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管仲列傳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 要:司馬遷的《史記》記錄了范蠡在治國和經商中的重要思想,留下許多很有價值的經商理論。文章就《史記?貨殖列傳》中范蠡商業經營理論進行了專題研究,并結合相關歷史文獻,進一步深入分析論述了范蠡的商業經營觀及其產生的深遠意義。
中圖分類號:G25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14)01-0135-03
作者簡介:蔡杰(1976-),河南博物院文博館員。
范蠡是春秋戰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其思想博大精深,已經漸為學術界所認識。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評價范蠡:“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名垂后世”。范蠡睿智的一生造就了他的傳奇色彩:為國,他是一個奇謀興國的良將;為商,他是三致千金而富甲天下的商賈;為人,他是察微知著的謀士智者。范蠡的奇謀妙策為現在人們從政、經商、知人善任都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和啟迪。
在我國,各個時期的學者對范蠡思想的研究內容都是十分豐富的。1963年,關鋒先生在《范蠡的哲學思想》[1]一文中對范蠡的思想就有明確的論述。1980年,《中國思想史綱》中增加了范蠡思想部分。1995年,魏啟鵬先生則在《范蠡及其天道觀》中展示了范蠡思想的博大精深,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其中寫道:“從春秋到秦漢的學術史、思想史上,范蠡都是一位極有分量的巨子”。[2]而在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新編》上編第六章第五節“辯證法思想和唯物主義思想在范蠡的政治策略中的表現”中,同樣對范蠡的哲學思想作了精辟的評述。
隨著學術界對范蠡思想認識的深入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針對范蠡商業經營理論的探討和研究就顯得更為重要,而對于他的商業經營理論,《史記?貨殖列傳》中又作了高度的概括,筆者結合相關歷史文獻,對范蠡的商業經營觀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討,具體觀點如下。
1 《史記?貨殖列傳》中范蠡的商業經營理論
1.1 《貨殖列傳》與范蠡其人
《史記?貨殖列傳》是《史記》中專門記敘從事“貨殖”活動的人物傳記,也是體現司馬遷在《史記》中的經濟思想和物質觀的重要篇章,范蠡則是其中之一?!柏浿场笔侵钢\求“滋生資貨財利”以致富,也就是利用貨物(商品)的生產和交換,進行相應的商業經營活動,從而獲取最大的利益和利潤。但在《史記》中,“貨殖”不僅包括了貨物(商品)的經營,而且還包括了當時的手工業、農業、牧業、漁業、礦山等多種行業的經營在內。
眾所周知,在歷史文獻中,范蠡輔佐越王勾踐,使用計然的治國謀略,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得越國民富國強,從而稱霸中原。其后,他意識到勾踐此人不可同富貴,便順應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經濟變革的“天時”,棄官從商。在齊國,范蠡運用計然之策,用很短的時間,便成為富甲一方的商人。其后,他幾經輾轉,最終選擇了山東定陶,《史記》中載:“天下之中,諸侯四通”[3],從而獲得商業經營理論中的“地利”,得以家財富可敵國。由此可知,《史記》中范蠡在商業經營的過程中,特別是貨物(商品)交易中,首先要具備的條件就是交通便利。陶所處的地理位置十分便利,四通八達,即處在齊、魯、宋、衛等諸侯國的交通樞紐,同時,距離晉、楚、越等諸國也并不遠,正所謂“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也”。[4]果不其然,范蠡遷到“交易有無之路通,為生可以致富”的陶地后,審時度勢,抓緊有利時機,妥善經營,富甲天下,又幾散家財,“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5],成為一代遐邇聞名的商圣。
1.2 《貨殖列傳》中范蠡的商業經營理論
在范蠡經商的過程中,他運用計然所授之策,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商業經營理論,為他以后的經商活動帶來了無盡的財富,也給我們留下了難得的寶貴經驗。筆者通過對《史記?貨殖列傳》中計然之策的分析,結合相關歷史文獻,將范蠡的商業經營理論大致概括為:分析預測、質量保障、資金流轉、商業經營、價格策略等五個方面。
1.2.1 “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的分析預測理論。由《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的“旱則資舟,水則資車”可以知道,范蠡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認識到在商業經營中,市場的供求變化與價格的漲落有著直接的關系,這種關系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商人對于市場的分析和預見,也就是商業經營中的分析預測理論。告訴人們在干旱的時候,就要準備船只,以等待水澇的時候使用;而在洪澇來臨的時候,則要準備車輛以等待干旱的時候使用。同時,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也間接地強調不僅要尊重客觀規律,而且要善于運用和把握事物的客觀規律,應用在變化萬千的商業經營之中。
