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百家箏鳴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茗者,好茶也;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國人飲茶的歷史,幾乎可以追溯到上古神時代的神農氏,有據可考的茶學資料也早在漢代即已出現。對許多人來說,茶已經成為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大概在外出不便于泡茶時也想要品嘗到這種熟悉的清香味道,才催生出了方便攜帶的茶飲料。從最早接觸到的冰紅茶、冰綠茶等寥寥幾個品項,到如今各色口味不下幾十種,茶飲料的發展似乎順應了某種動力。
羅之綱博士分析說,茶飲料在中國的發展受著情感和生理兩方面的支撐。在情感上,消費者認為茶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品,喝茶也是十分風雅之事,可以修心養性,所以由茶葉做成的茶飲料在情感上得到消費者認同;在生理上,茶不僅具有良好的口感,而且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明喝茶對人體有益。這兩個動力“移情”到以茶為原料的包裝飲品上,令這一商品具有天然的優勢。
茶飲料的興起
盡管中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預包裝茶飲料的興起卻在鄰邦日本,并成為世界上最成熟的茶飲料市場。如今的日本茶飲料生產商主要有三種類型:1.擁有自己的茶葉農場,通過宣傳自己擁有安全可靠的茶園來保證茶葉的安全性,代表品牌:伊藤園;2.強調正宗百年老店的制茶技術,代表品牌:伊右衛門;3.廠商以同種茶葉組成不同的風味,開發成系列產品,獲得更多消費者的支持。日本人將茶這一日常必需品變成方便攜帶的商品后,茶飲料很快在東亞地區流行起來,并改變著世界飲料市場的格局。
以茶飲料市場相對較為成熟的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作為比較,羅之綱分析了中國內地茶飲料市場的發展情況。2009~2012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亞太地區占據了全球茶飲料市場的60%,其中日本和中國分別名列茶飲料消費量的前二位,然而第一位和第二位之間相差懸殊——中國人年均消費量約為10.7升,復合年增長率為6.1%;日本人年均消費量達到42升,每年增長率僅為1.6%,市場飽和后成長出現停滯趨勢,消費者對產品的創新性則具有較高的要求。在我國臺灣,茶飲料的主要消費群體是年輕人,并被認為是能夠代替碳酸飲料的健康飲品。
茶是東方特有的一種飲料,與咖啡、可可并列為“世界三大飲料”,中國人對于飲茶有著普遍的愛好與認識,和中國文化密切結合,并且都認可長期飲茶對健康有益,是一種健康飲品。近年來的研究也發現,茶葉中含有多種有益健康的功能性成分。這與大多源自于西方的其他飲料不同,西方的飲料多著重于其嗜好性(如碳酸飲料與咖啡飲料),或是強調營養(如果汁和乳飲料)。因此,茶飲料作為茶的衍生品能在中國市場上取得重要的一席之地。
我國茶飲料消費現狀
根據中國飲料工業協會2012年調查統計,在我國飲料市場中,包裝飲用水仍是最大品類,占43.43%,比2011年同期增加2.55%;碳酸飲料占10.50%,比2011年同期減少3.41%;果汁和蔬菜汁類占16.96%,比2011年同期增加0.81%;其他飲料占29.11%,比2011年同期增加0.06%。2009年35家茶飲料企業共生產茶飲料821萬噸,同比增長29.79%,占全國飲料行業總產量10.10%;2010年39家茶飲料企業共生產茶飲料1 116萬噸,同比增長34.47%,占全國飲料行業總產量11.08%;2011年36家茶飲料企業共生產茶飲料1 184萬噸,同比增長3.98%,占全國飲料行業總產量10.07%(此部分包含乳飲料)。
