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馬克思的科學實踐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人的本質理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08-004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20[本刊網址]http//
學說將追求人的解放與自由作為自身最終的目標,由于在思想教育中人既是主體也是客體,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質上也是人的問題。這使得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從“人”出發,構建起在“人”基礎之上的一切基本工作。
一、關于人的本質理論概述
“人的本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哲學問題,在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德提綱》中對此進行了詳細的闡釋,馬克思提出“人的本質并某非單個個體所固有的抽象事物,而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對于馬克思的闡釋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理解:
(一)人的本質是個體性與社會性之間的辯證統一
在實際生活當中,人并僅僅是屬于個體的,同時也屬于社會的。為了充分地認識這個問題,需要反對兩個極端:一是純粹的脫離社會的個人傾向,根據費爾巴哈的理論,我們需要認識到的是當個人離開社會,缺乏社會歷史內涵時,必將會被完全排除在實踐活動之外。因此,人必須放人到社會當中去,切實地在社會實踐中充分把握住個人。二是脫離個人的純粹社會傾向,關于“社會關系中的個人”這一觀念事實上表現出了人和社會之間的辯證關系思想,揭示了社會不能對個體加以排斥,社會并不能脫離個人而存在。
(二)人的本質是現實性與超越性之間的辯證統一
我們每個人都是身處于各種社會關系之中的,也正因為如此社會關系之中的每個人身上都能夠對社會關系某種特性予以反映。現實的社會關系是不斷發展與變化的,并且發展的根源是直接來自它本身的,即說明了超現實性的一面也是在人的本質之中存在的,在不斷發展的社會生產力推動下,對現實社會關系的超越性特征往往會在無產階級身上表現得越發強烈。
(三)人的本質是恒定性與變動性之間的辨證統一
在社會實踐中,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是變動的,并非一成不變的,同時也并非捉摸不定的。”也就是說,社會關系一方面具有變動性也具有恒定性,其變動性表現在,社會關系是社會能夠獲得發展、社會生活能夠獲得延續的基本保證;另一方面表現出的恒定性則是社會能夠保持穩定的基礎,社會關系的這兩種性質(恒定性和變動性)也是辯證統一的。歷史的意義與價值,也在這種辯證統一中獲得了體現。
二、關于人的本質理論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一)思想政治教育應體現出更強的整體性
“人的本質”實際上就是人的社會性的闡釋,而這也是人類社會中人存在的一種根本屬性。人不能脫離社會關系而存在,個人與其他人之間建立起各種關系,這種種關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擴展了個體的活動空間,同時也讓情感、心理各個方面得到交流。人在與周圍環境進行信息交流的過程中,其思想道德觀念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從人生歷程來看,既有學校教育所產生的影響,也有家庭教育的產生的影響,更有在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影響。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開放,讓家庭、學校及社會之間的聯系變得更加的直接與有機,由此也要求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加強其整體性,一方面需要對大環境進行積極地創建,創造出積極地政治、經濟、文化、人際環境,以良好的大環境使教育對象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還要注重營造良好的小環境,強調學校、家庭與社區等小環境的積極作用。通過大環境與小環境之間的協調與合作,共同促進受教育對象的健康向上的發展。
(二)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切實的堅持“以人為本”這一理論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其主體與客體都是人,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以使人獲得符合社會發展思想品質,讓人得以全面發展為最終目的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環節,并且“以人為本”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之所在。不同的人類個體間存在一定的差異,不僅僅是個體在遺傳中所表現出的差異,同時這種差異也會隨著社會化的進程而發生變化,并且千差萬別,在這種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根據個體不同個性來實時個別教育,具體來講,就是根據個體的特點與差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實施針對性個體化教育,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也應靈活多變,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主體地位是由“人的本質”來決定了的,這表明,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應發揮其自身的主體性,在人的思想品德發展規律之下,既要將思想觀念符合個人、社會的發展需求與發展作為目標,同時還應給予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充分的尊重,開發其主體性。教育者應深知,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只是教育者應社會要求組織進行的教育工作,同時也是被教育者的一種內在的需求,受教育者通過自己的思考,在主動選擇與受教育過程中不斷地受到影響,不斷地進行自我的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進行不斷發展與創新