今天商業經營的目的就是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在市場經濟下,商業經營的貨物(商品)必須要適應市場,這就要做前期的市場分析和市場預測,然后再將貨物投放市場,參與市場的競爭,最終使貨物適應市場需求。商場如戰場,分析預測市場,把握先機,才能立于不敗之地。要想在商業經營的過程中獲勝,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對市場的供求變化和價格的漲落進行充分地調查分析,并做出相應的預測,然后采取比市場變化和價格漲落先行一步的措施,才能獲得豐厚利潤。就像《貨殖列傳》中所載的那樣,旱時準備船預防澇,而澇時則準備車預防旱。
1.2.2 “務完物”的質量保障理論。質量保障,是今天商業經營理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貨殖列傳》所載的“務完物”可以看到,范蠡在商業經營中對商品質量務求完美無缺的經營理念和今天我們要建立的質量保障體系是相同的,只有確保了貨物(商品)的質量,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商業信譽,才能使商業經營的誠信得以提升。兩千多年前的這一理論,也正是每年“3.15”消費者權益日所追求的目標。同時,《貨殖列傳》記載的對商品經營中質量保障的理論,也有助于增進客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從而創造更多的利潤。范蠡所提到的務求保證貨物的完整,也就是說只有保證了貨物的質量,才能獲得利潤。在今天的社會生活中,我們的日常消費對生產、生活以及飲食的質量要求很高,自然就會對質量好、價格適中的產品表示關注,同樣這樣的產品也就會熱銷,給商業經營者帶來豐厚的利潤,這也正是人們對貨物質量的期望。相反,那些只為掙錢,不講道德,不求質量,甚至制假造假的商家,早晚會被市場所懲罰、淘汰。
1.2.3 “財幣欲其行如流水”的商業資金流轉理論。《貨殖列傳》載“無息幣”,范蠡認為在商業經營中,資金的流轉是關系經營的一件大事,應該做好前面所講的各方面理論要求,加速貨物(商品)與貨幣之間的流轉,以避免商品的積壓,或者貨幣的長期占用,真正做到“財幣欲其行如流水”。在“無息幣”理論應用過程中,范蠡還提到了兩個措施,其一就是堅持“務完物”的質量管理,保證貨物的完美無缺,使購買者滿意,這是商業經營的基礎;其二則是要堅持“無敢居貴”的薄利多銷的理論,告訴人們不要貪圖一時豐厚的利潤,而失去商機。把握好買賣時機,抓住有利的商業機遇,使貨物盡快賣出,保證錢幣的流通,薄利多銷同樣可以帶來豐厚的利潤。
1.2.4 “擇人而任時”的商業經營理論。在現代商業經營的過程中,個體的能力和力量都是有限的,這就需要我們選擇合作伙伴和雇員,同時,也要挑選適時的交易時間?!敦浿沉袀鳌分兴d的范蠡“擇人”理論,主要是強調人的職業道德和人品,他認為“與時逐而不責于人”。在商業經營的過程中,真正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在商業經營中把生意交給合作伙伴或雇員,就應當對其信任,就算有什么過失,也不應責備。正是這種信任,才使范蠡在用人過程中高于別人,使他的商業經營越做越大,從而富甲一方。同時,“任時”強調的是對貿易時機的預測。只有把握好貨物交易的時機,才能使貨物在買賣過程中獲取最大的利潤。然而,“擇人”與“任時”兩者之間存在有機的必然聯系,即不能因為個人的利益而放棄良好的商業機遇,更不能為了有利的商機而追逐錢財不顧他人。在現代經營過程中,如果做到用人的適度,加之把握時機,相信同樣可以獲得豐厚的利潤。
1.2.5 “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的價格策略理論。范蠡認為“論其有余不足,則知貴賤。”即在商品經營的過程中,通過對市場供求變化的深入分析,可以預測貨物(商品)價格的高低,從而決定在貨物(商品)交易的過程中,買賣貨物(商品)的良好時機。而對于價格貴賤的變化,范蠡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價格的浮動應當有一個幅度或一定的限度,即“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八谷亦一貴一賤,極而復反?!盵6]從這些理論中可以看出,范蠡主張在商業經營過程中,要看準買和賣的時機,運用“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的理論,保持貨物價格的靈活變動以獲取利潤,這就是范蠡的價格策略理論。
以上是筆者對范蠡商業經營的理論進行的簡單概括,作為范蠡商業經營中的主體,這五個方面是相互關聯的,同時也是相互影響的。在商業經營中,必須做到統觀全局,把握時機,才會使自己的商業經營立于不敗之地,范蠡是這樣理解計然之策的,也是這樣去做的。在范蠡的商業經營理論基礎上,筆者結合相關資料,對范蠡的經商觀也進一步做了深入探究。
2 《貨殖列傳》中范蠡的商業經營觀
2.1 范蠡商業經營觀的確立
在范蠡的商業經營理論中,我們可以看到他這套關于對經濟市場中分析預測與價格策略的商業經營理論,其中所涉及的諸多問題都與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所載的農業生產與天時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并和歲星(即木星)在天空中的運行周期一致,即六年一豐收,六年一干旱,十二年有一次,其余為平年。范蠡正是依據這樣的理論對農作物的供求變化和貨物價格漲落進行預測,從而確定自己的商業經營觀。
按照《貨殖列傳》中的記載,范蠡運用計然七策,先幫助勾踐安邦定國,然后自己才治產經商,他的商業經營理論在當時已經相當的完備和系統,以至于他在“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后來衰老而聽子孫,子孫修業而息之,遂至巨萬。故言富者皆稱陶朱公。”[7]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從治國到治家,范蠡可以說是處處都在運用他的這套商業經營理論。而在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范蠡的商業經營理論成為許多商人在經營中的法寶,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同時,這也是范蠡對商業經營中客觀規律的認識和總結。
