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聽爸媽的話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虎媽狼爸; 家庭教育; 功利化。
家庭教育,即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對家庭成員進行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社會整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遺憾的是,當前的家庭教育,更多地陷入了功利化的泥潭,使得家庭教育的目標、方式、內容偏離了教育的規律。
本文擬以近期備受關注的“虎媽狼爸”事件為樣本,深入剖析家庭教育的功利化及其影響,探討現實語境下家庭教育的可行路徑。
一、家庭教育的目標: 幸福比成功更重要。
美國耶魯大學的華裔教授“虎媽”,原名蔡美兒,她出版的《虎媽戰歌》[1]一書,2011 年在美國引起轟動。該書介紹了她如何以中國式教育方法管教兩個女兒,她罵女兒垃圾,要求每科成績拿“A”,不準看電視,琴練不好就不準吃飯……“虎媽”的教育方法轟動了美國教育界,引起美國關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討論,虎媽也因此登上《時代》周刊封面。與“虎媽”在美國引起的熱議相呼應,“狼爸”蕭百佑[2]和他“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的家庭教育理念, 2011 年在國內引起社會熱議。“狼爸”蕭百佑以近乎殘暴的方式教育三個孩子———不許看新聞以外的電視節目,不許吹空調,不給零花錢,去同學家要寫書面申請……從“虎媽”到“狼爸”,“棍棒教育”再度抬頭,迎合了中國式家庭教育“望子成龍”的功利化心理———“虎媽”兩個女兒保持門門功課皆“A”的全優紀錄,17 歲的大女兒蔡思慧被哈佛和耶魯錄取;“狼爸”的三個孩子,則相繼考入北大。“虎媽”和“狼爸”的教育觀,蘊含了同一教育思維———“成功”才是硬道理。這樣的家庭教育觀,抹殺了家庭教育的終極目標———幸福,并衍生出諸多“成功”的副產品。
筆者調查發現,一個名叫“父母皆禍害”的討論小組,曾在網絡中影響甚廣,小組成員由眾多不滿父母教育方式的孩子構成,他們在網上傾訴各自父母家庭教育的殘暴和不仁,甚至互相交流報復反抗父母的方法。
在該小組內流傳的一份名為《父母最讓你不能忍受的行為》的調查報告中,得票最多的一項是“經常打罵羞辱孩子”,之后是“拿別的孩子‘刺激’子女”和“總認為自己正確”。
上述案例表明,家庭教育的功利化與學校教育的應試化,使得家長以“分數”為準繩,以“大學”為目標,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過多關注孩子橫向比較的不足,忽略了孩子自身縱向的進步,為了既定的“成功”目標,抹殺孩子的個性和尊嚴。
前蘇聯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倡導,教育的核心是實現人自身的和諧,即如何把人的活動的兩種職能配合起來,使兩者得到平衡: 一種職能是認識和理解客觀世界; 另一種職能是人的內在本質的自我表現[3]。當前家庭教育的弊端在于,將人的活動的兩種職能割裂,過多地強調和追求人認識和理解客觀世界的職能,并將這種職能極端化為“分數”或“大學”,忽略了人的自我表現職能,即人的個性、尊嚴、情感等。克服當前家庭教育的弊端,必須摒棄以成功為唯一目標、將“分數”視為成功唯一路徑的家庭教育觀,樹立“幸福比成功更重要”家庭教育目標。
二、家庭教育的方式: 要引導不要規制。
功利化的家庭教育觀,片面追求成功的同時,導致了在教育方式的運用上,“規制”多,“引導”
少。
“虎媽”事無巨細地羅列了十大家規: 不準在外過夜; 不準參加玩伴聚會; 不準參加校園演出;不準抱怨不能參加校園演出; 不準看電視或玩電腦游戲; 不準擅自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外活動; 不準任何一門功課的學習成績低于“A”; 不準在除體育與話劇外的其他科目拿不到第一; 不準練習鋼琴及小提琴以外的樂器; 不準在某一天沒有練習鋼琴或小提琴。
“狼爸”蕭百佑最基本的“家規”是: “孩子是民,家長是主”,只要他提出的要求,孩子們必須無條件服從、遵守; 不許喝可樂,不能吹空調,不能隨便打開冰箱門,以此培養孩子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生活作風; 沒有零用錢,不能私自購買任何東西,即使拿到壓歲錢也得悉數上交,待到念大學時再由父母返還……“虎媽”、“狼爸”把教育等同于管制,忽視了兒童的自主性,不利于兒童個性和潛能的發揮。
