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班音樂游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音樂游戲;小班幼兒;教育
音樂游戲是在音樂伴隨下進行的游戲活動。它是一種比較特殊的韻律活動,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游戲和音樂的相互關系上。在音樂游戲中,音樂和游戲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音樂指揮、促進和制約著游戲活動,而游戲動作又能幫助兒童更具體、形象地感受和理解音樂,獲得一定的情緒情感體驗。因此,音樂游戲是深受兒童喜歡的一種音樂活動。
一、小班幼兒音樂游戲的特色
音樂游戲不同于一般的韻律活動和歌舞表演,它有一定的游戲規則。因此,教師在組織音樂游戲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從感受游戲的音樂入手。教師可用教唱歌和反復欣賞音樂的方法讓幼兒熟悉音樂,感受音樂的特點和變化,直到幼兒完全熟悉和理解音樂的旋律、節拍、性質和形象為止,為理解和掌握游戲做準備。
2.介紹音樂游戲的名稱及內容。教師可以用游戲的口吻和直觀教具介紹音樂游戲的名稱及內容,引起幼兒的興趣。
3.引導幼兒學習典型動作。教師結合音樂啟發幼兒想象,創編動作,并在動作的基礎上進行整理,從而引導幼兒學習。
4.講解音樂游戲的規則。教師講解時,可以把游戲規則進行分類,幫助幼兒比較有條理地記住游戲規則。在游戲規則之外,教師還應提出注意點,引導幼兒理解并接受。
二、音樂游戲在小班幼兒音樂教育中的應用策略
1.音樂游戲中音樂的選擇要有利于音樂旋律的記憶
音樂游戲是在歌曲或樂曲伴奏下進行的游戲。小班幼兒對音樂的理解力相對較差,因此為了完成一個完整的音樂游戲,我們所選擇的曲子都是配歌詞或者是歌謠的,便于幼兒記憶的,例如音樂手指游戲《蟲蟲飛》中的歌詞是“蟲蟲飛,飛上屋……”幼兒可以跟著歌詞自己來做動作,再如《點點蟲》中的詞是這樣的:“點點蟲,蟲會爬,點點雞,雞會啼,點點狗,狗會叫。”歌詞指令性語言比較明確,幼兒很容易就掌握了動作要領。如《小小玩具兵》的音樂只有旋律沒有歌詞,幼兒就得在老師的提示下才能完成動作的變化,動作表現也是比較生硬地模仿老師的動作,由此可見,幼兒在淺而易懂的音樂帶動下能夠輕松愉快地進行游戲,所以音樂游戲中音樂的選擇應有利于幼兒記憶音樂旋律,樂曲最好有簡單的歌詞,幼兒能夠朗朗上口,老師只需稍微引導,幼兒就能夠很好地獨立完成。
2.運用游戲化語言促進小班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對于小班幼兒犯錯誤時,不一定要采用批評的教育方式,并且對于他們而言,教師可以通過相對溫和的方式對幼兒進行教育,讓他們融入到整個教學過程中,游戲化語言讓小班幼兒可以在非常有趣的環境中,進行音樂學習。小班幼兒在運用游戲語言時要注重時機和形式,只有將這些因素考慮進去才能更好地掌握音樂,只有通過游戲化語言才會更好地提高小班幼兒的學習興趣。音樂能夠讓幼兒的情操得到很好的提高,同樣游戲化語言可以讓這種教育方式顯得很有效,因為幼兒對玩游戲非常喜歡,在音樂教育中穿插游戲化的因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很多時候,老師要和寶寶“斗智斗勇”,做個有心人,如對于愛生氣的孩子,老師就可以嘗試運用擬人的方法說:“壞脾氣的小精靈來找寶寶了”,孩子當然不愿意變成壞脾氣的小精靈了,之后,老師再給寶寶講道理,就容易得多??傊?,立足于孩子的生活經驗,無論是兒歌還是其他形式游戲化語言,最好是孩子們熟悉而又喜歡的,這樣才能達到“巧”的功效。游戲是最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活動形式,將教育內容貫穿到游戲中,用有趣的游戲情景和形象的語言,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幼兒更容易通過自我努力獲得成功的歡欣和自豪,逐漸形成樂觀自信、活潑開朗的性格。
3.音樂區域的創設延伸了音樂游戲中的音樂教育
一 精心選材和設計游戲情節,培養小班幼兒的合作意識
小班幼兒注意力容易轉移、不穩定,而興趣是產生學習動機的重要心理因素,音樂游戲本身就是生動形象的,它能起到吸引幼兒注意力的作用。因此,教師可以在音樂游戲活動中注意提高幼兒的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力。
