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環境問題的解決途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輸電線路產生覆冰的原因不同,導致了覆冰出現了多種類型,主要可以對其進行幾下劃分:①根據冰的變現形式可以分為晶狀、粒狀霧凇、混合凇和濕雪;②根據成冰的原因可以分為云中、降水、升華三種覆冰;③根據輸電線上冰的增長情況可以分為干、濕兩種增長過程覆冰;④根據輸電線上冰的形狀可以分為,新月形覆冰、圓形覆冰、翼形覆冰以及不規則形狀的覆冰。其中濕雪以及混合淞對電力系統的正常運行產生的影響最大。
1 輸電線路覆冰的影響
(1)覆冰導致輸電線路過載引發事故。主要包括:輸電線路表層發生斷裂;導線抽出;導線離地面過近,出現閃絡,或者導線之間有接觸發生起火;懸垂線斷裂,拉線線夾斷裂;塔體傾斜,出現倒桿現象等。
(2)相鄰輸電線路覆冰、破冰不均勻引發的事故。相鄰的輸電線路覆冰或者脫冰的不均勻,會在線路上產生較大的張力差異,導致導線發生滑動,會造成輸電線路表層發生破損或是斷裂;輸電線路上較大的張力差異會傳輸到直線桿塔上去,改變絕緣子串的位置,使其發生破損或者斷裂;如果這種輸電線上的張力差達到臨界值,將導致橫擔出現轉動現象,拉線和導線之間產生相互撞擊,對拉線造成破壞,嚴重的會導致桿塔的傾斜或倒塌。
(3)絕緣子串位置出現的覆冰,會引發冰閃事故。作為污閃的一種形式,冰閃事故也會帶來嚴重的危害。絕緣子串位置出現覆冰時,使得其絕緣性變弱,減小泄漏的距離。在覆冰融化時,電解質和水的作用,形成了一層導電膜,最終導致該絕緣子串的閃絡電壓下降,在低溫情況下覆冰的融化,通常都在有霧的情況下進行,這就使得導電膜的導電性增強,引發冰閃事故。
(4)覆冰輸電線路的抖動破壞有關的電力設施。輸電線路在覆冰不均勻時成扇形或者新月形時,若是風力較大,輸電線路發生大幅度抖動,這對輸電線路的安全產生的很大的影響。
2 低溫環境下輸電線路覆冰問題的解決辦法
輸電線路覆冰其安全穩定運行產生著很大的危害,因此要解決好輸電線路覆冰問題,做好除冰和防冰的工作。
2.1 交流融冰法
交流融冰法指的是,將交流電輸入到覆冰的輸電線路當中,提高覆冰輸電線路的溫度,為融冰工作提供必要的熱量,使所覆的冰均勻快速的融化。
交流融冰法目前主要由三種,分別是交流短路融冰、零起升流融冰和負荷融冰。
交流短路融冰是指對覆冰輸電線路整體三相短路,短路后,利用斷路器想短路線路施加電壓,電壓的增大,會導致電流的迅速增強,對覆冰輸電線路就行加熱,使其覆冰均勻的進行融化。
零起升流融冰是指對覆冰輸電線路的末端進行三相短路,這樣就在變壓器組與覆冰輸電線路之間形成了單獨的電氣回路,使用變壓器組的勵磁升壓增強輸電線路中的電流強度,當電流強度達到某一臨界值時,輸電線路的溫度達到融冰的條件,冰層開始進行均勻的融化。
負荷融冰是以電網調度的安全正常運行為基礎,最大限度的增強覆冰輸電線路的負荷,使得其電流增大,為覆冰的融化提供足夠的熱量。同時,在實際的工作中,我們要盡量在安全使用的輸電線路中留有一些電流,這樣能夠有效地緩解輸電線路覆冰的產生。
2.2 直流融冰法
直流融冰法在處理輸電線路的覆冰問題時,最為有效和可靠。輸電線路中上的交流抗阻十分大,而且輸電線路的橫截面積也很大,在這種實際情況下,進行交流短路融冰的難度很大,因此不經常采用交流融冰法。在輸電線路上的直流抗阻相比交流抗阻來說相當小,大約為其十分之一。所以,在日常的覆冰輸電線路的融冰工作中,常采用直流融冰法,在提供同等的融冰電流進行融冰時,直流法對電源容量的要求較低,更為經濟實用。
