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醫基礎理論氣的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R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32-0258-02
一、引言
歷史悠久療效奇特的中國傳統醫學,幾千年來護佑了中華子民世世代代的健康和幸福。中國醫學歷史上出現的偉大醫學家常常德藝雙馨為后人稱頌,而不朽的中國醫藥著作更傳承著中國醫學的精神。目前,一方面希望通過中醫進行保健和治療的人越來越多,但另一方面有人對中國傳統醫學持懷疑和貶抑,評價中醫不科學,所以中醫不可信。中醫基礎理論作為發源于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是幾千年來經中國醫界人士不斷觀察、實驗、思考而總結提煉出的原始系統論醫學理論。今天,這兩種迥然不同的現狀,形成了十分強烈的反差和貌似復雜的悖論,值得研究。本文擬以西方文化術語“科學假說”作為理論框架,對相關問題進行闡述和分析。
二、西方文化術語“科學假說”內涵
據《中國大百科全書》定義,科學假說指“根據已有的科學知識和新的科學事實對所研究的問題作出的一種猜測性陳述。它是將認識從已知推向未知,進而變未知為已知的思維方法,是科學發展的一種重要形式?!笨茖W假說并非科學認識的目的,而是人們認識自然界事物本質和規律常用的理論思維方法和手段。
任何科學理論確立之前,往往有一個“建立假說”的階段。人們常常通過大量的觀察并積累一定的事實材料,對研究對象的某些現象和規律作出假定性的說明和判斷甚至預見。
三、西方文化術語“科學假說”視角下中醫基礎理論科學性分析
科學假說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一,科學假說是建立在一定實踐經驗基礎上,并經過一定實踐驗證的理論。二,具有相當推測性。其的基本思想是根據不夠完善的科學知識和不夠充分的事實材料推想出來的,還不是對研究對象的確切可靠的認識。三,具有明顯過渡性。科學假說是科學性與推測性的對立與統一,是真與假的對立與統一。這種對立統一的轉化條件在于實踐,實踐是檢驗假說的唯一客觀標準。中醫基礎理論在整體上符合科學假說的定義和特點。分析如下:
第一,中醫基礎理論中的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中醫臨床診斷治療的基本理論原則,中國傳統醫學作為經驗醫學,由中醫藥從業醫師經過幾千年臨床實踐總結出來。就像劇毒的砒霜在中醫里可以入藥,但它的用量是由嚴格限定的,這正是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以大量醫案、醫方等方式把結論記載留傳下來。
第二,中醫基礎理論中的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具有一定推測性。張方,李煒芳指出,中醫藥傳統科學文化中蘊涵著大量現代科學思想,如系統論和演化論思想等。根據其“天人合一”理論,發展了豐富的象思維模型和方法,在人體生理、病理方面掌握了一定事實材料之后,根據以往掌握的確定知識,推測人體生理病理特點,總結病因病機理論,并在診斷治療中加以驗證。但這些認識仍有一些思辨成分,還不是人體生理病理方面完全可靠的確切知識和理論。但是,沒有經過實驗驗證的理論不一定是“錯誤的”或“迷信”,因為隨著人類知識的積累,原先沒有經過實驗驗證的理論可能在未來經過驗證成為科學理論;
第三,中醫基礎理論中的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與現代科學概念下的科學理論相比較,在內容和形式上具有差別很大。倪培民指出,中醫里面所體現的中國傳統哲學與近代西方的理性主義、與近代科學的基本原則、公理和檢驗知識的標準有很大的不同。鄭子新[4]認為,中醫藥是我國的傳統醫學, 兩千多年來仍有頑強的生命力,正是來自于它的實用性和科學性。包括宇宙觀、自然觀、整體觀、辨證觀、論治觀和平衡觀及其治療作用順應人體生理病理規律而不干擾生命活動的自然性。因此,我們相信,隨著現代技術在中醫理論研究中的不斷應用,很多原始形態的理論與現代科學理論發生了接軌和融通,因此中醫基礎理論具有從假說到科學理論明顯的過度性特點。
對于中醫基礎理論,是中醫先師們不斷觀察、實驗、思考而總結提煉出的基本的系統論的理論思想,幾千年來從誕生一直到今天還在指導著中醫醫師進行臨床診癥治病的有效的醫療實踐。同時,中國傳統醫學是典型的經驗醫學,其診治原理、原則和方法是中醫藥從業醫師幾千年來反復經過實踐總結出來的,這些數據也是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只不過中醫藥以經方的方式把最精華的結論記載留傳了下來,而把幾千年來中醫藥從業醫師親自嘗試各種入藥的原料的實驗和配伍實驗過程和患者服用的效果觀察資料遺失了。不能因為這些歷史資料的遺失而簡單粗暴的認定中國傳統醫學是沒經過實驗而總結出來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論“中醫基礎理論沒有經過實驗驗證”。