幼兒音樂游戲具有藝術性、趣味性。我在選擇游戲時總是盡量選擇從歌詞到音樂、從體裁到形式、從結構到風格都能貼近幼兒生活、體現兒童情趣的教材,使小班幼兒能夠接受,這樣才能吸引幼兒,使幼兒產生興趣。我對每一個音樂游戲都要根據教材對結構內容進行精心設計,使之情節化,并承上啟下、自然過渡,這樣就能使幼兒從一個音樂意境走向另一個意境,孩子們隨著老師簡練的語言進入音樂游戲,在音樂游戲中孩子們不僅感受了音樂,而且表現音樂的積極性也大大提高了。我還在音樂游戲的教學中采取靈活、多變的方式,使我的教育方法力求生動形象,充滿情趣。
如在音樂游戲《找朋友》中,幼兒在悅耳的音樂伴奏下先走步拍手去找好朋友,拉手轉圓圈游戲,再過渡到跑步拍手找好朋友,并用親熱動作來完成游戲。讓幼兒在游戲中,用動作來增進幼兒之間的情感,既能吸引他們,又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體驗到合作的快樂。又如教師設計的小班音樂游戲“蝴蝶和花”,就是讓一部分幼兒扮演蝴蝶,一部分幼兒扮演花兒,“蝴蝶”隨著樂曲的旋律變化,不斷地去尋找自己喜歡的“花兒”,“蝴蝶”和“花兒”在一起做親一親、抱一抱、拍一拍的動作,然后互換角色繼續表演,幼兒就是在這樣的游戲過程中愉快地交流,既滿足了情感的需要,也培養了合作意識。同樣,在學《袋鼠》的音樂游戲時,我先給小朋友編袋鼠媽媽和小袋鼠相親相愛的故事,設置游戲的情節,讓幼兒了解游戲的內容,從而產生游戲的興趣。我還讓幼兒兩人一組,自己商量誰扮演袋鼠媽媽,誰扮演小袋鼠,全班幼兒在歡快的音樂節奏里,積極地投入游戲中,促進了幼兒合作交往能力。
二 積極引導幼兒參加游戲,提高小班幼兒合作交往的技能
孩子之間有種天然的親和力,他們喜歡在一起游戲,但在游戲中常常出現各自游戲、互不干擾的局面,或者只和自己熟悉的同伴游戲,這都是由于孩子年齡小,缺乏合作意識和交往經驗造成的,因此,教給孩子們一些合作交往的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1.教給幼兒簡單的交往技能,再融入到游戲中
第一,我經常通過各種教學活動和形式教幼兒禮貌待人,要求幼兒和老師、同伴、家長之間見面能相互問好、告別時說“再見”,請求別人幫助時要說“請”,接受別人幫助后說“謝謝”,無意中碰到別人要說“對不起”,接受別人道歉時說“沒關系”。
第二,我注意教給幼兒主動交往的方法。如鼓勵幼兒把自己的玩具拿出來一起與小朋友分享,和老師、小朋友們說一說自己去過的地方、喜歡看的動畫片,和小朋友拉拉手、抱一抱表示友好,和小朋友協商游戲的玩法等。在幼兒來園過生日時,有意讓過生日的孩子分發蛋糕,并提醒全班小朋友表示祝福和感謝,共同分享生日的快樂,體會幼兒在一起互動交往的愉悅之情。
第三,教師加入幼兒的游戲,也是教給幼兒交往技能的良好途徑。教師加入游戲活動中,往往能帶動幼兒的熱情,激發他們活動、交往的愿望。活動中,可以暗示某些小朋友看看老師有什么好主意、好辦法,是怎么和小伙伴說的、做的。
如在玩音樂游戲《找小貓》時,我就扮演貓媽媽適時加入游戲中,增加找小貓、抱小貓、小貓的游戲情節,不僅增加了游戲的趣味,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又如在玩《開火車》的音樂游戲時,我先當火車頭讓幼兒模仿學習,再請能力較強的幼兒擔任火車頭繼續游戲,當個別幼兒不知怎么加入游戲時,我會及時告訴他:“我們一起去和他們玩,好嗎?”“那好,你看看我是怎么跟大家說的?!弊屗麌L試著和小朋友商量,也加入到游戲中,在我的帶動下,小朋友們愉快地接納了大家,開始了新的一輪游戲。
2.讓幼兒主動地與同伴合作交往,并積極參加游戲活動
每個幼兒都有不同的性格特點,有的幼兒開朗活潑,有的幼兒乖巧、內向,不同的幼兒合作交往的意識不同。那些積極開朗的幼兒經常有機會表現,而那些性格內向的幼兒卻因害羞而不敢表現,為了讓每個幼兒都能積極、主動、自信地參與到音樂游戲中,也為了能給幼兒提供更多地合作交往的機會,在游戲前,我們總是讓幼兒自己去找好朋友游戲,而且經常會看到活潑開朗、交往能力強的幼兒在請性格較內向的小朋友一起游戲,還主動、親熱地拉手一起準備游戲,以此來帶動性格內向或能力較差的幼兒,并給幼兒一定的時間來商量扮演的角色。這樣不僅給幼兒創造了交往的機會,還給了幼兒更多自主的機會。
如在《兩只小鳥》的音樂游戲中,我就先讓幼兒自己找好朋友,然后與好朋友商量,誰做丁丁,誰做東東。當幼兒做出合作行為,能較好地與同伴一同合作游戲時,我會及時地給予肯定、鼓勵。如:“某某某小朋友,他們倆配合得非常好!”或“你們能商量著一起游戲,很不錯!”小朋友們看到老師贊許的目光、肯定的語言、微笑的面容,會得到極大的鼓勵。游戲中,我還經常會對合作較好的幼兒輕撫肩膀、親切地點頭或豎起大拇指表示贊賞等,這樣能使小朋友們受到極大的感染,因而進一步激發了幼兒合作的愿望,使幼兒愿意更多地、自覺地做出合作行為。而對那些不善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識的幼兒,我會更加注意適時地加以引導和指導,針對不同情況,給予不同的建議。通過讓幼兒自由組合、自由分配角色之后,小朋友游戲的興趣更濃,游戲得更帶勁,幼兒的合作交往能力也在不斷地提高。