直流融冰技術的優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直流融冰技術能夠針對實際情況的不同調整電流和電壓的值,從而能夠更經濟有效的完成融冰工作,這些實際情況主要是指輸電線路中導線的具體長度和其寬度。
②采用直流法融冰對整個電力系統造成的影響較小,有效的避免了安全事故的發生。目前,在直流融冰法中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主要包括:第一,相比其他方法,直流融冰法較為繁瑣,在實際應用中容易產生諧波,同時,功率損失情況嚴重。這就要求在使用直接融冰法時要配備適應的濾波器;第二,采用直流融冰法時,要有相應的保護設備進行系統的保護工作,使得其成本相對較高。
2.3 分裂導線融冰法
在220kV到500kV的輸電線路中,較為常用的融冰方法就是分裂導線融冰。由于220kV到500kV輸電線路中的分裂導線橫截面積較大,對融冰時的電源的容量要求也較大,這種方法能夠有效的增大電流的密集度,有效的增強融冰線路處的電流,更好的完成融冰工作。在利用分裂導線法融冰時,要確保分裂導線之間的絕緣性,安全起見,還要在各個子導線上分別安裝可遠程操作的斷路器,不僅能夠簡化操作還能更好的做好對融冰工作的監督。這種方法通常應用在較大面積覆冰的輸電線路中。
2.4 自然除冰法
借助于自然的條件進行除冰的方法叫做自然除冰法。這種方法廣泛的應用了自然的力量,借助于風力、引力以及自然溫度的變化進行除冰。在對輸電線路進行除冰時,需要在其上安裝一些簡單的設備,例如,除冰環、平衡錘、阻雪環等等。相比其他方法,自然除冰法操作簡單,成本也較低。在自然除冰法中,較為常用的手段是對輸電線路涂抹相應的憎水和憎冰涂料,以便防止覆冰的產生。目前使用的憎水和憎冰涂料主要有烷烴、有機硅、有機氟和烯烴等的化合物。自然除冰法的效果不如以上三種方法明顯,但是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并且不用對覆冰輸電線路進行復雜的處理,可用于降低覆冰帶來的影響,在日常中的應用最為普遍。
3 低溫環境下輸電線路覆冰問題解決技術的發展方向分析
在解決輸電線路覆冰問題時,首先要考慮到除冰的效果和成本,為了更好地做好此項工作,在未來解決覆冰問題時,從以下方面進行改進:
(1)運用科學的方法,建立和完善除冰融冰的相關規定和準則。使得除冰融冰工作有規可循,在最短的時間內回復覆冰電路,使其正常工作,化解危險。
(2)加大對防冰涂料的研究工作,開發出性能更好的防冰涂料,使其在進行防冰時,不對輸電線路造成危害。
(3)加緊對導線、地線等的研究工作,使其能夠適應利用電磁除冰的要求,電磁除冰有著良好的應用前景,其效果明顯,對資源的消耗較少,但是對相關輸電線路的抗損性提出了要求,所以要加大對所用導線等的研究。
(4)利用太陽能進行除冰融冰。要對其可行性進行分析,通過在輸電線路上涂抹某種吸熱劑,到達高效、簡便、低成本除冰的目的。
4 小結
上文就對低溫環境下輸電線路覆冰解決途徑的討論。首先對輸電線路的覆冰種類和原因進行了介紹,然后提出了相關的解決方法,最后指出了其發展的方向。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做好除冰融冰工作,保證電力系統的正常運行。
【參考文獻】
[1]楊晴,王駿.國內外抗病融冰技術研究綜述[J].云南電力技術,2008(36):65-66.
[2]牛文娟,蔣春芳,張婧.線路負荷融冰方案研究[J].紅河水,2010(29):121-123.
[3]凌平,錢之銀,趙文彬.華東電網輸電線路覆冰災害防治體系的研究[J].華東電力,2008(36):1-4.
