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康復醫院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這些小微項目,有些你可以直接開展經營,有些你可以動手簡易制作,對其真實的療效和可觀的贏利空間心中清楚明白,專職兼職都可以做。投資上少則一百多元,多則也只需三五百元。只要療效名實相符,小本一樣可以做大事。
首先和朋友們說說風濕寶。這是一種酒劑,外用內服都可以,大多疾病一般外用便能康復,一副中藥可分兩次浸泡14.5斤白酒。三四十年前我師傅他們那一代前輩中醫應用起來得心應手,對風寒濕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風濕骨病療效特好,對各種風濕、頸肩腰腿痛、骨質增生、跌打損傷等20多種常見病和疑難頑疾都可以解決。那時候風濕寶在西南地區聲名遠播,眾多百姓家中常常備用,對其贊不絕口。時過境遷,其中的一些地方藥材日漸稀缺了,前些年我對藥方重新進行了化裁加減,讓當年百姓家中的健康寶貝延續和傳承了下來。風濕寶除了卓有實效外,制作和使用很簡便,經營者每副中藥可贏利3000-6000元左右。
現在患骨質增生的人已愈來愈多了,骨質增生俗稱骨刺,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個中老年人都會出現,主要治療的是增生附近的肌肉、筋膜或神經引起的疼痛、活動受限等。我在診治中以甲珠、白花蛇、血竭等20多味中藥配制出一種外搽劑――骨刺外搽靈,對頸椎病、腰椎、膝關節、跟骨等部位的骨質增生效果特別靈驗,患者用了普遍感到挺滿意。還有一個亮點是骨刺外搽靈對治療風濕骨病同樣有著上等的療效,制作方法和利潤空間與風濕寶大致相當。
高血壓、糖尿病是大家熟悉的疾病了,患者服用西藥后血壓、血糖容易波動,長期服用肝腎功能易受損害,副作用真不少,許多患者把目光投向了中醫藥。以前我用傳統中藥湯劑給患者治療,效果不錯。現在不少患者怕麻煩,懶得煎煮中藥,經營者經營時也覺得不便,讓我改改劑型。我想到了中藥藥茶,將原來湯劑藥方里的中藥加工成散劑,患者只需茶杯一只,放入藥粉倒入開水便可服用,血壓、血糖控制得較為理想,也沒有什么副作用,還能較好地預防并發癥,很快便被患者接受了。中醫人生,我的快樂就在患者一天又一天的康復里。
有的女性怎么吃也吃不胖,有的呢則是喝點涼水都長肉。現如今各種減肥產品絕對可以讓你眼花繚亂,結果是年年減肥年年胖,其實肥胖的原因就是有些不易消化吸收的食物阻礙了脾胃運動產生痰濕而引起。常有女性肥胖者向我討要減肥良藥,我就用白術、茯苓、山藥等加工成粉制成中藥瘦身散,用時將少許藥粉放入杯內用開水沖泡,每天喝上兩杯,每個月可減肥三五斤,一般不會反彈。我不太贊成快速減肥,主張健康瘦身,讓體重穩步減輕。
如果你想尋找到一個穩定可靠的小微項目,如果你是一個做事認真、勇于進取之人,那么你可以隨時隨地聯系我。
關鍵詞醫院社區家庭康復管理模式腦卒中偏癱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311
腦卒中患者往往遺留嚴重的殘疾,給家庭生活和社會生存能力帶來巨大障礙。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訓練是一個長期而又漫長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分3個階段分別進行康復訓練。綜合的康復管理模式能夠使患者接受系統的康復訓練,促進功能的恢復[1,2]。分別使用醫院-社區-家庭康復和醫院康復兩種模式,對腦卒中患者進行康復治療,觀察兩種模式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并進行比較分析,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1年2~12月收治腦卒中偏癱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入院時起病時間1~7天,經頭CT檢查確診為腦卒中,并遺留肢體活動不利等癥狀,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50例,男20例(40%),女30例(60%),病程1~5天;對照組50例,男25例(50%),女25例(50%),病程2~7天。兩組的年齡、性別、運動功能、體重等方面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入選標準:經頭CT確診的腦卒中患者;發病后遺留肢體活動不利等癥狀;入院時發病時間1~7天。
排除標準:既往有腦卒中病史,并遺留肢體活動不利等癥狀;既往有外傷等造成殘疾影響肢體活動功能的。
