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食品檢測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食品安全;建立;應急體系
食品安全是關系人民健康和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我國在基本解決溫飽后,食品安全越來越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民以食為天,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物質條件。在我國國民經濟中,食品工業已成為第一大產業。但是全球及我國接連不斷發生多起惡性食品安全事故,引發了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高度關注,也促使各國政府重新審視這一已上升到國家公共安全高度的問題,各國紛紛加大了對本國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
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工作比較發達國家而言,起步晚、問題多,缺乏完整的保障體系也是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屢禁不止的原因。因此,在今后較長的一段時間里,要把建立食品安全保障體系作為食品安全重點和戰略目標來實現。
一、食品安全的內容
食品安全包括食品安全法制、食品安全檢測、食品市場認證、食品市場準入、食品安全社會信用。首先是食品安全法制,主要是制定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和與標準相配套的食品安全法制;二是食品安全檢測,建立對食品流通、加工企業進行自檢、社會中介檢驗機構委托檢驗、政府部門監督抽檢相結合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的開展專項抽檢,加強上市銷售食品的質量安全檢測;三是食品市場認證,按照《綠色市場認證管理辦法》和有關要求,積極推進綠色市場認證建設,并積極探索制定市場分級管理辦法;四是食品市場準入,建立索票、索證、檢測、QS認證、認定等市場準入制度;五是食品安全社會信用,運用信息技術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檔案,對食品質量安全情況進行跟蹤監測,逐步形成優勝劣汰機制。
上述五項安全中,食品安全檢測和食品市場準入是與食品安全監測有著直接聯系。
食品安全監測從原料來源到上市銷售的整個過程如下:
原料來源檢驗檢疫收購加工監督檢驗檢疫貯存成品檢驗運輸商品檢驗,在整個過程中要檢驗的指標有農藥殘留、獸藥殘留、微生物、生物毒素以及商品的質量、數量等是否符合安全、健康、衛生的要求。
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主要包括三項內容:
一是實施食品生產許可證制度。凡不具備保證產品質量必備條件的企業不得從事食品生產加工;二是對出廠產品實施強制檢驗,不合格產品不得出廠銷售;三是對檢驗合格的食品加貼市場準入標志,即QS標志,向社會作出“質量安全”承諾。
二、加強食品檢測 確保食品安全
我國食品安全面臨的形勢仍然十分嚴峻:一是食源性疾病仍然是危害公眾健康的重要因素;二是食品中新的生物性和化學性污染對健康的潛在威脅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三是食品新技術、新資源(如轉基因食品、酶制劑和新的食品包裝材料)的應用給食品安全帶來新的挑戰;四是我國食品生產經營企業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高,自身管理水平仍然偏低;五是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的條件、手段、經費還不能完全適應實際工作需要。
三、完善統一全面的食品安全標準和檢驗檢測
目前,我國食品標準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四級。其中,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均有1000余項。當前,我國食品標準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總體水平偏低,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間存在著交叉、矛盾、重復,重要標準短缺等問題,標準的前期研究薄弱,強制標準也未得到很好的實施。我國的食品安全標準和發達國家及國際組織相比,接軌程度不夠,直接導致標準的可信度在國際上不高。
四、建立我國食品安全信用體系
信用在當今社會的作用越來越大,作為市場經濟的產物,它已成為企業的無形資本。食品安全不僅需要政府的監管,也需要政府在信用方面加大建設力度,運用市場規律,把食品企業對社會的食品安全責任真正化為自己的自覺意識。
五、建立較為完善的食品安全應急處理體系