三 在音樂游戲中,鼓勵幼兒從兩兩合作到多個合作
針對小班幼兒合作意識較差的情況,我們班剛開始玩音樂游戲時,主要采用了兩兩合作的形式和方法,如《辦家家》、《兩只小鳥》、《小雞小鴨》、《袋鼠》等游戲都是兩兩合作的。而在兩兩合作中我還鼓勵小朋友與不同的幼兒合作游戲。只有兩個小朋友在合作中有了一定的協調性,與不同幼兒有了一定的合作能力,才能過渡到與三個、四個甚至更多的幼兒合作。
如音樂游戲《逛公園》,我首先請男孩子當爸爸進行表演,然后邀請一個他喜歡的女孩兒當媽媽,抱著娃娃(小弟弟)一起表演后,再請一個好朋友當他們的寶寶(我),共同來玩這個游戲,從兩兩合作逐漸過渡到三人合作。
又如音樂游戲《學螃蟹》,在剛學游戲時,也是兩個幼兒合作,學螃蟹橫著走。在熟悉了游戲玩法后,我再讓多個幼兒一起學螃蟹橫著走,并要求遵守橫著走的游戲規則。在讓幼兒自由組合時,有好幾組幼兒的人數都超過了5名。伴著悅耳動聽的音樂,看著小朋友們一張張開心的笑臉,以及他們愉快地合作游戲,我更加確定音樂游戲能使幼兒變得活潑開朗,并獲得合作成功的快樂。
四 游戲中鼓勵幼兒合作的同時,培養幼兒的創造意識
在音樂游戲中,我們不僅注重幼兒之間的合作交往,而且還注重培養幼兒的創造意識,因為音樂游戲中也包括感受、想象、理解、創造等思維階段,它對培養幼兒的創造意識和能力具有獨特的作用。當然,培養創造力并不是要放棄模仿,在音樂游戲中模仿是需要的,對于小班幼兒來說,模仿尤為重要,在模仿的同時,引導幼兒大膽創新、獨立思考,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激勵幼兒從自身實際出發,通過努力充分展現自己的創造力。
如在音樂游戲《找朋友》中,當找到了好朋友敬個禮,握握手,然后用親熱動作來表示“我是你的好朋友”時,鼓勵幼兒大膽地與同伴做不同的親熱動作:如有的小朋友擁抱在一起;有的小朋友雙手拉著雙手;有的小朋友臉碰臉,手搭著同伴的肩膀等等,盡管幼兒的表現還十分稚拙,但都是真情實感的流露,體現了他們自己的想象和創造力,老師都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關鍵詞 小班幼兒 游戲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Game Strategies of Small Class Children's Ethnic Musical Activities
ZHU Chunjuan
(Zhangjiagang Donghuyuan Kindergarten, Zhangjiagang, Jiangsu 215600)
Abstract Children are wonderful nature, which requires educator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education have always stood keep children nature perspective, seeking to benefit mental and physic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education. Under China's current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entangled in the game of whether to adopt teaching strategies, this topic can easily lead to controversy. Based on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small children to explore folk music classroom, select the application game of strategy execution, highlighting the teaching achievement, early childhood music activities elaborated using game-oriented educational advantages for teachers or scholars to carry out the actual teaching process small children learn folk music activities.
