、視聽、坐臥、衣冠、飲食、行止、揖讓等,都做了具體的規定,如“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矣。”(《論語?泰伯》)在競技的禮讓方面,孔子說道“: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論語?八佾》)在與人交往方面,與長、幼、上、下和朋友相交,皆有一定之禮。如對長者之禮貴在尊敬,對上級之禮貴在忠誠,對下人要寬惠,與朋友交往要講誠信,所謂:“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子夏也曾轉述孔子的教導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等等。可見,《論語》中“禮”是對人們立身處世道德修養的全面提升。特別是在現代,人們在一心追逐經濟利益,追逐權力的時候,而淡化了對個人修養的提升。甚至不顧自身的名聲,最終害人終害己,臭名昭著,得到應有的懲罰。
參考文獻:
[1]《禮記》[M ] 中華孔子協會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論語》[M ]中華書局 2006
[3][法]安德烈?比爾基埃,克里斯蒂亞娜?克拉比什-朱伯爾,《家庭史》(第一卷上冊)[M ]袁樹仁,姚靜,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4]《儒家家庭倫理及當代價值》[J] 河北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論文
[5]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 ].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79.
[6]《孟子》[M ]中華書局 2004
[7]《荀子》[M ]中華書局 2004
[8]宋.釋道原撰《景德傳燈錄》[M] 廣陵書社 2007
[關鍵詞]提高 個人修養 音樂表演
[中圖分類號]J6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1)06-0085-01
當今備受聲樂專業人士和大眾關注的“青年歌手大獎賽”中,除了有優秀選手專業水平的對決,還有個人修養的比拼。有很多專業非常出色的選手就是因為綜合素質這一環節不過關而落選。從近幾年的比賽也可以看出,選手的個人修養都在不斷提高。由此可見,在演唱、演奏技術越來越成熟的今天,人們更加重視表演者個人修養的提高,更加重視個人修養在音樂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音樂表演藝術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譬如文學、語言學、心理學、社會學、歷史學、物理學、音響學、生理醫學等)有著密切的關系。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展,已形成多學科的相互滲透、啟發,既相對獨立又相互包容。正如法國作家福樓拜所言:“藝術同科學在山腳分開,而在山項會合。”因此,每一位從事音樂表演藝術的人,不僅要經過艱苦的、系統的技術訓練,以求得表現力的提高和完善,更重要的是要加強文化藝術修養和高尚的藝德修養,才能在藝術的道路上邁向成功。
一、提高個人修養可以幫助表演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音樂表演,是表演者通過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借助演唱和演奏技巧把創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呈現給欣賞者的過程。但是,進行音樂表演之前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理解作品。表演者只有準確地理解了作品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才能更加生動地把作品呈現給欣賞者。
那么,怎樣才能準確地理解作品要表達的情感呢?這就需要表演者有一定的個人修養。比如,一個聲樂作品它是有歌詞的,那么我們就可以從歌詞中了解到這個作品的基本感情基調。除了歌詞,我們還要知道作者的生平、這個作品的創作背景等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了解作品。這就需要有一定的文學基礎,這也就是個人修養的體現。
著名指揮家阿巴多曾經說過:“我認為了解音樂、繪畫和文學的各個方面是很重要的。舉例來說,要真正理解的作品就必須閱讀德國和奧地利文學,你必須了解卡夫卡和克萊斯的作品、席勒的詩……”由此可見,個人修養的提高對于音樂表演是有很多幫助的。
二、提高個人修養可以幫助表演者使音樂表演更豐滿、更有內涵
上面所說的理解作品只是完成音樂表演的一個前提,要完整地表現一個音樂作品還需要更多的努力。音樂表演是表演者呈現作品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表演者的文化涵養、個人修養會通過音樂作品之間或間接地表現在作品中。這就需要表演者提高自身的個人修養,這樣才能使自己表演的作品更加豐滿、有內涵。
現在人們的文化水平越來越高,優秀的音樂家也越來越多,不能只是一味地炫技巧。在進行音樂表演時,一定要使作品生動、豐滿、有內涵,那樣才能更加吸引欣賞者。
我們應該多讀一些文學著作,增加自己的知識,使自己更有內涵;還要多看一些優秀藝術家的表演,學習他們的經驗、表演方法等等,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然后,在表演作品的時候可以更加準確地體會創作者的意圖,更加容易融入作品中,更準確地表現主人公。最后使得音樂作品更加淋漓盡致地呈現在欣賞者面前。
