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七夕牛郎織女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神話畢竟是神話,牛郎與織女要在一夜之間相會是不可能的。牛郎星和織女星都是離我們非常遙遠的恒星,它們都比太陽還要巨大,只因為它們離我們十分遙遠。在天文學上,測量恒星之間的距離,大多用“光年”來計算。光年就是每秒鐘走30萬千米的太陽光在1年里所走的距離。牛郎星離我們有16光年,織女星離我們27光年,所以看上去只是小小的光點。
牛郎星與織女星之間的距離也很遠,有16.4光年,與牛郎星同地球的距離差不多,即使牛郎跑得快,每天能跑100千米,要跑43億年時間才能與織女相會。即使改成每秒飛行11千米的宇宙飛船,也要45萬年才能飛到織女身邊。不要說一夜之間相會,即使打個電話,也要16.4年才能傳到對方呢!
恒星的“恒”字,只是和行星的“行”字相對而言。實際上天上沒有一個星是絕對地“恒”;每個星都在動,動多動少而已。牛郎星每年在天球上移動0.658角秒;此外,每秒鐘還以26千米(每小時93600千米)的速度離開我們往外跑。所以,牛郎星在空間的速度比地上最快的客機還快幾十倍。織女動得慢一點,不過在女子百米比賽里還是可以得冠軍。她每年在天球上移動0.345角秒,每秒鐘以14千米的速度離開我們行為往外跑。
牛郎和織女都比太陽大得多、亮得多。為什么我們看起來只是兩小點的光呢?那是因為這兩個恒星比太陽遠得多。牛郎的光度為太陽的10.5倍,直徑大7成,質量差不多大7成。織女的光度等于太陽的60倍,直徑等于太陽的2.76倍,質量差不多等于太陽的3倍。所以,織女比牛郎大,比牛郎亮,比牛郎重,算來還是牛郎的大姐姐。牛郎離我們的距離為154萬億千米,比太陽遠100萬倍;織女離我們的距離為250萬億千米,比太陽遠170萬倍。織女不僅比牛郎大好些、亮好些,而且又遠好些,所以我們看起來兩個星差不多一樣亮。光從牛郎星來到我們的眼里,需要16年4個月;光從織女星來,需要26年5個月。牛郎織女兩星不是在同一方向,兩星之間的距離是16.4光年。無線電波的速度和光一樣,假使牛郎想打一個無線電話給織女,得等32年才有收到回電的可能。
恒星在大小、光度、溫度、顏色方面相差都很大,質量卻差得不很多。20世紀以來,天文學家把許多恒星分門別類,好像生物學家把動植物分門別類那樣。
據說,七夕節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這便是我國古代文獻中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唐朝王建有詩云:“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之為乞巧市。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置辦乞巧物品,那時乞巧市場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簡直成了人的海洋,七夕節是古人最為喜慶的節日。
七夕節還與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有關。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哥嫂虐待,與一頭老牛相依為伴。老牛感其善待,面授計謀,教他如何娶織女為妻。有一天,眾仙女們到銀河沐浴,藏在暗中的牛郎突然拿走了織女的五彩衣。驚惶失措的眾仙女穿衣飛,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織和女過著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的幸福生活,一年后織女生了龍鳳胎。老牛臨死之前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遇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后,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老牛埋在山坡上。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得知織女和牛郎成親之事,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著一雙兒女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織女,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揮,昔日清淺的銀河霎時間變得濁浪滔天,將牛郎織女隔在銀河兩邊。從此,牛郎織女眼淚汪汪,隔河相望。后來王母娘娘準許每逢七月初七牛郎織女相會,于是人間喜鵲飛上天空為牛郎織女搭橋,謂之鵲橋會。