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安塞腰鼓課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信息技術;語文教學;情境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01-0028-02
1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利用信息技術逼真的教學情境,圖文并茂,渲染了活潑的教學氣氛。信息技術具有高超的圖片動化處理的功能,令學生耳目一新。可以通過課件或其他媒體演示課文插圖、課外圖片、影像資料等,極豐富的表現手法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的形象化溝通了語言文字與客觀事物之間的聯系,能夠具體形象地再現各種事物的現象、情境和過程,使學生輕松愉快地融入所學內容中,使整個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活潑、高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他們學習知識的欲望,提高了學習效率,更好地讓學生認識和理解教材內容,激發學習興趣。既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文本,又讓他們獲得了美的視覺享受,高效地去完成閱讀教學任務。
筆者在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利用課件創設情境。如教學《安塞腰鼓》一課時,筆者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各種各樣的鼓,以及電影《黃土地》中“威風鑼鼓”的片斷。觀看安塞腰鼓錄像,學生很容易就被深深地吸引住,學習興趣高漲,鏗鏘激越的朗讀能深深感染學生,調動感官刺激,調動情緒。主動走進文本,更好地理解了文本,給學生以美的視覺享受,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從而進入“真正的讀書境界”。學生在設置的具體情境中,如臨其境,觸“境”生情,因情入趣,能夠很自然地進入到課文的閱讀中。配圖創境美讀,很好地調整了學生的學習狀態,注意讀出感情,讀出安塞腰鼓的鏗鏘和激越。高效地去完成閱讀教學任務,感受黃土高原的雄渾剛健、野性大氣,讓學生切身感受安塞腰鼓的氣勢,感受安塞腰鼓體現出來的高原漢子的樂觀狂放和豪氣勃發,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不僅是給學生視覺和聽覺上的美感,更主要的是讓學生進入情境,這是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這就是多媒體教學所創設的教學情境,較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2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
多媒體信息技術介入語文教學無疑帶來了一種新的活力。多媒體課件集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于一體,具有極豐富的表現手法,變抽象為直觀地向學生展示教學情境,它具有很強的交互性、直觀性,并提供豐富的感知表象,簡潔明了,調動了所有的感官,視、聽效果突出,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加深了學生對情境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感受語文工具性的同時受到人文性的熏陶,充實語文課堂的內涵,提高了學習效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具備準確地把握教材、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能力。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輔助教學,把靜態變動態,由抽象變直觀形象,把難以理解的內容用多媒體展現出來,使難點一目了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恰到好處地展示文本,讓學生身臨其境產生豐富的聯想、強烈的共鳴。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激活學習氣氛,對所學內容能夠較快地接受,印象深刻,降低學習難度,很容易突破教學的重難點,為課堂教學排疑解難,實現語文教學目標,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安塞腰鼓》重點在體會安塞腰鼓強健的舞姿、沉重的響聲、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逐步升華的藝術魅力。展示圖片和視頻,讓學生欣賞安塞腰鼓的大型演出錄像,后生們粗獷、動力十足的擊鼓場面,了解安塞腰鼓獨特的魅力,感受充滿生命活力的“安塞腰鼓”,感受黃土高原后生粗獷、豪邁、開放的性格。理解作者在歌頌這種陽剛之美的同時歌頌黃土高原,感悟作者寫安塞腰鼓,其實是在寫打安塞腰鼓的人,這是一些和命運抗爭、跟人生搏擊的人,他們面對苦難生活頑強不屈、勇往直前地奮斗和堅持。多媒體給學生積累文化帶來極大的便利。由此可見,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教材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的有效手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借助課件,實現語文學習目標。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協同運用,盡可能地調動了學生所有的感官,較快較好地把握課文重點、理解難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
3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多媒體的超文本特征和因特網上大量的信息特別適合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在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現代信息技術為這種能力素養的培養提供了最理想的環境。多媒體為學生提供了大量豐富的學習材料,并能使資源共享,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語文的熱情。學生不僅較好地掌握了學習的內容,并且提高了探究和合作的能力。
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多設計一些開放的作業,需要學生主動去探究,收集、整理、獲取信息,培養學生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綜合運用這些信息完成創新的研究性學習的作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知識的應用能力。多媒體信息技術教學的引入,可以更多地吸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問題的討論中來,發揮學生的主體認知作用,并通過“自主發現”“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來實現對語文的感悟、升華。
在教學《春》一課時,讓學生說感受,談啟發,讓學生一面欣賞圖片,一面聆聽朗讀,(課件)充分利用多媒體,學生見其行、聞其聲,在身臨其境中加深課文印象,為進一步探究鋪平道路。要學以致用,活學活用,順利引導至練。筆者讓學生一邊欣賞圖片,一邊加上富有詩意的啟發教育,激起學生強烈的寫作欲望,從而寫出形神兼備的文章,并引導學生從多渠道獲取知識,成為適應社會的真正人才。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更利于教師從整體上把握教材,以探究式學習為主,從課內到課外,以信息技術為媒,學生樂于交流,課堂氣氛活躍而有序,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轉變為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的主體。
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初中語文學科整合的教學,努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興奮、愉悅、渴求上進的心理狀態,突破重難點,豐富學生語文知識,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應用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是一種高效率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對于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王雷.淺談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的整合[J].神州,
2012(2).
