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盲人摸象的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中高級;對外漢語;成語教學
語言是用于記錄文化的符號體系,是文化的主要載體。漢語是五千年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所創造的燦爛文化在漢語中得到了廣泛而深刻的體現,語言和文化不可分割。成語,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匯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成語是漢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作為漢語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成語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寶,富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點。
對外漢語教學既是語言教學,又是跨文化教學。要學好漢語,必須學習漢語所承載的中華文化,同時,越是深刻地理解中國歷史、地理、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文化內容,越能在中高級階段提高學生的漢語水平。
為將成語教學引入上外附中國際部中高級漢語課堂,2013學年第二學期,本人開設了《成語天下》拓展課。
一、課程說明
《成語天下》選用我校國際部自編教材,適合達到新HSK五級左右的中高級漢語水平外國學生開設。
二、教學對象分析
本次課例的教學對象為我校國際部的12名來華留學生,他們都有一定的漢語基礎,所掌握的漢字量大約在1500左右。這些學生大多都來自日本,所以他們平時很大程度上都用日語交流,相對來講,其口語表達能力稍差。但是這些學生個性淳樸,學習態度端正,在課堂上他們表現出很強的求知欲,在課上的任務活動中也表現出非常積極的合作態度。
三、教學任務分析
根據我校國際部自編教材教學大綱,本課的教學任務為:
(1)了解《盲人摸象》的詞匯與課文,理解故事內容,體會成語內涵。
(2)用漢語改編該成語故事,并進行表演。
(3)提高學生對漢語、中國文化的興趣,學生能用漢語思考、討論、表達、交際。
四、教學過程設計
1.引入
事先將毛絨玩具藏在講臺里,請學生上講臺先摸后猜。由于學生對老師準備的東西并無預判,因此在“摸”和“猜”這兩個過程很好地吸引了學生注意力,充分調動了學生情緒。黑板出示本課關鍵字“摸”后,引入課文學習。
2.課文學習
將學生分成三組,每四人一組,根據老師提供教學材料,小組討論后完成相應任務。
盲人摸象
有一天,四個盲人坐在樹下乘涼。有個人牽著大象走過來,大聲喊著:“大象來了,請讓開一點兒!”一個盲人說:“大象是什么樣子的?讓我們摸一摸吧!”另外三個盲人也說:“對,摸一摸就知道大象是什么樣了?!睜看笙蟮娜税汛笙笏┰跇渖?,他們就去摸。
一個盲人摸著了大象的身體,就說:“我知道了,大象原來像① ?!币粋€盲人摸著了象的牙齒,就說:“大象跟② 一樣?!钡谌齻€盲人摸著了大象的腿,就說:“你們倆說得都不對,大象跟③ 差不多?!弊詈笠粋€盲人摸到了大象的尾巴,就大叫起來:“你們都錯了!大象跟④ 一個樣!”
四個盲人你爭我吵,都說自己對,誰也不服誰。牽大象的人對他們說:“你們都沒有說對。你們每個人只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怎么能斷定大象是什么樣子呢?”
這個成語故事說明:
小組任務A:根據課文內容,發揮想象,填出①至④的內容。
小組任務B:理解成語內容,體會該成語的內涵。
小組任務C:故事接龍,復述《盲人摸象》。
3.跟蹤評價
在學生小組活動完成任務的時候,教師在教室內巡查,可使用“課堂表現觀察記錄表”(見表1)對學生進行評價。教師在觀察的時候應該盡量觀察注意到每個學生,避免注意力被表現活躍的學生所吸引而忽略其它學生的情況。
4.課堂小結與作業布置
以學生為主體完成課文學習后,教師對本課小結,引導學生總結出《盲人摸象》蘊含的道理。本課布置作業為將《盲人摸象》課文改變為劇本,分組排練,下節課上表演。
五、課后反思
總體上,學生反應不錯,配合度較高,小組討論熱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大多數的成語是可以有故事可循的,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盲人摸象”、“揠苗助長”、“掩耳盜鈴”、“請君入甕”等,這些成語的故事性非常強。如果學生了解故事情節,就不難理解成語的比喻義和引申義,運用故事講解法對學生學習和掌握成語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能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寓教于樂。所以對中高年級的留學生,我們可以通過指導學生看故事、講故事、演故事來感受成語的魅力,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擴展他們的知識面,同時也能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故事中的成語。
中華民族是一個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有豐富文化傳統的民族,漢語則是一種發達、豐富的語言,而成語植根于肥沃的中華文化土壤之中,經歷了千百年的錘煉,生生不息且枝繁葉茂。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為了使外國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我們所教授的成語,有的來自歷史故事,還有的來自民間傳說等等,通過這些成語不僅反映出中國的傳統文化包含著完整、透徹的思想內容,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風俗習慣、審美情趣等等。
成語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一直是學習漢語的外國學生興趣之所在,卻也是他們面臨的一大難題。如果能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適時有效地展開成語教學,不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滿足他們的學習愿望、提高他們的漢語水平、擴展他們的知識面,還會為詞匯教學開辟出一片新天地,從而提高對外漢語教學的整體質量。
參考文獻:
[1]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1.
