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精神病的防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社區精神病病人 管理與防治 社會問題
本文資料源自本中心近5年來本轄區中發現并管理的重癥精神病人。現將管理與防治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83例管理對象為本轄區中發現并管理的重癥精神病人患者,全部病例臨床檢查與觀察均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1]。其中男55例,女28例,年齡26~55歲。
1.2 方法
1.2.1 藥物治療 根據病人的年齡、身體狀況及理化檢查結果與飲食情況選用不同的抗精神病藥物,因對病人的家庭情況及以前是否有過重大疾病、是否有藥物過敏史等均不了解,在選用藥物時盡量選用副作用小、發生過敏幾率低的精神藥物。從小劑量開始,如氯丙嗪從12.5mg開始,在病人無任何副作用的情況下再逐步加大治療量。因藥物劑量過小不能控制病人情緒時則加大安定或氯硝安定的日治療量,以使病人處于鎮靜狀態,達到減輕躁動情緒、避免意外發生的目的。
1.2.2 心理治療 經藥物治療1~3個月后,當病人情緒基本穩定且能與人進行簡單的交流時,與病人進行溝通。首先向其講明治病的目的就是使其早日康復,重返社會,與家人團聚。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與醫生配合,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在此基礎上逐步詢問病人的家庭情況,是否有工作單位以及病人的姓名、年齡、學歷、住址和婚姻狀況等。根據收集到的有關資料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治療,最終達到病人要求治病、主動敘述自己的內心體驗與要求,這就是心理治療的目的所在。
1.2.3 工娛療法 當病人陽性癥狀完全消失,情緒穩定,生活基本自理時,對病人進行工療與娛療訓練。首先讓病人學會整理個人衛生和集體衛生,此后讓其從學習簡單的手工勞動到較復雜的勞動技能,如擇菜、洗菜、切土豆絲等,與此同時根據病人愛好與特長讓患者參加工娛療活動,從聽音樂到學習不同的樂器,以及學習打乒乓球、羽毛球、籃球等,以提高病人的自信心,充分發揮病人的潛在能力。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后鼓勵病人多參加集體活動,從中逐步掌握社交技巧,以便達到完全康復的目的。
2 結果
2.1 療效評估 經過12~24個月的治療管理,經我中心與病人住地派出所、街道辦事處、居委會及病人家屬多次溝通、聯系、觀察,所有病人病情穩定,2年內無肇事肇禍,無關鎖現象發生。
2.2 效益評估
2.2.1 社會效益 本資料中的83例病人在管理前表現有不同程度的沖動、毀物、影響交通、赤身露體、致人傷亡或殘暴異性,給一方治安和人民群眾的心理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這些病人納入管理后不僅得到了很好的有效治療,而且為社會治安秩序的穩定與建設祥和快樂、團結奮進的社區做出了難以用金錢衡量的貢獻。
2.2.2 經濟效益 本文中83例病人納入管理,病情穩定,大大減少了住院治療次數,減少了社會醫療資源的浪費。
3 討論
本文資料顯示與全國各地的有關報道相似,精神疾病患者給醫療單位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和經濟負擔,對政府交辦的收容治療任務理當堅決執行,可長期下去難以負重。就我國的國情而言,這些病人也難以完全由政府包干一切費用。像這樣的精神病人日趨增多,已經影響了社會的穩定,給社會、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失,精神病人造成的傷人事件已屢見不鮮,精神病患者對社會危害程度已呈逐年上升趨勢,因此,精神病病人的社區管理與防治已成為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本文試圖探討一條社區管理與治療相結合的新途徑。