關鍵詞:加強;食品檢驗;檢測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仍存在不夠健全、檢測機構數量不足、地域分布不盡合理、檢測能力不強,難以適應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所以,建立既符合中國國情又與國際接軌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加強食品安全的相關制度建設勢在必行。
一、食品安全現狀
我國食品檢驗檢測體系由生產加工企業自檢、社會中介檢驗機構接受委托檢驗和政府部門監督抽檢構成。我國食品行業發展很不均衡,尤其是中小型企業整體素質處于較低水平,中小企業和家庭作坊式企業數量眾多,不具備保證產品質量的必要條件。有相當一批企業不具備發放生產許可證中規定的環境條件、生產設備及檢測能力。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食用安全意識的不斷增強,以及加入世貿后面臨的新形勢,食品的質量安全問題日益突出。蔬菜中的農藥、泡發食品中的甲醛、豬肉中的瘦肉精、牛肉中的激素、雞肉中的抗生素、海產品中的重金屬和激素等以及環境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相當嚴重。中國近年來發生了許多食品安全事件,諸如蘇丹紅事件、啤酒甲醛風波、PVC事件、韓國泡菜寄生蟲污染、大頭娃娃事件、震驚中外的三聚氰胺事件等等。廣大消費者對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的關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后十年是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發展的黃金時機,必須圍繞全面提高食品安全質量水平、確保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中心任務,有計劃、有步驟地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實現有效控制食品安全的建設目標。
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食品安全標準體系不完善,我國的食品安全標準和發達國家及國際組織相比接軌程度不夠,從而影響到國內標準在國際上的可信度。二是食品檢驗檢測技術水平不高,我國食品檢測技術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檢測方法不夠完善。三是食品檢驗檢測機構重復設置,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嚴重影響了我國檢驗檢測技術水平的提高。四是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在中國雖然已經開始受到重視,但是由于我國在風險評估,尤其是食品毒理學的研究和應用方面的起步比國外晚,工作開展得不夠全面。因此亟待構建完善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
二、食品安全檢測現狀
檢測是保障食品質量安全的重要基礎,是監督管理的重要手段。為了有效地保障食品安全,就必須對食品安全中的各類樣品進行快速準確的分析監測。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中,已將食品安全檢測列為中國科技發展的戰略發展重點。目前在食品安全檢驗部門通常采用氣相色譜、液相色譜、原子吸收、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以及PCR、氨基酸測序儀等大型儀器來完成食品檢驗中化學源性項目的檢測任務。這些食品現代儀器檢測技術是食品質量安全重要的檢測手段,應該加大力度開展檢測方法研究,繼續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同樣,傳統食品現代儀器檢測技術存在儀器價格昂貴、操作技術要求高、樣品前處理與分析時間長、對儀器的使用環境要求高,通常都在專業實驗室內使用,難以用于需對現場采集的樣品進行實時快速監控的場合。食品安全檢測具有樣品數量大、檢測種類多的特點,樣品的分析測試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因此迫切需要一類操作簡單、能夠對多個樣品進行快速檢測的技術,以滿足大量樣品快速分析的需求。
三、加強食品安全檢測能力的建議
經過近幾年的實踐和探索,各地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仍存在體系不夠健全、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應有效整合食品檢驗檢測資源,避免資源浪費和業務重疊,做到結構合理、分工明確;加快食品檢驗檢測技術研究,研制檢測所需要的消耗品,引進國外先進的檢測技術,構建食品檢驗檢測機構網絡,減少重復檢驗檢測,保證檢驗檢測的科學性、公正性、權威性;加緊構建各部門間檢測信息溝通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互聯互通,為有效監管提供有力支持。具體還需要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在食品檢驗檢測工作中,各地要加強檢測體系建設。可以以地市為中心,秉著“不建則已,一建既全面又先進”的原則,整合各部門檢驗檢測資源,從提高檢測水平、增強監管實效出發,理順檢測監管機制。如此,能發揮檢驗檢測效力的模式,建立食品檢驗檢測中心,加強對機構建設的投入,改善環境設施,增添檢測設備,完善檢測項目,擴大檢測范圍提高檢驗檢測技術水平,提高食品檢驗檢測率,可以建立起體系健全、布局合理、手段完備、技術水平滿足需要的檢驗檢測網絡。食品檢測機構規章制度是保證食品檢測機構管理科學、規范、有序的必要基礎,是食品檢測機構完成各項工作的保證。食品檢測機構或其所在組織必須是一個能夠承擔法律責任的實體。檢測報告和檢測活動,除了滿足客戶要求外,還必須滿足法律法規的要求。