方法:觀察組依據醫院-社區-家庭康復的管理模式包括:①醫院康復:為腦卒中急性期的患者,在合理用藥的同時配合康復訓練,時間兩周;②社區康復:腦卒中恢復期的患者,出院后在社區衛生中心根據患者病情進行相應的康復訓練,時間半年;③家庭康復:為腦卒中后遺癥期的患者,在醫護人員對患者家屬進行康復指導后,使家屬能夠在家中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時間為發病后6~8個月。對照組只給予患者醫院康復,時間2周。觀察兩組8個月后的運動功能。
療效判斷標準:8個月后,兩組依據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標準,觀察兩組運動功能恢復情況。
統計學處理:依據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的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用t檢驗,計數用X2檢驗,P<0.05時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康復治療前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結果無明顯差異(P>0.05),康復治療8個月后,兩組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結果存在明顯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說明觀察組治療后運動功能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進行康復治療前和治療8個月后,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結果比較,見表1。
討論
急性腦卒中的患者選擇及時住院治療,通過合理用藥,保持生命體征平穩,挽救即將被破壞的缺血缺氧組織,建立側支循環,恢復局部組織的供血,將腦組織的損傷降低到最小程度。但是已經受損的腦組織造成的神經功能的缺損,需要配合早期康復治療來恢復肢體的運動功能。此期主要以醫院康復師實施康復治療,針對患者病情制定個體化的康復方案,增強運動功能的恢復效果。
恢復期是在患者出院后,病情好轉,遺留肢體活動不利癥狀。此期轉入社區康復中心,根據醫院康復的效果進行新的康復評定,制定合理的康復方案,由社區康復師進行康復治療[3]。此期主要注重肢體活動的恢復,增加日常活動的訓練,如穿衣、步行練習、上下樓梯等基本活動功能,觀察肌張力的情況,防止肢體痙攣。
經過醫院康復和社區康復,患者的運動功能已經逐漸恢復,日常生活功能基本自理,但是存在一定的后遺癥,這就需要家庭的積極康復治療[4]。此期患者家屬在康復師的指導下在家中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協助患者自理日常生活,培養患者積極生活的信心,督促患者勤于運動鍛煉,防止肌肉萎縮,提高日常生活質量。
總之,醫院-社區-家庭康復管理模式是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階梯型的康復治療,在本次研究中,所選取的100例患者,在急性期、恢復期、后遺癥期實施相應的康復方案,經過8個月的康復治療,階梯型的康復模式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兩組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結果顯示,觀察組康復治療后運動功能顯優于對照組。說明醫院-社區-家庭康復管理模式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的意義重大,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戴文娟,張春英,曾國勇.規范化康復管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步行能力的影響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9(3):377-378.
2劉俊青,么麗春.社區分級康復管理模式對急性腦卒中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及其費用效益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09,12(17):1596-1598.
3吳礦文,江濱,梁杰,等.腦卒中社區康復簡易適宜技術在社區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1,35:4025-4027.
