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經濟學的分析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經濟學 教學方法 優化 分析
近些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不斷完善,尤其是我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后,我國對經濟型專業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同時,我國也把經濟學作為一門課程在我國的教育階段進行實施,但是,效果卻不盡人意、收效甚微,文章就我國的經濟學教學方法的優化這一熱點話題展開了討論。
一、我國經濟學教學的現狀
(一)教學思想守舊,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根據對我國的經濟學教學的相關調查研究表明,目前我國的經濟學教學思想還是十分守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是處于教學主體的地位,主觀性過強,忽視了學生才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在經濟學課堂上,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教學課堂上還是以知識的傳輸為主,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需求和感興趣的方面,在經濟學的教學課堂上,教師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經濟學課堂的實際效用無法得到有效的發揮。
(二)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脫節
我國的經濟學教學一般都包含在大學教學內容中,在經濟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缺乏良好的互動,課堂上還是教師講,學生聽的局面,教師只注重了學生對經濟學理論知識的了解,卻忽視了學生對經濟學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使我國的學生出現“高分低能”以及“紙上談兵”現象的出現,對我國學生經濟學知識掌握程度的考核方法也只是通過卷面考試這種單一的考核方式而已,并且卷面考核并不能反映學生對經濟學教學的實際掌握能力,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脫節,不利于經濟學教學的全面進行,同時,也限制了我國學生對經濟學應用能力的提升。
二、經濟學教學方法的優化措施
(一)結合高新技術進行經濟學教學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科學技術在發展過程中也取得了質的飛躍,在當今的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結合科學技術進行教學,通過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等媒介進行經濟學的教學新模式,為學生提供更生動、更立體的有關經濟學的案例和圖表,使原本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經濟學專業知識被學生們接受吸收,同時,教師和學生還可以通過電子郵件進行課堂下的溝通,及時的為學生解決關于經濟學方面的疑惑。
(二)借鑒案例式教學方法
經濟學其實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不能很好的掌握與之相關的尺度問題,而通過借鑒案例式的教學方法,學生在進行經濟學的學習時就可以有更加立體和清晰的認識,使經濟學教學生活化,通過情景再現使學生如身臨其境一般,學生能夠更好的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案例中有關經濟學的問題,但是,案例式教學模式對教師的能力要求較高,要求教師能夠科學合理的駕馭與案例有關的經濟學理論知識,同時還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通過以往不斷的實踐,鍛煉出教師對教學尺度的掌握,在經濟學教學過程中通過案例式模式對學生們進行經濟學知識的傳輸,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對經濟學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對經濟學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
(三)關注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
經濟學中有很多的理論知識晦澀難懂,如果只是靠教師在課堂上依據書本的知識進行講訴,學生也無法很好的理解和接受,而且由于我國目前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擺脫不了填鴨式教學的枷鎖,致使學生對書本、對教師的依賴性過強,缺乏自我學習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因此,為了提高我國經濟學教學的質量,在教師授課過程中,一定要注視教師和學生之間交流和溝通,讓學生參與到教學當中來,提高學生對課堂的參與性,還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分組學習和討論,加強了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有利于學生對經濟學的相關知識進行發散思維,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出現的疏忽,使學生能夠全面的掌握經濟學知識。
(四)在教學過程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在經濟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積極的開展與經濟學相關的課外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對經濟學的學習興趣,組織學生通過市場調查、實地參觀等方式了解經濟學的實際應用,從而提高學生對經濟學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
三、總結
總之,我國在進行經濟學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借助先進的教學手段,結合我國當今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提高學生對經濟學知識的應用能用能力,為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輸送專業的經濟人才。
參考文獻:
[1]王紅.中美經濟學課堂教育的比較分析――以麻省理工學院(MIT)和華中科技大學為案例[J].高教探索,2011(12).
