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醫最基本的原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腫瘤治療中醫治療腫瘤中西醫治療腫瘤
【中圖分類號】R-0【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4-0060-01
利用中醫治療腫瘤是我國醫學界的特色,而利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則是我國醫學界的優勢[1]。但是在長期的臨床治療當中,無論是利用中醫還是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都未取得應有的成績,自然也未獲得國際醫學界的認可。因此,對于我國中醫及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臨床方法,我們必須進行認真仔細地分析,將以往的不足加以改正,吸取治療當中的有效經驗,爭取做出讓國際醫學界認可的成績,以讓國際醫學界人士也能夠認識到中醫證的理論以及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優勢。
1人類疾病治療的方法
在對人類疾病進行治療時,一般采用以下三種方法進行治療:病因學治療、病理解剖學治療以及病理生理學治療[2]。
1.1病因學治療。病因學治療法是一種比較基本的疾病治療法,它也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疾病治療法。病因學治療主要是從病因產生的原理來對疾病的產生及發展進行消除。但其只適用于病因比較單一且明確的疾病,對于腫瘤這種病因不明確且發病機理不清楚的疾病,其就不能發揮多大作用了。
1.2病理解剖學治療。病理解剖學治療是指利用手術、物理學或是化學等方法將所需要進行治療的部位進行直接破壞或是消除,其主要是對患者的最終結構性病變進行靶向治療[3]。其是現階段西醫臨床治療腫瘤的最主要方式。除此之外,其對于很多其他類型的疾病也有著很好的療效,比如說治療冠心病可直接利用激光將粥樣硬化斑塊給消除等。
1.3病理生理學治療。病理生理學治療則是指利用藥物或是治療方法使得患者體內的各種病理生理學發生變化,調節患者體內的陰陽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它是治療疾病的一種基本策略[4]。對于很多不明病因的疾病都能產生很大的治療作用。
2中醫治療腫瘤
利用中醫治療腫瘤主要是采取中醫當中的辯證及辯病治療兩種方法[5]。
2.1辯證治療。辯證治療是利用中醫進行疾病治療的最基本特點,同時也是利用中醫對腫瘤進行治療的最基本策略。辯證治療主要是通過傳統的望、聞、問、切等方法對患者的病證首先進行了解,其次再根據所了解的情況進行治療。通常來說,辯證治療所遵循的原則主要有滋陰、益氣、補陽、養血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以及化痰祛濕等。經過眾多的實踐,我們發現,其實利用中醫的“證”來對疾病進行治療是病理生理學理論當中所提到的基本病理過程中的一種,辯證治療其實包含于病理生理學治療的范圍內。利用中醫的辯證治療法來對腫瘤進行治療所產生的效果如下:利用辯證治療所產生的最基本效果就是利用中藥對患者體內所出現的因腫瘤而引發的病理生理學變異進行調節,對其異常病理進行改變,使患者機體的陰陽平衡得以恢復,以使患者的癥狀得以緩解,同時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將患者的生存時間延長。據臨床資料顯示,辯證治療還可使部分腫瘤的體積縮小,這表明,辯證治療可能會對抑制或是殺傷腫瘤細胞產生作用。另外,實踐表明,辯證治療可與其他治療方法結合使用。比如說在利用辯證治療法進行手術時,可同時配以中藥進行治療,以加強辯證治療的效果,同時降低副作用的產生。
2.2辯病治療。通過多年的辯病治療經驗,我們了解到,有很多中藥可以對腫瘤細胞的生長及繁殖起抑制作用,甚至有些還可以殺死或殺傷腫瘤細胞。在臨床當中,利用中醫對腫瘤進行治療時,通常會先選擇一些抗癌的中藥對患者進行辯病治療。利用中醫中的辯病治療法對腫瘤進行治療時通常遵循以下原則:以毒攻毒、清熱解毒以及逐瘀散結等。利用辯病治療腫瘤其產生的療效機理比較復雜,簡單來說,其就是利用中藥“以毒攻毒”,對腫瘤細胞的生長及繁殖起抑制作用,同時還可能會產生殺死或殺傷腫瘤細胞的作用[6]。通常來說辯病治療所用到的中藥有喜樹堿或是紫杉醇等。
3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優勢
中西醫結合就是指利用西醫的病以及中醫的證來對人類疾病的認識及反映,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就是指利用西醫的辯病治療法結合中醫的辯證治療法來治療腫瘤,相對于單獨使用中醫或是西醫來治療腫瘤,其有著非常明顯的優勢。