由銷售通路端統計,2013年茶飲料在整個軟飲料市場上(不含乳飲料和酸奶)的銷售量占有率為16.6%,雖然較去年同期的18.2%及前年同期的18.5%略有衰退,但仍為市場上最主要的軟飲料品類之一。
我國茶飲料以“調味茶飲料”為主
國家標準《茶飲料》(GB/T 21733-2008)將茶飲料分為:茶湯飲料、調味茶飲料、復合茶飲料、茶濃縮液。其中,茶湯飲料包括:紅茶飲料、綠茶飲料、烏龍茶飲料、花茶飲料等;調味茶飲料包括:果汁茶飲料、果味茶飲料、奶茶飲料、奶味茶飲料、碳酸茶飲料等。
盡管茶湯飲料和調味茶飲料屬于平行的兩個大類,然而縱觀國內市場上的茶飲料,基本上都是調味茶飲料。國家標準將茶湯飲料定義為:“以茶葉的水提取液或其濃縮液、茶粉等為原料,經加工制成的,保持原茶汁應有風味的液體飲料,可添加少量的食糖和(或)甜味劑。”可見,茶湯飲料必須在完全不調味的前提下保留原茶汁應有的風味,且不添加香精與其他增進風味和口感的食品添加劑,故對生產工藝的要求較高;而調味茶飲料則可以在茶湯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風味與原輔料調整,使產品具有茶湯應有的風味。也就是說,茶湯飲料與調味茶飲料都必須含有原茶汁的成分,也都使用真正的茶葉泡制,差別只在于是否經過風味的調整。
那么,茶湯飲料的工藝難點在什么地方呢?羅之綱解釋道:“在大型企業的茶飲料加工工藝中,難免會損失一定的香氣和有效成分,使得茶湯的風味與原茶汁有所差異。這就是茶湯技術難度較高的原因,所以必須要經過風味的調整,才能得到和現泡茶湯相近的風味。目前工藝技術越先進的生產企業,所使用的風味調整就越少,額外增加的成本也就越少,但多少都還是需要調味。”
受限于技術和市場需求,我國的茶湯飲料市場還沒有形成規模,現階段市面上的茶飲料仍以調味茶飲料和復合茶飲料為主,如康師傅茉莉清茶、康師傅綠茶、康師傅冰紅茶、統一阿薩姆奶茶、農夫山泉東方樹葉茶飲料、立頓紅茶飲料等,都屬于調味茶飲料系列。茶湯飲料在日本市場較多。
選購茶飲料,看懂標簽很重要
許多人選擇茶飲料,除了口味上的喜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比起 “三精水”,茶飲料顯得更為天然、健康。茶飲料沾了茶葉有保健功能的“光”,這要歸功于茶葉中的茶多酚。不過,也有許多人對茶飲料的成分提出質疑:茶飲料究竟含多少茶葉成分呢?
羅之綱表示,調味茶飲料也是以茶葉為主要原料的,那種完全用香精調味而不使用茶葉原料的飲料,在我國稱為“風味飲料”。調味茶飲料是為了讓消費者能喝到近似于現泡茶的風味,而對產品在茶湯的基礎上做了些微的風味調整,但仍需要使用茶葉。茶葉的成分在技術上以茶多酚來定義,在國標《茶飲料》中, 茶多酚的含量必須達到一定標準,才可以稱為茶飲料;不含有或僅含有少量茶葉成分的飲料,其茶多酚是達不到茶飲料國標要求的。
當然,如果產品是使用符合規定的添加劑所調配出來的風味飲料, 但不含有茶葉成分,基本上對健康并不會有害處,產品也是可以合法在市面上銷售的。消費者只是喝到了茶的香味,而沒有得到喝茶的益處。按照我國相關規定,這類產品的標簽上,廠商必須明確標注“風味飲料”或“茶味飲料”字樣。在配料表上也可以看出,這類產品并未使用茶葉或茶粉作為原料。
如果你仔細觀察茶飲料的配料表,就會發現有的原料使用的是“茶粉”,有的使用的是“茶葉”,甚至不少產品以“原葉提取”為賣點大力宣傳,兩種形態的原料之間有多大的差別呢?
