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學朗讀訓練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指導朗讀,幫助學生把握朗讀的技巧
教師在指導朗讀時,首先要熟悉教材,把握好朗讀訓練的重點,弄清每句話的速度、語調、感彩;體會文章的內容,所表達的意思,再根據課文的特點,有目的的具體指導某一段,某一句,然后再整體朗讀。這樣訓練有利于培養朗讀能力,體現循序漸進的過程。
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可以采用富有感情的教師范讀和錄音帶示讀,讓學生在聽讀中反復體味和模仿,逐步使他們領略朗讀的技巧,懂得發聲、讀音、輕重、停頓、等要領,聞之“恍如眼前”,如“身臨其境”,從而達到“目視其文,口發其聲,心同其情,語醉其音”的效果。
當然,教師范讀時要讓學生邊聽邊想,邊看邊畫,正確聽出切奏、停頓和速度,輕重緩急,讓學生進入意境。無論放錄音還是教師范讀,都要根據課文的特點來確定示范的時機。一般來說,教師全文范讀可放在總結課文之前。正當他們想讀好,而又讀不出那種感覺時,這時教師說:“看我讀。”學生就會豁然開朗,達到預期的效果。至于以一些重點句段的示范朗讀,一般是跟提問連在一起,隨時示范。如:(1)聽老師讀這段課文,看老師強調了哪幾個詞語?再想想為什么要強調這些詞語?(2)聽老師讀這篇課文的結尾,幾種讀法中,你最喜歡哪一種?為什么?……這樣的提問必然引起學生的注意,引起他們的思考,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從中學到具體可感的朗讀知識和技巧。特別是有些詞句的意思“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更要注意指導學生依靠語感的模糊識別功能,在朗讀時進行適度的把握。把文字上無法表達的內在情感通過語調的輕重緩急充分表達出來,把學生吸引到優美的語境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
二、創設情境,調動學生朗讀的興趣
1、生動優美的旁白性描述,也可以設計恰如其分的富有激情的、緊扣兒童心理特點的課堂導語,還可以運用合適的精美的圖畫……把學生帶入精心營造的境界中,調動學生朗讀的興趣。
2、巧用電教手段,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在朗讀教學中利用幻燈、錄像顯露出教材中的情感色彩,使畫面與課文融為一體,使學生受到感染。
3、借助音響,以聲傳情,渲染氣氛指導感情朗讀,使學生沉浸在喜怒哀樂的情境之中,豐富感性認識,加強對課文的理解,深入領會文章蘊含的思想感情,才能讀出讀者的心聲,優化課堂教學效果。
4、想象畫面,加強有感情的朗讀練習。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用不同語調朗讀,邊讀邊想象文中所描繪的人或事,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基調。學生反復練習感情濃的課文,邊讀邊浮想聯翩,然后通
過進一步文字分析再造想象,把學生帶入作者精心營造得境界中。
三、師生評價,落實朗讀訓練的效果
為了讓朗讀訓練卓有成效,教師不僅要給每個學生充分的時間自讀,還要針對學生在朗讀中出現的各種情況,及時反饋評析。可以用評議與考核相結合的方法,引進競爭機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采用集體指導與個人個別指導相結合的方式,針對普遍性和有典型意義的問題進行集體指導,其他的采用小組或個別指導。評議要結合朗讀材料進行,不要泛泛而談,語氣要溫和,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不僅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也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與學生評論相結合,放手讓學生討論,各抒己見,對錯誤的見解絕不諷刺、挖苦。為了大面積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培養朗讀尖子,讓他們去指導其他同學,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四、創造廣闊的朗讀環境,讓學生讀有提高
朗讀技巧的自覺掌握和運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復的、多種形式的朗讀中進行訓練。為保證每節課每個學生都有朗讀的機會,設計朗讀的形式也要為全體學生服務。可采用齊讀、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教師引讀、個
一、結合講讀過程進行朗讀訓練
如小學語文第二冊《小壁虎借尾巴》的第七自然段,首先,讓學生明確本段內容;然后,讓學生根據這段內容采用適當的語調去讀,教師可指導學生想:媽媽為什么笑著說?因為它聽了小壁虎借尾巴的經過,感到孩子不懂得自己尾巴有再生的能力,不用借,同時別人的尾巴都各有各的用處,是不能借給他的,心里疼愛小壁虎,所以笑著說。讀時語速要放慢,充滿感情地讀出關心、疼愛。“小壁虎轉身一看,高興地叫起來”。他為什么“高興地叫起來”?因為他歷盡艱辛都沒借到尾巴,這時候一轉身發現自己又有了尾巴,這時候是多么驚喜啊!讀的時候聲音要響亮,語速稍快,“新尾巴”要讀重音,讀出為自己尾巴有再生能力而高興的語氣。這樣指導,使學生在理解自然段的同時,進行了朗讀訓練。
二、抓住關鍵詞語進行朗讀訓練
如小學語文課本第二冊《司馬光》中的“花園里有假山,假山下邊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裝滿了水”。指導朗讀訓練的過程如下:(1)同學們看圖。你是從哪里看出這一口水缸在的?讀的時候,要突出哪個字?(大)(2)這個句子還寫了這口大水缸怎么樣?你認為哪個字很重要?為什么?(滿。水缸大,裝的水又滿,小朋友掉下去才有危險)那么,讀的時候要突出哪個字?(3)練習朗讀,注意把“大”和“滿”讀得重一點。學生懂得了怎么抓住句子的關鍵詞語,并在訓練中滲透學法指導。
