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醫基礎理論體系

      中醫基礎理論體系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醫基礎理論體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醫基礎理論體系

      中醫基礎理論體系范文第1篇

      那么,基于建構主義的數學教育理論,提高初中數學課堂的有效性主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教師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

      建構主義的數學教育理論中,就曾提到過“學習不應該被看成對于教師所教授的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學習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地建構活動.”也就是說,學生能夠主動地構造意義,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不是灌輸者,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另外,教學的基本任務就在于促進和增強學習者內部的學習動機.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努力做到:第一,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活動的意義,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第二,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應當幫助學生去承擔責任,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真正促進者.

      二、教師在教學的同時要深入了解學生的真實的思維活動和情感狀態

      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任何真正的知識都是以主體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教師只有真正理解學生思維的實際狀況和發生發展過程,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適當的教學措施以便幫助學生不斷改進并最終實現自己的目的.

      另外,數學教學活動是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通過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技能的訓練和數學思想方法的揭示,來培養學生的能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文化的豐富內涵,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以促進學生的品性、人格的發展和數學審美情趣的提高,促進學生認知與情意的協調統一發展的過程.學生的學習是以人的整體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活動和情意活動相統一的過程.認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因此,在數學教學活動中,不僅要關注學生數學基礎知識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能力的提高,還要關注學生數學觀念的形成,以及情感的豐富、態度的轉變和其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也就是說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情感狀態.

      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高度重視對于學生錯誤的糾正

      從建構主義的觀點來分析,學生的錯誤不可能單純地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復的練習得以糾正,而必須是一個“自我否定”的過程.這一“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別是內在的“觀念沖突”作為必要的前提.首先,在此過程中就要求教師創設適當的外部環境來促進學生自我反省和內在的觀念沖突,而適當的提問和舉例正是實現上述目標的兩個有效方法.

      其次,教師應主動帶領學生來對自身錯誤進行深刻認識,但是在表達語言方面應注意適當的技巧,避免激烈的言辭傷到學生的自尊心,這便要求教師自身的引導能力和素質有所提升.學校也應該定期適當地對教師進行心理輔導培訓,以幫助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收到良好的學生反映.最后,教師應與學生取得信任,然后與其在缺少外人的情況下,共同探討錯誤的糾正方法.

      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運用適當的教學技巧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結合課堂的實際,運用適當的教學技巧,讓整節數學課堂更加豐滿理性知趣化.這也是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的必要手段.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三點:第一,教師要把初中數學學習設置到具體、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或者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中.通過學生的思考、觀察和分析,探討解決問題的途徑.創設數學情境,讓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學習了數學知識,并在學習中感受數學在實踐中的魅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第二,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中來,如,讓學生回答問題、讓學生到講臺上演練、課堂討論、實例分析和做游戲等.第三,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注重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社會實踐結合起來講解,注重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去發現數學的實踐性、趣味性和實用性,從而更大程度的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和興趣.

      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目標定位和分層教學

      每個學生的數學基礎差別較大,并且在學習潛力、智能、個性等各方面也都存在著不小的差異.教師在教學當中絕對不能漠視這種差異,應該將這種差異作為有效教學的出發點,教師應該多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發展.這便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各個學生的實際水平,指明學生的對教課內容的掌握的分層目標,并在教學過程中落到實處.另外,教師也要在確定分層目標的同時,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分層教學.

      中醫基礎理論體系范文第2篇

      1.1中醫基礎理論特點中醫學不斷在臨床實踐中獲得完善與發展,是綜合化、系統化、動態化的一門科學體系。總的來說,中醫基礎理論具有三大特點,分別是開放系統性、實踐指導性與哲學思辨性。中醫基礎理論的這些特點是中醫學發展的基礎,也是中醫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中醫基礎理論具有開放系統性,能夠在臨床實踐中不斷完善。中醫基礎理論發展之初,便將各種學科融合作為基礎理論產生與發展的基礎。中醫基礎理論發展過程中也不斷吸收融合社會學與自然學的研究成果,融匯成綜合的理論體系,在中醫基礎理論發展中這些學科理論占據著理論基礎與源泉的地位。中醫基礎理論具有實踐認知性,中醫基礎理論之所以具有實踐認知性是因為基礎理論的發展同步于臨床實踐應用,中醫基礎理論源于實踐,又反作用于臨床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因而具有實踐認知性。中醫基礎理論還具有哲學思辨性,中國古代的中醫學屬于自然科學范疇,其形成與發展與哲學密切相關,如其中的陰陽五行學說等都是中國哲學的基礎理論,中醫也有相關的應用研究,并已發展成中醫學的基礎理論。1.2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方法與創新近年來,中醫基礎理論學科體系不斷完善,研究方法也不斷發展,已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且多元研究方法的應用也提升了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系統性與科學性。現階段,應用比較廣泛的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方法包括文獻研究、理論研究、臨床研究、實驗研究、交叉學科研究等。其中文獻研究主要是針對中國古代的醫學文獻解讀與參考;理論研究主要是針對中醫基礎理論及理論學科框架進行的研究;臨床研究主要是病證研究、藥方研究、治則治法研究等;實驗研究則是利用現代化的實驗設備與手段進行的藥理研究與療效研究,并基于實驗進行藥理診療理論闡述;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中的交叉學科研究主要是將醫學與數學、信息科學、天文學、哲學與氣象學等結合,并進行醫學實踐闡述醫學理論。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方法還在不斷完善,而且創新因素不斷增加,信息化水平與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甚至有學者著力進行技術方法創新以不斷推進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

