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中音樂教育教學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當學生因知識匱乏、無法理解文章內涵時加以引導
閱讀是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掌握文章內涵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環節。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語文教材已經不再是老師的"教本",而是學生的"讀本"。教材中文章的內涵不是由教師"教"出來的,而是由學生自己"讀"出來的。因此,當學生在自主閱讀文章時,往往會因為語法知識和修辭知識的匱乏,而導致對文章內容理解不透徹,甚至扭曲了對原文的理解與把握。此時,就需要語文教師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料,并進行適當的講解,指導學生深入研究問題,從而獲取正確的結論。例如,當學生在閱讀《紫藤蘿瀑布》這篇文章時,其中"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園中別的紫藤蘿花架也都拆掉,改種了果樹。那時的說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關系"一段中涉及到很多問題:香氣為什么會有顏色?又怎么會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為什么作者要說:紫藤蘿花架也都拆掉,改種了果樹?花與人們生活的腐化有什么必然聯系嗎?如果針對這些問題讓學生自主合作討論,只能越探究越糊涂,導致教學效率的降低。這時就需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指導:段落中所使用的是"通感修辭手法",并給學生補充"1982年極''左''論調籠罩的時代背景"。不然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只能停留在文字表明,而無法深入其精髓。在教師的指點下,學生就可以進一步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主題就是:花與人一樣,都會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各種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卻永不停息、永無止境。
二、當學生在無法深入理解文章,出現偏差性解讀時加以引導
閱讀教學的過程,實際上是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過程。實踐證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語文技能的形成都可以在與教師和文本的對話過程中逐漸形成。學生是有思想的個體,他們可以通過積極主動的閱讀與思考,充分調動自己原有的生活經驗,并從中獲取獨特的體驗和感受。但是由于初中低年級學生的文化底蘊薄弱、基礎知識不扎實、人生閱讀較淺、個體差異明顯等原因,他們在自主解讀文章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定偏差。此時,就需要教師靈活運用多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來幫助學生積累對語言和文本的體驗,并利用講解和提問等手段對學生進行引導。例如,在教學余光中的《鄉愁》這篇文章時,有些教師要求學生結合課后的"朗讀指導",自主朗讀詩歌,并分組進行討論和思考,從而理解作者運用抽象化語言來表達自己濃濃的鄉愁,并將情感上升到渴望兩岸得到統一的愛國之情。從表面上來看,學生對文章的主旨已經有了深入的理解,但是從整體上看,很多學生仍然無法深入掌握詩歌的內涵,這是由于教師的引導不夠而導致的。對于其中的每一句詩詞,教師都要進行精心的啟發,引導學生拓展自身的思維觸角,切身體會作者人到暮年卻不能"落葉歸根"的遺憾情緒。
三、當學生體味關鍵詞,卻收獲甚微時加以引導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夠自主體味、推敲文章中的重點詞句,并理解其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及作用。初中學生的鑒賞能力較低,對于一些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理解起來比較困難,甚至對于關鍵性詞句,品味收獲比較膚淺。尤其在閱讀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時,大部分學生都是大體閱讀一遍,然后就認為自己已經領悟了文章內涵,但實際上,文章的精髓并沒有被學生細細研讀出來,最終造成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質量低下,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引導者的作用,注重引導學生"在無疑處生疑",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并教會他們將重點知識和整體感悟充分結合起來。例如,在教學魯迅的《孔乙己》時,很多學生對于其中"便排出九文大錢"的"排"字理解比較簡單,認為孔乙己在擺闊;而"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的"摸"字表示孔乙己的窮困潦倒。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這兩個字進行深入挖掘,從更深的層次中挖掘出"封建科舉制度"這一罪魁禍首。可見,語文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和引導,從而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能力。