【關鍵詞】 醫院藥物經濟學
藥物經濟學是近年發展起來的一門新的邊緣學科,在優化治療方案,指導臨床合理用藥,節省衛生資源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已為廣大的藥物經濟學研究人員所熟悉,各醫療單位廣泛開展了藥物經濟學的實際研究。藥物經濟學研究目的是使藥物在臨床治療中,不僅要考慮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時也要考慮經濟因素,使患者以最小的經濟負擔得到最佳的治療效果,以期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依據[1]。其研究結果應能反映臨床實際情況,這就要求研究人員在進行藥物經濟學研究時,必須從實際出發設計研究方法。
目前藥物經濟學主要采用三種研究方法:一是隨機臨床試驗(簡稱RCT) ;二是觀察性研究;三是實際臨床試驗(簡稱PCT)。為了便于對這三種方法進行比較分析,應明確對藥物經濟學中常用的統計分析方法之一的成本效果分析[2]方法中的效果與功效的兩個概念區別。一般認為效果是在藥物的臨床實際使用的條件(即自然狀態下)特定人群中患有特定疾病的個體接受藥物治療以后可能獲得的效益;而功效是在藥物理想使用條件,特定人群中患有特定疾病的個體,接受藥物治療后可能獲得的效益。從定義中可以看出藥物經濟學所需要的是效果,更能反映臨床實際情況。
1 隨機臨床試驗
隨機臨床試驗以某個時間為起點向前進行研究,要求所有試驗對象均隨機分配到試驗組合對照組,按照試驗設計的要求對個體進行藥物治療、檢查。在隨機臨床試驗中,不論是試驗組還是對照組,研究個體除了所使用的藥物不同外,其他應相同(包括所作的各種檢查、其他治療手段等),臨床醫生不能隨意修改治療方案,如給藥劑量、給藥次數等。隨機臨床試驗有三大優點:一是均衡,試驗對象隨機分配到各組,消除了分配偏倚;二是便于組間比較,因為隨機化消除了設計中未直接考慮而在試驗中存在的干擾因素可能產生的偏倚;三是能有效的 對各組間進行統計的顯著性檢驗。缺點是研究經費較高、費時。前瞻性隨機臨床試驗是研究藥物功效的一種方法,用于評價新藥的功效確實不失為目前最好的方法,但由于其可能存在過高估計藥物治療成本,從而掩蓋研究藥物與對照藥物之間原本存在的成本差異的缺陷,因而在用于評價藥物的經濟學效果是并不是最理想的方法。
2 觀察性研究
觀察性研究是基于回顧性數據的一種研究方法,它主要用于評價藥物的經濟學效果,實際操作時按照研究設計的要求,以某個時間點為研究的終點,收集過去某個時間范圍內滿足研究要求的所有病例作為研究對象。該法的主要優點是研究結果反映的是臨床實際情況,同時省錢、費時少。缺點是存在分配偏倚,造成研究組和對照組并人間的基本特征不一致,進而影響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對于樣本數足夠大的研究,可以采用分層或配對的方法來小除非隨機分組所帶來的研究組和對照組之間的不一致,即偏倚。
3 實際臨床試驗
實驗臨床試驗與隨機臨床試驗一樣,以某個時間點為起點向前進行研究,將所有試驗對象隨機分配到試驗組和對照組;不同的是它不要求對研究組和對照組作相同的檢 查或采用其他相同的治療手段等,它允許臨床醫生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修改治療方案,如改變藥物的用藥量、用藥次數等。實際臨床試驗除了擁有隨機臨床試驗的三大優點外,它還反映了臨床藥物使用的實際情況,缺點是研究經費高、費時。實際臨床試驗主要用于評價藥物的效果。
4 討論
RCT因其能有效消除藥物經濟學研究中旬在的偏倚,目前是藥物經濟學研究中用的最多的一種方法,有人甚至把它看作使藥物經濟學研究中的金標準,但從功效和效果及藥物經濟學應用于實踐的特性的角度來看,只是基于藥物效果而不是藥物功效的藥物經濟學評價才更有用,更能為廣大醫藥工作者所接受。采用隨機臨床試驗的方法獲得的藥物經濟學結果屬于功效研究,只能看做是成本功效分析,不能被認為是成本效果分析;另外它可能會過高估計藥物治療的成本,不能反映真實世界(real would)(臨床實際)里的成本情況。PCT是一種在真實世界下評估藥物效果的一種方法,與RCT相比有了大的進步,是一種比較好的藥物經濟學研究方法,但由于其擁有與RCT某些相同的缺點,如費時、費錢、樣本數偏少及隨訪期短等,目前該法用的并不多,遠遠少于RCT。相比之 下,基于回顧性數據的觀察性研究倒不失為進行藥物經濟學研究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由于觀察性研究省錢,費時少,只要擁有適當的樣本數和和足夠的統計能力(statistic power),就能確保樣本的代表性和研究對象間的一致性。