Key words small class children; game; strategy
1 民族音樂、民間童謠活動中的游戲化策略分析
1.1 以“自主式體驗快樂”為導向,激發幼兒內心的音樂興趣
“自主式體驗快樂”的教育方法,能夠讓幼兒體會出沉浸在美妙音樂中的感覺,有時能夠跟著音樂手舞足蹈,這就是讓兒童獲得體驗的快樂,民族音樂的魅力完全可以做到這一點。幼兒通過對音樂的共鳴,和小伙伴之間建立一種友誼,共同回應彼此的感受。如:《手指歌》歌詞最后兩小節的節奏是┃咯В笥衷黽鈾姆幀朔幀⑹值冉謐啵紜奧杪柘匆路Щ┃嘩-┃”、“姐姐拍皮球┃嘭嘭嘭嘭嘭┃嘭嘭嘭┃”,孩子們感到十分有趣,既是唱歌,又有游戲,同時還能培養幼兒的節奏感。幼兒的一日活動充滿了對未知的渴求,音樂能夠安撫幼兒的心靈,加入音樂的活動能夠輔助幼兒建立基本的知識認知體系。
1.2 強化游戲與音樂的融合性
幼教運用游戲化的課程教學,令幼兒更容易在不知不覺記憶或哼唱童謠歌曲,例如:教師在教幼兒學唱民謠時,可以邊做模仿動物的動作邊教幼兒學唱民謠,比如《小老鼠上燈臺》,讓幼兒在學習唱民謠的同時,學會了模仿小動物,讓孩子們表現出一種童真的愉悅、享受了民族音樂之美。
1.3 游戲化的教學方式有益于幼兒個性的自由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于游戲的話題討論不再局限于教育游戲開發的傳統視角,而是擴大到更加廣泛的領域,國外很早就開展了游戲化的教育過程,其原因在于:首先,游戲是由人本身的內在驅動和自發的,兒童愿意參與游戲,游戲中包含了較多的非字畫面或符號,對于聲音或者音樂的創造和想象也包含在游戲之中;其次,游戲讓兒童主動參與其中,從而令兒童沉浸在他們自己的游戲世界中,在他們的潛意識里將游戲與民族音樂有效的聯系起來;最后,游戲的目標是靈活的,對幼兒發展沒有任何束縛感。
在游戲中,注意力放在游戲的方法與過程中,而非一個既定的結果上,重要的游戲過程本身,與它的結果呈現無關。這就是過程導向,而非結果導向。游戲是我國目前幼兒民族音樂活動課堂的構建目標,策略是根據形勢而生成的一系列行動和思考。兒童的游戲本質根植于兒童的天性里,兒童通過游戲的過程構建其自身的夢想世界,逐漸讓幼兒感知到生活其中的樂趣,也是基于游戲的體驗,慢慢讓幼兒成長并成熟,游戲實則貫穿了生命的各個階段,對兒童未來的發展起到不可預估的重要作用。在課堂音樂活動中融入游戲不僅僅有益于授課過程,更是對孩子自身人格的培養和各種能力的形成貢獻力量。例如:孩子的協調能力、專注力、創造力等等。
2 民族樂器聽辨中暗涵的游戲化策略
音樂課程作為一個重要的課程分支,在幼兒教育中極其重要,是非常必要的教學活動內容,游戲的融合更使得教學過程有了進一步的優化,提高教學質量,有益于幼兒心理健康。
幼兒已經可以用少量的語言來將其自身在生活所感知到的東西表達出來,并且把接觸到的事物有機的聯系到一起。兒童的思維模式中存在一種象征轉化,即兒童容易受到周圍事物的干擾和轉移注意力。游戲也能夠起到轉移幼兒注意力的作用,包括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道具的使用,都與幼兒能夠感知到的世界形成一定的聯系,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營造出他們的學習環境。例如:在小班幼兒民族音樂活動的既定課程中,教師運用節奏的媒介物――腰鼓進行節拍的掌控,民族音樂具有節奏強、動作緩慢等特點,腰鼓的擊打能夠表現出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同時,在幼兒看來教師腰間的腰鼓就成為了一種意識依托,幼兒借此產生聯想,從而記住兩者之間的微妙聯系。由于幼兒的語言記憶和表達的功能沒有成熟,所以游戲過程中的視覺印象就成了幼兒記憶的重要線索。