中醫基礎理論中確實存在著假說現象,這和其他任何一門學說并無二致。假說與科學理論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關系呢?科學的理論都是先提出一個假說,然后在經過試驗驗證,經過試驗驗證的假說就是科學理論。對于一個科學假說是否能夠成為科學理論的問題,我們分兩種情況來探討。第一種情況,在“科學”或說“實驗科學”不斷發展的時空框架下,肯定有一些假說沒有相應的實驗條件,那么,我們只能通過理論來檢驗。這種理論上的檢驗包括假說的邏輯完備性、假說的邏輯簡單性、假說的解釋和預見功能。第二種情況,我們既可以理論檢驗,又可以進行實驗驗證,包括直接驗證和間接驗證。實驗醫學的手段可以完成這樣的驗證和論證。最終,那些經過理論和實踐雙重檢驗的假說,有的直接成為科學理論,有的經過修正、補充發展成為科學理論,有的被淘汰。
科學假說的存在并不是沒有意義的,正相反,假說的作用十分重要。論者賀新華、劉奇研究認為,首先,假說是通向科學理論的橋梁,這是不言自明的,因為科學研究就是沿著“假說-理論-新假說-新理論”的路徑不斷前進發展的。第二,假說是激發思維創造性的媒介。假說體現了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動性,它在科學思維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第三,不同假說的爭鳴有利于學術的繁榮。最后,錯誤的假說對科學的發展同樣起著積極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言:“只要自然科學在思維著,它的發展形式就是假說?!?/p>
我們把中醫基礎理論基石,即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都看作假說。到目前為止,這些理論的綜合程度現代實驗科學還無法驗證,這種情況說明,我們所面臨的許多未知領域,有待于今后不懈的探索。但是,五千年來中華醫學的診療實踐證明,依據這些理論進而產生的藏象理論、病因病機理論、治則治法理論等在邏輯上的確具有完備性、簡單性以及極強的解釋和預見功能。而且,這些具體理論目前正在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進行實驗研究:在臨床上,研究者從整體觀念出發進行辨證論治,從“治未病”到“治已病”,診療活動都在日益深入開展。在科學研究中,從臟腑經絡到器官組織,到細胞水平,到基因分子水平,其中很多都已證明中國傳統醫學的假說確實是“科學理論”。
事實上,中國傳統醫學和其他任何一門學科一樣,不可能在理論和實踐中盡善盡美,她也是需要不斷發展前進的。假以時日,中國傳統醫學將日益朝著更深入更完善的方向發展。如果今天,打著“科學”的旗號對中國傳統醫學輕易否定或貶疑,那絕對不是科學的態度。
同時,我們還要清醒地認識到,科學理論也不一定是“正確的”或“好的”,即“真”與“善”不是一個概念。對于醫學問題,這一點我們尤其需要討論。十七世紀以后,在西方實驗科學框架下,飛速發展起來的以生物醫學為核心、以科學實驗為手段的現代西方醫學,雖然目前全球普遍接受,但她并不是完美無缺的靜止狀態。因為醫學解決的問題是“人”的問題,人作為具有生命活力和主觀能動性的生物體,既具有生物學屬性,又具有社會學屬性。所以西方現代醫學的“實驗科學”或“還原醫學”模式也是無法解決所有問題的。因此,對于醫學研究與實踐,醫學科學和醫學人文都必不可少。
中國傳統醫學,在繼承古代醫學界的經驗與智慧的過程中,應在科學研究和人文研究的立體框架下全面快速發展,更高效更精準地為人類健康服務。因此,言說“中國醫學不科學”有其合理成分,因為中國傳統醫學的所有原理不可能全部認識完成,這個其他任何一門學科的情況是一樣的;但是這個傳統醫學診療的有效性,是這門學問值得深入研究的根本原因,我們沒有理由放棄對她的發展。而言說“因為中國醫學不科學,所以它不可信”的人,則是對二者雙重的誤讀與誤解――對中國醫學的偏見,同時對“科學”的迷信。
四、結語
中醫基礎理論中的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不可能經過現代實驗驗證。但根據西方文化術語科學假說的內涵,這些理論應該具有學術價值。顯然,中國傳統醫學基礎理論已經滿足了科學理論在形式上的需要,有自己獨特的概念、模型和規律表述,是一種系統化的理論體系。我們可以先將之看成科學假說,再經過不斷實驗驗證,其中一部分理論將成為未來的科學理論,成為由科學概念、命題判斷和命題系統組成現代言語體系。當然,這一認識的達成也需要中國人早日建立充分的民族自信心和對世界多元文化的包容態度。作者希望,在中國醫學新興的科學技術和傳統優秀文化實現再次騰飛、復興之前,希望國人包容、自信心態的養成過程早一天完成,對“中國傳統醫學”與“科學”的關系也能更好地認知。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2013-ZD-105):中醫藥文化國際價值及其對外翻譯傳播研究。作者為項目主持人。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編[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
[2]張方,李煒芳.中醫藥傳統文化的現代科學價值[J].時珍國醫國藥.2008,19(7):1773-1774.
[3]倪培民.中醫的科學性與兩種科學概念[J].哲學分析.2010,1(1):139-146.
[4]鄭子新.中醫學的科學價值與現狀和發展[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31(1):682-683.
[5]賀新華,劉奇.醫學辯證法[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2.