[2]劉.《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1.
[3]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
今天我看了一個小故事《小兔子找太陽》。故事說的是:一只小兔子,從未見過太陽。媽媽告訴它,太陽又紅又圓。第二天小兔子看到又紅又圓的東西就問媽媽:“這是太陽嗎?”媽媽說:“這是燈籠?!薄皨寢專莻€是太陽嗎?”媽媽說:“那也不是,那是氣球。”媽媽讓小兔子抬頭看:“那個才是太陽?!毙⊥米涌吹搅颂柗浅8吲d。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只看到事物的一個側面,那樣不會全面地認識事物。它讓我想起了一個成語故事——盲人摸象。幾個盲人分別摸到大象的的腿和耳朵,就以為大象是和柱子或扇子一樣的動物,這就是人們常常說的以偏概全。
推薦的數學書籍
一、情境迷失方向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通過情境創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此幫助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最終形成數學技能;情境的魅力如此巨大。于是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竭力的創設各種情境來吸引學生,激發他們的求知欲。然而,刻意營造的情境,有時候卻給課堂帶來一些逆效應,讓情境失去了應有的價值,沒有達到教師情境創設的期望值。
案例:二年級上冊《觀察物體》,教師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課件制作了一個關于“盲人摸象”的故事,配上動聽的音樂,故事娓娓道來,學生也都沉浸在故事之中。
故事結束后,教師提出了如下問題:為什么不同的盲人摸的象的樣子是不一樣的?
生1:站在前面,他摸的是象鼻子;而站在后面的人,他摸的象尾巴;所以,站在前面的人跟站在后面的人摸的象就不一樣。
生2:這些盲人摸的地方不同,所以 摸出來的大象也不一樣。
生3:------------
反思:盲人摸象是通過摸的動作來感知黑暗世界中大象的形狀;而觀察物體是需要學生站在不同的位置,通過眼睛實實在在的觀察。觀察與摸兩者實質完全不同,觀察重在眼睛,而摸重在手感。本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觀察,讓學生知道,在不同的方位觀察到物體的形狀是不一樣的。而教師創設這樣的情境如何與教學目標相融合,一味的追求新奇說明了這樣的情境是教師為達到提現課改的理念而作的秀而已,這樣的情境會讓學生缺乏實事求是的求知態度,會讓學生在情境中迷失方向。
二、合作流于形式
《新課程標準》指出:小組間合作學習是學生數學活動中的重要形式,是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有效方式。合作學習有利于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利于學生在活動中敢于表現自己,從而真正實現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然而,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我們有時看到的合作學習,只是教師為體現新課程的理念而強加的環節。這種表面化、形式化的模仿,只能讓合作學習流于形式。
案例:曾經在學校公開課上聽過了一節“年、月、日”的課,教師為了讓學生在年歷表上獲取相關的年月日的知識,給每個組發了一張年歷表,并提出要求:前后4人組成小組,觀察手中的年歷表,你有什么發現呢?教師一聲令下,前面的學生立即轉過身來,同后面的學生進行了所謂的合作學習;在學生小組學習中,我仔細觀察了不同的小組,得出了相同的結論:每組中只有那么一個或兩個成績好一點的學生主宰著小組活動的進程,而其他的學生大多成了聽眾或說成看客更為貼切;小組間的交流少得可憐,更不用談什么針對某個問題展開的討論之類的活動了。至于小組活動前,教師沒有給出明確的分工,學生個體在小組活動中的任務、充當什么樣的角色學生一無所知;只是老師叫小組討論合作,學生是出于為幫助老師設計的教學環節做了自己根本不知道的事情;過了一小會,學生們還沒有得出什么有價值的結果時,教師喊了聲停,于是學生們紛紛調轉回頭,又坐回到原來的樣子。
反思:合作學習不是簡單地把學生分成前后幾人一小組,不是提出一些簡單的要求就讓學生開展活動的,我們不能顧及實際需要而照搬他人的做法,為合作學習而合作學習。在合作學習前,要根據問題的需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水平,設計最優的活動方案,把學生有機的揉合成一個整體,使整體的效能發揮最大的效果,讓不同的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得到不同的發展。同時,作為教師應積極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之中,了解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以便及時幫助學生解決。我想,這樣的合作還是盡量不要出現在我們的課堂之中。
三、評價多而泛濫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評價在關注學生學習結果的同時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和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評價方式的單一化、廉價化、模糊化依然充斥著我們的課堂;這些評價不僅不能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有時還能助長學生不良的學習習慣。
案例:在一節低年級的《7的乘法口訣》一課中,教師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事先準備好了很多顆彩紙剪成的星星。
上課伊始,教師有意識的提醒學生:老師這里有許多星星,你們想要嗎?