人無法離開社會而存在,而社會關系也是一定條件下的社會關系。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的本質的內容往往是不盡相同的。社會每天都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種種社會關系也會隨之變化,人的本質的內容也將變的與以往不同。所以,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不斷研究當下人所在的社會環境,立足于新的思想實際,以新的思路和方法解決新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實踐活動,中華民族文化博大浩瀚,而在思想政治上的積累也是宏富精深,實現對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弘揚,其中取傳統思想、道德的精髓是關鍵,同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實施路徑。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歷史性,同時也是人類寶貴的、共同的財富。在我們對西方先進科學技術進行引進的同時,也需要實現西方先進文化與優秀思想的引進,并將其與我國的本土優秀文化與思想進行結合,實現民族文化與道德的進步、創新,對社會的繁榮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三、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理論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實踐
馬克思在社會學層面上說明了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本質”,同時也從哲學層面上對“人的本質”進行了闡述。“人的本質”在馬克思看來是一種“自由的自覺的活動”,這種活動的實現與確證需要人類的實踐,這種實踐具有兩個方面的特性與意義,第一,能夠實現人自身的本質力量;第二,通過這種實踐,人能夠實現自身自由自覺本質的發展,并讓這種實踐活動達到一種新的階段。由此,從這個角度上來看,“人的本質”是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對有利因素積極地、不斷地予以發揚,而對那些不利的因素予以摒棄,并實現對自在世界的超越,并在這種超越過程中實現對人類本質與現實世界的重構。實踐作為“人的本質”的規定,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靠的方案。
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其主體應該是學生而并不是老師,學生作為接受教育的人應得到尊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傳統教育方法下,老師的主體地位受到重視,而學生的主體往往被無情地忽視,這導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表現出興趣的缺乏,也就使良好世界觀的形成更加困難,難以對所學內容加以理解等等問題。這些問題使得學生成為了沒有獨立思想、也缺乏自主意識、創造性匱乏的人,這樣的人類和機器人沒有差別,在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使對思想政治失去了興趣,學生的積極性減退,教學目標也就無法實現。
其次,應深刻理解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實現人的自我塑造,而并非是通過外力來將受教育者朝著教育者想要的方向進行塑造。這種自我塑造也即是指受教育者(學生)其精神世界是通過自己的思想來進行建立的,并非外力促成。實際上思想政治教育這一過程,既是老師積極組織實施教育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內心的需要,在自身的積極實踐過程中進行自我教育。思想政治素養提高的過程中,教育屬于外界因素,而自我教育這是重要的內在因素,由此可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為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需要實現“將教育者作為主體”的轉變,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的。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將普通的個體作為培養目標,而是將具有實踐能力歷史主體作為目標。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之下,越來越多的單一技能的人將被造就;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思想會不斷地出現在社會生活當中,思想政治教育要使受教育者要堅定信念,不為消極思想所動搖。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對象是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根本意義就在于培養出一代代有思想、有能力、不畏艱難、勇于進取的人。思想政治教育使人們不斷懷著審慎與自信的態度不斷超越現實世界和現存自我,使社會不斷更好更快的發展。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是推動我們社會發展的動力之一。
關鍵詞:實踐觀;基本原理;唯物史觀;實踐性
一.基本原理的內涵
什么是的基本原理?學說內容極其豐富,但它最主要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呢?基本原理是標志整體性的范疇;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領域即整個世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層次的基本原理;二是運用世界觀和方法論層次的基本原理具體分析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得出的基本原理;基本原理具有四大特征即整體性、層次性、穩定性和發展性。這樣,基本原理涵蓋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三大領域、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組成部分以及人類處理自然關系的實踐、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科學實驗三大基本實踐形式的基本規律。基本原理是經過人類實踐活動反復證明的真理性認識。基本原理能夠經受住實踐的檢驗,而且必將能夠接受人類實踐活動的進一步檢驗,在實踐活動中顯示真理性認識的巨大威力。