解決環境問題,最終還是從人類自身著手。
1、環境問題是工業文明的直接代價。
2、樹立環境意識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思想基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3、依靠科學技術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關鍵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用科學技術的新成果解決發展中面臨的環境問題。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環境問題趨于惡化,出現了以全球氣候變暖、生物多樣性破壞等為主要特征的第二代環境問題。因此,全球要面對以 工業 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為主要特征的第一代環境問題和具有全球性特征的第二代環境問題相互交織復雜的局面。實現環境成本內部化是治理環境問題的有效手段,早已經成為國際共識。不過,如何有效協調各國在全球性環境問題的關系以實現對全球性環境問題的有效控制和治理,在全球范圍內實現環境成本內部化,卻成為困擾國際社會的難題和人們關注的焦點。
本文以開放 經濟 條件下的環境成本內部化為中心,分析了國際貿易機制對一國環境及全球環境的不同影響,通過對行業環境成本內部化程度的最優選擇模型分析了全球環境成本內部化存在差異的原因,并對環境成本內部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以及存在環境成本內部化程度差異下的國際貿易存在的沖突進行了分析。最后,本文在分析我國環境問題、環境成本內部化的現實狀況以及全球環境成本內部化趨勢的基礎上,對于如何調整我國外貿政策以及相關國內政策提出了政策建議。
本文得出結論,全球公共產品的性質是全球環境區別于一國環境的根本,全球性政府的空位和融資機制缺乏是全球性環境問題難以治理的根本原因;環境成本內部化程度是各國根據本國國情進行利己選擇的結果,行業差異以及環境外部性存在領域的差異是環境成本內部化程度的最優水平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國際貿易;環境成本;內部化
序言
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在發達國家發生了一系列環境公害事件,如1943年的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1948年的多諾拉煙霧事件、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1961年前后的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53~1956年水俁病事件、1955~1972年富山痛病事件。這些公害事件是西方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經濟 發展 模式所帶來的惡果,對人類健康甚至生命構成直接威脅,引起社會各界對人與環境關系的反思。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國際社會掀起了一股環保浪潮,環境問題進入國際主流社會的視野。為有效控制、治理和預防環境問題,西方發達國家相繼采取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措施。20世紀80年代以來,出現了以全球氣候變暖、生物多樣性破壞等為主要特征的、具有全球性影響的第二代環境問題,兩代環境問題相互交織,增加了環境問題的解決難度。全球環境問題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相對缺乏,環境壓力大。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長期保持快速增長,粗放式經濟增長造成了對環境的巨大破壞。實現環境成本內部化以解決環境問題,對于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碩士 論文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各國之間的相互貿易使環境問題產生了一定差異。各國環境稟賦狀況及環境問題的差異,導致難以在全球范圍內統一推進環境成本內部化,全球范圍內各國環境成本內部化程度也不盡相同。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國際貿易下環境成本內部化為中心,進行深入探討。
本文采取理論研究法、比較研究法等多種研究方法,同時,注重一國環境問題與全球環境問題的差異、各國環境成本內部化的差異,注意吸收國際經濟學、新公共 金融 理論、新制度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
本文分為五個部分:環境成本內部化的相關概念界定、國際貿易中的環境問題的演化、全球環境問題的治理和環境成本內部化的國際實踐、國際貿易與環境成本內部化國際差異的相互影響、環境成本內部化趨勢下我國外貿及相關政策的調整。
第一章對環境、環境問題、環境成本等與環境成本內部化有關的重要概念進行界定。
第二章第一節對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環境的經濟價值是環境問題產生的前提,本文從新制度經濟學角度對商品價值和環境價值進行剖析。環境問題的癥結在于環境的外部性,環境公共產品性質導致環境產權難以清晰界定,從而產生環境成本外部性,致使市場機制不能準確反映環境稀缺程度,環境價值長期被嚴重低估而導致環境問題產生。第二節分別分析了國際貿易對一國環境與全球環境的影響,在國際貿易對一國環境總體影響不確定的情況下,國際貿易仍然可能導致全球環境問題趨于惡化。
第三章首先分析了全球環境問題難以治理的原因,全球公共產品性質是全球性環境問題與一國國內環境問題的根本區別,全球性政府空位和融資機制缺乏是全球性環境問題難以治理的根本原因。在全球產權難以有效界定和利益主體空位的情況下,各國在國際環境問題上的利己行為以及全球性環境問題 歷史 責任和現實責任難以清晰界定,加大了全球環境問題解決的難度。環境成本內部化作為解決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已經達成共識,環境成本內部化理論總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提出了解決環境問題的三條思路。最后,本章分別對這三種解決思路及其國際實踐進行分析。
