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馬的音樂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音樂與技巧
肖邦在教學時明確地指出聲音與技巧的關系。他強調,技術只是表現音樂的手段,而非最終目的。肖邦作為集演奏、創作、教學于一身的藝術家,真正地把鋼琴家家的演奏技巧與音樂表現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這正是他對鋼琴家全部注意力的正確引導,是對19世紀中后期以20世紀近代鋼琴界做出的重要貢獻。
在肖邦生活的19世紀中期,西方音樂界正淹沒在過分注重技巧甚至“炫技”的熱流中,人們對技巧大師頂禮膜拜,當時大家樂于爭論,是該在“鍵盤上屹舞手指”還是該“敲擊鍵盤”,而對真正發自內心的音樂缺少關注,肖邦則有著自己清醒的看法,那就是,由衷的表現音樂才是根本。他認為,應該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盡可能地利用鍵盤的機械阻力,來恰如其分地控制音色、力度和每一個音符的聲音上,使鋼琴演奏者最大限度地利用技巧表現音樂。
這一原則,貫穿在他的創作、演奏與教學中。一位女士就在跟他上完第一節課后寫道:“一切對他來說如此簡單,按他的要求,我觸鍵很深,卻出乎意料地感到前所未有的輕松,隨之而來的便是那美妙聲音.要知道,當時其他所有人都要求我用力地敲擊和推開鍵盤?!闭怯辛怂@樣的音樂家,音樂藝術發展的方向才不至于在盲目的技巧大潮中越陷越深。
關于手型
肖邦對于手型的訓練,現在已被絕大多數的鋼琴教學體系所推崇。他主張:手完全放在鍵盤上,手指像柱子一樣支撐手掌,并把手指放在E、升F、升G、升A和B音上,保持自然狀態,指尖連成一條柔和的曲線,而不是像貓爪一樣(彎曲,且全部置于白鍵上)。把較長的手指放在黑鍵上,來保持手指的平衡并提供運動的支點。拇指在黑、白鍵上一樣自如地演奏,并經常用同一手指在黑鍵與白鍵上演奏,以保持抒情的旋律線條的連貫。
肖邦還大膽地認為,與其徒勞地努力使各個手指均勻,不如利用它們各自的優勢:1、3指強而有力,2、4指可奏輕巧的經過音。他還建議,在演奏快速和弦的連接時,以食指為手的重心和運動軸心。他常說:“為什么要訓練手指的均等,這既不符合生理解削實際,也不是音樂所需要的!”他尋求的.是一切自然的方法,以從中獲得無壓迫的音質。這正是肖邦的獨特之處。
對法國鋼琴家的影響
肖邦的鋼琴教學,對法國鋼琴家的影響很大,對法國鋼琴學派的發展,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他的演奏溫文爾雅、婉約細致,像是在對摯友吐露心聲。這一點極大地區別于同時代的其他演奏家。如:同在19世紀的“鋼琴魔王”李斯特等人。在教學中,肖邦也秉承了這―-―特點,并且對他的學生們影響頗深,其中值得一提的一位學生是,法國鋼琴學派的代表之一、著名的法國鋼琴教育家喬治?馬泰伊(Georges Mathias),他對于肖邦的一些回憶,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肖邦的鋼琴教學及其對法國鋼琴學派的影響。
馬泰伊在184(1年14歲時拜肖邦為師,一直學習了五六年。他對于鋼琴表演的系統認識的形成.深受肖邦的影響。在其隨后的音樂生涯中.這種影響越發地顯露出來。自1862年至1887年,馬泰伊在巴黎音樂學院任鋼琴教授,長達25年,在此期間,肖邦精巧、細致的風格在馬泰伊教學中的很多地方有蹤可尋。我們可以從以下的一些文字記載中看到。
關于連奏 據弗雷德里克?尼克斯(Fredrich Niecks)所著《弗雷德里克?肖邦》一書(二卷)中記載,馬泰伊在給學生講述連奏時,描述到肖邦的完美演奏“那完全是古典的連奏法,是克列門蒂和克拉莫的學派,當然肖邦通過非常多樣化的觸鍵手法豐富了它,他有異乎尋常的活力以及稍縱即逝的靈感”。
踏板與指法 馬泰伊的另一位學生,美國鋼琴家厄內斯特?謝林(Ernest ScheUing)在他所撰寫的《與肖邦的學生在一起》一書中,描述他的老師對指法與踏板的要求時,寫到馬泰伊再次引用肖邦的觀點:“肖邦對于指法十分敏感.他要求一旦開始使用某指法,便要確定不再更改。他使用踏板的方法也是自然而優美的,因而在表現主題,表現旋律的歌唱性,創造旋律線條這些方面,產生了無與倫比的美妙聲音?!?/p>