2.2 范蠡的商業經營觀
范蠡商業經營觀的重要內容是他根據商品流通的規律和特點,采取了相應的積極主動的商業經營方法。他認為:商業生產和物貨流通都有一定的時間性和地區性,市場對貨物的需求在不同的時間和地區會有不同的要求,而商業資金周轉的快慢則對商業經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通曉商品流通中的各個環節,采取相應的商業經營方法才會獲得豐厚的利潤。為此,范蠡總結了商業經營過程中的經驗,提出了他最著名的商業經營觀――積著之理。
2.2.1 積著之理。“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幣。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論其有余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幣欲其行如流水?!盵8]這是范蠡把他對商業經營規律的認識與商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皠胀晡铩狈从沉松虡I經營中貨物質量的好壞對商業經營利潤的重要作用。“無息幣”則表現了商業經營資金的周轉對實現商業經營利潤的必要性。而“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則體現了商業經營要根據貨物的性能和特點采取相應的營銷措施。在范蠡商業經營觀中,他還特別提出了要根據貨物價格的變化規律而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加速貨物的流通和資金的周轉,以獲取高額的商業經營利潤。范蠡的這些商業經營觀充分體現了他在商業經營中的主張,即:銷售貨物的優質低價和銷售利潤中的薄利多銷思想,反映了他善于根據經商的特點,采取相應的管理思想。此外,范蠡還根據人們對貨物的需求,提出了貨物的儲備思想,做到“夏則資皮,冬則資。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9]
2.2.2 待乏之理。在對范蠡商業經營觀研究過程中,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待乏之理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人對利潤的追求,在商業經營的方法上也基本上沒超出“賤買貴賣”的經濟思想范疇。但他卻不同于一般奸商囤積居奇、謀取暴利的思想,他所提出的“待乏”和“積著之理”觀念,仍是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而進行的。當市場銷售的某種貨物價格下降,則表明該貨物已供過于求,在這種情況下范蠡采取“賤取如珠玉”的經營觀則利于貨物價格的回升;如果市場中某種貨物的價格上漲,則表明該貨物已供不應求,此時如果大量賣出這類商品,不但會緩和市場的供求矛盾,而且會促使該貨物價格回落。范蠡的這一商業經營觀是在市場供過于求時買,在市場供不應求時賣。所以對于調劑市場供求關系,穩定市場物價有不同尋常的積極意義。這也體現了范蠡在經商中,客觀上為國分憂、為社會擔責、為人們謀利的很高的思想境界,這也正是他在經營中屢屢取勝的可貴之處。
2.3 范蠡的商業經營觀的局限性
每件事物都有兩重性,范蠡的商業經營觀也不例外,受到春秋戰國時期歷史條件的制約,以及社會生產力的限制,范蠡的商業經營觀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主要表現在:①范蠡把自然發展規律與經濟發展規律混為一體,反映不出經濟發展規律中的特殊性。雖然他在商業經營中發現并運用了規律的客觀性,但他卻不能正確把握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這是我們在現代商業經營過程中值得注意的,也是必須注意的。②范蠡把農業的發展和貨物的流通變化與天體的運行聯系在一起,是典型的形而上學。他在商業經營中的“循環理論”帶有極大的唯心主義成分,科學技術水平的落后以及生產力的低下,使范蠡對天體運行與貨物流通變化產生錯誤的認識,誤認為自然界中某些現象與商品交易產生巧合是有規律可循的,這是歷史的局限,也是范蠡商業經營觀局限性的一部分。
3 綜述
以上兩項內容是筆者對《史記?貨殖列傳》中范蠡商業經營理論以及范蠡商業經營觀的分析和探究,由于條件所限,其中有些內容還有待于進一步分類完善和深入研究。
但就本文來說,筆者認為范蠡把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性作為商業經營思想的指導,根據市場供求關系變化的規律,采取相應積極主動的經營舉措,從而把客觀規律與商業經營觀念有機聯系起來,在商業經營中獲取最大的利潤,這對現代商業經營思想的確定將產生積極深刻的影響。同時,范蠡的商業經營觀念也為現代商業經營理論奠定了極其重要的基礎。他在供求不斷變化的市場運作中,能夠站在一定的高度,為調節市場,顧全大局,該收則收,該放則放,在客觀上起到了為國分憂、為社會擔責、為人民謀利的作用,這也是當今商家應具有的經營道德和理念。
參考文獻:
[1] 關鋒等.春秋哲學史論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581.
[2] 魏啟鵬.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范蠡及其天道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86.
[3][4][8] 司馬遷(漢).史記?貨殖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99:2461-2482.
[5][7] 司馬遷(漢).史記?越王句踐世家[M].北京:中華書局,1999:1421-1433.
[6] 袁康等(東漢)輯錄.越絕書全譯?第十三卷[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251.