【關鍵詞】 中醫基礎理論;教學質量;教學方法
《中醫基礎理論》教學過程中,時常會遇到一些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的難點問題。如何突破這些教學難題,則是確保教學質量的關鍵,筆者體會針對其產生的原因,合理采取相應的方法。
1 哲學思辨中醫基礎理論深受中國古代哲學的影響,許多問題需借助哲學思維方能獲得合理的解釋。相反,學生普遍缺乏中國古代哲學知識,更談不上進行哲學思辨,從而造成理解上的諸多困難。有鑒于此,《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當強化中國古代哲學知識,培養學生哲學思辨,以化解難題。如脾主運問題的認識就在于五行的邏輯推導:脾在五行屬土,土能生養萬物?!豆茏印吩疲骸爸醒朐煌?,土德實輔四時入出?!贝合那锒臅r皆稟土氣,靠土以養,這一觀點被引入中醫學后,則有“脾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之說。至于“脾氣散精,上歸于肺”,則是執“天地合氣,化生萬物”這一哲學原理類比推理而產生。肺為華蓋,為人身后天之天;脾歸屬土,為人身后天之地?!疤旄驳剌d,萬物悉備”,《吳醫匯講·辨脾胃升降》云:“蓋脾……其屬土,地氣主上騰,然后能載物,……是脾之宜升也明矣”。藉此思辨,故有脾能升運之論。
2 拓展知識
中醫基礎理論是多學科交互滲透的產物,除中國古代哲學對其形成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外,中國古代天文學、氣象學、地理學、物候學、農學、生物學、植物學、礦物學、軍事學、數學以及冶煉、釀造等知識和技術同樣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氣象學知識促成了六學說的產生,軍事學知識促進了治療原則的建立。然而,學生對上述中國古代諸學科知識大多不甚了解,導致無法深入地認識中醫基礎理論的淵源和內涵。因此,《中醫基礎理論》教學需引導學生廣涉博學,拓展知識,以突破難點。即《素問·氣交變大論》所謂“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如十二經脈就與古代地理取象類比有關?!鹅`樞·邪客》云:“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逼渲惺浰粗袊鴿h代以前所說的清、渭、海、湖、汝、澠、淮、漯、江、河、漳十二條河流。因為十二經水“受水而行之”,則十二經脈“受血而營之”,兩者其象相應。
3 舉例論證
中醫基礎理論并非純思辨而形成,它既憑借經驗事實的引導,又力求經驗事實的驗證,蘊含著豐富的實證事例。因此,《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某些從理論上難以講清、以致學生不易理解的難題,可通過選用學生比較熟悉、易于體察的事例來說明之;即使理論上講得清楚的問題,通過舉例論證則可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如肺合皮毛理論,可舉體表受寒時,人體會出現鼻塞、打噴嚏、咳嗽等癥狀以闡明之;通過人在悲哭時抽泣,大喜時心胸舒暢,發怒時面紅目赤,過思時食欲減退等事例,可推理出五志分屬五臟理論;聯系大汗后人體會出現少氣懶言、體倦乏力等現象,可加深對“津能載氣”理論的認識;而對經穴刺激引起的局部酸、麻、脹等感覺及沿經脈走向傳導,則說明經絡有感應傳導作用。
4 化整為零
《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有些大型問題較為復雜,教師不易講清,或學生難以理解,可采用化整為零的方法,即將一個大型問題分解為若干個小型問題,逐個加以突破,以化難為易。如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為精微,并將精微吸收、轉輸到全身各臟腑的功能。為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脾主運化的具體作用,教學過程中可將其分解為兩個過程—化和運:化是指經脾氣的推動、激發作用,水谷得以消化;運則指精微經脾氣的推動、激發作用由胃腸吸收,再由脾氣的轉運作用輸送至全身各臟腑。而根據運化的對象(固態飲食物和液態飲食物)不同,又可將其分為兩個方面:運化食物和運化水液。運化食物是指脾氣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并轉輸其精微(谷精)的功能,運化水液是指脾氣吸收、轉輸水精,調節水液代謝的功能,而運化食物和運化水液實際上是同時進行的。
5 融會貫通
《中醫基礎理論》各部分內容既相對獨立,又密切相關。相對獨立,故教學時就分別論述;密切相關,則教學時要融會貫通。否則,就會帶來理解上的困惑。眾所周知,臟腑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各自具有特定的內涵,卻又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因此,理解臟腑生理特性需要結合生理功能。如心有主血脈的生理功能,而心脈以通暢為本;心有主神明的生理功能,而心神以清明為要。故心的生理特性自然是主通明,通即通暢,明即清明。反之,聯系臟腑生理特性對理解生理功能也大有裨益,如肺主行水生理功能其實是肺主宣發肅降生理特性在水液代謝過程中的具體體現。肺氣宣發,將脾轉輸至肺的水液向上向外布散;肺氣肅降,將脾轉輸到肺的水液向內向下輸送,如此,肺氣就能推動水液運行至全身。
【關鍵詞】 時間醫學;腎主骨;藏氣法時;腎應冬