自由速度 馬泰伊的學生艾西多?菲利普(1.Philipp)在《鋼琴藝術沉思》(The Re―fiections on the Art Of thePiano)一書中,記述到馬泰伊對于肖邦的自由速度的認識,“肖邦一貫堅持,左手伴奏必須嚴格保持穩定的運動速度.右手的歌唱部分,則允許有包括改變速度在內的自由表現。他認為這很容易處理,比如韋伯的作品《降A大調奏鳴曲》和《音樂會急板》中,他就建議我,要清醒的運用這樣的自由速度。右手的拍子不一定像左手一樣完全精準,雙手也并非持續一致,通過這樣處理,所建立起來的新的平衡,能反映出豐厚的藝術修養和文化底蘊?!?/p>
手型“演奏音階或和弦連接時,在需要拇指從手掌下方穿指的地方,手掌必須保持完全的平穩,柔軟而無重量。要獲得手指的獨立,肖邦則建議,讓它們自由輕松地落在鍵盤上。最大的錯誤即手臂與手腕的僵硬,這會阻礙手指自由落鍵,限制重量,產生錯音和噪音?!瘪R泰伊還回憶到:“當課程進行順利時,肖邦會說:很好,我的天使。反之,他的手會弄亂自己的頭發。他具有真正大師的超凡悟性,他非常善于令學生領會并感受到音樂本身的韻味!他的言詞像他的音樂一樣感人,詮釋著他的詩篇,在課上他就是一位詩人?!睆倪@些話語中,我們不難感受到馬泰伊對于肖邦的推崇。
【關鍵詞】六盤山社火;社火音樂;傳承;發展
基金課題:寧夏科學藝術規劃課題《六盤山社火音樂研究》 青年項目
課題編號:14NXYCDB34
一、民俗語境中的六盤山社火
社火是中國農村在春節期間流行的表演儀式和民俗活動,是人們娛神、娛人的民間藝術形態。社火包含歷史、宗教、文化、音樂、舞蹈、臉譜、繪畫、剪紙、社會學、經濟學、美學及樂戶等諸多內容。在民間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其傳承與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六盤山地區存在著神秘古老、豐富燦爛的民間藝術,社火就是其中富于代表性的傳統藝術之一。六盤山社火因其起源早、內容豐富、規模宏大、生活色彩濃厚、傳統特色鮮明而引起學術界的關注。其中,隆德的高臺馬社火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社火流傳至今,有其獨特的價值與功能,主要有宗教儀式功能、文化功能、審美功能、娛樂功能、溝通功能和教育功能。社火活動為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與日常交往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人們可以通過參與社火活動而增進交流、豐富文化生活同時提高審美水平。
目前,在六盤山地區乃至整個西北地區,關于社火的研究很多,部分論述提到社火音樂,但關于六盤山社火音樂研究的卻很少。社火這種承載移民文化生態變遷的典型個案在被表述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其音樂元素如樂器、唱腔、唱詞等對于了解非物質文化傳承和保護有著重要的參照作用。本文通過對寧夏隆德社火的傳承與發展現狀研究對六盤山社火及音樂窺見一斑,為六盤山社火、社火音樂及其傳承與發展研究提供有意義的參照。
二、六盤山社火傳承與發展現狀
六盤山地區社火內容豐富,風格獨特。寧夏固原、甘肅靜寧、陜西隴縣和赤沙鎮三寺村都是社火傳承和發展較好的縣市。寧夏隆德位于六盤山西麓,寧南邊陲,隆德社火興盛于清末民初,形式多以配唱曲調兼造型和表演。隆德縣的高臺馬社火,于2008年被文化部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其種類有:高臺社火、馬社火、鼓樂社火、跑社火、舞獅舞龍、劃旱船、趕毛驢、高蹺、社火臉譜藝術、地攤社火、彩旗方隊、秧歌社火、議程社火等20多種,是我國社火類型最豐富的縣市之一,被譽為“中國社火文化之鄉”。