關鍵詞:社區精神病;防治;信息化管理;實踐;探索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們工作壓力的不斷增加,人們的精神疾病的發生率也在不斷攀升,同時精神病患者對他人和自身造成的傷害的發生率也在不斷增高,因此精神疾病的預防、治療及預后康復等問題亦然成為了影響人們工作、生活的重要問題,此外隨著其對社會公眾造成傷害的影響程度愈來愈大,其也成為了影響公眾健康、衛生等社會問題,因此精神病的預后不僅是當前社區的重點服務對象,也是政府部門的首要公共衛生服務的重大項目[1]。我市制定了對于加強全區精神病防治工作的意見,其中明確的提出了“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加強組織領導、落實保障措施、強化社區管理、構建醫療救助體系,提高各類人群的自我防護能力,建立和完善長效運行機制”的精神病預防工作要求。故此,本工作單位北京市上莊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我市其觀點的基礎上,建立了精神患者的三級管理網絡及精神病患者的信息管理系統,并于去年年底進行了本社區內的精神患者的摸底調查,對精神患者的初步患病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并進行切實可行的隨訪工作,其總結和探索如下。
1 社會精神病防治管理體系
1.1社會支持 精神病是一個特殊的病種,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問題,因此精神病調查工作的開展也自然而然會涉及到多種社會問題,同時也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支持與協助[2]。對于社區服務中心及下屬的衛生系統而言,建立衛生、民政、公安和殘聯等多種系統組成的精神病防治工作的管理小組,對精神病患者的規劃和協調進行推動性的展開,同時需設立下屬的辦公室進行日常工作的處理和調查。
1.2業務實施體系 在對精神病的業務可以分為3個等級,并在區級地區設立專科醫院,由于我中心屬于本市的城區近郊,故而其可作為全區的精神病的防治和管理的工作中心辦公和匯總地點,對其下屬的精神病防治而言,區級的疾病預防中心可作為我區全部精神病患者業務指導的管理中心,而同時的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全區的二級管理中心,因此此地應有精神病防治醫生和開展精神病防治工作的具體措施,如重性精神患者管理、精神患者病態行為危害的預防和處理以及轄區精神患者信息管理[3]。醫院護理干預主要是目前臨床中精神病患者在醫院內接受的常規護理,社區護理干預主要以基層社區為主,定期組織護士、醫生等專業人士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及心理、生理干預,家庭護理干預則是以患者的家屬為主,通過鼓勵患者多關心、照顧患者,同時對患者正確的康復護理,以達到改善患者病情的目的[4]。而最為基本的社區衛生服務站應設立為一級防控業務,其主要的工作職責為對精神患者的發生、隨訪和預后的管理與記錄等。
1.2.1確定患者社區護理管理等級[5] 根據全國精神病防治康復工作分級管理標準,社區精神病患者劃分為4個社區護理等級,不同的護理等級有不同的隨訪要求,以便對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療、護理和康復措施。根據社區精神病患者分級管理標準,一級管理:疾病發作期、治療期,住院期間請假出院觀察者,6個月內出現過自殺行為或自殺企圖者;6個月內有影響社會或家庭安定行為者。二級管理:經過系統治療后,病情穩定超過半年但仍需要治療,連續>半年且≤2年未出現過自殺行為或自殺企圖者;連續>半年且≤2年無影響社會或家庭行為者;病情穩定但拒絕治療者。三級管理:病情穩定超過2年,自愿接受治療者;連續>2年且≤5年未出現過自殺行為或自殺企圖者;連續>2年且≤5年無影響社會或家庭行為者。四級管理:經過系統治療,病情達到痊愈且已停藥,連續5年未發生對社會、家庭及自身不良影響者。
1.2.2患者隨訪管理內容 患者一般情況:生活起居,飲食,睡眠,個人生活自理情況;精神癥狀:陽性、陰性、自知力評估,期間有無危險行為發生及次數、性質;精神疾病治療情況:用藥名稱、劑量、用法,依從性及用藥效果、不良反應表現;合并其他軀體疾病治療情況:用藥情況及藥物名稱、劑量、用法,用藥依從性,治療副反應;康復指導:個人生活能力訓練,家庭職能訓練,社會交往訓練,學習勞動訓練,職業功能訓練;心理護理及精神衛生知識教育:心理支持與疏導,疾病知識及精神衛生健康教育;患者情況變動:走失,住他處,遷出,死亡,管理級別更改,轉介措施(轉診流程、轉診目的地),藥物名稱、劑量、用法。