3 將“道具”用作轉移幼兒注意力的游戲化策略
在游戲中,道具是“游戲化”的依托,而探索是“游戲化”的真正體現,這種理解方式便于教師在實際的小班幼兒音樂活動中順利完成教育過程,游戲的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以獨特的具有吸引力的方式展開,化成幼兒能夠理解的聲音、畫面或動作。在幼兒的意識范疇里,更看重的是教師行為的導向性而不是其依托的物品,兩者的重心一般可以單項轉移,而不可逆轉。例如:同樣是在小班幼兒民族音樂活動中,在打擊樂課堂上,引導幼兒把吸引力放在打擊樂器――小手鼓上,試圖教小朋友認識民族樂器。教師開始給每個小朋友手中配有一只小鼓,發到后來,發現教學用的道具鼓量不足,有一個小朋友沒有拿到小手鼓,教師使用另一種同樣具有吸引力的物品代替其他小朋友手中的小手鼓給到最后那個小朋友手中,此刻發現,其他已經拿到小手鼓的幼兒的注意力全都轉移到教師剛剛送出的新物品上,導致對自己手中物品的忽視??梢姡變翰⒉辉谝馕锲繁旧淼膶傩?,而是在乎教師如何在活動中做出引導,附加給新物品的價值信息是否高于原物品,讓幼兒在這樣的過程中形成一種認知,從而對事物產生印象和對價值的理解。所以,對于整個環境或環境中的某個具體實物來說,在幼兒的眼中,游戲活動過程很容易演化成象征性物品的轉移過程,讓重點物品與民族音樂進行有效連接,這就是游戲或游戲道具帶給民族音樂活動教育的啟示。
4 結束語
盡管我國幼兒園的教育仍以組織不同年齡層的幼兒分別傳承事先規劃好的課程,以灌輸簡單知識和組織安全活動為主,并且以游戲化的形式開展小班幼兒民族音樂活動到底會對幼兒未來發展產生何種影響也無從考證,但是游戲融入民族音樂活動這一過程定會逐漸凸顯其優勢,游戲永遠不會在幼兒教育的領域消失,幼童的心靈自由與追逐游戲將是幼兒音樂活動的最終導向,從而積極開啟他們漫長而又極其寶貴的學習生涯。
參考文獻
[1] 潘華東.給孩子創造一個玩學習的快樂天空[J].信息技術教育,2010.10(5):105-106.
[2] 柳棟.關于學習游戲化的思考[J].現代教學,2011.3(5):210-211.
[3] 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0.12(6):189-192.
關鍵詞:幼兒園;小班教學;音樂游戲教學
在幼兒園小班教學中,不同的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所采用的教學方式和經歷的教學環境不同,所以在教育教學經驗方向存在一定的差別。筆者主要結合自身的認識,提出音樂游戲教學方式促進教學成效提升的見解。
1.小班采用音樂游戲教學的必要性
在小班教學中,采用音樂游戲教學具有較強的綜合性,不僅與音樂和舞蹈相互融合,還與知識和活動及身體的協調等方面有著較大的關系。在整游戲中能更好地促進幼兒的學習和鍛煉,促進其形成健康而又向上的人格。幼兒園小班內的幼兒大都在4歲左右,且進入幼兒園的時間最短,教師不能像對待大班和中班幼兒那樣,應采取音樂游戲引導幼兒融入課堂教學活動之中。音樂游戲主要是幼兒教師將具有較強律動性的兒歌播放出來,引導幼兒在兒歌的帶動下簡單地進行游戲活動和學習。游戲是一種快速引導幼兒進入課堂狀態的重要方式,在小班采用音樂游戲教學就顯得尤為必要[1]。
2.關于幼兒園小班教育教學中采用音樂游戲教學方式的幾點經驗