中醫中利用疾病的“證”來進行診斷與治療也包含于西醫病理生理學當中所使用的診斷與治療的范圍內。所以,利用中西醫結合診斷以及治療腫瘤的方法。其一,中醫中的“證”可以對腫瘤的綜合診斷進行完善,而西醫中的“病”可以對腫瘤的病理生理學治療進行指導。也就是說,現在臨床當中利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可以在利用西醫病理治療的解剖學治療的前提下,再將中醫當中的“證”給利用上,以對病理生理學進行診斷,即同時將西醫的病理解剖學治療結合中醫的病理生理學治療。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到利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基本原理是:首先利用西醫的解剖學進行治療,即使用手術、放療或是化療等各種解剖學治療法將腫瘤細胞給消滅掉,這樣做可以達到祛邪的目的,同時又可以獲得腫瘤治療后的近期療效以及其遠期療效;其次,在腫瘤的發生及發展過程當中,病患體內會有很多異常的病理會產生,在這個過程當中,利用中醫中的辯證治療法來對這些導常現象進行糾正,以使得患者體內的陰陽平衡得以恢復。這樣不但可以將患者的遠期療效進行提高,而且還可以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提升。如此看來,利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不但可以將患者的很多癥狀進行改善,而且可以對患者的近期及遠期療效進行長期的保證,以提高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質量。
4未來的發展趨勢
首先是基本研究。利用中醫治療病癥其核心為證,因此,必須盡快使中醫理論實現現代化,利用現代醫學理論來說明中醫藥理論的科學性及合理性,讓國際醫學界能夠理解中醫中證的內涵,明白中藥所能產生的作用,認識到利用中醫可進行同病異治以及異病同治的科學性原理。這將是我國未來發展中西醫結合所要做的最基本的研究,因為只有讓國際醫學界人士了解到中醫中證理論,國際醫學界才可能會接受利用中醫辯證治療腫瘤的思想,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才能真正實現。
其是臨床研究。在了解了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優勢之后,就需要對其進行臨床研究。患者患上腫瘤的早其是沒有任何異常癥狀的,因此,現在臨床就診腫瘤的患者都屬晚期,對于晚期腫瘤的臨床治療方法也有很多,但是至今為止,業界人士還未找到一種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單獨使用中醫或是西醫都未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而通過分析發現,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有著明顯的優勢,因此,在今后的腫瘤治療的臨床道路上,利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將會是以后臨床研究的方向。另外,在今后的臨床治療當中,雖然會考慮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但應該明確臨床研究目標,努力找到治療的突破口。現在,對于腫瘤患者的治療,我們不僅關注治療后的近期療效及遠期療效,同時也很重視將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質量進行提高。而經過多年的中醫病理治療腫瘤的研究表明,中醫對于提高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具有明顯的優勢。因此,在今后的臨床治療當中,利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過程當中應該明確研究目標,找到治療當中的突破口,使得臨床治療當中能真正取得成績,也讓國際醫學界認可中醫對于治療腫瘤的效果以及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優勢。
5結語
利用中醫治療腫瘤一直以來都是我國醫學界治療腫瘤的特色,而利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則是我國醫學界人士一直以來都致力研究的方向。中醫治療腫瘤主要是利用辯證治療法,而西醫中則主要是利用解剖學進行診斷,兩者在對腫瘤進行診斷及治療方面都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因此,將兩者結合起來治療腫瘤成為了我國一直都努力研究的方向,而且也是我國今后對腫瘤進行治療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林及龍,張金光,張力,張世春,李利清.關于腫瘤與多學科綜合治療的思考[J].中醫研究.2010(03)
[2]沈紹功.中醫治療惡性腫瘤的優勢[J].世界中醫藥.2009(05)
[3]王曉玲,李江濤,徐瑞榮.腫瘤的中醫治療對策[J].癌癥進展.2009(06)
[4]楊文娟,田永立.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探要[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0(08)
1 加強無菌觀念的培養
普外科是外科的基礎,從換藥室操作、門診小手術到手術室的手術,都應嚴格遵守無菌觀念。作為預防醫院內感染的必要措施之一,無菌術的范疇已從單純的消毒和滅菌,擴展到有關的臨床工作程序和醫院管理,即要求工作人員樹立無菌觀念,在一切診療工作中貫徹無菌術原則。對于初到外科的中醫院校實習醫師來講,往往容易忽略這一點。例如:換藥時不戴口罩帽子、夾取無菌用品時不合要求、穿戴無菌手套及手術衣時不規范等等。因此在帶教中,我們首先加強自身無菌操作技術,同時也嚴格要求實習醫師遵守無菌操作規程,從實習的開始就能夠