      2中醫基礎理論發展規律與態勢研究

      2.1中醫基礎理論發展及其必要性我國的中醫理論源于先秦醫學,其基本理論體系發展成熟于漢代之前,是中國現代中醫學的基礎,中醫基礎理論的發展離不開對古中醫學的繼承與創新。中醫主要關注人類活動,并對人類發展的身體技能與規律進行探討總結,并在反復總結、論證、概括的基礎上進行理論體系的構建。在中醫基礎理論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眾多醫學大家的醫學理論探討,對中醫基礎理論的形成意義突出,也決定了我國中醫理論研究的發展方向。中醫基礎理論作為中醫發展與創新的核心,其中的認知思維與理論特點對中國現代中醫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中醫的發展不能脫離中醫基礎理論框架,也不能進行中醫基礎理論的片面取舍,導致中醫研究精髓缺失。2.2中醫基礎理論發展的規律研究中醫基礎理論的發展具有必然性與不可逆轉性,現階段的社會需求與疾病演變都對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并基于中醫基礎理論發展規律不斷在實踐中創新應用,對推進中醫基礎理論的突破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現階段,中醫基礎理論在發展與研究中已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首先,中醫基礎理論發展規律性不斷強化。中醫學從產生之初便與其它學科相結合,并注重對生命與自然的整體性、能動性及發展性的研究總結,近年來更多的是與西方現代科學的結合。現階段,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不斷進行整理、吸收與改造活動,還充分運用各種創新思維方法進行理論研究與診治技術創新。中醫基礎理論發展基于傳統醫學學術思想與臨床應用的基礎不變,又加入了現代科技因素,發展更具有能動性。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以臨床應用為基礎,但其對臨床的依附性呈弱化態勢。傳統中醫的發展都以臨床需求為推動力,可以說中醫理論是在臨床應用中完善發展的,由此看來,中醫基礎理論的發展對臨床需求過于依賴。中醫基礎仍與中醫臨床學科相結合,但發展已呈現出臨床依附弱化的趨勢。中醫基礎理論開始注重假說臨床驗證,這是中醫的進步與創新。中醫基礎理論發展中假說量不斷增加,迎來了新的發展。近年來,中醫不斷與西方學說理論相結合,各種假說應運而生,如中醫著重臟象學說中臟象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并就傳統中醫經典學說進行論證,這是對中醫科學化水平的創新探索,意義重大。中醫基礎理論發展還進行語言創新與規范。中醫發展歷史悠久,其中含有眾多古言詞匯,以致在使用過程中術語混亂,規范性缺失,且由于語言障礙,眾多的中醫理論不能被廣泛解讀與傳播,影響了中醫的可持續發展。中醫基礎理論的語言創新極大地提升了中醫基礎理論的嚴密性、準確性與嚴肅性。此外,中醫基礎理論語言規范過程中還進行了新的理論補充創新,剔除了中醫基礎理論中比較含混的理論詞匯,推進了中醫理論的系統發展。

      3中醫基礎理論創新發展途徑

      3.1中醫基礎理論創新性發展的必要性中醫基礎理論的發展是整個中醫學發展進步的關鍵所在,隨著近年來中醫學發展的新要求,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必須進行理論創新,與時俱進。中醫基礎理論的發展已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但我們仍應注重中醫基礎理論創新,并在理論創新的同時加大理論與臨床實踐的結合應用,力求在實踐中檢驗理論,用成熟正確的理論指導臨床實踐。3.2中醫基礎理論創新發展的途徑中醫基礎理論發展與創新具有必要性與緊迫性,進行有效的中醫基礎理論創新需先進行創新途徑探討,筆者認為中醫基礎理論的創新需遵照中醫理論發展的趨勢,以自然科學為基礎不斷推進中醫理論研究,此外,中醫基礎理論的創新還要加大中醫理論與其它多學科的結合,加大創新宣傳。筆者認為要將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引向科學實證研究的方向,是當代中醫理論發展的趨勢所在,以實現中醫理論的實質進展。

      4結語

      中醫基礎理論體系范文第3篇

      一、少數民族傳統醫學的特點

      要發展民族醫藥,首先必須把政策落到實處,跳出思想的局限,獨立自主地進行發展。至于為何要把少數民族傳統醫學從現在的中醫學范疇中提取出來獨立發展,我們認為這主要是由少數民族傳統醫學和中醫學的重大區別所決定的。

      1、文化背景不同。根據其文化源流或特殊的地域文化背景,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醫學學科可分為若干類系:

      (1)受佛教文化影響,特別是受藏傳佛教文化的影響,結合青藏高原的疾病防治經驗和藥物資源,逐漸發展形成了藏醫學、蒙醫學。而傣醫學則具有南傳上座部小乘佛教文化的背景。