本人曾經進行過一個小實驗:在練習聲樂時,分別用兩種方法進行演唱,并進行錄音。第一遍的時候,我只想老師教給我的演唱技巧,其他的什么都不想,不想歌詞,不想作品要表達的感情。第二遍,我對作品進行了分析,仔細讀了歌詞,并盡量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融入感情,進行演唱。當放錄音時,我進行了比較:第一遍,唱得干巴巴的,聽著很費勁,沒有一點美感;而第二遍,就感覺比較輕松,聲音也感覺好聽很多。所以說,情感對于音樂是非常重要的。怎樣正確地把握情感就需要看你的個人修養了。所以說,個人修養的提高對于音樂表演是非常有幫助的。
三、提高個人修養可以幫助表演者更好地發揮演唱和演奏技巧
以前老師給我們上專業課,讓我們練聲,當我們找不到感覺的時候,老師就會讓我們帶著哭的感覺來唱。雖然是單音,但是我們要特別悲傷地來唱。按照老師說的去做,很容易就找到感覺了,唱起來也輕松、舒服了。其實,這就是讓情感來帶動聲音。
我曾經問過很多同學,都跟我有同樣的感受:當感情到位時,不需要怎么費力,就可以達到作品需要的演唱和演奏水平。感情怎樣把握到位,那就需要你平時的積累和個人修養了。
當然,個人修養是需要我們積累豐富的文化知識才能實現的。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在茱莉亞音樂學院畢業后,就進入哈佛大學學習了人文學科。他曾經說過:“正是在那里,我第一次認識到就像音樂本身一樣,演奏好一種樂器,也是和哲學、歷史、心理學和人類學有著重大關系的。”我們應努力提高個人修養。
【參考文獻】
[1]張前,王次.音樂美學基礎.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根石乃大自然之奇葩,天地之精華。根石藝術是天人合一的奇妙藝術,無論一段樹根或是一方石頭,其創作與收藏價值完全取決于主人的鑒賞力,其藝術生命力也完全取決于作、藏者的創造力,其聰慧或愚鈍、高雅或庸俗,很大程度上受其主人素質高低、修養深淺所左右。
藝術為性情之流露,根石亦然。根石藝術和其它藝術一樣都是人們運用藝術修養、美學知識、豐富的思維想象、積極主動的因勢賦意來塑造心中的形象,表達自己的情感、以藝術形象來反映現實,把源于之然、高于自然的根石藝術品展現在人們的面前,讓人們從中得到藝術的享受。略有不同的是根石藝術是一門發現的藝術,與其它藝術雖有異曲同工之妙,但重在發現,貴在創造。它是參與者智慧、才情與天然載體之完美結合,而才情與修養又尤為重要。因為它直接影響作、藏品品位之高低、之精劣,也是作、藏品主人性情與人格的直接體現。根石藝術是一門觀賞藝術,它的受眾也會因自己的文化知識、個人修養、審美觀念而賦予其不同的意境、感念,產生不同的感受,正所謂“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藝術修養,應該是每個根石藝術愛好者不可忽視的重中之重。
在根石藝術中,人是創造的主體,根或石是客體,是思想之載體。只有審美主題與客體之完美統一地結合,作品才能生動、感人,才具有藝術生命力。換句話說,沒有人的發現與創作,這些石頭或樹根就只能是永遠的躺在山溝里或者河灘上,永遠成不了賞心悅目的藝術品。但是,作為主體的人脫離不了客體之資源,素材品位的高低直接左右藝術水平之層次,所以好的素材顯得尤為重要。當作者具備了較高的根石藝術造詣,有了好的素材,再通過好的構思、點化、創造,將其與作者靈魂深處潛藏之形象、意境完美結合起來,達到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這樣的作、藏品才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才具有真正的藝術感染力。
根石藝術
根石藝術是一種文化,是作、藏品主人文化、人格、修養及精、氣、神通過根、石這一客體來淋漓體現、洞敞主人心靈世界的一種表現藝術。由此可見,審美主體與客體載體之間缺一不可,二者相輔相成。要想使自己的作、藏品達到較高的藝術品位,必須勤于發掘精美的根、石客體,并賦予其人格化、力量化、生命化、藝術化,這種作、藏品才能使人酣足撼心、流連忘返。
馬克思曾經說過:“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人的藝術修養絕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藝術修養的提高靠的是平時的勤奮學習與知識的不斷積累。荀子說“好一則搏”,熱愛根石藝術就必須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以及其它諸如文學、歷史、美學、藝術,甚至包括天文、地理、地質等在內的邊緣學科,還要與各種其它類別的姊妹藝術相互借鑒,相互滲透。只有這樣,才能更深層次的感悟根石藝術的魅力,才能真正達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境地,才能不斷地提高根石藝術的創作能力與鑒賞能力,才能創作和收藏更多、更美、更有文化品位的根石藝術品,才能成為我們當下日益繁榮的根石文化事業錦上添花。
既然根石藝術與人的修養有如此縝密之關聯,那么根石愛好者應如何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呢?筆者認為,除了上述之外:首先,高雅、精美的根石藝術要求根石藝術創作者應具有淡泊寧靜的人生態度。在物質財富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生活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名利、誘惑、欲望和浮躁都會與我們擦肩結伴、相影相隨,而這一切又恰恰屬于最容易使人欲望膨脹,最容易使人心智迷亂的塵囂心魔。因此我們必須學會心淡神定,以出世的心態對待入世的人生,以高質量的人生追求對待根石藝術。