目前硬件高速轉發技術的趨勢是將整個轉發分成兩個部分:PE(ProtocolEngine,協議引擎)和TM(Traffic Management,流量管理)。其中PE完成協議處理,TM負責完成隊列調度、緩存管理、流量整形、QoS等功能,TM的核心是BM(Buffer Management,緩沖器管理)、QM(Queue Management,隊列管理)、Scheduler(調度器)。
而在實際的轉發系統中,轉發系統服務的客戶不同,處在網絡的位置不同而使得數據的業務類型、用戶的數量等等均不盡相同,在很多情況下NP(Network Processor,網絡處理器)芯片、TM芯片、交換網芯片無法選用同一家廠商的芯片,在這種條件下定制TM成為了成本最低系統最優化的方案,一般使用FPGA來實現。
TM的常規結構如圖1所示,目前主流的TM接口均為SPI4-P2接口形式,對于SP14-P2接口形式可直接采用Altera公司的IP Core實現,SPI4-P2IP Core的配置如圖2所示。
Altera公司的主流FPGA均實現了硬件DPA功能,以stratix Ⅱ器件為例,在使能DPA的情況下使用Altera的SPI4-P2 IP Core可實現16GB/s的接口數據速率。
SEG模塊為數據切分塊,根據交換網的數據結構要求,在上交換網的方向上負責把IP包或數據包切分為固定大小的數據塊。SEG模塊可以使用Altera的SPI4-P2 IP Core來實現。與SEG模塊對應的是RSM模塊,RSM模塊將從交換網下來的數據塊重新組合成完整的IP包或數據包。
BM模塊為緩沖管理模塊,管理TM的緩沖單元,BM模塊可以吸收線路中數據流的突發,平滑網絡的流量。BM模塊存取數據時訪問外部DRAM的帶寬既是TM的瓶頸帶寬。外部DRAM的控制部分可使用使用Altera的DDRSDRAM IP Core實現來解決帶寬瓶頸,其配置如圖3所示。
當使用Stratix Ⅱ FPGA,BRAM使用DDR Ⅱ SDRAM時,有測試表明DDR Ⅱ SDRAM接口速率可達到800MB/s。
在常規使用的情況下DDR ⅡSDRAM接口速率可保證667MB/s。對于一個64位的DRAM接口,接口速率可達到42.7GB/s,完全可以滿足一個10G的TM系統。
QM模塊為隊列管理模塊,負責完成端口的數據隊列管理功能,接收BM模塊讀寫DRAM時的數據入隊,出隊請求,TM所能支持的數據流的數目、業務類型數目、端口的數目等性能指標在QM模塊處體現出來。
Scheduler模塊為調度模塊,根據數據包類型及優先級和端口分配的帶寬進行調度,TM流量整形、QoS等功能通過調度模塊實現。
CELL_EDIT模塊完成輸出數據的封裝,把由DRAM中讀出的數據封裝后發送出去。
在TM中需要基于數據服務策略,對于不同服務等級的數據包進行不同的管理策略,例如多媒體類的數據包,如語音包是不能允許到同一個用戶的包亂序的,同時也必須保證一定的帶寬,而數據包則沒有則沒有這些要求。
不同類型的數據包有大有小,經過SEG模塊所分割成的數據塊的數目也有多有少,業務的不同,需要的接口帶寬、傳送優先級也各不相同。必須把這些數據區分開來,做到按順序及優先級進行排隊服務。這樣就必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數據結構基于鏈表的方法管理這些數據。
QM模塊負責組建這樣一套數據結構及鏈表,配合BM模塊的入隊出隊操作及Scheduler模塊的調度操作。因鏈表操作的頻繁性及復雜性決定了部分鏈表必須在片內組建,QM的鏈表結構以及芯片內部的邏輯資源的限制往往使得QM的性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在使用FPGA做這部分設計時,QM的設計就對FPGA的內部結構提出了要求。
QM在管理業務和數據流時共分4個層次,依據4個層次共分為3級鏈表。首先來看最底層的層次結構和鏈表,PQ關系如圖4所示。
QM管理業務和數據流的最低層次為基本存取單元層,在TM中,數據的存儲一般放在DRAM中,對于鏈表指針類的操作并不適合DRAM完成,所以同時存在著SRAM完成鏈表的管理。
BRAM為數據緩沖區,對應片外的DRAM。BRAM負責存儲數據單元,相對于SEG模塊切分的數據單元,BRAM內有相應大小的存儲單元BCELL與之對應,BCELL在BRAM內以地址空間劃分,每個BCELL相同大小,BCELL為BRAM的最小存取單元。在實際系統中基于SEG模塊切分的數據單元大小,BCELL一般為64~512B。
PRAM為指針緩沖區,PRAM對應片外的SSRAM。PRAM內部同樣以地址空間分為PCELL,PCELL是QM中的基本單元,代表了最底層的指針信息,PCELL與BCELL一一對應,每一個PCELL對應于一個BCELL,對應的PCELL地址與BCELL基地址相同。PCELL地址對應相應單元的BCELL的地址,PCELL中的信息是下一跳指針。
PRAM的控制器可使用Altera的QDRⅡ SRAM IP Core實現,其配置如圖5所示。當使用Stratix Ⅱ FPGA,PRAM使用QDRⅡ SRAM時,QDRSRAM的接口性能能夠保證在800Mb/s。
第一級鏈表為PQ,代表已經存儲的數據包鏈表。PQ中的基本信息為該數據包文的首BCELL指針,尾BCELL指針,以及該數據包所包含的BCELL的數目。
在實際系統中,數據包有大有小,有可能一個PQ對應于一個PCELL和BCELL,也有可能一個PQ對應于上百個PCELL和BCELL,在系統設計中需要考慮最差情況,即當前網絡在一個時段內,只存在短包,在QM中一個PQ對應于一個PCELL和BCELL,在這種情況下PQ與PCELL一一對應,為適應這種極端情況,一般把PQ與PCELL合并,PQ中的首尾指針簡化為1bit的首尾標記。合并后,PQ與PCELL并存于PRAM中。