據說在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民間姑娘信以為真,于是每到農歷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所謂七夕節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活動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做些乞巧的小物品,再擺上些瓜果,賽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方式不盡相同,但各有各的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此時如有蜘蛛結網于瓜果之上,就意味著太乞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乞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拿來面、菜,一塊兒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餃子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餃子,據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的斗巧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餑餑,烙果子,有些地方還有做巧芽湯的習俗,即在七月初一,將谷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兒童吃巧芽,聰明伶俐;后來用面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就是斗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則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是牛郎織女相會時哭泣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相傳這天喜鵲極少,它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如今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面粉制成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后稱為“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賜以巧技,或者捉一只蜘蛛,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后如已結網,則稱為得“巧”。
在紹興農村,七夕夜會有許多少女,獨自一人偷偷躲在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倘若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位少女日后便能得到如意郎君。
為了祈盼牛郎織女能在天庭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殺一只公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不分離。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若喝其洗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曰“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后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后用新甕盛起來,待日后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七夕節到來之前,姑娘們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制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再用水浸泡,使之發芽,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之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至初七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焚香點燭,對空跪拜,稱為“迎仙”。
拜仙之后,姑娘們手執彩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鼻,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鼻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鼻的叫“輸巧”。七夕之后,姑娘們將自己制作的這些小工藝品及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節時,姑娘們還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在齋戒沐浴后,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愿。女人們有乞盼兒子、乞盼長壽、乞盼美麗和乞盼愛情的。而后,大家一邊吃水果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占卜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者稱“輸巧”,“輸巧”者要將自己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時至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故有人稱七夕節是“中國的情人節”。有詩為證: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五代·后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鵲橋仙 (宋)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2013年的七夕越來越近,我的心弦越繃越緊。想著牛郎織女的愛永遠定格在這一年一度七月初七的夜晚,我竟黯然淚下。
今夜梅林心音獨守,寂寞向誰傾訴?此刻,看冷月寂然,夜不能寐,我坐在電腦旁,想敲擊一指相思,淺奏一曲離歌,在紅塵流煙的嘆息中,聆聽織女的訴說,繾綣月色迷離,書畫銀河滿天,落墨款款深情,行吟在寂寥的詩詞端。在牛郎織女千年彼岸的守候中,拈起唐風的遺韻,婉約宋詞的悠雅,斜聽那輕笛橫吹在輕紗流霜里,愈來愈近,若隱若離。在七夕夜,信手拈來清風玉露,看織女纖指清舞,穿過斜風疏云,編織牛郎縷縷清淺的思緒。七夕夜,26歲的我一池研墨,躍然而書,揮筆作情,斷章殘句款款向銀河而行,聽織女吟哦聲聲,詠唱數千年,看牛郎案前宣紙,在古典文辭的落拓下驚鴻一韻。
美玉兮流光,佳人兮天一方。今夜的銀雀在天河飛舞,織女花香襲衣,月映池波粼粼,浮影暗香,枕泉聽漏,獨倚西樓,天涯望斷,斷鴻聲里,一彎娥眉,在碧波瀲滟中流轉;牛郎一襲水袖,在風來塵往里冉冉飛舞。我掬一闋宋詞,盈一縷幽香,在柳絮塵囂,煙波浩渺的津渡里,思那一搦白衣婆娑,在梅林書院吹天仙配的清辭,讓牛郎織女立于天上人間,在梅林唐宋的詩詞中,輕舞飛揚……
夢幻著那一世的織女,不為羈客,只為牛郎,她身化為鴻若翩仙的仙女,從古老的天庭中徐徐走來,執一葉扁舟,載牛郎孑然清寒的一蓑煙雨,于殷殷期盼中,卿卿我我。她點絳朱唇,閉花羞月,有采蓮女子輕快的歌謠,有秦淮漿聲燈影里的旖旎溫潤,有煙雨樓臺的隱約迷蒙,有檀板清歌的婉轉清麗,有折葉為舟,織繭為裙的古韻流轉……
七夕的今夜,梅林筆下的織女是舞動文字水袖的女子,不辭撫琴一曲于千年,撥彈著十指光陰,針針如意繡,沉沉同心結,她采擷天堂的嫁衣,踏過忘情的水,身登輕云的梯,泛波在墨香古卷的煙海浩渺神州大地中。織女向往著自由,尋求著人世間的真善美。織女從文人墨客幽遠的遠古走來,循著前朝有牛郎的地方蹣跚步履,正把唐宋的盛裝一一取下,凝眸處,醉舞淚裳,衣袂臨風,指尖下正挽著孤寂的牛郎。回眸間,一處香袖,又添新瘦!每一束唐詩都薈萃一生的剪影,每一朵宋詞都泛著一世的漣漪……
今夜,梅林讓織女從唐風宋韻里走過。是牛郎,織女為他在巴山秋池的夜雨里,婉約人世別離?是牛郎,在后世凄美的月色下,織女為他提筆寫下三千辭海,寄予詩情?是牛郎,織女為他在等霜林染盡,月落烏啼,深藏了回憶?七夕朦朧的煙雨,斑駁了詩意,焚一爐思緒,暖三尺深寒,是牛郎,跟隨著浮云浪跡,滄海覓盡,萬世飄零,只等織女續寫下珍惜。
今夜,梅林讓牛郎在千年唐宋里為織女輕舞飛揚。是織女,牛郎為她在凝眸處醉舞胭脂淚裳?是織女,牛郎為她在風花雪月中訴說憂傷?一襲淺香打攪了牛郎的前朝記憶,秋云上演著人間那一幕離合悲歡,兀自徜徉在唐朝似畫如詩的煙雨中,孑然夢醉于宋時胭脂畫堂的樓閣里。煙雨之外,樓蘭之外,青山之外,綠水之外,是織女在天河絕唱,微啟朱唇,玉潤珠圓中,飛歌繚繞。思戀織女裊裊而來,幽幽情深絡繹于銀河。
牛郎織女在守侯,七夕那一縷清澈柔和的月光。他們在書寫,那一段凄美婉約的詩章。牛郎織女在等待,七夕那一懷繾綣溫馨的柔情。今夜的梅林,任性的,肆意的在這飄渺的夜里無眠,在這綿長的曲調中心傷,在這空靈的意境里懷想。如果銀河有風風輕撫織女的長發,那么牛郎纏綿著如夢的記憶,就是織女如水的思念。在碧空如洗寧靜的的夜晚里,梅林遙望茫茫蒼穹,仿佛看見牛郎織女深深的眷戀和夢想——-如果思念這樣美麗,如果讓牛郎織女的思念那樣深沉,如果在梅林的夢里最深處把牛郎織女的故事珍藏,那么,今夜的梅林借你一片云,讓牛郎踏著月光向織女飛去,我用多情的筆蘸滿思念為牛郎織女繼續譜寫千古絕唱。