二.實踐觀與基本原理的聯系
1.《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對實踐觀的闡述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第一條中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1]由此可見,馬克思在對以往舊唯物主義哲學的批判中,實質上是對實踐的內涵做出了闡釋。客觀世界不僅作為直觀的對象,而且是實踐的對象;人不僅是直觀的主體,更是實踐的主體。所以,人是實踐的主體,實踐是主體的人的自覺能動的活動,這種活動是感性的物質活動,也是客觀的活動。“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2]在強調客觀,重視感性客體自然和人的同時,必須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的客觀實踐活動。
馬克思在第二條中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3]此點是馬克思對實踐這個根本觀點在真理問題上的具體化展開。人們在實踐的基礎上,在實踐中能夠實現主客體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而且人的思維在社會實踐中證實具備認識客觀現實世界,獲得客觀真理的能力。“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思維的此岸性。”[4]馬克思將實踐的觀點引到認識論領域,對哲學史上關于真題標準問題的討論做了科學的概況總結,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人們的認識正確與否必須通過社會實踐來進行檢驗。實踐準則是認識論的一個基本準則。
馬克思在第八條中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5]這就表明,人類的全部社會生活都是以實踐為基礎的;整個社會生活,特別是物質生活本身就是實踐的發揮過程。不管人類的政治活動、經濟活動,還是精神活動都是社會生活,都能通過實踐找到其根本。認為,實踐不僅是社會生活的本質,而且是社會精神生活的唯一源泉,是精神生活的基礎。“凡事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
這說明即使是神秘主義的東西也能在人類的社會實踐中找到合理的解釋,并且,這些神秘的東西最終也會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最終在人類的意識中得到根除。
2.實踐觀與基本原理中的唯物史觀是統一的
實踐觀的確立是同唯物史觀的形成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沒有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就不會有科學的實踐觀。只有依據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理論,才能科學地闡明‘社會實踐的本質、作用和意義。唯物史觀是基本原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從實踐觀與唯物史觀的統一可以證明實踐觀與基本原理有著密切聯系。
根據馬克思關于“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原理看,實踐的基本內容就是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的生產勞動。這種實踐活動具體地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體現著人的本質。因此說,實踐就是人們自覺的、有目的認識、改造自然和社會存在的感性活動的客觀形式。實踐作為自覺的、有目的的活動,它必然是完整的、具有內在結構規定性的活動系統。實踐觀所說的實踐的基本內容和基本形式,就是制造和使用生產工具的勞動生產實踐活動,即對自然和社會的理論關系和實踐關系。歷史永遠是人對自然和社會的理論占有和實踐占有,即永遠是人們不斷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它充分體現出實踐是具有內在結構規定性的綜合系統。這種實踐觀,既同一切唯心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區別開來,也同舊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區別開來。它否定了把實踐看做無規定性的純主觀活動的意志論,排除了忽視歷史規律性夸大主觀能動性的‘實踐論’。依據這種科學實踐觀看,感性材料不是認識的起點,實踐活動才是認識的起點。舊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以感覺材料為認識的起點。所以,它是一種從感覺、知覺到概念的循序漸進的單線過程,是消極的、被動的、照鏡子式的直觀反映過程。建立在的實踐基礎上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積極的、能動的反映過程,是感性和理性的統一、實踐和理論的統一的復線前進的過程。馬克思說:“我們看到,理論的對立本身的解決,只有通過實踐的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實踐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這種對立的解決決不只是認識的任務,而是一個現實生活的任務”。[6]其次,從分析實踐的基本內容和基本形式中,還表明了實踐所體現的人對客觀世界的能動性,就是歷史唯物主義中所說的,以生產力發展為標志的人對客觀世界的改造。由此可見,的實踐觀和歷史觀是緊緊聯系在一起來的。唯物主義歷史觀脫離了實踐觀,就失去了作為主體人的能動的現實物質活動,沒有主體的能動性,就會導致宿命論或經濟決定論,同樣,的實踐觀如果脫離了唯物主義歷史觀,也就脫離了人類物質生產活動的具體地歷史規定性,沒有歷史規定性的實踐,就失去了具體地使用和制造生產工具的基本意義,就會把實踐等同于一般的感覺經驗,從而走向主觀唯心主義或唯意志論。