生大聲的喊到:要
老師:老師想把星星獎勵給上課認真聽講、積極發言的同學,你們能做到嗎?
學生大聲喊道:能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嬰幼兒階段的孩子最容易接受的就是故事,作為幼兒老師,在幼兒語言、閱讀發展的關鍵期自然要提供給孩子們語言的精華,教給他們長效的、終身有用的東西。而成語大都是從古代寓言、故事、俗語、古詩文、歷史事件和名人名言中產生的,伴有美麗動聽的故事,有著神奇的教育力量。大班初期,我們就嘗試將成語游戲化,帶進幼兒的生活,既能豐富幼兒的語匯,又能提高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讓幼兒初步了解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感受人生。
一、激發幼兒學習成語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導師。在進行成語教學的準備階段,我們大班組的老師一起收集了一些適合大班幼兒的相關的成語視頻和課件。這樣,一是為了更好地挑選適合大班幼兒學習的成語,二是為了讓自己在進行成語教學的時候有相關的課件、視頻等,以便進行傳授時能給予幼兒準確的成語定義。經過再三的思慮和篩選,我們選擇了幼兒最容易理解接受的和與實際生活接近的相關成語。如與動物有關的成語:盲人摸象、畫蛇添足等;故事性的成語:井底之蛙、三心二意、孔融讓梨等;十二生肖相關的成語:膽小如鼠、對牛彈琴、生龍活虎、馬到成功等等。這些成語可以在日常活動中及時地進行教育。
二、運用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開展成語教學
1.以游戲形式,引導幼兒理解成語的內容。
如學習成語盲人摸象,先進行游戲:我請幾名幼兒上來扮演盲人,然后再拿出一個他們不熟悉的物體,請他們摸一摸。在幼兒摸的時候,我讓他們摸的部位是不同的,結果他們在說摸到什么的時候,說出的內容是不一樣的。于是我就提問幼兒:為什么他們說出的答案是不一樣的?他們說的對不對?為什么?通過這樣的導入,給幼兒的印象特別的深刻,而且活動中,幼兒們活動的氛圍特別的濃厚。于是我再讓幼兒們通過看看、聽聽、說說故事學習成語,理解成語的意義,從而讓幼兒明白了觀察事物、看問題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的道理。
又如學習成語“畫蛇添足”,先讓幼兒動手畫一畫:請我們的小朋友每人畫一條蛇,看誰畫得好并且快。很多的幼兒都積極地進行繪畫內容。等幼兒畫好之后,我表揚了繪畫的幼兒,然后問:如果我在這條小蛇身上添上腳的話,會怎么樣呢?幼兒們趕緊說:不對、不對,老師,蛇是沒有腳的。我點點頭說:對的,那么今天老師就帶來一個關于這個故事的成語,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再通過聽聽、說說故事學習成語,理解了畫蛇添足的意思: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也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同時教育幼兒做事情不要像成語故事中的那位人一樣,不要做無中生有的事情,這樣反而把事情做得不好了。
2.借助先進的多媒體進行成語教學,幫助幼兒理解成語的寓意。
為避免在成語教學的過程出現枯燥無味的現象,我們采用多媒體課件、視頻進行教育活動,通過這些視頻的觀看,讓幼兒有個直觀、生動的畫面,促使幼兒能清楚、明白地理解成語故事所含的意思。因為這些生動有趣、色彩艷麗的動畫,孩子們能輕松地理解成語所蘊涵的意義,由此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老師也能事半功倍。如學習成語聞雞起舞,活動前,先讓幼兒觀看這個成語的視頻,由于大家觀看了這個視頻的內容,對故事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我們班的幼兒對古時候人們通過聽雞啼的聲音起床這種生活方式很感興趣,也覺得很不可思議,于是我們老師還需要進行更深層次的講解。這需要我們老師的引導:在古代,由于人們沒有鬧鐘,所以只能聽雞打鳴來起床了?,F在我們的生活已經很現代化了,生活條件比古人進步了許多,我們有鬧鐘提醒起床,所以更加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早睡早起爭取時間學習。并對班內最早來到幼兒園的孩子進行表揚,大家表示向他們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進入小學做好準備。
3.多讀成語,把握好成語的朗讀停頓,找出成語之間的共同點。
成語絕大多數是四字的,在朗讀時一般都是兩個字做一次停頓,如“望梅/止渴 、亡羊/補牢、聞雞 /起舞、刻舟/求劍”等。大班孩子有一定的文字基礎,我們把這個學前所學的成語制成了字卡,讓幼兒復習,通過讓他們反復朗讀,啟發大家找出所學成語中有哪些共同的地方。
三、靈活運用鞏固成語