1.2.3隨訪方式[5]
1.2.3.1上門入戶隨訪 社區護士定期或不定期(根據患者需求)走進患者家中,按隨訪管理內容對患者及監護人進行訪視。
1.2.3.2集中訪視 社區護士定期(1次/月)到社區固定地點集中訪視,允許部分合并其他軀體疾病或精神病患者家屬參加,集中訪視同時開展精神疾病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
1.3疾病資料信息系統 我國針對精神病康復治療編制了精神病防治康復手冊,因此各級和各區的衛生服務站應該為每個管轄區域內的精神病患者建立個人的管理手冊,并且此手冊應該由各個社區的醫生進行妥善保管并按時對手冊內容進行隨訪更新,做到認真填寫和完善每位精神病患者的檔案記錄,在每次隨訪中也應該對患者的病情、診療情況、服藥情況和康復措施等信息進行管理,對患者的走失、遷出、進入、康復及復發肇事等具體項目進行核查,并交由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相關信息的電子記錄和管理。在進行各級的治療的完善同時對電子化資料的更新與管理業應不斷的更新,實現網絡化管理與基本管理二者一致,同時應借助計算機的網絡化管理對社區管理的信息完善化和簡便化[6]。爭取做到三級管理井然有序,各司其職,提高工作效率,促進去管理體制的制度化運行。
1.4醫療救助體系 根據我區人民政府對去轄內精神病患者的康復工作的要求和體現黨和政府對我區弱勢群體的關心與關愛,本社區服務中心實行對精神患者的免費醫療救助,對經濟困難者給予一定的經濟救助,在此基礎上本社區服務中心又制定了貧困經濟困難患者免費藥物領取管理意見,本社區服務中心醫療工作人員需要對其進行免費藥物的在此救助,即對醫療救助減免后的自負部分,由區精防經費列支減免,實現了貧困精神患者住院全免、門診患者每人每年減免定額管理。
2 問題與對策
2.1精神病患者的檢出率偏低 對我區的精神病患者的在檔人員進行統計分析,我區的精神患者的檢出率僅為2.7%,故而應該加強對患者檢出率的提高。本中心屬于社區服務中心范圍,且地理位置較為偏僻,故而其就診人數較少,此外對院內人員的統計也較為落后,因此對本中心精神病患者的信息系統的管理是可增強其有效控制率,同時也可以更好的對患者的就診信息進行實時的監控和把握,為后續的管理提供可靠依據,同時,要發揮本中心這一基層衛生組織的作用,與民政部門密切配合,發揮村(居)委會作用,及時掌握轄區內的精神患者情況。
2.2日常監護工作不到位 從當前統計的數據來看,各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隨訪情況結果顯示其精神病患者并沒有進行及時的隨訪,故而對患者的觀察還不到位,因此也不能全面的掌握患者的康復信息,因此在考核各個醫療衛生服務時對患者的隨訪及信息的電子化處理也應該加強,同時由于精神病患者的變動及日常的檢查不合理,因此建立清楚的臺賬勢在必行。
2.3醫生對防治專業知識匱乏 精神病的防治工作應從2005年開始實施,精神病醫生由于是其他科室的醫生兼任,因此其對專業的精神病知識的了解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缺陷,同時這些醫生對精神病的防治等問題的也研究也有待提高,因此開展精神病醫生的業務知識的學習和深入研究也是勢在必行的,務必做到每年舉辦4次以上的學習和專業培訓,同時提倡自學精防專業知識,提高精防工作水平,同時各個服務中心要保證精防醫生用于精防工作的時間。
2.4精神病患者的管理難度大 精神病患者分布范圍較廣,有些精神患者,特別是情感障礙性精神病及青年精神患者,他們不愿意公開患病情況,對社區醫生上門表示出很大的反感,對其工作極其不配合,對于這部分患者的建檔和管理還有待探討。
參考文獻:
[1]Lechner S C,Whitehead N E,Vargas S,et al.Does a community-based stress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affect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black breast cancer survivors[J].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Monographs,2014,2014(50):315-222.
