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英語諺語翻譯

      英語諺語翻譯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英語諺語翻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英語諺語翻譯

      英語諺語翻譯范文第1篇

      【關(guān)鍵詞】英語諺語翻譯

      前言

      語言是人類用來表達(dá)意思,交民想的工具,也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xiàn)象,其中,英語和漢語是兩種各具特色的語言,因而都擁有極為豐富的諺語。諺語是人民大眾經(jīng)過長期語言實踐提煉出來的固定短語或短句,是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是歷史和文化的濃縮。這些大量生動活泌的口語體,有給生以啟示的格言警句,輕松幽默的行話黑話,精辟入神的成語短句,短小精悍、形象生動且富于色彩,可謂語言的精華。

      美國當(dāng)代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奈達(dá)指出:“所謂翻譯,是從語義到文體在譯語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xiàn)原語的信息。”近代翻譯家嚴(yán)復(fù)提出的“信、達(dá)、雅”的翻譯標(biāo)準(zhǔn)一直為翻譯界普遍接受。因此翻譯應(yīng)忠于原文內(nèi)容,用通順的譯文形式,發(fā)揮譯文的語言優(yōu)勢。翻譯過程中尤其要處理好理解與表達(dá),直譯和意譯等矛盾,英語諺語里沉演了大量的文化因素,因而給翻譯帶來一定的難度,由于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所以翻譯的過程不應(yīng)只是出發(fā)語向目的語的表層轉(zhuǎn)換,而應(yīng)是一種有條件的文化“移植”。通過這種移植,真正體現(xiàn)翻譯是兩種語言間的轉(zhuǎn)換藝術(shù)、技巧和科學(xué)的結(jié)晶,英語習(xí)語里有不少比喻,替代用法,最富詩意的語言形式,是語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學(xué)功能的有機結(jié)合。為了實現(xiàn)“兩種文化的統(tǒng)一”這個宗旨,譯文必須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形式和內(nèi)容最佳融合。只有貌神俱合的譯文才是真正有質(zhì)量、有魅力的譯文。

      一、直譯與意譯

      1、直譯法的宗旨是把忠實于原文內(nèi)容放在第一位,意譯法則不同。例如:“Hitler was armed to the teeth when he laun ched the second world war”。

      試比較:希特勒在發(fā)動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是武裝到了雅齒的。(直譯)

      希特勒在發(fā)動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是全副武裝的。(意譯)

      顯然,直譯比意譯好,比喻很有新意,不但不會引起誤解,還可以吸收新鮮用語。這就是說如果譯文和原文相同的形式能表達(dá)相同的內(nèi)容,一般選擇直譯。

      又如英語的“sonr grape”來自希臘的“伊索寓言”,漢語就可從英語直譯成“酸葡萄”,英語的“to go into the red”被直譯為“發(fā)現(xiàn)赤字”。其它英語直譯成漢語的習(xí)語也不少。例如:black market(黑市)、cold war(冷戰(zhàn))、blue print(藍(lán)圖)、first hand(第一手的)等。

      下面一些短語可說是意象措詞,語用等值的直譯。

      佳例:

      A ray of hope 一絲希望 a castle in the air 空中樓閣

      Burn the boat 破釜沉舟 walls have ears 隔墻有耳

      2、意譯法是把忠實于原文內(nèi)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順的譯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如:“Didn’t she swear she’d never again believe any+hing in trousers”,劃線部分直譯是“穿褲子的家伙”,意譯為“男人”。英語“穿褲子的家伙”是指男子,但在漢語里卻可男可女。在這種情況下,意譯比直譯好,也就是說,如果譯文和原文相同的形或不能表達(dá)和原文相同的內(nèi)容,一般采用意譯。所以如果本國語的表現(xiàn)形式比外國語更精確有力時,可以意譯,而如果外國語的表現(xiàn)形式比本國語更精確有力時,則可直譯。下面一些成語、諺語就采用了意譯的方法。

      as easy as pie 易如反掌 Still waters run deep 大智若愚

      Each has its own merits 各有千秋

      to be wise after the even+ 事后諸葛亮

      直譯和意譯的關(guān)系是辯證的,好的譯文往往把握了兩者的統(tǒng)一,使語義保持一致。

      二、形象代換與諺語套用

      1、形象代換。文化背景及語言形式上的種種差異導(dǎo)致了翻譯的困難,一些由語言形式的不同組合及變異產(chǎn)生的特殊含義或修辭效果,在語際轉(zhuǎn)換中往往會“失落”。為了不使譯文轉(zhuǎn)之原作遜色,人們在翻譯實踐中,常常用“替代”的方法來跨越這些障礙。最常見的是形象替代,基本質(zhì)上也屬于意譯的一種特殊形式。形象替代通常用于比喻的翻譯。在文學(xué)語言中,形象比喻比比皆是,但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同一比喻在不同的語言中往往使用不同的喻體。這對于各類修辭手段的翻譯有著一定的指導(dǎo)意義。例如as strong as ahorse與譯中可以相互替代而不影響其喻義的保留。它們在語義上還是等值的,形象代換也常用于成語、諺語的翻譯,因其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翻譯時更需仔細(xì)推敲,盡量使譯文貼切自然,符合譯入語的民族習(xí)慣,形象代換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

      1)用動物作喻體來表示人物的某些品質(zhì),由于文化環(huán)境不同,在譯成漢語時,喻體往往被替換掉。如

      As timid as a rabbit 膽小如鼠

      As stubborn as a mule 犟得像頭牛

      Like a hen on a hot girdle 如熱鍋上的螞蟻

      dumb as an oyster 守口如瓶

      wet like a drawn rat 濕如落湯雞

      2)個別比喻在漢語中找不到相應(yīng)的事物做喻體時,可作喻體更換,語意聯(lián)想,但都是以語言的交際效果不變?yōu)闂l件。如:

      An qpple a day keeps the cloctor away 氣寬壽長

      let sleeping dogs lie 打草驚蛇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 殺雞取卵

      mary kisses the baby for the nurse’s sake 醉翁之意不在酒

      翻譯所尋找的是一種對應(yīng)關(guān)系,這種對應(yīng)關(guān)系只能建立在內(nèi)涵意義之上。只要內(nèi)涵意義一致,就可以通過形象代換互為轉(zhuǎn)譯。

      3)同義諺語套用。某些英語諺語和漢語辨語因其比喻和形象基本一致或含義相似,可直接套譯,讀來同樣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如:

      red tap 官樣文章(很有民族味,妥貼而形象)

      dimond cut dimond 棋逢對手(語義對等且更符合漢語習(xí)慣)

      tif for tat 以牙還牙(用牙做比喻非常生動)

      另外,辨語的翻譯若能發(fā)揮譯文的優(yōu)勢,不僅意思明確,而且結(jié)構(gòu)勻稱押韻,富有美感,就不失為值得欣賞品味的佳作。如:

      It’s better to be a has-been than a never-was

      曾經(jīng)一度,勝過從不算數(shù)

      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

      樣樣皆通,樣樣稀松

      Don’t trouble trouble until trouble troubles you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俚語的翻譯同樣也要通過聯(lián)想,才能譯出確切含義。如:

