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學語文筆記整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小學語文;寫作能力;興趣;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4-081-01
寫作體現了語文教學聽、說、讀、寫中的最后一步,是語文素養的綜合表現。它牽連著聽、說、讀這三個部分。寫作的能力從某種程度上反映著聽、說、讀的能力,進行寫作方面的訓練也可以同時提高前三者的能力。因此寫作關系到小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而加強寫作教學,則是做好小學語文教學的關鍵途徑之一。但是小學生的寫作困難始終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學生的寫作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對小學生的語文素養的養成,乃至今后的發展都會造成不良影響。本文筆者以自己的教學實踐,簡單的探討做好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有效措施,以期幫助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培養學生寫作興趣
興趣表現為人對某種活動的愛好,每個人對周圍事物都存在著一定的興趣,小學生也不例外。但是就目前的整體教學情況看來,許多小學生對作文毫無興趣。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不能很好地將他們的興趣自然順利地轉變為表達的欲望,特別是書面表達欲望。作文教學模式化、簡單化由來已久,提起作文不少學生就頭痛。因此,培養興趣是寫作的前提。這些孩子對寫作不感興趣,是寫作能力難以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沒有興趣,厭煩寫作,害怕寫作,怎么能提高寫作能力?因此要改變這一現象,教師應經常舉行一些作品展示會,讓學生展示自己作品,學生的辛勤勞動得到應有的肯定和鼓勵,肯定會更加用心寫作。假如課堂里有些時間是給學生相互交流自己寫的作文,分享觀點,讓他們能在同學中身上獲得經驗教訓,取長補短,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
二、指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
閱讀是作文的基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文學的第一要素是語言,只有將閱讀中學到的知識積累起來,才能厚積薄發。只有廣泛閱讀,學生才能積累語言,才能提高語言的表述能力和接受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從一開始就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指導孩子們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低年級的學生的思維主要是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應選取圖文并茂的課外讀物;中年級和高年級的學生的思維已由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因此,可以適當地選擇一些邏輯性、說理性較強的讀物給學生閱讀。在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時,選擇的內容要具有廣泛性。讀書要有正確的方法,不懂就問,要善于思考,還要勤做筆記,優美的詞句、精彩的描寫段落,優美的抒情段落,精辟的哲理段落、生動的對話、好的開頭和結尾、寫作常識以及文章的結構提綱等等都可以作為讀書筆記。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此外,教師還要學生對自己所作的筆記定期進行鞏固和整理,印在頭腦中,用時方可隨手拈來。積累要循序漸進,根據年級的不同,逐步提高要求,最重要的是讀書要持之以恒,只有堅持不懈,才能在閱讀中積累大量生動的語言。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要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最重要的一點即是要注重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刻苦訓練作文的自覺性。因此教師應經常給學生讀報紙雜志上的優秀作文和較好的學生寫作,并結合班級實際,表揚勤于刻苦寫作的學生。并且還要引導學生作文一定要寫真實的東西,表達真情實感。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深入到現場參觀訪問,使學生學會觀察方法,達到視而有見,聽而有聞,善于思考,現場口頭描述,從生活中獲得豐富的寫作素材。這種形式的教學方式也是大多數小學生非常喜歡和感興趣。其次,培養學生的寫作表達能力,教師還應注重對學生的寫作指導。寫作指導主要指通過各種方式來幫助小學生準備寫作材料和培養學生的構思能力。
