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世界經濟研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產業國際影響力;國際投入產出表;產業關聯交叉分析
一、 引言
進入21世紀,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世界各國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等方式相互依存、相互聯系,形成一個有機的經濟整體。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在產品生產過程中,各國產業部門也由于其間的供給和使用關系相互鏈接為復雜的產業鏈條,這就是所謂的全球價值鏈。各國產業各自在全球價值鏈中找到相應的位置進行價值創造和利潤分配。但是,在全球化大生產的過程中,各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各不相同,對其他國家產業的國際影響力也各不相同。在經濟全球化和全球價值鏈的背景下,各國學者對產業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也越來越關注。但是,國內外學者對于“產業國際影響力”這個概念很少提及。
本文運用投入產出技術,透過投入產出的視角對世界主要經濟體(包括中國、美國、日本、歐盟和世界其他國家)的產業國際影響力進行比較分析。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認為產業國際影響力主要是指經濟體的產業發展對經濟體內部其他產業和其他經濟體產業的帶動作用的強弱,本文將投入產出技術中的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加以改進,運用到國際產業關聯分析中來,對世界主要經濟體產業的影響力進行比較分析。
二、 研究工具和方法
本文所使用的研究工具為WIOD(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提供的包含35個產業部門的國際投入產出表。筆者將國際投入產出表的40個國家和地區合并為中國、美國、日本、歐盟、Row等5個部分,其中Row為除了中國、美國、日本、歐盟之外的其他所有國家。本文所使用的國際投入產出表的基本結構如表1。
本文基于合并的國際投入產出表,運用改進的計算方法,計算了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區域和區域間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用來度量各經濟體產業的國際影響力強弱,進行比較分析。
三、 產業國際影響力分析
1. 影響力系數分析。影響力又稱“帶動度”。在現代經濟社會中,各個產業由于其間的相互消耗關系聯結在一起,任何一種產業的生產活動都會通過這種產業之間的相互聯結影響和受影響于其它產業的生產活動。在這里,把一個產業的生產對其他產業的波及程度叫做影響力,亦即:某產業的生產發生變化時對為其提供直接或間接投入品產業的生產發生相應影響的能力,不同產業的影響力各不相同。
定義產業影響力系數如下:
產業影響力系數=■
區域間產業影響力系數=■
其中,brsij為合并的國際投入產出表中里昂惕夫逆矩陣中的元素。n和m分別表示劃分的產業部門個數和區域個數,在本文的研究中,n=35,m=5。區域產業影響力系數表示當某一區域的某一產業增加一個單位的最終產品時,對各區域所有產業所產生的全部生產需求的影響;區域間產業影響力系數表示當某一區域的某一產業增加一個單位的最終產品時,對除本區域以外的其它各區域所有產業所產生的生產需求的影響。影響力系數越大,表示該產業拉動的其他產業的生產需求越大。根據以上定義,可以計算得到全球五大經濟體的區域間的產業影響力系數,計算結果如表2。
由表4可見,35個產業部門中,就區域間影響力系數來看,排名在第一位的產業,中國有10個,且主要集中在第三產業,說明中國第三產業部門對除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的經濟拉動作用較強,同時也可以看出中國第三產業部門對除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的消耗較多、依賴性較強;美國有6個,第一和第二產業的居多;日本有7個,主要集中于第二產業和具有日本地域特色的汽車銷售保養和修理及燃料零售、水路運輸等服務業,其中采掘業的影響力系數達到3.14,說明日本的采掘業對世界其他經濟體具有較強的拉動作用;歐盟有3個,分別為石油精煉和核燃料、航空運輸和金融中介服務,其中石油精煉和核燃料的影響力系數達到3.96。
2. 感應度系數。感應度亦稱“感應力”或者“靈敏度”,表示在現代生產過程中由于產業間的相互聯結作用,某產業受其它產業影響的程度。產業感應力的大小可以用感應度系數來表示。感應度系數是指某一經濟體的某一產業部門每增加一個單位最終使用時,該經濟體的某一部門或其他經濟體的某一部門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應程度,也就是需要其他部門為該部門生產而提供的產出量。系數越大說明該部門對經濟發展的需求感應程度越強,反之,則表示對經濟發展需求感應程度越弱。
定義產業感應度系數的如下:
產業感應度系數=■
區域間產業感應度系數=■
區域產業感應度系數表示當每一經濟體的每一產業均增加一個單位最終產品時,對某一經濟體的某一產業所產生的全部需求的影響;區域間產業感應度系數表示當每一經濟體的每一產業均增加一個單位的最終產品時,對某一經濟體的某一產業所產生的滿足其它經濟體需求的影響。感應度系數反映某區域某一產業發展對該區域其他產業或其他區域產業的推動力,感應度系數越大,表示該區域其他產業或其它區域產業對該產業的依賴度越大,要求為他們提供的產品越多,一般可以認為是該區域的優質產業。根據以上定義,計算得到全球五大經濟體的區域和區域間的產業感應度系數,計算結果如表3。