對此引起高度重視。其次,帶教醫師應親自完成操作讓實習醫師有感性認識,從理論到實踐,在實習醫師能夠獨立完成各種無菌操作后,也應作到“放手不放眼”,及時糾正他們在操作過程中出現的錯誤,講解正確操作的原理,逐漸培養實習醫師良好的無菌觀念。
2 外科基本知識的了解
對于完成了4 年課堂學習的中醫院校的實習醫師來講,在學校所接觸到的外科基本知識是相對較少的,有時甚至連最基本的手術器械的名稱及用途都不了解。因此在臨床帶教中,我們需要耐心地從外科基本知識教起,從不同手術包的組成、各種醫療器械的名稱及用途講起,其中亦包括外科基本操作。例如:手術的顯露、切口的分類與選擇、止血的方法、縫合的技術、外科引流的原則與目的等,同時也重點介紹我科各種中藥膏劑、散劑的臨床適應癥及用法。對于外科基本知識的講解,我們更多地結合換藥、手術等實際操作進行講解,實習醫師在實踐的過程中會很快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最終了解并掌握所學內容。
3 進一步鞏固解剖學知識
《黃家駟外科學》指出:“解剖學是醫學的大門,醫學課程由解剖學開始,外科醫生必須熟悉解剖學”。解剖學作為醫學基礎課程,多數在第一學年時講授,且以系統解剖學為主。參加外科實習工作的醫師往往對已經學過的解剖學知識非常陌生,但是外科的各項操作又與解剖學密不可分,因此就要求我們在實習帶教工作中,首先以小講課的方式,令他們進一步鞏固學習解剖學知識,此時以講解局部解剖學為主,其次結合臨床換藥、手術操作過程等,從實踐中學習。例如:闌尾切除術前,以提問的方式,鞏固復習腹壁的各層解剖學結構,而術中見皮膚、皮下脂肪、腹外斜肌腱膜、腹內斜肌、腹橫肌、腹橫筋膜、壁層腹膜逐步的展現在實習醫師的眼前,一些課堂教學中抽象的解剖學名稱,一目了然,從而使實習醫師更好地掌握術前所復習的內容。由理論去指導實踐,這樣實習醫師會在一個更加寬松的氛圍中,更快地掌握所學習的內容。
轉貼于 4 培養其動手能力
在中醫院校4 年的課堂教學中,僅有6 周時間的短暫見習期,且一部分學生被分配到護理工作中見習,所以,對于外科的各項檢查及操作是相當陌生的,甚至是最簡單的外科打結的方法及換藥敷料的膠布固定等操作都不夠規范。因此,在我們的臨床帶教過程中,把培養其動手能力作為教學的重點。從實習醫師第一天入科實習開始,我們就加強動手能力的培養,首先從簡單的外科打結法練起,如何穿戴無菌手套及手術衣,其次帶領他們完成日常的換藥操作,并帶領他們參加各類門診小手術及手術室的手術,在手術的實踐過程中,通過實習醫師的親自動手操作,進一步培養其學習興趣,掌握規范的手術操作,更好地完成實習任務。
5 掌握外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常規
普外科的臨床實習工作往往被分為兩組進行,即門診實習和病房實習。因此兩者各有不同的側重點。對于門診實習醫師來講,重點應掌握各種外科疾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及各種門診小手術的操作,例如脂肪瘤切除術、拔甲術、包皮環切術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往往讓實習醫師首先檢查患者,并做出初步診斷,同時提出治療建議,然后指導教師再指出他們診斷及治療建議中的不足,從而提高其醫療實踐水平。對于病房實習的醫師來講,重點則應放在住院患者整個圍手術期的診斷與治療、外科疾病的中醫辨證論治方面,同時提高手術操作能力。例如:急性闌尾炎的診斷與鑒別診斷、手術適應癥,手術治療與非手術治療各自的優缺點,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等。對整個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全過程有深入的了解,這樣,在他們以后的學習及工作中,能對外科常見病與多發病有基本的認識,既使他們將來并不從事外科工作,也能夠清楚的知道何時應該請外科醫師來協助診斷與治療。
6 掌握基本的護理學知識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加強護理道德建設,是護理界普遍關注的一個社會問題.本文認為,在新形勢下應建立多層次的護理道德原則。
(一)全心全意為人民身心健康服務原則這是社會主義護理道德的最高層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單純的經濟關系,更不等同于資本主義制度下裸的金錢關系.因此,把全心全意為人民身心健康服務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去教育和激勵我們的護理工作者,并以此去規范自己在處理護理關系中的行為,努力創建一個崇高的理想道德境界,這在護理道德建設中是十分必要的。它反映了社會和時代的根本特征。在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著許許多多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護理工作者,在他們終日忙碌的身上無不閃現著這崇高原則的光輝.因此,最高道德原則的確定,對于激勵和鼓勵護理人員去攀登最高道德境界是十分必要的.