一是在幼兒園小班實施音樂游戲教學時,首先就應具有一定游戲的規則。在小班幼兒學習中,加強音樂游戲教學的目的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游戲掌握一定的規則。音樂游戲只是一種游戲,其必定需要一定的規則,與非音樂游戲相同。在音樂游戲中,其規則主要是按照音樂節拍實施,否則就會導致其成為背景音樂,最終導致其失去應有的意義。教師在進行音樂游戲教學時應盡可能地選擇小班幼兒所熟悉和喜歡的音樂進行游戲,若幼兒不熟悉游戲中所采取的音樂,那么首先應引導幼兒進行欣賞和簡單的學唱,待其在熟悉歌曲之后進行游戲活動。所采用的游戲規則應越簡單越好,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掌握這些規則,并在設計中做到循序漸進,從而促進音樂游戲教學成效的提升。二是盡可能將音樂游戲與歌曲個舞蹈及知識的學習進行有機結合。因為在幼兒學習中,不僅有音樂的欣賞,還有唱歌和跳舞及知識的學習,這樣才能促進幼兒多元化的發展。教師在教學時應確保所選音樂具有較強的節奏性,但是歌詞內容應盡可能地簡潔,教師同時應配備一定的動作,才能更好地加深小班幼兒對其的理解[2]。三是利用音樂游戲加強音樂和舞蹈藝術的學習,小班幼兒若采取課堂進行音樂和舞蹈的教學則顯然是不現實的,這主要是由于其自律性較差,在學習過程中往往難以集中精力進行學習,因此教師不能生硬地要求學生學習這些東西,而應采取音樂游戲的方式加強對其的教學,在音樂游戲中加強幼兒對其的認知,從而更好地在游戲和娛樂中促進其在玩中樂和樂中學。四是利用音樂游戲加強知識的學習。在注重上述應用的基礎上,我們還應利用音樂游戲引導幼兒加強有關知識的學習。一般而言,大班幼兒可以采取音樂游戲進行詩詞學習,但是小班幼兒應以數字學習作為重點進行游戲教學。例如引導幼兒形成一定的數學意識,可以引導幼兒做《找朋友》的音樂游戲,一邊唱《找朋友》,一邊丟手絹,在這一游戲過程中就可以引導數一數一共有多少個學生,這樣在音樂游戲中就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此外,還能促進幼兒身體的鍛煉,提高幼兒的協調能力,在這一游戲中,幼兒還能隨著游戲的進行而拍手和點頭及擺手和搖頭等,從而促進其對知識的學習。五是在音樂游戲中縮小幼兒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尤其是在情感方面的距離,在進行音樂游戲的過程中,能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拉近雙方的距離,從而更好地引導幼兒參與到音樂游戲之中,最終促進幼兒對學習的熱愛。例如以音樂游戲“小火車”為例,教師可以播放兒歌《小火車》,教師作為火車頭,后面的幼兒一個接一個抓住前面幼兒的衣襟,根據音樂的節奏在教室內行進。為了讓游戲更加有趣,教師可以在教室內提前做好情境設置,如小橋、拱形的隧道門等,提高幼兒的參與度,最大限度地促進教學成效的提升[3]。
3.結語
在小班幼兒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教學經驗的總結和分析,緊密結合當代幼兒的特點,加強專業技術的學習,采取諸多音樂游戲等方式激發小班幼兒的學習興趣,還應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加強小班幼兒教學,從而更好地加強與幼兒之間的互動,快樂地渡過幼兒學習時段,成為幼兒的啟蒙導師,并為此而不懈努力。
作者:江吉平 單位:高郵市送橋鎮郭集幼兒園
參考文獻:
[1]余娓生.充分發揮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主動性[J].就業與保障,2012,Z1:45-46.