本研究對藥物經濟學研究常用的三種方法進行了比較,比較其優缺點,各研究者可根據研究的實際情況選擇自己認為合適的研究方法。當然,藥物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并不限于以上三種方法,我們還可以運用其他的方法,如模型模擬的方法等。可以預見,在未來的幾年,藥物經濟學研究將在控制藥品費用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問題1:以日常生活對某個經濟學概念的理解取代經濟學本身的理解
在許多人看來,經濟學是比較容易學的,因為這門學科非常貼近生活,許多經濟學的重要概念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被廣泛使用。這個想法既對又不對,要小心對待。的確,經濟學是關于我們日常生活的科學,講的都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道理。因此,學好經濟學基本理論的訣竅之一就是,如果您碰到那些抽象高深的、難以理解的經濟學原理,千萬不要緊張,往往只需要想想這些原理講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哪種現象,就可以借助這些生活經驗很好地理解它們。但麻煩的是,生活也會對我們準確理解經濟學知識帶來障礙,因為經濟學對不少基本概念的理解不同于我們日常生活的理解。然而,有些中學任課教師由于缺乏扎實的經濟學基本功訓練,一旦碰到自己不理解的經濟學概念,就想當然地以日常生活中的理解取代經濟學本身的理解。
例如,比較優勢(又稱相對優勢)理論是經濟學解釋分工與經濟發展戰略選擇的最基本的理論,這個理論是在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經濟生活》教材第十一課第一框第一目在討論貿易全球化時設計了一個內容如下的探究活動:甲國生產糧食的勞動生產率是800千克/人,生產肉類的勞動生產率是600千克/人;乙國生產糧食的勞動生產率是1000千克/人,生產肉類的勞動生產率是1200千克/人。教材借助例子讓學生思考按照各自的比較優勢,這兩個國家應該如何分工和貿易。顯然,按照比較優勢,甲國應該主要生產糧食,乙國應該主要生產肉類,然后兩個國家進行糧食與肉類貿易,兩個國家都會從這場分工與國際貿易中獲利。可是,在這個經濟學基本理論教學中卻發生了不少啼笑皆非的事。某省的一位教師就曾告訴筆者,說他以及他們省的不少教師懷疑教材把數字印錯了,他們和學生比來比去,發現不管生產糧食和肉類,乙國都比甲國有優勢,怎么也得不出上述答案。于是,他們就斷定教材出了錯,并做如下修改:甲國生產糧食的勞動生產率是1000千克/人,生產肉類的勞動生產率是600千克/人;乙國生產糧食的勞動生產率是800千克/人,生產肉類的勞動生產率是1200千克/人。他非常高興地告訴筆者,這么一改,任課教師及學生很快就明白了:一比較,在糧食生產方面,甲國比乙國有優勢;在肉類生產方面,乙國比甲國有優勢,應該按答案所說的模式進行分工貿易??墒枪P者以為,這樣的改動,是在探討絕對優勢理論。筆者就耐心地向他解釋了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的區分,可解釋了半天,他還是認為比較優勢就是兩者比較之下的優勢,絕對優勢是無需比較也能夠看出來的優勢,他還說平時生活中人們都是這么理解的。這就是他們犯錯誤的原因,碰到自己不理解的經濟學概念就以為可以按日常生活的理解來理解。其實,不管絕對優勢還是比較優勢,都是相互比較的結果,只是比較的內容不同,前者比較的是兩者(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后者比較的是兩者機會成本的高低。
在《經濟生活》教學中,這類用日常生活中的理解想當然地去理解經濟學理論概念的例子還有不少,如對市場、公共物品的理解也經常是如此。
問題2:把經濟學不同分支學科、不同場合對某個概念的定義混為一談
學習經濟學的困難不僅來自于經濟學對某個概念的理解不同于日常生活,還來自于不少的經濟學概念在經濟學內部的不同分支學科、不同場合有著不同的定義。但是,從一些教師的授課及編制的習題中,筆者發現,有些教師在平時經常把經濟學不同分支學科、不同場合對某個概念的理解混為一談,給學生準確理解和運用經濟學知識制造了不少的麻煩。