2.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全面提高食品檢驗檢測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專業人員素質。人才是加強食品檢驗檢測能力的核心和人員素質原動力,只有不斷加強人才隊伍減少,提高專業人員綜合素質,才能適應工作的不斷深入和形勢的不斷變化。在公開、公正、競爭、擇優的原則下,通過公開招考,招錄優秀人才。要有計劃開展業務骨干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并確保培訓不走過場,不流于形式,使培訓工作有質、有量。積極開展各種學術活動及新技術新方法的推廣,努力培養學科帶頭人、業務骨干和專業能手,使檢驗檢測人員的專業素質不斷提高。逐年提高檢測的廣度和密度,重視檢測結果,逐年提高檢測的廣度和密度。
3.以食品安全可靠為終極目標,增強檢測頻率,擴大檢測項目、批次和覆蓋面,提高抽檢的系統性、針對性和有效性,針對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及時進行食品專項安全評價性抽驗,加強食品安全風險分析、消費預警和趨勢預報工作;針對易發生質量問題的品種、質量信譽度較差的企業,進行目標明確的監督抽檢。食品的檢測結果及時向社會公布,引導群眾安全消費。同時根據檢驗數據,對食品安全狀況進行客觀、公正分析,形成食品安全狀況報告,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魏毅麟;做好基層食品藥品監管工作的幾點思考[J];中國食品藥品監管;2008年12期
2.張月麟;進一步完善食品檢驗檢測體系[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8年08期
3.鄭燕燕;康麗榕;我國食品安全現狀分析[J];科技風;2010年01期
關鍵詞:高效液相色譜 食品添加劑 檢測 應用
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食品安全性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但是近幾年,食品安全問題卻層出不窮,屢見報端。要想打消民眾對對食品安全的顧慮,就需要精確地分析技術來對食品安全性進行分析。
一、高效液相色譜層析概述
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是在氣相色譜法和液相色譜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它運用高壓輸液的方式將所需的不同的流動相擠進色譜柱進行分離,然后利用檢測器對分離后的試樣進行分析。與其他方法相比,高效液相色譜法優勢明顯:由于HPLC的流動相是液體,不需要將流動相進行氣化,極大的拓寬了高效液相色譜層析的使用范圍;此外,HPLC還配備有各種高精度硬件與自動化軟件,使得檢測結果靈敏度高,回收率高,固液相的分離效果好,分析結果的精確度較高等等。鑒于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的種種優勢,在其出現的短短30年間,應用范圍已經擴展到農學、食品、商檢、化學和工業等學科領域中,成為這些學科的必不可少的分離分析技術。
二、高效液相色譜層析法在食品檢測中的應用
1、高效液相色譜(HPLC)在食品添加劑檢測中的應用
食品添加劑可以提升食品的色、香、味,延長食物的保藏期限,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樂趣和方便。但是不合理的使用食品添加劑不僅降低食品質量,甚至損害人體健康,如蘇丹紅鴨蛋事件。目前我國對食品添加劑的使用種類、數量有著嚴格的限制,嚴禁添加危害人體健康的添加劑。
1.1甜味劑
甜味劑可以使被添加食物的甜度增加。一般來說,人工添加的甜味劑都是沒有營養的,最常用的有乙酰磺胺酸鉀(安塞蜜)、環己氨基磺酸鈉(甜蜜素)、糖精鈉等,其中尤以低價格的糖精鈉使用范圍較廣。少量添加甜味劑對人體沒有副作用,但是,添加過量的話會危害人體健康。丁芳林等采用氣、液相色譜聯用技術, 定量檢測果凍等食品中果凍等食品中安賽蜜、糖精鈉和甜蜜素含量等甜味劑的含有量,結果加樣回收率為93.19% -100.90%,相關標準偏差(RSD)為1.05% -2.04%。這種氣、液相色譜聯用技術,不僅能夠在短時間內,對果凍中的甜味劑進行定性、定量分析,而且也同樣適用于檢測飲料中的甜味劑的含有量。
1.2、防腐劑
