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云南歌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云南的省會是昆明市。昆明市:享“春城”之美譽,云南省省會。是中國面向東南亞、南亞開放的門戶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重要的旅游、商貿城市,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2、昆明地處云貴高原中部,北與涼山彝族自治州相連,西南與玉溪市、東南與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毗鄰,西與楚雄彝族自治州接壤,東與曲靖市交界,是滇中城市群的核心圈、亞洲5小時航空圈的中心,國家一級物流園區布局城市之一。昆明市為山原地貌。地勢大致北高南低,多溶洞和溶巖地貌,溶巖盆地有石林壩子。屬北亞熱帶低緯高原山地季風氣候。
3、昆明三面環山,南瀕滇池,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高原湖泊,全國第六大淡水湖泊,沿湖兩岸風光綺麗。由于地處低緯高原而形成“四季如春”的氣候,特別是有高原湖泊滇池在調節著溫濕度,使這里空氣清新、天高云淡、陽光明媚、鮮花常開。
(來源:文章屋網 )
7月18日,為表彰先進、弘揚企業和企業家精神,鼓勵全市企業和企業家以先進為榜樣,努力為昆明經濟發展貢獻力量、爭做貢獻,中國銀行云南省分行黃志剛行長被昆明市委、市政府評為“昆明第十二屆優秀企業家”。這是昆明市委、市政府及社會各界對中國銀行云南省分行植根云南、服務一方取得成績的認可和肯定。近年來,在以黃志剛行長為“班長”的班子的帶領下的中國銀行云南省分行穩中求進、改革創新,全面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致力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不斷提供優質金融服務、升級客戶服務和體驗,為加快建設美好幸福新昆明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
黃志剛行長有著豐富的銀行經營管理經驗,熟悉銀行信貸、風險管理、財務計劃等領域的業務,業務能力及創新意識超前。在中行系統內,曾在全國率先推行綜合柜員制,提高網點經營效益,加快網點經營轉型,最終使綜合柜員制在全國得到推廣應用。自2012年1月擔任中國銀行云南省分行黨委書記、行長以來,黃志剛行長以其獨特的個人魅力、清晰的發展思路、精細的管理思維、勇于拼搏的進取精神帶領全行員工改革創新、銳意進取,以“服務進步,客戶滿意;作風進步,全轄滿意;績效進步,員工滿意”為工作標準,通過狠抓發展戰略和基礎工作,提出了“和諧中行、平安中行、美麗中行”的工作目標,著眼長遠打基礎、全面深化調結構、創新發展做特色,奮力拼搏抓收入,積極推行內生動力機制,致力提升市場占有率,以“做最好的銀行”為追求,不斷提升全行經營管理水平、基礎工作質量,實現了云南中行各項業務的又好又快發展,為云南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截至2013年末,中國銀行云南省分行資產總額已達1480多億元、負債總額達1400多億元,較年初增長明顯。面對2013年嚴峻的經濟形勢,黃志剛行長帶領下的云南省中行始終堅持以服務地方經濟、履行社會責任為己任,努力把銀行的經營發展融入到云南經濟發展之中。一方面,在信貸規模有限的情況下,積極向總行爭取信貸資源及政策傾斜,繼續加大對云南省基礎設施和重大項目的信貸投放力度,截至2013年末,云南省中行累計投放公司貸款突破247億元,累計投放個人貸款突破118億元,為全省經濟發展和民生金融需求做出積極貢獻;另一方面,加大金融產品創新力度,充分利用貿易融資、票據、直接融資等手段,多渠道拓展企業融資方式,全面參與云南省“橋頭堡”建設及“穩增長、沖萬億、促跨越”戰略實施,全力支持全省經濟社會發展。