就區域間產業感應度來看,中、歐排名在前的產業部門有所減少,美、日排名在前的產業部門有所增加,中國排在第一位的產業部門有9個,主要集中在第一和第二產業,其中,儀器儀表的區域間產業感應度系數達到5.48,說明中國的該產業對全球經濟有較強的推動作用;美國有8個,主要集中在第三產業,系數較高的兩個產業分別為金融中介服務(3.42)和批發和經紀貿易(2.53);日本有6個,主要集中在第二和第三產業,系數較高的產業有金屬制造(5.47)、交通運輸設備制造(3.53)、化工和煉焦(3.73),這些產業為日本的基礎產業;歐盟有8個,主要集中于第三產業,其中租賃的區域間產業感應度系數達5.33。
3. 產業關聯交叉分析。以社會平均值1為界,區域間影響力系數為橫軸,區域間感應度系數為縱軸,可以構成一個直角坐標系,每個象限具有不同的經濟含義,將一個經濟體的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對應到直角坐標系的相應位置可以觀察產業關聯的聚集特征。將各主要經濟體的描在相應的坐標系中,如圖1所示。
處于第一象限的部門為影響力系數小于社會平均值1而感應度系數大于社會平均值1的部門,屬于具有弱輻射力和強制約性的部門。處于第二象限的部門為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均大于平均值1的部門,這些部門具有強制約和強輻射的雙重性質。這些部門是其他部門所消耗的中間產品的主要供應者,同時,在生產過程中又大量消耗其他部門的產品,具有較強的輻射作用,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處于第三象限的部門為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均小于社會平均值1的部門,這些部門屬于具有弱輻射力弱制約性的部門。處于第四象限的部門為影響力系數大于平均值1而感應度系數小于平均值1的部門,屬于具有強輻射力和弱制約力的部門。
中國處于第一象限的產業有:農林牧漁,采掘,批發和經紀貿易,共計3個;處于第二象限的產業有:儀器儀表,紡織,化工和煉焦等,共計9個,主要為制造業部門;處于第三象限的產業有:食品加工,工業和再生資源回收、加工,汽車銷售保養和修理及燃料零售等,共計14個,主要為服務業部門;處于第四象限的產業有:石油精煉和核燃料,建筑,航空運輸等,共計9個。
美國處于第一象限的產業有:采掘,批發和經紀貿易,金融中介服務等,共計6個;處于第二象限的產業有:石油精煉和核燃料,化工和煉焦,金屬制品,通用設備制造,儀器儀表,交通運輸設備制造,共計6個,主要為制造業部門;處于第三象限的產業有:電力、燃氣、水供應,旅店,內陸運輸等,共計13個,主要為服務業部門;處于第四象限的產業有:毛皮和皮革制品,塑料和橡膠制品等,共計10個。
日本處于第一象限的產業有:批發和經紀貿易,租賃,共計2個;處于第二象限的產業有:石油精煉和核燃料,化工和煉焦,塑料和橡膠制品,金屬制品,通用設備制造,儀器儀表,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水路運輸,共計8個,主要為制造業部門;處于第三象限的產業有:農林牧漁,食品加工,毛皮和皮革制品等,共計17個;處于第四象限的產業有:采掘,電力、燃氣、水供應等,共計8個。
歐盟處于第一象限的產業有:紙、印刷及出版,批發和經紀貿易,其他運輸服務,金融中介服務,租賃,共計5個;處于第二象限的產業有:化工和煉焦,金屬制品,通用設備制造,儀器儀表,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水路運輸,共計6個,主要為制造業部門;處于第三象限的產業有:農林牧漁,旅店,家庭服務業等,共計17個;處于第四象限的產業有:石油精煉和核燃料,電力、燃氣、水供應,航空運輸等,共計7個。
比較可以發現,四個經濟體的化工和煉焦,金屬制品,通用設備制造,儀器儀表,交通運輸設備制造,五個產業均處于第二象限,屬于各經濟體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由于各經濟體支柱產業的相似性,各經濟體在這些產業之間必然存在激烈的競爭。
四、 主要結論
以上,運用合并的國際投入產出表,結合相關的研究工具對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產業競爭力和影響力進行了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現將主要結論總結如下:
(1)中國區域間影響力系數較大的產業主要集中于第三產業,說明中國第三產業部門對除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的經濟拉動作用較強。中國和歐盟影響力較強的產業主要集中在第三產業,美國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居多,日本比較具有地域特色。
(2)就區域間感應度系數來看,中國和日本區域間感應度系數較高的產業基本涵蓋了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所有部門,而美國和歐盟區域間感應度系數較高的產業則基本涵蓋了第三產業,說明中國和日本的制造業部門對全球經濟具有較強的推動作用,在國際貿易分工中承擔了世界工廠的角色。
(3)從產業關聯交叉分析來看,各經濟體處于第二象限的產業具有相似性,說明各經濟體對于全球經濟具有較強貢獻的支柱產業具有相似性。
參考文獻:
1. Chen X.K, Cheng, L. K, Fung K.C, Lau. L.J.The Estimation of Domestic Value-Added and Employment Induced by Ex-ports: An Application to Chinese Exports to the United States.Department of Economics, 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California Working Paper,2001.
