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金陵十三釵影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徐克的3D武俠大片《龍門飛甲》和《金陵十三釵》撞車,不少電影記者選擇先看《龍門飛甲》,再趕來《金陵十三釵》。他們說:“《龍》能拍成什么樣不知道?!督稹返男Ч梢韵胂蟮玫健!贝_實,大致的故事已清楚,本以為情形可以預料。但當一切經過了制作方精心的打理,角色們活生生出現在銀幕上時,我依舊被打動了。
視覺方面幾乎無可挑剔。專訪的時候,張藝謀坦承自己的優勢不在于創作,而在于將好的劇本用最好的視覺呈現出來。片中有許多鏡頭讓人難忘,透過彩色玻璃上的彈孔,十三釵搖曳步入教堂大院;教導隊隊長墜樓時引爆手榴彈,七彩的布匹隨著斷垣殘壁一起綻放;還有戰士們排成縱隊沖向日軍坦克,前人皆為肉盾,最后的爆破手滾入坦克底部引爆的長鏡頭。這些,都以慢鏡頭緩緩呈現,惹人熱淚。張藝謀說,一部好電影最重要的是讓你若干年后不記得片名導演演員,卻能留下幾組鏡頭。他做到了。
關鍵的是元素與主題。秦淮河畔的被張叔平的旗袍包裹,在教堂地下室內避難之初常常衣冠不整,男女主角的臨別合體,這是“性感”。血肉橫飛的戰斗,尸布滿道的場景,女學生跌樓的悶聲,秦淮被日軍糟蹋后的慘狀,這是“殘酷”。“性感”與“殘酷”,這兩個B級片的主打元素,《金陵十三釵》都拿捏得當,都在尺度內達到極致,但兩者放在一起引發了爭議。影評人程青松在微博上說:“看見宣傳活動上讓13個扮演的女演員,穿著旗袍,在臺上扭來扭去,是要招徠顧客還是宣傳電影?如果要去若干個城市,要這樣走無數次?這電影的背景可不是《花樣年華》,而是大屠殺?!痹诩o念日里,這樣的質疑多了起來,文化評論家朱大可在文章《“十三釵”的愛國主義》里說:“一邊是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名單》和猶太人的哀歌,一邊是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和中國人的視覺歡宴,它們構成了如此鮮明的對比,令我們感到汗顏。我們將抱著自己的良知無眠,猶如抱著一堆荒誕的現實?!?/p>
張藝謀在接受采訪時說:“戰爭片也好,關于的電影也好,大家拍了很多。我只能說,無論它們有多少,《金陵十三釵》都是一個非常特別、非常不一樣的電影?!边@份不一樣,應該與“性感”有關。
但如果僅僅有殘酷與風情,《金陵十三釵》的“申奧”信心一定還不會那么充足?!盃奚迸c“救贖”是最打動觀眾的法寶,它們無處不在:教導隊戰士本可以逃離南京,卻選擇為了女學生戰至最后一人;女學生孟書娟,為了同學能一道逃離南京,放棄了自己單獨出城的機會;她的父親“孟先生”為救女兒,忍辱做了“漢奸”,被女兒唾棄,只能唯唯諾諾協助貝爾,最終喪命;最大的犧牲則來自十三釵,她們和教堂孤兒一道裝扮為女學生,懷揣玻璃、剪刀以必死決心赴“宴”。當然,男主角從一個只看重錢與性的“入殮師”,升華成放棄出城機會一心救人的“神父”,更是觀眾們揪心所在。
“以前求著我們,現在倒反而說出‘影院躺著掙錢’的話”VS“我覺得這事就是于冬有病”
就在《金陵十三釵》上映檔期的前一個月,傳出《金陵十三釵》的發行方新畫面公司、華夏、中影聯合向院線和影院發放了有關《金陵十三釵》的票價通知,單方面提高《金陵十三釵》最高限價的傳聞:該片的最低限價從35元漲到40元,在片方與院線的分成比例中,片方的分成份額也要從43%增至45%。所謂“最低限價”,更準確的說法是“合同票價”,即片方跟院線簽約時在合同中注明的最低票價,電影院在售票時不能低于“最低票價”。如果低了就由電影院自己掏錢補齊。
對于院線普遍強勢的中國電影市場,這是一紙歷史性的通知。張偉平隨后證實這一消息:“誰承擔最多的風險就應該獲利最多,這就是市場規律”。他表示:“《十三釵》在北美圣誕檔上主流院線,作為制作方的我們是可以拿到65%。國內以前片方與院線的分成比例,片方基本是43%,現在我們提高到45%,與65%相比看看,也不算過分。而且最關鍵的問題是,我們的電影片長145分鐘,比普通片長90分鐘多出50多分鐘,又是制作精良的大制作,最低票價提高5塊錢,過分嗎?”