第四章首先通過一個模型分析了國際貿易下行業環境成本內部化程度的最優選擇,發現出口行業和進口競爭行業的差異以及環境外部性是發生在生產領域還是消費領域對于一國環境成本內部化程度的最優水平具有重要影響,一國環境成本內部化通過國際貿易機制對他國產生影響。環境成本內部化對各國比較優勢、產業競爭力以及各國商品結構和國際貿易結構產生重要影響。各國環境成本內部化程度是各國根據國情進行選擇的結果,全球范圍內各國環境成本內部化程度不盡相同,這種差異容易導致各國在貿易領域產生沖突。面對環境成本內部化差異下的國際貿易沖突,對貿易政策和環境政策的關系、各國環境成本內部化速度和全球性環境問題的責任分配等方面進行有效的國際協調,具有重要意義。
第五章對環境成本內部化趨勢下我國外貿政策及相關國內政策調整問題進行了探討。在分析我國環境問題及環境成本內部化現狀的基礎上,在全球環境成本內部化成為趨勢的背景下,應積極 發展 以環境標準為支撐的綠色貿易戰略,并對相關國內政策進行調整,以實現 經濟 與環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環境教育;發展策略;教師專業水平
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和發展,在教育中將實際的社會發展情況應用到教學工作中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環境問題顯然已經成為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挑戰,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主力軍,也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將環境教育引用到教學中是必要的。高中地理的學習內容廣泛,是學生學習環境知識的重要階段,但是要將環境教育完全滲透到高中地理教學中仍舊需要不斷研究。
一、對環境教育的基本認識
環境教育對于教育者來說是一個比較新穎的詞語,環境所涉及的范圍是非常廣泛的,因此環境教育所涉及的問題也相當得多。自環境問題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以來,關于環境教育的研究一直在持續進行,因此,我對環境教育也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環境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認識到環境與人類發展的關系、實際的環境問題以及保護環境的相關措施和技術等。
環境教育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是對環保問題的講解,著重介紹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其二是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在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環境污染對人類生活產生的影響以及環保問題解決的相關措施;其三是環境的基礎知識,這里面更多的是理論基礎,例如環境的監管和控制以及環境質量的檢測等。
二、高中地理中滲透和整合環境教育的主要教學方法
高中地理教學的方法是非常豐富的,要想將環境教育滲透到高中地理教學中需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才能保證地理教學的質量,完成環境教學的工作。高中地理教學主要是課堂教學,因此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主要方式。首先,可以利用直接講授的方法,這是傳統的進行高中地理教學方法之一,對教師綜合素質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在這種方法下學生可以對環境知識有更加直觀的了解。其次,將多媒體教學方式應用到教學過程中也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這種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上放映一些與環境相關的視頻,可以讓學生具體地認識到我國的環境問題,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最后,可以在課堂上開展一些討論活動,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相互學習,在討論活動過程中可以加深學生對環境的理解,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除了理論知識的學習外,同樣應該為學生提供實踐學習的機會,這是高中地理學習中的重要部分。實驗教學是比較容易執行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一些地理實驗讓學生具體看到一些自然災害產生的原因或者環境問題的檢測,這些都可以讓學生親身感受環境與人類的聯系,同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還可以開展全校性的校園活動,組織學生清理校園的垃圾,讓學生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也可以讓學生獨自走訪周圍的居民,了解周邊地區的環境情況,并根據得出的情況進行具體的研究。實踐教學不僅是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中,也是讓學生切身體會環境問題的重要方式。
三、高中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滲透與整合的策略
1.充分了解環境教育,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
環保教育對教師來說相對陌生,要將環保教育滲透到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了解環保教育的內涵,因此教師在加強環保教育的同時,要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學校對教師可以展開一些培訓活動,通過這些培訓教師可以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知識,同時教師之間加強教學經驗的交流可以讓教師共同努力和進步,更好地進行環保教育滲透與整合工作。