四、教師改進寫作點評
寫作點評是寫作訓練的最后一個環節,這一環節也是至關重要的。小學生的寫作完成后,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的文章進行點評,不要老是用分數來鑒定學生寫作的好壞。這是習作修改的發展和延續。通過點評可以使學生了解自身的寫作優勢和不足。教師在寫作點評這一環節可以采取各種各樣的形式。第一是典型講評。教師在縱觀所有學生寫作的基礎上選擇幾篇有新意、有亮點的文章進行點評,通過典型示范的作用引導學生明確自己習作中的優勢和不足。給寫的好的學生表揚,讓他們繼續加油,再接再勵。這樣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用以指導全班帶動寫作水平一般的學生。其次是對比講評。教師有選擇性地將寫的好的和寫的不好的文章一起在學生展示,讓他們進行對比分析。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對比中可以明確得失,提高鑒別能力,以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第三是綜合講評。語文教師在通讀全班學生文章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指出寫作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優缺點和值得注意的共性問題。這種講評可以反映出本次習作的整體狀況,使學生們能夠清楚自己的寫作情況。
燕山小學 李小平
深圳市南山實驗學校位于深圳高新技術基地所在的南山區,是廣東省一級學校、全國中小學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這所規模并不大的學校卻擁有規模龐大的小學計算機教學實驗樓。
1997年,南山實驗學校在全國學科“四結合”教改試驗總課題組的指導下,啟動了小學語文“四結合”試驗,開始了新型教學結構下創新教育的改革與探索。
2001年11月,全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現場觀摩交流會在南山實驗學校舉行。南山實驗學校推出的10個優秀實驗課贏得前來觀摩的每一位專家、學者和教師代表的贊嘆。
學生是最大的教育資源
年輕的南山實驗學校時時有驚喜。青年教師余虹的小學二年級語文綜合課《脫險的葉形魚》,其新穎活潑讓很多觀摩教師感動得熱淚盈眶。她的學生那樣率真自然,她的課堂那樣活躍熱鬧。在她的課上,學生通過互聯網搜集了許多資料,然后給全班同學朗讀;學生不時地把小手舉得高高的,提些千奇百怪的問題。余虹微笑著,不斷地夸孩子“你真聰明!”“你讀得真棒!”
可在最初,圍繞這堂課展開的爭論最多也最激烈。沒有專門的識字練習,這還是語文課嗎?學生那么活躍,課堂紀律如何保證?……但實踐很快證明,孩子們上互聯網查資料,認識的字非常多;孩子們愛提問,腦子轉得飛快,學習效果非常好。
教育專家靳家彥聽完這堂課,興奮不已。他說,兒童就是天生的學習者、提問者。如果課前孩子有10個問題,下課時這10個問題都解決了,于是沒有問題了,但這節課也許不是最好的課。余虹的課不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還突破了傳統的孤立式教學,將識字、閱讀、作文等教學環節有機地結合了起來。
南山實驗學校校長李先啟常說,師生是共同學習的伙伴。在新的時代,學生不再是“傳道、授業、解惑”中的被動者,而是學習的主體。要牢固樹立“生本理念”,使學生成為最大的教育資源。多年的“四結合”試驗正在證明,從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整合入手,創造新型教學結構,實現教育思想、教學觀念的根本變革,正是當前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實現創新教育的理想切入點。
技術不再是計算機教師的專利
南山實驗學校教改的步伐快而堅定。小語“四結合”試驗啟動后,多功能計算機室、校園信息網絡系統相繼建立。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走入了更為廣闊的天地。
“可是,我們學校的計算機專職教師很快就要‘沒有飯吃’了”,南山實驗學校副校長張鵬不無遺憾地說。南山實驗學校不是在1998年就在全校各年級開設了計算機課程,由專職計算機教師來授課嗎?原來,在試驗中學校發現,由學科教師應用計算機和網絡,圍繞學科知識的一個主題組織學生學習,學生在包括學科知識、主體意識和實踐動手能力以及計算機能力等許多方面的能力,都明顯高于信息技術課單列的班級。于是,這啟發了學校逐漸將信息技術課單列轉向把信息技術課時直接安排給學科教師中的計算機“高手”,由教師在學科教學過程中直接進行整合,以期獲得更好的效果。