隆德社火得到了較好的傳承與發展,這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傳承人的永續、各界的關注和根植于一方熱土的文化與情感記憶。隆德縣只有三名“高臺馬社火”傳承人,且年齡都在60歲左右。隆德社火發展至今,已有傳承人200多名,涌現出張國勤、梁爾敦、黨國智、張志芳、杜彥新、杜志和、杜漢義、蘇維童、張福榮、辛昌盛、等民間社火藝人及一大批社火文化研究者、組織者和管理者。其中張國勤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之一,梁爾敦被確定為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之一。隆德高臺馬社火由家族傳承演變為多地區、多家庭傳承。作為社火的傳承人不僅要學習臉譜化妝、舞臺表演、馬社火設計、制作藝術,還要掌握樂器、各種秦腔、曲調和劇目。小曲、地攤、鑼鼓、吹拉的樂人在社火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說、拉、彈、唱都極具強烈的鄉土氣息,滲透著藝人們對社火的熱愛。在傳承的基礎上,藝人們還收集并更新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和民俗生活來豐富演出題材,形成自身特色,為社火得到進一步發展和繼承做出了巨大貢獻。
三、六盤山社火、社火音樂傳承與發展現狀的思考及對策
通過對社火活動的調查與研究發現,社火活動中“社火音樂”傳承與發展前景不容樂觀,要做好社火及社火音樂的傳承與保護工作,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爭取政府大力支持。多年來,政府對社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度重視,大力推進社火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從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大力支持,使這一民間藝術得到不斷傳承和發展?!吧缁稹北涣腥雵壹壏俏镔|文化遺產有利有弊,總體來說,利大于弊。《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出臺為社火等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法律支持和保障。寧夏自治區在2006年頒布實施了《非遺保護條例》,非遺保護工作已經走在前列。但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不是永久的,保護與傳承不得力,就被清除。進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得到了政府的肯定、保護和支持,同時也對傳承人和相關部門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傳承和發展為宗旨,排除以保護、傳承和發展為由的營利、炒作、假公濟私等行為,才能真正做到保護和延續文化精髓,使“社火”得到健康永續發展。
第二,重視保護樂人樂戶。社火音樂貫穿社火活動的始終,從鑼鼓、小曲到地攤,樂人在社火活動中有著極為特殊的身份。耍社火離不開鑼鼓、唱小曲、地攤子等,樂人所奏樂器如鑼鼓、三弦、管子、小鑼小镲等在社火活動中必不可少。音樂可以通靈,也可以抒感。樂人的傳承對社火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樂人、樂戶的傳承和發展現狀不容樂觀。首先,樂人數量少且老齡化。社火活動需要的唱詞唱段和樂器并不受年輕人青睞,且演唱和演奏也非一日之功,需要口傳心授和大量的實踐。因此這方面的傳承人有斷層現象,制約和影響了社火傳承和發展。其次,作品生長的土壤不斷變遷。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社火表演內容有了很大變化,古典古籍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人們的情感和審美需求,在延續古典古籍和民間故事等傳統劇目的基礎上,需要改編、更新、搜集新題材來充實社火內容。這種發展和變化對樂人提出新的要求,停滯不前、因循守舊都會影響社火的傳承和發展。制約和影響樂人和樂戶的傳承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使“社火”得到傳承和發展,重視樂人和樂戶的培養和傳承顯得尤為重要。