2.陳錫康,楊翠紅等.投入產出技術.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3.張阿玲,黃偉,張曉華.地區經濟差距根源的區際產業經貿關系實證研究――從我國地區間投入產出聯結表試算的視角.財經研究,2005,(3).
4.黃偉,張阿玲,張曉華.從地區間產業經貿關系分析我國地區經濟差距產生的原因.上海經濟研究,2005,(2).
5.中國投入產出學會課題組,許憲春,齊舒暢,楊翠紅,趙同錄.我國目前產業關聯度分析――2002年投入產出表系列分析報告之一.統計研究,2006,(11).
6. 王麗,徐永輝.我國產業結構的關聯效應研究――基于2007年我國投入產出表的分析.價值工程,2012,(7).
一、世界經濟衰退呈現長期化趨勢
2011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矛盾并未得到有效解決,一些固有矛盾又有新發展,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在發達國家債務問題的作用下,世界經濟內外部失衡進一步加劇,市場信心大幅下降,復蘇步伐明顯放緩,下行風險逐漸增大。一是發達國家深受債務問題和財政緊縮的困擾,經濟復蘇乏力。今年前三個季度,美國經濟雖呈逐季遞增態勢,但仍遠低于去年個季度增速,一些生產和需求指標仍未見起色。西班牙經濟停滯,希臘、葡萄牙等國經濟則陷入二次衰退。日本經濟盡管在災后重建和供應鏈恢復的作用下,結束了連續三個季度的負增長,但前景仍然不容樂觀。與此同時,除德國就業形勢明顯改善外,其他主要發達經濟體的失業率仍顯著高于危機前平均水平,經濟復蘇動力不足。二是新興市場國家實施的緊縮宏觀經濟政策對經濟增長的抑制作用逐步顯現,經濟增速普遍回落。巴西前三個季度的經濟增速逐季下滑,甚至在三季度成為第一個經濟增速歸零的金磚國家。印度也受國內利率政策和國際不利因素影響,經濟增速放緩至7%以下。一些國家貨幣政策被迫轉向寬松,通過降息等手段刺激經濟增長。三是全球通脹壓力略有回落,但仍存反彈可能。隨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震蕩回落,世界各國面臨的輸入型通脹壓力均有不同程度的緩解,基本結束了連續上行的局面。但是由于全球貨幣政策依舊寬松,甚至存在出臺新的超常規刺激政策的可能,通脹壓力反彈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四是美、歐債務風險短期難以消除。美國在削減財政赤字和控制債務危機正在向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國等核心國家擴散,從公共財政領域向銀行體系擴散,危機加深并拖累實體經濟的可能性不斷上升,其嚴峻性和挑戰性甚至將超過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五是金融危機后主要國家潛在經濟增長水平下降,目前正處于重大技術創新的低谷期。各國雖然加大了新能源和低碳技術的研發投入,但是仍未取得重大技術突破,不足以帶動世界經濟增長。總之,當前全球經濟形勢十分嚴峻,國際金融危機引發的世界經濟衰退將長期化,可能長期低位徘徊,甚至面臨下行的嚴重風險。
二、對我國的影響及對策建議
世界經濟復蘇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也將對我國經濟發展前景和宏觀經濟政策取向構成嚴峻的挑戰。首先,受今、明兩年全球經濟低速增長的影響,我國面臨的外部需求,尤其是美歐等重要貿易伙伴進口需求可能出現下滑,將直接影響我國出口。而且,全球經濟放緩必然使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從而加大我國與貿易伙伴的摩擦。經濟復蘇以來,我國不斷遭到美歐等發達國家發起的反傾銷調查,并被征收懲罰性的保護關稅,對我國出口企業造成較大的沖擊。而近來,一些新興經濟體為了保護本國工業,也對我國進口產品實施了貿易保護限制,如巴西為保護本國工業,限制進口部分產品,并向WTO提交“匯率傾銷”提案,目標直指人民幣;阿根廷計劃大幅度提高進口關稅等。這些措施不僅將使我國出口增長面臨挑戰,也將對我國貿易多元化戰略產生一定負面影響。其次,隨著我國經濟逐步走出國際金融危機后的困境以及國內通脹壓力上升,危機后實施的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在2011年轉向穩健,并在此基礎上實現了經濟增長平穩減速,使國民經濟總體朝著宏觀調控政策預期的方向發展。