(二)救死扶傷防病治病,實行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原則這是最基本的道德原則。社會的分工明確了醫護人員的職責就是救死扶傷,防病治病。在醫患關系中,從某種意義講,護理人員與患者的關系比醫生更為密切.這就要求護理人員投入更多的技術、人格、感情.在護理全過程中,護理人員應把幫助患者療傷治病;促進健康作為已任,在工作中要充分尊重病人的人格;要關心、同情、愛護病人,以人道主義的原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關鍵詞】 中醫學;方證相關;運動神經元病;痿證
“方證相關”是中醫辨證論治的核心,是方劑學中一個重要的邏輯命題,已成為臨床防治疾病的最基本技術規范。方藥與病證一脈相承,兩者之間具有高度的相關性或針對性。運動神經元病(motor nerve disease,MND)是神經科的疑難病癥,屬于中醫“痿證”范疇。我們基于中醫學“方證相關”的內涵,即“方證相關”是在中醫學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基礎上探求與患者疾病及其病變狀態高度契合“最佳匹配方”,并趨向兼合具體定量、微觀精確的臨床思想體系來治療運動神經元病。
1 中醫學方證的相關內涵
“方證相關”學說是探討臨床處方藥物應用規律的學說之一。“方從法出,法隨證立”,方劑與證候是中醫學兩個最基本的概念。病證是疾病處于某一階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勢、邪盛正衰等病理要素的綜合性表征;方劑是在一定的治則、治法指導下,針對所主病證的基本病機,根據藥物的性味功能及其配伍關系,將多味藥物合并在一起運用的形式,并在長期醫療實踐中逐漸固化;“方證相關”則是指一個方劑內的藥味及其配伍關系與其針對的病證病機或病理環節之間具有高度相關性或針對性[1-2],強調了方劑的功用是特定方藥與其作用對象特定證之間相互作用的效應程度及其結果,即“方藥-機體”密切的整體相關性。作為醫療實踐過程中的基本要素,病、證、方、藥在理論上存在必然的相關性[3]。《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其中“求之”、“責之”均與“病機”相應,是“方證相關”內涵的體現。筆者現將其學術內涵分述如下。
1.1 “方證相關”是中醫學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的有機統一體
辨證論治一直被認為是中醫學理論體系中最具特色的學術精髓,而且作為一種普遍適用的臨床指導原則、最基本的技術規范,支撐與支配著中醫臨床實踐的全過程[1-2]。“方證相關”理論是在整體觀的基礎上對辨證論治的具體應用,達到“有是證用是方,用是方而治是證”。方劑作為一復雜系統干預了復雜系統的人體,病證亦是一個非線性的“內實外虛”、“動態時空”、“多維界面”的復雜巨系統[4-5],“方證相關”規律是一種復雜的對應關聯性規律,反映了方證在多系統、多靶點、多環節、多層次、多時空效應的整體相關性。方藥-機體密切關聯性的整體觀即“方證相關”是中醫學臨床辨證論治的核心,而以方證相關性為核心的中醫學辨證論治體系則是臨床辨證、立法、選方、遣藥的有機統一體,也是中醫學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的有機統一體。