第三,利用高科技保存整理社火相關資料?!吧缁稹钡谋Wo、傳承和發展需要書籍、圖片和視頻的積累與整理。隨著電子科技的進步,音視頻技術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創造了更廣闊的空間。人們可以將傳統技藝、活動程序等聲情并茂地保存起來,恢復社火活動原貌,有利于技藝的傳承也為研究者提供了原本真實的文字、圖片和音視資料。
總之,從古至今“社火”這一民間藝術承載了厚重的文化,孕育滋養了一代一代的先民?,F今社會的“社火”傳承人和研究者需要永葆對社火的愛和熱情,用執著的精神和科學的方法把這一文化寶藏延續和發展下去,讓“社火”得到活態地傳承。
參考文獻:
[1]王耀華,杜亞雄.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2]王杰文編著.民間社火.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年9月
[3]楊繼國,六盤山社火[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4鄒 榮,六盤山傳統文化探究[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9月
《士兵突擊》這個電視劇,我的反映確實遲到。其實八一建軍節后,它第一輪播出,
看它實在因國慶節閑的。先偶然在電視中聽到它的音樂,忽然因它所傳遞的傷感而感動。音樂總是最有情感標識,最有煽惑力。于是看轉播,正好是老A選拔那場戲,由此才將那套DVD拿出來。誰知,尤其是史今出現后,還真吸引了我。坦率說,被吸引原因,一是因王寶強的質樸表演。沒上過電影學院或戲劇學院,那種燦爛的笑或難看的哭都沒被設計過,不像經過訓練的肌肉那樣僵硬。我們學院培養的許多演員都靠表情夸張,而非自然情感流露中的細微變化。因為他們自己本缺少豐腴的感情。二則是因被音樂所渲染與加強的情感。這情感由草原馬班長的離開、史今的離開到伍六一的離開,動人感情都在他們的淘汰離去中。誰是兵王?在許三多、成才,或者袁朗、七連長后面,其實更深入的確是這三個感人的淘汰者。
《士兵突擊》的好處在它說了一個感人的關于尊嚴的故事。不同人對尊嚴的理解自然不同。史今將許三多帶回部隊,原始就為拯救一個人的尊嚴。尊嚴自然是蘭小龍要想表達的,能自由飛翔在一切環境之上,一個人自由的翅膀。尊嚴與是否成功無關,只是一種自身能堅實地不以任何物左右生存的基礎。而《士兵突擊》在表達這尊嚴的價值時,表現得又是那樣殘酷——尊嚴常要以犧牲為代價,舍不得犧牲就無以尊嚴。以我看,許三多與成才的對比,正因有了這三個形象襯托,凸現了關于尊嚴的意味,才有了感人的深度。
作為電視劇,許多情節無疑建立在戲劇化之上,難作推敲。但這部戲難能可貴處在,編導在以一種我們能感覺得到的干凈中,向往那種崇高中作為一個普通人尊嚴的價值。馬班長、史今、伍六一們在人海中,可以碌碌無為,但如大家都以尊嚴為立身之本,就不會再有卑賤。我們的生活中總需要崇高,哪怕它在現今奢侈而又虛偽。向往與能見到崇高,沐浴在崇高光輝中的編導,總比心靈污濁著只看到陰謀的爾虞我詐的編導令人崇敬。
baidu
馬智宇五六歲時父母就離異了,媽媽一手把他拉扯大,為了他一直未再嫁人。他從小就喜歡唱歌,大學時代學的專業是計算機,他上了計算機專業三年課,計算機水平沒有增長,反而歌唱水平增長一大塊。
2004年7月10日,大學畢業的他從東北老家來到了北京,那天是他生日,下著大雨,正好是張藝謀《十面埋伏》的首映式。他給家人說,給他兩年時間,如果他發展不好,就回老家安心工作。
他來京的第一夜住在朋友家的走廊,后來也曾露宿街頭,也住過澡堂,最終租了一個小小的蝸居。那時,他在三里屯酒吧做歌手,五塊錢一首歌,一天唱30首掙一百多元。
午夜時分,酒吧散場,他還要騎一個半小時的自行車,回到家里。然后再把自行車扛到六樓,入睡時已經是凌晨四五點鐘了。第二天,他起床的時間一般都在下午三點鐘,然后去市場買一個煎餅果子吃,再騎車去三里屯。
為了像真正的歌手一樣,唱一首屬于自己的歌,馬智宇把那幾年積攢的錢全部投入,請人寫歌,沒想到那個音樂制作人對他敷衍了事。他也曾參加過一些選秀節目,后來也失望了。
對唱歌失望的馬智宇,進入了全國總工會文工團,成為了一名專業主持人。
轉型做婚禮司儀,是因為一次偶然事件。有一次,文工團里的同事不小心把同一天的日子訂給了兩家新人,同事著急地請馬智宇去救場。馬智宇忐忑不安地上了臺,沒想到一場下來,婚禮效果卻非同凡響。