一是貿易融資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繼續發揮中行國際業務優勢,充分利用中行遍布全球的清算渠道優勢和跨境人民幣政策紅利,充分利用云南省與越南、老撾、緬甸、泰國毗鄰的區位優勢,不斷強化與中銀香港、新加坡等重要的區域性金融中心機構的互動,以及與上海中心的聯動,積極引進境外資金,通過一系列貼近市場、服務企業需求的產品創新,為云南省各類企業“走出去”解決資金需求,提供跨境綜合融資方案。2013年,累計為全省各類企業提供貿易融資支持超過280億元。二是票據融資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從社會各界的金融服務需求出發,大力發展票據融資業務,創新銀行承兌匯票在產業鏈、供應鏈金融服務上的運用,積極支持地方經濟。2013年,累計開立銀行承兌匯票約133億元;累計辦理票據貼現業務突破47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針對各級財政單位成功開辦現金管理平臺產品,提高財政資金收付效率,有力支持各級財政改革。三是直接融資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創新思路、開拓渠道,助力全省企業發展直接融資。通過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等直接融資業務,幫助全省企業拓寬資金來源,降低融資成本,緩解融資困難。2013年度共企業發行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100億元,在云南省公開發行的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市場份額排名第二。
關鍵詞:歌會 傳承 傳播 民族民間 石寶山歌會
中國的許多民族地區都有自己的“歌會”,尤其是一些南方少數民族,例如白族、壯族、畬族等。民族民間歌會的特點通常表現為:每年舉行且有固定歌期,參與者人數眾多,以歌會友,即興對唱,熱鬧非凡等。“歌會”可以說是民族地區傳唱本民族音樂,歡聚一堂的特有形式,它存在的歷史悠久,有著重要的社會價值和意義。筆者選取了被列入國際民族歌目、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云南省劍川縣“石寶山歌會”為個案,進一步闡述民族民間傳統藝術在“歌會”發展過程中的變遷,以及“歌會”對民族民間傳統藝術在傳承、傳播和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云南劍川石寶山歌會概況
石寶山歌會是云南省劍川縣盛大的白族傳統節日,有“白族情人節”之稱。其起源于何時,至今還無人進行過確切考證。但據當地的老人們口述,白族人民之所以愛唱白族調與石寶山傳說有關:相傳石寶山形如石鐘的巨石原先是一口金鐘。每當金鐘敲響,山下的沙溪壩子便風調雨順。后來遠處飛來的惡龍口吐烈焰,把金鐘燒成石鐘,于是以沙溪壩子里的情侶阿石波和阿桂姐為道的十姊十妹帶動千對歌手,云集石寶山日夜對歌。歌聲終于使惡龍魔法失靈,但他倆不幸累死在石寶山。為紀念他們,并防止惡龍再來作孽,人們每年都上石寶山對歌,相延至今。現在,每年的農歷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初一,來自劍川、洱源、麗江、大理、蘭坪等地的白族群眾便會穿上民族盛裝,相聚在石寶山,形成萬人對歌的熱鬧場面。清朝趙懷禮在其《朝山曲》中就有關于歷史上石寶山歌會熱鬧場景的描述:“香煙噴作霧迷漫,徹底僧寮不掩關。明日乍來還乍去,可憐佳節與名山。三營浪子土三弦,靡曼山歌斷復連。菩薩低眉彌勒笑,無遮大會奈何天。寶巖久息八關齋,無復人才大辯才。高頂慈云殊,并頭猶覆野鴛來。一筏憑誰渡愛河,盲風孽海正生波。中巖清凈真拋得,欲問開山諾巨羅。”
二、從“歌會”中看民族民間傳統藝術的發展與變遷
(一)白族群眾口述中的石寶山歌會