1.2 “方證相關”是探求與患者疾病及其病變狀態高度契合“最佳匹配方”的有效途徑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指出“證以方名,方由證立”。孫思邈亦主張“方證同條,比類相附”,有是證用是方,方證相關,方證一體。“方證相關”包含著證與方之間相關性的程度,方證的高度相關性是臨床所尋求的,從而在理、法、方、藥、效的一體上反映了醫者的水平。所謂“同證異治”、“異證同治”的法則,也取決于臨床方證相關性。方劑的本質是關系學[6],方藥與證實質上都是關系學[7],方與證之間存在著特定的關系,一首方劑總是有其適應的病證,而機體的一種病證在方證相關體系的指導下定會有與其最佳匹配的方藥。故方證之間的關系具有類似鎖-鑰間的對應關系[8]。中醫臨床尋求最佳匹配方主要依靠經驗摸索,豐富的臨證經驗與實現方證高度相關性之間成正比關系,名老中醫在臨床上治療病證取得的較高療效,表明了臨床實踐對正確發揮中醫療效的重要性。因而,方藥與病證高度相關性及針對性的原則是指導臨床從中醫理、法、術上探求與患者疾病及其病變狀態高度契合的“最佳匹配方”。
1.3 “方證相關”是中醫臨床指向兼合具體定量、微觀精確特征的循證中醫學趨勢
縱觀中醫學的發展史,是一個繼承-總結-創新-繼承的過程[9],是建立在實踐上的以經驗為主的醫學科學。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遵循證據的醫學,是慎重、準確和明智地應用當前所能獲得的最好研究依據,同時結合臨床醫生個人專業技能和多年臨床經驗,考慮患者的權利價值和期望,三者完美地結合制定出患者的治療措施。可見,循證的特點是中醫本身已具有的。然而,如何構筑中醫學從抽象到具體、從定性到定量、從宏觀到微觀、從模糊到精確,以及兼而有之的循證辨證論治體系,“方證相關”體系顯然成為其最好的指導原則。證的物質基礎應是一組相關物質[10],隨著對“方證相關”療效物質結構與功能的逐漸深入研究,方與證的相關性研究必然使中醫臨床導向具體、定量、精確、微觀的趨勢,以及兼合抽象、定性、宏觀、模糊自身特點的更為完善的循證中醫學體系。“方證相關”是中醫藥現代化研究思路取向的邏輯依據[1],在很大程度上是中醫藥與世界主流醫學接軌的橋梁。由此可見,“方證相關”實質上是在中醫學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基礎上探求與患者疾病及其病變狀態高度契合“最佳匹配方”,并趨向兼合具體定量、微觀精確的臨床思想體系。
2 基于“方證相關”內涵治療運動神經元病
MND是指一組病因未明,選擇性地侵犯脊髓前角細胞、腦干顱神經運動核及大腦運動皮質錐體細胞及錐體束受損的上、下運動神經元的運動系統進行性變性病,包括運動神經元障礙和運動神經病,屬于中醫“痿證”范疇。方證相關體系在臨床上具有很強的指導性,我們結合臨床經驗,基于“方證相關”內涵將MND分為以下7個證型。
2.1 血虛肝熱,筋脈拘急
由于感受寒濕之邪,寒濕侵犯于下,血虛不養筋,故以筋急而攣為主。如《素問·痿論》云:“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則筋急而攣。”以兩上肢痙攣性癱瘓為主,肌肉拘急,或有大小便失禁,晚期可有強哭強笑,并有肝氣郁滯、情志失常等癥狀,脈弦數,舌質紅,苔薄黃。肌電圖和肌活檢提示神經源性損害。治宜養血清肝、柔筋通絡,取大定風珠加減。若伴下肢抽搐、肌肉僵硬者加白僵蠶、全蝎、白花蛇舌草;大小便失禁者加覆盆子、菟絲子;強哭強笑甚至神志不寧、失眠者加茯苓、茯神、遠志。
2.2 肝腎陰虛,筋肌枯萎
久病內傷精血,肝腎陰虛。肝主筋,腎主骨,精血虧損,精虛不能濡養筋骨,血虛失于灌溉肌肉,則筋骨失榮、肌肉萎縮消瘦。首先多見于兩手肌肉,以大小魚際肌肉、骨間肌、蚓狀肌肌肉萎縮為主,嚴重則成爪形手、握固無力。肌肉萎縮從遠端向上發展則有前臂、上臂及肩胛肌萎縮,前臂抬舉困難,形體消瘦,情緒不穩,脈沉細,舌體萎縮,舌紅,少苔。肌容積變小,肌電圖提示運動神經傳導速度異常。治宜滋補肝腎、養血柔筋,施地黃飲子加減。若伴四肢萎縮、肌肉攣急者加地龍、僵蠶;肌膚干澀、握力不固者加女貞子、白芍;陰虛有熱、掌熱顴紅者加玄參、知母。