拿北美院線的分成與中國來比較,目前中國制片人中似乎只有張偉平能做到,對張偉平來說,胃口、語氣、傳說中過億的宣發費用,似乎一切都是大的。在已經開始的宣傳大戰中,他已喊出了10億票房,又叫板院線――這根本不算什么,他去年還批評韓三平搞壟斷。不過事實是,他用最低票價提高5元來討論“過不過分”,卻不提此舉能夠分走多少票房――我們來做一道簡單的數學題,《讓子彈飛》6.6億票房,1800萬人次觀影,如果《十三釵》最終能如張偉平所愿拿下10億,意味著增加的5元將多出1.36億票房,按照目前分賬比例,新畫面將多得5900萬。當然這一算法并不精確,因為張偉平只提出要增加A類地區,即北上廣深四城的最低限價。
不過據記者了解,關于分賬比例實際上并沒有相關條例或協議的明確規定,某院線人士向本刊透露:“這就和做生意一樣,不僅僅是冷冰冰依靠確定條例的談判,也會涉及人情世故,有的片弱,片方就會求著院線排片,有的片強,片方就變得強勢,比如張偉平、張藝謀做《山楂樹之戀》的時候,都是求著我們,和我們說好話,現在到《金陵十三釵》了,反而說出‘影院躺著掙錢’的話。”
該院線人士因此向《龍門飛甲》表示了好感,他并不認為于冬是在冒險:“《龍門飛甲》提前檔期和《金陵十三釵》同一天上映,影院任何一個檔期容納兩部大片沒有一點問題?!?/p>
不過一名電影宣傳表示了不同看法:“這事就是于冬有病,有點損人不利己?;蛘哂诙粔蜃孕?,寧愿和死磕首映,也怕萬一16日《十三釵》口碑好,壓住了后來《龍門飛甲》的場次。”
兩片多角度比拼及預測
“(硬碰硬)是一種局部的資源浪費,是不理智的”
一向以大嘴著稱的新影聯高軍也變得謹慎起來,在采訪的最后他甚至告訴本刊記者:“這次采訪跟我的風格不太一樣,很多話我不太愿意說。”
此時,所謂的院線討伐《十三釵》剛剛結束,高軍謹慎的原因可能在于――雖然“兩邊都是熟人”,但他和他的同行其實并沒有對《十三釵》的最低限價作出激烈回應,相反,他們大贊了《十三釵》的品質,并認可了最低限價。另有消息指,院線與張偉平達成一致,在票房達5億前,院線可得到55%的票房分賬,但票房超5億后,他們會得到59%,這一看似雙方各退一步的博弈結果意味著,為收益計,院線將力保該片票房破5億。
對剛剛宣布將上映時間提前到與《十三釵》同天的《龍門飛甲》來說,這顯然不是一個好消息。盡管《龍門飛甲》的發行方,于冬的博納擁有發達的發行渠道和團隊,不過他的對手張偉平顯然是一個難對付的對手,從人民大會堂《英雄》氣勢恢宏的首映開始,張偉平的每次營銷行為都沒有讓他唯一的電影合作伙伴張藝謀失望過。幾乎在于冬強勢地將檔期提到12月16號同時,張偉平更強勢地叫板電影市場的游戲規則。雖然張偉平的跋扈使他在圈中頗多詰責,但此番博弈的成功,對所有電影制作機構都不啻為喜事一件。而站在“對立面”的于冬,似乎被推到了一個尷尬的位置。
雖然在采訪中,一名院線方面的工作人員對張偉平表達了強烈的不滿,“(張偉平)把自己整得霸氣外露了弄不好就霸氣側露?!比欢硇缘氖袌鲂袨楸厝挥衫骝寗莹D―正如同于冬試圖搶奪12月16日,絕非與17、18日這兩個寶貴的周末日,《十三釵》的提價也可歸為這個原因。眾所周知,賀歲檔是全年票房的大倉,而高軍稱,12月中下旬的兩周,又尤為重要。