李絢金(云南省劍川縣石龍村文化精英)敘述,“石寶山歌會”白族人稱“八月初一”,以前隨便搭個臺或尋個地兒就辦了,周邊地區(如洱源、蘭坪、劍川、河清、麗江等)的人都會精心打扮一翻才來參加。當時的人們吵架也要問“去過石寶山幾次”,有的人還在家許愿說要上石寶山,有的人還找借口(比如賣東西或開飯店等)去“八月初一”。“八月初一”必須去轉寺廟的,現在也是要去拜一下才去唱歌。1958年,文化館開始管“八月初一”, 因為當時“八月初一”和劍川“騾馬會”時間相隔的較近,文化館忙不開,就把歌會改期了,改為農歷七月二十七到七月二十九。1975、1976年政府第一次組織石寶山歌會,80年代后歌會則更正規化了。1982年“八月初一”被改名為“百旗歌會”,政府組織歌會比賽,召集人在歌會上對歌并進行獎勵。比賽為三天,每天參加演唱的都多于10人,獎品為毛巾。改革開放后,經濟條件好了,政府撥款辦歌會,擴大了歌會的規模,還請專業的人士來造聲勢、招商引資。1999年8月,政府正式將歌會確定為“云南劍川石寶山歌會節”,打造了其品牌和知名度。
李福元(石龍村白族調歌手)敘述,他1997年(初三畢業)正式報名參加石寶山歌會對歌,拿了三等獎。在1997年至2000年期間,他從開幕式那天起下去歌會,中途就沒回家,直到閉幕式才回去。在歌會現場,他邊聽人家唱歌邊學習人家的長處,回來后就自己琢磨。據他介紹,他在石寶山歌會呆得最長的一次唱了七、八個小時,一直唱到凌晨四點,唱了十二個姑娘。李福元說他結婚后還去歌會的,妻子也不反對,還很支持他的唱歌。那時來石寶山要五天,遠方的人來都會穿著自己的民族服飾,帶著毛毯、塑料布、小包等來趕歌會,他們就睡在窯洞里、佛像下(不用出錢的),直到歌會結束才回去。以前發的獎品都是枕巾之類的,這幾年有獎龍頭三弦的,還有發錢的。他覺得過去來石寶山歌會不是為了獎品,是為了見見老情人,以前在這座山上唱,那座山上會有姑娘答應他的。
李繁昌(石龍村白族調歌手)敘述,他16歲時獲石寶山歌會三等獎,獎品是一對枕巾,當時是自己報名的。之后每年都去石寶山歌會,家里人很支持他去歌會,也會一起去。石寶山上唱情歌的多,都是現場即興發揮,也有文化局安排的合唱曲目,要排練十多天,最初的報酬是十五塊,現在則給到四、五十塊了。
張定坤(石龍村村民)敘述,他17、18歲上的石寶山,當時與年輕人一起上。結婚的夫妻也會去歌會,有的從歌會回來還會吵架。以前石寶山歌會上有唱兩天兩夜的,也有唱三天三夜的。有的在石寶山歌會上有連續唱幾天也不知道對方是誰的,見不著人的時有時對歌也不說真話。時破四舊,歌會被停了五、六年。1975、1976年政府第一次組織石寶山歌會,獎品為一個鍋,以后都是獎勵東西,從2008年開始獎勵錢。2008年的石寶山歌會上,一等獎獎勵3000元,二等獎獎勵2000元,三等獎獎勵1000元,參與的都獎勵毛巾。
(二)石寶山歌會的今昔對比――以2009年石寶山歌會為參照
1、歌會參與情況
過去參與歌會的人數比現在多,且對歌的人也比現在多。過去滿山都是對歌的人,路上、寶相寺、山上等到處都有,而現在只有對歌臺上的那幾十對,路上也沒有人對歌了,有的也只是文化局定點安排的人。過去和現在歌會的參與者都來自劍川周邊的各個地方,有鶴慶、洱源、云龍等,當然還有大理、麗江及昆明的。但現在,歌會除了中國人參與,還有外國人上臺對歌。
2、歌會規模及熱鬧程度
現在歌會的規模比以前要大,但群眾普遍反映過去的歌會要比現在的熱鬧。過去石寶山歌會有唱通宵的,也有聽通宵的,最長可以唱到三天三夜,現在唱通宵的則大大減少。過去人們都是到歌會閉幕式完后才回去,一呆就是三天,現在歌會開幕式一結束很多人就回去了,導致第二天觀看對歌比賽的人數大大減少。
3、歌會的形式
以前歌會主要以對歌為主,但現在的歌會形式比以前豐富很多,除了傳統的白曲對唱外還設了開幕式表演、民族歌舞展示、篝火晚會、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等。往年的開幕式表演用的都是民間自己的節目,而2009年歌會的開幕式首次邀請了大理州第十一屆洱海歌手大獎賽的獲獎歌手參與,在水平和形式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使“石寶山歌會”這個品牌從劍川縣擴大到了大理州。另外,近年來的歌會都逐漸呈現主題化,如2004年設首屆劍川石龍霸王鞭大賽,2005年設龍頭三弦大賽,2007年設洞經古樂大賽等,已不再是單一的傳統對歌了。
4、歌會期間的吃、住、行