但是,由于未來全球經濟低速增長以及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增大,我國經濟增速可能出現進一步放緩的趨勢,宏觀調控政策的取向和力度把握必將面臨嚴峻的挑戰。基于以上對世界經濟的判斷和影響,我們認為應順勢而為,充分利用世界經濟減速的時機,適當調低經濟增長目標,為經濟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留出空間。從國內宏觀調控來看,特別是要堅持以國內經濟為出發點,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將調整經濟結構放在宏觀調控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時通過擴大對外投資帶動面向發展中國家的出口。
從國際來看,一是要選擇恰當的時機,通過多邊渠道參與對歐洲的救助,在支持歐元的同時擴大中國的國際話語權。由于歐洲債務問題的發展直接關系到歐元和歐元區的命運,并影響未來世界經濟和貨幣格局的演變。從戰略角度來看,支持歐洲度過債務危機,避免出現歐元區解體。因此,我們要支持和積極參與對歐洲的救助行動,但是要選擇恰當的時機,在歐洲各國財政改革取得最大進展之時,通過IMP或者聯合金磚國家等多邊方式進行援助。這樣不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還可以在援助的過程中擴大我國在國家組織和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二是要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增大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兩輪量化寬松政策以及政府債務規模的不斷擴大都極大動搖了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而唯一可以抗衡美元的歐元,也因歐債危機的影響而自顧不暇。我國正可以借助這個有利時機,通過擴大實行人民幣互換的國家和規模、加速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建設等方式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提高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三是要調整外匯儲備,在合適的時機下增加黃金儲備資產。由于歐、美債務問題的發展以及美元、歐元的弱勢,我國外匯儲備資產的安全性面臨極大挑戰,急需找到一條能夠實現保值增值的投資渠道。盡管黃金已不再具有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重要地位,然而作為最后的信譽憑證和清償手段,在全球流動性泛濫之時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國3.2億美元外匯儲備中僅有1.6%為黃金儲備,是美國的1/8,因而建議制定黃金儲備增加計劃,選擇適當時機增加黃金儲備,調整外匯儲備結構。
關鍵詞:潔凈實驗室;空調設計;節能
中圖分類號:TB657.2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隨著各行各業的不斷發展,對于生產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尤其是以醫藥衛生事業為代表的潔凈實驗室緊密關聯的行業。于是,潔凈空調的設計便開始提上日程,并逐漸推廣開來。但是,當前的潔凈空調設計以及運用過程中,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比如對節能技術的使用少以及業主對節能理念的重視程度等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從設計開始加強潔凈空調的節能功能,確保能源更加有效地使用。下面以潔凈實驗室空調為例淺談節能在實踐中的應用。
一、潔凈實驗室空調設計的原則