其次,高雅、精美的根石藝術要求創作者的根石作品,能夠折射出自己作為藝術追求者的高風亮節,彰顯淡泊名利、安貧樂道的人生境界。當我們奔波八荒、跋涉四野,攀絕頂、探幽谷,淋驕陽、披風霜,去尋根、去覓石,去親吻大自然,去擁抱陰陽六合時,你絕不僅僅是在飽覽秀山麗水,也絕不僅僅是在強健體魄、鍛煉意志。藝術之修、創作之養、作品的奇之嘆、人生的美之慨,均在這一系列看似不經然中悄然而至,油然而成;當你苦思冥想,對作品的主題、意境、文化、藝術深研細琢、當你的創作恰如其分的賦于了作品生命和靈魂、并得到專家同行的高度認同時,你也絕不會對塵世間那些喧囂的得失、名利斤斤計較、牽腸掛肚,也絕不會被各種各樣、沒完沒了的焦躁和煩惱所困擾。這就是藝術人生的魅力之所在。
關鍵詞:語文教學;學習興趣;修養;審美能力
一、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母語與生俱來,貫穿我們的整個學習和生活中。此時,語文這門學科也就顯得越發的重要。好多學生覺得學習語文沒有什么用處,無非就是許許多多的漢字結合的文章。抱著這樣的想法,學生就對語文產生了一種無端的厭惡,認為:我已經認識這些字了,為什么還要學習語文?這不是在浪費時間嗎?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學習語文,學習語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讓學生改變腦海中語文枯燥乏味的印象吶?這就要求教師做到以下幾個方面:課前認真備課,找出本節課的重點;課中積極調動學生的興趣,讓他們主動參與互動;課下讓學生及時反饋課堂。教師還要在班級內設立讀書角,收錄各種書籍、雜志,這樣也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開闊視野,最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快樂中學習,為學生營造輕松的學習氣氛,才能使學生愛上語文課。
二、讓學生產生課堂是大家的想法
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上沒有太多的交流,主要是因為他們覺得課堂是老師的,這和他們沒有多大的關系。在目前的教學課堂中,主要存在這種現象:教師在講臺上講得津津有味,學生則在下面托著下巴,木訥地聽著課。偶爾聽到教師說哪個是考試的重點,立馬回過神來,拿著筆刷刷地寫上幾筆,然后又恢復剛剛的樣子――表情木訥、神情呆板。出現這種現象,不單單教師會覺得挺生氣,學生也會覺得特別沒意思。
教師認為學生不好好聽講,浪費時間,還辜負自己的一番苦心,不免更加心寒,對語文課也提不起興趣了。學生的想法更加的單純:這篇文章我本來自己就可以看得懂,教師還在講臺上講得唾沫橫飛,還不如我做別的事呢。再說了,我學習語文就是單純為了考試,以后能進入好的大學,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一件事。確實,語文、數學、英語都是必學的課程。好多學生都覺得:數學貫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至少可以在以后的賬單中用到。英語更不用說了,現在經濟發展得越來越快,外國與中國的國際交往更加頻繁,學習一門外語至少不會被這個時代拋棄。可是,語文到底能干嗎?研究文言文又有什么用處?學習古詩又不會做詩,何必這樣浪費時間!能認識字不就可以了。
對此,教師要讓學生理解學習語文有利于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文明史,讓我們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在課堂上,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比如提問問題,不至于讓課堂的氣氛顯得尷尬。互動的課堂同時也讓學生覺得我原來也是可以有發言權的,課堂是大家的,從而營造一種活潑的課堂氛圍。在這種氛圍下,教師可以愉快地講授,學生可以愉快地學習,何樂而不為呀。
三、提高學生的個人修養和審美能力
在語文的教學中,教師不僅僅承擔教書的責任,更肩負著育人的責任,尤其是語文教師。“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講的就是樹木長成需要十年的時間,而培養一個人才則需要更多的時間,結合人的壽命來講,這是一個貫穿人的一生的事情,更加不能馬虎。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教育類似于一個父親或母親對孩子的成長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孩子成才了,父母的傾心栽培才沒有枉費,由此教師覺得作為一名園丁的奉獻是值得的。
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懂得:我們學習的不僅僅是單純的漢字,更為重要的是學習中國古代的文明史。作為新世紀的學生,如果你連中華民族是怎么一步步發展起來的,擁有哪些璀璨的文明,在歷史的長河中,悠久的中國文明處于什么樣的地位,這些都不知道的話,怎么能無愧地說我是一名炎黃子孫!所以說,認真學習語文這門課程真的具有很深的意義。
在學習語文的同時,我們接觸到了古老的歷史文明,教授給我們做人的道理。例如:“孔融讓梨”教導我們要學會謙卑,尊敬長輩的傳統美德。“臥薪嘗膽”教導我們要學會忍辱負重,不懼怕學習或生活中的壓力,勇往直前。“鐵杵磨成針”教導我們做事要有恒心,只有堅持下去才能獲得成功的機會。還有好多優秀的古代文明就不一一列舉了。總之,我們在這些文明中收獲了許許多多的道德文化,從而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和道德素質,在現代的文明中不是更具有時代意義嗎?由此得出,語文教學真的很重要。
參考文獻:
[1]陳瑞芝.讓生活的清泉在高中語文課堂上汩汩流淌[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34).