以前參與歌會需背著鍋,帶著食物、塑料布等前來歌會。因為以前沒有飯館和旅館,所以只能自帶東西做飯充饑。再則因為以前交通不方便ii,車子又少,所以大多數人晚上則不回去。所以很多人就睡佛像下、窯洞里等,直到歌會全部結束才回家。現在則設有臨時旅館和飯店了,在歌會上還賣很多東西,有零食、水果、燒烤、衣服、繡花鞋、首飾、民間工藝、玩具等,還有游戲和照相。現在的歌會當天結束時會有很多小面包車在對歌臺附近等著送群眾回去。
5、歌會的獎項設置及獎品
現在的歌會獎項設置與以前一樣,設一、二、三等獎(2008年還設有“優秀獎”),但每年的獲獎人數則根據當年的演唱情況來設定。以前歌會上的獎品以物品為主,如枕巾、毛巾、小鍋、龍頭三弦等,現在改為發現金,一等獎設在百元之內。
三、石寶山歌會對白族調傳承與傳播的作用
(一)推動了白族調的廣泛傳唱及關注度
每年參與石寶山歌會的人數眾多,有成千上萬,經過歌會的熏陶,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并喜愛白族調,從而也推動了白族調的廣泛傳唱。目前,其傳唱范圍涉及了劍川各鄉鎮(如洱源、彌沙等)及周邊地區,傳唱的年齡層次也在不斷地擴大,由原先的中老年人擴大到了青少年兒童,如今在2008年、2009年、2010年的石寶山歌會上均有兒童參與白族調演唱。可以說,石寶山歌會的長期存在給了白族調一個很好的傳承、傳播平臺。在這里白族人民可以通過欣賞白族調、直接參與對唱等,學到白族調的演唱方法和技巧,同時也提高了他們演唱白族調的積極性。據筆者調查統計,白族調最大的傳承方式是自然傳承,很多白族調歌手從孩童時期起就有參與石寶山歌會的習慣了,且一直持續至今,他們都是通過參與歌會的方式來學習白族調的,通過多聽多記多學,白族調的演唱水平也就自然提高了。可以說,石寶山歌會是大眾學習白族調的重要場域和平臺。
(二)促進新曲目的創作和新演唱元素的產生
在石寶山歌會上,人們往往是即興對唱,這也促進了白族調新曲目的創作。石寶山歌會上演唱的一些曲目也常常被大眾當作經典曲目來傳唱,例如白族歌手段昆云在某年的石寶山歌會上依據傳統白族調創作的《迎賓曲》,如今成了白族群眾最耳熟能詳的一首白族調了,白族群眾在招待賓客時都會唱上這首歌以表歡迎。雖然《迎賓曲》是一首創作曲目,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其傳唱的廣泛性,筆者相信它將會成為白族調的保留經典曲目。另外,在以往的石寶山歌會上,一般以男女對唱為主,但如今歌會上演繹的已經不單單是男女對唱的形式了,還有獨唱、小組唱、小合唱等形式,這體現了白族調在演唱形式上的出新。2009年石寶山歌會還出現了美國老外(人稱“洋金花”)和當地白族歌手對唱白族調的節目形式,博得臺下觀眾的熱烈掌聲。可以說,通過歌會這個平臺,白族調這門傳統藝術已變得更加豐富、多元了。
(三)為優秀歌手提供更多的機遇和發展空間
每年的石寶山歌會白曲對唱,都會涌現出一些新歌手,而這些歌手通過歌會這個平臺獲得了更好的機遇和發展空間。例如石龍村的李寶妹于1995年第一次登上石寶山對歌臺參加白族調對唱獲得一等獎后,深受群眾和專家的好評。之后,她每年參加歌會,唱功日趨成熟,逐步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演唱風格,被白族群眾所認可和喜愛。她于2004年8月參加的大理州三月街首屆山花杯歌王、歌后大賽中摘得大理州民歌歌后桂冠,同年8月還獲得了文化部舉辦的中國南北民歌擂臺賽全國最佳歌手獎等,被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聘為全國首批“特聘民間歌手”,名聲響邊全州乃至全省。如今,李寶妹已被吸收為劍川縣文化館,負責白族調等民間藝術的表演、培訓、收集等。又如同樣出自石龍村的青年白族歌手阿鵬(原名姜續昌),因8歲時獲得石寶山歌會白曲對唱比賽一等獎而小有名氣。之后被著名舞蹈家楊麗萍選中,成為了《云南映象》劇組的一員,擁有了走出劍川,走向全國,走進世界的機會。2008年他還獲得了第十三屆CCTV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原生態唱法組優秀獎,被全國廣大電視觀眾所喜愛。
四、民族民間歌會存在的社會價值和意義