[2]Korten N C,Sliwinski M J,Comijs H C,et al.Mediator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events and memory functioning in a community sample of adults[J].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2014,28(5):626-633.
[3]Chang E T,Wells K B,Gilmore J,et orbid depression and substance abuse among safety-net clients in Los Angeles:a community participatory study[J].Psychiatric services,2015,66(3):285-294.
[4]譚煥君,朱艷清,顧慧英."醫院-社區-家庭"一體化護理改善社區精神病患者生活質量及依從性的效果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2):11-13.
【摘要】目的:探討靜脈留置針在精神科病房的應用。方法 分析2010年1月-12月應用靜脈留置針的30例精神科病人。結果 30例患者中,28例為一次穿刺成功,2例為兩次穿刺成功。留置時間為3-7天。未發生與留置針相關的并發癥。結論 精神科病房使用靜脈留置針減少了患者反復穿刺造成的痛苦,減輕了護士的工作量,提高了護理工作效率。
【關鍵詞】靜脈留置針 精神病人 護理
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醫療衛生保健事業的不斷完善,靜脈留置針是一項新的護理技術操作,優點是操作簡單,可保護靜脈,減少患者由于反復穿刺而造成的痛苦和血管損傷,保持靜脈通道通暢,樂于搶救和治療。適用于需長期輸液、靜脈穿刺較困難的患者[1]。而且很大程度減輕了護理人員的工作量。我院精神科病房有許多興奮、躁動、拒藥拒食病人。同時住院期間有些合并軀體疾病,感染或發生嚴重不良反應,都需及時補充水分、營養物孜及輸入藥物治療疾病,而靜脈輸液是臨床最常見的治療措施。2010年1月-12月我院30例精神科病人采用了靜脈留置針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0年1月-12月我院精神科患者采用了靜脈留置針30例,根據CCMD-3診斷標準,符合精神分裂癥者21例,雙相情感障礙者6例,抑郁癥3例,男22例,女8例,年齡在22-68歲,留置天數為3-7天 。
1.2方法[2]:靜脈留置針又稱套管針,由先進的生物材料制成。根據患者病情、治療、年齡及血管情況的需要分別選取18G-24G等型號,選擇粗、直、血流量豐富、有彈性、無靜脈瓣且遠離關節,活動方便,易于固定的血管,對能下床活動患者不宜選用下肢靜脈。協助患者采取舒適,在穿刺點上方10~15cm處扎止血帶,以進針點為中心,按常規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膚,消毒范圍為8cm×10cm以上,待干,穿刺前檢查好留置針,嚴格無菌操作,取下針套,旋轉松動留置針外套管,囑患者握拳,操作者左手繃緊皮膚,固定靜脈,右手持留置針,在血管的上方,使針頭與皮膚成15°~30°角行靜脈穿刺,進針速度宜慢,以免過快刺破血管壁,見回血后壓低角度(放平針翼),順著靜脈走行再繼續進針0.2cm,左手Y接口,右手后撤針芯約0.5cm,持針座將針芯與外套管一起送入靜脈內,左手固定兩翼,右手迅速將針芯抽出,放于銳器收集器中。松開止血帶,打開調節器,囑患者松拳。用無菌透明敷貼對留置針作密閉式固定,用注明置管日期和時間的透明膠布固定三叉接口,為換藥、拔管提供依據。再用膠布固定插入肝素帽內的輸液器針頭及輸液管。操作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及時溝通轉移患者注意力。根據患者的年齡、病情及藥物性質調節滴速,觀察局部有無滲漏,輸液是否通暢。輸完液體后,以0.1%肝素稀釋液2~5ml注入肝素帽內,或用無菌生理鹽水5~10ml推注導管,每隔6~8h重復沖管一次。再次輸液時,常規消毒靜脈帽膠膠塞后,將靜脈輸液針頭皮針插入靜脈帽內即可。