2.結合高中地理教材,加強學生環保教育的學習
環保教育的滲透與整合是建立在學習高中地理知識的基礎上的,因此高中地理教材是不能舍棄的,教師需要將高中地理教材和環保教育結合起來,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和環境知識,而且需要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高中地理學習和環境教育的統一,達到環境教育的目的。
3.充分開展保護環境的活動
開展活動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和環境知識的重要方法,也是讓學生真正樹立環境保護意識的重要途徑。例如,學校可以進行環境問題的知識講座,讓學生了解最新的環境問題動態,切實體會到現如今的環境問題;另外,組織學生進行戶外實踐活動也是重要的環節之一。
環境問題是社會發展過程中急需解決的,也是人類正常生活的保障。將環保教育滲透到高中地理教學中是進行青少年環保教育的重要舉措,在未來環保教育工作中仍舊需要進行,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
參考文獻:
[1]段景春.地理教學中的環境觀教育[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4):11-12.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城鄉差距日益嚴重,雖然近幾年來,國家的惠農政策已經做到了極致,但是大多數農民還是選擇進城務工,尤其是年輕人,大部分還是會選擇進城打工,導致現在的農村大多只剩下老人和小孩,使得我國新農村的環境問題更加嚴重。
1.1水環境的調節功能下降
如今的農村已經再也不是以前的農村,大量荒地無人去種植,使得農村整體氛圍比較蕭條。農村的環境問題最主要的就是水環境的調節功能明顯下降,這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農村河床的整體抬高,從而導致大部分的河道出現淤積的現象,使得有些地方嚴重缺水,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破壞。同時也會對農村的生物多樣性產生影響,生物會由于不適應當地的環境而發生大規模的遷徙。
1.2土地板結嚴重
由于大量有知識、有文化的年輕人選擇進城務工,留下來的都是一些中老年人,他們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觀念并不強,從而出現濫用農藥化肥的現象。長此以往,造成了現在農村土地的大量板結,土壤中的有機質大量減少,這對于農村的危害和影響是巨大的。土地板結嚴重將會為以后的作物種植帶來很大的難度。莊稼種植在缺乏有機質的土壤中是不會得到充足的養分的,致使莊稼大量減產。
2解決目前新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問題的具體措施
目前,我國新農村存在的一些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只有采取一些具體的措施,真正地解決新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問題,才能改善新農村環境。
2.1加大資金的投入
加大資金的投入是解決目前新農村環境問題的首要措施。雖然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是農村還存在著豬圈、糞池等設施,這種設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新農村的環境。同時,新農村缺乏一些公共的垃圾處理設施,出現垃圾任意堆放的現象。國家應該加大資金的投入,為我國新農村建設提供一些必要的基礎設施,比如垃圾處理場、垃圾桶、路燈等。在解決新農村綜合環境的問題上,必須要在加大資金投入的基礎上進行,不然新農村的環境綜合整治將會寸步難行,加大資金的投入同時還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返鄉。在資金投入方面也應該加大對農民的優惠政策,目前已有的惠農政策有種地再也不用交錢交稅,這種惠農政策在我國農村得到了很大地反響。
2.2綜合治理環境
綜合治理已經被破壞的環境是解決目前新農村環境問題的基礎。只有將現已被污染的環境治理好才能談及其它。農村的相關部門應該將農村環境治理做成一個完整的規劃,對河流、山坡、土壤等進行綜合治理,邀請相關專家到新農村進行考察,接受專家們的建議,保證在治理環境方面做到高效快捷,最好能夠采用高科技的手段和設備。比如,在河流治理方面,農村相關部門首先應該徹底清除河道下面積壓的淤泥,使河道恢復到正常的高度。同時還應該將河面上覆蓋的一些對于河流有嚴重危害的植物做到徹底清除。定期為河道清理雜草,待河水的水質變得較好的時候,可適當放養一些魚苗,種植一些能夠凈化河底水質的水草。綜合治理已被污染的環境是改善新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問題的必要途徑。
2.3增強農民保護環境的意識
增強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是解決目前新農村環境問題的根本保證。只有從根本上強化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才能保證新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順利實施。在環境綜合整治的問題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其別人來對當地的環境問題進行治理,不如強化當地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自行治理。相關部門可以定期向農民傳授一些知識,提高農民保護環境的意識,消除農民一些陳舊的觀念,幫助他們能夠更好地順應社會的發展,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可以在新農村的未來發展中形成一股全新的風貌,鼓勵當地農民自主地對當地的環境進行綜合治理。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