時間生物學(chronobiology)是研究生物現象與時間相互關系的科學。在自然界中,從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到人類的生命活動均呈現節律性,具有周期和振幅等特征。《子午流注針經》為我國現存最早較完整的時間針灸學專著。古希臘哲學家aristotle在其著作中描述了動物活動的周期性,hippocrates 在其著作中也有關于醫療和季節關系的描述。跨時區旅行的jet-lag、“三班倒”等問題均引起學者對生物節律研究的興趣。有些科學家還從某些生物活動是按時間的變化而進行的事實,得出了“生物體的活動具有時間上的周期性的節律”這個推論。
1 《內經》藏氣法時思想是時間醫學的最好例證
1.1 《內經》藏氣法時思想的內涵
《內經》藏氣法時思想即五臟之氣,象法于四時,又有“五藏應時”的說法。具體來說,是人體內在的臟腑生理機能,與外界時辰季節具有同步的相應性變化。其內容包括“肝應春”、“心應夏”、“脾應長夏”、“肺應秋”和“腎應冬”。在以往的研究中,有時僅把它作為一種人體與自然相關的生理現象來研究。筆者認為,中醫學對藏氣法時的認識遠遠超出了藏與時相關這樣一個樸素的認識,而是欲從時間結構的角度認識人體生命,以解釋各種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規律形成的本質和基礎。也就是說,通過對不同時相中人體生理機能變化表現于外的狀態的觀察和分析,來認識和探討內在臟腑的實質。這是中醫學與從空間結構認識人體生命活動的西方醫學的最主要區別,也是形成中醫基礎理論體系的一個核心內容。
1.2 “藏”和“時”是生物信息轉導系統
“藏”和“時”相應體現了人體臟腑功能的一定規律,“時”為外在的激發源,“藏”為內在的接收靶點,兩者的相應性活動是有序又有質的生理效應過程。這與既有物質基礎又能體現生物整體工作方式的生物信息轉導系統有著密切的關系。研究表明,在以往松果腺冬夏對性腺調節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從松果腺與甲狀腺的關系中研究腎與冬時相通相應的神經內分泌和細胞信息轉導系統,并從信號分子之間的相關性變化中探討機體整體功能狀態工作方式,闡述中醫學用藏與時相應歸類臟腑功能理論,這在目前臟腑實質研究中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領域,對揭示中醫理論從多因素多層次統一認識生命過程的本質規律、深化中醫基礎理論中臟腑實質的研究是十分有意義的。
2 基于“腎應冬”理論的“腎主骨”研究
2.1 腎本質的研究
筆者選擇腎系統來研究,一方面是因為腎“藏五臟六腑之精”,在臟腑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在腎本質的研究方面,沈自尹院士及其研究組大量研究證實,腎陽虛的發生與下丘腦-垂體-靶腺軸(性腺、甲狀腺、腎上腺)不同層次的功能紊亂相關[1],這表明,中醫的腎與上述三個軸有密切的關系。20世紀80年代,程世德教授提出“四時五藏陰陽”是《內經》理論體系的核心,并強調人體是以五藏為中心的外應四時陰陽、內合六腑、五官、五體、五華等組織器官的五大功能系統組成的有機整體[2]。
筆者曾根據中醫學“腎主生殖”的基本功能,研究了性腺軸在冬季的相應性變化。由于中醫腎除了“主生殖”外,還有“主骨”的功能,因此,筆者選擇了對骨的新陳代謝、腦發育具有調節作用的甲狀腺為依托,進一步對“腎應冬”的生理機制進行研究。甲狀腺軸由下丘腦-垂體-甲狀腺組成。研究證實,甲狀腺分泌的甲狀腺激素對骨代謝具有廣泛的調節作用,在成骨細胞膜上存在t3受體,還能影響破骨細胞的活性和數量[3-5]。這與中醫“腎主骨”的特性極為相符。
2.2 《內經》關于“腎主骨”理論的論述及研究
“腎主骨”理論最早由《內經》提出,《素問·宣明五氣》云:“五臟所主,……腎主骨?!薄爸鳌?有主持的意思。“腎主骨”包含腎主養骨骼以及二者生理功能方面的聯屬關系。《素問·六節臟象論》說:“腎者……其充在骨?!惫趋榔鹬С秩梭w的作用,為人身之支架。骨之所以能起這樣的作用,主要是依賴于骨髓的營養。骨髓由腎精所化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認為:“腎生骨髓”,“腎充則髓實”,提出髓的生成為“腎主骨”提供了物質基礎,腎所藏之精、所主之液可化生骨髓,骨髓又滋養骨骼的生理關系;同時還指出了腎主骨在病機上的相互影響,如果腎精不足,則會出現骨骼病變?!端貑枴そ饏T真言論》曰:“藏精于腎,……是以知病之在骨也?!薄鹅`樞·本神》曰:“精傷則骨酸痿厥。”反之,骨骼的病變可以傷及骨髓,累及腎。亦即是說,骨的發育或虛損與腎有關。故《素問·上古天真論》云:“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提出筋骨的鼎盛時期,女子在28歲,男子在32歲?,F代研究證實,骨礦含量最高的年齡為30歲左右,此后隨年齡增大逐漸減少[6]。
中醫學臟腑的概念是集合了解剖學、生理學及病理學的一個綜合的概念。中醫學對腎的功能定義可以概括為解剖學意義上的腎臟的功能,同時作為廣義的綜合功能意義上的腎,具有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等功能,即包括了生殖系統、內分泌系統,乃至于神經系統的功能。中醫學中“腎”的上述兩方面功能均與骨代謝的調節有關。因此,腎主骨理論可以概括為兩方面:一是解剖學的腎臟對骨代謝的影響,其實質主要指腎臟1α羥化酶的活性及腎臟對鈣磷代謝的調控;二是廣義上的腎即包括下丘腦-垂體-靶腺軸不同環節、不同層面功能的概括[7]。以上兩種中醫學“腎主骨”理論的認識是從20世紀80年代黃鐸香、梁德任等發展起來的[8-9]。
3 從時間醫學探討“腎主骨”理論研究深化了中醫藏象的研究工作