防腐劑能夠延長食物的保藏時間,有效阻止細菌等微生物的滋生。比較常用的防腐劑有山梨酸、苯甲酸和他們的鈉鹽等。當前,我國食品企業向食品中添加的防腐劑大都是人工合成的,使用過量會損害身體健康。趙質創等人采用了甲醇、氨化甲醇、水、80%甲醇和20%甲醇提取糕點中的防腐劑,提取液經C18色譜柱進行分離,用甲醇-乙酸銨溶液進行梯度洗脫,在波長為220 nm處進行檢測。檢測結果表明:苯甲酸、山梨酸、脫氫乙酸、富馬酸二甲酯這四種常見防腐劑完全分離開來,且分離效果良好,回收率為 84%~106%,變異系數小于4.54。該方法能夠同時檢測出4種防腐劑,相比于其他分離檢測方法,步驟簡單、操作簡便,可以在日常的食品檢測中廣泛使用。
1.3、食用色素
食用色素屬于色素的一種,可以改善食物的感官性質,使其顏色亮麗、誘人,增加人的食欲。依據其來源,食用色素可以分為兩種:天然色素和人工色素。食品添加劑中大多使用的是人工合成的食用色素,過量食用人工色素會致癌。檸檬黃、莧菜紅、胭脂紅和日落黃是常用的人工色素。陳再潔等人采用HPLC方法對飲料中的食用色素進行檢測,同時分離出六種食用色素:檸檬黃、覽菜紅、胭脂紅、日落黃、亮藍1和亮藍2,且檢測限較低,檢測結果的準確度和精密度均較高,達到了日常食品中食用色素的檢測要求。
2、HPLC在食品污染物檢測中的應用
2.1、對食品中的農藥、獸藥殘留物檢測
食品中的農藥、獸藥殘留物嚴重影響食品的安全性,殘留量過大的話會引起癌變。農藥易于殘留于植物食品中,而獸藥易于殘留于動物食品中。要想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就必須及時、精確檢測出食品中的農藥、獸藥殘留物,是人們吃到放心食物。無論是農藥殘留物,還是獸藥殘留物,都具有不穩定、難揮發性的特征,而高效液相色譜法能有效定性、定量的分離、分析出這些化合物。
目前,全世界應用比較廣泛的新型農藥是煙堿類殺蟲劑,其中尤以啶蟲脒為代表。尹建吉等人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譜對蔬菜中的農藥進行檢測的方法,以西紅柿為例,采用乙腈提取、鹽析、 LC-NH2小柱凈化的樣品處理方法,檢測其中的啶蟲脒含量,結果證實這種方法樣品需要量少、回收效率高、相對標準偏差小,且方法簡便、 準確地實現蔬菜樣品的檢測,足以滿足常規農藥殘留物檢測需求。
鄔晨陽[1]等人用HPLC對牛奶中的殘留獸藥進行了檢測,結果表明此高效液相色譜分析方法能同時測定牛奶中11種獸藥的殘留量,其中包含7種磺胺類藥物和4種氟喹諾酮類藥物,且靈敏度高、重現性好、準確度高,可滿足動物源性食品中磺胺和氟喹諾酮類藥物的殘留分析,有很好的實際應用價值。
2.2、對食品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檢測
食品在生產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而其中相當一部分會損害人體健康,如寄生曲霉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次生代謝產物黃曲霉毒素能誘發癌癥等。而以大米、玉米為主原料生產的食品,生產環節不當的話,極易產生黃曲霉毒素,威脅人們身體健康。高效液相色譜法能根據微生物的化學結構和代謝產物的不一樣,檢測食品中微生物的數量和對人體的危害程度。
高志杰采用帶有熒光檢測器的HPLC法來對食品中容易出現的四種黃曲霉毒素AFB1、AFB2、AFG1、AFG2進行定性定量的檢測。結果表明,四種黃曲霉毒素在0-100范圍內線性關系良好,樣品檢出限低,能檢測出0.05μg/kg水平的黃曲霉素。該種檢測方法不僅準確度高、靈敏性強,而且重復性好,適用于常規食品中對4種黃曲霉毒素含量的檢測。
3、利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在轉基因食物檢測中的應用
目前,我國食品市場中流通著很多轉基因食品如:轉基因大豆,轉基因玉米,轉基因水稻等,轉基因食品已經廣泛滲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但是轉基因食品并不是絕對安全的,一些學者認為轉基因食品能增加人體對抗生素的耐藥性,在人體內積累微量毒素并且可能引起過敏反應,并且轉基因食品的營養均衡可能受到破壞。所以,我們需要建立一種能夠檢測轉基因食品中的潛在危險的方法。高效液相色譜除應用于常規食物的檢測外,也可以應用于轉基因食物檢測中。
蔗糖-1-果糖基轉移酶能夠轉化甘蔗的果聚糖種類和含量,武媛麗[2]等人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譜法( HPLC) 測定果糖、葡萄糖、蔗糖及低聚果糖含量的方法,來測定轉基因甘蔗中的蔗果三糖、蔗果四糖和蔗果五糖三種低聚果糖來驗證轉移酶的轉化情況。這種方法能夠用此方法也可以蔗糖-1 -果糖基轉移酶的催化產物蔗果三糖( GF2) ,并較為準確地檢測甘蔗莖桿節間其他糖類的組分及含量,可以用于甘蔗中糖類的定性和定量檢測,且該方法操作簡便,成本較低,結果準確。
三、結語
高效液相色譜法以其高精確度、高靈敏度和高回收率、重復性好等優點獨領食品檢測技術的,目前,HPLC技術與其他技術的聯用成為食品檢測技術的發展的趨勢,也使得HPLC在食品領域的應用范圍越加廣闊。
參考文獻:
[1]鄔晨陽,韓小江.HPLC法同時測定牛奶中7種磺胺類藥物和4種氟喹諾酮類獸藥[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2,21(02):353-355.