羅之綱以奶粉之于牛奶、速溶咖啡粉之于咖啡豆來形容茶粉和茶葉原葉之間的差別——奶粉是牛奶干燥制成的,速溶咖啡粉是咖啡豆提取咖啡原液后干燥制成的。一般來說,奶粉沖泡出來的還原奶風味比不上鮮奶,速溶咖啡粉沖泡的咖啡風味比不上現磨咖啡,但是其主要成分仍是相同的。茶粉也一樣,是由茶葉提取茶湯后干燥成的粉末,優點是降低運送成本,缺點是風味損失比較嚴重。因此,一般使用速溶茶粉的茶飲料,大多是不嚴格要求風味與原茶湯一模一樣的產品,例如有強烈水果風味的冰茶飲料;而綠茶飲料、茉莉清茶飲料以及龍井茶飲料等,都必須以原葉提取。
茶飲料的發展趨勢
日本除了在原汁原味的茶湯基礎上生產茶飲料,在爭取消費者認同上還下了許多功夫:強調使用國產茶葉,或者強調品牌旗下的研究所研究出的新產品;從產品包裝上取得創新;推出季節性產品,強調各個季節應喝不同的茶飲料;或是使用罕見的茶葉,以吸引消費者注意力……
第一類風險平臺:開始就是騙局。典型案例就是福祥創投,上線僅3天即宣告跑路,其實際控制人身兼客服、網管、老總等多職,還在投資人的QQ群里叫囂投資人根本無法抓住他,氣焰囂張,丑惡嘴臉畢露。
全國幾百家的P2P網貸平臺,其中極少一部分是這一類,自開始就想好騙一筆錢走人,自始至終就沒想過真實地做過一天業務。
第二類風險平臺:完全沒有信貸等金融領域從業經驗,純草根一哄而上。這類平臺的創始人屬于嗅覺比較靈敏、敢想敢做型。可惜金融這個行業的真實準入門檻太高,不是想做就一定能做且能做好的。這類平臺往往在風險控制這個很核心的能力上有天然缺陷,沒有經驗,以大干快上的心態做P2P網貸平臺,一旦放出去的貸款遇到呆壞賬無法回收,平臺隨即倒閉。這一類平臺雖然開始的時候并沒有安“壞心”,但是其結果往往與第一類平臺沒有差別,且金額往往要大大高于第一類平臺。
第三類風險平臺:脫胎于其他金融或類金融領域的參與者。這類平臺的創始人馬具有一定的甚或比較深厚的金融背景,比如原來從事擔保行業、小貸行業或者民間借貸的人,也一頭扎進了P2P網貸行業。因為可以借助之前的金融背景和資源加以延伸,因而這類平臺的交易量在短期內都會大幅增長。但這類平臺往往也非常危險,因為它們往往都伴隨著違規操作的債權轉讓模式,也即債權金額和期限的錯配。不過,這類平臺的風險貸款短期內不會暴露,會有一個相對漫長的風險累積過程,但一旦暴露,數額將是極其巨大的,牽連面將會比前兩種更大、更嚴重。
那么,風險較高的平臺一般會有哪些特征呢?第一,高收益,對投資人的收益一般大于年化16%,更有甚者大于30%;第二,秒標、天標占據網站交易的主流;第三,非專業運營團隊運營;第四,有自融嫌疑;第五,所有出問題平臺的上線時間都小于或者等于半年左右。
一、學生被老師講所束縛了
首先說一說我的看法。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母親帶著一雙子女去吃肯德基,兒子大一點兒,上小學了,母親便讓兒子付錢,她告訴兒子:我們三個人,每人一份套餐,每份套餐72元,那么你需要多少錢?兒子想了想說:“媽媽,我需要紙和筆。”可是此時媽媽并沒有筆。這時年僅4歲小女兒說:“媽媽,給我300元,我去付錢吧。”小女兒拿著300元去付錢了,不一會兒,便拿著發票和84元回來了,媽媽問小女兒:“你怎么知道要找回84元?”“我先拿出100元,要一份套餐,找了我28元,這樣又要了兩份,就又找回了兩個28元。”幾年后,這位母親的小女兒也上小學了,母親帶著兩個孩子到迪士尼游樂園玩,這回媽媽又問:“孩子們,我們三個人要買三張套票,第一張套票297元,誰去付錢呀?”這時兩個孩子異口同聲地說:“媽媽,我需要紙和筆。”
這個故事發人深省,孩子上學前能解決的問題,上了學卻不會解決了,是我們的老師教學水平問題?還是學生上學年齡問題?不,肯定不是這些,我認為是師本教育造成的。師本教育――我國教育存在問題的癥結所在。回顧歷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長期被我國教育屆奉為金科玉律的傳統教育,無論是1200多年前韓愈的《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者也”還是半個多世紀前蘇聯凱洛夫的《三中心論》“課本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教師為中心”都是老師說了算,學生往往處于被動、從屬的地位,其聰明才智受到限制、潛力得不到應有的發揮和拓展。有一首《順口溜》生動地描寫了學校的學生面貌: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寫、學生抄;上課記筆記、下課對筆記、考前背筆記、考后全忘記。雖然,我國教育改革進行了三十年,但是效果并不顯著的原因就在于此。把學校當成作坊、把老師當成師傅學生當成徒弟,單靠師傅傳授經驗和知識而沒有徒弟的發明創造這樣的狀況,學校是無法辦得好的!出不了優秀人才的!(郭思樂關于生本教育的論述)那么老師在課堂就不能一味的灌,不能讓課堂成為老師的一言堂。