三、借助提示語進行朗讀訓練
提醒學生注意并揣摩描寫人物語言的提示語,可以幫助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如小學語文課本第五冊《你們想錯了》寫到士兵與的對話。一個士兵作出種種丑態后對“威嚇地吼道”,而面對威嚇,卻是“淡淡地說”。讀的話,可以這樣指導:(1)這里的“淡淡”是什么意思?淡淡地說了什么話,讀一讀。(2)面對敵人的威嚇和吼叫,他為什么只是“淡淡地說”?(3)的這些話是“淡淡地說”的,該怎么讀?這樣有意識地經常選擇課文中一些典型句段進行朗讀訓練,使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就能逐漸形成能力。
四、采用多種形式進行朗讀訓練
變換提問角度,以問促讀是指導學生讀書的重要的方法之一。變換提問的角度可以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小學語文第四冊《富饒的西沙群島》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話,西沙群島一帶,海水呈現出多種色彩,有深藍的、淡青的、綠的、淡綠的、杏黃的,一塊塊一條條地交錯著,五光十色,異常美麗。指導朗讀過程如下:(1)這句話寫西沙群島的什么?(海水)西沙群島一帶的海水是什么樣的?(讀一讀)。(2)你覺得這句話的哪個詞最能表現這里海水的異常美麗?(五光十色)課文怎樣具體寫海水的五光十色?讀一讀。(3)西沙群島一帶的海水的確異常美麗,我們來齊讀一下好嗎?像這樣,多遍朗讀同一內容的課文時,每遍讀提問的角度不同,訓練的目的各異,學生經過反復朗讀課文,理解加深了,朗讀的興趣更濃了。
“創新能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這是同志早在1995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的講話中指出的。進入21世紀,積極推進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已經成為當今教育發展的主流。因此,加強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發展的前提。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下面,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訓練;優化策略
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項重要任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從而達到美感、樂感、語感、情感的和諧統一。朗讀是溝通讀者與文本互動的橋梁,是讀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讀是我國語文學習的傳統方法,是現代語文學習的一個關鍵環節。但在日常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往往成為課堂的匆匆過客,學生的朗讀準確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況普遍存在。我就結合自己開展小學語文朗讀訓練的經驗,談一談相關教學策略。
一、加強范讀,示范啟發。
朗讀是“口耳之學”,朗讀教學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聽”。學生的朗讀水平與教師的朗讀水平密切相關。因此,教師的示范朗讀極其重要。“范讀”是教師從教材中感受、理解作者的情感,把無聲的語言文字通過有聲的朗讀正確、示范地表達出作者情感的一種教學手段。
(1)以聲傳情,激發興趣,增強能力。教師精彩的范讀,以聲傳情,形神兼備,不僅能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產生感情,還能使學生受到教師所讀文章情感的感染,從而與教師、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這樣,學生就會表現出一種情緒上的沖動,產生一種一讀為快的欲望。在這種狀態下,教師的范讀不僅激發了學生朗讀的興趣,同時還有助于化解學生在朗讀中遇到的困難和疑點以及朗讀技巧、方法的掌握,學生在初讀與教師范讀后的再讀中逐步提高了自身的朗讀能力。相對而言,對于低年級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和增強,教師的范讀更為重要。
(2)以聲傳情,輔助理解,培養語感。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把教材的語言文字化作有聲有色的畫面,使學生在形象感受語言文字的基礎上,再次置身于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中并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使課文的思想意義形象化地滲進了學生的心靈,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課文。于是就在教師范讀過程中,學生通過揣摩、領會、聯想、想象、體味等一系列感知活動,增強了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性,學生的語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培養。中低年級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較低,對課文的理解有困難,教師的范讀就顯得更為重要。所以,為了在教學中充分發揮范讀的優勢,教師在備課時必須對課文反復朗讀、體會,作到了然于心,這樣方能作好“示范啟發”。當然,教師的范讀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啟發”的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教學中,要求學生要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根據從教師示范朗讀中獲得的直觀感受,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按“自己的方式”去朗讀。教師的示范、指導要和學生的自我探究、自我創造有機結合起來。