在中國,類似于石寶山歌會那樣的民族民間歌會還有很多。在筆者看來,其社會價值和意義是重大的,大致可歸納為六點:第一,娛樂功能。在歌會中,人們可以以歌會友,放松心情,盡情娛樂,使身心獲得愉悅之感。第二,審美功能。在歌會上人們可以欣賞到許多唱詞經典的曲目,起到了審美效果。第三,交際功能。在歌會期間遠方的朋友會聞訊而來,歌會則成為了一個供大家交流思想,會見老朋友,結交新朋友的場所。同時,在歌會期間周邊的其他民族也有可能會來參與,這也促成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第四,擇偶功能。這個功能也許在今天社會的作用不是特別突出,但是在過去卻是歌會存在的重要目的之一。在歌會中可以會見舊情人,也可以尋找意中人,這也使得大家對每年的歌會都有所期盼,很多人也是通過歌會走到了一起,結為了夫妻。第五,宗教功能。有的歌會還帶有宗教色彩,在舉辦歌會的同時也會有一些宗教儀式,這為當地的宗教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第六,傳承、傳播和發展本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功能。通過歌會,讓更多的人知道了本民族的文化,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傳播。在歌會上會即興創作很多歌曲,在形式上也會有改觀,這也促進了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發展。此外,每年的歌會都會涌現出很多新的優秀歌手,讓其有了展示自己才華的平臺,同時也為優秀歌手提供更多的機遇和發展空間。綜上所述,民族民間歌會是集多功能于一體,承擔民族民間傳統藝術傳承、傳播和發展的一個重要平臺。
云南劍川石寶山歌會是云南省劍川縣盛大的白族傳統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對白族調的傳承與傳播起著重要作用,不僅推動了白族調的廣泛傳唱及關注度,促進新曲目的創作和新演唱元素的產生,還為優秀歌手提供更多的機遇和發展空間。在中國,諸如此類的民族民間歌會還有很多,其價值和意義大致可歸納為娛樂功能,審美功能,交際功能,擇偶功能,宗教功能,傳承、傳播和發展本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功能這六項。可以說,民族民間歌會是集多功能于一體,承擔著民族民間傳統藝術傳承、傳播和發展的一個重要平臺。
參考文獻:
一、把握文章豐富的內容
反映民俗這一主題的作品,其內容較為豐富。如:
《云南的歌會》以精妙的文筆描繪了三種不同場面的民歌演唱: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
《端午的鴨蛋》介紹了端午的種種風俗,寫家鄉鴨蛋的名聲、特色,著重寫了“鴨蛋絡子”。
《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動的語言介紹了舊北京街市上動人的一景――街頭巷尾經常回蕩著的商販的吆喝聲。
《春酒》以深厚的感情記敘了作者兒時在故鄉過新年、吃春酒、吃會酒的幾件事。文章通過寫故鄉的風俗之美、人性之美,表達了作者對故鄉親友的懷念、對母親的追思。
《俗世奇人》塑造了兩位有著獨特技藝、獨特性格的民間藝人形象。
二、領會文章蘊涵的感情
以家鄉為背景的描寫民俗文化的作品,地域不同,風俗也迥異,但作者的感情卻有相似之處,那就是對家鄉、對家鄉風俗的熱愛和懷念之情。“云南的歌會”蘊涵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自然引發了作者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濃厚興趣與由衷贊美。“端午的鴨蛋”雖小,卻能讓人嘗出生活的滋味,有說不完的美妙之處。文章自然流露出作者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吆喝”其實也是一種文化,有簡的有繁的,有寫實的有夸張的,有樸素的有華麗的。無心人聽來也許生厭,但在有生活情趣的人聽來,卻是一曲優美動聽的音樂,緩緩的追憶中表露了作者的愉悅和懷想之情。“春酒”,新年里醉了母親,也醉了“我”。“我”的天真可愛,母親的善良能干,鄉人的淳樸厚道,皆表現在文章的字里行間。“俗世奇人”――“泥人張”和“好嘴楊巴”,他們是一等一的高手,但又不是世外之人。他們有才能、有個性,喜怒哀樂樣樣俱全,但行事言語又高于常人,當然值得人贊美。