二、教師要成為課堂的主持人,學生成了老師
生本教育的教師觀:教師應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動學生的“纖夫”。
生本教育的教學觀:教學就是學生在老師的組織引導下的自主學習。
我在課堂把自己當成了主持人,一節課里要做的就是調控:是組織:是把整節課的知識點串起來:是在課堂在生成的過程中,運用自己的機智與學識鼓勵并引導學生在主題范圍內動眼、動口、動手與動腦,不斷地實踐、反思與總結,以達到理解、運用并深入探究的目的。
而學生是這個課堂上真正的主人,他們要在這里表演,要在充分地展現自己,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要讓自己的潛能在這里激發,要在課堂上產生思維的碰撞,要在課堂闡述、論證自己的觀點,要讓自己成為“老師”。
三、講在關鍵處
課都由學生上了,那么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講嗎?葉圣陶先生說:“講當然是必要的,問題是如何看待講和怎樣講。”可見教師不是不講,而是要講;不是少講,而是精講。學生會的不講,學生可以會的不講,講了學生也不會的不講,學生自己不能學會的一定要講清、講深、講透。那么教師要在課上就學生們難以解決和模糊不清的地方進行講解,舉例我在教學人教六上數學廣角時,學生就自己的解題方法進行講解后,我觀察到學生對于假設法,只是表面上會做了,但并沒有從根本上理解,我就及時在這里介入,為學生們展示了課件,利用課件來幫助理解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四、學生的課堂不僅僅在課堂上
我教學的過程是:課前先預習,課上交流后,再由學生給全班講解,在這一過程中,我發現學生沒有把預習局限于書本,而是從課外找到了不少知識,來充實自己課前準備。學生課下做準備已打破課本的界限,把知識延伸到了課堂之外。我們安排學生在上課之前,就進行前置的準備,而學生在課前就進行相關的閱讀、研究和思考,比我預想的要好的多。
那么教師要做的就是在課前給予了明確的方向指引,學生也就有了充分的準備,盡可能快地激發,讓他們能延續對知識渴望,對學習的激情。在這里,我認為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太多干預,這樣對學生會成為一種思想的束縛!
五、“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我認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數學學習應該是既重視結果,更重視過程的。利用以上所訴方法,堅持了一段時間后,在課堂上有了讓我意想不到的效果。
賞石又稱作“發現的藝術”,即注重奇石所表現的主題的發掘,實際上是將奇石作為一種上帝創作的藝術作品來看待。但是,由于是上帝的作品,所以人們對其的審美能動作用似乎是很有限的。發現是否等同于創作也是倍受爭議,也就是說,觀賞石是否藝術品還有爭議(至少在主流社會來看),其實這并不妨礙我們對于奇石美的表達形式的探求。而這種探求終于“蝶變”成為一種創造性的探索,那就是小品組合的誕生。
組合石的概念也是流傳有年,但變成一種突破性的藝術創作,成為觀賞石的主流收藏與創作還是近年來的事。尤其是小品組合石,具有想象空間大、發掘程度深、主觀能動強、自由搭配易、主題表現全等特點,可以不拘一格、自由混搭,完全是一種藝術再創作。如果說,觀賞石是否藝術品還有爭議的話,那么觀賞石小品組合視其為藝術作品想必是沒有什么爭議的。這不能不說是當代賞石的一大突破和創新,也希望能夠出現流傳久遠的傳世作品。