[2]牛春燕.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整合教學模式初探[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8).
[3]趙磊.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要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J].學知報,2010.
[4]曹元坤.信息技術介入語文教學淺見[J].學生之友:初中版,2010(3).
一、現代信息技術教育促使教師的角色發生轉變
在傳統的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是學生的信息源,是教學中的主講人,是信息傳授者,是知識傳遞者和壟斷者。教師在教學中占“支配地位”。在現代信息教育條件下,教師的這些傳統角色已經悄然發生轉變。在現代信息教育條件下,教師腦中及手中信息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多媒體給學生展現了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教師就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在組織教學活動中,教師成了學生學習知識的參與者和導航者。學生知識的獲得不再主要靠教師講授,教師不再是教學中的主講人,而是學生學習活動中的指導者。
現代信息教育強大的信息量使老師們感受到自己所學知識的貧乏,盡管教師們都接受過漢語言文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知識的學習,但與中學教育所提供的綜合信息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這種教學危機感促使教師自覺學習各種知識,如自然科學知識、歷史知識、社會知識、音樂美術欣賞等。在現代信息教育條件下,學生具有很大的自主空間,可以根據自己的基礎選擇學習內容,教師就不再占有“支配地位”,而是平等、民主地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了學生學習活動的合作者。
二、現代信息技術教育促使教學方式方法靈活多變
因為現代信息教育可以提供虛擬的教學環境,具備豐富的信息資源,具有便捷的討論空間,所以,在傳統的教學方法基礎上,信息教育條件下的中學語文教學方法靈活而多樣。除了傳統的講授法、發現法、演練法、表演法、智力競賽法、實驗法等教學方法,信息教育條件下還可使用虛擬課堂講授法等新的教學方法。現代信息教育條件下的中學語文教學方法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在信息教育條件下,教師可以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個性特征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多媒體技術利用計算機的交互科學性、反饋性等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融圖、文、聲、像于一體,是具有智能化的雙向教學活動過程。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同時也大大地簡化了教師的操作,使得教師能集中精力于教學本身,從而也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三、現代信息技術教育促使學生素質快速提高
多媒體課件能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營造一個色彩繽紛、聲像同步、能動能靜的教學情境,能使學生的多種感官接受刺激,促進學生的綜合運用和提高,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質。例如,學習《安塞腰鼓》,讓學生收集有關安塞腰鼓的資料,學生查到了“安塞腰鼓”的表演圖片。在課堂上,我采用了分組討論與課件演示的方法進行教學活動。先通過課件把學生帶入了那粗獷豪邁的畫面意境當中;然后,通過分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說說看了安塞腰鼓的表演場面有什么感受;再緊扣文本,使學生通過觀察、聯想,較快的抓住畫面內容的中心。在教學過程中,我還聯系知識點對學生進行了熱愛家鄉的思想教育。在學習《音樂巨人貝多芬》之前,我讓學生查找相關背景資料,學生找到了貝多芬的生平經歷和故事,貝多芬創作的交響樂。學生根據這些資料,對貝多芬的生平和思想性格就有了初步的了解,這為課文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信息教育條件下,學生具有充分自由、獨立的學習空間,有利于培養獨立自學能力和自主精神。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媒體,可以在網上發表自己獨特的觀點,這些都促使學生的個性快速成長。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審美教育的視界加以觀照,以“探尋插圖精髓,欣賞色彩之美”,“放飛想象精靈,領略意境之美”,“把握朗讀精華,領悟情感之美”,“體認語詞精妙,感受語言之美”,“運用比較賞析,認識結構之美”為主要路徑開掘文本中的各種審美因素,引領學生感悟和品位文章內容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文章形式的格式美和韻律美,文章風格的質樸美和規范美,讓文本之美詩意流淌。更深刻地講,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審美教育,從而陶冶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