2.3 脾胃氣虛,精血不足
久病氣虛,脾胃不足,精微虧虛,肌肉失于水谷精微之溉養,上肢肌肉萎縮,下肢萎縮無力,此即《素問·太陽陽明論》“脾病而四肢不用……令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臨床見上肢肌肉萎軟,其后相隔數日,下肢也發生肌肉無力,或僵直,動作不協調,行走困難,疲乏無力,但無明顯肌肉萎縮;由于肌肉拘攣,行路呈痙攣步態,肌張力增高,肌肉拘緊,運動不靈活,或肢體麻木、發涼,脈沉弱無力,舌體胖大,質淡,苔薄白。肌電圖提示運動神經傳導速度異常。治宜益氣養血、生精潤脈,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若伴食少腹脹者加砂仁、枳殼、焦三仙;四肢乏力者加枸杞子、冬蟲夏草、刺五加;氣虛心悸者加龍眼肉、遠志、柏子仁。
2.4 陰虛內熱,精虧肉陷
由于體弱,病久傷陰,精血不足,筋肌失養,肌肉陷下。主要癥狀為肌肉枯萎,手掌肌肉最為明顯,肌膚干枯,肉消陷下,手指間肌肉萎枯,肌腱間呈現凹溝,握之無力,或見肌顫,伴有頭暈耳鳴,兩目昏花,或見兩顴潮紅,陰虛盜汗,口燥咽干,心煩口渴,聲音嘶啞,脈沉細數,舌質紅絳少津、有裂紋,少苔。患者的血清和腦脊液中可能存在免疫復合物增高,肌電圖提示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改變。治應益精填髓、育陰清熱,取大補陰丸合左歸丸加減。若伴腰背疼痛酸軟、肌肉消瘦者加續斷、狗脊、肉蓯蓉、巴戟天;聲音嘶啞、言語蹇澀明顯者加木蝴蝶、錦燈籠;陰虛內熱明顯者加秦艽、雞血藤、銀柴胡。
2.5 脾腎兩虛,津精匱乏
脾主津液,腎主藏精;脾主肌肉,腎主閉藏;脾主倉廩,腎主作強。脾氣虛則津液匱乏,肌肉痿軟無力;腎氣不固,精關失守。臨床表現為肢體痿軟,活動乏力,肌肉瘦剝,皮膚松弛,舉握無力,精神疲憊,面浮氣短,面色不華,或伴腎虛陽痿,精關不固,遺精,脈沉細,舌體胖質淡,苔薄白。生化檢查提示神經營養因子缺乏,肌電圖提示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改變。治以溫腎健脾、固精生肌,方從右歸丸加減。若伴陽氣虛衰者加人參、黃芪;遺精者加金櫻子、蓮須、生龍骨、生牡蠣;陽痿者加巴戟天、肉蓯蓉、羊藿。
2.6 氣虛血滯,筋肌失煦
由于氣虛不能運血,血滯肌膚,肌筋失于溫煦,故肌肉枯萎,筋弛無力。主要癥狀為手指及手肌肉削陷萎軟,雙手痿軟無力,運動功能障礙,抬舉握固無力,神疲乏力,肌倦懈怠,易汗出肢冷,心慌氣短,口不干,納食可,二便調,舌質黯、有瘀斑,脈細澀。血清抗神經節苷脂抗體陽性,肌電圖提示運動神經傳導速度異常。治宜益氣活血、壯筋起痿,方取人參歸脾湯合虎潛丸加減。若伴氣虛明顯者加紫河車、冬蟲夏草;肌肉萎枯明顯者加川芎、白芍、丹參;肌束顫動者加白僵蠶、蜈蚣、鉤藤。
2.7 邪中廉泉,喑痱失語
病久纏綿不愈,病邪侵入,內犯廉泉,發聲障礙,而為喑痱失語癥,多屬于疾病的晚期。臨床可見構音不清,聲音嘶啞,鼻音重,飲水嗆咳,吞咽困難,流涎,可兼見表情淡漠,呆板,強哭強笑,肢體痿軟無力等癥。電生理可能顯示多灶性傳導阻滯,肌電圖提示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改變。治從滋補肝腎、開關通竅,投以地黃飲子加減。若伴痰盛者加貝母、竹瀝、膽南星、天竺黃;口流涎、吞咽困難者加旋覆花、法半夏。
3 結語