      Bluesky 夸海口(廣告俚語)

      a wet hen 潑女,討厭的人

      hit the sauce 酗酒

      英語諺語翻譯范文第2篇

      【關(guān)鍵詞】英語諺語;修辭手法;翻譯

      英語諺語句式靈活多變,短小精悍,讀起來朗朗上口,易于記憶,所以在人群中流傳度很高,而且它蘊含了豐富的詞匯,各種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揭示了一個又一個道理,淺顯易懂,卻又耐人尋味,可以說諺語是瑰麗的語言的寶庫里的一顆耀眼的明珠。

      一個民族的諺語,蘊含著該民族的人們在其漫長的社會實踐和日常生活中所感受的酸甜苦辣,也浸透著他們的勞動汗水和頑強拼搏的精神。在跨國交往日益頻繁、跨文化交際日新月異的21世紀(jì),研究英語諺語,品味英語諺語中所浸含的精神營養(yǎng),學(xué)習(xí)英語諺語、掌握英語諺語的用法并使之服務(wù)于與西方人的融洽交往,是十分必要是。并且在學(xué)習(xí)諺語的過程中,既可以找到西方人的歷史蹤跡,也可以領(lǐng)略到他們對生活的體驗、對社會、對人間百態(tài)的觀察以及對事物哲理的精辟總結(jié)。

      1.英語諺語的修辭

      有人曾說過英語諺語具有詩的活潑,文的凝重,熟語的簡練。總之言簡意賅、富含哲理、生動形象、幽默風(fēng)趣等特點,而它所使用的修辭手法更是多不勝數(shù),而這些修辭手法更是讓英語諺語散發(fā)出多畝的光彩,例如比喻、擬人。

      明喻(smile):以兩種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和現(xiàn)象進(jìn)行對比,表明本體喻體之間的相似關(guān)系,簡單地說,指一種事物被比作另一事物,其中本體和喻體都出現(xiàn),比喻詞有l(wèi)ike,as,as if,as though,as……as等。如:Books like friends,should be few and well chosen.書籍如朋友,宜少宜精選。Beauty fades like a flower.花易謝,美難再。

      暗喻(metaphor):這種比喻不通過比喻詞進(jìn)行,而直接將事物當(dāng)作另一事物來描寫,本體與喻體的關(guān)系比明喻更加緊切。例如:Time is money.一寸光陰一寸金。speech is silver,silence is gold.(說話是銀,沉默是金)。

      借喻(metonymy):用一個事物來替一個與他相關(guān)的事物,一半都是喻體出現(xiàn),本體不出現(xiàn)。

      No cross no crown.沒有困難就沒有成功。“cross”是“十字架”代表困難,“crown”是“花冠”代表成功。

      擬人(personification):把非人的東西如動物、植物、物體賦予人的特性,如感情、思想和行為方式。如:Fact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事實勝于雄辯)。Field have eyes,and woods have ears.(隔墻有耳)。

      擬物(zoosemy):把人當(dāng)作物(包括動物、植物、抽象概念等)來寫,與擬人恰好相反。

      He will wag as the bush wags.見風(fēng)使舵。Who keeps company with the wolf will learn to howl.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重復(fù)(repetition):諺語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詞連續(xù)或間隔重復(fù),達(dá)到增強語氣,突出重點,引起讀者關(guān)注。

      首句重復(fù)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句尾重復(fù)A bargain is a bargain.契約終是契約

      首尾重復(fù)Nothing will come of nothing.無風(fēng)不起浪

      不規(guī)則重復(fù)Never trouble till troubles you.不要自找麻煩

      蟬聯(lián)(anadiplosis)是反復(fù)的一種,即首尾重復(fù)Love asks faith,and faith asks firmness.愛情要求忠誠,忠誠要求堅定。

      對比(contrast):將兩個事物或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比較,使讀者有比較鮮明的認(rèn)知。Be swift to hear,slow to speak.敏于聽,而緩于言。One foe is too many,and a hundred friends too few.一個仇人夠多,百個朋友嫌少。

      夸張(hyperbole):運用豐富的想象,夸大事物的特征,以增強表達(dá)效果。

      Content is more than a kingdom.知足常樂。A single slip brings eternal regret.一失足成千古恨。

      典故(allusion):就像前面所說的,英語諺語來源很廣泛,很多是來源于名人和文學(xué)著作,所以很多的諺語都包含典故。All roads lead to Rome.條條大路通羅馬。See Naples and die.看了那布勒斯奇景,就是死了也甘心。

      對偶(antithesis):就是把意義相反的詞、短語、句子放在對稱的位置上,以突出事物們的鮮明特征。No pains,no gains.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獲。Hope is a good breakfast,but a bad supper.開始時有希望是好事,結(jié)束時再希望就不好了

      矛盾修辭手法(oxymoron):用兩種不相調(diào)和甚至截然希艾娜廣泛的特征來形容一項事物,在矛盾中尋求哲理,以便收到奇警的修辭效果。More haste,less speed.欲速則不達(dá)。Beauty and folly are often companies.美與蠢,常相伴。

      交錯排列法(chiasmus):一個句子或一段文字以相仿的順序重復(fù)前面的詞語,使得內(nèi)容得到對比顯現(xiàn)。The seed is in the fruit and the fruit in the seed.果實里有種子,種子里有果實。

      Better be ill spoken of by one before all than by all before all before one.寧愿一人在眾人面前說你的壞話,不愿眾人在一人面前說你的壞話。

      押韻(Rhyming):英語諺語中經(jīng)常使用押韻這種手法,來增加語感和感染力。如:

      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A good fame is better than a good face.美譽勝過俊臉。

      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謀事在人,成事在天。Well begun is a half done.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總之,英語諺語囊括了許多修辭手法,仔細(xì)閱讀這些有諺語,細(xì)細(xì)品味其中的修辭手法,就會讓人們感到英語語言的優(yōu)美,也會讓人們充分的理解諺語,細(xì)細(xì)品味其中的修辭手法,就會讓人們感到英語語言的優(yōu)美。

      2.英語諺語的翻譯

      要想靈活的運用英語諺語,我們就必須理解它,翻譯好它。可是我們知道一個民族的諺語蘊含著該民族深厚的文化,所以我們在翻譯它的時候就要注意全面的考慮歷史背景、地理環(huán)境、風(fēng)俗習(xí)慣、、寓言神話等諸多因素。從而才能正確的理解和翻譯諺語本身所蘊含的深刻含義。翻譯英語諺語的標(biāo)準(zhǔn)就是準(zhǔn)確的保證原文的含義,保留原作者的風(fēng)格,最重要的是要讀者能看懂和理解。一般來說,英語諺語的翻譯方法如下:

      1)直譯:如果英語諺語和漢語諺語在形義方面完全相同、或者英語諺語的形式和意義均能為中國讀者接受,在這種情況下采用直譯既能再現(xiàn)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意義,還能保留原文的獨特的手法和不同的風(fēng)味,借以豐富漢語語言。比如:Heaven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之人。Speech is silver,slience is gold.雄辯是銀,沉默是金。Barking dogs do not bite.吠犬不咬人。

      2)意譯:英語諺語蘊含深厚的文化背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一些英語諺語中的典故不為中國讀者所熟知,這時候采用直譯是不恰當(dāng)?shù)模詰?yīng)選擇意譯。意譯主要是指在翻譯時抓住內(nèi)容和喻義這一重要方面,犧牲形象、結(jié)合上下文比較靈活地傳達(dá)原意。

      以下是直譯與意譯的比較:

      When Greek meets Greek,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

      直譯:希臘人遇上希臘人,必有一場好斗

      意譯:兩雄相爭,其斗必烈

      對不太熟悉有關(guān)希臘傳說的中國讀者來說,就不太明白其中的含義,此時采用意譯最好。

      The leopard can not change his spots.