關鍵詞:音樂游戲;親子游戲;幼兒;害怕心理;面對困難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3-0243-02
現在的孩子都被視作為“掌上明珠”,都是家人心目中的小公主、小王子,而在幼兒園孩子們同樣被教師們愛護著。同樣在音樂活動中,我們所提供給孩子們的音樂,盡可能選擇美的、和諧的東西,但是現實生活里只有“美”的東西嗎?其實不然,事事都有相對性,在我們一味想給孩子提供保護時,我們更重要的是要引導他們學會面對。想法雖好,但實施起來卻不是件容易事,在經過多次音樂教研實踐活動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我嘗試著找到突破口,以小班親子音樂游戲《小青蛙與笨笨蛇》為例,來分享下在音樂游戲中我們為緩解幼兒遇到困難時所產生的害怕心理所做的努力。
一、音樂游戲活動的由來
本活動靈感來源于繪本《999個青蛙兄弟》,繪本故事里青蛙大哥遇到大猛蛇,因為害怕被蛇吃掉,拼命逃跑中無意間讓蛇打了一個結,而僥幸地逃過一劫。這個意想不到的結局,以及青蛙與蛇的角色故事的沖突,引起了我們音樂教研組的興趣。于是,我選取色彩明亮、節奏歡快的音樂歌曲《小青蛙》,作為活動的主音樂,開始了漫長的教研之旅,不過,在教研過程中,我們發現大猛蛇很容易讓孩子們產生畏懼害怕心理,怎么辦?在不斷地反復教研中,我們進行著各種嘗試與調整。就如何在角色矛盾中緩解幼兒害怕心理我們想了很多點子。
二、音樂游戲活動中出現的問題
在音樂活動教研過程中,里面的每一個片段,都反映著我們應該注意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要求我們了解、分析每一次活動幼兒情緒變化的原因,當幼兒害怕面對困難時,我們該怎么做。
片段一:小班幼兒很開心的跟著老師伴著音樂的節奏扮演小青蛙,當老師開始講述青蛙碰上大蛇的故事片段時,一名幼兒開始面露怯色,隨之伴著淚水,哇哇大哭,另外3名幼兒不知所措……
片段二:教師嘗試著陪伴幼兒參加活動,當大猛蛇出場的B段音樂播放時,一名幼兒緊張地抱著老師,不愿松開,拉著老師不愿再次參加游戲……
片段三:請部分家長陪同幼兒一起參與游戲,在教師親切引導下,在家長的鼓勵下,孩子們在心理上雖然得到了安撫,但是內心還是有點兒膽怯與害怕,經過勸說,最后勉強參加了游戲……
三、分析問題,進行原因剖析
通過這幾次教研活動,我們察覺到了孩子們心理上遇到的害怕問題,經過細心觀察、發現,總結出以下主要原因。
(一)幼兒在音樂游戲中產生害怕心理,跟音樂故事里的角色有關
該小班親子音樂游戲《小青蛙與笨笨蛇》的背景,是以日本作家木村研的《999個青蛙兄弟》一書為藍本的,在該書中,作者所描繪的青蛙險些被大蛇吃掉。我們借鑒過來后,在第一次教研過程中,因為沒有把大猛蛇加以美化和修飾,裸地把這種小青蛙與大猛蛇“遭遇戰”的場景展示在幼兒面前,而讓幼兒產生了害怕和畏懼的心理,雖然最終青蛙戰勝了大蛇,但是年幼的孩子顯然對大猛蛇心存畏懼,面對繪本資源,我們應當有取舍。
(二)幼兒在音樂游戲中產生害怕心理,與活動中背景音樂有關
通過反復教研發現,音樂游戲中讓孩子產生害怕甚至恐懼心理因素,其實跟我們所運用的背景音樂有莫大的關系。音樂能啟迪一個人的心靈,同時也能渲染一種詫異的氛圍,如何在幼兒音樂游戲中成功運用它,使恰當的背景音樂為音樂教研活動加分,而不是減分,那么,背景音樂的甄選就顯得格外重要。
此次小班親子音樂游戲《小青蛙與笨笨蛇》在B段音樂選取時,我們發現了不恰當的地方。B段正是小青蛙遇到大猛蛇的段落,而此時按照成人的思維,就會選取相對比較驚悚,能夠渲染緊張氛圍的背景音樂來烘托活動氣氛,然而,面對一群幼兒,我們不能夠用成人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幼兒在面對“壞角色”的過程中缺乏經驗因此產生害怕,部分幼兒在聽到緊張音樂時容易產生恐懼心理而無所適從。
(三)幼兒在音樂游戲中產生害怕心理,跟家人的呵護與老師的關愛有關
在小班親子音樂游戲《小青蛙與笨笨蛇》教研活動進行到中期時,教師有效利用家長資源,發揮親子音樂活動優勢,讓家長和幼兒愉悅地參與其中。在游戲過程中,我們發現幼兒內心面對蛇和緊張的背景音樂還是有點膽怯與害怕,不過,有家人的鼓勵和老師的引導,幼兒在心理上得到了一定的安撫,勉強參加了游戲。
四、分析原因,整理經驗
我們探討了幼兒在實施音樂游戲過程中,出現種種害怕心理,跟故事角色、背景音樂的運用、人們的關愛等原因有關,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影響到這些原因的出現,而使幼兒產生害怕心理呢?我們再來做進一步的探討。