在QM中,第二級鏈表為FQ,FQ代表同一種服務等級的數據,FQ的關系如圖6所示。
FQ是區分服務類型的最小單位隊列,FQ由同一種類型的PQ構成。如果構成FQ的PQ全部是來自同一端口,這個FQ為源端口FQ隊列,如果構成FQ的PQ全部是需要發往同一端口,則這個FQ稱為目的端口FQ隊列。在實際系統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中,一般采用目的端口FQ隊列。FQ是QM的最核心部分,FQ的數目代表了QM的處理能力。
FQ作為區分服務類型的最小單位隊列,在一個系統中一般會有上萬條FQ隊列,基于服務類型的不同和子端口的不同,每條FQ隊列都有自己獨特的服務要求和服務權值,調度器Scheduler需要根據這些權值確定當前需要被調度的隊列。
相對于PQ、FQ中包含的數據量很大,每條FQ隊列需要五部分,首指針、尾指針、隊列長度、下一FQ指針、隊列權值。在調度過程中,FQ的操作會非常頻繁。這些因素決定了FQ隊列不可能與PQ隊列合并放在PRAM中,只可能將FQ隊列放在FPG內。在FPG內放置FQ的數目也代表了FPGA能夠處理數據流的數目。當使用FPG內大量的小塊RAM拼接成較大的RAM,來存儲管理FQ隊列時,會造成大量FPGA資源的浪費及性能的降低。FPGA的片內資源能夠容忍FQ的數目成為了QM的瓶頸。
Altera FPGA中的MRAM的容量是目前FPGA中內嵌RAM容量最大的,能夠非常恰當地把上萬條FQ隊列放在1~2個MRAM中,而不需要進行大量小RAM的空間拼接,MRAM的配置如圖7所示。在數據接口方面,MRAM具有很多靈活的配置方式。在數據接口方面,可達到雙端口144bit的位寬,這樣FQ的所有信息可以一次全部讀出,同時在另一個方向上進行FQ更新回寫。在使用MRAM存儲管理FQ隊列的情況下,MRAM的結構可以加快FQ處理的速度,從而提高OM的處理能力,解決了這個瓶頸問題。
上萬條的FQ隊列在管理上依然非常復雜,所以在OM中使用第三級鏈表Active queue和Pending queue,Active queue和Pending queue作為QM管理的數據鏈表的最頂層直接參與調度模塊的第一級調度。Active queue和Pending queue的關系如圖8所示。
Active queue表示可以參與服務的隊列,Active queue由同一種類型的FQ組成,這些FQ所需要的服務類型相同。
對應于Active queue,同時存在Pending queue,Pending queue為等待服務隊列,Pending queue的構成以及結構均與Active queue相同。
在系統中,Active queue和Pending queue中的FQ在完成服務后,會按調度算法根據FQ的權值確定是否可以繼續參與服務,如果需要繼續參與服務的話,則轉Active queue尾部,如果權值不足以繼續參與服務,則轉至Pending queue尾部。在Active queue為空并且Pending queue的權值為可參與服務權值時,表示需要開始一個新的調度周期。在新的調度周期需要根據調度算法將FQ重新激活,生成新的Activequeue。Active queue和Pending queue的處理流程如圖9所示。
在調度過程中,Active queue和Pending queue作為兩個動態鏈表進行處理。把Active queue和Pendingqueue放在不同的M4K RAM中,這樣的結構可以讓Active queue和Pendingqueue分別進行處理,從而提高處理效率。由此,可以得到QM處理的邏輯結構及鏈表間關系,如圖10所示。
這種QM的架構利用MRAM的特性,解決了FQ的存儲及效率的問題,并將所有的隊列及相關信息放入M4k和MRAM中,解決了QM對邏輯資源的需求,并可根據系統的需求進行靈活的調整,而不增加額外的邏輯資源開銷。這種QM的架構可以適應由接入網側到核心網的不同位置TM對隊列管理上的需求。
關鍵詞:網絡 研究性閱讀 條件 設計
“課外閱讀是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燈,是智力發展的必要條件?!保ㄌK霍姆林斯基)現在網絡閱讀已成為閱讀常態,拋開浮躁的快餐式閱讀不談,基于網絡的研究性閱讀,則是一種積極的閱讀方式。
研究性閱讀是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根據閱讀目標確定一個或幾個主題,根據主題要求,收集整理材料、獲取相關知識,然后進行歸納分析,應用相關知識解決問題。
研究性閱讀應具備以下特征:1.閱讀內容與研究主題的一致性;2.要在在教師指導下,選用適當的研究方法進行閱讀;3.具備一定的在收集、分析和處理閱讀資源時采用的信息技術手段。
與傳統的研究性閱讀方式不同,在基于網絡的研究性閱讀過程中,教師不再是傳統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在閱讀過程中,教師發揮著組織者、引導者、設計者的作用。同時也是研究性閱讀的參與者,與學生共同完成閱讀活動。
基于網絡的研究性閱讀實現的條件:一是基于網絡的研究性閱讀是通過網絡平臺,實現知識的自我更新和拓展,完成學習的目標與任務。二是閱讀目標與研究主題的確定。教師要幫助學生確定一個恰當的主題,且這個主題要具有知識性、挑戰性,能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探索的欲望;三是選擇合適的閱讀平臺。這個閱讀平臺既能為學生提供閱讀內容,減少學生查找信息資源的盲目性,又能為學生閱讀研究成果提供機會;四是有交流、討論、評價閱讀研究成果的平臺與閱讀者考評機制。