一、探尋插圖精髓,欣賞色彩之美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從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出發,高度重視繪圖,力求讓尺幅之地盡現美育價值。教師利用教材中現成的色彩插圖進行教學,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應該說,精心創作的插圖畫面生動,色彩鮮艷,做到了圖文并茂,不但給學生以美的感受,而且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蘇教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13課《古詩兩首》中杜甫的《絕句》一詩,描繪的是草堂門前浣花溪邊的景色。翠柳青天,黃鸝白鷺,雪嶺泊船,一幅色彩明麗的畫卷不僅再現詩中美景,還蘊含著詩人愉悅的心情。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彩色插圖,先讓學生說說詩中所描寫的景色,然后讓學生體會景色美在哪里。“兩個黃鸝”點染在一片“翠柳”之中,“青天”中勾勒出“一行白鷺”,黃翠白青,色彩是那么鮮艷,那么和諧,給人以一種強烈的美的享受。最后讓學生領悟詩人描寫草堂門前明媚秀麗的景色,為的是表現詩人愉悅開朗、躍躍欲歸的內心世界。
二、放飛想象精靈,領略意境之美
葉圣陶先生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如何融情入境?關鍵在于能否展開建立在文本之上的豐富聯想。蘇教版語文教材中氣象萬千的場景,跌宕起伏的情節,紛繁微妙的心態,把學生帶入絢麗多彩的意境。教師要做一個學生想象天空的守望者,把學生帶入文本所描繪的意境,啟發學生用心靈來感悟。
如蘇教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17課《黃果樹瀑布》一課,“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霧般騰空而上,隨風飄飛,漫天浮游高達數百米”,“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于一個圓形的樂池里。四周樂聲奏鳴,人就像漂浮在一片聲浪之中,每個細胞都灌滿了活力”――課文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一個個美不勝收的意境,也增加了學生理解的難度。教學中,若僅僅是通過詞語的解釋、內容的分析等這類抽象且缺乏美感的教學手段,使兒童獲得智慧的啟迪、情感的陶冶是很難的。教師可以利用先進的網絡資源,制作多媒體課件,創設“假想旅行”的情境。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走進黃果樹瀑布,視覺感受的是美的圖畫――那氣勢磅礴的瀑布從山上流下時撞擊激起的小水珠,經風一吹飛濺開來,乘著水汽慢慢地飄落,那升騰時的飄渺就像煙,那彌漫時的朦朧就像霧,那紛紛落下的就像雨;聽覺感受的是震撼人心的樂曲――瀑布直瀉而下的聲響如雷聲轟鳴,山回谷應,是大自然譜寫的一曲交響樂,使人有一種暢快淋漓、身心釋放、充滿活力的感覺。此時此刻,學生身臨其境,變“話”為“畫”,真切地感受到瀑布的形美聲美,從而與作者的感情相交融,領略到文本的意境美。
三、把握朗讀精華,領悟情感之美
葉圣陶先生一向提倡“美讀法”,他說“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不知不覺,內容與理法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葉老所描述的這種境界,就是通過吟詠誦讀所達到的審美境界。朗讀,不僅能夠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夠使學生領悟到只能意會無法言傳的作品的深刻內涵。朗讀的作用,有時是教師講解無法替代的。
任何一種新的教學方式的引進都會對學生的課堂心理產生影響。在多媒體教學中學生的心理狀態更容易發生波動。因此,在多媒體教學中的學生心理也必然會出現一些新的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課堂教學手段對學生的影響因人而異,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與實施對主體學生的影響是顯著的,但對處于成績兩端的學生影響較小。對于成績特別優異的同學來說,采取何種形式的教學方式,都不會影響其對知識的關注度和對課堂的注意力。處于成績低端的學生,對課堂的關注度低,對教學手段沒有明顯的興趣。
(二)學生對于多媒體課堂的心理變化呈現波動趨勢。青少年處于成長期,心理成長機制并不成熟。面對新型的多媒體環境,大學生剛開始很可能會顯現出極大的熱情,對知識的渴望度極高。但當學生逐漸習慣于這種多媒體教學時,對課堂的注意力就會下降。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能夠專注學生的興奮點,以保證有一個良好的課堂環境。