三、體會文章運用的手法
“民俗”在地域遼闊的中國是多種多樣的,表現民俗的手法也要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才能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如:
《云南的歌會》在“歌會”的大標題下,作者細致描繪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一寫唱歌人,一寫唱歌環境,一寫唱歌的場面。有全局描繪,也有細節刻畫。
《端午的鴨蛋》行文如同隨意聊天,于自然中寫出作者自己獨特的感受,于隨意中體現整體的嚴謹與和諧。文字輕松幽默,三個層次,緩緩展開,環環相扣。
《吆喝》選材平實,順序合理,由吆喝的主要內容寫到聲調變化、音韻節奏,秩序井然,思路清晰。
《春酒》構思精巧,用筆細膩,文字清新,筆調素淡,舒放自如,典雅雋永,抒情與敘事并用,娓娓敘事的過程中讓作者的情感自然流淌。
關鍵詞:昆明調 受眾群體 傳承 歷史與現狀
在全球經濟、文化和科技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人類許多古老的各類文化都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的消失或者即將要消失。為了保護這些即將失去的古老的文化傳統,人們想盡一切辦法去保護和傳承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32屆大會上還為此制定和頒布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旨在保護以傳統、口頭表述、節慶禮儀、手工技能、音樂、舞蹈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并特別要求對各國和各地區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清點,列出急需搶救的重點和有重要代表意義的遺產項目,并要求建立一個由專家和各會員代表組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協調有關工作。
在全球致力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環境下,中國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歷史古國,這樣悠久的歷史使得古人為我們中華兒女留下了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政府基于這樣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環境下,也十分重視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一直對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十分重視。例如近幾年保護和傳承頗有成效的昆曲、中國古琴藝術、蘇繡等。
云南省擁有26個民族,占全國民族總數的大半,因此云南省文化比較豐富多樣。這樣多樣的文化也留下了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云南就有75項,居全國各省區市前列。其中包括和其它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面臨著即將消失困境的“昆明調”。
一、何為“昆明調”