的實踐觀和歷史觀的統一,是哲學的一個重要特征。這個統一的“紐帶”就是關于人的本質理論的科學制定。依據馬克思在《提綱》中關于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和“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論述,非常清楚的表明:馬克思不滿意以往人們只是從抽象的“人”和“人性”,出發,在思想精神的社會關系中談論人的觀點,他強調現實的人是社會關系的產物,應當從社會關系的總和中來考察人,不能從人自身去考察人。所以說,要科學地揭示人的本質,就必須認識和掌握人所處的“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一切社會關系都是具體的、歷史的,因而科學地認識社會歷史,就成為揭示人的本質的前提。然而,社會歷史是人的社會歷史,人又是社會歷史的人。由此可見,科學地揭示人的本質,就成為唯物主義的說明社會歷史的一個重要方面。《提綱》還表明:馬克思既不滿意脫離了從事物質活動的現實人的精神能動性,也不滿意沒有主體能動性的直觀反映論。他強調實踐是人有目的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感性活動的客觀形式。因此,對人的本質的科學揭示,就為科學實踐觀的建立找到了現實基礎。所以說,的實踐觀和歷史觀統一的“紐帶”是關于人的本質理論的科學制定。任何割裂二者的統一關系,甚至把二者對立起來,都是錯誤的。
3.實踐性是最重要的內在品質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7]。不同于其他理論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它的活力只能蘊涵在和實踐的有機結合中。因此可以說,實踐性是最重要的內在品質。無論是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理論價值的體現,還是未來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實踐。創始人的理論分析和研究,不是坐在書房里冥思苦想的,它們都是建立在對社會的長期調查研究和自己社會實踐基礎之上的;發展過程中每一個劃時代的成果,既不是純粹的理論臆斷,也不是憑個人智慧創造的,而是在無數次的嘗試、無數次的實踐中取得的。中國化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
的產生和發展都是與實踐活動密不可分的,這一實踐不僅僅是停留在感性層面的“具體再現”,更是一種最終上升為理論層面、將實踐的經驗教訓加以總結的實踐活動。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實踐過程中,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理論總結中,的理論觀點得以產生,的理論體系得以形成,的理論成果得以延續,的理論魅力得以彰顯。因此,不斷創造新的理論生命的實踐品格,推動了的時代化。實踐觀讓不斷深化和發展,這一理論也是實踐性的完整詮釋。
三.結語
綜上,實踐觀是原理的一個重要理論,它與基本原理有著密切聯系。馬克思在其著作中不斷體現出實踐的重要意義,并且其思想也在實踐的踐行中不斷完善。此外,實踐觀不是獨立存在的,它與基本原理的諸多部分息息相關,彼此聯系,相輔相成。特別是實踐觀和唯物史觀的統一,不只表現在科學實踐觀的確立同唯物史觀的形成聯系在一起的,而在科學實踐觀關于實踐的基本內容、基本形式和基本特征中,更加清晰地體現出來。此外,實踐觀豐富了的內在品質―實踐性。所以,實踐觀是基本原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第127頁。
[7]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6
參考文獻:
[1]《侯惠勤自選集》,北京:學習出版社,2012 年。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
[3] 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6.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第127頁。
[5] 孫正聿等:《基本理論研究》,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6]肖前、李淮春、楊耕主編:《實踐唯物主義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關鍵詞 馬克思 實踐觀 社會發展 人
本文力圖回到馬克思的經典著作中,梳理總結馬克思的思想,努力做到全面把握馬克思實踐觀的內涵,從而正確理解馬克思的實踐觀。以其觀點為指導,以科學的視角為導向,幫助我們更透徹的看待實踐中的人,了解如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國夢”,體悟實踐與社會、生活的關系。
一、馬克思對實踐觀的繼承與批判
(一)古希臘時期的實踐觀
西方哲學起源于古希臘哲學,“實踐”這一概念最初由亞里士多德提出并影響了整個西方哲學史對實踐的理解。亞里士多德后的許多哲學家都把實踐當成是自己哲學中的重要理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以康德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家。
首先,我們在畢泰戈拉的學說里發現也存在著實踐哲學,作為一種道德生活的準備。但是畢泰戈拉基本上的確具有“道德的本體是普遍”這一思想,“便是在這個意義之下,畢泰戈拉的實踐哲學的思辨成分,正在于道德理念應該實現為這個盟會”。在黑格爾看來,實踐便是道德意義上的實踐。到了柏拉圖這里,
他區分了實踐(國家公民在道德上善良和正義的行動)和富有詩意活動(手工藝品生產以及商業),這時的實踐還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常識性感念。直至亞里士多德這里,他將人類活動分為:理論活動、實踐活動和創制活動。初步劃分了作為生產勞動的活動(創制)和作為倫理、政治行動的活動(實踐),指出人們為追求自由和至善的價值觀而實踐著。他站在總體性的角度,認為人類活動基于“至善”,每一種行為都是實踐。他的實踐觀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理論,使得實踐成為一個分析和反思人類生命活動的范疇。
(二)近代西方的實踐觀