在中醫學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基礎上,探求與患者疾病及其病變狀態高度契合“最佳匹配方”并趨向兼合具體定量、微觀精確的臨床辨治體系即“方證相關”的指導下治療MND取得較好療效。《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七歲……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丈夫八歲……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因此,腎之精氣虧損應為MND之本。現代醫學認為,MND主要損害腦與脊髓,即延腦及上下運動神經元。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腦為髓之海,腎精虧損必腦髓空虛,精氣虧損無以化生氣血,可見肌肉萎縮、肢體軟弱無力之氣血不足之虛象,臨證分析應為陰血虧虛、內風擾動、筋骨失養、痰熱內盛、經絡阻滯之證,病位涉及腦髓、腎、脾、肝及三臟相應的經絡。若三臟受損或邪氣侵襲可生“筋痿”、“肉痿”、“骨痿”,即所謂“三痿”。本病的病機應概括為髓海不足、腎精虧損、肝血不足、脾虛失健、痰瘀阻絡,臨床表現為“三痿”并存。MND的現代醫學檢查包括肌電圖、肌活檢、血生化、免疫組化檢查以及基因診斷等。早期階段癥狀單一,僅涉及單一肢體、單側肢體,或僅現吞咽、語言困難,以經絡病變為主,臟腑之氣未見大衰,治療以調理脾胃、疏通經絡、滌痰化瘀祛邪為主;中期病情加重,病損范圍擴大;晚期易合并呼吸麻痹,以臟腑病變為主,病勢由淺入深,臟腑之氣衰敗,病情較復雜,治療以填精補髓、補益肝腎、化痰熄風、開竅補虛為主。總之,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最為重要,做到“方證相關”,有的放矢,可減輕癥狀,能穩定病情,或延緩病情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謝 鳴.“方證相關”邏輯命題及其意義[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 26(2):11-12.
[2] 朱邦賢.“方證相對”是中醫辨證論治法則之魂[J].上海中醫藥雜志, 2006,40(8):52-54.
[3] 謝元華,張京春,陳可冀.病證方藥相應及其意義[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8,6(1):1-2.
[4] 陳家旭.試論開展方證相關內涵研究的意義[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7,30(9):581-582.
[5] 郭 蕾,王永炎,張志斌.關于證候概念的詮釋[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3,26(2):5.
[6] 蔣 明.藥物的規律性組合研究及其方劑學意義[J].中醫雜志,2006, 47(4):243-246.
[7] 郭文娟,煙建華.基于《內經》對“證”內涵的認識解讀方藥與證的關系[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31(8):519-521.
[8] 范 穎.方證相關的系統論探討[J].中醫雜志,2005,46(4):249-250.
[9] 李明奎.循證醫學思維在《傷寒論》“方證對應”研究中的思考[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4):683-684.