“昆明調”泛指流行于昆明滇池流域、呈貢、晉寧周邊的各種山歌調子。內容豐富多樣,有涉及家鄉美景、男女戀愛、游玩趣聞、兒歌等,反映了人們對養育自己一方水土的熱愛,抒發了人與人之間的純真情感。比較有代表性的有耍山調、猜調、趕馬調等。它們的曲調悠揚、節奏明快、情感真摯、語言短小精悍、瑯瑯上口、詼諧幽默的獨特風格,極富地方特色。“昆明調”除了在農作時、男女戀愛和各種儀式活動中傳唱外,還有大型的山歌會,比如跑馬山歌會、觀音山調子會等進行賽歌,評選山歌王、歌后。它于2006年經云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非遺項目,以此促進人們對“昆明調”的保護力度。
二、調查“昆明調”的受眾人群
雖然政府和社會加大了對“昆明調”的保護力度,然而,必須面臨的現實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昆明調”還是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人們對“昆明調”的熟悉程度日益降低。
為了能夠充分說明這一情況,筆者通過走訪調查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程度以及不同居住地的群眾,基于他們對“昆明調”的認知程度進行統計。
通過調查,不同年齡階段的普通民眾對于“昆明調”的熟悉程度存在很大的差異。在走訪青年人群時發現,對于青年民眾來說,昆明調基本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九成多的青年人都不知道什么是昆明調。而對于中年人群的調查中,只有極少部分的中年人聽說過昆明調。但是對于昆明調中的幾個比較著名的調子,例如“耍山調”和“猜調”等,大部分的中年人都表示以前有聽過,并且有一部分人還能哼出幾句。
這樣的問題似乎也存在于老年人群當中,他們對于“昆明調”的了解程度相比前兩類人群所占的比例要大,但也并非所有的老年人都知道“昆明調”。在城市中, 一般需要到公園里,尋找各種喜歡聚在一起唱調子的老人口中,才能聽到關于“昆明調”的種種信息。也許他們并不是很清楚“昆明調”包含的是哪些調子,但是只要說起“昆明調”的這些代表作,大部分老人都能夠隨口的唱上幾句。并且大部分聽過“昆明調”的年輕人和中年人或多或少都有過農村生活經歷。許多曾聽過“昆明調”的中年人和老年人表示只要搬到城市后就很少能夠聽到“昆明調”的旋律了,慢慢的自己也就也就不再唱那些調子了。
三、“昆明調”的現狀分析
根據以上對這三類不同年齡人群的走訪調查,“昆明調”主要流行于老年群眾中,中年和年輕人等其它人群知之甚少,有些人群對于“昆明調”較為陌生。而在“昆明調”流行的老年人群中,也是存在著群體差異,大部分喜愛唱調子的老年人,要么是城市中的“老昆明人”要么是以前生活在村子里的人,并且生活在村子里喜愛“昆明調”的人占了很大一部分。這些老人,兒時就在村子里聽到父輩在勞作時、歌會時和各種各樣的場合里唱調子,耳濡目染的也開始喜歡上聽調子,并從父輩那里習得一些。成年后有一部分人為了生計遷移到城市謀生,便沒有很多的機會能再聽到以往熟悉的調子。
另外,隨著廣播傳媒的逐漸發展,因此帶動了那個年代的流行音樂慢慢滲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人們也開始覺得“昆明調”是有一點落后于時代的音樂,導致經常聽“昆明調”的人也越來越少,使得現在的中年人和青年人幾乎都不了解“昆明調”。
之后筆者也詢問調查了幾個不同地方的“昆明調”民間傳承人,關于它在傳承過程中遇到的幾大問題:傳承方式、傳承手段、傳承目的和唱調子的場所等等。從老一輩的傳承人口中得知關于“昆明調”的歷史狀況,在傳承方式上一般都是老輩人的口傳心授,在傳承手段上并沒有其它音樂教學方式和譜例,都是通過模仿老一輩人的音高音調習得,之后又教不會唱的人,所以在這過程中曲調和歌詞就發生了一些改變,摻入了各個不同演唱者的感情和喜好。在傳承目的上,這些人首先是因為從小就聽慣了這些調子,發自內心的喜愛它們,自愿去學習和歌唱。他們有時在山野田間勞作時可以通過山歌和調子來打發無聊的農活時光,有時在村子或者寨子里每年大型的歌會上,通過唱歌比賽大展身手,一般唱得好的比較容易奪得異性的青睞。因為擁有這么多的場所供“昆明調”流傳,這些山歌小調深深的融入了他們所有的生活,因此在他們那個年代屬于自覺傳承。