民族音樂,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創造并傳承下來的音樂,是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形態和載體,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優秀的民族音樂,具有非常高的藝術感染力和傾訴力。民族音樂用最易懂的語言和最簡單的形式描述著風土、生活、習慣,將民族最真摯的情感和最淳樸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通過系統的民族音樂課程學習,可對自身民族的文化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有些寶貴的民族音樂頻臨失傳,對這些音樂的保護和傳承方面,學校教育有著不可懈怠的責任。通過民族音樂課程的學習,可以使學生熱愛自身民族的音樂文化,提升他們從事民族音樂相關事業的興趣,培養具有較深厚民族音樂修養業余人才的同時積累傳承民族音樂的專業人才。著名的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則之一是:創造民族音樂文化語境,從學校音樂教育入手,繼承民族音樂傳統??逻_伊認為兒童是民族的未來,淳樸、富有生活情趣的民族音樂才是引導孩子進入音樂世界的基石。學校音樂教育選用民族音樂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必須從小抓起。
二、蒙古族長調民歌在學校教育中的價值
蒙古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蒙古族用自己的智慧和藝術天才創造了獨特而寶貴的音樂財富。其中最具民族特色和代表性的應屬蒙古族長調民歌。蒙古族長調蒙古語稱“烏日圖道”,據考證,長調民歌在蒙古族形成時期就已存在,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它是游牧文化的產物,被譽為“草原文化活化石”。2005年11月,長調民歌被選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之一,由此可見長調民歌具有極大的藝術價值。長調民歌的特點是音域寬廣,字少腔長、旋律高亢悠遠、節奏舒緩自由,極富裝飾性,蒙語稱“諾古拉”,是長調歌曲特有的演唱技巧。長調民歌的歌詞一般由上、下兩段構成,內容絕大多數為贊美遼闊的草原、奔馳的駿馬、甜蜜的愛情或者感恩父母、歌唱自由美好的生活等,它把蒙古民族的智慧及其心靈深處的感受表現得淋漓盡致。蒙古族長調貫穿于蒙古族全部歷史和社會生活中,它以鮮明的草原游牧文化特征和獨特的演唱形式訴說著蒙古族人民上千年的歷史文化、生活習俗,因此將長調民歌導入學校音樂教育中,可以讓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民族,增強民族自豪感。概括起來講,蒙古族長調民歌的學習有以下五點價值:
(一)認知蒙古族悠久的文化歷史
蒙古族長調民歌與遼闊的大草原,與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早在一千多年前,蒙古族的祖先從額爾古納河岸的山里地帶遷移到蒙古高原,生活方式也從狩獵轉換為游牧,在那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長調民歌便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從那時起長調民歌承載著蒙古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對藝術的感悟,走到了今日,被稱作“草原文化活化石”。即使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城市孩子,也可以通過學習一首長調歌曲,了解蒙古族祖先從古至今走過的歷史進程,了解蒙古族人民純潔、古樸、豪爽的性格。
(二)掌握長調民歌的獨特唱法
長調歌曲的唱法與其它民族及國外的唱法不同,它以真聲唱法為主,被譽為“與大自然最接近的聲音”。同時還有其獨一無二的演唱技巧———“諾古拉”?!爸Z古拉”指的是人的發音器官發出的一種波折音,是聲帶顫動的一種技巧。因此,至今長調民歌以獨特的演唱形式在蒙古族音樂中占主導地位,成為蒙古族音樂在世界大舞臺展示的最標志性的特征之一。