只想在七夕,聽簾外柔情蜜意,愛意闌珊。
筆墨書銀河,詩詞賦閑情。相思未老花先瘦,無計怎消冷清愁?詩詞疏狂圖一醉,怎教桃李鬧春風?今夜,那牛郎的小屋依依楊柳,化作此時眼底的天河茫茫;那漫天晶光燦燦晶瑩剔透的星星,化作牛郎望織女時眼波流觴;那蕭瑟凄涼的清風,吹皺的不再是銀河,而是七月的碧波流淌。一卷詩案,半紙詞墨,在平平仄仄的詩章辭海,呢喃輕語的吟哦中,淚水盈滿了眉眼。那一岸曉風,那一輪圓月,于迷醉的喜鵲橋上,一番緣聚云散,相望的牛郎織女真的注定是永遠??
梅林攜一縷銀河的清風,踩著古韻悠悠的詩詞,笙歌墨詠,袖手千年,佇立于樓蘭的煙雨中,踏遍青山綠水,天上人間。在牛郎織女的故事里:隔世恍惚中,走過秦時明月,雁過漢時城關,穿過魏晉遺風。思念牛郎的凄楚,融了世俗的塵埃,縱橫阡陌的心事,明滅閃現。將繾綣的舊事伴著七夕月色的輝映,肆意潑墨寫意著牛郎織女相聚的渴望。屏障起塵埃飛揚的俗世,掬著天河之水,細磨一紙硯香。為牛郎填一闋闋相思詞,橫枕千年情絲于彼岸,試將遺恨,寫入婉約的舊章中。提杯把盞,在暮落黃昏、在金風玉露的夜色中啜進清瑩的容顏,抿思在曉風殘月里咽淚愁歡。
嫵媚而飄渺的風,在銀河輕輕掠過,瑯瑯心弦,憑欄的是柔腸千結;盈盈的織女,在詩書熏染間,若有一葉輕舟,持著一把相思泠,一路臨水吟哦聲聲,她一路尋覓著牛郎的身影。采弦上月華,拔流水芬芳。詩一樣的情懷,在云水間穿行,讓絲絲柔情盛開為古老傳說的天上人間。于天涯處,入畫入詩,寫盡了牛郎織女的思念。
七夕的夜,是牛郎織女拉動那悠悠古弦,是牛郎織女在低吟著百轉千回的憂傷。是牛郎織女漫步在輾轉翻覆的夜幕,昔日一紙紅袖盟約,為一年一度輕描淡寫,勾勒出不老的容顏,暗涌起傷情的思戀,斷不了的,是今生來世永遠難續的前緣,如一場初夢,總在落英繽紛的季節,隨你風花雪月揚鞭于春花秋月,踏碎了一地的相思和春紅……
一首詩詞便匯成天堂波影,一眼回眸不過虛浮過往。前面依然是銀河碧水的幻影,后面仍然是紅塵的迷茫。那個清瘦了宋詞的織女,她是那朵飄落在水面的出水芙蓉,是凈土一瓣蓮露,彌漫著空氣中那一尾的暗香,撐一竿碧色,踏一葉輕舟,在一朵又一朵銀河盛開的鵲橋花中涉水而來,在花紅影綽中,織女與牛郎盈盈相笑。
曾經的舉案齊眉,枕邊絲絲囈語,是那一袖欲語還休的難釋惆悵。是那一幕風花雪月的萬種風情。依稀轉瞬的剎那,幾經云煙回首,織女還是織女,而牛郎還是牛郎,織女早就已天涯去遠,轉身陌路中,猶不知,冷冷清清的境里,織女的心底眉梢里依舊盼著牛郎。牛郎是她前世的眷戀?是她今生的劫數?是她一年一度的輪回。期待著,盼望著,一年一度在淚濕春衫透的七夕,對著暗香涌動的瓊花月影,銀河言歡。
每當雁字回首,月滿西樓后,牛郎唯有在秦悲柳切,傷花惜夏中纏綿悱惻,唯有在輕靈哀宛的詞句淤積里來去迂回,沒有人能讀懂牛郎心靈深處關于“執子之手,與子諧老”的幻境。或許,在紅塵一隅,牛郎是多么期待著織女會陪他浪跡天涯。等到七夕漸遠時,誰,可與牛郎吟詩弄月來把那相思尋盡?浮生幾何?流年幾度?誰,可與牛郎將那幽凄一一細數?誰,又會將牛郎落寞孤愁來憐惜許?
永遠唱不盡七夕花前月下暫相逢,“楊柳岸,曉風殘月”只能在柳色拂煙中墨筆添香。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看銀河,憶當年,只能吟哦“弄筆偎人久,描花試手初,等閑妨了繡工夫,笑問鴛鴦兩字怎么書?
今夜,梅林信手從詩詞里煮杯咖啡,便盛滿七夕離人淚;書頁間點曲輕歌,便能飲盡萬古愁。
七夕穿什么色衣服如果你是一個很有朝氣的女孩,這種跳動的大波點,會讓你的朝氣更加旺盛。就好像是太陽女神一般,充滿光明。這種紅色與白色的拼接,還有中袖設計以及黑色蝴蝶結腰帶的裝飾,想必可以讓你成為當天的寵兒。這一款百褶連衣裙,出門的時候最好是選擇一雙細跟的高跟鞋,這樣會讓你的變得更加修長哦。
在約會的時候,穿衣風格一定要跟自己平日穿的差不多,不然會讓你全身不自在,那就失去了約會的樂趣啦。這種白色中袖設計的上衣,搭配上黃色半身裙,色彩給你視覺沖擊,不知道你是否會喜歡呢?這樣的搭配,讓你在眾人中輕而易舉的就能夠脫穎而出。
關于七夕節的古老傳說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后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后,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們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準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七夕節的笑話小故事1、七夕禮物
老婆:“老公,七夕打算送我什么禮物啊?”
老公:“那你得問七夕呀!”
2、賣炭翁
老師:白居易《賣炭翁》中“心憂炭賤愿天寒”一句,傳達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表達了主角關注低碳理念和對全球變暖的憂慮。
3、好茶葉
小明出門前把紅茶、綠茶、茶混合裝入保溫瓶,結果開車途中正好遇到交警臨檢。
警察:“你那瓶裝什么東西?”
小明:“什錦茶!”
警察:“竟敢罵人!下車!”