毫無疑問,影院的排片對最終票房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十三釵》的提價雖然引起院線反彈,但現在看來已經部分解決,而于冬提前《龍門飛甲》檔期,卻成為了院線的煩惱,“這顯然是一種局部的資源浪費,會造成消化不良,是不理智的?!备哕姺Q,“而這又造成另一個局部的營養不良,在12月1日到15日的電影,現在沒有得到大量的關注?!痹壕€所期待的結果是去年賀歲檔的局面,《趙氏孤兒》、《讓子彈飛》和《非誠勿擾2》三部大片分別間隔10天左右上映,各自發揮潛力,院線亦獲利最大。
不過,在宣傳戰中似落入被動的《龍門飛甲》卻絕非沒有機會,微博上的一個投票顯示,想看《龍門飛甲》的人竟然達71%,《十三釵》只有29%,李宇春也許是這部電影的X-Factor,不過,擁有大量韓庚粉絲支持的《大武生》成績慘淡,又使粉絲營銷成為一個不可知的變量。
另一個不確定因素來自“有關部門”,目前他們已經介入,不過據高軍講,即便如此兩邊仍“均無退意”。年初提出的總票房130億的目標,多少有點政治任務的意味,11月引進大量美國大片固然引發不少民營公司牢騷,卻也讓這個目標已經變得可及,在這樣的情勢下,電影局顯然不希望兩部本土大片火拼,導致寶貴的賀歲檔票房資源重置?!捌鋵嵨覀儗﹄娪霸阂矝]有排片上的硬性規定?!备哕娬f,“周末(推后)上映,超前上映,都有可能?!?/p>
結論:國產大片新看點:宣傳
正如同每座城市的繁華都投射在了街道旁花花綠綠的廣告牌,在電影界,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也早已遠去,就是張偉平和于冬的短兵相接,其實也已經打到了第三回合,五年前于冬指責《滿城盡帶黃金甲》霸道營銷,堵了《傷城》的財路,張偉擊時捎上了賈樟柯諷刺其假文藝真商業,已經讓人大嘆戲外戲的眼花繚亂。兩年前《三槍拍案驚奇》和《十月圍城》的碰撞則是第二回合,那一次大戰也有叫囂同天上映的戲碼,不過最終兩敗俱傷,于冬的委屈狀,似乎在為2011年的新故事埋下了線索。
說起來,張偉平也算是中國內地電影營銷第一人,2002年張藝謀的《英雄》不僅拉開了中國電影大片時代的序幕,同時也是電影營銷的一塊里程碑,“讓人知道了什么是電影營銷”(張偉平語)。
《英雄》以后,電影宣傳很快與傳統媒體形成了合謀,如今,稍具投資規模的電影都會在央視進行電影首映禮,而幾乎所有的劇組都愿意飛去長沙錄制《快樂大本營》――當然,在傳統媒體上的宣傳也只具有傳統的娛樂效果,人民群眾真正喜聞樂見的各種坑爹各種歡樂,隨著新媒體尤其是微博等自媒體的崛起,迅速升級。