[2] 武媛麗,楊本鵬,蔡文偉,張樹珍. 利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轉基因甘蔗中的低聚果糖[J].熱帶生物學報,2011,02(02):101-106.
關鍵詞:快速檢測技術;食品檢測;應用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但是目前的大環境下想要實現一個良好的食的環境還有很多困難,為此實現食品的全過程的監控和管理讓廣大群眾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顯得尤為重要。食品快速檢測技術有效的解決了這個難題,使我國的食品安全管理有了顯著的提高,同時它在出口貿易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減少不必要的浪費。所以研究快速檢測技術在食品檢測中的應用是緊迫的也是重要的。但是就目前來說,我國的食品檢測技術還處于起步階段,還需要我們不斷的研究探討。
1 我國食品檢測技術的研究現狀
可以說聊完檢測技術是進一步減少食源性疾病發生的保證,食品的安全技術應該最先體現在檢測的技術上,同時這也是保障食品安全最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沒有檢測技術我們就無法保證食品的安全,更無法知道食品不安全到什么地方,由此可見,食品檢測已經關系到消費者的健康和生命的安全,我們想要去解決食品的安全問題,就必須知道疾病是與那些因素有關的,而一個檢測技術就顯得很重要。衡量食品是否安全就必須依賴檢測技術和科學的技術,所以有關食品檢測技術的研究早已經引起眾多國家的重視,近些年來,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國家也推出了眾多的檢驗技術來適應人們需求的不斷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從檢驗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出發,受到儀器,方法,環節和操作人員的因素限制,往往所得到的結果是與實際存在差異的,比如說儀器不準,試劑中存在雜質以及采樣不能代表整體等多種的誤差,也會出現由于環境的改變而導致的不可抗因素,而這些因素造成的誤差會在很多程度上影響最終的結果。
可以說檢測是保證食品質量安全的保證也是監督管理的手段,為了進一步的保證食品的安全,就必須對食品安全中的各類樣品進行準確的分析。在我國的科技長期發展的規劃過程中已經把食品安全的檢測作為了一個長期發展的重點,在我國比較常見的就是采用氣相色譜、液相色譜、原子吸收、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以及PCR、氨基酸測序儀等來對食品進行檢測,加大對于食品檢測方法的研究,以發揮其重要的意義。同時,傳統的食品檢測中的儀器價格比較貴,對于操作技g、儀器的環境、樣品的分析的要求都需要嚴格的要求,食品的安全檢測具有樣品數量大和檢測種類多的特點,對樣品的分析需要具有時效性,這時候一種操作簡單,能夠迅速對樣品進行分析的技術就顯得十分必要。就拿現在的食品安全檢測來說,美國發展趨勢比較好,我國對于食品安全的檢測研究已經呈現出上升趨勢。
2 快速檢測技術在食品檢測中的應用
(一),多功能食品安全快速檢測儀檢測食品