      直譯:豹不能改變它身上的斑紋

      意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從這些例子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意譯的結(jié)果比直譯更接近諺語本身的隱形含義,使讀者能夠更充分地理解該諺語。

      3)直譯與意譯合用:這種譯法可用來處理那些部分可以直譯,另一部分不方便直譯的英語諺語。例如:All asses wag their ears.驢子愛擺耳朵,傻子愛裝聰明。Every bird likes its own nest.鳥愛自己的巢,人愛自己的家。If there were no clouds,we should not enjoy the sun.如果沒有陰云,就不覺得太陽的可愛;不知道苦,就不知道甜。

      4)歸化:就是套用漢語諺語來翻譯英語諺語。由于文化的差異,英語諺語中的形象不符合漢語習(xí)慣時,直譯出的意義就不易于被理解和接受,意譯則又失去了諺語生動形象的特點,這時可采用歸化法。恰當(dāng)?shù)臍w化可以使譯文地道簡潔、生動活潑,便于讀者接受。如:It is a foolish bird that soils its own nest.兔子不吃窩邊草。Give a person a dose of his own medicine.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3.英語諺語翻譯中要注意的問題

      1)切勿望文生義。一般來說,英語諺語都是比較好懂的,但是諺語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所以翻譯諺語時不能僅憑字面的意思來翻譯,這容易范望文生義的錯誤。實際上翻譯時要仔細(xì)揣摩,細(xì)細(xì)品味,根據(jù)語境來翻譯,有時候甚至要追根朔源。

      “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這條諺語常被理解為“佛要金裝,人要衣裳”這個意思,但它更深一層的含義卻是指那些長得并不漂亮,而過分打扮的人,含有譏諷的語意,可譯作“好的衣裝只能打扮出好外表”。

      2)切忌濫用歸化翻譯法。有些諺語如采用歸化法,就會抹殺了原文的異國文化色彩。Beauty lies in lover’s eyes.情人眼里出西施。都知道西施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如果這樣翻譯就體現(xiàn)不出英語諺語的文化色彩。所以翻譯成“情人眼里出美人”會更好一些。

      參考文獻(xiàn)

      [1]胡曙中.英漢修辭比較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3,11.

      [2]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9.

      [3]譚云杰.英譯漢技巧與實例[M].湖南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1996,4.

      [4]汪福祥,蔡堅.英語諺語妙語500例[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1.

      英語諺語翻譯范文第3篇

      關(guān)鍵詞:英語諺語;漢語翻譯;翻譯基本原則;翻譯方法

      一、引言

      諺語來源于生活,是一個民族語言和文化的高度濃縮和集中體現(xiàn)。英國哲學(xué)家弗朗西斯?培根說:“一個民族的天賦、智慧和精神都從他們的諺語中表現(xiàn)出來”。由于地理、歷史、、生活習(xí)俗等方面的差異,英漢諺語承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們與文化傳統(tǒng)緊密相連,不可分割。所以英語諺語的翻譯就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因此對于英語諺語的翻譯不能馬虎,若稍不注意就會讓人啼笑皆非。

      二、造成英語諺語翻譯“貌合神離”的幾種情況

      第一,大多數(shù)的英語諺語語言精煉,并且結(jié)構(gòu)有時與正常結(jié)構(gòu)不同,詞匯的意義有時比較微妙,在翻譯時就應(yīng)該留心。不能任意發(fā)揮,牽強附會,以至于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To err is human;to forgive,divine.

      該句的表面意思是:人總是要犯錯誤的,但后果如何,則要聽命于天了。而實際意義則是“犯錯誤,人人難免,若能以寬恕為懷,則是難能可貴”。故翻譯為:人孰無過,寬恕為貴。

      People are convinced by words than by blows.

      該句的表面意思是:人們更相信你的言語而不是吹噓。這里就有一個詞義理解錯誤。“blow”在這句話中是“打、擊”的意思,而不是“吹噓”,因為人也要靠語言才能吹噓。所以翻譯成“言語比棍棒更能說服人。

      第二,有些英語諺語的表達(dá)方式包含特有的歷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如果直譯,則譯文可能會牽強附會,也不易為讀者所理解。因此在通常情況下舍棄原語的表達(dá)形式,采用意譯,則可避免在某些情況下因直譯而引起的拖泥帶水,造成誤解等弊病。

      One is willing to sell,and the other is willing to buy.

      該句可以將它譯為“一個愿意買,一個愿意賣”。但總覺得不對勁,它可能還有其他意思。稍對過去歷史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人就會想到,它與另一個我們常說的漢語諺語十分相似,即“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第三,英語諺語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有兩個譯例。其一是“清水不濃血卻濃”;其二是“血濃于水”。從字面上看,上述兩則譯例譯得固然不錯,似無可厚非。譯文讀起來很順,又比較易懂,但讀后卻感覺不知所云。這是因為譯文的形象沒能準(zhǔn)確地傳達(dá)這條諺語的寓意。

      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s.對這條諺語的解釋是“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of the same family is stronger than other relationships”因此,這則諺語似可以借用漢語的一句俗語“親不親一家人”來譯更能表達(dá)出“屬于同一血緣關(guān)系的一家人比別人更親近一些”的寓意。

      第四,有些英語諺語意在言外,語言含蓄,寓意深刻。如果僅從字面意義直譯成漢語,而不領(lǐng)會原文的具體含義及其效果,譯文勢必平淡無味。這樣既不能表達(dá)意思,又有損于原文的語言形象和豐富內(nèi)涵。

      People who live in glass houses should not throw stones如譯成“住在玻璃房子里的人,不應(yīng)扔石頭”不如譯成“己有過,勿正人”或“責(zé)人必先責(zé)己”。

      In fair wea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如譯成“晴天要防陰天”,不如譯成“有備無患”或“居安思危”、“未雨綢繆”。

      Murder will out譯成“謀殺終必敗露”,不如譯成“紙包不住火”。

      One cannot make an omelet without breaking eggs譯成“想吃煎蛋卷,就得打雞蛋”,不如譯成工“有得必有失”。或甚至可以引申為“不破不立”。

      如果所要翻譯的諺語寓意清新,形象逼真,直譯其意,就能表達(dá)出原文的寓意,則可直譯。這樣做既能較完整地保存原文的表達(dá)方式,且又可豐富我們自己的語言文化,一舉兩得。

      第五,有些英語諺語常常采用對稱的修辭手段。如“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not make it drink”如果按字面譯成,“你可以把馬牽到河邊去,但不能叫它飲水”至少是沒有充分體現(xiàn)這句諺語本身所具有的強烈對比色彩。從語法分析的觀點看,在這個句子里,情態(tài)動詞may和can雖然都表示“可能”的,但在含義上有所不同。這里may表示“事實上的可能性”,而can則表示“邏輯上的可能性”。并列連詞but使前后兩個分句意義相反,對比色彩強烈。在這種情況下,譯文也必須力求對偶整齊,前后呼應(yīng),形成對照。如將此句譯作“牽馬河邊易,逼它飲水難”或“老牛不喝水,不能強按頭”會更好。