今年三月,一部從導演到演員都名不見經傳的小片《致命請柬》,在海報中出現了黃渤出演的字樣,這部爛片因而得到了關注――你很難說,這樣離譜的錯誤不是故意的。春夏之交,《關云長》和《戰國》片方聯合宣布懸賞十萬“捉拿”網絡“黑水”,所謂“黑水”就是指有規模、有組織地在豆瓣及其他平臺上對某部影片給出極低的分數和評價,雖然水軍確實長期存在,但片方強硬的措辭激怒了網民――我們不能罵的東西太多難道還不能罵爛片?。恳粫r間大量對影片質量表示不滿的觀眾和影評人自承“黑水”。
接下來是《白蛇傳說》和《畫壁》之間的大戰,“圈內電影人吐槽馬甲”――現實中是《畫壁》的宣傳總監參與其中,讓人唏噓或許這部電影很早就在下一盤很大的棋。交戰的另一方是吐槽點過于密集的楊子,高達5000元的影評人看片費,再一次普及了“交口”這個單詞。
現在的賀歲檔很早開始,很晚結束,同時越來越擠,整體票房卻沒有大幅增加。
2011賀歲檔,《金陵十三釵》和《龍門飛甲》高調打擂,分別事先制定了10億元和6億元的票房目標,但雷聲大雨點小。與張藝謀之前執導的影片相比,不少影評人和觀眾都給了《金陵十三釵》正面的評價,但這掩飾不了影片與檔期格格不入的事實。《金陵十三釵》中的教堂其實可以看成是另一個“龍門客棧”,不同身份的人進來尋求暫時的安歇與庇護,同時希望有門路的人能提供去往安全區或關外的通行證。從這個角度來講,身為競爭對手的張藝謀和徐克,其實是在講同一個故事。
現在的賀歲檔很早開始,很晚結束,同時越來越擠,整體票房卻沒有大幅增加。賀歲片這個概念,在香港基本是請一撥明星熱熱鬧鬧弄個群戲,給觀眾拜個年,以動作喜劇片為主,但移植到內地后,卻越來越串味。沉重題材,悲劇故事也往這個檔期里擠?!秲A城之淚》干脆直接打起了催淚牌,搞類似《全城熱戀》的結構,用六位中生代新生代的偶像,分別演三段悲情故事。筆者看完后,覺得三故事排列的順序應該調一下,第二段梁詠琪的故事最容易為人接受,就如同《海角七號》,放在最前面比較好;而現在一開始就是周冬雨和李治廷大談生死,哭天搶地,中國人在這方面很忌諱――快過年了,還是離生死話題遠一些。制片方想反其道而行之,讓觀眾用熱淚來釋放壓力和情緒,初衷很特別,但表現手段值得商榷,比如竇驍在那段中的奮斗歷程,一看就是香港編劇臆想出來的產物。
還有馬楚成執導的《極速天使》,大打影后牌,最特別的是湯唯,演一個成為女賽車手的出租司機,一改之前形象,在片中大方展示優雅笑容。馬楚成和張藝謀一樣是由攝影師轉行做導演的,這一點在《極速天使》里確實也能看出點端倪。本來是雄性激素彌漫的賽車故事,換成了清一色女性為主角,張柏芝出演反角,但在出場時卻十分隨和;劉若英顛覆知性形象,以粗魯面貌示人,但隨著劇情的發展,觀眾越來越接受。這樣的人物設置,不由會讓人聯想起《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女人群戲。縱觀這些賀歲片,在故事本身相當保守,基本上都是早年電影思路的延續,只是加了些戰爭爆破、3D技術、賽車特效,想方設法把老酒裝在新瓶子里。