4、富豪的攀比
“同事炫耀他老婆的妹妹的老公身家過億。”
“你也可以跟他炫耀你未來老公,福布斯億萬富豪排行榜從上往下看2秒就找到他了。”
源起和順
巍巍太行,雄奇秀麗;滔滔漳河,湍流不息。隸屬于山西省晉中市的和順縣就坐落在太行山巔,清漳河畔。因地理位置位于山西的最東面,被稱為“山西的東大門”。
和順風光秀麗,氣候宜人。在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背后,又不乏歷史文化遺產,而流傳最廣、最令當地百姓自豪的還是有關“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的傳說。在和順縣松煙鎮南天池村與牛郎峪村不到10平方公里的境域中保留著與牛郎織女故事相關的自然與人文景觀、景物20多處,村民世代傳承著生動鮮活的牛郎織女故事和七夕風俗活動,其整體環境與牛郎織女故事的情節十分吻合。經國家、省、市有關部門專家、學者的考察論證,2006年12月,和順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2008年6月,“牛郎織女傳說”被國務院正式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6月,和順又被山西省文化廳命名為“山西省首批民族傳統節日(七夕節)示范保護地”。在“文化活縣”戰略指引下,從2007年起,和順連續成功舉辦了三屆“牛郎織女文化節”,每年的七月初七期間,整個和順縣城好戲連臺,熱鬧非凡,沉浸在一片節日的喜慶氣氛中。“到和順過七夕”,已成為晉中乃至山西人的新時尚。
精彩七夕
愛情文化雖源遠流長,文化品牌卻來自于精心打造,在每年的七夕節,和順都要組織一系列重大主題宣傳文化活動,為節慶活動增添了無窮的魅力和恒久的效應。
七夕夜,涼風習習,情人低語。和順縣今年的七夕夜卻格外浪漫,隨著著名朗誦家徐濤一首蕩氣回腸的《今夜,我們在和順度七夕》的詩朗誦,拉開了第四屆牛郎織女文化旅游節主題晚會的序幕,這臺以忠貞愛情為主題的晚會形式多樣,異彩紛呈,并通過山西衛視的直播信號傳到了全國各地。每年的七夕節,和順縣都要舉辦“愛在七夕,和美和順”的主臺文藝演出,同時邀請國內著名文藝團體,如總政歌舞團、東方歌舞團、戰友文工團、海政歌舞團、煤礦文工團等前來助興演出,演員陣容強大,舞臺氣勢恢弘,精湛的演出使忠貞不渝這一主題在藝術表演中不斷升華,也給人們帶來了一道豐盛的文化大餐。
別開生面的婚慶活動是每年七夕節活動的亮點,2007年舉辦了共和國老將軍走進“牛郎織女文化之鄉”金婚慶典活動,曾經在太行山浴血奮戰為共和國建立過卓越功勛的七位老將軍攜夫人來到和順,講述了他們的革命愛情浪漫史和英勇戰斗史,在牛郎織女景區栽種了象征革命愛情忠貞不渝的將軍樹。2007年,央視七套《生活567》欄目組在和順舉辦了《東西南北樂中國――山西和順愛情之星電視選拔賽》。2008年,山西省慈善總會與和順縣共同在太原康莊森林度假村聯合舉辦“2008?我們結婚”大型集體婚禮。來自美國、加拿大、阿聯酋、以及我國臺灣、北京、上海、深圳、大連、云南、四川等地的208對新人攜手走進婚姻殿堂。在牛郎織女文化景區栽植了連理樹,互換了見證“忠貞愛情”的信物。
在本屆文化節期間,由中國郵政集團總公司發行的,以中國四大愛情傳說之一為題材的《牛郎織女》特種郵票,也在和順縣舉行了首發式。特種郵票一套共四枚,分別是盜衣結緣、男耕女織、擔子追妻、鵲橋相會。主題活動、文化活動,民俗活動、經貿活動、景區活動五大板塊13項活動項項異彩紛呈。節會期間,有300多名詩人、書畫家、作家、攝影家走進牛郎織女文化之鄉進行采風創作,面向全國征集了牛郎織女愛情楹聯活動,還邀請著名學者鮑鵬山講述了“中華愛情文化”。依托省婦聯在全省舉行了旨在弘揚傳統美德的“恩愛夫妻和美家庭”評選活動,選出了12對“恩愛夫妻”。文化搭臺,經貿唱戲。和順縣還組織了“中國優質肉牛產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峰會”、“全國大型招商引資洽談會”等經貿活動,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來到牛郎故里簽訂了價值31億元的合作意向,為本屆活動增添了經濟發展的活力和亮點。
為了擴大影響,深入挖掘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的文化內涵,在每年的七夕節期間,和順縣都要組織省級專家學者進行探討、研究。2006年,在省城太原舉辦了“和順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發源地研討會暨新聞會”。2008年,在太原迎澤賓館舉辦了“中國(和順)牛郎織女文化論壇”。2009年,在太原舉辦“中國和順牛郎織女文化品牌座談會”。會上,專家、學者們對挖掘牛郎織女愛情文化精髓,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打造牛郎織女文化品牌,建設和諧家庭、和諧社會進行了深入探討。