(三)在多媒體課堂教學環境中,學生具有探究式的學習心理。會激發學生課后主動學習的能力,強化學習動機。多媒體作為一種存儲信息的載體,信息的存儲量是海量的,然而我們課堂教學的是有時限的,教師不可能把所有的相關知識都在有限的時間內傳授給學生,現代教學理念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比如,在講授課文《爸爸的花兒落了》這一課時,需要介紹這篇課文節選自短篇小說《城南舊事》,由于課堂時間的有限性,教師可以簡單介紹一下故事梗概,從而激發學生對小說的興趣,進而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自己去了解、學習《城南舊事》故事的來龍去脈。這樣即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同時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四)學生面對多媒體教學環境,也存在一些負面心理如惰性心理、僥幸心理和放棄心理等。在多媒體教學中信息的傳遞量大大增加,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教師會大大加快幻燈片的播放速度,雖然在這種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力提高,知識的形象化更容易呈現,但是對于習慣記筆記的同學來說,由于自己的速記能力跟不上老師的放映速度就會減少對課堂筆記的記錄甚至會徹底放棄。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實際的教學環境采取一些激發措施以喚醒學生的惰性思維。否則這種惰性心理發展下去就可能形成課堂教學中的自我放棄心理。語文教師只有在多媒體課堂教學中把握好這個度,才能使學生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夠得到提升。
二、解決大學語文多媒體教學中學生心理問題的策略
面對多媒體課堂中出現的學生心理問題,我們的最終目的是在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實質性的解決對策以便服務于多媒體課堂教學。針對多媒體環境下學生心理出現的問題,提出以下解決對策:
(一)學生自我的心理調試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第一主體,對其產生的心理問題主要還應靠自我的心理調節,以加強自己的學習動機,任何外部的輔助措施只能起到加強和緩解的作用。對于處于成績低端的學生,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捕捉更多的有用信息以提高自己的課堂興奮度。如對《安塞腰鼓》這篇課文的學習,安塞腰鼓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學生對其了解甚少。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很難形象、直觀地表現出安塞腰鼓雄渾的氣勢。在多媒體課堂環境下,利用視頻播放西北漢子在黃河岸邊一起打鼓的畫面,可以使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表現的一覽無遺。這樣,對語文課堂有厭倦心理的學生通過多媒體課堂進行心理調試就可以在視頻營造的氛圍中展開學習,形成良好的課堂心態。
(二)教師積極創建課堂情境維護學生心理環境在多媒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更應該積極創建良好的課堂環境。首先,教師應該熟練課堂程序,保持課堂教學的連貫性,避免發生教學脫節現象。如有的教師對多媒體的操作不熟悉,把寶貴的課堂時間都浪費在對多媒體的處理上,這樣教學效率就會大大降低,更為重要的是會影響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其次,教師應加強課堂教學的人文環境。課堂教學應"以人為本",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有加強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才能夠構建學生的安全心理。在多媒體課堂中,教師應該積極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應依據學生的心理需求創建符合學生心理的課堂環境。
(三)對不同內容的課堂教學采取不同的施教策略,從而滿足學生在不同課堂教學中的心理需求。如在注重語言和推理方面的課堂教學中應以教師指導為主,而在自身素質、個體內省方面要求高的課堂中應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應結合不同課堂中學習者的不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
(四)根據學生主體的不同特征進行多媒體課堂教學,滿足特定主體的心理需求。處在一個共同體的課堂環境中,學習者因年齡、性別、智力的不同表現有不同的學習特征。有的學生屬于聽覺型,善于在以口頭言語為主的教學中發揮學習優勢,有的學生屬于視覺型,善于把握閱讀材料,教師只有對學生進行具體化的分析,才能使學生主體的特征化心理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2A-0026-01