徐靜蕾頭上曾有很多稱號,隨著《杜拉拉升職記》的成功,她似乎要在銀幕上把職場女強人演到底。《親密敵人》是對《杜拉拉升職記》的全面升級――由辦公室小政治,變成大公司之間的收購和反收購。徐靜蕾和黃立行之間成了標準模式的歡喜冤家,無奈老徐身上有一種天生的慵懶,這是擺再多咄咄逼人的POSE都無法糾正的。國際化視野是此類題材電影的突破口,同時也是局限的地方,尺度很難把握。類似的還有一部喜劇片《2012來了》,放在年末最后一天上映,里面從各個方面大談世間末日,描寫眾生怪像,當然還有男女之間的感情。這故事的背景確實非常應景和特別,但由于制作和演員上的局限,影片給人的感覺非常古怪,很難引起抬腿邁進2012年的觀眾共鳴。
【魏楠其人】
魏楠,80后,童星出身,演過數十部影視劇,廣為人知的是瓊瑤電視劇《望夫崖》中的小天白。演到16歲,魏楠曰,“人生就幾十年,應該趁早做自己喜歡的事”。他去讀書,然后19歲開始從事幕后廣告剪接工作,2009年,魏楠嘗試著為電影《倔強的蘿卜》剪接預告片。此后他被張藝謀選中,成為《三槍拍案驚奇》的預告片制作人,將自己的音樂功底、廣告理念、電影制作技術以及人生閱歷冶為一爐,推出國內第一個專業制作的電影預告片――邏輯清楚,視覺沖擊力強,充滿笑點,場面神秘、驚悚、懸疑,跌宕起伏,大膽刺激?!拔洪谱鳌币慌诖蝽?,國內電影界從此認可了電影預告片的重要性。如今圈內人皆稱其為“中國電影預告片第一人”。
【魏楠其事】
學過10年小提琴,做過叛逆少年,在制作公司打過雜、學剪輯……
2005年,魏楠與志同道合的兄弟們一人扛了一箱方便面,坐火車去了香港,勢要“長見識、學東西”……
2006年,他白手起家,開了自己的廣告制作公司。結果公司連連虧損,魏楠也債臺高筑,搭進去四、五十萬……
《金陵十三釵》豪取6億多的票房,雖然沖擊國際影壇各大獎項鎩羽而歸,但魏楠為《金陵十三釵》制作的預告片卻獲得海內外一致好評,甚至奪得第13屆美國金拖車獎預告片畫面效果獎。然而此前,無論《金陵十三釵》亞洲版、歐洲版或者北美版預告片,均出自魏楠之手,有影評人不知,挑刺:“你看人家外國人預告片做得多棒,國內的那個什么魏楠差遠了。”魏楠并不點破……
來自國際行業尖端的關注,讓魏楠進階為第一個被好萊塢欽點的中國預告片制作人,為引入內地的海外影片打造“定制版”預告,使電影在第一觀感上更加符合國內觀眾的審美趣味,《饑餓游戲》、《敢死隊2》、《生活危機5》、《云圖》等中國版預告片均出自其手……
“重金”二字常緊緊跟隨在魏楠的名字之后。對于自己動輒50萬、100萬的報價,魏楠表示:“貴有貴的道理,要做到和好萊塢看齊,硬件和軟實力一個都不能少。一方面必須考慮商業因素,我的工作就是讓電影更賣座。另一方面,我為電影片方提供制作預告片的服務,是正規的公司行為,不是工作室行為,版權費用的數字說出來可能都沒人信,光設計一個字就得10萬,音樂都是找專職作曲或是通過購買海外版權的途徑來解決的?!?/p>
【魏楠其言】
CINE CHINA:您是中國第一電影預告片制作人,什么樣的機緣進入這行的?
魏楠:以前做了8年的廣告,4年的電影,十二年的經驗讓我碰到了電影跟廣告結合的機會――預告片《三槍拍案驚奇》。
CINE CHINA:其實,我們都知道您跟黃海波、楊冪、富大龍等人是同學,為什么不選擇幕前,而來做幕后英雄?