      三、英語諺語翻譯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關(guān)于翻譯標(biāo)準(zhǔn),中外翻譯理論家們提出了不同的主張,從嚴(yán)復(fù)的“信、達(dá)、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張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實通順”到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Eugene A?Nida(奈達(dá))的“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動態(tài)對等(dynamic equivalence)”。這些主張雖然側(cè)重點有所不同,但中心都是譯文要忠實準(zhǔn)確地表達(dá)原文的意義,保持原作的風(fēng)格。所謂忠實表達(dá)原文的意義,指忠實表達(dá)原文的字面意義、形象意義和隱含意義3個方面。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話、每個詞匯都同時具備3種意義,尤其是,任何兩處語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要把原文中的3種意義全部再現(xiàn)于譯文常常是不可能的。如果字面意義或形象意義與隱含意義在翻譯時由于文化的差異出現(xiàn)矛盾,字面意義或形象意義應(yīng)當(dāng)服從隱含意義。另外,原文的形象意義在目的語中可能會找不到對應(yīng)―或者沒有相同的形象,或者雖然形象相同,隱含意義卻沖突,這時首先要考慮的是隱含意義的準(zhǔn)確表達(dá),可更換另一個譯文作者熟悉的形象,或者舍棄形象意義,只譯出隱含意義。總之,隱含意義,也就是原文意欲表達(dá)的意義是最重要的。

      在翻譯方法上,如果采用直譯能準(zhǔn)確表達(dá)原文意思應(yīng)盡可能采用直譯;如果直譯不能再現(xiàn)原來諺語的豐富內(nèi)涵,就可采用意譯、對等翻譯、直譯和意譯相結(jié)合等翻譯方法,這樣才能較完整地保留原文的神韻,使譯文形象生動。

      下文簡單介紹一下英語諺語的翻譯方法:

      (一)直譯法

      所謂直譯法就是指在不違背譯文語言規(guī)范以及不引起錯誤聯(lián)想的條件下,在譯文中保留英語諺語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采用直譯的諺語多半是英語和漢語在諺語的比喻和形象方面基本相同的部分,或者是直譯后一目了然,不至于產(chǎn)生誤解的。如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Walls have ears(隔墻有耳);New-born calves make little of tigers(初生牛犢不怕虎)。

      (二)意譯法

      有些英語諺語的表達(dá)方式含有英語語言國家所特有的歷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如果直譯,則譯文可能會牽強附會,也不易為中國讀者所理解。因此在通常情況下舍棄原語的表達(dá)形式,采用意譯,則可避免在某些情況下因直譯而引起的拖泥帶水,造成誤解等弊病。例如Achilles’heel若直譯為“阿克勒斯的腳后跟”并不能讓大多數(shù)人理解,而譯出它的隱含意義“唯一致命弱點”更恰當(dāng)。這樣的例子還有:

      In fair wea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如譯成“晴天要防陰天”,不如譯成“有備無患”或“居安思危”或“未雨綢繆”。

      Murder will out如譯成“謀殺終必敗露”,不如譯成“紙包不住火”。

      When Greek meets Greek,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如譯成“希臘人相遇希臘人,定有一場好斗”,不如譯為“兩雄相爭,其斗必烈”。

      (三)對等翻譯

      諺語是群眾長期以來對社會現(xiàn)象和自然現(xiàn)象的規(guī)律以及生產(chǎn)生活經(jīng)驗的科學(xué)總結(jié)。英美國家人民和中國人民之間存在相似的經(jīng)驗和閱歷,對世界的認(rèn)識在不少方面也是相似的,這使兩個民族的諺語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有些英語諺語和漢語諺語在內(nèi)容上不謀而合,具有相同的內(nèi)涵,運用或大體相同的形象,或大體相同的比喻和修辭來闡述相同的道理,在這種情況下,運用同義的漢語諺語來翻譯英語諺語“一方面可使譯文更加通順,另一方面更容易為譯文讀者理解和接受(馮慶華,1995)。”如:

      Diamond cut diamond(棋逢對手);

      Two can play the game(孤掌難鳴);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渾水摸魚)。

      (四)直譯和意譯的結(jié)合

      有時在翻譯一些英語諺語時,單純的直譯使讀者不能理解其含義,而意譯也不能確切地表達(dá)原來諺語的含義。這時可采用直譯、意譯相結(jié)合的方法進(jìn)行翻譯,以彌補直譯難達(dá)意,意譯難傳神的不足。譯文可直譯其字面意義,再點出隱含意義,使譯文形象生動,以期收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例如:

      Cut your coat according to your cloth(量布裁衣,量入為出);

      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荷馬也有瞌睡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When Greek meets Greek,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兩雄相爭,其斗必烈)。

      四、結(jié)束語

      總之,即使像諺語這樣孤立的語句,翻譯時也需盡一番揣摩切磋之功,否則譯文就可能與原文“貌合神離”,文不達(dá)意。譯事艱辛也許正在于此。但從另一方面來說,諺語歷史久遠(yuǎn),匯集了大眾的智慧,把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濃縮在高度洗練的形式之中是人類各民族文化中最古老、最有價值的語言表示形式之一。它經(jīng)過長期積累,不斷豐富,以凝練、警策、對仗、和諧、形象、寓意精辟、富有民族性等特點成為民族文化中的瑰寶。所以通過英漢諺語漢語翻譯的學(xué)習(xí),不僅可以了解各國的歷史、文化和風(fēng)土人情,擴大視野,還可以學(xué)會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待事物,樹立跨文化交際的思想。

      參考文獻(xiàn):

      1、張寧.英漢習(xí)語的文化差異與翻譯[J].中國翻譯,1999(3).

      2、梁茂成.英漢諺語的理解與翻譯[J].中國翻譯,1995(6).

      3、邱凱端.論英漢習(xí)語翻譯的異同[J].漳州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3(1).

      4、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英語諺語翻譯范文第4篇

      由于地理、歷史、、生活習(xí)俗等方面的差異,英漢諺語承載著不同的名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們與文化傳統(tǒng)緊密相連,不可分割。英國哲學(xué)家弗朗西斯?培根說:“諺語是一個民族天才、機智和精神的體現(xiàn)”。諺語總結(jié)了人類千百年來的經(jīng)驗,是文化藝術(shù)寶庫中的絢麗多彩的瑰寶。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的差異,同樣字面意義、形象意義的話語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隱含意義。隱含意義可能是說話人或作者所要表達(dá)的真正意義。因此翻譯時要特別注意由兩種語言文化背景差異所造成的影響。

      諺語是語言中的精品。英漢諺語極大的豐富了兩國的語言文化。學(xué)習(xí)和應(yīng)用諺語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不同國家的歷史、文化、和生活習(xí)俗,豐富我們的知識,開闊我們的眼界。本文試圖對英漢兩種語言在不同文化中進(jìn)行對比,把諺語當(dāng)作窺探文化的窗口,進(jìn)而從新的角度發(fā)掘和了解兩個民族文化的異同。從語用學(xué)的觀點來說,通常有四種英語諺語的翻譯方法。他們分別是:直譯,意譯,對等翻譯和直譯、意譯相結(jié)合的方法。