有創新就會有爭議,也會有困惑。關于小品組合石的表現手法,常常會有喧賓奪主的詰難。其實不但是小品組合,即使是觀賞石配座有時候也會有喧賓奪主、過度包裝的責難。在這里,觀賞石似乎永遠是“主”,其他的外在輔助的表現手段應該是“賓”。但事實上這種主賓之間的比例分寸拿捏很難“hold”得住,特別是當“表達”成為審美主體的自覺行動的時候,當結果重于過程和手段的時候,也許主賓之間的關系會互相顛覆。這里,牽涉到一個命題:小品組合石創作是否有底限?小品組合石究竟是姓“石”還是姓“藝”?如果是前者,那么最多只能是以組石的形式來出現(奇石宴是一種典型題材),除了配座(盆架),不允許有其他材質的道具相配合,人的主觀能動作用極其有限;如果是后者,顯然石頭只是一種(主要)道具,其他材質的也是道具,它們都是為“表達”主題服務的,沒有截然分明的主賓之分。在這里,作品所要表現的主題才是“主”,其他都是“賓”,包括奇石。如陳老二創作的“大郎舊聞”,李彥森創作的“朱門酒肉臭”等。
其實,只要仔細觀察一下成功的小品組合石,出彩的往往還不僅僅是石頭本身(石頭可能是點睛之筆),而是創作者的想法和創意,這其中也包括了其他道具和材質的選用。因為盡管“萬象皆從石中出”,但奇石在表現許多題材的時候常常有很大的局限性或者說是缺憾,特別是在創作有關典故、事件主題的時候往往會顯得捉襟見肘,如果拘泥于純粹簡單的奇石組合,不借助于其他道具、材質的“混搭”,其表現效果往往差強人意,難以達到最佳的藝術表現效果。這里,創作者考慮的顯然是最佳的藝術效果,而不是最難的表現效果。好比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舍魚(難度)而取熊掌(美感)也。所謂創意無限,創意無價,這是人們面對天工之作(無論是完美抑或缺憾)無可奈何之余的一種突破,一種比美,一種創新。這里,突破的是傳統藝術創作思維的窠臼,比美的是上帝之手的杰作,創新的是對于奇石是“發現的藝術”觀念的顛覆。比如,藝術品創作有所謂“內容決定形式”之說,而小品組合石的創作往往會突破內容(奇石)的束縛。其實,在當代藝術家們的眼中,有時候形式決定內容,已故著名畫家吳冠中就十分強調繪畫的形式美,他的許多作品都是通過形式美來追求意境:“我愛繪畫中的意境,不過這意境是結合在形式美之中,首先需通過形式才能體現。用繪畫的眼睛去挖掘形象的意境,這就是我藝術生涯的核心……”
由此看來,小品組合石顯然更屬“藝”。這是它成為一件具有感染力的藝術作品的屬性所在,這也是《關上那個石鑒評標準》無法涵蓋或者包容小品組合石的原因所在。
一
三國時期,三分天下。魏、蜀、吳三國群雄并起,展開一場空前絕后的廝殺,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代……
幽州城內車水人流毫無半點驚慌場面,城內的百姓安居樂業雖然表面上沒有表露,但內心多半如此,痛恨戰爭是他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自由與,看了這番景象一人長嘆一聲,回了書院。這人便是幽州城內人人皆知的才子程景,他的父親程清是當時有名的先生,執教多年,他的后人更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幽州城內無人不稱贊。到了書院只見父親一臉憂愁不知何時便上前問道:“父親為何憂愁?”程清道:“天下大亂之時百姓遭殃,生靈涂炭,聽說曹操要率領大軍南下攻打江東孫權,江東百姓又要置身于水火之中了。”程景聽了道:“父親不必擔憂,兒今也有一二十年歲,當為國家著想,等我學業有成必當領兵除暴。”程清聽了微微一笑便沒說什么,程景卻不知,這年少無知的句話卻在三個月后被自己了。
正在程景準備自己的沖天之志時,幽州城西處也出了一位人物。幽州城東以文教為主,西城則以武學為主,有一家遠近聞名的武館,叫龍館,館主乃威震八方的將領李乾,如今年事已高便任其子為館主,其子李秦文武雙全,是遠近聞名的仁義之士。一日李秦清晨道幽州附近的龍云山上習武正巧遇見程景在此朗讀詩書,兩人交談了起來,真是相見恨晚,李秦決定取長補短,程景也高興便答應了,二人下山時覺得累了便到半山腰的亭子內聽到兩位樵夫的閑話,一個說:“我說老哥,你聽說了嗎?最近王老大好像要重出江湖了。”另一道:“不可能,我剛剛聽說王老大已經退出江湖了,他說:‘我這個人只是間的多一點,并沒有什么才華,所以要退隱山林,等到他日功業有成再來縱橫天下。’”程景說:“李兄,這王老大是何許人也?聽二位小哥說,好像也是一位忠義之士。”李秦道:“不瞞程兄,這王老大姓王名詡,從小父母雙亡,什么都干過,跑商、走鏢,還當過兵,見多識廣但就是沒念過書知識欠缺,他不灰心請了先生手把手的教,先生很耐心,他也很認真最終還是不瞞自己的文采,決定隱居山林學好文學在重出江湖,今隱居與清風山。”程景道:“好,果然是位有志之士,那我們明日去與他切磋一番可否?”李秦道:“難得程兄由此興致,那李某定當奉陪。”說罷二人下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