所謂多功能食品安全快速檢測儀是以浪伯比耳定律為基礎的利用光對物質的吸收不同建立的一種儀器,在儀器的研發過程中也綜合了分光光度法的28類食品檢測方法,我國研發目應用效果最好的就是Pors-15F,多功能食品安全快速檢測儀,這種儀器具有小型快捷的特點,是目前業內最小的掃描型的紫外可見光譜儀,能夠實現手持操作,附件齊全,為我們檢測食品提供了豐富的附件和解決方法,并且針對檢測的不同提供不同的可更換配件和可選配便捷箱,能夠滿足用戶自由的選擇。儀器具備了光譜掃描,定量掃描,光度測量,時間掃描等功能,適用于現場的實時檢測,覆蓋了包括米,面,豆制品,水產品,肉類和肉制品類,蔬菜,粉條,果條榨菜類,糖類,油類,奶制品類等15大類,可直接的插入樣品溶液中進行測定,省去了專用比色管和比色皿等,使得測量更加的快捷,同時以實現了與傳統測量模式的兼容。
(二),用質譜儀檢測三聚氰胺
說到三聚氰胺可能大家都不陌生,三聚氰胺是生產塑料、阻燃劑以及其它的產品經常用到的工業化學品,添加這種化工原料的食物在檢測時會顯示含有大量的蛋白質,但是這種化工原料容易引發腎結石,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腎衰竭,我國法律明文規定不可用于食品以及動物的飼料中。關于食品中三聚氰胺的檢測一直以來就很復雜,用質譜儀檢測三聚氰胺由此應運而生。美國最先研究出這種依托三重四極桿質譜儀來檢測三聚氰胺的先進技術,并用串聯質譜方法來對三聚氰胺進行檢測,這種方法可以更加快速有效的研究分析動物組織以及樣品中的三聚氰胺。而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也研發了現在測定食品中三聚氰胺的殘留的方法,這種方法不僅耐用而且靈敏度更高。
(三),生物傳感器檢測食品
近年來的諸多食品危機都是通過食品攜帶的病毒進行傳播的,比如禽流感,非典等,之前我國傳統的檢測方法都是通過感官,和生物檢測進行的,這種方法檢測的量少而且效率比較低,簡單的微生物培養,如果時間少的話需要兩三天,時間多的話就需要一個多星期,而在現實生活中一個多星期的時間災情早已發生了,所以說尋找一種快速的檢測方法顯得尤為必須。美國的研究開發人員最新開發出一種利用納米技術的生物傳感器,能夠高度準確的檢測食源性病原菌,當生物傳感器接觸到含有沙門氏菌的時候,在生物傳感器上的抗體就會產生反應出現肉眼可見的熒光。只要改變生物傳感器上面的抗體就可以去檢測不同的食物中是否含有其它的抗體,目前這種檢測方法比較常見。
(四),快速檢驗紙片法檢測食品
隨著科技的進步,目前我國已經研發了多種微生物檢測紙片,對于檢測菌落的總數,沙門菌,葡萄球菌,霉菌,大腸菌等都有明顯的效果。而美國也在這些檢測紙片的基礎上增強了染色劑和顯色劑以進一步增強檢測效果,同時也避免了之前常出現的熱瓊脂法的一些缺陷。
3 小結
對于食品安全來說食品檢測的檢驗結果是十分重要的,而在實際的檢測過程中會受到很多影響因素的干擾,為了保證檢測結果的正確性,一方面我們要在日常的檢驗過程中確保每一個環節的準確,另一方面也要去加快研發快速檢驗食品安全的方法,比如,多功能食品安全快速檢測儀檢測食品,用質譜儀檢測三聚氰胺,生物傳感器檢測食品,快速檢驗紙片法檢測食品等,通過食品檢測技術的提高來加強我國的食品質量,以最大程度的保證食品的安全可靠。
參考文獻
[1]劉北辰. 發達國家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體系概覽[J]. 包裝世界. 2007(01)
[2]李廣明,黃立平,詹錦川,朱軼峰,閔新力. RFID在食品安全追溯中的應用[J]. 科技與管理. 2007(01)
[3]水小溪,蔡樂,趙寶華. ELISA技術在食品安全檢測中的應用[J]. 生命科學儀器. 2008(10)
[4]倪曉麗. 食品安全呼喚標準物質[J]. 中國計量. 2002(10)
[5]袁俊. HACCP管理體系與食品安全[J]. 大眾標準化. 2005(04)
關鍵詞:食品 檢測實驗室 樣品 控制