英國唯名論者羅吉爾?培根用實驗的實踐來證明知識的真理性,后被唯物主義者弗蘭西斯?培根等人繼承發展將實踐局限于科學實驗。達?芬奇也提到過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后從笛卡爾認識到實踐即改造自然到洛克把理論科學到實踐科學區別開來(實踐主指道德行為),再到康德區分了道德意義的實踐和技術性實踐(即理論哲學和實踐哲學),直至黑格爾在認識論上拓寬了人類對實踐活動的理解,把道德領域和其他領域的人類活動都試圖理解為實踐;最后到費爾巴哈的舊唯物主義實踐觀的重視實踐,認為理論活動才是實踐。
(三)馬克思的批判與超越
站在前人實踐觀的基礎上,馬克思的實踐觀實現了極大的超越和突破。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不懂得實踐,并且不能從實踐的觀點去理解對象、現實、感性。綜合來看,馬克思對前人的批判和突破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實踐與自由的理解上,馬克思揭示了勞動的自由本性,提出了“自由勞動”的概念,肯定了物質生產勞動的自由性,把勞動理解為自由的自主的活動。通過勞動自由性的揭示,發現勞動能動的方面,并將其提升為具有自由特性的實踐觀。在此馬克思的實踐觀具有了總體性意義,以這種實踐觀為核心創立了新的世界觀、歷史觀。二是認為實踐是以物質生產實踐為基礎包括人的生產實踐、精神生產實踐和社會關系的再生產實踐等各領域人的實踐活動在內的總體性全面的實踐。他道:“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揭示了實踐的現實性和普遍性的品格,把現實生活各個領域的人類的實踐活動理解為一個有機整體。
二、馬克思實踐觀的基本內涵
總的來說,科學實踐觀的確立不僅是馬克思哲學與舊哲學的分水嶺,也為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開辟了方向,貫穿了哲學的各個方面。
1、實踐是人類有目的有意識的創造性活動。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的存在著。它不僅使自然物發生形式變化,同時還在自然物中實現自己的目的,這個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為規律決定著他的活動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須使他的意志服從這個目的。”這句話說明目的性把人的實踐活動和動物的本能活動區別開來,人在實踐活動中的目的性貫穿于整個活動中。
2、實踐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的和客觀現實性的感性活動。實踐是人們在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和歷史條件下從事的活動,它反映了人在改造客觀世界時的自主性和能動性。通過實踐活動,人既改變了客觀世界也改變了人自身。
3、實踐是總體性實踐,包括物質生產實踐、人的自身再生產實踐、精神生產實踐、社會關系的再生產實踐。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歷史活動即物質生產實踐,它將人和動物區別開來;人的自身再生產實踐是人類一切實踐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第一需要,通過生產、生育、消費等來實現;精神生產實踐是物質生產實踐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包括想象、思維、精神等,功能主要在于社會進步和社會發展;社會關系的再生產實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最有力保證,認清革命社會關系,保持生產方式的革新,社會關系的維系和再生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有力保證。
4、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檢驗一種認識是不是真理性認識,其實就是判斷它是否符合客觀實際。一方面,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特征,只有實踐才能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人們通過實踐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實踐又具有自覺行動的能動性,使人的預想、意志和目的變為客觀事實,同時用主觀意識改造客觀世界,促進事物變化發展。另一方面,實踐的客觀效果是檢驗真理的唯一客觀尺度。人們通過實踐手段作用和改變客觀對象,產生的實踐效果不依據人的主觀意愿,而是取決于其是否反映了客觀事物的規律性。所以通過實踐獲得的客觀效果,使人們的主觀認識受到檢驗,對主觀見解嚴格考察,公正的做出裁決。
5、實踐與社會生活的關系。實踐創造了人類自身,創造了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對象世界,構成了社會生活最基本最基礎的方面。多種實踐形式構成了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促進歷史多元化發展。“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形成于人們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中,人類的實踐活動在時間空間中展開并促進社會發展,所以說實踐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6、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馬克思指出人是“現實的、歷史的人”,是社會實踐的產物,同時也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其中每一代都在前一代所達到的基礎上繼續發展著前一代的工業和交往方式,并隨著需要的改變而改變它們的社會制度”。馬克思認為人處于社會關系中,就個人而言,只有在集體中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和自由。
三、馬克思實踐觀的當代意義