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要適應兒童的個性發展,成人要了解每個兒童的個性特征,尊重兒童,并采用適當的方法加以引導。我們不妨以一個家庭教育的生動案例為標本,深入解剖引導式、啟發式教育相對規制式教育而言,在挖掘兒童潛能方面的重要作用———一個母親,因為孩子把她剛買回家的一塊金表當成新鮮玩具給擺弄壞了,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并把這件事告訴了孩子的老師。老師幽默地說: “恐怕一個中國的‘愛迪生’被你槍斃了。”這位母親不解其意,老師向她分析說: “孩子的這種行為是創造力的一種表現,你不該打孩子。”“那我現在該怎么辦?”這位母親聽了老師的話,對自己的行為后悔不迭。“補救的辦法是有的。”老師接著說,“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鐘表鋪,讓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這樣,鐘表鋪就成了課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就成了學生,修理費成了學費,你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滿足,說不定,他還可以學會修理呢!”
由此可見,在家庭教育方式的選擇上,更多采用引導式教育而非規制式教育,可以將“錯誤”變成孩子學習的契機,而不是因“錯誤”扼殺孩子自我學習、自我探索的興趣。
隨著現代信息社會的到來,知識更新瞬息萬變,人的一生需要不斷學習,才能應對信息的爆炸和更新。規制型的家庭教育,只能讓孩子的未來按照既定的軌道前進,一旦脫離了外界的監護,便容易喪失自我學習、自我控制的能力,難以應對未來社會的挑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人教育局原局長保爾·朗格朗在1970 年出版的《終身教育引論》中,提出終身教育的思想,要求把教育擴展到人的一生,將社會各部分都變成教育場所。保爾·朗格朗表示: “我們所說的終身教育是一系列很具體的思想、實驗和成就,換言之,是完全意義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個方面、各項內容,從一個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終結時為止的不間斷的發展,包括了教育各發展階段各個關頭之間的有機聯系。”[4]信息社會的家庭教育方式,核心使命是培養孩子的可持續發展和學習能力,規制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立竿見影,但容易導致孩子的發展后繼乏力,而引導型家庭教育或可有效避免這一弊端。
三、家庭教育的內容: 生活教育甚于知識教育。
功利性的家庭教育,導致在教育內容的選擇上,以知識教育為主,而忽略了以健康、情感等為主要內容的生活教育。
在家庭教育的內容上,盧梭主張,把兒童身體保健和鍛煉當成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他提出:孩子的生活環境要健康,最好是在鄉村的自然環境中; 兒童的飲食要樸素,多吃水果蔬菜,食肉太多,容易生病; 兒童衣著要寬松、適當、樸素; 兒童的睡眠要充足; 注意多方面的體格鍛煉,如忍受痛苦、忍受疾病、參加體育鍛煉等。盧梭強調教育應順應兒童天性的指引,以培養自然人為目標。關于兒童的天性,他認為,第一是兒童的年齡特征。如果不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就無法使兒童的天性正常發展,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如: 許多父母操之過急,總想讓孩子多學知識,想節省時間,結果會適得其反。他指出,對于嬰兒和幼兒的教育,主要是身體的養護和鍛煉,通過合理的飲食、衣著、睡眠和游戲,培養健康的體魄,然后發展孩子的感知能力,以利于兒童將來的智力發展。[5]無獨有偶,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強調———生活即教育,其內涵為: “從定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 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6]由此可見,順應兒童天性、以生活為主要內容的家庭教育,讓孩子具有健康的體魄、健全的心智、積極的情感,寓知識教育于生活當中,充分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而不是成為功利化教育的犧牲品,接受“偏食”的知識教育。