近年來,隨著食品安全問題頻發,我國以提高對食品檢測工作的重視。食品檢驗實驗室樣品的有效控制,可確保檢測的真實性、可靠性,對規范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一、食品檢測實驗室的管理原則
樣品對食品檢測的準確性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加強對樣品的管理十分重要。食品檢測實驗室在管理樣品時,應主要遵循以下原則:
1.代表性
一般需要鑒定的食品不可能全部檢測,只能抽取其中一部分作為樣品,通過檢測樣品來推斷該食品的總體衛生質量及營養價值。因此,通過實驗室樣品的制備,可較好地代表需鑒定食品的各種性能,如果樣品缺乏代表性,無論后面的檢測過程與檢測環節多精確,結果都不能反映總體情況,只會造成錯誤的判斷或者誤導。
2.及時性
實驗室樣品的制備應及時,尤其對檢測樣品中的微生物、水分等受到環境影響可能發生變化的指標,或者樣品中含有易分解破壞或者易揮發的物質,盡量減少樣品從制備到檢驗的時間。
3.準確性
對于性質不同的樣品需分開包裝,并將其視為來自不同的總體,保證其數量與質量;例如根據感官性狀實現分類、分檔采樣。
4.真實性
為了避免樣品制備過程中的偽造或者作假行為,應確保實驗室所有用具的干燥、清潔、無污染、無異味,盡量減少對樣品可能造成的污染,或者影響檢驗結果。
二、加強食品檢驗試驗室樣品的控制
1.樣品的抽取和準備
1.1隨機抽取樣品
食品的抽樣應遵循隨機性,并從各個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收取,確保取樣工具的清潔,不能摻雜任何有害物質;在抽樣過程中,應盡量保持樣品的原有生物狀況與理化指標,在檢測之前不能有任何污染或變化,且抽樣數量滿足檢測要求。
1.2制備樣品的均勻性
1.2.1在進行食品檢測之前,應確保液體樣品的均勻,如檢測醋、醬油等可溶性無鹽固形物項目時,需振搖混勻樣品;而檢測可溶性無鹽固形物應在充分振搖后,以濾紙過濾;
1.2.2對于固體樣品,應作粉碎、混勻處理,例如掛面、大米中的水分,茶葉中的各項目等都需要經過粉碎取樣,如果是無機檢測項目,則取勻漿進行消解。
1.2.3如果需測定樣品的有機項目,如胡蘿卜素、維生素C等,樣品準備如果用刀切,則會造成水分流失或者維生素損失,如果采用勻漿方式則會促進細胞壁破碎的氧化、酶反應等。因此,需要對樣品的各部位分別制成樣品,定量測定,以綜合判斷結果。
1.2.4其他要求。例如冷凍飲品等混合型食品在提取樣品時,應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主體部分;啤酒在檢驗濁度時應除氣但不需要過濾,而檢測酒精的原汁麥濃度、酒精度等項目時,則要除氣過濾;保健食品中的膠囊應按照要求獲得膠囊中的內容物。
2.樣品的接收
當食品檢驗實驗室接收樣品時,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加強注意:
2.1注意對照檢驗委托書或者抽樣單中填寫的信息是否與實物相符,其中內容包括:名稱、包裝物、數量、樣品形態、等級、規格型號等,另外還需檢查抽檢樣品的簽封是否完整;
2.2對存放環境有特殊需求的檢測樣品,應在檢測委托書中標注存儲方式;
2.3確定檢測樣品的實物信息和檢驗委托書或者抽樣單信息是否一致,并確定檢測后樣品的處置方式,完成檢測約定后,方可在檢測委托書中認可;
2.4在接收樣品時,應對異常情況進行記錄,如果對樣品是否符合檢測尚不明確,或者樣品的描述與實物不符,應認真詢問客戶具體情況,并記錄相關內容。
3.樣品的登記和識別
樣品的識別主要由樣品編號與樣品標示卡組成。