可現在因為時代的進步和變化,“昆明調”也失去了本來的意義和作用。本來這些山歌調子目的是在田野耕作間大家為了打發時間、舉辦大型慶典、祭祀或者人們之間相互交流感情時用。而現在因為社會的發展,農民沒有了農田,逐步遷入到城市,也不再舉辦這些祭祀慶典。手機、電腦和電視等進入了家家戶戶融入到人們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人們交流感情的方式也不再只是通過對歌,所以也不再需要山歌小調,它們也就失去了產生時的作用。目前在城里還能聽到“昆明調”的場合恐怕只有在公園里唱調子的老人口中和政府機構舉辦的調子比賽上才能見到。而當今社會復雜多樣的娛樂方式也造就了喜愛它的人群的稀少。因此傳承中的這些內容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而現在的年輕人在生活中也不在需要和喜愛“昆明調”,能主動跟隨老一輩學習的年輕人也非常的少。因此這些年政府加大了對于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為了保護這些文化,政府對傳承人進行了一定的經濟幫助,想讓他們能把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但是因為“昆明調”已經失去了本來的意義和目的,因此現在學習“昆明調”的人可能極大部分只是為了保護它們,使它們不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通過這種非自覺的傳承方式也許可以讓“昆明調”得以保存。
四、“昆明調”的保護措施
為了防止“昆明調”出現人死藝亡的局面,政府加大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昆明調”的保護力度,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例如在2012年11月,云南省文化廳特撥款人民幣20萬元專項保護經費到官渡區文化館,專項用于昆明調調研、建檔、歸檔、傳承保護工作。通過開展保護工作,達到以下幾點目標:第一:通過開展整合昆明調流行的廣泛地區,挖掘和記錄民間優秀歌手、民間優秀的民歌曲調,并進行規范化建檔、歸檔。第二:確定《昆明調的保護與傳承》課題。召開學術研討會,并把學術成果結集編輯《昆明調?官渡研討會文集》。第三:舉辦昆明調(民歌)?官渡大獎賽,促進昆明調的傳承和發展。
并且電視傳媒欄目也增加了這方面的內容,如云南電視臺策劃拍攝的《俏花燈》節目。雖然這個節目目前的影響力還不是很大,但是還是服務了一些民間藝人和喜愛唱調子的群眾,為他們搭建了一個展示和相互交流欣賞的舞臺。又如于2007年由云南電視臺《街頭巷尾》節目,云南音樂出版社聯合出品的專輯《老昆明童謠》也對昆明的老調子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通過這次對“昆明調”的現狀調查,不難看出“昆明調”的傳承與發展前路是十分困難的,這些年政府和媒體也在不斷的加大對“昆明調”的宣傳和保護,也許通過這些措施“昆明調”能夠傳承下去,至少也能讓“昆明調”的資料得以永久保存,不會因為老藝人的逝世而滅亡。
參考資料:
[1] 匡翼云.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發展模式探討[J]. 經濟研究導刊. 2015(25)
[2] 郭亞茹,李雨亭.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J].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6(20)
[3] 普麗春,沈靜. 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現狀調查研究[J].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05)
[4] 普麗春. 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模式構想[J].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