4吳珺,謝火芳,張紅.家庭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1,9(35):273-274.
【關鍵詞】康復醫學;應用;綜合醫院;作用
【中圖分類號】R1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0859―02
康復醫學是一門應用型的學科,是當前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加快治療后的恢復進程,以及降低臨床致殘與致死率等具有重要的意義。康復醫學是當前國內綜合醫院必設的科室之一,通過物理治療、心理治療、言語治療、作業治療等多種康復方式,促使患者的康復效果的逐步改善,在當前臨床骨科、神經內科以及ICU等多科室中均應用較為廣泛,且應用效果顯著[1]。本文即就康復醫學在當前綜合醫院的應用作用進行探析,具體情況如下。
1關于康復醫學
康復醫學是當前各綜合醫院的重要科室之一,是重要的臨床一級學科,具有明顯的應用型特色,在臨床多種疾病的康復治療中具有明顯的應用價值,是通過采取多種非化學性的治療手段,促使患者逐步獲得康復的一門醫學學科。
康復醫學是一門比較年輕的學科,與臨床、預防以及保健共同形成系統化的醫學體系,相對于臨床而言,康復醫學具有發展以及延續性意義。康復醫學于上世紀80年代始開始在國內逐步推廣應用[2],主要通過物理療法、心理療法、言語療法、作業療法以及康復工程等多種方式,對疾病引發的患者的多種功能進行綜合性治療。康復醫學在我國經多年的發展,應用水平逐步提高。另外,我國自康復醫學起步時,即開始嘗試具有獨特價值的中西醫相結合的康復方式,充分發揮中醫治療中多種安全性的療法,如針灸與推拿等的作用,促使康復醫學的應用效果得到明顯改善[3]。
康復醫學在綜合醫院中具有更為明顯的應用價值,或者說,綜合醫院是康復醫學發揮作用的最佳場所。另外,康復醫學在臨床多種疾病的康復治療中得以應用。如骨折、顱腦損傷、腦血管事件、腦癱、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濕性關節炎、頸椎病、腰腿疾病等,其中,在骨科、神經內科以及ICU重癥監護室中具有相對更高的應用率。對以上多種治療后容易留下殘疾等后遺癥的疾病,康復醫學的介入,有效加快了患者的康復進程,改善了恢復效果,顯著降低致殘與致死率,對改善臨床整體療效發揮出顯著的作用。
2 康復醫學應用于綜合醫院的具體作用
康復醫學是綜合醫院的重要的1級臨床科室之一,在綜合醫院治療水平的提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康復醫學在綜合醫院應用中的具體作用如下:
2.1降低臨床致殘率 當前臨床醫學技術不斷進步,對危重病例的搶救成功率相應增加,但同時,因危重癥患者成功搶救后易留存各種不同的后遺癥,導致多種疾病經臨床醫學救治手段治療后,存在多種功能障礙的幾率出現增加。在患者的生命成功挽救的同時,因后遺癥而遭受的病痛也較為明顯。康復醫學的開展,即以治療疾病治療后的后遺癥為主要工作內容和目標。同時,因康復醫學的治療手段較多,且對患者的身體不會造成損害,因此,一般早期介入,并在經過一定階段的康復治療后,患者機體的各功能會出現明顯改善,多數因病致殘的患者會逐步恢復,最終利于臨床殘疾率的降低[4]。
具體使用方法如下:
2.1.1肢體被動運動:主要是為了預防關節活動受限,另外可能有促進肢體血液循環和增強感覺輸入的作用。先從健側開始,然后參照健側關節活動范圍活動患側。一般按從肢體近端到遠端的順序進行,動作要輕柔緩慢。重點進行肩關節外旋、外展和屈曲,肘關節伸展,腕和手指伸展,髖關節外展和伸展,膝關節伸展,足背屈和外翻。在急性期每天做兩次,以后每天做3遍。患者意識清醒后盡早開始做自助被動運動。
2.1.2變換:主要時預防褥瘡和肺部感染。另外,由于仰臥位強化伸肌優勢,健側臥位強化患側屈肌優勢,患側臥位強化患側伸肌優勢,不斷變換可使肢體的伸屈肌張力達到平衡,預防痙攣模式出現。一般1-2h變換一次。變換包括被動、主動向健側和患側反射,主動、被動向健側和患側橫向移動。
2.1.3神經促進技術:可酌情選用Bobath技術、Brunnstrom的技術、Rood技術和PNF技術中的一些方法以誘發粗大運動、抑制異常運動。
2.1.4功能性電刺激與生物反饋療法:對防止肌肉萎縮、維持關節活動度、促進正常運動模式形成都有一定的康復治療效果,可酌情應用。
2.1.5床到輪椅(或椅)轉移和站立訓練均可酌情進行。
2.1.6 言語治療:有言語障礙者應進行評估和治療。
2.1.7 心理治療:由于發病后時間較短,一般一時不能接受現實,所以常有否認、拒絕、恐懼、焦慮、抑郁等多種心理障礙。首先評定患者現在的心理障礙,再根據病員心理障礙進行心理治療,必要時,可加用適當藥物配合治療等。