2 靜脈留置針的護理
2.1心理護理操作前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尤其是神志清醒的患者,向其說明操作的目的,注意事項,配合方法,消除患者顧慮及緊張恐懼,爭取使患者主動配合治療。神志不清的患者,也應該向其陪護人員解釋清楚。
2.2 做好衛生宣教置管前護士應對患者和家屬講解有關靜脈留置針的知識,常見的并發癥及其預防方法,告知患者避免置管肢體過度活動。置管期間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潔、禁止淋浴等,以便積極配合,預防感染、堵管、液體滲出等并發癥的發生。告知患者不輸液時盡量避免肢體下垂姿勢,以免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血管。睡眠時注意不要壓迫穿刺的血管;更衣時注意不要將導管勾出或拔出;穿衣時先穿患側衣袖,再穿健側;脫衣時先脫健側衣袖,后脫患側。對于不合作的患者在做好解釋工作后進行保護約束,保護時注意肢體處于功能位置。穿刺時注意穿刺部位的選擇,做好基礎護理和心理護理。
2.3 病人準備 精神病人常因興奮、躁動、妄想、幻覺等精神癥狀和無自知力而不配合治療,給護理造成很大的難度。在置針前,先協助病人洗澡、更衣,將病人雙手約束于床上,取平臥位,肢體處于功能位。如果在下肢作留置針,則約束雙下肢,興奮、躁動病人還需約束肩部。
2.4 做好物品準備 本院采用美國BD公司生產的靜脈套管留置針,根據病情選擇型號相符的留置針,仔細檢查其質量,產品的失效日期,包裝是否完好,針尖斜面應銳利無鉤,套管完整無斷裂。
2.5 護理人員準備 采用六步洗手法清洗雙手及戴口罩。正確的洗手可預防外源性污染,減少感染的機會。
2.6凡留置套管針的患者輸液期間應加強巡視,進行床頭交接班。留置針留置時間一般為3~5天,不超過7天。每日2次用碘伏棉球消毒穿刺部位皮膚,更換無菌貼膜,注意觀察局部有無滲血、滲液、腫脹及局部炎癥反應等。一旦出現局部紅、腫、熱、痛、靜脈硬化等癥狀,應立即拔管,并用50%硫酸鎂濕敷或用中藥金黃散外敷[3]以促進血液循環,恢復血管彈性,減輕炎癥反應。
2.7 常見并發癥的預防 使用靜脈留置針常見的并發癥主要是靜脈炎、液體外滲和套管堵塞。2.7.1靜脈炎的預防(1)嚴格無菌操作;(2)減少機械刺激;(3)避免化學刺激,消毒時消毒液不宜過多,并且要待干。輸入刺激性藥物前后用生理鹽水沖管,強刺激性藥物盡量避免從套管針輸入。2.7.2 防止液體外滲 囑病人保持輸液肢體與心臟平齊或稍高。穿刺部位上方衣服勿過緊,避免影響局部血液回流。 2.7.3 防止套管堵食 每次輸液完畢正確封管,保持套管針通暢。
2.8 加強輸液觀察 精神病人不合作,雖然進行保護性約束,但仍然要防止病人躁動不安,將留置針掙脫,另外病人可以將約束帶自行解開而拔針,因其5~10分鐘觀察輸液部位固定情況、輸液滴速、血管有無紅腫現象,約束部位的末梢血液循環情況,保證血液回流通暢。
2.9留置針再次啟用時必須先抽回血,見到回血后才可接上液體,不宜用注射器用力將血凝塊推入血管內,以免發生堵管。
3 結果
本組有28例為一次性穿刺成功,2例為二次穿刺成功。在輸液過程中無一例套管滑出,未出現紅腫現象。留置針留置時間3~7天,無一例發生與靜脈留置針相關的并發癥。
4 討論
靜脈留置技術操作簡便,使用方便,成功率高,并發癥少,利于緊急搶救。容易被病人和護理人員接受。目前,留置針在我院精神科病房已普遍應用,雖然是應用于不合作的精神病人,但在臨床應用中,如果能夠固定好病人,觀察仔細,加強巡視,可大大減少患者反復進行靜脈穿刺的痛苦,減輕護士的工作量,提高了護士的工作效率,也為搶救病人贏得了時間。所以靜脈留置針輸液在精神科病房的輸液中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小寒,尚少梅, 護理學基礎[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88。