“投資”是經濟學最常見的概念之一,《經濟生活》有一課專門介紹投資的基本知識;每個教《經濟生活》的教師都會向學生提及“消費、投資、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但要做到準確理解、使用“投資”這個概念還真是不容易。
筆者曾經在許多新課程培訓場合問過這樣一個問題:投資者買入二手的機器、廠房和設備屬不屬于“三駕馬車”所說的投資?有些教師往往不能準確回答。其原因就在于不少教師弄不清楚“投資”在經濟學不同的分支學科之間有著大不相同的含義。只要學過宏觀經濟學的都應該知道,“三駕馬車”所說的“投資”是指社會生產能力的新增加,如形成新的機器、廠房和設備。買賣二手的機器、廠房、設備自然就不屬于什么投資,因為它沒有為社會帶來新的生產能力,只是社會已有生產能力的重新配置而已。顯然,《經濟生活》第六課所說的“投資”與“三駕馬車”所說的“投資”大不一樣,它是投資學與微觀經濟學意義上的,是指一切追求價值增值的行為。
經濟學還有不少概念也是如此,在不同分支學科和不同研究場合的定義會大不相同,如“長期”、“短期”、財政收入這些概念。
問題3:教學和命題時不注意理論表述上的數學嚴謹性
經濟學是社會科學中數學化程度最高的學科。雖然目前《經濟生活》的學習并沒有涉及數學,但對許多理論的理解和表述往往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數學基礎,否則,命題或觀點的表述就容易出現科學性錯誤。
大家都知道,某個因變量通??偸且艿蕉鄠€自變量的影響,如果研究者要分析其中某個自變量的變化對該因變量有何影響,就得假定其他自變量統統保持不變。這是科學研究的常識,所以在教材中經常會見到“其他條件保持不變”的提法??墒?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容易忽略這一點。若干年前,一位教師向筆者訴苦說,她在課堂上講述居民收入水平、物價總水平對居民消費水平的影響時,這么表述:假設居民收入水平保持不變,物價總水平越高,居民的消費水平就會越低。這個表述是非常嚴謹的,卻遭到了科組長的嚴厲指責:現實生活中居民收入水平是不斷變化的,你怎么能夠作出這種不符合現實的錯誤假設,并指責這位教師誤人子弟。其實,是這位科組長理解有誤。
有的教師也許會私下認為,中學政治教師不具備上述知識,也不會過多地影響教學。誠然,上述知識看起來并不重要,可是一旦教師不具備上述知識或忽視了這一點,他的教學就有可能出現科學性問題。筆者曾經見過這樣一道題目:
某同學通過調查某雞蛋市場的銷售情況,獲得了如下調查數據:
請問該數據反映了什么樣的經濟生活規律?
答案是說這些數據正好反映了經濟學中著名的需求法則,題目還據此要求學生畫出需求曲線。其實謬之大焉,需求法則是有前提條件的。要考查商品價格的變化對該商品需求量的影響,必須假設影響商品需求量的其他因素均保持不變。這道題的問題就出在影響雞蛋需求量變動的因素不是一個,而是多個:除了雞蛋價格的變動以外,還有時間的變化。這樣一來,雞蛋銷售量的節節下降,也許與雞蛋價格上漲關系不大,可能恰恰是隱藏在時間背后的其他因素的變化導致的,如消費者的偏好變化等。
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房地產經濟的發展情況一方面關系著國內房地產產業的發展情況和人民群眾的住房情況,另一方面,對包括房地產產業在內的其他領域的發展也具有重要影響。面對金融危機的各種威脅和風險,如何準確把握房地產經濟和諧發展的重要意義并通過建立房地產和諧發展的系統動力學模型來對房地產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已成為房地產領域亟須面臨和解決的問題。
二、金融危機背景下房地產經濟和諧發展的重要意義
對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影響的邏輯順序進行分析可知,其首先對我國的出口企業產生影響,而后對其他企業的發展情況產生影響,且對沿海地區的影響要比內地的影響嚴重;先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后對國內金融系統產生影響。對我國而言,金融危機帶來的住房按揭貸款風險很有可能比美國次貸危機的風險還還要高出許多,原因是,美國次貸危機的貸款人信用仍然是存在著等級之分的,但我國住房貸款中的按揭貸款者幾乎不存在信用等級。雖然,在房地產價格持續上漲時,較高的房價可以將因信用缺乏的住房貸款的潛在風險進行掩蓋,可一旦國內房價價格出現下跌或發生較大波動,潛在的風險必然會暴露出來[1]。因此,將房地產經濟和諧發展作為房地產產業發展的核心目標,并通過建立房地產經濟和諧發展的系統動力學模型來分析影響其和諧發展的因素,對于促進房地產產業的健康、穩定、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金融危機下房地產經濟不和諧的原因