潔凈實驗室的空調設計原則的提出,是基于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建立潔凈實驗室的基礎上的,潔凈實驗室的建設需要選取一個環境清潔,并且周圍的綠化建設比較好的地方。在潔凈實驗室空調設計過程中,需要我們堅持以下多方面的原則:第一,潔凈實驗室的潔凈度、功能間要求一致的潔凈區,盡可能地布置在一起(但這需要建立在不對實驗造成影響的情況下)。第二,潔凈實驗室的室內可能有一定數量的實驗設備,可能會產生有害氣體以及灰塵,需要局部排風(有害氣體吸收、除塵等處理后再排放至室外)。第三,對于同一潔凈實驗室的潔凈工序,盡可能地將工序高的置于潔凈氣流能夠首先到達的地方或位置,以保證潔凈室內的潔凈質量。第四,將容易產生污染氣體或是污染物的潔凈工序放在接近回風口或是排風口的位置。第五,潔凈實驗室所使用的材料必須是不容易起灰塵的材料,并且表面要是光滑的才可以,這是對潔凈室的設備以及家具最基本的要求。
二、潔凈實驗室空調的發展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在醫藥、化工中對于潔凈空調就有著廣泛地使用。目前,許多醫藥、化工實驗室都配備了潔凈空調系統,但是,由于這種空調系統比較復雜,因此,運用的過程中,總是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空調設備得不到有效地維護,使得空調設備處在“不健康”的狀態中,并且還依然運行;第二,由于生產空調的廠家的水平與技術落后,導致空調設備的質量低下,空調設備在使用過程中,出現能源利用率低的問題;第三,在空調設備的使用過程中,對技術的使用以及節能設備的運用較少;第四,在空調設計上,存在著不合理的現象;第五,在潔凈實驗室空調設備的管理過程中,存在著管理技術與管理水平落后的問題。并且,空調的設備還有風管保溫差等問題,對潔凈空調系統缺少必要的能量回收等問題。
潔凈空調節能措施分析(工程實例改造)
(一)工程概況
石家莊邯鄲某檢驗綜合樓建筑面積960.8m2,其中實驗室2個,潔凈區面積29m2。設計任務書中要求潔凈實驗室空調單獨設計屋頂式凈化空調。冬季21℃±2℃,50±5%;夏季24℃±2℃,55±5%。
(二)原設計參數
(三)改造后設計參數
(四)改造前、后方案比較
原設計方案:新風量3020m³/h,排風機P-2-3與排風機P-2-4排風量均為1231m³/h;改造后方案新風量1680m³/h,排風機P-2-3排風量588m³/h,排風機P-2-4排風量均為976m³/h。可見,通過對回風的有效利一則減少了新風量,二則減少了排風量。雖然初期再造會造成一定的風管的費用,但是后期減少的運行費用遠遠比這初期改造費用大。由此可見節能對于設計的重要性。
結語
通過本文關于實驗室潔凈空調設計的改造分析,我們了解到實驗室潔凈空調的節能要從設計開始,這樣,才能從根源上實現節能。當然要達到節能的目的不止有效利用回風一途,還有很多方法值得我們去深究,去實踐。從而,在潔凈度與經濟效益的雙向考慮的同時再保證設備與安裝的質量,這樣才能保證空調的節能效率。
參考文獻
[1]梁曉媚,楊素云,王培財. 潔凈實驗室空調設計及節能措施探討[J]. 廣東土木與建筑,2009,05:36-37+20.
[2]魏長春,陳國強. 潔凈實驗室與空調通風系統的選型[J]. 實驗室科學,2013,06:193-197.
摘 要 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邏輯分析法研究1992-2012年奧運會、世錦賽、三大杯賽以及新的奧運周期羽毛球競爭格局的發展變化,深入了解羽毛球世界格局的演變過程,剖析世界羽壇演變發展趨勢。
關鍵詞 競技羽毛球 格局 演變
一、世界羽壇競技格局的轉變
羽毛球運動自19世紀70年代在英國興起。20世紀40年代,英國的羽毛球霸主地位受到沖擊,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為首的亞洲國家開始異軍突起,開啟了亞洲羽毛球的新航標,馬來西亞、印尼、日本開始輪番統治國際羽壇,競技優勢開始向亞洲轉移[1];20世紀80年代初期,羽毛球各項技戰術革新之后,比賽節奏明顯加快,進入了羽毛球發展的巔峰期;21世紀以來,以中國為首的亞洲國家全面興起,2012年奧運會囊括羽毛球所有單項冠軍,中國羽毛球進入全盛時代。
二、世界羽毛球競技實力情況分析
(一)1992-2012年歷屆奧運會羽毛球獎牌情況分析
1992年羽毛球正式入選奧運會項目,奧運會成為羽毛球項目最高榮譽的象征,1992-2012年六屆奧運會作為參考對象,由此推斷近幾十年來羽毛球在各洲發展的歷史狀況。
亞洲國家奪得29枚金牌中的28枚,僅有1枚奧運金牌被歐洲選手獲得,在銀牌、銅牌方面,亞洲國家也占據絕對性優勢,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國家的競技水平還不能與亞歐國家抗衡,各洲在總體的競技水平上存在明顯的差距。亞洲國家一枝獨秀,遠遠超過其他各洲,從長遠角度考慮,不利于羽毛球項目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同時也與奧運會的初衷漸行漸遠。