通過學習,我得到以下認識。一是當下我們面臨著發展的難題和困境。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如何把握平衡,如何實現社會持續發展,讓社會成為適合人類生活的存在,馬克思實踐觀為此提供了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二是四種實踐方式相互依賴、互為前提、互為條件。我們建設和諧發展的社會,既要強調物質生產也要顧全其他方面的發展,人與自然要和諧發展,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要和諧發展,社會要可持續生態化發展。三是堅持求真求實的導向。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應該堅持主客觀的統一,在實踐中把握主觀和客觀的關系。不論在個人還是在社會來看,實踐應當符合客觀規律和社會需求,主觀不客觀的實踐行為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實踐效果,符合客觀要求但是缺乏主觀能動性的實踐行為,也許會效果緩慢無法突破或是動力不足而“難產”。
參考文獻:
[1]楚金光.馬克思實踐觀研究[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11,04.
[2]黑格爾.哲學講演錄[M].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馬克思.資本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關鍵詞:主體;主體性;實踐
古希臘以來,人們對于主體性問題的理解和思考從來沒有終止過。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開始關注自身的問題,人本身成了人們探索和研究的對象。人開始關注自身的需要、使命、本性、能力等,關注對自身行為的調控及其行為后果的預見,關注對自然和社會的把握,這一系列關注都是以對人的主體性的充分的認識和發揮為基礎的。主體和主體性問題是西方哲學的核心問題,它們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在這過程中也暴露主體與主體性思想的一些矛盾和問題。馬克思在批判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賦予了主體和人的主體性以生成性的內涵,科學地揭示了主體性的本質,實現了主體與主體性思想的根本變革。
一、對馬克思之前西方主體性理論的歷史考察
(一)古希臘哲學中以本體論為基礎的實體主體論
從哲學上說,主體和客體是對人與世界本質關系的普遍概括。一般都認為主體是人,客體是人的實踐和認識的對象。在這種觀念下人似乎天然就是主體,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將主體、主體性與人聯系起來則是近代哲學的事。在西方的古代哲學中,人與主體是相分離的,無所謂人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
在古希臘哲學中,第一個使用“主體”這一范疇的是亞里士多德。在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中,主體并不是一個專屬于人的哲學范疇,而是一種同屬性相對應的東西。亞里士多德是在本體論的意義上來理解主體的,他認為主體是一個貫穿在事物和變化之中的對事物起著支撐作用的不變的“存在者”,是萬事萬物的終極原因和本體。所以,在亞里士多德那里,本體、實體、主體在本質上并沒有區別,甚至可以互相替代。因此,對亞里士多德來說,不僅人是一個“主體”,一只小狗、一塊石頭對亞里士多德來說也可以成為一個“主體”。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古希臘并無真正意義上的主體概念,也沒有突出人的創造性的主體性思想。
古希臘哲學大體上只是處于人類思想發展的幼年時期,這時的哲學思維還未將人類的主體與客體、對象與自我加以區分,主體與客體、人與世界處于原始的統一狀態之中。古希臘哲學家們對“人是什么”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哲學探討,也只是局限于從本體論的角度對世界本原作不懈的追問。當處在追求終極根源本體論思維方式之中時,主體作為一個表達中心的概念,必然不涉及人,本體論的思維方式是造成主體與人相分離的理論原因。
(二)近代西方哲學中以認識論為基礎的認知主體論
隨著近代工業文明的發展,人在對自然和社會的關系上也發生了變化,人逐漸成為了世界的主體,主體概念開始同人統一起來,人也成為哲學研究的中心。但是近代哲學將人的主體性歸于理性,認為只有理性才能使人成為主體,人只有作為理性的人才能認識自然的規律,發展科學,獲得自身的幸福。于是近代哲學就發生了從本體論向認識論的轉向,將對主體性的理解囿于認識論范疇。
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這一哲學命題開創了認知主體哲學的先河,開創了對主體、主體性的研究。在這一命題中,“我思”是思想的第一原則,它具有不容置疑的可靠性。因為在笛卡兒看來,一切都是可以懷疑的,唯獨“我思”是不能懷疑的,它是其他一切確實可靠的知識來源,具有不容置疑的可靠性。在笛卡兒這里,“我”即“思”,“思”即“我”,思維的主體和主體的思維被當作是一回事,這樣,先驗的邏輯理性就成為人類主體性的化身,形成了絕對的權威。盡管笛卡兒突出了主體的自由、能動的特點,但是他是以認識的形式來表達人的主體性特征,因此,這種主體性是經驗的,而這種自我意識的主體哲學也必然導致主客二分。
面對這種困境,康德認識到自我主體不可能通過經驗或有限的個體理性來保證,于是康德用無限的先驗意識取代了笛卡兒的有限的自我意識,用共同性的普遍理性取代了個體理性,大大地弘揚了人的主體性。康德把人的本質即理性歸于主體的先驗構造,通過先驗統覺來說明自我意識,完成了自我意識向先驗意識的轉化,使認知主體哲學得到真正的確立。
人的主體性原則到后來的黑格爾那里則被推到了極端,黑格爾通過“實體即主體”這一命題,把主體性提升到本體論的層面,從而把人的主體性“絕對化、本體化為絕對精神的自我運動”[1]。這樣“絕對理念”就成為了創造宇宙萬物的主體,而自我作為一種執行認識功能的先驗的理性精神也就獲得了絕對性和至上性。盡管黑格爾通過在本體論上把世界精神化,解決了主客二元分裂的矛盾,但是他把主體完全絕對化了,這也就意味著理性主義面臨著危機。
(三)現代西方人本主義哲學中以人的生存為基礎的生命主體論
近代哲學家們將“人的理性”變為“理性的人”,將人唯一化、單向度化為抽象的觀念人,這引起了以叔本華為首的現代西方人本主義哲學家們的猛烈攻擊。他們以體驗的非理性主義的新維度去重新詮釋人的主體性,重新恢復人的現實存在,使哲學回歸于人的生存的價值領域。叔本華首先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2]。在叔本華看來,生存比認知更根本,生存才是人的本真存在,而理性認知只不過是生存的手段。他提出了“生存意志”這一概念,用以說明人的存在、活動、認知的內在目的和原因,使哲學對主體和人的研究從認知層面轉向了生存的價值、目的層面,開創了現代人本主義生命主體性研究的先河。