關鍵詞:健全人格;藝術修養;多樣性
中圖分類號:G633.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631(2010)05-0098-01
當代社會,人們普遍關心的一個社會問題是心理健康,造成心理不健康的情形和原因有很多。總起來說,有一些共同的傾向性。以青少年來說,獨生子女的成長環境,養成了生活上的個人中心與排他;教育環境的單向度,培養了青少年選擇意向的單一化,以及只能接受成功,不能接受失敗,只能接受表揚,不能接受批評;信息社會一方面使得青少年不加甄別地接受,另一方面信息也把青少年與真實的自然、社會隔離起來。造成青少年缺乏觀察與參與的耐心。總的來說,缺乏溝通與交流,追求興趣的單向性,使得缺乏比較與平衡的能力;學習的壓力、業余生活的貧乏及其心理的不開放,使得人缺少排遣與釋放的渠道,甚至患上憂郁癥等。諸種心理問題,有的是社會環境問題,有的是教育制度問題,有的是道德問題,但也有文化與藝術修養的問題,落實到人格上就是不健全。
說到人格,人們習慣于以道德的標準來說明某個人是否具有人格。說某人有人格,總是有所特別的指稱。或者有崇高的道德理想,或者有良好的個人修養,或者高風亮節,或雍容大度。如此來衡量一個人是沒有問題的,但這只可以說是一種理想的人格,尚且不能說這就是一種健全的人格。就是說,僅僅具備這樣的品格不能算是健全的人格。
健全人格是一個整體性的要求,比如有健康的體魄和心理,富有知識和見解,具有同情心。善于觀察和體會自然世界的生死榮枯和社會人間百態,懂得審視和欣賞自然和生活的美,有生命激情,也有冷靜沉著,有感情沖動,也有道義擔當,等等。這種種要素,在人生的旅途中,匯聚成了美好的節律與音符。其中,文化與藝術的修養就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基本因素。
文化與藝術的修養是后天修來的,但對文化與藝術的興趣與感受卻是天生的。在我給學生表演課時,發現有的同學想像力非常豐富。天生對美好的東西有一種廣泛的興趣,對聲色味覺有自然的感受,這種感受是人與自然之間的一種聯系,正是這種聯系,使得他們熱愛大自然,能夠感覺到是盎然生機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同時也保持了永不敗謝的好奇心。這種孩子的思維會非常敏捷,學習也會非常靈活,勞逸結合。而有的同學除了學習之外,好像什么也想不起來,一天除了睡覺的時間之外就是學習,除了學習什么都不會,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考個好大學,這樣的孩子就是考上一個好大學,今后又能怎么樣呢?其實自然不僅奇妙無窮,且很美麗,也會帶給你充分的想象力,當年杜甫望著泰山說:“造化錘神秀,陰陽割昏曉”,正是對那自然的造化神奇有感而發的,當人置身于大自然時,會產生很多的聯想。會激發人的靈感。
而模仿卻是靠我們對自然的感受,我們的感覺乃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紐帶。那么人首先是感性的存在,理性的存在雖為感性的升華與抽象,卻必定通過感性的認知而然。所以,理性的態度不能代替感性的體察。在這個意義上,是否具有健全的感覺,是健全的人格的前提。如果人在哪方面有感覺缺失,那么必須要強化他的另一方面感覺,借以彌補這個缺失。而藝術的創造恰恰靠的就是感覺。離了感覺,一切藝術創造和欣賞都無法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