(二)1992-2012年三大杯賽及世錦賽成績分析
湯姆斯杯、尤伯杯、蘇迪曼杯分別代表羽毛球男團、女團以及混合團體的最高榮譽,用于衡量一個國家團體競技實力。在1992-2012年團體賽中,僅有7次亞軍被歐洲國家奪得,剩余的都被亞洲國家包攬。美洲、非洲、大洋洲國家則沒有染指任何冠亞軍。
在1992-2012年的歷屆世錦賽中,中國、印尼、韓國、丹麥、馬來西亞幾乎包攬了所有單項的前三名,歐洲僅有丹麥在某些項目具有沖擊獎牌的實力,而其他各洲寥寥無幾。
三、新的奧運周期世界羽壇競技格局
2012年奧運會中國羽毛球實現五金包攬,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然而新的奧運周期里繼續保持強勢地位顯而心有余力不足[2]。各國對于中國的統治地位虎視眈眈,全力阻擊中國羽毛球的奧運新征程,中國羽毛球在各個單項上已沒有絕對的優勢。世界羽壇的競技格局開始轉變,中國的優勢地位逐漸受到了日本、韓國以及印尼的沖擊,在諸多項目中差距逐漸被縮小甚至有趕超的趨勢。
(一)國羽三大杯賽、世錦賽戰績分析
新的奧運周期里,中國羽球軍團在蘇迪曼杯團體賽事上繼續著連冠的步伐,尤伯杯冠軍有驚無險地收入囊中,湯姆斯杯男團慘負日本,無緣決賽。盡管男單、女雙在世錦賽連續3年都獲得冠軍,但是起伏不定的狀態存在諸多隱患。混雙雖然實現衛冕,但隨著張楠兼項男雙,趙云蕾兼項女雙,對兩人的體能要求提出了挑戰。男雙自“風云組合”解體便后繼無人;女單方面,中國連續三年無緣冠軍,2015年世錦賽更是被擋在四強之外,女單當年笑傲群雄的風采已不復存在。
(二)以日本為主導的群雄并起
日本羽毛球崛起的背后是有跡可循的,自2010年湯尤杯進入4強,2012年倫敦奧運會女雙獲得銀牌,同年日本混合團體獲得世青賽亞軍,桃田賢斗獲得男單冠軍。2012-2014年奧原希望、山口茜分別獲得世青賽女單冠軍,以及2013年亞錦賽女單冠軍大崛彩高橋沙也加等選手也大放異彩,日本羽毛球后備人才呈現“井噴效應”。2014年日本羽毛球在團體賽事上綻放光芒,男團擊敗馬來西亞捧起湯姆斯杯,女團飲恨惜敗中國,但同樣創造歷史。2015年世錦賽男單選手桃田賢斗獲得季軍,同年國際羽聯巡回賽總決賽日本桃田賢斗和奧原希望分別問鼎男女單冠軍;女雙高橋禮華/松友美佐紀排名世界第一,在與奧運冠軍田卿/趙云蕾的對抗中幾乎平分秋色,女雙霸主地位受到沖擊。男雙遠藤大由/早川賢一同樣出色,混雙方面處于比較劣勢的局面。各國年輕后備人才異軍突起,男單方面,桃田賢斗,阿薩爾森,喬納坦等,女單方面,馬琳、因達農、奧原希望、山口茜等;男雙方面,韓國和印尼的男雙具有強大的統治力;女雙方面,高橋禮華/松友美佐紀、馬斯瓦里/波莉等;混雙印尼的阿邁德/納西爾、喬丹/蘇桑托同樣是強大的勁敵。
四、結語
世界羽壇競技格局的演變絕非朝夕之間,競技格局重心依舊在亞洲,但亞洲國家之間的競爭風起云涌,中國的優勢地位逐步被削弱,競技格局重心慢慢過渡為中國輻射向日本、韓國、印尼等亞洲國家,群雄并起、針鋒相對。盡管代表歐洲羽毛球最高水平的丹麥實力不凡,但是寡不敵眾,世界羽壇的競技格局整體趨勢依舊形成亞洲國家為主體,歐洲為輔助,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國家影響力微乎極微。
參考文獻:
2011年距離08年金融危機已經過去三年,全球經濟在快速復蘇后并沒有進入穩定增長的階段,而是進入了“新的危險階段”.從2011年8月份希臘債務危機開始,歐美債務危機愈演愈烈,特別是進入9月中旬,由于聯合國、IMF、經合組織再次下調全球經濟預期,標準普爾指數下調意大利評級,美國國債危機事件的發生等對世界經濟的復蘇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歐洲債務危機的蔓延和發酵已演變為一場信心危機,導致全球市場動蕩.在全球市場悲觀情緒籠罩中,9月26日,美國期金跌至1581美元/盎司,三個交易日內暴跌200多美元,堪比2008年金融危機.由于對經濟的憂慮在全球蔓延,各國股市表現糟糕,道瓊斯指數創下單日下跌近400點的最新記錄,歐洲股市連續三周重挫跌至26個月最低位,日經指數收挫至兩年半最低位.從2011年1至8月各主要經濟體的CPI數據上看全球通脹局勢依然不容樂觀.對經濟的憂慮并沒有緩解已經高企的通脹局勢,美國CPI依然處于3.6的歷史高位,歐洲主要國家通脹均為歷史高點.亞洲國家通脹局勢也日益嚴峻,其中越南今年6月CPI已攀升至22,印度接近9的高點,韓國、新加坡均已超過5,遠高于政府預期[2].在全球經濟進一步放緩的背景下,高通脹引發世界各國對經濟“滯漲”的擔憂.
