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最后的姿勢課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是,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那廣闊的胸懷里還裝著億萬人民,惟獨沒有自己。為了人民,他就是這樣在一分一秒地向生命索取。
當我讀到:“云南錫礦工人肺癌發病情況,你知道嗎?”我的心里不驚暗暗震驚:“多么偉大的啊!在他生命的最后時刻,還想
著云南錫礦工人的肺癌發病情況!對自己的病情,從來沒有多過一絲的顧及,只是在想著工人們。他的胸懷太廣闊了,這是我們無法做到的。為
了工人們,他就是這樣堅苦地向生命索取著一分一秒。這世上能有幾個總理能像他那樣偉大、無私?
我又接著往下讀,看到了這樣的一句話:“為了和病魔作斗爭,要求醫護人員給他喂飯。”和病魔做斗爭,你能做得到嗎?病魔
,它是一個可怕的東西,它能逼進人類走進死亡的邊緣;病魔,它也能使人類生不如死,最后導致讓人自尋死亡。許多人都不想讓它逼近自己
。可是,病魔卻和結下了不結之緣。他能和病魔作斗爭,著已足夠說明他是偉大的!
看到了這里,我不驚想起了自己的軟弱。曾記得,在一次午后,我突然感覺自己渾身滾燙,我確認自己是發燒了,可是我卻沒有去醫院
,只是躺在床上呼呼大睡。
新教育倡導者曾經對理想的智育進行過比較豐富而又準確的詮釋,其中有一條是這樣說的:“理想的智育,應該具有開放性,注重實踐性,與生活相聯系,與社會相溝通,使學生關注窗外的世界,校外的天空。”這樣的詮釋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語文課程實踐性很強,我們的語文教學則應當認真思考廣泛而又普遍的實踐性問題。
以往的語文教學我們也比較重視學生實踐,但學生的實踐時空還顯得不夠理想,這就從一定意義上說明,小學生很難形成語文閱讀的創新創造能力。依據教授所闡明的原則,小學生閱讀實踐必須追求開放性,開放的內容可以是我們學生的生活,也可以是社會,還可以是學生學習生活之外的所有內容。
對學生學習生活的開放性實踐,我們往往會有比較片面的理解。首先是擔心浪費了學生學習的時間,其次是擔心學生會走向不正之途。譬如學生現在大部分都能夠用QQ聊天,我們的教師和家長一般都是禁止的,但往往又不能禁止得了,小學生還是偷偷摸摸地聊著。那怎么辦?我們身邊的許多教師都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如何利用QQ讓小學生“聊”與語文學習有關的“天”,變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筆者感到其發展和創新意義還是比較明顯的,譬如在教學中,我們讓學生上網搜尋資料,提高學生的前置性學習效果;讓學生把自己的閱讀感悟和同伴進行網上交流,獲取互動效果。現在我們則可以做出這樣的猜想:如果我們能夠讓孩子多進行電子作文,學生之間利用信箱進行文稿交流,相互之間進行評點,肯定能夠獲取更為廣泛而又深刻的實踐效應。學生完全可以博采眾長,進而發展自己的智慧。
二、讓小學生走向智慧需要學生創新探究
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在我們的一些老師尤其是我們的家長中仍然看重學生的分數,這也難怪,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還是要靠分數衡量學習效果。但對于我們每個教師而言,應當認真關注的不是結果——學生的分數,而應當是學生爭取高分的過程——手段和途徑。當下語文閱讀教學叫得最響的應當是學生的創新探究。
所以,我們必須努力形成這樣的思想:、使教學活動走出分數的誤區,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使學生成為人類文明之火的傳薪者。”要想真正意義上讓我們的小學生能夠在未來將中華民族的文明之火理想地傳承下去并能夠有所發展,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則必須努力起步開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
小學語文的每篇課文,都堪稱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的典范,譬如六年級上冊教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記述古代人物的課文《負荊請罪》,有記述現代人物的課文《最后的姿勢》《錢學森》等,有體現當代思想觀念的課文《學與問》,也有生動地贊美動物的課文《麋鹿》,有的課文還熱情的謳歌了人間的親情,如《船長》,諸如此類的篇目,如果讓我們小學生進行創新探究,那么小學生的智慧則將更為豐富起來。譬如讓學生探究《最后的姿勢》,筆者就注意讓學生緊扣“最后的姿勢”品讀語言文字,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達成這樣的教學目的,必須讓學生創造性理解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必須讓學生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要讓學生抓住“英雄不死,精神千秋”這句話進行挖掘,使學生能夠將文題中“最后”的內容變得豐富起來:愛的姿勢、責任的姿勢、英雄的姿勢、師德的姿勢、千秋的姿勢。
三、結語
近日,我們學習了《最后的姿勢》一課,課文主要講了一位名叫譚千秋的老師,為了救護同學們的生命,自己不幸遇難的故事。隨著趙老師的講解,我仿佛又回到了5月12日,仿佛來到了四川綿陽,仿佛來到了譚老師的教室里……忽然,一陣轟隆隆的巨響打亂了課堂上的寧靜,不好了,地震來了!地震來了,譚老師沒有驚慌,而是拼命大聲的喊道:“同學們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學們飛快的向外跑著,一個又一個出來了,還有四個,譚老師不顧一切的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把同學護在了課桌底下。同學獲救了,老師卻永遠的去了天堂。
譚老師走了,講臺上沒有了熟悉的身影,教室里沒有了幽默的聲音。可是,譚老師沒有死,他曾經的身影,他生動的課堂,他最后的姿勢,永遠永遠在我們的心中。譚老師沒有死,他的生命在被救的同學身上延續,“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譚老師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愛和責任是師德靈魂,也是我們每個人的靈魂。它體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體現在點點滴滴的小事里。有一次,我乘坐公交車,剛坐下,上來了一位老奶奶,我讓位給她坐,她看看我沉重的書包,笑著搖了搖頭。我趕緊說:“我就到了,一會下。”老奶奶坐下說:“謝謝你了!”我不好意思的說:“不用謝”過了一站又一站,老奶奶疑惑的看著我,我趕緊躲到后面去了,免得老奶奶心不安。
這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但它體現了作為一名小學生的愛與責任。譚老師在天堂用他那睿智的目光看著我們呢!這篇文章讓我受益匪淺!