      關(guān)鍵詞:諺語;文化差異;翻譯方法

      諺語的定義與分類

      諺語是用簡練的表達(dá)方式提出建議、警示道德的俗語。諺語主要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是用抽象陳述來表達(dá)普遍真理的,如“Absence makes the heart grow fonder.”(距離產(chǎn)生美),以及“Nature abhors a vacuum.”(自然憎恨任何空白)。第二類是用更具色彩的例子和細(xì)致的觀察來總結(jié)普遍觀點的,如“You can take a horse to water, but you can’t make him drink.”(師傅領(lǐng)進(jìn)門,修行在個人)以及“Don’t put all your eggs in one basket.”(切勿孤注一擲)。第三類是結(jié)合特定地區(qū)的傳統(tǒng)智慧和民間傳說而來,如一些有關(guān)健康的諺語“After dinner rest a while, after supper walk a mile.”(飯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以及“Feed a cold and starve a fever.”(傷風(fēng)宜吃,發(fā)熱宜餓)。

      諺語在語言中的地位

      諺語是語言的精華。英漢兩種語言中的諺語都在各自語言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都大大豐富了語言的文化。由于兩個國家的地理、歷史、宗教和風(fēng)俗不盡相同,英漢兩種諺語也都承載了對于各自名族、文化的不同理解。我們甚至可以通過一種語言中的諺語了解到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和風(fēng)俗習(xí)慣。諺語是一個民族的智慧結(jié)晶。它總結(jié)了一個名族幾千年來的人和社會發(fā)展的經(jīng)驗。大多數(shù)諺語都短小精辟,便于記憶。所以學(xué)習(xí)一門語言中的諺語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掌握這門語言。

      英漢諺語的文化差異

      1.生存環(huán)境的差異

      諺語的產(chǎn)生與人的工作和生存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英國是一個島國,曾在世界航海

      史上載有統(tǒng)治地位,而中華民族則生活在亞洲大陸上。如果我們描述一個人很花錢大手大腳不懂得節(jié)約,英語會說“spend money as water”,而漢語則是“spend money as soil”(揮金如土)。英語中還有很多關(guān)于船和水的諺語,比如“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just like sailing withouta compass.”(生活沒有目的就像航海沒有羅盤);“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楊帆要趁順風(fēng)時)等等。

      2.風(fēng)俗習(xí)慣的差異

      中國人和英國人在很多方面都存在風(fēng)俗習(xí)慣的不同。最典型的方面莫過于兩國人對狗的看法。漢語中出現(xiàn)關(guān)于狗的字眼往往是貶義的,比如“狐朋狗友”、“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狗腿子”、“好狗不擋道”、“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盡管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把狗作為寵物來養(yǎng),但是關(guān)于狗的貶義的形象已經(jīng)深深的印入漢語文化之中。

      相比而言,在英語國家中,狗被人們認(rèn)為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這也是為什么西方人大多不吃狗肉。而與狗相關(guān)的諺語也大多是褒義的,人們也常用狗來描述人的行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個幸運兒。)“Every dog has his day.”(是人皆有出頭日)“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Old dogs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學(xué)不了新東西。)等等。

      3.的差異

      宗教在人的精神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且也對一個國家的民族文化有著深遠(yuǎn)的影響。在英漢兩種語言中都有很多關(guān)于宗教的諺語。中國的三大宗教是佛教、道教和儒教。佛教于一千多年前傳入中國。人們認(rèn)為佛祖決定世間萬物。關(guān)于佛教的俗語有“不修今世修來世”、“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等。道教是由老子興起的,關(guān)于道教的俗語有“物極必反”、“否極泰來”、“樂極生悲”等等。孔子建立的儒教對于中國人的觀念以及漢語都影響深刻,也產(chǎn)生了大量的相關(guān)俗語,比如“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嚴(yán)于律己,寬以待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恭敬不如從命。”、“身在福中不知福。”等等。

      而在西方國家,特別是英國和美國,人們大多信奉基督教。基督教認(rèn)為上帝是世間唯一也是最崇高的神,人在各個方面都是平等的。相關(guān)的諺語有:“God is where he was.”(上帝無處不在。),“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組自助之人。),“God comes to see us without a bell.”(上帝來訪時,并不按門鈴。),“God made the country and man made the town.”(上帝造鄉(xiāng)村,人們造城鎮(zhèn)。),“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等等。

      4.歷史典故的差異

      英漢兩種語言中還有很多的諺語出自一些歷史典故。中國的歷史典故中,大多數(shù)諺語出現(xiàn)在詩歌、傳奇以及哲人的著作,結(jié)構(gòu)簡單但卻給人以智慧的啟迪或教育。比如在《詩經(jīng)》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論語》中有“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可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還有“小不忍則亂大謀。”,“欲速則不達(dá)。”(Haste makes waste.)等等。

      大多數(shù)英語中關(guān)于歷史典故的諺語都來自《圣經(jīng)》、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神話以及西方作家的經(jīng)典著作。比如圣經(jīng)中有“We are all Adam’s children.”(我們都是亞當(dāng)?shù)淖訉O。);古希臘、羅馬神話中有“Far from Jupiter, far from thunder.”(離朱比特越遠(yuǎn),離雷電越遠(yuǎn)。)和“Without Ceres and Bacchus, Venus grows cold.”(沒有克瑞斯和巴庫斯,維納斯就會感到寒冷。);莎士比亞的著作中還有“All the world is a stage.”(世界就是一臺戲。),“Have is have.”(到手的東西才算數(shù)。)等等。

      英文諺語翻譯方法

      1.直譯法

      直譯是指在語言條件許可下,在譯文中不僅傳達(dá)原文的內(nèi)容,還盡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修辭風(fēng)格及組句形式。當(dāng)英文諺語比較淺顯易懂時,我們可以保留原文中的詞匯和原始表達(dá)形式來直接翻譯。

      類似下列的英語諺語可以通過直譯法來翻譯:

      1)A cat has nine lives.貓有九命。

      2)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難朋友才是真朋友。

      3)Walls have ears. 隔墻有耳。

      4)Well begun is half done.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5)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 金錢是萬惡之源。

      2.意譯法

      意譯是指原文的有些內(nèi)容與形式不宜用漢語直接表達(dá),而是經(jīng)過解析后以另外的形式

      表達(dá)出來,也就是說更著重于意思的翻譯,而不拘泥于表面文字。有些英文諺語由于含有獨特的文化和歷史背景,如果直譯的話很難被我們中國人所理解,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可以考慮意譯。

      類似下列的英語諺語可以通過意譯法來翻譯:

      1)People who live in glass houses should not throw stones.

      直譯:住在玻璃房子里的人,不應(yīng)扔石頭。

      意譯:自己有缺點,最好別說人。

      2)In fair wea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

      直譯:好天勿忘防風(fēng)暴。

      意譯:有備無患,未雨綢繆。

      3)Murder will out.

      意譯:謀殺終必敗露。

      直譯:紙包不住火。

      4)Fools rush in where angles fear to tread.

      直譯:天使怕去處,愚人搶先去。

      意譯:初生牛犢不怕虎。

      5)One cannot make a silk purse out of a sow’s ear.