2.2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在防止患者發生殘疾的同時,康復醫學的開展,還可循序漸進促使患者的自理能力逐步改善。在國內開展中,借助針灸以及推拿等康復治療方式,可對患疾部位有針對性進行局部治療,逐步改善病變組織的功能。如,對因腦梗死致殘的患者,即可通過針灸方式,對曾致殘的軀體進行局部治療,通過改善血液循環狀態,促使病變部位的敏感度逐步提高;同時,輔以運動療法等方式,增強治療效果,促使患者在一段時間的康復治療后,能逐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再如,對發生四肢發生嚴重性骨折的患者,單純性治療后,骨折部位的恢復效果往往不夠理想,通過進行功能性鍛煉,并借助物理療法、康復工程或針灸等方式,改善骨折局部的微循環狀態,促使患者逐步獨立完成各種日常生活內容,提高自理能力。
2.3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 患者經疾病治療后,早期即介入康復治療,一般可在短時間內即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利于患者經相對較短時間的康復治療后,即實現比較理想的臨床效果,避免長期性治療給患者造成的經濟負擔。筆者在康復醫學的臨床實踐中即發現,對臨床病情程度無明顯差別,且治療后效果差異不明顯的患者,早期即行康復治療與康復醫學介入時間較晚的患者,所承受的經濟負擔明顯更輕;同時,積極接受康復醫學治療的患者,與未行專業性康復治療的患者在長遠時間內相比,需要承受的經濟負擔一般相對更輕。
2.4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經康復醫學的介入治療后,患者的治療效果一般改善比較明顯,可有效減輕患者所受的臨床痛苦;同時,因患者生活能力以及其他各種軀體功能均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會得到提高;另外,康復醫學在開展中,對存在負面心理情緒的患者,一般及時通過心理療法進行治療,疏通患者的負面心理,幫助患者建立積極樂觀的生活心態,因此,接受康復治療后,患者一般在身心上均得到改善,利于患者生存質量的提升。如,對于多數ICU病房的患者而言會存在不同程度的消極情緒,部分患者甚至出現絕望心理,康復醫學介入后,即在改善患者治療效果的同時,促使患者的建立起健康的心態,積極面對疾病,并保持正確的生存態度,最終即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3 小結
康復醫學是當前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預防、早期識別以及提供各種康復服務等方式,對疾病治療后出現殘疾等不良情況的患者,積極進行恢復性治療,以降低患者發生殘疾的風險,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康復醫學是一種綠色化的治療方式,其運用的各種治療手段均不會對患者的身體造成損傷,安全性高,與臨床醫學對疾病的治療互為補充,促使各種疾病遠期或終極治療效果的改善,在各綜合醫院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且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李建軍.中國康復醫學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17(01):1-4.
[2] 王久亮,蘇伯固.大型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定位與質量管理[J].中國醫藥科學,2011,1(10):50-51.
關鍵詞:現代化醫院 人性化服務 康復指導 醫患和諧
中圖分類號:C93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07-237-01
近年來,醫院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醫院除了用精湛的醫療技術和高、精、尖的醫療設備吸引患者外,加強軟服務也成為制勝法寶。目前我國的醫院均提倡以人為本,人性化服務。可如何做到人性化服務卻值得我們反思,患者的需求是什么,如何換位思考?其實患者的治療過程不僅是住院期間,關鍵是在患者出院后的康復指導。目前患者出院后的康復指導在醫院管理中是一項空缺,如何系統化、專業化地指導出院患者進行康復鍛煉是一個新的課題。筆者借鑒美國的醫院管理經驗提出:康復指導有兩個方法:一是制定個性化康復方案,二是電話隨訪。