當然,以上僅是對閱讀教學中引導技巧的幾點嘗試,肯定存在不足之處,有待于在今后的閱讀教學中進一步加強探索研究。
參考文獻
[1] 姜慧卿,范明科.《初中閱讀教學的幾點認識》[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0,(26)
[2]秦春霞.《如何提高初中閱讀教學效率》[J].廣西教育,2010,(02)
[3]趙青年.《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J].教育革新,2008,(11)
【關鍵詞】美育;激發興趣;創新;效率
著名的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說過:“音樂教學的超級任務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然而,在我的音樂教育教學生涯中卻遇到過不少對音樂學習不感興趣的學生,我深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學習音樂的興趣,便會對學習音樂產生強烈的需要,積極地投入學習,不再感到學習音樂是一種負擔或者是無聊的事,所以說,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音樂動機的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激發初中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呢,我談談以下幾點經驗。
1 用創新和師愛激發學習興趣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一般來說,學生往往都會因為喜歡某位老師而喜歡這位老師所教的那一門學科,如果每個老師都具有這種魅力,那么學生也就更加熱愛、尊敬教師,愛上你所教的那門課。如果學生對某位教師沒感情,師生關系不融洽,就會對這門功課不感興趣,那么學生在這門課上的學習質量和效率都會受到制約。比方說很簡單的自我介紹,新學期開學我接了一個剛入校的七年級,走進教室看到的是一張張陌生的笑臉。“作自我介紹吧!”同學們一臉的沒趣“哎,又是自我介紹。”我把我備課時設計的自我介紹形式介紹給大家,教室里頓時沸騰了,交頭接耳、互相討論,剛才失望的神情變得神采飛揚。自我介紹的活動是這樣開展的:主題:聽著我的歌,讓你了解我。示范:我用《朋友》的旋律重換了歌詞,加上相應的舞蹈動作,把我介紹給大家(其中包括我的姓名、愛好、以及對同學們的期望)。構思: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設計介紹方案。展現:按設計好的方案上臺表演。通過這次別出心裁的自我介紹活動,不但老師、同學互相之間了解了,而且增進了師生感情。
2 用積極的評價鼓勵學生每個人都渴望成功,成功能給人自信,促人奮斗,催人進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及時肯定、鼓勵學生,激發他們學習音樂的信心。積極的評價是一方對癥的好藥,幾乎所有人都喜歡被人夸獎的,而且學習興趣的激發或維持往往都少不了外界的評價。俗話說:好言一句三冬暖。特別是在學生缺乏自信的時候,我們做教師的就應該適時的鼓勵并給予最大的幫助,只要學生有一丁點的進步便給予肯定,而這種鼓勵不僅僅是在課堂之上,也體現在學生的課外興趣活動上。如,在音樂課上,我非常重視給每一個學生展現和鍛煉自己的機會,尤其是那些不太愛學習的學生在課堂上多叫他回答幾次問題,學了新歌讓他第一個上講臺給同學們演唱并且給他簡單的鼓勵的話語:“你學的真快!我很喜歡你!真高興你有如此表現!”等等。一些看似平淡的話語,但是用在這類同學的身上也許就給予了他們很大的鼓勵,從而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覺得不是老師輕視了他們而是自己沒有把握機會,沒有去很好的展現自己。并且班里的同學也會一視同仁地對待這些同學了。
3 通過賞析優秀作品激發學習興趣音樂美可以感染學生并激發他們的興趣,追求音樂美的欲望可以形成他們學習的動力和意志。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對藝術境界的想象,既能提高他們的創造力和表現力,也能激發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通過音樂欣賞來發展和培養音樂的注意力和記憶力,來發展和培養聯想和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創造思維能力以及對音樂的表現能力和感受能力。學生在欣賞或演唱美的音樂作品時,頭腦中會創造性地把大自然和現實生活中的景象再現出來。所以,上課時應注重讓學生積極參與,讓他們按照各自的理解角度去分析,去描述歌曲、樂曲所表達的情感;去聯想其意境,以提高他們的想象力。
4 通過感受把學生領向參與的天地興趣是調動學生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正如托爾斯泰所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一個好的音樂教師必須抓住音樂的這一特征,充分發揮其功效。教師的神態、語言、動作、指揮、范唱,無形中給學生傳遞了情感信息。比如在教學京劇的欣賞課時,我用抑揚頓挫的語氣講解了京劇是我國的民族藝術,是我國的國粹等有關京劇的知識,再播放四大名旦之首梅蘭芳《打漁殺家》的選段,導入新課后,接著講解《智取威虎山》的鑼鼓音及武場樂隊中的打擊樂器,并親自為學生演奏各種鑼鼓點,創設了鑼鼓音的喧鬧氣氛,帶給學生一個新鮮感,這樣把他們帶入了京劇音樂的境界,同時,提高了學生對不同形式的音樂的感受和鑒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