二、引發學生朗讀的興趣,營造良好的朗讀氛圍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課內接觸到的閱讀材料是有限的,課外閱讀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的有效途徑,朗讀作為閱讀的一部分,教師可以以一些活動為載體,鼓勵學生課外朗讀、誦讀,提高朗讀水平,積累語言。可舉行朗讀比賽、課本劇展示會、演講賽等活動,讓學生朗讀由課內向課外延伸,低年級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甄別能力有限,起始階段可由教師向學生推薦朗讀篇目,可聯系家長輔助學生朗讀。中年級語文教材中,詩歌、童話等體裁的課文有著準確的用詞、生動的造句、回環的音韻、錯落的節奏,它們都是培養兒童語感的極好材料。教師不僅要留意發現其中的音樂性,而且還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感受、欣賞、認識語言的音樂美。在朗讀中,富有音樂性的語言變成了語言性的“音樂”,學生聆聽著自己朗讀的聲音,真切地感受到了語言的美。如此不但鍛煉了學生的朗讀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對語言的敏銳感受,像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學生成了“詞的音樂家”。
三、形式多樣,合理運用。
一、朗讀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語言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任務是發展學生的語言。語言是一種由語音、詞匯、語法構成的復雜系統,學生要掌握語言,必須將這些因素“內化”。朗讀形成的信號刺激強度,遠遠超過學生默讀、教師講解等。朗讀可以更加有效地把書面語言系統“內化”在大腦之中,逐漸建構、完善一個處理語言的“格式塔”,從而把語言學習過程變成語言習得過程。
二、朗讀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語文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時注意力穩定性大多較差,而大聲朗讀能使他們保持注意力的穩定,有利于對課文內容的思維、理解和記憶。此外,課文是用書面語言表達出來的,學生僅憑默讀和教師的講解固然也能對課文內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輔之以朗讀這一重要的聲音因素:使幾種器官并用,就可以通過語音的停頓、輕重、抑揚、急緩等。把書面上無法用文字表達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現出來,這樣也使學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古人所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即說明了這個道理。
三、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表達,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無論哪種表達,都要求做到用詞準確、生動,語句通順、連貫,句式靈活、多樣,內容具體、清晰等。如前所述,學生語言發展是一個不斷從“內化”到“外化”的過程,其中“內化”是基礎,沒有這一基礎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讀,可以使學生對讀過的文字印象深刻。宋代學者朱熹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通過朗讀課文,學生可以積累語言材料,掌握各種句式,學到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將會促進說話、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張中行先生所說:“讀,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變為身內之物,并積少成多,這就成為寫作的資本。”他又指出:“你不讀,或讀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達框架茫茫然,拿起筆就難于得心應手。反之,多讀,熟了,筆未著紙,可用的多種表達方式早已蜂擁而至,你自然可以隨手拈來,不費思索而順理成章。”
四、朗讀可使學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訓練;朗讀技巧;審美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5-0092-01
朗讀訓練是一項不容忽視的閱讀基本訓練,是眼、耳、腦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的活動。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有助于訓練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智力,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由此可見,朗讀訓練是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手段。