對金融危機下,房地產經濟不和諧的原因進行如下分析:
首先,是房地產地位的重要性不和諧,據國家相關部門統計,2008年,市場中的房地產資本僅占到國內固定資產投資的24.8%,但投資對GDP的貢獻卻高達40.1%,說明了在不計入相關產業前提下,僅房地產產業便占據了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的10.2%,而房地產對就業的貢獻率也達到10.0%左右,即在金融危機來臨時,房地產及其相關產業領域的社會就業問題必將更為突出。
其次,是房地產經濟所受政策影響特性的不和諧。受到金融危機和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我國央行在2008~2009年度兩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與居民、企業貸款利率,雖然,利率的下調并不針對房地產產業,但利率的下調無疑會增加市場中的貨幣投放量,同時,幫助房地產開發商緩解貨幣資金壓力,從而降低其貸款成本。由此可見,金融危機客觀上也會為我國房地產行業提供一個適當的喘息時間,簡單來說就是,若未發生金融危機,則國家對房地產行業的政策并不會做出迅速且及時地調整。
最后,資金運作機制的不和諧也是房地產經濟不和諧發展的另一影響因素。由于對于房地產而言,諸多項目得以通過和運行的背后,大都會存在地方政府在利益方面的驅動,而此種非市場化的投資方式,使得國家和中央政府只能通過行政手段進行制止,可實際出現的情況大都是“一管即死,一放即亂”,可見,投資資金運作機制的不科學,是導致房地產經濟波動較差的根本原因。
在對房地產經濟不和諧的原因進行了解和分析的基礎上,下文則通過建立房地產經濟系統動力學模型的方式,為促使房地產經濟的和諧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四、房地產經濟和諧發展的動力學模型
(一)系統動力學分析
房地產經濟和諧的發展的系統動力學體系主要是由房地產經濟、房地產產業和社會系統共同構成的一個較為復雜的動態系統,其通常具有多個層次,且每個從此具有不同的因素,不同的因素則會隨著時間、空間的變化而處于不斷的變化與發展過程中。首先,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房地產產業的價格波動較小,此時,政策環境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中央以及地方政府關于利益的博弈并不明顯。因此,房地產開發的價值鏈較短,房地產經濟大都能夠以和諧的態勢發展,而房地產市場體系也得到了不斷的完善,從而促進產業發展,即系統動力學模型的反饋效應。其次,房地產經濟的和諧發展又要求房地產產業不僅要克服房地產要素市場,如能源市場、材料市場等制約因素,還要克服房地產體系完善程度對房地產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即系統動力學模型的負反饋效應[2]。
(二)模型建立的意義
房地產經濟和諧發展的系統動力學模型建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對以下幾方面的問題具備更加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分別為:房地產價格波動、政策環境變化、中央和地方政府關于房地產經濟所帶來利益的博弈以及影響房地產經濟和諧發展的其他問題;上述各方面因素對房地產經濟和諧發展影響的權重問題;不同的組織狀態,如房地產市場供應鏈的運作形式等,對房地產經濟和諧發展的相關作用及影響;不同的技術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的整體環境對房地產經濟和諧發展的相關作用和影響[3]。從上述房地產經濟和諧發展的系統動力學模型建立的意義角度出發,可進一步將房地產經濟和諧發展的系統動力學模型描述成如圖1所示的形式。
圖1 房地產經濟和諧發展的網狀動力學模型
圖1中,A和B分別表示材料的供應商與建筑上,C和D分別表示投資商與開發商,E表示客戶,而F則表示房屋住戶。由圖1可知,不同級別和同一級別的材料供應商與建筑上和投資商、開發商、客戶之間均存在著關于房地產的業務往來,通過科學地選擇供應鏈中的不同企業,則能夠達到房地產經濟發展的不同效果。