魏楠:我喜歡自由的生活,活出自己!
CINE CHINA:很多人都說你是張藝謀的徒弟,怎樣受到張藝謀親睞的?跟他合作感覺怎么樣?
魏楠:不能是徒弟,應該是恩師吧,畢竟是他帶我進入電影行業,給了我機會,這些年一直支持我們這個營銷新行業!
CINE CHINA:前年《金陵十三釵》預告片引起了很多人非議,北美版、亞洲版、歐洲版比較后,很多人說你江郎才盡,怎么看?
魏楠:給到不同國家會有不同文化不同風格的版本!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CINE CHINA:國內預告片行業其實是你開發出來的,現在這個行業發展的怎么樣?有沒有濫竽充數的工作室?為什么會有?
魏楠:在中國的這個小市場,目前還很不規范,而且很多濫竽充數的預告片,制作特輯工作室都有某電影公司的背景,這些電影公司還都在競爭,他們只能做很有局限性質的工作。目前我的公司是最單純的。所以那些公司長久不了!
CINE CHINA:如果由你制作預告片的電影被市場認為是爛片,你會如何想?你自己被其他預告片“欺騙”過嗎?
魏楠:首先這是我的工作,在其位某其職!我也被海外的預告片騙過。
CINE CHINA:您已經為多部好萊塢大片制作過預告片,和國際版比較大不相同,為什么?為什么制片方會請你來特別制作中國版預告片?
魏楠: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不一樣,所以很多片方重視中國市場,才需要制作本土預告片。
CINE CHINA:迄今為止,做過多少部電影的預告片了?包括為好萊塢電影制作中國版預告片,那些印象最深?
魏楠:100多部吧,,每部我都印象深刻,畢竟都是自己的作品。
CINE CHINA:制作了這么多名導大片的預告片,有沒有自己最滿意的作品?
魏楠:都很滿意!哈哈。
CINE CHINA:作為中國電影界制作預告片的代表人物,你覺得自己的最大優勢是什么?
魏楠:我是目前最正規的預告片公司,也是唯一一家有規模的最單純的預告片公司,當然,作品質量毋庸置疑。
CINE CHINA:實際上,你是不是每做一部電影預告片的時候,已經是把想法融入電影全盤營銷了?
魏楠:那是肯定的,我不是單純的技術人員!
CINE CHINA:您為《大鬧天宮》做的片花,收費100萬,業內震驚,很多人說您是全中國乃至全亞洲最貴的預告片制作人,你對大家認為你“最貴”怎么看?
魏楠:版本多,時間長嘛,肯定貴。
CINE CHINA:您未來的發展計劃是什么?
魏楠:根據市場需要,迎合市場。
2012年中國電影市場一片紅火,全國電影票房保持平穩快速增長,達到170.73億元,較上年增長30.18%。繼2010年成為世界第三大電影生產國后,中國電影總票房已超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場。
2012年歲末,超過40余部國產影片扎堆搶占賀歲檔之際,一場有關電影票房分賬的較量暫時告停。發行方提高票房分賬比例,長期是趨勢,短期很艱難,業界人士認為,未來幾年還會出現一波又一波票房分賬之爭。
2%差額引發電影產業地震
2012年,國產影片數量繼續攀升,電影總票房達到170.73億元,其中,國產影片票房82.73億元,占全部票房總額的48.46%,而進口片票房為88億元。這也是近10年來,國產片票房首次低于進口片票房。2012年,中美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達成協議,確定每年增加14部進口分賬大片,這是導致進口片票房較往年大幅增長的直接原因。