四、家庭教育的新路徑: 順應天性的幸福教育。
德國作家托馬斯·曼表示: “人介于野獸與天使之間,人將成為什么———取決于教育。”日本作家幸田露伴曾言,“真正的文明是所有人種植幸福的結果”。人是否幸福,決定著文明的程度,也決定著教育的成敗。教育的目標,是教會“所有人種植幸福”。破除家庭教育的功利化傾向,需要家庭教育者樹立“以幸福為本”的教育理念,更好地在“成功”與“幸福”間達成平衡,從而實現前蘇聯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所提出的人的兩種職能的和諧發展。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要讓孩子做一個幸福快樂的人。正如一位哲人所言,既然不能做參天大樹,那就做一棵默默無聞的小草吧,但是一定要做一棵快樂無憂的小草。父母希望孩子成功,這本來無可厚非,但如果把成功看得比孩子的幸福還重要,甚至只問孩子成功與否,而視孩子的幸福為可有可無的東西,就是本末倒置了。
只要仔細審視我們的生活和人生,就會發現,即便是真正的成功,也僅僅是幸福的一個來源而已,而不是幸福內涵的全部。一些用不科學、不正當、不合適的方法取得的所謂成功,實際上違背了孩子的天性,對孩子是一種莫大傷害。成功只是手段,孩子的幸福快樂才是目的。只有建立在幸福基礎上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什么是孩子的幸福? 孩子的幸福就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各種正當的意愿、需求能得到合理的滿足,各種自身優勢、潛能的充分發揮。一個有幸福感的孩子,他的身心會更健康,人格會很更健全,素質會得到全面發展。很多活生生的事例已經證明,沒有幸福感的孩子只會贏得起、輸不起,這樣的成功不可持續。
綜上所述,信息社會和網絡時代的家庭教育,應以幸福為終極目標,以引導為主要方式,以生活為重點內容,充分激活教育對象的能動性,讓孩子在快樂生活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體驗幸福,從而破除家庭教育的功利化傾向。
參考文獻。
[1]蔡美兒。 我在美國做媽媽( 《虎媽戰歌》中文版) [M]。 張新華,譯。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1.
[2]新浪網。“狼爸式教育”惹爭議[EB/OL]。 http: / /eladies. sina. com. cn.
[3]王道俊,王漢瀾。 教育學[M]。 北京: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4]保爾·朗格朗。 終身教育引論[M]。 周南照,陳樹清,譯。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85.
是的,在這個世界上,有不少的人。當然,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那么在這個社會上,也肯定是有好人也就有壞人了……但是,現在不少人都認為這個社會上,壞人特別的多。常常和小朋友說:“哎呀,千萬不要亂跑呀。壞人會把你抓起來的,然后虐待你!可要聽爸爸媽媽的話啊!”
是啊,聽爸爸媽媽的話,這句話我是認同的。可是,如果只是在外面逛的話,就會被壞人抓走,這點我并不認同。這個觀點,不就是在說這個社會上處處都是壞人嗎?不就是在說,這個社會上壞人特別多嗎。是的,我不否認這個世界上有壞人,可是壞人會大過好人, 這點我并不認同。為什么壞人就會比好人多呢?
你們可能會說,我還小,沒有見識過多少的壞人。說實話我也不小了,十幾年的人生路中,也許我是聽爸爸媽媽的話,才沒有受到壞人的毒害,可是我也有獨立的時候。可是,只要我們自己放機靈一點,不和陌生人主動講話,誰會來禍害你呢。再說了,這個世界上還有那么多好心人的幫助和關愛,我們為什么不能自己堅挺的走在這個社會上呢?那么多人對我們的幫助,又豈是被忽視的。
是的,我承認,這個世界上有壞人,可是十幾年的人生路中,我遇到的好人可比壞人要多很多。陌生人的熱情和關愛也是能融化你心中的隔閡的,有時候陌生的關愛也能讓你感動頗深。正是因為你們是陌路,從未有過任何的交集,可他們當中有人愿意耽擱,去浪費自己的時間,來幫助一個不相識的人,這點就值得讓人側目不是嗎?