【摘要】 目的分析藥對荊芥-桂枝、單味藥荊芥,桂枝的揮發油成分。方法采用氣相色譜-質譜(GC-MS)檢測,通過化學計量學解析法對二維色譜/質譜數據進行解析,從而實現對荊芥-桂枝、單味藥荊芥、桂枝的揮發油成分的分析。結果荊芥-桂枝、荊芥和桂枝揮發油成分分別定性得到51,47和61個結果,占總含量的88.72%, 90.52% 和88.37%。結論藥對揮發油成分的數目大致為荊芥和桂枝揮發油成分的加和,但相對含量有變化。
【關鍵詞】 藥對荊芥-桂枝 揮發油 氣相色譜-質譜 化學計量學解析法
配伍理論是中藥復方的核心問題。藥對是中藥配伍的基本形式,是復方的最小組成單位,又是復方的一種特殊形式[1]。藥對的化學成分研究將為中藥復方的配伍研究提供基本的依據,并揭示配伍理論的化學本質。荊芥-桂枝為常用辛溫解表藥對[1]。荊芥祛風解表,宣毒透疹;桂枝散寒解表,溫經通脈,通陽化氣[2]。兩者配伍使用,可增強祛風解表、散寒止痛的效果,共收解肌發表祛風散寒之功。揮發油成分是解表藥對的藥效物質[3],而藥對荊芥-桂枝的揮發油成分未見報道?;瘜W計量學解析法(Chemometric resolution method, CRM)是對二維色譜/光譜矩陣數據進行解析的一種有效方法,它利用二維矩陣數據包含的色譜/光譜信息,采用局部因子分析以分辨出單個組分的純色譜和光譜,其原理與解析參照文獻方法[4],它已成功地應用于中藥揮發油成分的分析[5]。本實驗采用氣相色譜-質譜(GC-MS)和CRM分析藥對荊芥-桂枝的揮發油,并比較了單味藥與藥對的揮發油成分, 討論了單味藥配伍后揮發油成分的變化。
1 器材與方法
1.1 器材儀器為日本島津QP2010型氣相色譜儀-質譜儀。荊芥、桂枝均購自湖南中醫藥研究院,經該院中藥研究所鑒定分別為荊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燥莖枝、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
1.2 揮發油提取
1.2.1 藥對揮發油的提取稱取干燥的荊芥(Herba Schizonepetae, HS),桂枝(Ramulus Cinnamomi, RC)各100 g,混合,按《中國藥典》(2000年版)揮發油提取法提?。?]。
1.2.2 單味藥揮發油的提取分別稱取干燥的荊芥和桂枝各100 g,按照上法提取。
1.3
揮發油的測定條件
1.3.1 色譜條件色譜柱OV-1( 30 m×0.25 mm)。 程序升溫:起始溫度40℃,以2℃·min-1升至120℃,再以10℃·min-1升至230℃,維持20 min。載氣He;流速1.0 ml·min-1;進口溫度250℃,界面溫度280℃。
1.3.2 質譜條件EI源電子能量70 eV,離子源溫度230℃。倍增電壓1.28 kV,掃描范圍20·600 amu;掃描速率3.8 scans.s-1,溶劑延遲2 min。
1. 4
數據分析數據分析在Celeron(R)2.66GHz(Intel)計算機上進行,程序用Metlab 6.5編寫,所分辨的質譜在NIST107標準質譜庫中檢索。
2 結果
2.1
揮發油化學成分的定性分析圖1~3分別是荊芥、桂枝和荊芥-桂枝的揮發油的GC-MS總離子流圖(TIC),其中許多色譜峰產生重疊。圖2中A的保留時間段為53.05~53.50 min,放大為圖4。
圖1 荊芥揮發油的總離子流圖(略)
圖2 桂枝揮發油的總離子流圖(略)
圖3 藥對荊芥-桂枝的揮發油總離子流圖(略)
圖4 A峰的總離子流圖(略)
圖5 解析后A峰的色譜圖(含化合物1,2,3,和4)(略)
從圖4可見,A似乎是兩個分離很好的色譜峰。直接從色譜庫中進行檢索,左側峰中不同位置質譜變化很大,且檢索結果與被測物質譜相似度都較低,其中左半部分中間部分檢測為Dodecanoic acid, 2-phenylethyl ester,相似度為70%,右半部分檢測為1,2-Benzenedicarboxylic acid, diundecyl ester,相似度為81%,右側峰檢測結果為Pentadecanoic acid,相似度為64%。可見,直接從色譜庫中進行檢索的定性結果其可靠程度和準確度都較低,同時由于色譜峰重疊,難以進行定量分析。
利用CRM分析,結果表明A是一個四組分體系(圖5)。根據各組分的純色譜和質譜,再將它們與NIST標準庫進行匹配,可檢索到4種組分,分別為 ①4-(phenylmethoxy)-Benzoic acid;② Phen-1,4-diol;③2,3-dimethyl-5-trifluoromethyl-Tridecanoic acid;④Benzoic acid,2-phenylethyl ester, 相似度(相對含量)分別為97.9%(0.09%),94.4(0.05%), 91.5(0.07%), 93.8(0.02%)。由于得到的是純組分的質譜,定性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程度大為提高。