盡管競爭形勢非常激烈,但國產電影勇敢迎接好萊塢電影的強勢挑戰。《一九四二》、《十二生肖》、《搜索》、《人再囧途之泰囧》等影片獲得了較高的票房成績。
2013年第一天,電影《人再囧途之泰囧》總票房突破10億,成為首部完成此壯舉的國產片。在影院,觀眾大多看完字幕才舍得離去,殊為罕見?!疤﹪濉辟u瘋了,短短幾天就成為今年賀歲檔的一大現象。有人斷言,這是因為電影市場的笑聲缺席太久了,尤其是賀歲檔。該片成功創造了一種以小博大的商業模式,硬是在夾縫間創造了一把中國奇跡。2012年全年累計有21部國產片票房過億元,6部影片達到2億元以上票房,3部影片達到7億元以上票房,在數量上均超過歷年。
盡管形勢一片大好,但是,電影票房分賬之爭,卻在2012年鬧得沸沸揚揚。
中國賀歲片第一導演馮小剛的《一九四二》憑借超強實力贏得高于通常分賬比例的結果,王家衛導演了長達8年的首部功夫巨片《一代宗師》為了緩和與院線的關系,早早就宣布依然維持原有分賬比例。陸川執導的《王的盛宴》更是為了增加院線排片以制衡《一九四二》主動降低分賬點數,業內戲稱“張藝謀幾部大片爭來的分賬比例一朝被《王的盛宴》打回了原點”。在這次電影產業不同環節利益再分配的博弈中,制片發行方的弱勢地位昭顯殆盡。
起因要追溯到2012年1月14日,中影、華誼、博納、星美、光線五家發行公司聯合《關于調整國產影片分賬比例的通知》,要求自《一九四二》、《一代宗師》、《大上海》等即將上映的9部賀歲片起,與院線的票房分賬比例,由原來的43%上漲到45%。
2%是什么概念?2012年上映的《畫皮2》勁收7億票房,按照之前的算法,發行方與院線以43%:57%的比例分賬,華誼能夠從中收入3.01億元。這個比例如果調整到45%,華誼將從中收入3.15億元。
說白了,2%之爭,利潤就是這中間1400萬的差價。區區2個百分點的比例紛爭,背后則是利益的爭奪。
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殺入賀歲檔的影片多達50部,平均1.5天上映一部。如此激烈的環境下,不管是張藝謀還是馮小剛,都會遭遇票房壓力。
回顧中國電影票房分賬史,分賬比例一直在逐漸向片方傾斜,這也是大勢所趨。
1993年開啟分賬發行機制以來,得益于市場化機制的推動以及制片發行方的實力,發行方的分賬比例從2002年的35%逐漸攀升到2012年的43%。但院線經營壓力也在持續增加。2011年影院和銀幕數量快速增長,但競爭加劇銀幕票房卻有所降低,年票房過千萬的影院占比僅為13%,租金成本則持續增長已占20%左右。
2011年《金陵十三釵》上映前,張偉平曾炮轟院線“躺著就把錢掙了”。馮小剛也曾發微博為制片發行方叫過屈,認為“制片方承擔了最大風險,卻只分得小頭”。
電影發行方自覺壓力重重。2012年中國內地前三季度電影總票房創歷史地達到了121.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7%,國產影片只占到了總票房的約40%。
2011年中國電影拿到放映許可證600-700部,但真正能進入電影院放映的卻僅有150多部,而這150多部電影當中能夠通過票房盈利的不過10%左右。
演員不斷上漲的片酬使得制作成本不斷增長。一些毫無名氣的新人接拍一集電視劇的叫價高達2萬元~5萬元。在很多電影制作中,電影演員的片酬甚至占到制作成本的70%,加上營銷成本、稅收等,投資1000萬元的片子,賣3000萬元票房才差不多保本。
《畫皮2》投資1.2億元,從籌備到上映歷時一年半,但根據華誼第三季度的業績報告顯示,整部影片為公司帶來的純收入不過8313萬元。
有時,一部大制作就可能將制片發行公司帶入困境?,F在國內進口大片比例增加,也進一步擠壓了發行方市場。2012年以來,國內進口片增至每年34部,平均每月就有兩到三部影片上映。國產影片票房占比一度跌至歷史最低的30%。