2世界經濟危機的蔓延
2.1國際金融危機
由美國次貸危機的發展而演化成了一場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此次金融危機,一般認為始于2007年下半年,因為美國次級房屋信貸危機爆發后,投資者開始對按揭證券的價值失去信心,引發流動性危機,導致金融危機的爆發[1].到2008年后,政府接管了許多大中型金融機構以此來挽救金融業的衰敗,振興投資者對銀行業的信心.隨著金融危機的進一步發展,又演化成全球性的實體經濟危機.2008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實體經濟卻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已經成為一個高開放度的經濟體,經濟發展的外貿依存度遠高于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發達國家是我國主要的貿易伙伴,而美國則是我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發達國家,全球金融危機直接導致外貿出口的減少,中國內地企業投資額也間接受到影響,消費額有所下降,市場受到外部波動[2].中國是對外貿易依存度較高的國家,進口的減少與出口增長速度的大幅度降幅嚴重影響了中國制造業的發展與穩定,企業規模或者增幅日益下降.
2.2美國債務危機
2011年5月16日,美國國債終于觸及國會所允許的14.29萬億美元上限.金融危機使美國的財政赤字額大幅度增長,國債記錄不斷刷新.截至2010年9月30日,美國聯邦政府債務余額為13.58萬億美元,GDP占比約為94%,同年年底一舉突破14萬億美元.2011年2月22日,在可供發債余額僅剩2180億美元的時候,美國國會未就提高上限達成一致.終于,在2011年5月,美國國債觸頂,開創了14.29萬億美元的歷史新高.美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處于中心的位置,自1917年以來固若金湯的美國信用破天荒地被全球市場動搖后,引發全球股市暴跌,原油及大宗商品價格連續走低,美元匯率大幅波動.美債危機的危害,除了降低美元地位,動搖世界對美國的信心外,也使得全球市場變得更加不明朗與不確定.它將對當前脆弱的全球金融造成沉重的打擊,甚至有引發新一輪全球金融危機的可能[3].美國債務危機將給國際市場增加不確定性及風險,將沖擊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對外投資決策與現有經濟政策.因為美國債務危機引發的全球性危機,可能導致美歐經濟出現第二次衰退[4].為應對這種不確定性,我國可能不得不重新評估國際經濟形勢,相應地調整政策.美債危機是一個時間特征點,標志著西方社會經濟復蘇的努力再次失敗.
2.3歐洲債務危機及歐元危機
歐洲債務危機最先開始于希臘的債務危機,全球三大評級公司于2009年下調希臘評級,希臘債務危機嚴重,政府面臨破產,歐盟是經濟一體化的組織,經濟關聯度高,自2010年起歐盟各成員國在出現不同程度的經濟危機,整個歐盟都受到此次債務危機的影響,出現經濟衰退,失業人數增加的現狀.以德國為主的歐元區的各大國已經感受到債務危機的嚴重性,歐元不僅大幅下跌,直接導致歐洲股市跌停,歐盟在此次金融危機的影響下面臨著“體系的崩潰與聯盟的解體”.希臘財政部長稱,鑒于此次危機的嚴重性,希臘需要約90億歐元資金才能勉強度過危機[5].但是歐洲各國在援助希臘問題遲遲達不成一致意見,4月27日標普將希臘評級降至“垃圾級”,危機進一步升級.歐洲是世界高端設備制造業大區,歐債危機引發的經濟動蕩降低了歐洲對于大宗資源商品的需求,導致資源品價格下跌.國際資本回流美國本土與資源品需求下降導致資源品價格下跌有利于緩解中國的輸入型通脹壓力與降低海外熱錢推高中國資產價格泡沫的風險;歐盟是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歐債危機導致歐元持續貶值,直接降低了中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為了緩解債務危機,歐洲各國不得不收縮其財政政策,降低赤字占GDP比重,縮小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減少對于中國產品的需求.
2.4中國經濟的發展現狀及地位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國家(美國、中國),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美國、歐盟、中國),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在美國和歐盟都存在經濟危機的隱患時中國的經濟運行對整個世界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中國能否成為一個好的全球“經濟消防員”,不僅是應對外部局勢,還是如何保持國內經濟的良性運轉,作為一個開放經濟大國,國內經濟運行形勢會通過一系列的對外經濟交往,經過傳導效應傳輸給世界.