與上述解析A過程相似,對桂枝其它保留時間段的組分以及荊芥和荊芥-桂枝TIC圖,利用CRM逐步進行分辨,可得到組分的純質譜,再用質譜庫對分辨出的組分進行質譜定性檢索,得到組分定性結果。荊芥-桂枝、荊芥和桂枝揮發油定性鑒定的組分分別為51,47和61個, 占總含量的88.72%, 90.52% 和88.37%。
2.2
揮發油化學成分的定量分析對解析后的所有色譜采用總體積積分法積分,可得到各個組分的定量分析結果,荊芥,桂枝和藥對荊芥-桂枝定性組分含量分別占總含量的90.52% ,88.37%和88.72%,三者的揮發油主要化學成分見表1。
3 討論
由表1可見,藥對荊芥-桂枝揮發油主要化學成分的數量大致是兩個單味藥荊芥和桂枝的加和,含量較高的主要成分或來自荊芥,如5-methyl-2-(1-methylethylidene)-Cyclohexanone,(2R-trans)-5-methyl-2-(1-methylethyl)-Cyclohexanone等;或來自桂枝,如3-(2-methoxyphenyl)-2-Propenal,Benzaldehyde等;或來自二者之疊加,如D-Limonene,Benzylidenemalonaldehyde等。 這些主要成分在藥對中的含量與在單味藥中的不同。實驗結果還表明,藥對荊芥-桂枝揮發油中還出現了多個單味藥中沒有的新的化學成分,如(E)-3,7-dimethyl-2,6-Octadien-1-ol acetate,(S)-1-methyl-4-(5-methyl-1-methylene-4-hexenyl)-Cyclohexene,Octanal,3-phenyl-2-Propen-1-ol acetate等,但它們的含量都較低。這些新化學成分的出現可能是由于合煎中的化學反應和物理變化,如增溶作用、助溶作用等。由于這些物理作用,單味藥中的某些化學成分在配伍后溶出率將提高,因此,單味藥中含量很低而未能檢測到的揮發性成分,在藥對中含量提高而可被檢測。這些物理變化也會導致其它揮發性成分在藥對中的含量變化。
每個單味藥含有特定的活性化合物群。兩個單味藥配伍形成藥對,在合煎過程中,由于化學反應與物理變化,形成新的活性化合物群,它與單味藥的活性化合物群在量與質方面均存在差別,從而導致藥效的不同。兩個單味藥在合煎過程發生什么物理變化與化學反應,值得深入研究。
表1 荊芥、桂枝和藥對桂枝-荊芥的主要揮發油成分(略)
rt為保留時間;rc為相對含量;-為未檢出
【參考文獻】
[1] 胥慶華,劉麗云,趙瑞華.中藥藥對大全[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6:360.
[2] 田代華.實用中藥辭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818,1533.
[3] 沈映君.解表中藥方劑研究[M]. 北京: 中國醫藥出版社, 2005:198.
[4] Guo FQ, Liang YZ, Xu CJ, et.al. Determination of the volatil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Notoptergium Incium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nd iterative or non-iterative chemometrics resolution methods [J]. J. Chromatogr. A, 2003, 1016 (1) : 99.
[5] Li X R, Liang Y Z, Guo F Q.Analysis of volatile oil in rhizoma ligustici chuanxiong-radix paeoniae rubra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nd chemometric resolution [J].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2006, 27(4):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