2004年6月-2008年1月,筆者采用自擬益氣通脈湯治療氣虛血瘀型胸痹患者40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4年6月-2008年1月間本院門診患者中符合穩定型勞累性心絞痛診斷標準、中醫辨證屬氣虛血瘀型胸痹患者80例,按隨機數字表分為2組。治照組40例,男性2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齡(52.4±3.2)歲;平均病程(5.6±1.2)年;合并高血壓12例、糖尿病10例、血脂異常22例。對照組40例,男性3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齡(50.4±4.6)歲;平均病程(4.5±1.6)年;合并高血壓16例、糖尿病14例、血脂異常20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心絞痛發作情況、平均癥狀積分及合并癥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所有病例采用中西醫雙重診斷方法。中醫診斷辨證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屬氣虛血瘀證。主癥:胸痛,胸悶,心悸,舌質紫黯,脈弱而澀;次癥:神疲氣短,乏力,懶言。西醫診斷符合《實用內科學》[2]中關于冠心病的診斷標準。
1.3 排除標準
排除經檢查證實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他心臟病者;重度神經官能癥、更年期癥候群、甲狀腺機能亢進癥、膽心綜合征、胃及食管反流等所致胸痛者;合并重度高血壓,重度心功能不全,重度心律失常,肝、腎、造血系統嚴重原發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1.4 治療方法
治療組服用自擬益氣通脈湯加減治療。基礎方藥物組成:人參10 g,黃芪15 g,桂枝8 g,炙甘草10 g,當歸10 g,川芎10 g,丹參15 g,赤芍10 g,茯苓10 g,菟絲子15 g,炒酸棗仁20 g,羊藿10 g。加減:胸悶重者加紫蘇梗10 g、枳殼10 g,寬胸行氣;胸痛重者加三七粉(沖)3 g、延胡索10 g,加強活血止痛之功;心悸失眠多夢者加柏子仁20 g、生龍牡(先煎) 20 g,養心安神。每日1劑,水煎服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用。
對照組:復方丹參滴丸(天津天士力制藥有限公司,批號20040408),10粒/次,每日3次。
2組均以服用4周為1個療程。服藥期間調暢情志,禁惱怒,生活規律,忌過勞,保持大便通暢。
1.5 觀察指標
1.5.1 安全性觀察
一般體格檢查;血、尿常規,肝、腎功能檢查;B超(肝、膽、脾、胰、腎)。
1.5.2 療效性觀察
①中醫證候觀察: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4周記錄癥狀計分,包括胸痛、胸悶、心悸、神疲、乏力、氣短6項。沒有此項癥狀計0分,輕度計2分,中度計4分,重度計6分。②詳細記錄治療前后心絞痛發作次數、程度、持續時間、是否需含服硝酸甘油片以及數量。③心電圖ST段及T波在治療前后的變化。
1.6 療效標準
胸痹證候療效及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心絞痛療效評定參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胸痹急癥協作組制定的《實用中醫心病學》[4]。
1.7 統計學方法
數據用x±s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均用SPSS11.0統計軟件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安全性觀察
2組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2、4周進行安全性指標檢查,結果3次檢查均為正常范圍,無任何不良反應。
2.2 療效觀察
(見表1~表6)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略)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下同)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絞痛改善情況比較(略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下同)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證候總積分變化比較(略)表4 主要癥狀療效2組比較(略)表5 2組患者治療前后心電圖療效比較(略)表6 2組患者治療前后硝酸甘油消耗量比較(略)
3 討論
《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中論道:“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由此可見,胸痹、心痛的病機是上焦陽氣不足,陰邪上乘,邪正相搏而成。中醫認為,氣血是機體最基本的物質基礎,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氣虛則血凝。今心中陽氣不足,胸陽不振,則鼓動血運無力,血滯心脈,不通則痛。其病位在心,屬本虛標實,陽氣虛為本,瘀血內阻為標。治療關鍵在于標本兼治,氣血雙調。治本以補助胸陽為主,輔助活血通脈以治標。益氣通脈湯中人參、黃芪為君藥,人參上可補心肺之氣,下可補腎元,入心強心,和黃芪相伍,可增強益氣活血作用,與菟絲子、羊藿相和,達心氣、宗氣、元氣并補的目的,使血因氣壯而行;桂枝通陽行瘀逐痹;當歸、赤芍活血祛瘀而通血脈;川芎行氣活血止痛;丹參活血祛瘀、清心除煩、補心定志、安神寧心;茯苓益氣健脾、安神定志;菟絲子、羊藿補腎助陽;炒酸棗仁養血安神;炙甘草補益五臟,利百脈,與桂枝辛甘化陽。全方通補兼施,共奏補氣通陽、活血化瘀通脈之功。
本觀察結果顯示,自擬益氣通脈湯治療氣虛血瘀型胸痹可以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減少硝酸酯類藥物應用次數,從而減少硝酸酯類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具有較好療效。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一輯)[S]. 1993.41.
[2]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第1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374.
[3]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