3蒙代爾經濟政策的搭配與斯旺政策搭配理論
3.1蒙代爾經濟政策的搭配
蒙代爾(1962)在《適當運用財政貨幣政策以實現內外穩定》報告中,提出了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如何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同時實現內外部均衡的政策搭配學說.他強調:“政策工具應該指派給其最具直接影響力的政策目標,如把財政政策指派給內部均衡目標,把貨幣政策指派給外部均衡目標[6]”,這就是蒙代爾的“政策指派法則”.在固定匯率制和資本自由流動的假定條件下,蒙代爾的“政策指派法則”.蒙代爾經濟政策的搭配的具體形式如下:
3.2斯旺政策搭配理論
4中國經濟政策的選擇
4.1中國目前的經濟政策選擇
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主要在于國際需求方面,當然也會影響中國的國際收支,美國債務危機主要影響在中國的國際收支方面,外匯儲備的安全問題以及由此應引致的貿易問題,具體在于美國對中國的需求[7].歐債危機直接影響在中國的國際收支和由此導致的中國國際需求減少問題.雖然中國受到諸多金融危機的威脅但是中國的勞動力優勢使得國的產品在世界市場競爭力非常強勁,中國即使在并2008年危機時依然保持者雙順差,2009年,中國進出口總額22072.2億美元,下降13.9%.其中出口總額12016.6億美元,下降16.0%;進口總額10055.6億美元,下降11.2%,貿易平衡狀況進一步改善,資本項目順差1,808億美元,比上年(463億美元)增加1345億美元,貿易無論是從相對量還是絕對量在危機的時候都是增加的,所以中國目前還是處在蒙代爾指派中的第III區間斯旺支出增減政策和支出轉換政策的第IV區間(如圖中A點),那么中國的政策選擇是:實施緊縮的財政政策和擴張的貨幣政策.但是實際情況還要復雜的多,所以適度寬松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適合我國目前的宏觀經濟形勢.
4.2中國實施寬松財政政策的必要性
4.2.1從國內均衡來看
從需求角度上來看:中國目前國內通脹壓力比較大,國內的通貨膨脹主要類型是結構型通貨膨脹,結構型通脹的主要特征是:在沒有需求拉動和成本推動的情況下,只是由于經濟結構因素的變動,也會出現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上漲,而物價上漲是在總需求并不過多的情況下,而對某些部門的產品需求過多,造成部分產品的價格上漲的現象,如鋼鐵,豬肉,樓市,食用油等.所以中國的通貨膨脹并不是中國國內投資過熱導致的,所以緊縮的財政政策會加重國內的投資不足問題,致使國內的供給進一步減少,需求的不到滿足,反而會使通貨膨脹會更加嚴重.
4.2.2從供給的角度來講
緊縮性的財政政策的實施,在支出增減政策上會減少國家對經濟建設的支出,抑制經濟投資,社會總供應不足,繼續會影響以后額經濟增速.中國經濟發展需要有穩定的經濟環境,緊縮的財長政策會使得中國國內經濟形勢急轉而下,打擊國內外的投資熱情,外資抽逃或者選擇其他的更為理想投資地,中國的物資短缺進一步嚴重,經濟增長緩慢,也不符合國家長期發展計劃.
4.2.3從國際的角度來考慮
緊縮的財政政策會使得國內通貨膨脹變得越來越嚴重,在支出轉換政策上本幣繼續貶值,外匯匯率上什,出口有增加的趨勢,但是國內的投資比較少,國外的需求會導致新的通脹壓力,并且,通過外匯的貶值來促進貿易的增加會惡化貿易條件,有可能產生貧困化增長效應.外匯的貶值也會導致我國的外匯儲備非人為地增加,國際收支逆差繼續增加,肯能會導致貿易相關國的“貿易戰”和“匯率戰”.
4.3中國需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
擴張性貨幣政策指政府通過擴大貨幣供給量,從而降低利率水平,提高經濟增長水平,促使均衡的國民收入增長.在經濟衰退期采用擴展性的貨幣政策可以促進經濟的復蘇,通過降低利率,使消費和投資得到增長;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物價水平,從而避免通貨緊縮的出現[8].2010年底中國提出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取代持續了兩年之久的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央行的貨幣政策工具使用由此進入到一個相對頻繁的時期.在去年四季度,央行進行了一次加息和三次準備金率上調操作.中國目前的主要目的還是國內的結構性通脹治理的問題,擴張的貨幣政策會是利率下降,國外游資進入中國,進一步加大中國的國際收支差額,國際收支差額的增多意味著機會成本的增加,過高的機會成本對于一個亟須經濟持續發展的國家來說不是資金的有效利用方式.此外,外資的進入會使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增加,在現行的經濟政策下,人民幣升值會帶來一些列更多的經濟問題比如說:對外出口減少、國內失業增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