雖然從理論上對中醫基礎理論中藏象概念的時間構成已經受到關注,但從實驗實證性研究上仍比較欠缺。筆者認為,應從整體調控思想出發把中醫理論體系的傳統思維模式融入實驗設計和研究中,從多因素多層次對生物整體調控信息轉導系統的實驗研究中,以腎應冬時生理機制的研究為切入點,對中醫藏象既基于實質器官又高于實質器官,以“時”測“藏”的內涵進行探討。以往中醫學主要以病理推生理,以藥物作用推測臟腑功能的方法來研究藏象;而上述方法的特色在于直接對正常生理狀態下維持協調整體動態平衡狀態的機理進行研究。這種把整體信息轉導觀念和松果腺與下屬靶腺及細胞信使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目前在國內外都尚屬剛剛起步。
【參考文獻】
[1] 沈自尹.從腎本質研究到證本質研究的思考與實踐——中西醫結合研究推動了更高層次的中醫與西醫互補[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0,(4):4-7.
[2] 程世德.內經理論體系綱要[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45.
[3] abu eo, bord s, horner a, et al.the expression of thyroid hormone receptors in human bone[j].bone,1997,21(2):137-142.
[4] allain tj, yen pm, flanagan am, et a1. the isoform-specific expression of the tri-iodothyronine receptor in osteob1asts and osteoc1asts[j].eur j clin invest,1996,26(5):418-425.
[5] allain tj, chambers tj, flanagan am, et al. tri-iodothyronine stimulates rat osteoclastic bone resorption by an indirect effect[j].j endocrinal,1992,133(3):327-331.
[6] 唐世技.淺析腎主骨理論與原發性骨質疏松[j].中華中西醫雜志, 2003,4(9):22-23.
[7] 朱飛鵬,李冬華.腎主骨理論的現解與補腎法研究[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3,37(6):9-11.
摘 要:“辨證論治”一詞自提出之后,由于未有準確而統一的概念,因而產生多種誤用情況,主要可分為五大類,前二者包括:第一、使用了病、癥和證的新定義,其實這三者本身含義基本相同,均是指“臨床表現”的意思,新定義使中醫教材變得混亂;第二、關于辨證和辨病相結合,其中的“辨病”可分為“辨西醫的病與辨中醫的證相結合”,和“辨中醫的病與辨中醫的證相結合”兩大類,前者并非理論上的結合,而是臨床優勢互補,后者則是從根本處已經結合了,無需另提結合。
關鍵詞:證;證侯;辨證;辨證論治;辨證施治;用
中圖分類號:R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717(2011)03-0616-02
Five Types of Misusing on “Pattern Identification and Treatment” (1st Part)
Lee Yu-ming
(Dongzhimen Hospital, The 1st Clinical School Affiliated to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700,China)
Abstract:Since the phrase “Pattern identification and treatment" raised, because of no accurate and unity on its concept, it causes several misuses, which could mainly divide into 5 categories. The former two categories are: Firstly, the use of "Disease, Symptoms and Pattern" by new definition, in fact these three words share the same meaning "Clinical manifestation", the new definition made the Chinese Medicine textbook more confusion; Secondly, about the integration on Pattern identification and Disease identification, in which the "Disease" can be divided in the "integration of identifying the disease by Western medicine and Pattern on CM", and "integration of identifying the disease by CM and Pattern on CM" two major categories, the former one is not integration on theory, but is complementary on clinical strength, while the latter one is already integrate fundamentally, it is not necessary to mention integration.