基于網絡的研究性閱讀設計:基于網絡的研究性閱讀不同于一般的文本閱讀,它具有閱讀目標、閱讀方法的多樣性特點;閱讀內容、研究成果不確定性特點;閱讀分享、閱讀評價廣泛性特點。所以對基于網絡的研究性閱讀設計也就不同于一般的文本閱讀設計。
閱讀前,教師要向學生明確研究性閱讀的意義,講清閱讀內容,確定研究主題,并能給予研究過程、研究方法和指導。充分發揮教師的學生研究性閱讀中“導”的作用。
閱讀中,學生作為研究性閱讀的主體,在研究性閱讀過程中,要積極獲得家長和其他學科教師的支持,要為學生研究性閱讀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鼓勵學生在閱讀中堅持,并在研究過程中及時調整不適當的研究方法,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研究負擔,及時總結階段性研究成果。
閱讀后,對閱讀過程中獲得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進行歸納、整理,根據研究主題和研究方法,形成研究報告,在交流平臺交流、分享,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對閱讀成果進行考評。
基于網絡的研究性閱讀,有利于學生閱讀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作為一種學習方法引入到教學中,是很有成效的。
如在學習《史記?管仲列傳》時,講到“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然在《論語?憲問》又有論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孔子對管仲到底是怎么評價的?請學生通過網絡閱讀,搜集相關資料,談談孔子對管仲的認識。
從學生搜集反饋資料看,孔子共有三段論管仲的文字,分別出自《論語?憲問》和《論語?八佾》: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痹唬骸拔慈屎酰俊?/p>
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p>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論語?憲問》)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仲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論語?八佾》)
學生評析:孔子的兩個學生子路和子貢都認為管仲輔佐公子糾,而公子糾被齊桓公殺死,作為臣子,應該為其盡忠才是“仁”,管仲卻背叛了公子糾,所以說,管仲“不仁”。
《史記?管仲列傳》中,司馬遷也認為“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
然從《論語》中孔子對管仲的三段評述看,孔子“小”管仲有三個方面:一是器量??;二是不節儉;三是不知禮。但孔子并沒有否定管仲“仁”,而是說“如其仁,如其仁”。其原因是孔子認為,“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薄肮苤傧嗷腹?,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惫苤佥o佐齊桓公,讓老百姓得到了好處,所以是“仁”。
從此我們可以看出孔子的仁愛觀與子路和子貢是不同的,孔子認為管仲器量小、不節儉、不知禮,但肯定他“仁”,這是忽略他的小節小信,而肯定他的大節大信。可以說孔子對管種的評價是全面而又中肯的,“人無完人”,管仲亦是。由此可以看出,孔子衡量一個人的標準是一為二的,他能辯證地看待人和事。
這是教學中的一個案例,通過網絡交流、分享,同學們不但對管仲有了新的認識,對《論語》也有了進一步了解。
但從閱讀指導過程看,問題還是有的。通過對學生閱讀的分析,教師可以判斷學生進行研究性閱讀的能力,閱讀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對問題整理、分析、概括并運用到研究性閱讀中去的方法等。這幾方面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但是在閱讀中我們會發現,學生利用網絡閱讀很容易,閱讀積極性也很高,收獲也比較大。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分析方式方法還可能比較單一,對問題的認知還是缺乏個性,原因在于學生之間往往重閱讀,輕分享、輕評價,缺乏思維的碰撞。
也有一些學生在閱讀之后,不善于總結或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更有學生為了完成任務,利用網絡資源把別人的東西剪切下來,東拼拼湊,敷衍了事,對自己研究的主題不認真思考、分析、探究。這樣的話,其研究性閱讀學達不到學習的目標要求。
作為教師,不但要引導學生閱讀,也要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強調共同參與,不做旁觀者。同進要加強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辯證地思考,開拓思路,成為自我發現的學習者。
參考文獻:
[1]趙勇.基于網絡資源的研究性學習教學設計模式[J].現代教育管理,2012,(12).
[2]周明玉.淺析網絡環境下的語文閱讀教學改革[J].知識窗,2010,(11X).