光說不練,那是不行的,除了懂得說成語還得會用成語。將學過的成語靈活滲透于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進行強化,是鞏固成語的有效措施。
一、王戎不取道旁李――假設思維
王戎七歲的時候,有一次和多個小孩子游玩,看見路邊的李子樹有好多果實,枝斷了,許多小孩爭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實,只有王戎不動。人們問他為什么,他回答說:“李樹長在路邊,卻有許多果實,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不然的話,早就被過路人摘完了。”
在故事里,王戎運用假設思維來推理分析,得出李是苦的結論,在數學中,運用假設思維來解決一些復雜的問題,往往能很快解決問題。
例題:小明上山每小時行2千米,下山每小時行4千米,求平均速度。
學生很容易犯這樣的錯誤:(2+4)÷2=3(千米)。其實,平均速度=總路程÷總時間,但題中沒有告訴我們路程是多少,我們可以假設路程為12千米,先算出上山所需的時間:12÷2=6(小時),下山所需的時間:12÷4=3(小時),再算出平均速度:12×2÷(6+3)≈2.67(千米/小時)
二、司馬光砸缸――逆向思維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戶曉,同伴突然落水,小伙伴都想盡快把同伴從水缸中解救出來。他們想了許多辦法,但無濟于事。因為這些辦法看似不同,實則從思維的角度看有一個共同的特性,那就是求同思維。而司馬光急中生智,果斷地舉起一塊大石頭朝缸砸去。水瞬間涌流出來,缸中的同伴脫離了危險。司馬光的過人之處就在于,他適時地調整了思維方式,轉換了思維方向,沖破了人們普遍的思維定勢,運用了求異思維,特別是逆向思維,使水“主動”離開人,而非人“主動”離開水。
這個故事的啟發是:有些數學問題,如果從正面入手按習慣思維找不到解題的突破口時,不妨變換思考角度,往往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將三個周長都是17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你能求出這個長方形的周長嗎?
如果從小正方形的周長出發,求邊長,17÷4不是整數,憑小學三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根本行不通。引導學生從另一個角度出發去思考: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就是8條正方形的邊長,這正好是兩個正方形的周長,即17×2=34(厘米),換個角度思考,這道題就迎刃而解了。
三、曹沖稱象――等量代換
曹操得到孫權送給他的一頭大象,十分高興,曹操想知道大象究竟有多重,但無法直接去稱它,怎么辦呢?正當官員們束手無策的時候,聰明的曹沖就想出一個辦法,用石頭的重量代替大象的體重。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某些數學問題若直接思考有困難,但可以把原有的條件或問題用等價的量去代換,從而找到解題的線索。
例:體育室有5筐皮球,如果從每筐中取出15個,那么5個筐里剩下皮球的個數正好等于原來2筐皮球的個數。原來每筐裝了多少個皮球?
分析:根據“5個筐里剩下皮球的個數正好等于原來2筐皮球的個數”,說明5個筐里取出的皮球個數的總和等于原來3個筐里皮球個數的總和,用取出的皮球總數除以3,就可求出原來每個筐里皮球的個數。15×5÷3=25(個)
四、盲人摸象――整體思想
從前,有幾位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樣子,可他們看不見,只好用手摸,摸到大象腿的盲人說大象就像一根大柱子, 摸到大象鼻子的說就像一根管子,摸到大象肚皮的說就像是一堵墻,摸到大象耳朵的說就像一把扇子。幾位盲人從局部認識大象,爭吵不休,都說自己摸到的才是真正大象的樣子。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得到一個啟示:要全面地考慮問題,不能以偏概全。在數學學習中,有些數學問題從每個部分或條件去思考不易解決時,可以把問題的各個部分或條件作為一個整體,全面考慮,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小明帶著一只小狗和小紅同時分別從相距1200米的兩地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鐘行55米,小紅每分鐘行65米,小狗每分鐘跑240米,小狗遇到小紅后立即返回向小明這邊跑,遇到小明后再向小紅那邊跑。當小明和小紅相遇時,小狗一共跑了多少米?
問題求“小狗一共跑了多少米?”,題中沒有直接告訴我們小狗跑了多少時間,但我們整體考慮發現,“小狗在不停地來回跑。”說明小狗跑的時間與小明和小紅相遇所用的時間是一樣的。所以,先算相遇時間:1200÷(55+65)=10(分),再算小狗跑的路程:10×240=24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