Key words:Pattern;Zheng;Patter identification; Sydrome differentiation; Patter identification and treatment; Treatment according t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Misuse
收稿日期:2010-10-13
作者簡介:李宇銘(1981-), 男,香港人,博士研究生,香港注冊中醫,研究方向:仲景學說理論、經典方藥量效關系規律。
“辨證論治”是指按照辨別證候時所獲得的依據,經過分析后作出治療方法的判斷,是中醫的主要特色之一。其中“證”即指“證侯”,本義是指能夠反映疾病本質的“臨床表現”。可是,自50年代起提出“辨證論治”一詞后,一直未有統一且準確的概念范圍,因而發展出許多新的看法,雖然是戴著“辨證論治”的名,實際上卻是指別的概念。綜合了眾多學者的看法,這些誤用主要可歸納為5個方面。
1 病 癥和證的新定義
1.1 問題的形成
中醫教育的統編教材中,對“證”、“辨證論治”使用了新的定義,因而造成了新的問題。如在5版教材《中醫基礎理論》中:“所謂辨證,就是將四診所收集的資料……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又稱施治,則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1]?!倍?版教材更分開了病、癥和證三者的定義:“病是指特有病因、發病形式、病機、發展規律和轉歸的一種完整的過程;癥是指疾病的具體臨床表現;證既不是疾病的全過程,也不是疾病的某一項臨床表現,而是指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因、病位、病性和正邪關系[2]?!?/p>
1.2 誤用的矛盾
如果證是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由于“病理概括”在中醫術語上來說就是“病機”,病機在中醫理論上必然是階段性的,最后得出的結論是:“證”等于“病機”。
馬克思說:“如果現象型態和事物的本質會直接合二為一,一切科學就都成為多余的了[3]?!庇捎谖覀儾荒苤苯涌吹绞挛飪炔康谋举|,本質不是透過“辨析”而得,而是需要從外在表現觀察分析才能獲知。本質是必須透過對現象的抽象思維而認識的,因此辨證論治所“辨”的,不是病機,而是臨床表現,即“證候”。
再者,“病機”和“證”是在《內經》時已經有的兩種不同概念,現在把他們合二為一的話,當我們面對古代眾多的醫學典籍時,必然造成學習上的混亂與尷尬。把證的含義擴大和改變,“既不能準確、清楚地表達出中醫學的診治規律和基本特色,又造成了中醫學常用術語、概念的混亂,并且給中醫理論的規范化和對外交流都帶來了有害的影響[4]。”
這種把“病”解釋為疾病全過程的病理概括,而“證”是疾病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在這個定義下引申出多種問題,如在《傷寒論》中,太陽病整個發病過程的病理是怎樣的?太陽病分太陽中風、太陽傷寒,太陽溫病,中風、傷寒、溫病等從這個定義來看是“病”還是“證”?外感風寒所引致的外感病,其全過程的病理概括是怎樣?這些都難以回答。即使是《中醫內科學》里面,能夠把每一個疾病的病因病機進行探討,但仍不等于疾病全過程的病理概括。如果從中醫角度來看,中醫在臨床所能辨別的只能是“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病機必然是階段性的,而不可能說清某一疾病的全過程。
類似的問題不單出現在《中醫基礎理論》中,亦普遍存在在各科教材里。因為在病、證的新定義下,產生了很多新的“證”,而卻又沒有實際的臨床意義,“這些新證的涌現,實質上是對教材中證概念混淆的效法與懲罰。在本來已混亂的證概念中,重新加入眾多不規范的新造證,更使這種混亂雪上加霜?!保?]
1.3 正確的認識
要了解疾病的全過程,是透過對“辨證方法”的認識,比如六經辨證可以解釋傷寒外感病的傳變規律;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可以溫熱病的傳變規律;臟腑辨證可以揭示疾病在臟腑之間的傳變關系等。但實際上,疾病的演變是千變萬化的,難以用某一種辨證體系去解釋清楚疾病發展的全過程,因此臨床上主要是透過每一次對病機的診斷,靈活地評估疾病的趨勢。
2 辨證和辨病相結合
“辨證和辨病相結合”是近數十年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幾乎成為中醫界的共同目標,其含義一般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指辨西醫的病與辨中醫的證相結合,二是指辨中醫的病與辨中醫的證相結合。
顯然,以上兩者所指的“證”,是指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而不是證的本義。但除此以外,這種說法亦存在不少矛盾,以下分別討論。
2.1 辨西醫的病與辨中醫的證相結合
2.1.1 問題的形成 此種結合的提出,一般認為中醫辨證論治的方法有局限性,因此應該要運用西醫辨病的方法來補充其不足,互相取長補短[6-7],甚至認為這是中西醫結合的一種重要形式[8]。
2.1.2 誤用的矛盾 但如李今庸指出:“說‘辨病施治是把祖國醫學的辨證施治提高到了一個新水平’,從‘辨證施治到辨病施治是我國醫學發展的必然規律’,這是兩種非常荒謬的錯誤論調。其結果只能給人民的健康事業帶來危害,給中醫學發展設置障礙?!保?]