尼采批判理性對生命的壓抑,弘揚主體的創造性和生命力,賦予主體以激情、沖動、永不停息的擴張的生命品格。尼采用“上帝已死”的吶喊和“重估一切價值”的主張,展開了對理性哲學的批判。在尼采看來,生命的本質不是生存,而是生命力的發揮,即權力意志。權力意志指的是人的充盈的生命力,是原始本能的釋放,是充滿激情的永不停息的創造,是人的自主、自覺的自我實現。現代主體哲學理解的主體都是過程和歷史發展,而并非固定不變的實體,從這個角度說,尼采哲學奠定了現代主體哲學的根基。人是歷史的產物,因此在不同的歷史境遇中,哲學家賦予了人的主體性不同的內涵。無論是古代哲學中對主體性的超驗的理解、近代哲學將人的主體性抽象的發展,還是現代哲學仍以意識為基礎從生命的活動來理解人的主體性,都將主體性理論陷入了理論困境。馬克思正是在揚棄前人思想的基礎上,以實踐為基礎對主體性理論進行了生成性的變革,科學地闡明了主體性的內涵。
二、馬克思的實踐主體性思想——對西方主體性理論的揚棄與變革
主體性原則作為西方傳統哲學的一個基本原則,在哲學理論上的杰出貢獻在于高揚了人能動的本質,認識到人具有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最大的缺陷在于對主體范疇作了抽象的規定和理解。使得主體性原則、人的能動性在唯心主義的基礎上被抽象地發展了。馬克思在批判繼承西方傳統主體性理論的基礎上,以實踐為基礎的生成性對主體性理論進行了變革。
首先,馬克思以實踐為基礎對主體進行了科學的規定。主體性問題的關鍵在于回答主體是什么。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雖然主體與人統一起來,但是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對主體作出了先驗的、抽象的理解,對人的主體性的認識和理解也僅僅局限在認識論領域。馬克思批判了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主義把人歸結或等同于“自我意識”的神秘主義觀點,在科學實踐觀的基礎上建立了科學的主體人的理論。馬克思指出:“主體是人,客體是物。”[3]同時馬克思認為,人首先無疑“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是“有意識的存在物”,但又不僅僅是如此,更重要的是人還是“對象性的存在物”。人是對象性的存在物,意味著人是實際活動和實踐創造著的現實主體。正是在對象性的活動和關系中,才能現實地確立人與周圍世界的統一性,才能現實地確立人對感性世界的主體地位,才能揭示人作為自然存在物、有意識的存在物、類——社會存在物在對象性的實踐活動中的有機統一。所以,人的主體性正是在從事對象性的實踐活動的歷史過程中確立和發展起來的。由此可見,馬克思所理解的作為主體的人不是口頭說的、思考出來的、設想出來的人,而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客觀存在的、能動的人。這樣,作為主體的人是有生命的、自然的、具有物質的本質力量的存在物。
其次,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體性學說的基石,也是人的主體性生成的現實依據。馬克思認為主體性作為人的特性,其根源、實質應到人的本質中去尋找。勞動、實踐是人的類特征、類本質,因此勞動、實踐造就了人的主體性。人的主體性并非“天賦之物”,它是在實踐中生成的。以勞動實踐概念為核心的唯物史觀表明,隨著勞動實踐的發展,人的自我意識形成并不斷發展和提高,從而使人的主體性得以辯證發展。主體性的存在是以主體的存在作為前提的,如果離開了主客體關系也就無所謂人的主體性,而實踐是主客體關系形成的前提,因此,實踐就成了主體性存在的依據。實踐不僅是主客體分化的標志,也是其統一的基礎。馬克思指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過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4]人與自然界原本是渾然一體的,正是由于以生產勞動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實踐活動才使人從與周圍環境的原本統一中分化出來,提升成為現實的、自為的主體;與此相對應,自然物也就成了現實的客體。因此,有了實踐,才有主體,主體性才有了依托和載體。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實踐是主體性生成的現實根據是十分貼切的。
最后,馬克思將“歷史”維度引入主體性思想之中,強調了主體性的社會性和歷史性。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的直觀性時說:“他周圍的感性世界絕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已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5]馬克思認為人是一種歷史性存在,人的實踐活動雖然表面上看來是逗留于“現在”,但它必定要源于“過去”并著眼于“未來”。換言之,“現在”、“過去”、“未來”同時并存而把實踐活動迎面帶給人,由此彰顯人生存的歷史性維度,因此必須把人的主體性置于歷史的發展中來加以考察。主體性的生成以歷史為載體,得以世代延續,不斷創新,不斷地“成為其所是”。同時在歷史條件的制約下,由于各種因素的全面影響,主體性的生成也獲得了歷史的相對確定性和保障,從而在能動與受動、繼承與創造、確定性與非確定性的統一中實現和發展。
三、結語
就馬克思的主體性思想來看,由于他把實踐作為考察人的主體性的前提和基礎,使自己的主體性思想具有下述特征:他的主體是感性的個人主體,關心的是現實人的生活世界,強調的是主體的社會性和歷史性;他既把人看作自然、社會的主體,又把人看作自己的主體;既注重人類的主體性,又注重個體的主體性;既強調主客二分意義上的主體性,又注重主體實際意義上的主體性。馬克思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高揚了主體的能動性,從對象性的實踐活動出發去把握作為哲學研究對象的感性世界和現實的人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建立了一種以主體人的實踐為內在靈魂和本質特征的實踐唯物主義哲學,不僅實現了主體性理論的根本性變革,而且在唯物主義思想發展史上實現了一場思維方式的變革。因此,馬克思的實踐主體性思想實際上開啟和引導了當代西方哲學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張志偉,歐陽謙.西方哲學智慧[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87.