(一)小班幼兒在音樂游戲中出現害怕心理,年齡特點是關鍵因素
小班(3~4歲)的孩子剛從嬰兒期步入幼兒期,同時伴有嬰兒的“殘余”與幼兒期的成長痕跡。因此,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征十分突出。
1.3歲幼兒易被情緒支配。他們容易激動,且難以控制。他們對成人表現出強烈的依戀,初次離開父母,會表現的極為不安。這個時期,他們的認識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緒支配,他們的許多活動也都是“情緒化”的,在活動中如果一旦遇到困境或者是“危險”很容易產生害怕心理。
2.3歲幼兒愛模仿。他們喜歡模仿老師、家長和伙伴。小班幼兒正是在模仿中學習、成長的。模仿可以成為他們的學習動機,也可以成為他們學習他人經驗的過程。在音樂游戲中幼兒的模仿并不是消極被動的臨摹,他們會主動地模仿里面的角色,在模仿中同樣有創造,有自己個性與情感的表達。
(二)活動內容是影響幼兒產生害怕心理的因素之一
小班3歲左右的幼兒喜愛童話故事,自己也常生活在童話世界之中,這是幼兒在音樂游戲中年齡特征的體現,常把動物或物體也當作人,甚至覺得沒有生命的物體也會說、會動、會想,是他們的同類。所以不管在音樂游戲活動中選取什么樣的活動內容,根據幼兒年齡特點思維模式,很容易把活動內容的物體“擬人化”,這就是幼兒思維“擬人性”特點體現。因此,而在“青蛙與蛇”的音樂游戲中,幼兒往往容易把自己置身在故事的角色中,心理反應出害怕的幼兒,很大程度上把自己想象成了故事中的青蛙。當青蛙遭遇危險時,幼兒也會體現出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
(三)教師組織
教師是教育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又是幼兒活動的指導者。在教育活動中,教師作為參與者會直接影響活動的成效,主要的影響源包括教師的神態、語言、行為和情緒表達。在“青蛙和蛇”的音樂游戲中,B段教師用了以為能打動自己語言,采用緊張、激烈的語調讓故事情節更生動,可在活動中卻讓幼兒過分處于一種緊張的氣氛中。
五、實施對策
只有找準問題的關鍵,分析原因,治病才能對癥下藥。通過音樂游戲反復的教研活動,發現小班幼兒有時還不能把游戲的虛構性與現實的真實性區分,這就需要教師通過一些策略巧妙的將兩者聯系在一起,發揮其想象力與創造力。
(一)把大猛蛇定位為笨笨蛇
在音樂游戲中,我們有意把大猛蛇的“形象”進行了弱化,使其變為可愛的笨笨蛇,讓孩子們看到笨笨蛇的可愛,而不是大猛蛇的可怕。從心里上給幼兒安慰;從視覺上給幼兒一個良好的畫面想象。因此在這項音樂游戲教研中,我們的教研課題的題目就定位為《小青蛙與笨笨蛇》,以這個為基調來開展一系列的教研活動。
(二)恰當運用音樂游戲的背景音樂
1.運用減法策略,對音樂進行弱化。小班親子音樂游戲《小青蛙與笨笨蛇》的音樂結構為ABA,原本B段音樂蛇的特效音樂氣氛緊張,同時節奏快、不規律。有家長和老師反映B段音樂氛圍過于緊張。在與家長與教師們的反復教研后,把節奏進行了調整,對音效進行弱化。減輕了整個活動的音樂氛圍。
2.分層級的感知音樂,進行活動。教學節奏的把握,是指老師教學活動的組織富有美感的規律性的變化,表現為教學進程快慢得宜,教學方式動靜相生,教學疏密相間。一個成功的音樂教學活動同樣需要有一定的藝術結構。
首先通過打招呼的方式讓幼兒及家長感知A段音樂的基本節奏,這里包括教師、幼兒、家長三方之間的互動。其次,在完整游戲時,我們引導個體與個體、群體與群之間的互動游戲。最后,在游戲結束后,我們全體一起在輕快的主旋律中與客人老師們說再見。
(三)采用親子活動模式,有效利用家長資源
游戲引導的方式可以是教師創設的游戲活動、采用專業的游戲手段、親子游戲等多種引導方式。親子互動,能激發幼兒更大的參與積極性。對于幼兒期的孩子來說,家長參與活動,走到孩子的身邊來,他們的言行對于孩子們來說是莫大的鼓舞和推動。活動中,家長與幼兒在活動中彼此進行著心理支持,彼此體驗著親子游戲的樂趣?;顒雍螅覀冎鲃优c家長進行交流,及時了解家長在活動中的感受,拋出問題,共同獻計獻策。
(四)提供成功示范,增強幼兒信心
在講故事環節,通過教師的成功表演,給予幼兒心理鼓勵,通過表演引導幼兒進行嘗試,有利于在幼兒與家長“想辦法”,想出更多的好點子戰勝“笨笨蛇”,為幼兒在完整游戲時減輕壓力,增加自信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