【關鍵詞】CNS-L;防治;鞘內注射;護理體會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急性白血病患者8名,其中男性5名,女性3名,年齡18-45歲,均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1.2治療方法對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誘導緩解后,早期進行鞘內注射化療。①鞘內注射甲氨蝶呤(MTX)(二聯),每次10mg為減輕藥物刺激引起的蛛網膜炎,可同時加用地塞米松10mg,每周2次,共3周,此后每2個月1次,持續兩年。②鞘內注射阿糖胞苷30-50mg/m2,應用方法及療程同MTX。
1.3治療效果患者中6名經鞘內注射MTX均完全緩解,另2名經鞘內注射阿糖胞苷緩解。
2護理方法
2.1術前護理①心理護理:多數患者會背上不治之癥的沉重包袱,由此產生強烈的恐懼,焦慮,憂傷等負面情緒,此時要指導患者和家屬正確對待疾病,使其恐懼感消失,希望感增加,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②術前準備:適宜的環境,備好穿刺包,對穿刺中所需的藥物仔細查對。指導患者排空大小便,放松情緒,配合檢查。
2.2術中護理①指導和協助患者保持腰椎穿刺的正確(去枕,右側臥位,屈體,雙手抱膝)。②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密切觀察呼吸、脈搏、血壓、面色變化等情況,詢問有無不適感,并詳細記錄腦脊液的性狀、壓力、滴數,協助醫師留取標本送檢。再次核對鞘內注射藥物。
2.3術后護理①觀察患者有無頭痛,腰痛等穿刺后并發癥,囑患者去枕平臥4-6小時,告知臥床期間不可抬高頭部,可適當轉動身體。本組病例中未出現此類并發癥。②保持穿刺部位的紗布干燥,觀察有無滲液,滲血,24小時內不宜淋浴。③2名注射阿糖胞苷的患者有不規則的發熱,給予患者及時補充營養及液體;給予物理降溫無效,之后給予雙氯芬酸鈉25mg納肛,患者體溫降至正常。④消化道反應給人帶來的最大損害是體能的消耗,6名患者有明顯的體重下降。因此化療期間飲食宜清淡,少量多餐,避免產氣的食物。遵醫囑給予止吐藥物,根據藥物的藥理作用,每6-8小時給藥一次,有效地緩解了患者的消化道反應。⑤患者長期化療,機體抵抗力降低容易引起感染,因此,病室應保持清潔衛生,空氣流通,每天紫外線消毒2次,30min/次,減少探視人員,注意口腔皮膚及肛周衛生,減少感染機會。
3健康指導
3.1生活要有規律,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適當進行健身活動以提高抗病能力,減少復發。
3.2預防感染,保持皮膚口腔的清潔,加強個人衛生。住所定時開窗通風。不要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做好保暖防曬工作。
3.3進食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以提高抵抗力,多食新鮮的蔬菜水果。
3.4指導病人按醫囑用藥。
3.5按時復診,定期查血常規,如有異常及時就診。
4護理體會
通過對這8名病人的護理,使我深刻的體會到優質護理的重要性。不僅可以搶救病人的生命,還可提高病人后期治療中的生活質量,減輕病人的痛苦,樹立護理人員的良好的形象。以上就是我對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防治的護理體會。
參考文獻
[1]孫敏.急性白血病化療藥物不良反應的護理措施[J].中國實用醫藥雜志,2010,5(28):210-211.