七夕節又叫“乞巧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平安。為傳承這一風俗,和順縣組織來自北京、內蒙、山西等省市地區的40多家布藝精品,一同登臺亮相展出。這一活動的舉辦,大大拓展了“乞巧”習俗活動的內容,延伸了“乞巧”民俗文化的內涵。2009年和2010年“牛郎織女文化節”期間,連續兩年在省城太原展出有關反映“牛郎織女”文化的農耕器具、紡車、剪紙、書籍、木版畫、陶瓷制品以及反映民俗文化、風土人情、秀美風光的攝影作品、書畫作品、詩歌作品等,引起了眾多媒體的關注。
牛郎織女愛情文化的充分挖掘如春風化雨,使得和順縣文化藝術園地百花盛開、春色滿園。在山西電視臺舉辦的“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授牌儀式文藝晚會上,首次推出由總政歌舞團印青譜曲、任毅作詞,著名歌手譚晶演唱的《忠貞》――牛郎織女之歌,一時廣為傳唱。同時又精心編導并推出了體現中華愛情文化內涵的新編晉劇《鵲橋會》,在太原演出期間,場場爆滿,轟動了全省文藝界。還舉辦了著名詩人走進和順進行采風創作活動、國內著名書畫家參加的書法筆會活動、“牛郎織女文化之鄉”賽歌會、“牛郎織女文化之鄉”賽燈會、和順縣“牛郎織女”兩節文化藝術活動等。
與現代文化活動相對應的卻是民間民俗,古風猶存。這里千年風俗留存至今,家家養牛、戶戶紡織。每年七月初七,村民們除了保留“看天”風俗外,婦女們都要祭拜織女星,進行乞巧活動,在院中南邊擺上桌子或案板,供放毛豆、玉茭和蒸饃。南天池村和牛郎峪村村民們對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都能娓娓道來,如數家珍。
文化效應
七夕“牛郎織女文化旅游節”的成功舉辦,對和順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2009年10月,在寧波舉行的第二屆“節慶中
華獎”頒獎典禮上,和順縣捧回了“最佳文化傳承獎”的桂冠。在全國第三屆旅游論壇年會上,獲得了“中國優秀生態旅游縣”的稱號。2010年4月,和順又榮獲“中國低碳旅游示范地”稱號,這些都大大提升了和順的對外形象,提高了和順人的文明意識,群眾也從中實實在在地看到發展文化產業帶來的巨大效益。全縣文化活動呈現空前繁榮的局面。
以城鄉文化陣地建設為載體,機關、廠礦、學校文化創建活動蔚然成風。“春節民間剪紙作品展”、“民間布藝絨畫中藥畫展覽”、“三八婦女節民間手工藝品展”等的舉辦,極大地豐富和活躍了當地民間文化事業。一批包括牛郎織女、華夏圣母、鳳臺小戲、五谷畫、剪紙、刺繡等人文歷史、典故傳說和民間藝術被挖掘出來,鳳臺小戲和牽繡工藝還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同時也帶動了文化基地資在和順建設景區,累計投資10多個億正在打造的和順旅游景區建設如火如荼。云龍山森林公園九龍柱景區、合山圣母景區、陽曲山休閑渡假區、牛郎織女文化園、太行龍口景區恰如美麗的“五朵金花”,將和順裝點的分外迷人。以太行山斷裂帶為核心的文化旅游產業開發格局初步成型。一批具有和順特色的農家樂鄉村文化旅游也逐漸發展壯大,為農民增收300多萬元。牛郎織女文化節作為一種“軟實力”,正在和順的發展中發揮著積極作用。
牛郎織女文化傳說作為中華農耕文明的縮影,作為中華傳統愛情文化的象征,在華人世界有著悠久而廣泛的民眾基礎。和順縣堅持打造傳統節日,以傳統節日為載體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舉動,在全社會營造和倡導了以忠貞思念為核心價值觀的中華傳統愛情觀,同時也催生了文化產業、旅游業的異軍突起。昔日貧困的山區小縣正漸漸成為山西東部別具特色的生態避暑旅游名縣。
連接和順:
“天和地順、人和事順、內和外順、家和業順”這是和順縣的雋永內涵。
和順縣雄踞太行之巔,位三晉東陲,居兩漳之湄。距太原、石家莊、長治等大中城市均百公里左右。境內2250平方公里,所轄5鎮5鄉,294個行政村,總人口14萬,耕地面積30.86萬畝。和順物華天寶,資源豐富,其中尤以煤炭儲量為最,達到了156億噸。境內山大坡廣、林豐草茂,宜林宜牧面積150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為25.7%。年平均氣溫6.3℃,是天然的消夏避暑勝地。