一、把選擇的權利留給學生,讓學生學得更自由
新課程呼喚教育的減負增效,強調課堂的事半功倍。因此,我們在精心預設課堂教學的時候,必須動一番腦筋、花一點時間考慮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使他們“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我們必須采用學生喜愛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因此,我們不妨多聽聽學生的合理化建議,把學習選擇的權利留給學生,這樣不僅實現教學預設的目標,同時還有利于學生在輕松的學習中張揚自己的個性。例如,教學《負荊請罪》一課,我思考著如何將課上得鮮活而有特色。于是,我征求學生的意見。起初學生們以為我在開玩笑,但看到我滿臉真誠、期待的樣子,他們智慧背囊一下子打開了,紛紛出謀劃策。最后,我選擇了最具民意的課本劇表演的形式學習課文。在認真預習課文、深入感知人物、精心編排準備的基礎上,學生們精彩地演繹了語文課的魅力,讓課堂生動活潑且具有濃厚的語文味。
二、把展示的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學得更自主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不可淡化甚至替代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在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教師不知不覺中“搶戲”,自己在講臺上慷慨陳詞,學生卻還是無動于衷。因此,我們要把展示的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臺上展示自己,表現個人的才識。而此時如癡如醉的應當是教師,這才是新課程所追求的一種境界。例如,教學《最后的姿勢》這篇思想性和情感性豐富的課文,光靠教師的范讀和煽情是難以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的,因為他們缺少那種真實的經歷。課上,我充分利用汶川大地震真實的視頻、照片、資料拉近文本與學生心靈的距離,進而結合重點句子“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讓學生先在小組內談談自己的理解,接著我便把講臺交給各小組。而事實證明,此時的講臺成為語文課堂上最令人感動的地方,學生的情感在這里得到了盡情的放飛。
三、把質疑的勇氣留給學生,讓學生學得更自覺
新課程倡導學生質疑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正所謂“不生疑問不學習”。當前的語文課堂缺少的正是學生對問題的多角度思考和個性化認識。因此,幫助學生樹立質疑求異的勇氣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而將這份勇氣落實于自覺的行動又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但相信憑借我們教師的智慧和能力必然能收獲期待中的效應。例如,教學《鷸蚌相爭》時,為了更好地體現學習的自主性和趣味性,加深對故事寓意的感悟,我讓學生模仿表演鷸和蚌相持的情景,重點模仿語言和語氣。在交流評價時,有位男生膽怯地望著我,欲言又止。我隨即鼓勵他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他的回答出人意料,他認為鷸和蚌一啄一夾,互不張嘴,各不相讓,所以說的話一定是含糊不清的。是啊,多么細微的發現、多么合理的見解,既然是模仿就要突出一個“真”字。這樣的質疑讓語文課堂閃現出智慧的火花!