      直譯:豬耳朵做不成絲錢袋。

      意譯:劣料難制出佳品。

      3.對等翻譯法

      諺語是人類智慧對于客觀規(guī)律、社會現(xiàn)象以及人們生產(chǎn)生活經(jīng)驗的總結(jié)。盡管語言不同,但英國人、美國人和中國人在生活經(jīng)歷方面還是有著相似性的。英漢兩種諺語中有些時候會使用相似的內(nèi)容、引用和形象來表示類似的意思。所以我們在翻譯某些英文諺語時,可以聯(lián)系到漢語中的一些為人所熟悉的諺語、典故,這樣更能容易讓中國人理解,從而達(dá)到最佳的翻譯效果。

      例如:

      1)Diamond cut diamond. 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2)Two can play the games. 孤掌難鳴。

      3)A new broom sweeps clean. 新官上任三把火。

      4)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本末倒置。

      5)He who would search for the peals must dive deep.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還例如:

      1)Don’t try to teach your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不要班門弄斧。

      2)Beatuy lies in the lover’s eyes.情人眼里出西施。

      3)It is easy to be wise after the event.事后諸葛亮好當(dāng)。

      4)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

      5)Nature is the true law.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結(jié)語

      諺語歷史悠久,基于民間、宗教、歷史典故、文學(xué)作品,又融合了大眾的智慧。諺語經(jīng)過長期的累積發(fā)展把豐富、復(fù)雜的內(nèi)容總結(jié)成短小精辟的句子或短語。所以學(xué)習(xí)和使用諺語,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一種語言及其國家的歷史、文化、風(fēng)俗習(xí)慣;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開闊我們的視野。總之,學(xué)習(xí)和翻譯英文諺語,對于英語語言學(xué)習(xí)者來說,益處頗多。

      英文諺語的翻譯應(yīng)盡量忠實地表達(dá)源內(nèi)容,保留原有格式,體現(xiàn)原始色彩。我們在翻譯時可以采取直譯法、意譯法、對等翻譯法,有時甚至是幾種翻譯方法混合進(jìn)行。總之,我們要在翻譯前要考慮英文諺語的起源和特點,才能在不同的情況下選擇最恰當(dāng)?shù)姆g方法來翻譯英文諺語,從而達(dá)到最佳的翻譯效果。

      參考文獻(xiàn):

      1]葉興國,胡全生,史文外國諺語精選[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6.

      [2]邢志遠(yuǎn),殷耀英漢對照常用英語諺語詞典[M]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3.

      [3]蕭銳北,實用英漢諺語詞典[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

      英語諺語翻譯范文第5篇

      關(guān)鍵詞:英漢諺語 文化差異 翻譯方法

      中圖分類號:H0-05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2-132-03

      一、引言

      諺語來源于生活,是一個民族語言和文化的高度濃縮和集中體現(xiàn)。英國哲學(xué)家弗朗西斯?培根說:Genius 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by their proverbs.(一個民族的天賦、智慧和精神都從他們的諺語中表現(xiàn)出來)。由于地理、歷史、、生活習(xí)俗等方面的差異,英漢諺語承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們與文化傳統(tǒng)緊密相連,不可分割(方夢之.2004:186―189)。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差異,同樣字面意義、形象意義的話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隱含意義。隱含意義才是說話人或作者所要表達(dá)的真正意義。英漢諺語之間的多方面差異可歸為兩類:一是形象意義的差異,一是隱含意義(包括褒貶義)的差異,而它們都是字面以外的意義,即文化差異的具體反映。

      那么何為諺語呢?諺語是通俗、簡練、生動、活潑的韻語或短句,它經(jīng)常以口語的形式在人民中間廣泛地沿用和流傳,是人民群眾表現(xiàn)實際生活經(jīng)驗或感受的一種“現(xiàn)成話”。它是在民間流傳的固定短語,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社會經(jīng)驗的總結(jié)。諺語作為民間文學(xué)形式的一種,具有詩的活潑,文的凝重,熟語的簡潔。

      二、英漢諺語反映的文化差異

      每種語言都有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與其地理環(huán)境、習(xí)俗、宗教、歷史等密切相關(guān)。作為語言表達(dá)特殊形式的英漢諺語,與各自文化密切相關(guān),傳達(dá)了不同的語言特點和本國信息,反映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表現(xiàn)一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現(xiàn)象。筆者認(rèn)為,英漢諺語所反映的文化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一)地理環(huán)境

      地理環(huán)境指人類社會的生存環(huán)境,它極大影響一國文化的形成和改變,對各國語言的特點也起決定性作用(包惠南,2001)。諺語的產(chǎn)生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guān)。以英國為例,它是一個四面環(huán)海的島國,英吉利海峽是歐洲許多國家通向大西洋的唯―出口,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因此英國歷史上航海業(yè)曾一度領(lǐng)先于世界,這對英諺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英語中就有許多與航海有關(guān)的諺語,如:

      to take the wind out of one’s sail(先發(fā)制人,搶占上風(fēng))

      to go with the stream/tide(隨波逐流,順應(yīng)時勢)

      To keep one’s head above,water(奮力圖存)

      to be all at sea(不知所措)。

      英國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使捕魚業(yè)在其經(jīng)濟中占有相當(dāng)重要的地位,這也為英語留下了大量與漁業(yè)有關(guān)的諺語,如:

      have other fish to fry(有其它魚要煎――有其他事要做)

      play a fish(讓上鉤的魚不停地拖動鉤線而致疲乏)

      hook one's fish(如愿以償,用詭計得到想要的東西)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教魚兒游泳,不要班門弄斧)

      與英國不同,中國是一個內(nèi)陸國家,不同自然景觀或物體來作比喻時,語言中就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如漢諺中“有眼不識泰山”,我們知道泰山位于我國山東省,古人以泰山為高山的代表,常用來比喻敬仰的人或重大的有價值的事物。漢諺中用到了這一特定地域的事物,以此來比喻那些顯赫重要的人物。又如:“不到黃河不死心”,“不到長城非好漢”等,在英語中是無法找到相同的諺語的。

      中國千百年來以農(nóng)業(yè)為主,人與土地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因此漢語中就有許多與河流、土地和農(nóng)業(yè)有關(guān)的諺語,如:枯木逢春、斬草除根、揮金如土、一帆風(fēng)順、過河拆橋、隔岸觀火、拔苗助長、五谷豐登、瓜熟蒂落、春華秋實、根深蒂固、滄海桑田、瑞雪兆豐年等。

      (二)風(fēng)俗習(xí)慣

      風(fēng)俗習(xí)慣是一國或一地區(qū)人民的生活方式,包括很多方面。英漢諺語中很多都與習(xí)俗有關(guān),其中的形象不管相同與否,涵義卻差別很大。

      首先,最典型的是中英兩國對動物的態(tài)度差異。狗在漢語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漢語中與狗有關(guān)的詞語大都含有貶義:狼心狗肺、狗仗人勢、狐朋狗友、狗急跳墻、狗腿子、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盡管現(xiàn)在越來越多人把狗當(dāng)寵物,但狗的貶義形象卻仍深深地留在漢語言文化中。而英語國家大多對狗有好感,認(rèn)為狗是忠實可靠的朋友。英語中,狗經(jīng)常用來比喻人的生活,派生出許多諺語,如:

      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出頭日)

      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

      An old dog barks not in rain.(老狗不亂吠,指老年人做事有經(jīng)驗。)

      以狐貍為形象時,漢語強調(diào)狐貍尾巴露出破綻,如:The tail does often catch thefox(常憑尾巴抓到狐貍),而英語強調(diào)狐貍花招多,難對付,如:When the fox preaches, then beware yourgeese(遇上狐貍說教,當(dāng)心雞鵝被盜)。漢語認(rèn)為失去馬也無妨,說不定會帶來好運,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而在英語里認(rèn)為馬不可失,如:Better lose the saddle than the horse(寧可丟鞍,不可失馬)。

      另外,龍在中英語言中有不同的涵義。對中國人而言,龍是神圣的,被認(rèn)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因此中國人稱自己為龍的傳人,封建帝王自稱真龍?zhí)熳樱褒埮邸薄TS多人對子女都“望子成龍”,但如果翻譯成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 dragon,英語國家的人會覺得不可理解。在西方人的眼中,龍是邪惡的怪獸,能噴火,有三頭六臂。因此在英語言國家中很少含有dragon的諺語。

      (三)

      是人們精神活動的一個方面,對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響。與有關(guān)的諺語也大量地出現(xiàn)在英漢語言中。

      佛教傳入中國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祖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因此漢語中有許多含“佛”、“廟”等的諺語,如“借花獻(xiàn)佛”、“無事不登三寶殿”等;漢語反映道教思想的諺語有“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樂極生悲”等。以孔子為祖師的儒家學(xué)派在思想意識上也占有重要位置,儒家思想在漢語諺語體系中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如:“嚴(yán)于律己,寬以待人”、“恭敬不如從命”等;有關(guān)幸福的諺語如:“平安就是福”、“身在福中不知福”;還有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等提倡倫理教化和道德修養(yǎng)的諺語(梁茂成,1995:36―38)。

      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人們信奉基督教,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無上的神。因此在宗教生活及其活動中產(chǎn)生了許多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的英語諺語,如:Nature does nothing in vain (造物主無所不能);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進(jìn)對了教堂,但坐錯了椅子),比喻“總的來說是對的,但細(xì)節(jié)上不對”。英語文化中受宗教影響更深,主要體現(xiàn)在基督教文化基本上控制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與此有關(guān)的諺語如: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像教堂里老鼠一樣窮)。這些都帶有明顯的英語民族歷史文化的烙印。

      (四)歷史典故

      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對語言的影響巨大。諺語好像一面鏡子,能清楚地反映歷史變遷。英漢兩種語言包含大量由歷史文化典故形成的諺語,這些諺語結(jié)構(gòu)簡單,意義深遠(yuǎn),往往是不能從字面意義去理解與翻譯的。因此我們在翻譯諺語時需考慮其歷史背景,才能正確理解諺語的涵義。

      公元前55年,古羅馬統(tǒng)帥凱撒征服不列顛,英國歷史上,羅馬人占領(lǐng)不列顛400年之久。羅馬人的文化對不列顛的影響仍然存在,從今天的英諺中可以發(fā)現(xiàn)歷史的痕跡。如當(dāng)你翻開一本中型英語字典,在Rome(羅馬)的詞條下就會找到至少三條與“羅馬”有關(guān)的諺語:

      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在羅馬就要過羅馬人的生活(喻:人鄉(xiāng)隨俗)。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喻:偉業(yè)非一日之功)。

      All roads lead to Rome.條條道路通羅馬(喻:殊途同歸)。

      由此可見,羅馬帝國昔日的輝煌及其文化對不列顛的巨大影響。

      除了歷史,英語諺語的來源主要還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來自《圣經(jīng)》的諺語,如:We are all Adam’schildren (我們都是亞當(dāng)?shù)淖訉O);二是來自希臘羅馬神話的諺語,如: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災(zāi)難、麻煩、禍害的根源);三是來自《伊索寓言》,如:a dog inthe manger(狗占馬槽,占著茅坑不拉屎);四是由莎士比亞等文學(xué)大師的作品中來,如:Brevity is the soul ofwit.(簡潔是智慧的靈魂)。而Never say die.(永遠(yuǎn)不要說死定了),則是出自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傳》。

      在中國歷史典籍中,漢語諺語多半出現(xiàn)在詩書、傳說、諸子論著中,這些諺語結(jié)構(gòu)簡單,意義深遠(yuǎn),對人很有警策和教育意義。如“名落孫山”、“葉公好龍”等都來自歷史典故。《詩經(jīng)》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論語》中名句有“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悅乎?”等。

      漢語諺語同樣也有來自歷史傳說和神話典故的。如來自文學(xué)作品的:“三顧茅廬”、“萬事具備,只欠東風(fēng)”;來自歷史典故的:“四面楚歌”、“完璧歸趙”;來自民間傳說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再如:“過五關(guān)斬六將”、“說曹操曹操到”等等。這些具有明顯民族特點的詞語都與漢文化有緊密的聯(lián)系,都包含其特有的歷史文化背景。

      三、英語諺語的翻譯方法

      那么,面對中英文化差異,我們怎樣才能對英語諺語作最貼切的翻譯呢?筆者認(rèn)為,可以采用一些具體的翻譯方法來處理。語言是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漢諺反映漢族的文化特點,英諺反映了英語民族的文化特點。因此,翻譯諺語時,僅以語言之間詞匯的同義性(等價性)為前提,尋求對等是不夠的。奈達(dá)(Nita)指出:“所有的翻譯,不管它是詩歌還是散文,都必須關(guān)心接受者的反應(yīng);因此,翻譯的最終目的,從它對觀眾產(chǎn)生的效果而看,是評價任何翻譯的最基本的因素”(包惠南,2001:163)。所以,在把英諺翻譯成漢語時,譯者須多運用漢語的表現(xiàn)手段,力求能再現(xiàn)英語諺語的語言風(fēng)格和豐富內(nèi)涵。只有多注意英諺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語言內(nèi)涵,才能使譯文諷喻得當(dāng),易于說理,不失原來諺語所具有的語言形象。

      關(guān)于翻譯標(biāo)準(zhǔn),中外翻譯理論家們提出了不同的主張,從嚴(yán)復(fù)的“信、達(dá)、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張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實通順”,到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Eugene Nita(奈達(dá))的“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動態(tài)對等(dynamic equivalence)”(包惠南,2001:164)。這些主張雖然側(cè)重點有所不同,但中心都是譯文要忠實準(zhǔn)確地表達(dá)原文的意義,保持原作的風(fēng)格。所謂忠實表達(dá)原文的意義,指忠實表達(dá)原文的字面意義、形象意義和隱含意義三個方面(李紅,2001:62―65)。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話、每個詞匯都同時具備三種意義,尤其是任何兩處語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要把原文中的三種意義全部再現(xiàn)于譯文常常是不可能的。提供如果字面意義或形象意義與隱含意義在翻譯時由于文化的差異出現(xiàn)矛盾,字面意義或形象意義應(yīng)當(dāng)服從隱含意義。其次,原文的形象意義在目的語中可能會找不到對應(yīng)或者沒有相同的形象,或者雖然形象相同,隱含意義卻沖突,這時首先要考慮的是隱含意義的準(zhǔn)確表達(dá),可更換另一個譯文作者熟悉的形象,或者舍棄形象意義,只譯出隱含意義。總之,隱含意義,也就是原文意欲表達(dá)的意義是最重要的。例如:East is East,and West is West.如果按字面意思譯成“東就是東,西就是西”就不能完全表達(dá)該句的隱含意義,而譯成“東方畢竟是東方,西方畢竟就是西方”則能反映出作者對東西方差異的感嘆。