走進和順,一張張閃光的名片引人注目。“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全國重點產煤縣”、“全國黃牛改良基地縣”、“全國林業基地縣”、“全國金融生態縣”、“中國優秀生態旅游縣”、“中國低碳旅游示范地”……這些無一不在向人們介紹著和順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向人們詮釋著“天和地順、人和事順、內和外順、家和業順”的雋永內涵。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立足縣情,特別是依托背靠山西能源大基地,面向京津冀經濟圈的區位優勢,提出了“把和順建設成為山西別具特色的新型能源工業強縣、畜牧養殖加工大縣和生態避暑旅游名縣”的戰略目標,掀開了加快發展、科學發展的歷史新一頁。在煤炭產業上,成功進行了煤炭企業兼并重組整合,實現了規模升級和技術進步,在以煤電、煤化工、煤層氣開發、煤建材為重點,推進煤炭產業延伸和轉化的同時,逐步構建起煤、鎳、鎂、化工、電力、機械制造、建材等七大支柱產業框架。農業上瞄準現代農業。堅持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從畜牧、雜糧、蔬菜、中藥村、酒醋、林產品加工等方面創新優勢,促進產業化發展。新農村建設日新月異,截止目前,和順縣共建設省級試點村7個,省級推進村40個,縣級試點村46個。全縣10個鄉鎮294個行政村“村村通”工程實現了100%,以新能源建設為切入點,大力實施以沼氣、吊炕、生物質爐、太陽能為主的農村新能源工程,極大地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環境。同時,以“牛郎織女”文化品牌為主題的旅游業和太行山自然生態旅游品牌越采越唱響,和順以旅游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和服務業發展勢頭強勁。全縣主要經濟指標實現全面快速增長,縣域經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2009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19.6億元,同比增長0.5%:固定資產投資額185430萬元,同比增長24.7%;財政總收入50088萬元,同比增長24.0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42元,同比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2600元。同比增長8%。
特別是近年來,在“文化活縣”方略的指引下,全縣的文化旅游產業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繼2006年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后,2008年,“牛郎織女傳說”被國務院正式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和順又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山西省首批民族傳統節日(七夕節)示范保護地”。同年在浙江寧波舉行的第二屆“節慶中華獎”上又榮獲“最佳文化傳承獎”。在2009年12月7日北京舉辦的第三屆中國旅游論壇會上,和順被命名為“中國優秀生態旅游縣”。這使和順的文化品牌在全國叫得更響,并直接推動了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給招商引資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在和順掀起了“三山一帶一文化”和“農家樂”的文化旅游產業建設熱潮。合山風景區、陽曲山風景區、太行龍口等一批旅游景點景區也在捆綁式發展中壯大。以“三山一帶一文化”為主的和順旅游大格局正在形成。2007年至今,和順已成功舉辦三屆“中國和順牛郎織女文化節”,引起了海內外諸多新聞媒體的熱切關注,同時積極投資完善牛郎織女文化園區等景區建設,建設集文化、生態、休閑、避暑為一體的旅游名縣。文化生態旅游業的興起,促使和順的發展方式實現了從“挖煤”到“挖文化”的巨大轉變,建筑、房地產、餐飲、通信、物流、金融等服務業發展勢頭強勁。“農家樂”已達到108戶,全縣旅游綜合收入達到1800余萬元。一個以文化引領,以自然生態資源開發為龍頭,以煤炭、畜牧、生態旅游為主導的山區大文化、大產業發展格局正在和順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