功能康復鍛煉是術后治療的重要階段,是防止發生并發癥和及早恢復功能的重要保證。患者骨折后應在醫務人員的指導下,積極地遵循動靜結合、主動與被動結合及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早期功能鍛煉,促進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復,防止并發癥的發生。目前我國相當一部分醫療機構對骨折病人進行術后功能康復專業指導遠遠不夠,康復科與手術科室不能有效的銜接。對病情較重的骨折患者,可通過康復科的專業指導逐漸恢復其患肢的功能,但對輕、中度骨折患者來說,出院后缺乏專業指導來恢復肢體功能,造成患者的不便。
早期功能鍛煉是預防關節活動障礙最主要的措施。所謂早期,是指受傷或手術后2至3周以內。骨折的早期疼痛、肌肉痙攣、血液回流差、肢體腫脹、骨折處不穩定,以及外固定等影響了關節的活動,此時的功能鍛煉,既要早期進行,又要適可而止。必須根據患者不同的病情個性化地進行治療。有些骨折經手術作了堅強的內固定,即可早期練習關節活動;有些則必須稍晚些鍛煉,此時的功能鍛煉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在患肢功能鍛煉的同時還應加強健肢的功能鍛煉,可提高患者心、肺功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增強代謝,促進骨折愈合。
在美國,手術后的患者如果病情穩定,直接轉到康復科進行專業的康復指導鍛煉;對不需住院治療的患者,針對該患者的病情,制定出個人的康復計劃,并把各康復期不同的康復目標用圖表的形式發給患者,方便其在家鍛煉。例如:筆者在美國的一個親戚左側腕部粉碎性骨折,經內固定術后,當天出院回家,出院時醫院給患者的康復指導(Personal Exercise Program)以圖表及文字說明的形式分階段進行指導,即出院后的整個康復階段進行分階段的康復鍛煉。例如筆者的親屬在第一階段:出院當天至第11天,針對左側腕部小幅度地彎曲及抓握鍛煉。第二階段:第12天至第22天,通過右手的幫助加大彎曲力度,并且通過負重和抓握進行鍛煉。她還同時患有胃病,醫院同樣以圖表及文字說明形式給出了平時不能吃的東西以及餐前和睡前的注意事項。以圖表及文字說明形式進行康復指導能更加生動、有趣。直觀的圖表和簡單的文字說明更有利于患者輕松地執行醫囑。
筆者有感于美國醫院的個性化康復服務,認為在我國醫療行業,應借鑒國外的成熟經驗,對出院后的患者制訂個性化的康復指導方案,定期電話隨訪,加強對出院患者的康復指導。
醫學是關注人的生命與健康的科學,而不是關于疾病的科學。現代的醫院管理要秉承治病救人的本質屬性,更要提倡人性的傳遞、情感的延伸。這既是提高醫療質量、保障患者健康的方法,也是弘揚人文精神、構建醫患和諧的途徑。
關鍵詞:社區老年;醫院康復;建筑設計
當前,我國社會公眾及患者對醫療服務期望值普遍提高,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醫療環境對治愈疾病的積極作用。為此,在醫療設施的建設方面相繼提出了以病人為中心、以患者為核心、以人為本的建設理念。此外,在醫療建筑設計界和輿論界近年來也出現了“治愈的觸角始于設計”、“通過建筑來進行康復”的觀點。重視和加強醫院建設,營造良好醫療環境已成廣泛共識。
1 工程概況
本項目用地位于蘿崗區中心位置,科學城中心區和蘿崗區中心區的連接處,蘿崗區暹崗村(原頤年園三期用地內),南臨60米的開創大道,東30米的規劃道路,北面為15米的羅頤西路,西側為7米的規劃道路,地塊東側和西側均為醫療衛生用地,地塊北側為二類居住用地。地塊功能為醫療用地,定位于服務周邊及市區老年人的三級康復醫院。總用地面積為36253.7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為56267平方米。
2 建筑設計
2.1 建筑主題。結合康復醫療為主的康復醫院的特色,設計“簡約、溫馨、現代、陽光”的院內空間,以人為本,高效能的營造廣州老年病康復醫院特色服務及舒適的整體氛圍,并在用地效率和規劃層次上體現生態的特征。
設計中引用“杏林春暖”的理念,將建筑立面與環境融合,并將老年人的心理感受帶入其中,采用多層次多方位的色彩變化和機理層疊,以“自然融入建筑,建筑長于自然”的思想將環境設計和建筑主體設計融合考慮。
2.2 建筑立面造型。住院樓主要強調現代醫療建筑的潔凈、素雅的形象,塔樓通過白色水平向線條的帶形窗體現一種水平界面的機理,水平向線條的凹凸結合局部變化的色系帶,給醫院一種輕快、活躍的氣息,能緩解患者的就醫壓力;裙樓部分采用較為厚重的體塊,利用豎直向的開窗大小變化,形成另一種漸變的立面機理,同時也包含色彩的穿插和虛實的對比。