有效教學,就是指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獲得了預期的、應有的進步與發展。教師應圍繞“用較少的精力和時間,讓學生取得較大的進步和發展”這一宗旨,全方位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傳統的課堂教學之所以效率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教師效率意識不強,沒有把促進學生的發展落到實處。對此,教師應把握好以下四大原則,以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一、準確定位教學目標
教師要在課前花時間去精心鉆研教材,全面而系統地掌握教材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在此前提下預設合理的教學目標,抓準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有的放矢地制訂教學方法。課本上的知識都是前人經過實踐檢驗而總結出來的,教師只有充分研究教材,把握教材,明確教學目標,才能在教學時得心應手,應付自如,才能為構建有效課堂提供知識與能力的支撐。教師要多與同行交流,吸取經驗,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靈活確定教學目標,積極將掌握的教學技巧應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當中;還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學,結合學生的反饋和作業情況,調整教學目標,讓教學方式更符合學生的實際。只有在教學目標科學、合理的前提下,教師的教學才有依據,教學過程才會有清晰的指向。
二、激發學生參與互動
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和自我努力,教學目標不可能實現,教學不可能獲得成功。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才能被調動起來。這要求教師轉變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我們要摒棄“填鴨式”“注入式”“滿堂灌”的方法,努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發散思維。老師要放下架子,主動親近學生,成為課堂的參與者和引導者,充分開展課堂互動活動,與學生之間要有思想的碰撞和爭鳴,引導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達成對文章的理解,從而構建知識體系。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勇于創新,組織大多數學生愿意參與的活動,形式要活潑,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潛移默化中學到知識。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三、有效使用多媒體
如今,多媒體在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教師要適當使用多媒體,決不能濫用。教師要創設多種情境,選擇靈活多樣的方法,引導學生感悟文本內涵,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如筆者在開始講授《安塞腰鼓》一文時,感到比較困難,不知道該從何說起,因為黃土高坡離我們十分遙遠,在平原地區,學生根本就沒有機會體驗,可能都沒有聽過腰鼓。對此,筆者課前充分挖掘文本,精心制作課件,播放國慶閱兵時安塞腰鼓表演的壯觀場面,讓學生感悟腰鼓的震撼,接著播放音樂《黃土高坡》。隨著文本內容的層層遞進,學生陶醉在那壯觀的場面中,這時筆者提問:“安塞腰鼓真是……”此時,學生正想表達心中的感受,精彩的回答層出不窮。可見,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從而更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這要求教師盡可能有效地使用多媒體,有效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使教學更為有趣。
四、正確引導學生的情感
在教學中,學生不是簡單的接受者,教師要容忍特別的“聲音”,給予學生情感上的鼓勵,善于傾聽學生的聲音,正確引導他們的情感價值觀。如在講授《牛郎織女》一文時,筆者問:“天上是個神秘莫測的世界,那里衣食無憂,多好啊!那織女怎么還要來到人間呢?你覺得天上好還是人間好?”或許學生在心目中都認為天上好極了,他們聽了提問很驚訝,積極思考,于是課堂就發出了不同的聲音。有的學生說:“天上好,因為天上可以自由飛行,享受榮華富貴。”有的說:“人間好,天上人情冷漠,孤獨寂寞,看看嫦娥,整日在廣寒宮,只有玉兔為伴,多孤單啊!”學生各抒己見,討論得不亦樂乎。關鍵之時,筆者總結:“人間處處有溫暖,人間處處有真情。”可見,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適時的點撥、評價,能引導學生在體會牛郎織女愛情偉大的同時,感受到人間的溫暖對他們才是最寶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