和深圳這個新興城市一樣,南山實驗學校的教師也是朝氣蓬勃的。他們大多30歲以下,來自大江南北,對新事物有很強的學習和吸納能力。經過幾年的打造,全校教師對在網絡環境下進行教學掌握得游刃有余,能夠在網絡環境下辦公、查詢、閱覽和利用智能化平臺備課。有90%的教師會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會在網上進行學術研究。教師們的課件在省市乃至全國的比賽中頻頻獲獎,其中余虹的課件《公雞與狐貍》還取得了全國CIETE教學軟件評比大賽一等獎的好成績。
正所謂“名師出高徒”,在教師們的悉心輔導下,學生們的信息技術能力提高得飛快。全校1700多名學生普遍會使用校園網,會利用網上資源。其中實驗班和興趣組的學生,每周有3至8課時的上機時間,他們學會了用計算機繪畫、編輯電子小報,會做個人主頁、班級主頁。這些學生不但具有和同齡人相比較強的信息技術能力,而且,他們的語言表達、人際交往和獨立做事的能力,也明顯超過對比班的學生。
7歲小學生的《新編三國演義》
如果告訴你,一個不到7歲的小學生就寫出了萬余字的文學作品,你會相信嗎?在南山實驗學校的校園網上,記者就看到這樣的景象: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在網上發表內容多樣的日記、雜感、科幻作品和童話故事。其中有一位叫湯天的一年級小男孩,寫了一萬多字的《新編三國演義》,其文筆之流暢、想像之豐富,很難相信是出自于一個孩童之手筆。
其實連教師都沒有想到,孩子們面對計算機會有那么強烈的寫作欲望。起初,學生只是寫出一句話、兩句話的讀后感,到后來平均每個孩子每天可完成100字到300字的寫作練習,有些“高手”可一次完成近千字的習作。更可貴的是所有的寫作活動都是學生主動、自覺地完成的。
Internet資源環境和交互工具,為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表達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和良好的支持。孩子們最喜歡到校園網的童話頻道、成語故事頻道去閱讀,然后利用網上的留言板,將自己想說的話、想寫的內容隨時貼到網上,教師可在留言板上對學生及時回復并加以鼓勵。學生在公布自己作品的同時實現了自我展示,很有自豪感和成就感。
在南山實驗學校,由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推動,“發掘”出了很多像湯天那樣在某方面有專長的孩子。李先啟提出個性化教育“上不封頂,下保底”,允許有條件、有特長的孩子超前發展,同時也鼓勵、帶動一時還落在后面的孩子。
從語文到英語、數學……
小語“四結合”試驗為探索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提供了最佳的時機和空間,低年級識字教學模式、閱讀教學模式、作文教學模式等全新試驗取得了理想的收益。敢于探索的南山實驗學校又不失時機地將語文教學的經驗推廣到了其他學科中去。
教師們把互聯網引進了英語教學,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接觸活生生的英語。同時,又突破了“課上聽講、做筆記,課外復習筆記、寫作業”的固有學習模式,激發學生在課外把英語當成一種娛樂和交流的工具來掌握。在學生眼里,英語課堂是輕松活潑的。教師徐陽杰在上《AnimalE-mails》一課時,首先指導學生上雅虎英文網站,然后選擇“Greetings”(賀卡),再查找“Anyoccasion”(各種場景)中的“Animals”(動物),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最喜愛的動物卡片,整理自己搜集的資料并充分發揮想像,再制作成英語電子賀卡發送給同學。這個學習過程,使得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既啟發了創新意識,又提高了信息素養,培養了交際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針對學生之間的學習能力差異,開發出數學計算機隨機習題庫,使學生在各自的起點上得到相應的訓練,很好地解決了“吃不了”和“吃不飽”的難題,學生的個別化學習得以實現。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品德、音樂、體育等學科教學中也得到了運用。音樂課不再局限于教師的一把琴、一張嘴、一臺錄音機,學生也不再被動地接受枯燥的音樂理論、無休止的唱歌和聽那些似懂非懂的音樂,而轉變為主動參與體驗、創造音樂的過程。每個孩子都能在音樂學習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孔子說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南山實驗學校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更新了教學者的觀念,發揮了網絡對教育的支持功能,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樂趣,使學生愛學、樂學。45分鐘的《脫險的葉形魚》之所以讓很多教師都為之感動,就是因為在那一刻,他們好希望自己能重新當一回小學生,坐進這樣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