建筑材料主要為普通鋁合金窗和鋁板,局部采用LOW-E中空玻璃幕墻和石材。色彩主要為淺灰和淺白兩個主色調,局部搭配一些黃綠藍等醫用環境的冷色系,以達到整體、現代且明快的造型特征和色彩效果,符合醫院的規劃形象要求。
3 人性化設計在醫院建筑設計中的具體操作方式
建筑創作的實質就是創造適合人使用的空間。建筑空間既是日常生活所在的實體空間,同時又代表著人們心靈中完美的生活意向;生活在建筑中的人既是空間的創造者,又是最直接的體驗者。人們對空間的體驗就是對空間環境要素的綜合感知和感受。建筑空間是人的心理空間的外化,人的需要,人的感受,人的情感是建筑設計時要考慮的第一要素。創建幽雅、寧靜、富有人情味的醫療環境,這是病人的需要,也是建筑師的職責。
3.1 室內空間的人性化營造。醫院應為病人努力營造關懷備至的家庭化病室氛圍。在病房設計中,針對病人及家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創造出最合乎人性的,能感受到醫院關懷和溫暖,且對病人、家屬與醫護人員最為便利的硬件和最完善、最親切的軟體服務品質。病房內設置了人情化的家具、地板、窗簾、藝術品,獨用的陽臺和衛生間等,創造出一種溫馨、親切、類似居家的環境。筆者在該病房樓中的每個病區均設置了現代化的通訊系統和閉路電視示教系統,由微電腦和雙向通話對講機、背景音樂、床位顯示器、復位鍵盤等組成,護士對本病區的每個病床均可進行監護,保證了病員與護士之間的聯系及時、暢通,為搶救、治療和護理病人贏得了時間,提高了護理效率。整個設計既強調了通風、采光、日照及私密性等因素,更考慮了醫療工藝流程和人員流動的合理性,避免交叉感染,減少護理勞動強度,使整個住院環境充滿了家庭氣氛。
3.2 室外環境的人性化營造。美好的外部環境同樣不可或缺醫院的外部環境同建筑主體一起構成和諧的空間形態,外部環境的布置是醫院建筑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醫院的前庭空間可以設計得較為寬廣、開闊,一般醫院采用幾何劃分區域法。這樣不僅能夠給人以明亮舒暢的感覺,而且方便人們快速找到要去的地方。這種設計主要是為了疏導人流、避免擁擠,不同于內部設計所要求的多種多樣的空間環境在病人大病初愈的時候,希望在灑滿陽光的環境中與人交流,如綠色的草坪、盛放的花圃旁、寧靜的湖邊。而與此同時,還有些病人需要靜養,這就要求醫院的設計以一些小的庭院為主,營造一種溫馨、和睦的環境,同時,也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需要。總之,醫院的外部的環境應該以病人的需求為出發點和歸宿點,從而創造出優美、溫馨、舒適的環境。
3.3 室內與室外溝通的人性化設計。注意將封閉性空間(室內空間)與開放性空間(室外空間)相結合,使建筑空間與自然環境形成了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相互貫通的有機整體,外部空間的引入成為室內空間的延續和補充,既豐富了空間的層次,又使室內外空間有良好的溝通,改善了患者住院治病的環境質量,使病人置身于自然環境中,獲得情感上和理性上的和諧與平衡。患者透過窗戶來欣賞室外的景色,感覺賞心悅目,室外空間給病人帶來歸屬感、親切感。護士在任何位置均能看到病人的狀況,與患者取得情感上的對話與交流,病人容易獲得心理上的安慰,有利于身心康復,應依據病人的心理特點,該病房樓把平面設計成以護士站為中心,南、北面各以一個弧形平面錯位組合,使病房與護士站呈放射狀布置,這種設計既克服了雙內走廊通風、采光差的缺點,又解決了單內走廊護理路線長的不足,較好地滿足了護理單元的使用要求。滿足老年醫院室內外環境無障礙化要求。全樓按照無障礙設計要求設計,出入口處均做防滑處理,坡度為1/12 的緩坡找向院區。門診醫技及住院部各設一部符合坐輪椅病人操作的低按紐電梯。主要通道設扶手。各層公用衛生間處,設一間可供殘疾人使用的殘疾人專用廁所。病區病房衛生間內設無障礙安全抓桿。符合老年醫院醫療服務的建筑布局特征。鑒于病患身體機能的衰老,我們向醫院方建議在病區設置機械浴室,并相應配備相關水暖電設備接口。此外,從醫院現階段經營現實出發,也考慮到醫院原有醫務人員安置,原有部分醫療服務內容暫保留,預留發展為政府要求的老年醫院。比如首層入口處兒科診室可改造為管理值班辦公室。婦產科計劃生育室可改為婦科小手術室。
4 結語
由于服務對象的多樣化,社區內部做了相應的分區。按入住老人的健康和生活能力狀況分區居住。老年居住設施還有很多形式,在這方面我國起步較晚,現行的設計規范中,這方面的規定仍不完善,老年人生活的許多具體需求也急待研究,這就對設計部門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參考文獻
[1] JGJ122-99.老年人建筑設計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