四、把成功的喜悅留給學生,讓學生學得更自信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勵。”教師的直接激勵,固然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參與語文課堂的熱情,而學生取得成功后的喜悅所產生的間接激勵效應,卻能更好地為學生注入自信和力量。教師不必吝嗇為學生送去成功的權利,學生所取得成功的大小并不是最重要的,關鍵在于能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乃至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能為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擁有積極的、陽光的、和諧的心態。例如,教學《三打白骨精》一課,為了促使學生全員參與,讓那些平時很少受到關注和擁有成功體驗的學生,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我讓學生們自由組合把課文排練成課本劇。從實際操作的效果來看,最能放得開、模擬得最逼真、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學習成績一般卻活潑好動的學生,他們的表演能力遠遠超出我的想象,令人不可思議。這時,老師的贊揚和同學們的掌聲為他們送去了自信和力量,激勵著他們向著更高的目標奮斗。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對話場景中的8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驕傲、傲慢、謙虛、神氣、惱怒、相提并論“等詞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陶罐和鐵罐的對話、神態的描寫,了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而不軟弱。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掌握本課生字。
教學難點
通過陶罐和鐵罐的對話、神態的描寫,了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而不軟弱。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了解特點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27課《陶罐和鐵罐》請同學們跟老師一起板書課題。“陶”字是本課要求掌握的生字。(出示陶字的金文字理,解讀造字過程)
同學們,每個漢字背后就是一幅畫,一個故事,這就是漢字的魅力!通過認識“陶”字,你們發現陶罐和鐵罐的不同地方了嗎?通過“罐”字,你又發現了它們有相同地方嗎?
二、整體感知,了解大意
(1)這篇課文究竟講了陶罐和鐵罐之間發生的什么事呢?請同學們打開書107頁,邊思考這一問題邊聽老師讀讀課文。
(2)指名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同桌說。
(3)課文中的陶罐和鐵罐又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請同學們自由輕聲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邊讀邊勾畫出陶罐和鐵罐的說的句子。
(4)同桌交流勾畫的句子完全了嗎?
三、品讀對話,體驗情感,隨文學字
(1)同學們,所謂“言為心聲”,要想深入了解一個人,可以從話語中來了解,不信,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陶罐和鐵罐的對話。
(2)讀了它們的對話,誰來說說課文中的陶罐和鐵罐又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3)指名回答,相機教學生字“謙虛、惱怒、吵、感、嘴”,識記字形,了解“謙虛、惱怒”的意思和反義詞。(以下預設靈活掌控)
A 我覺得陶罐很謙虛,從文中第三自然段知道的。
你能給大家讀一讀嗎?你們聽出了陶罐的謙虛了嗎?誰來試試讀出謙虛的語氣?(讀得好的及時表揚,可靈活掌控)謙虛一詞是本課的兩個生字,謙虛是什么意思呢?讓我們來看看它們的造字原理。還可以怎樣來記住它們?和這個詞意思相反的是哪個詞?課文中的用了哪個詞?誰來讀一讀。(相機朗讀訓練第二自然段)
B 我覺得鐵罐很狂妄自大,從課文的第六自然段知道。
你能給大家讀一讀嗎?你們聽出了鐵罐的狂妄了嗎?誰來試試讀出狂妄的語氣?(讀得好的及時表揚,可靈活掌控)提示學生文中“住嘴!”一句的朗x,(相機教學“嘴”)什么人會常說這個詞?(老師等)在什么情況下說?(大家七嘴八舌,課堂紀律亂時)你已經說出了這個“嘴”字的造字原理了,不信我們來看看,出示“嘴”字的金文字理,指導學生識記。
課文中的哪個詞體現了當時鐵罐的語氣?惱怒一詞也是本課的兩個生字,惱怒是什么意思呢?讓我們來看看它們的造字原理。還可以怎樣來記住它們?和這個詞意思相反的是哪個詞?課文中的哪個片斷反映了陶罐和它完全相反的態度?誰來讀一讀。(相機朗讀訓練第七自然段)教學吵字,你什么情況下會和別人吵?當時你最希望什么?所以,吵就是嫌自己的嘴巴少。記住了吧。
面對陶罐的忍讓,鐵罐罷休了嗎?它是怎么說的?(指導朗讀第八自然段)你覺得應該怎樣讀?(相機教學“感”字)是啊,鐵罐是多么狂妄,它感到和陶罐在一起沒面子到心里去了,所以“感”字就是心字底。漢字有意思吧。你記住這個字了嗎?
(4)教師小結:是啊,學習課文中的生字應該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生字的音、形、義三者結合在一起牢記在心。
(5)記住了這些生字,那我們能寫它們嗎?觀察這8個生字,說說怎樣寫好它們?
(6)指導學生書寫這8個生字,范寫學生認為最難寫的字。相機要求正確的書寫姿勢常規要求。(正確的書寫姿勢:握筆姿勢,書寫三個一,頭正、肩平、足安的坐姿;常規要求:班長發令,頭正、肩平、足安;同學回答:眼離書本一尺,胸離書桌一拳,手握筆尖一寸。)
(7)交流評價,你認為他的哪個字寫得好,好在哪里?
(8)教師小結:同學們,王羲之正是有了監池學書的精神才能成為一代書法家,把字寫得入木三分,相信只要你們能持之以恒,也一定能寫出一筆好字。
四、小結延伸
讀了課文,我們知道了陶罐和鐵罐最后的結局是什么?用一個詞來概括。(無價之寶、無影無蹤)從這個故事中,我們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板書設計
27 陶罐 和 鐵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