[2]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27.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
關鍵詞: 價值意識 社會存在 產生源頭 科學實踐論
西方價值哲學在價值觀念的成因方面都沒有擺脫獨斷論或相對主義的傾向,其錯誤的根源在于僅僅從主體或客體單方面考察價值的產生問題,而不能理解主體和客體兩個方面的辯證關系。價值意識作為社會意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只能在人的實踐中形成,其內容主要由實踐的具體形態和狀況決定。通過對意識和實踐的關系進行深入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們的深層次關系和結構。
一、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性
從個體的人出發對人的意識的探討可以發現價值的主體性,它是人的實踐活動的一個重要原則,并可以把它最終歸結為人的意識的內部建構性。但人是一種類存在物,現實的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群體之中的,所以對意識的闡釋必然從個體轉向群體,這是意識的社會性對其本質的規定性。
社會意識是對人的群體意識的概括和抽象,哲學把它和社會存在作為相對的哲學范疇,社會意識以人的個體意識的特性為基礎,再結合人的社會關系和交往及精神知識的積累和不同具體形態等方面的內容,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是對意識的社會性的闡釋。社會意識總括了人的一切意識要素和觀念形態及人的一切精神現象和過程。它作為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涵蓋藝術、宗教、哲學、政治、道德等領域。社會存在是對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和物質生活條件,特別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的概括。馬克思在考察了思想、意識的社會性的基礎上,提出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歷史唯物主義論斷。“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1]。社會意識歸根到底是社會物質生產狀況在人的觀念上的反應,因為不管是個人的意識還是群體的意識,只能在生產實踐中得到全面的發展和充實,意識的內部建構的主體性僅僅是一種方向性的原則和趨勢,只能在具體的社會活動中獲得具體內容和現實性。意識只有在人們的社會交往和實踐中才成為社會意識,而這種社會意識的內容必然是對人們交往和實踐的反映。
馬克思把“生活決定意識”作為唯物主義研究社會歷史的出發點,打破長期統治社會歷史領域的唯心主義觀點――那就是把精神、概念、宗教和普遍的東西作為人們生活的依據和決定因素。他恢復了人類生活的現實性和客觀性,人們的道德、政治、藝術、宗教、哲學等精神內容不是憑空而來的,它們只能是客觀的社會實踐活動的不同方面和形式的反映,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客觀依據。人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雖然可以發揮主體的能動性,實踐的目的反映了人的主觀意愿,但實踐活動一開始就要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它不是某種精神的天馬行空式的恣意妄為,而是處處受制于具體的物質條件和人的認識水平。實踐是人的主體性發揮的過程,但它是一種客觀的物質性活動,既要受到客觀規律的制約,又要受到歷史條件的制約。人類實踐能力的提高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人的主體性正是在這種漸進過程中獲得豐富性和現實性的。
二、社會意識的獨立性和反作用
哲學強調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作用,但明確提出社會意識相對社會存在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它并不是一個簡單、消極的反映過程,而是遵循自身的發展規律,對社會存在產生重要的影響作用,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1.社會意識并不是對社會存在的亦步亦趨,兩者的統一總是表現為一定范圍的不同步性。社會意識對它所依賴的社會物質基礎的反映既有滯后性又有超越性,體現了兩者關系的靈活性和復雜性。2.社會意識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它的發展表現為一個歷史繼承性的總的過程,它在內容上不僅反映現實的社會存在狀況,還直接繼承歷史上的意識材料。正是這種歷史繼承性,保證了社會意識的不斷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社會意識的這種繼承性根本源于社會存在的發展的連續性和繼承性,所以它會受到物質基礎的制約。3.社會意識是社會變革的重要推動力,社會意識既然是對社會經濟、政治狀況的反映,它就必然能清楚地看到這些社會存在的矛盾和發展趨勢,并自覺地產生解決問題的要求和推動趨勢的動力。當社會存在的物質生產狀況和政治結構出現矛盾和變革的萌芽的時候,必然會首先反映在思想的領域,而思想又會給這種現實的需求以極大的推動力,這是意識的超越性。馬克思說:“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2]沒有革命的思想,就不會有革命的行動,精神力量被群眾掌握后就會變成物質的力量,每一次社會的變革都是由思想界首先發起的。所以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強大的反作用力。
三、結語
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是人類社會的兩個基本方面,社會存在是人們實踐活動中物質生產方式的方面,它體現了實踐的現實性和歷史制約性;社會意識是人們實踐活動的思想、觀念的方面,它體現了人的活動的主觀方面和認知水平。社會存在作為人類生活的物質條件和現實狀況,決定了社會意識的主要內容和特點。但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它對社會存在產生重要的影響,人類社會正是在兩者的互相制約、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哲學在明確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具有復雜的相關性的基礎上強調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作用,這是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和原則。不是人的意識決定人的生活,而是人的生活決定人的意識,價值意識和觀念不外乎是對人在物質生產中的地位和利益的反映。所以價值具有階級性和相對性,對價值的改造不能僅僅在思想領域通過教育完成,而根本上是要改造現實的物質生產方式,也就是對實踐的革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