[3]張靜舒.讓網絡成為閱讀的沃土[J].中學教學參考,2011,(07).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和《太史公自序》中說,他寫《史記》,目的在于“述往事,思來者”;他要“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這是說,他寫歷史是為了未來;搜集天下的史料,考證史實,是為了探討歷史上成敗興亡的道理。他給自己提出很高的要求,那就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他用史學家特有的方式——“原始察終”即考察事件發展的完整過程,來認識歷史。在考察中,他注重“見盛觀衰”;在歷史發展的轉折處,特別是社會弊端十分嚴重的情況下,他主張“承敝易變”?!俺斜忠鬃儭奔仁撬ㄟ^研究歷史得出的一條經驗,也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張。
在司馬遷的筆下,大到一個朝代,小到一個人物,其歷史都是一個盛衰榮辱的變化過程。他寫盛衰變化,有其獨特的歷史洞察力,即他善于從事物的內部,發現催促事物走向反面的因素。如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后,也是威震四海,不可一世。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焚百家之書,墮名城,殺豪杰,收天下兵器聚于咸陽,銷鋒鑄鐻,自以為關中穩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可達萬世之業。但是這種強大的表象下面蘊藏著深刻的社會危機。秦始皇拋棄了秦統一六國以前的改革進取精神,到處刻石頌功,宣揚“大義休明,垂于后世,順承勿革”;焚燒典籍,坑殺儒生,任用酷吏鉗絕天下人口,實行愚民政策。這些做法意味著他的統治基礎極其脆弱。果然,沒過幾年,陳涉一呼,“山東豪俊遂并亡秦族”,“強大”的秦皇朝一下子崩潰了。秦朝的滅亡,完全是咎由自取。項羽的失敗同樣如此。項羽當年很是強大,“分裂天下,而封諸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但他也有走向衰亡的致命弱點:“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為人專橫、殘忍、猜疑,在關鍵時刻優柔寡斷。項羽對自己的弱點毫不知曉,到死都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會失敗,還說:“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司馬遷評論他說:“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司馬遷認為“變”是事物的屬性,他吸收《易》學、道家學術中的富有辯證法因素的通變思想,提出“物盛而衰,固其變也。”“是以物盛而衰,時極而轉,一質一文,終始之變也”。司馬遷不僅在考察前代歷史時注意“見盛觀衰”,考察當代史時也是如此。西漢經過70余年的休養生息,到武帝即位時,社會已是一番盛世景象:“至今上即位數歲,漢興七十余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但在這種繁榮的下面,卻有危機的因素存在,司馬遷也沉痛地指出了這一點:“當此之時,網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并豪黨之徒,以武斷于鄉曲。宗室有士公卿大夫以下,爭于奢侈,室廬輿服僭于上,無限度。物盛而衰,固其變也”。即大地主橫行鄉里,上層社會爭相奢侈,說明在盛世之后,隱藏著衰敗的因素和跡象。在《萬石張叔列傳》、《汲鄭列傳》、《匈奴列傳》、《李將軍列傳》、《衛將軍驃騎列傳》、《酷吏列傳》等篇章中,司馬遷用了比較曲折的筆法,揭示了武帝統治下的政治危機。在《平津侯主父列傳》中,還直接引用了主父偃、徐樂、嚴安等人對漢武帝的上書,對漢武帝的窮兵黷武政策提出了批評。武帝聽到他們的言論,受到震動,說:“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頗有相見恨晚之意。漢武帝晚年能夠改弦更張,與他能夠吸取歷史經驗教訓有著很大的關系。
一、管仲之侈
(一)因為其“侈”,所以孔子“小之”。
司馬遷本傳提到孔子“小”管仲的話,孔子認為作為人,管仲是小器量的,貪財的,謀私的,不清廉的;對待君王,你管仲就是個無理的、僭越禮法的臣子。這給我們留下一個功高自傲、貪圖享受、不把連同齊桓公在內的任何人放進眼里的管仲形象。
但司馬遷說:“管仲富擬于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褒R人”竟然“不以為侈”?為此疑問,細讀《管子·侈靡》,似乎有了新的注解。
(二)管仲首倡并身體力行“侈靡”。
管仲提出要讓社會形成“侈靡”之風,要構建出以“侈靡”為經濟鏈式結構的“侈靡”社會。