眾所周知,中醫跟西醫是兩種不同的醫學體系,有著不同的理論基礎。利用西醫的辨病方法,或能夠提高臨床總體療效,卻不可能提高中醫辨證論治水平,因此屬于臨床上的互相補足,而沒有在理論層面上達到真正的結合。
2.1.3 正確的認識 因此,“辨西醫的病與辨中醫的證相結合”的內涵,是指臨床上兩種醫學的優勢互補。當我們為了提升臨床療效在進行這方面的嘗試時,要特別注意避免“在互勘過程中邏輯方法不嚴密的錯誤……如形成簡單的證型、癥候群模式,證的機制被病的機制掩蓋,將西醫的微觀指標與證相套,然后執此指標為證的標準以深化辨證”等等[10]。
2.2 辨中醫的病與辨中醫的證相結合
2.2.1 問題的形成 不少學者指出,中醫本身是有辨“病”論治的內容,如有說:“在辨病論治基礎上的辨證論治才是中醫學臨床診療的完整模式和固有特色[11]”;更從古代開始溯源認為中醫具有辨病論治的體系,應以辨病論治為基礎,辨證論治為主導[12];《金匱要略》中是以辨病治療為特點等[13]。此等提法十分普遍,但其實也是對中醫辨證論治的誤解。
2.2.2 誤用的矛盾 從文字的本義上看,“病”跟“證”、“病證”的意思基本相通[14],都是臨床表現的意思,從這個角度來看,兩者從根本處已經結合了,不須另外提出辨病論治。
強調“病”和“證”的區別,即與前述教材中提出的疾病“全過程”與“階段性”的問題一樣,中醫所重視的是疾病的病機,病機必然是階段性的,中醫也不可能把疾病發生的全過程說清楚,疾病的全過程是體現在辨證的方法上。實際上硬要在中醫的理論中分開:“病是全過程、證是階段性”,這并不符合中醫理論本身的原意。
在《中醫基礎理論》中指出辨證論治是中醫的診療主要手段之一,除此以外,還有辨病論治和對癥治療[15];還有學者相繼提出中醫除了辨證論治以外,還有辨病論治、辨癥論治、辨體論治等[16];亦有說辨證論治包括局部辨證論治和全身辨證論治[17]。實際上“辨證論治”一詞其實已經包含了以上的內容,不需要創造一些新的術語去補充,以免造成更多混淆。
2.2.3 正確的認識 因此,“辨中醫的病與辨中醫的證相結合”的說法,本身所指并不清晰,其本質的內涵是想強調“辨別證侯”時需要注意證侯的多層次、復雜性,亦需要以辨證的方法來注意疾病發展的整個演變過程。
參考文獻
[1] 印會河. 中醫基礎理論[M].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2: 8.
[1] 吳敦序. 中醫基礎理論[M]. 上海: 上??茖W技術出版社, 1999: 7.
[2] 馬克思[蘇]. 資本論(第三卷)[M]. 北京: 三聯書店, 1950: 959.
[3] 成肇智, 李咸榮. 病機學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核心[J]. 中國醫藥學報, 1994, 9(5): 5-8.
[4] 梁茂新, 洪治平, 李東安. 中醫證名問難[J]. 江西中醫學院學報, 1998, 10(3): 101-102.
[5] 戴高中, 沙玲. 關于辨證論治的思考[J]. 醫學與哲學, 2001, 22(4): 51-52.
[6] 丁成華. 略論辨病論治與辨證論治的優勢與不足[J]. 中國醫藥學報, 1994, 9(5): 5-8.
[7] 鐘偉. 關于建立中西醫結合辨證論治體系的探討[J]. 醫學與哲學, 1996, 17(6): 316-317.
[8] 李今庸. 靈魂不能丟,優勢要發揚[J]. 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03(2): 41-42.
[9] 匡萃璋. 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兩個參照系、兩種對象的互勘[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 23(2): 82-87.
[10〗 毛德文. 辨病論治研究的方法學探討[J]. 湖南中醫雜志, 2002, 18(3): 1.
[11] 朱文鋒, 陽曉, 王行寬. 辨病論治體系初探[J].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1997, 20(6): 2-5.
[12] 朱文鋒, 陽曉, 王行寬. 從金匱要略看張仲景的辨病論治思想[J]. 湖南中醫學院學報, 1999, 19(3): 24-25.
[13] 符友豐. 證候著論訓詁一瞥[J]. 醫學與哲學,1993,5:19-21.
[14] 吳敦序. 中醫基礎理論[M]. 上海: 上??茖W技術出版社, 1999: 7.