[2]Pui CH,Robison LL,Look AT.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J].Lancet,2008,371(9617):1030-1043.
1.1一般資料
本組三叉神經痛患者72例,男34例,女38例,年齡27~74歲,平均59.2歲;面肌痙攣患者47例,男20例,女27例,年齡29~68歲,平均49.4歲;舌咽神經痛患者4例,男3例,女1例,年齡47~71歲。
1.2手術方法
患者全麻后側臥位,在耳后發際內直切口,暴露乳突后部和枕骨鱗部外側部,在相當于乙狀竇與橫竇交界處鉆孔,利用銑刀和磨鉆做3cm×3cm大小的骨瓣,骨窗外側近乙狀竇。倒T形切開硬膜并懸吊,在顯微鏡下緩慢地充分釋放腦脊液,尤其注意保護巖靜脈,銳性分離目標顱神經周圍的蛛網膜,仔細尋找責任血管,并在責任血管與腦干、顱神經之間用Teflon團墊開充分減壓,對于血管壓迫不明顯的三叉神經痛,在感覺根部行定向微電凝及梳理毀損。對于舌咽神經痛患者,充分松解舌咽、迷走神經及移位減壓責任血管,并行舌咽及迷走神經根梳理。
1.3術后療效評估
將療效分為治愈(術后痛疼或抽搐消失,且6個月內無復發);有效(術后痛疼或抽搐明顯減輕)和無效(術后癥狀無明顯緩解或6個月內復發)。
1.4結果
72例三叉神經痛患者中,治愈69例,無效3例,后行三叉神經半月節微球囊壓迫術后治愈;47例面肌痙攣患者中,44例治愈、2例好轉,另1例行肉毒素注射后控制癥狀;4例舌咽神經痛患者全面治愈。術后10例因三叉神經根定向毀損術后遺留有面部輕度麻木,1例面肌痙攣出現輕度面癱。另術后出現口唇皰疹9例,腦脊液漏1例,顱內感染1例。全部病例隨訪12~24月,平均15.1月,無復發病例。
2護理
2.1術前護理
術前做好常規術前檢查,因顱神經疾病患者中老年相對較多,宜將血壓、血糖用藥物控制在基本正常范圍,高齡病人同時作肺功能及心臟超聲檢查,以客觀評估患者心肺功能,術前檢查并對手術側(左右)作好標識,積極做好基礎護理,配合醫生完成手術前的準備工作,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
2.2術后并發癥觀察及護理
2.2.1術后早期并發癥的護理
2.2.1.1頭暈、頭痛、惡心及嘔吐
是MVD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術后清醒后出現,多由于術中腦脊液丟失過多導致的低顱壓所致,少部分可能與術中牽拉小腦、前庭神經有關。可給予去枕平臥位,頭偏向健側或頭低位,根據癥狀改善情況再逐漸抬高頭位,避免過早下床活動。嘔吐時頭偏健側,保持口腔及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嘔吐物,并遵醫囑給予止吐藥物。適當增加補液,囑多飲水使低顱壓及時得到糾正。值得注意的是,持續低顱壓也可引起顱內遲發性出血,應嚴密觀察病情,如出現持續劇烈頭痛、嘔吐頻繁、意識改變時,及時通知醫生復查頭顱CT。
2.2.1.2顱內出血