朗讀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培養好學生的朗讀訓練和提高他們的朗讀技巧,有利促進表達能力的提高,并且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受到品德和審美教育。根據本人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體會,現就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朗讀訓練淺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1.朗讀訓練的方法是關鍵
1.1嘗試朗讀,理解課文。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注意講解和朗讀,老師讀和學生讀,讀句和讀段的有機結合,要注意指導學生研究朗讀的規律,并強調基本要求:"不錯、不添、不丟字、不喊、不唱、不重復"。要求他們在朗讀的過程中,不應當看一個字讀一個字,而是應當看一句話,通過瞬時的記憶或思維,讀這句話,做到"眼先到,腦思考,口讀好"。在學生理解了解課文內容,對文字的運用、內容的描述、感情的表達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后,再要求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訓練。
1.2通讀課文,了解大意。教師在進行新課前,一般對課文題目進行分析,或者介紹本文作者,時代背景等,有的還播放錄音,提出與課文內容有關的使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以提高學生對新課學習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讀課文。通讀課文可以使學生有一個初步的感知,了解課文的大概內容。一般情況下,教師在通讀課文前,事先設計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通讀,這有利于幫助學生讀懂課文。
1.3咀嚼課文,細品佳句。在學生學習了課文后,為了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領悟中心,學習遣詞造句,表情達意的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重點詞句、段尤其是膾炙人口的佳句進行細細品讀與欣賞。教師可以提出:這句話應該怎樣讀?為什么這樣讀?反復試讀、體會感情。這是培養學生審美感的途徑。我們的母語很優美,其原因在于漢語是聲調語言,可以有平仄規律,漢語是單音節語素語言,可以有它的特殊的聲韻規律。這些規律在千古詩人,文豪手中往復交織、精雕細刻、推敲錘燒,構成了文質兼美、千古留傳的大文章,成為滋養千百中國人心靈的精神食糧。
1.4反復朗讀,激情增趣。對于文質兼美的文章,教師應要求學生反復朗讀,把作者的情感美滿地讀出來。小學語文教材所選用的很多文章,詞藻優美,內容豐富,應讓學生反復讀,讀中體會、讀中領悟、讀中升華。
1.5示范朗讀,注重語感。小學生的知識面較窄,由于地方方言和客觀條件的影響,想把課文朗讀好是有困難的,但也不是沒有辦法,因為小學生的語言模仿能力都很強。因此只要教師在朗讀教學中注重語感,做好范讀和指導。教師在范讀和指導學生朗讀時,都應把握課文的體裁和背景、語句特點,重視朗讀的感彩,注意朗讀語句時哪些字應該讀重,哪些應該讀輕,哪里該停頓,哪里該延長。做到朗讀時句句讀得抑揚頓挫,或是振振有力。
2.朗讀訓練把握三條線
2.1范讀引路,點撥先行。朗讀訓練是師生參與的雙邊活動。教師的示范朗讀,可以融情于聲,把書面語言變為口頭語言,并聲情并茂地感染學生,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范讀與聽錄音不同,教師可根據教材的情況,結合學生的實際,在讀時給學生以提示、暗示。
2.2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循序漸進是教學的一般原則,朗讀教學也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逐步提高要求。各個年級段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教師在指導時要根據學生朗讀能力的形成規律,找準學生的"最進發展區",考慮到學生在各個年齡層上表達能力的差別,給予適當指導。
2.3授之以"漁",舉一反三。在朗讀訓練中,教師指導要"精",學生的練習須"多",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教師的精心指導主要反映在三個方面:(1)選取指導的訓練點要精;(2)訓練要求細致、精要,每次訓練應有一個側重點,不可貪多求全;(3)訓練的過程需精心設計。盡量避免朗讀的隨意性。
3.朗讀訓練抓住三個點
3.1尋找文章的情意點,把握文章的朗讀基調。每篇文章都集中反映作者的一份情感,教師指導學生朗讀,需找準文章中作者的情意點進行訓練。這樣既節約時間,又指導到位,從而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3.2把握文章的形象點,指導學生析讀。教材中課文的語言大多是準確、鮮明、生動的,在進行朗讀訓練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抓住一些關鍵性語句,把握個別用詞特別形象的地方進行訓練,讓學生既知曉文章遣詞造句的準確、形象,又能在朗讀中傳情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