這個世界上好人多還是壞人多,相信大家心中都有明鏡吧。我們不能忽視壞人的存在,可是好人給予我們的溫暖,顯得更加的難忘!
每年的五月二日是我的生日,也是媽媽的受難日。
那天我們一家三口聚集在一塊,那是我12歲生日,蠟燭已經有12根了。我發覺不知不覺的長大了。爸爸媽媽唱著生日歌,臉上洋溢的笑容,看媽媽,歲月如梭,皺紋已經爬上了媽媽的臉龐,媽媽的頭發都有好多是白色的了。頓時,我的眼睛濕潤起來,爸爸媽媽看見我哭了,媽媽安慰我說:“怎么哭了,今天開始你12歲的生日,你是壽星怎么能哭啊,再哭就成小花貓了”我聽了媽媽的話破涕為笑。
聽爸爸說,媽媽懷胎我九個月,接生的時候,媽媽好幾次昏倒了過去,但又被叫醒,經過好幾次后。隨著我:“哇嗚嗚”代表著我出世了。媽媽再一次昏倒了過去。直到兩個小時后才醒過來,醒來后,媽媽看到我,再辛苦也值得了。
我也曾送過媽媽生日禮物,可媽媽從來都沒收過我的禮物。媽媽說:“我不需要禮物,我有你就夠了。”我只好不再說什么。
每個人的生日,也是媽媽的受難日啊!
一大早,當小臭睜開眼,就叫喊著要看動畫片。而且一看就是一整天。要不是爸爸媽媽說怕看壞眼睛,我想小臭一定會看上個三天五夜。
每次看完動畫片,小臭都會模仿動畫片里的人物,做一些動畫里人物的動作。用爸媽的話說,小臭看得有些走火入魔了。
有的時候,小臭做夢都會夢到自己在看動畫片。邊看還邊叫喊著,說我是光頭強之類的夢話。聽的爸爸媽媽一陣開心。
我們
從呱呱墜地那天起
就成為爸爸媽媽的心頭肉
爺爺奶奶手心里的寶
漸漸地長大
走進了學校
和其他的小朋友們
一起快樂的學習 玩耍
活蹦亂跳
在那個陰冷的黎明
我們還在夢鄉
爸爸媽媽卻守在我們的床頭
想把我們的模樣記牢
轉身離開的那一剎那
淚水卻忍不住滑落眼角
醒來的我們
看不到爸爸熟悉的臉龐
聽不到媽媽親切的嘮叨
從此
農民工是爸爸媽媽貼切的稱呼
留守兒童成為我們特有的稱號
我們
只能在電話那頭
聽到爸爸媽媽的聲音
在開學的時候
盼望著收到爸爸寄來的書包
在天冷的時候
期待著收到媽媽寄來的棉襖
在想爸爸媽媽的每一個夜晚
只能躲在被窩里偷偷地哭泣
不會讓年邁的爺爺奶奶知道
在學校
老師有了另外一個親切的稱呼
成了我們的家長
與我們談心
關心我們的健康
呵護我們成長
帶領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奔跑
然而
和我們一般大的伙伴
不知道什么原因
偷偷從課堂上走掉
于是在畢節的垃圾箱里
五個小朋友為了能暖和一些
睡了一個永遠也不會醒的覺
在網吧里
多了許多稚嫩的身影
在大街上
不少同伴沿街乞討
爸爸媽媽
你們的辛苦
我們都知道
我們也不忍心你們為了我們
如此的操勞
因為我們只想擁有一個完整的家
一個溫暖的懷抱
親愛的伙伴們
爸爸媽媽不在身邊
我們要聽爺爺奶奶的話
聽老師細心的教導
不能再讓這個美好的世界
再留下遺憾
徒增煩惱
我們要在大家的呵護下
健康的成長
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
一定成為關愛我們的每一個人
最大的驕傲
我們一起努力
一起進步
一起歡笑
你 我 他
一個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