      在翻譯方法上,如果采用直譯能準(zhǔn)確表達(dá)原文意思應(yīng)盡可能采用直譯;如果直譯不能再現(xiàn)原來諺語的豐富內(nèi)涵,就可采用意譯、對等翻譯、直譯和意譯相結(jié)合等翻譯方法,這樣才能較完整地保留原文的神韻,使譯文形象生動。下面簡單介紹一下英語諺語具體的翻譯方法:

      (一)直譯法(literal translation)

      所謂直譯法就是指在不違背譯文語言規(guī)范以及不引起錯誤聯(lián)想的條件下,在譯文中保留英語諺語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張培基在《習(xí)語漢譯英研究》中指出直譯法的重要性,“由于一國語言中的習(xí)語最能集中反映該國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等特點,民族色彩很濃,西域的直譯就有了它的特殊重要性。”直譯法更好地保留了英文中原汁原味的成分,因此,如果讀者能對譯后的諺語寓言一目了然,我們首先用直譯法。例如:采用直譯的諺語多半是英語和漢語在諺語的比喻和形象方面基本相同的部分,或者是直譯后一目了然,不至于產(chǎn)生誤解的。常見的例子如下:

      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Walls haveears.(隔墻有耳)

      Time is money.(時間就是金錢)

      New-born calves make little of tigers.(初生牛犢不怕虎)

      A fire on city wall brings disaster tothe fish in the moat.(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誰笑到最后誰笑得最好)

      The eye is the window of the mind.(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二)意譯法(liberal translation)

      有些英諺的表達(dá)方式因含有英語語言國家所特有的歷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如果直譯,則譯文可能會牽強附會,也不易為中國讀者所理解。因此在通常情況下舍棄原語的表達(dá)形式,采用意譯,則可避免在某些情況下因直譯而引起的拖泥帶水,造成誤解等弊病。例如,Achilles’heel 若直譯為“阿克勒斯的腳后跟”并不能讓大多數(shù)人理解,而譯出它的隱含意義“唯一致命弱點”更恰當(dāng)。這樣的例子還有:

      1.In fair wea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 如譯成“晴天要防陰天”,不如譯成“有備無患”或“居安思危”或“未雨綢繆”。

      2.Murder will out. 如譯成“謀殺終必敗露”,不如譯成“紙包不住火”。

      3.Every man has a fool in his sleeve. 如譯成“人人袖子里都裝著個傻瓜”,不如譯為“人人都有糊涂的時候”。

      4.When Greek meets Greek, and then comes the tugof war.如譯成“希臘人相遇希臘人,定有一場爭斗”,不如譯為“兩雄相爭,其斗必烈”。

      (三)等值譯法(equivalent translation)

      諺語是群眾長期以來對社會現(xiàn)象和自然現(xiàn)象的規(guī)律以及生產(chǎn)生活經(jīng)驗的科學(xué)總結(jié)。英美國家人民和中國人民之間存在相似的經(jīng)驗和閱歷,提供對世界的認(rèn)識在不少方面也是相似的,這使兩個民族的諺語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有些英語諺語和漢語諺語在內(nèi)容上不謀而合,具有相同的內(nèi)涵、運用或大體相同的形象,或大體相同的比喻和修辭來闡述相同的道理。在這種情況下,運用同義的漢語諺語來翻譯英語諺語“一方面可使譯文更加通順,另一方面更容易為譯文讀者理解和接受”(馮慶華,2008:93)。如:

      Like a duck to water.(如魚得水)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渾水摸魚)

      Diamond cut diamond.(棋逢對手)

      Two can play the game.(孤掌難鳴)

      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說曹操,曹操到)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敗乃是成功之母)

      (四)直譯和意譯結(jié)合法(literal translation combined with liberal translation)

      有時在翻譯一些英語諺語時,單純地直譯使讀者不能理解其含義,而意譯也不能確切地表達(dá)原來諺語的含義。這時可采用直譯、意譯相結(jié)合的方法進(jìn)行翻譯,以彌補直譯難達(dá)意,意譯難傳神的不足。譯文可直譯其字面意義,再點出隱含意義,使譯文形象生動,以期收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例如:

      A daughter is fairer than fair mother. (青出于藍(lán)而勝于藍(lán))

      What is a workman without his tools?(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If I have lost the ring, yet the fingers are still there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四、結(jié)束語

      綜上所述,語言是豐富和變化的。作為語言固定形式的英漢諺語蘊含了豐富的文化知識。對中國和英語國家的人來說,比較英漢的文化差異不僅對語言有更深的理解,也增進(jìn)了對文化的認(rèn)識,從而有利于跨文化交際。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兩種文化,譯者就不能精準(zhǔn)地翻譯。希望通過本文,譯者能對中英諺語有更多了解,也更熟悉兩種文化背景和翻譯技巧,以期他們在翻譯時能時刻意識文化差異,用更完美的譯文促進(jìn)兩國人民的交流。

      參考文獻(xiàn):

      1.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2.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3.陳麗英.英漢習(xí)語的語用意義對比及翻譯[J].龍巖師專學(xué)報,2003(2)

      4.陳雯.英語習(xí)語文化內(nèi)涵探微[J].廣西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03(5)

      5.常晨光.英語習(xí)語的人際功能[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02(12)

      6.方夢之.譯學(xué)辭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7.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8.蔣磊.英語習(xí)語的文化觀照與對比[M].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00(2)

      9.李紅.從英漢習(xí)語看民族文化特征[J].山西大學(xué)學(xué)報,2001(4)

      10.連淑能.中西思維方式:悟性與理性――兼論漢英語言常用的表達(dá)方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06(7)

      11.梁茂成.英漢諺語的理解與翻譯[J].中國翻譯,1995(6)

      12.唐亮.從文化差異看英語習(xí)語的翻譯[J].科技信息,2008(4)

      13.王東風(fēng).歸化與異化:矛與盾的交鋒[J].中國翻譯,2002(5)

      14.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較[M].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3

      15.張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謨禹.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

      亚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影院| 看亚洲a级一级毛片| 亚洲日日做天天做日日谢|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四虎|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电影 |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 综合亚洲伊人午夜网| 亚洲AV无码无限在线观看不卡 | 激情内射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爱妻| 亚洲成a人无码av波多野按摩| wwwxxx亚洲| jlzzjlzz亚洲乱熟在线播放| 亚洲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婷婷六月亚洲婷婷6月|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男同| 久久亚洲伊人中字综合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二本| 亚洲精品欧洲精品|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妖| 亚洲情综合五月天|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www电影| 亚洲综合色7777情网站777|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伊甸园|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青草|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无线三区| 亚洲日本国产乱码va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亚洲aⅴ在线影院|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亚洲色少妇熟女11p|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亚洲AV本道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九九| 亚洲中文无码mv|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亚洲AV日韩AV高潮无码专区|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