進入2012年10月后,雖然逐步攀升至40%,但短期內比例很難上調。在此情況下,發行方和院線方的爭奪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2010年,中國銀幕每天以超過4.3塊的速度遞增,銀幕總數僅次于美國和印度,居世界第三。照此速度遞增下去,再過三四年,中國的銀幕總數將突破一萬塊,超過印度成為世界上第二電影大國。
同樣,院線也吸引著投資者,這塊蛋糕有業內人士預測為450億元。
中國目前的制度是院線統一供片,影院自主選擇加盟院線。也就是說,五家公司將矛頭對準院線,受到最直接影響的是影院。
事實上,影院也承受巨大經營壓力。中影南方新干線總經理趙軍介紹,影城地租不斷上漲,至少漲了3倍以上,中影南方新干線目前的月租大概是每平方米150元-160元,器材設備價格也在上漲,以前膠片機約為18萬元一臺,現在數字放映機每臺38萬元,數字放映機的氙燈一般只能放映2000小時,每更換一盞氙燈就需花費好幾千元。
“2010年以后新開的影城絕大多數利潤不到總票房收入的15%,很多都虧損?!?新影聯院線董事長姜廣超稱。
2012年11月22日,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連續出臺四個與補貼有關的文件,對發行方和院線方各有補貼。業界稱此為滅火之舉。新影聯副總高軍稱僅對3D和IMax補助一項計算,《一九四二》就能夠收回1000萬元成本。
分賬比例一旦調高,影院將承受更高的盈利壓力。為了招攬觀眾,降低票價顯然是一種手段。但這一舉措顯然又將影響到發行方的利益。
創意是產業鏈的核心價值
中國的院線制度自2002年起引入,經過10年發展,才確立了目前發行方與院線之間43%:55%的分賬比例。5大公司此次要求調高分賬比,并非針對2012 年賀歲檔的戰斗,而是希望打一場建立標準、以后都能適用的戰役。
從2002年至今,分賬比的每一次提升,都少不了制片人張偉平的身影。
2000年左右,分賬比例尚保持在35%左右。2002年,借《英雄》強勢崛起的東風,張偉平親自與各大院線談判,為影片爭取到40%的分賬比。再往后,《十面埋伏》達到41%,《滿城盡帶黃金甲》達到42%,算上2011年《金陵十三釵》的45%,說張偉平一人推動著分賬比的進步,一點都不夸張。
但為何2011年《金陵十三釵》與院線鬧分賬,5大公司卻按兵不動呢?影評人韓大刀認為,“一是可能時間倉促,沒來得及跟進;二是因為當時各片商有自己的利益想法”。有意思的是,當時,《金陵十三釵》跟院線打分賬戰時,博納表示自己同期上映的《龍門飛甲》不參與此事。但今天的《通知》中,博納卻赫然位列五大公司之列。
“可以想見,張偉平2011年的成功模式,為5大公司今天的《通知》提供了很多經驗與借鑒。如果院線讓步,45%成為一個常態標準,張偉平有貢獻。”韓大刀如是說。
資深影迷“汽車大師”認為,好萊塢目前流行的一種分賬方式可以借鑒。好萊塢多數大片會按時段調整分賬比例。比如首周發行和院線七三分,次周分,以此類推,影片放映時間越長,院線比例越高。鑒于目前好萊塢電影,尤其是大片首周票房占總票房比例越來越高,“這種模式可以撈頭兩周的票房,又可以鼓勵拉長影片放映周期,對發行方而言,是個一石二鳥的好模式”。
在美國,其電影票房通常采取階梯式的分賬方法,首周票房制片方分賬一般不低于70%,第二周、第三周這一比例會逐漸下降,但制片方總的分賬比例一般也不低于50%,在整個電影產業鏈條上,從事最具創意工作的人的收入是有保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