顱內出血尤其是后顱凹術野出血是MVD最嚴重的術后并發癥,也是MVD手術死亡的主要原因,手術損傷和牽拉小腦過度、巖靜脈處理不當及患者原有高血壓及糖尿病史等基礎疾病均是出血發生的原因[1-4]。因此,術后要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瞳孔及意識,如果患者術后長時間不清醒或清醒后轉為嗜睡、意識模糊,血壓升高、脈搏洪大有力,呼吸深慢,應考慮顱內出血可能,需及時行頭顱CT檢查。我科MVD術后4~6h常規行頭顱CT檢查。
2.2.2術后中期并發癥的護理
2.2.2.1顱神經損傷
包括面部麻木、耳鳴、聽力下降、面神經癱瘓等。面部麻木主要是因為三叉神經感覺根術中搔擾或術中責任血管不明確而行定向毀損有關;耳鳴、聽力下降主要多見于面肌痙攣術后,面聽神經解剖結構毗鄰,作面神經減壓時不可避免造成對聽神經牽拉以及手術操作引起相應神經滋養血管痙攣[4];目前認為,MVD術后面神經癱瘓主要可能與術中激活皰疹病毒感染、面神經滋養血管痙攣、減壓墊片壓迫有關[2-4]。本組三叉神經痛患者有10例于術中探查發現責任血管不明顯,行定向毀損后出現患側面部輕度麻木、耳鳴聽力下降7例,遲發性面癱3例。遵醫囑使用擴血管藥、神經營養藥并輔以中醫針灸等治療,如有眼瞼閉合不全,可遵醫囑給予抗生素眼藥水白天滴眼4~6h一次,睡前可涂眼膏,以保護角膜,預防角膜炎的發生。
2.2.2.2口角皰疹
三叉神經痛MVD術后多見,多在術后2~3d出現于術側上、下唇及口角,認為是三叉神經半月節潛伏的單純皰疹病毒(HSV)在手術時被激活所致[2]。本組9例患者術后出現唇周水皰及疼痛,采取保持局部的清潔干燥,給予抗病毒藥膏外涂等,必要時口服抗病毒藥。2.2.2.3腦脊液漏表現為耳漏、鼻漏或切口漏,主要因為術中縫合硬膜不嚴密,或術中打開乳突氣房,骨蠟封閉不嚴密、腦脊液經乳突小房至耳及鼻腔流出[2]。一旦發現腦脊液漏應及時通知醫師,囑患者臥床休息,抬高床頭30°或半坐位,置漏口于高位以利于漏口的愈合,同時告知病人嚴禁填塞和沖洗鼻腔,不用力打噴嚏、咳嗽,防止逆行感染,必要時行二次封閉修補手術。對于腦脊液切口漏,可在無菌下縫合漏口,切口處加壓包扎,必要時行腰大池引流放腦脊液。
2.2.3術后晚期并發癥的護理
主要是顱內感染,盡管發生率不高,一旦出現,治療往往比較棘手,其治療療程長,常需進行腰穿等侵襲性操作,因此,在護理過程中,應使病人了解顱內感染的相關知識。如患者術后3d體溫高于38.5℃,持續不退,伴有頭痛、嗜睡、精神差、頸項強直等癥狀,應考慮顱內感染可能[2],在積極處理高熱,按醫囑正確使用抗生素前提下,配合醫生行腰椎穿刺檢查,同時動態監測腦脊液性質、顏色及化驗報告結果等。
2.3出院指導
應詳細交待出院后的注意事項。出院后多休息,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抽煙、飲酒,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注意切口干燥,出院1周后洗頭洗澡,避免局部撓抓導致切口感染。若有遲發性腦脊液漏或體溫增高、頭痛及發熱等癥狀,應及時就醫,以免耽誤病情延誤治療。如有復發要及時就醫,告知病人復發再次手術效果仍非常理想,不可自行濫用藥物或亂投醫,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3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