3.1食品樣品的唯一性編號應在樣品登記時編制。且一個批次的檢驗樣品對應各自唯一識別。所有與檢驗樣品相關的記錄或文件,都要將檢驗樣品的編號共同表明,以實現歸類與溯源。
3.2樣品標識卡是樣品唯一的識別載體,樣品標識卡中包含樣品的唯一編號、存放狀態及實驗狀態等信息。當樣品進行實驗室登記后,應立即填寫完整的樣品標識卡,并粘貼在檢測樣品的明顯、適當位置。在樣品標識卡中,檢測樣品的狀態可分為:備用、檢測用,并通過檢測樣品標識卡的顏色加以區分;根據所處的試驗狀態分為:未試、在試、已試,并在標識卡中明示。
3.1檢驗人員負責對檢測全過程中的所有樣品進行傳遞,確保檢測樣品唯一編號在傳遞過程中的完整性。
4.樣品的制備方法
由于食品的種類繁多,根據食品包裝類型的不同、狀態不同等,對食品樣品的制備也有所區別:
4.1顆粒狀樣品,如粉狀食品、糧食等,從某一角度的上下各取一類,混合后以四分法獲得樣品;
4.2液體樣品,應先攪拌均勻,以吸收分層的方式在每層抽取500ml,裝入瓶中混勻,獲得平均樣品;
4.3半固體樣品,如稀奶油、蜂蜜等,通過采樣器在上、中、下三層分別獲取平均樣品。
總之,樣品的制備應注意滿足檢測的標準與要求,如果樣品的制備不當,會降低檢驗工作的客觀性、真實性,造成檢驗結果誤差,檢測可能脫離實際,無法反映食品的真實狀態。例如在實驗室檢測中經常出現的數據離散、異常值、復現性差異等問題,造成檢驗工作不能按期完成,或者缺乏真實性等。可見,樣品制備的科學性、客觀性,直接影響后續檢驗工作質量。
5.樣品的保存
在樣品保存過程中,可能發生一些變化,應加強注意。
5.1吸水或者失水。含水量高的食品容易失水,而含水量低的食品則會吸水,含水量高的容易發生霉變,細菌的繁殖較快;在保存樣品時,應以玻璃、金屬或塑料容器為主。
5.2細菌。為了避免樣品中產生細菌,最優方法即冷凍保存,一般食品樣品的理想保存溫度在-20℃左右,或者通過添加防腐劑也可避免細菌。
5.3霉變。新鮮的食品樣品,容易發生霉變反映。如果樣品組織被損壞,更容易產生褐變,這是由于當組織被破壞時,發生氧化酶反應,樣品變成褐色。
6.樣品的處置
6.1樣品的保存期限
有關備用樣品的保存期限,一般到報告異議期之后;如果樣品的保質期不足異議期,達到保質期后即可申請處置。一般食品的生產許可檢驗、抽檢備用物品保存期等是發出報告后的3個月,如有特殊情況則根據雙方約定時間保存。
6.2樣品的處置方法
6.2.1對于客戶需取回的樣品,在保存期滿的前三天,實驗室管理員應通知客戶,通知取回樣品的時間;如果逾期客戶沒有取回樣品,經報批后,可報廢處置。
6.2.2報廢的樣品,應填寫樣品的報廢審批單,經批準后及時處理,并選擇適當的處置方式,避免造成環境污染或潛在危害。
由上可見,檢驗實驗室的食品樣品控制情況,與實驗室的技術水平息息相關,并可充分體現法律責任、社會形象等。在實際工作中,應加強實驗室的管理意識與方法,確保食品檢測工作的公平、客觀、準確性,提高食品安全。
參考文獻:
[1]曾際娟、郭蘭、曾志軍.標準樣品在食品安全領域中的應用[J].第四屆全國標準樣品學術研討會.2008.
[2]隨、管延武、陳會欣.食品理化檢驗中樣品前處理方法的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0(8).
[3]馮莉莉.影響食品檢驗準確性的相關因素分析[J].商品與質量:學術觀察.2011(1).
[4]趙波、馬宗欣.食品微生物檢驗樣品的采集和制備[J].肉類工業.2009(5).
[5]殷曉燕、吳翠玲.蔬菜水果中多次農殘檢測樣品前處理方法與分析[J].食品安全導刊.2010(4).
[6]丁寧.食品中農藥殘留樣品前處理技術研究進展[J].安徽農學通報.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