(三)增強環境保護意識
環境問題是二十一世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之一,讓下一代認識其嚴重性,喚起他們的環保意識尤為重要。蒙古族對面對大自然,面對生活的態度是謙卑、尊重、源流相濟,多數長調歌曲表達了這種感激之情,每一個字每一個音都表達了對生活的珍惜。草原對于蒙古民族說來,如同一位嚴厲的母親,隨時以空曠、寂寥、風雪、干旱考驗草原兒女,但蒙古人民對大草原卻是報以深深的感恩之心,感恩草原大自然賦予他們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他們用長調歌唱大草原,贊美大草原,例如著名的“遼闊的草原”、“富饒遼闊的阿拉善”等。每一個草原上生活的蒙古族生來與駿馬為伴,在他們眼里馬不像普通牲畜,更像是自己的親人,因此,等到駿馬衰老后蒙古人不忍心獵殺,也不忍心看它死去,會讓它回歸大草原。有許多贊美駿馬的長調歌曲,唱出了蒙古民族對馬的情懷,也唱出了蒙古人寬大仁慈的的胸懷。例如“小黃馬”、“走馬”、“金鬃馬”“小黑馬”等。因此,可以說長調民歌是蒙古人與大自然和諧生存的產物,蒙古長調唱出了世間的大愛,被諸多音樂家譽為“心籟與天籟的完美結合”,是對人們保護自然意識的一種喚醒。
(四)學習豐富的草原文化語言
蒙古族長調歌曲集中體現了蒙古民族游牧文化的特點,并與蒙古語言和文學息息相關。學習一首長調歌曲可以接觸到日常生活里接觸不到的最豐富的語言文化。例如一首贊美駿馬的長調民歌《小黃馬》,可以學習到有關游牧生活的蒙語詞匯。關于“馬”,蒙語有很多詞匯,比如除了常用詞“毛日”以外,還有“阿都”、“阿格嗒”、“乎魯格”等諸多稱呼。再細分母馬稱“格烏毛日”、一歲的馬駒稱“奧那格”,兩歲的馬是“達噶”、三歲的馬稱“蘇亞綸”、四歲的馬稱“西都楞”。“牛”在蒙語是“烏合日”、奶牛稱“烏尼額”、一歲的牛犢稱“托古勒”、兩歲的牛稱“別如”等。還有馬鞍各個部位各個零件都有各自的稱呼,相信這些詞匯在其他語言里是沒有的,它是游牧民族特有的語言。這些語言構成了如今豐富且精致的蒙語寶庫。
(五)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遺產
目前,在內蒙古演唱長調歌曲的人越來越少了,由于大多數長調民歌是以口傳心授的形式傳承下來,隨著老一輩長調民間藝人的相繼過世,師承關系未能得到及時延續,加上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的改變,這個“草原音樂活化石”頻臨失傳。如果一個民族失去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這個民族也將消融于歷史長河之中。典型的例子即北魏孝文帝時期的漢化改革,直接導致了鮮卑語的失傳,其民族文化也逐漸與漢文化水融,失去了本色。蒙古族長調音樂是極其寶貴而不可再生的一種資源。對于當今長調音樂走向衰頹趨勢,對它的傳承和發展,學校音樂教育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我們應該培養可以用自己的語言和音樂自豪地將自己民族的音樂表達出來的孩子。讓這些將蒙古族音樂文化傳承并發展下去的孩子,理解傳統民族音樂的特征,讓他們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和價值。通過民族音樂的指導,讓孩子們認識到民族音樂的危機感,喚起他們保護民族文化的意識。人類文化的學習是從母語開始,同樣音樂文化的教育也應該從民族音樂教育開始。文化遺產的繼承是貫穿于教育全體的重要使命之一。音樂教育的意義不僅在于唱歌、演奏或者是學習音樂知識,更重要的是將音樂作為一種文化,傳承下去。民族音樂文化與有無意識無關,是流淌在每個人心中的音樂。每個人將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傳承了民族音樂文化遺產。但是隨著環境的變遷,這些音樂會在有意識或無意識間被遺忘。音樂教育應將無意識變為有意識,通過各種音樂活動,讓學生接觸到民族音樂的同時,培養學生將它積極地傳承發展下去的意識是最重要的。有意識地保護和傳承無意識間繼承的文化遺產,是人類教育的重要意義。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