1明確培養宗旨和教學目的
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是我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長期同疾病作斗爭逐步發展起來的一門科學,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類衛生保健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無論我國的歷史還是世界各國的實踐,均雄辯地說明:中醫是科學的,中醫學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中醫教學既要繼承發揚祖國醫學遺產,又要創立我國的新醫藥學,以便更好地為中國人民的保健事業服務。
要讓學生明確每個章節、每次課程需要重點掌握的內容,根據具體教學目的的相關要求,對重點、難點要講透,使學生對此有深刻的印象;讓學生掌握教材的精華部分,同時能應用到臨床實踐中去,課堂上反復強調,用案例來了解學生掌握的程度,及時給與補充說明。通過對教學目的認真分析,對相關內容的講解,讓學生能明確教學目的,把握教學內容的理解及應用。
2合理處理教材內容,重點、難點突出
中醫的教學內容包羅萬象,筆者結合本課程的特點和應講授的教學時數,突出重點,突出實用,主要講授兩大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中醫基礎理論,介紹中醫的理論知識,分為陰陽五行、藏象、氣血津液、經絡、病因與發病、診法、辨證、治則與治法等,為學習中藥、方劑及臨床各科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這部分的辨證內容中,穿插講授中藥、方劑及臨床的有關內容。第二部分扼要介紹深受基層醫務人員歡迎的針灸學基礎知識和技能。如針刺法、經絡腧穴、灸法及拔火罐、常見病的針灸治療等內容。因本課程理論學時較少,這就需要教師合理處理教材內容,確定重點、難點。對次要內容則引導或督促學生自學。
由于中醫基礎理論包含豐富的知識和哲理,奧妙無窮,而學生思辨能力不足,所以要學好這門課程,首先要了解其知識結構,扎實地掌握其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因此在教學中,以講為主,突出重點,難點,疑點。因為學時的限制,無法面面俱到,要分清主次。
學習中醫,最終還是要辨證論治,而辨證又是論治的前提和基礎,辨證的理論基礎就是臟腑的生理病理,臟腑生理在整個中醫教學中的地位就顯得十分突出。然而教材中各臟腑的生理功能,無非就是幾條抽象的條文,學生難以理解,如脾的生理功能,脾主運化,脾主升清,脾主統血,脾主肌肉四肢,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等。脾主肌肉四肢,開竅于口,其華在唇都是由脾主運化功能衍生出來的;臨床上的病變多表現為運化功能失常,如食少納呆,腹脹腹痛等。所以脾的功能中脾主運化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只有將這個功能講深講透,讓學生理解脾主運化,脾與其他方面的生理功能有什么聯系,才能推斷出脾的病理變化。再如“證”的概念,很多學生對這個概念比較模糊,易與“癥”相混淆,而中醫病因、診斷和治療都圍繞著“證”,所以必須把“證”的概念講清楚,并與“癥”、“病”區分開來,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進一步辨證。
3教學方法得當
傳統教學方法一般是填鴨式的教學,滿堂灌,照本宣科,方法單一,而中醫內容相對枯燥,學生難以理解,以至于在課堂上學生容易出現視覺疲勞,學習厭煩,棄學等不良現象,教學效果很難達到預定目標。而在中醫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一切教學過程都圍繞學生展開,充分利用綱目法、歸納法、案例教學法、互動式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力求提高教學效果。
3.1綱目法
綱,即是每科的緒論和每一章節的概述,講好這些內容可以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對于深入學習非常重要。例如中藥中的發散風寒藥,代表藥為麻黃、桂枝、荊芥等,這類中藥性味多辛、溫,主要用于外感風寒,功效是發散風寒,辛溫解表,這是共性內容。不同點有:麻黃還能利水消腫,宣肺平喘,而桂枝還能通陽化氣等,只需記藥物屬于哪一類的中藥,結合其不同點、主要功效、主治等,自然就掌握了各種藥物,方劑也可按照同樣的方法去掌握。
3.2歸納法
筆者不僅教案、板書采用歸納法書寫,每次下課前或者每章節也運用歸納法進行總結,并將前后、縱橫有聯系的內容綜合整理,歸納對比。這種歸納總結可以由學生進行,也可以教師提出要點,讓學生加以發揮,最后教師作出總結。中醫知識內在的相互關聯,用簡單的文字概括繁雜內容,難以記憶可通過歸納使它容易記憶,便于理解。如脾氣虛的辨證要點是脾的運化功能減退和氣虛證,脾氣虛的臨床表現即是納呆,腹脹、便溏,少氣懶言,疲倦乏力,面色蒼白,舌淡、脈細。心血虛的辨證要點是心的病變特點和血虛證,心血虛的臨床表現即是心悸、失眠,面色蒼白或萎黃,手足發麻,眩暈,舌淡、脈細。歸納學過的知識去掌握新的知識,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
3.3案例教學法
中醫案例式教學法是中醫教學的特點之一,在中醫基礎和臨床教學中都被廣泛使用,能有效地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同時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便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是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方法。但是相對傳統的中醫案例式教學法仍以課堂教師講授為主,課堂氣氛相對沉悶,學生聽課的積極性不高,興趣不濃,得不到案例教學應有的教學效果。在此基礎上,筆者采用多媒體視頻臨床資料采集’讓學生分組進行分析,進行動態式案例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3.4互動式教學法
在授課過程中,根據具體教學內容,聯系曾經接觸過的、學過的知識,提出一些相關知識的問題,引導學生回答,能活躍課堂氣氛,同時提高學生學習中醫的積極性,達到教學目的。例如講解病因中風邪的致病特點時,就可用引導式的發問:為什么感冒時最常出現的癥狀是頭痛呢?為什么平時出現的病癥最多的就是感冒呢?學生可能有很多種答案,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風邪的致病特點去考慮。學生就可以紛紛發言了。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各種各樣的答案得出要掌握的內容:感冒的主要病因就是風,因為風是陽邪,侵犯陽位,所以最常出現的是頭痛。而一年四季都有風,所以平時出現的病癥最多的就是感冒了。例如運動后出汗多就應該要避風來預防感冒。通過諸如此類的層層提問,引導學生思考,聯系所學的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可以在輕松的環境中掌握所學的知識。
3.5其他教法
趣味記憶法(趣味方歌)掌握方劑的組成,如枳實導滯丸,主要包括大黃、枳實、神曲、茯苓、黃芩、黃連、白術、澤瀉這些藥物,如果單純這樣記憶,就很容易忘記,但如果采用趣味方歌的話,“三黃豬(術)只(枳)謝(瀉)神靈(苓)”,這就容易得多,而且很難忘記了。還有重復記憶法記憶中藥的功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