《管子》中有專門篇章,專事宣揚“侈靡”。要義是:“飲食者也,侈樂者也,民之所愿也。足其所欲,贍其所愿,則能用之耳。”民力,不用說,就是社會生產力,推動社會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就是人對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欲”和“愿”。如果能滿足這樣的欲求,你就能使用他們,他們就聽從你的。此其一,這里說到生產問題。
其二,我們的生活比蜜甜,請大家盡情尋歡盡情作樂吧,大家要吃味道最好的食物,欣賞特別動聽的音樂,雞蛋先畫上圖案再煮了吃,木柴先雕成藝術品再來燒火。這里說到消費問題。
統一鑄造、管理錢幣,制定捕魚、煮鹽之法,“以令為諸侯之商賈立客舍。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芻菽,五乘者有伍養。”意思是讓齊桓公下令為商賈建筑住所提供好服務。
其三,說到流通問題,管仲提出的是,拉動經濟增長、增加國力的有三駕馬車:生產、流通和“消費”。讓有錢的人盡情地為快樂消費,普通人就能掙到錢,這就有了安居樂業的升平氣象。
不用說,管仲以他春秋那個時期思想家的遠見卓識,看出社會發展的經濟鏈結構:社會消費是社會生產的重要一環。
“齊人”因為偏愛于這位思想家、改革家,崇拜他的思想,敬佩他的行為,肯定他的功績,“不以為侈”;后人因為偏愛于這位思想家、改革家,崇拜他的思想,敬佩他的行為,肯定他的功績,似乎亦“不以為侈”。但今日看來,“侈靡”從詞的感彩上來說,確實具有貶意性。管仲倡導和身體力行的“侈靡”,在當時的社會已產生負面效應,在社會歷史的發展中,其所產生的負面效應更大。
(三)管仲之“侈”產生的社會負效應。
1.必然導致統治集團腐化靡費,荒無度。管仲主張的侈靡,即是指一種“高端消費”。“高端消費”的群體,是君主、統治上層和富商巨賈。
管仲認為,人人“可得而用之”,社會財富就會源源不斷,社會財富增加了,就得產生“高端消費”群體來進行“高端消費”。而“高端消費”往往又反過來刺激社會生產。不用說,管仲的用心是好的。但“高端消費”的高端人群,能以良好的用心進行“高端消費”嗎?實際上,侈靡一旦成風,副效應馬上會顯現出來。
齊桓公,一代英主,一世英明,“侈靡”之后表現怎么樣?他卻是日日宴樂,日酒高會,時時迷醉。
“甘肥飲美,殫天下之味?!敝?,覺得天下再無可食,齊桓公就想著,不是野味又能比野味更吊胃口的還能是什么?有個叫易牙的大臣,廚藝非常出色,馬上回家,把自己年幼的兒子給烹了,做成一道千古未有的菜肴捧給齊桓公。
后來,管仲之后,齊桓公因為生病被活活餓死,餓死后在床上晾了70多日沒人理尸,幾個兒子在各自黨徒的扶助下大打出手,攪擾天下紛爭。扶助兒子們作亂天下的得力之人,其中就有廚藝超群的易牙。
2.必然導致社會上層弱肉強食,巧取豪奪。管仲認為,財富足了,遠者來了,近者思安了,人心齊了,“守戰之備合”了。可由于管仲施行了“侈靡”,社會積非成是,蔚成風氣,在當時已經推及到上卿(他本人)及社會上層作威作福,錦衣玉食。導致了達官顯貴們的爭名逐利和巧取豪奪,也導致了豪商巨賈生活靡爛和屯積居奇。所以管仲不得不調整策略,提出奢儉并重,積散相輔,后來干脆下令把極度“侈靡”的祭祀與喪葬取消。
3.必然導致社會追名逐利,勾心斗角。司馬遷說管仲侈比公侯,“齊人不以為侈”,想來還有另一層意思,就是當時齊人,把追名逐利視為常態,見怪不驚。足見當時“侈靡”成風,習非成是,人人欲之。
誠如管仲主張的“侈靡”,或許倒真是一種經濟策略、經濟手段、經濟調控措施了,那樣或許社會上的“侈靡”者倒真是盡心盡力為社會作貢獻的人了。但實際情形與管仲主張畢竟不相符合。
二、晏嬰之儉
晏嬰三朝做宰相,一頓飯只吃一道肉菜,妻妾不穿絲綢衣服。上朝以后,國君如果說話涉及到他,他才恭恭敬敬正正經經地陳述意見;要是國君的話不涉及他,他就正正經經認認真真去做自己分內的事。國君能行正道,就按他的指示辦事,國君如果不能行正道,就根據實際情況斟酌辦事。因此,他在齊靈公、莊公、景公三代,名聲顯勝于各國諸侯。
比之管仲,晏嬰少了些張揚的個性、犯顏直陳的勇氣和大刀闊斧改革的魄力。劉向說:“晏子博聞強記,通于古今,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盡忠極諫道齊,國君得以正行,百姓得以親附?!边@里看出晏嬰是以“節儉力行”,增加了君王及百姓對他的信任,提升了自身的威望和親和力。還有與管仲不同的是,晏嬰的“盡忠極諫”,就是在勸諫君王時,往往不直接的強諫而是委婉地曲諫或誘諫,從中既顯示了他高度的政治智慧,也看出他委屈求全的處世態度。
晏嬰之儉,推及百姓,就是要關注人民的生活貧困與疾苦,大家一起過苦日子。推及到“高端消費”者,就是不要過分奢華侈靡。而“高端消費”者的奢華侈靡,恰恰是人民生活貧困與疾苦的根源。這不能不認為是一代賢相晏嬰對前賢相管仲追求“侈靡”的一種反對,不能不認為是晏嬰對管仲因倡導“侈靡”造成嚴重惡果的一種歷史性修正。
“仲尼聞之,喟然嘆曰:‘古之善為人臣者,聲名歸之君,禍災歸之身。入則切磋其君之不善,出則高譽其君之德義。是以雖事惰君,能使垂衣裳、朝諸侯,不敢伐其功。當此道者,其晏子是耶!’”晏嬰者,“食不重肉,妾不衣帛”,還有史料稱他不去封邑取食甚至不要封邑,自己的俸祿以及君所賜者,大都接濟了窮人。與管仲自請有“三歸臺”種種,侈儉各行其道,大相徑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