      (2)受阿拉伯文化影響,特別是受阿維森納《醫典》的影響,并結合自身的醫學實踐而發展出了維吾爾醫藥、回回醫藥、哈薩克醫藥等。

      (3)受朝鮮古典醫學影響,并融合中朝古代醫學特點,發展出朝鮮族醫藥。

      (4)受漢文化影響,但又具有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從南方地區醫療實踐中發展出苗、壯、瑤、彝、侗、土家、黎等醫藥知識體系。從少數民族傳統醫藥所植根的文化背景而言,其與中醫藥并非源和流、主干和分支的關系,而是一個不同于中醫藥的多元的、復雜的、獨立的文化體系。

      2、理論體系不同。文化背景、哲學理念的不同,必然導致少數民族傳統醫藥和中醫藥理論體系的重大差異。中醫學以天人相應和陰陽學說為哲理觀,以臟腑、氣血、經絡為生理觀,以四氣五味為藥理觀,以四診八綱為診療觀,從而構成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它的理論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以“天人相應”為一般規律的整體衡動觀;二是以臟腑、經絡、氣血為構架的功能生理學;三是以陰陽為基礎的矛盾平衡說;四是以四診、八綱為內容的診斷學;五是以天然藥物和方劑為主的治療學。而蒙醫基礎理論主要研究人體生理、病理、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原則以及治療方法等,對臨床各科具有指導意義的一門學科。

      蒙醫學理論來源于臨床實踐,又反過來指導臨床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它不僅僅是醫療經驗的積累,而且具有從實踐中升華出來的一套學術理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接受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思想―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吸收了印度醫學、藏醫學、中醫學的部分基礎理論,不斷地得到了充實和提高。蒙藥學是對蒙藥進行全面研究的學科,主要研究每味蒙藥的來源、形態、產地、品種和真偽的鑒別、性味、功效以及采收、加工、炮制、貯藏等。蒙藥學還總結出了一整套用藥規律,應用于臨床,而達到防病、治病和健身目的。方劑學是以蒙醫基礎理論為指導,為防病、治病而研究配制、藥物應用的一門學科。內容包括蒙藥的配置原則、配方規則、配方劑型、配制工藝、方劑功能、主治、用法與用量等。蒙醫臨床各科包括內科、外科、溫病科、婦科、兒科、傳統療術科、骨傷科、五官科、皮膚科等。都以蒙醫基礎理論為指導,對疾病進行辯證分析、診斷和治療的具有獨具特色的學科。

      二、少數民族傳統醫學的發展趨勢

      一方面,加強對民族醫藥學理論的整理、加工,繼承發揚,形成疾病診療的理論支撐;少數民族群體疾病表達譜的建立,利于更好的防病、治病。另一方面,采用現代研究技術,加強民族醫藥的研究開發力度和深度。例如;對民族藥材資源分布、生態環境、同功品種、易混品種以及種植加工、特性鑒別、質量標準等系列專項研究;對新開發的藥品中活性成分的理化性質及藥理毒理進行規范研究;對少數民族的單方或復方制劑進行作用機理的基礎研究、劑型研究、制備工藝技術研究、質量標準研究、臨床實驗研究等等,為民族醫藥的開發提供科學嚴謹的數據,改變過去經驗性的標準和手工作坊式的藥品生產方式,推進資源轉化,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增大民族藥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優勢,從而推動學科的飛躍。

      三、少數民族傳統醫學的應用前景

      中醫基礎理論體系范文第4篇

      【關鍵詞】  時間醫學;腎主骨;藏氣法時;腎應冬

      時間生物學(chronobiology)是研究生物現象與時間相互關系的科學。在自然界中,從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到人類的生命活動均呈現節律性,具有周期和振幅等特征。《子午流注針經》為我國現存最早較完整的時間針灸學專著。古希臘哲學家aristotle在其著作中描述了動物活動的周期性,hippocrates 在其著作中也有關于醫療和季節關系的描述。跨時區旅行的jet-lag、“三班倒”等問題均引起學者對生物節律研究的興趣。有些科學家還從某些生物活動是按時間的變化而進行的事實,得出了“生物體的活動具有時間上的周期性的節律”這個推論。

      1  《內經》藏氣法時思想是時間醫學的最好例證

      1.1  《內經》藏氣法時思想的內涵

      《內經》藏氣法時思想即五臟之氣,象法于四時,又有“五藏應時”的說法。具體來說,是人體內在的臟腑生理機能,與外界時辰季節具有同步的相應性變化。其內容包括“肝應春”、“心應夏”、“脾應長夏”、“肺應秋”和“腎應冬”。在以往的研究中,有時僅把它作為一種人體與自然相關的生理現象來研究。筆者認為,中醫學對藏氣法時的認識遠遠超出了藏與時相關這樣一個樸素的認識,而是欲從時間結構的角度認識人體生命,以解釋各種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規律形成的本質和基礎。也就是說,通過對不同時相中人體生理機能變化表現于外的狀態的觀察和分析,來認識和探討內在臟腑的實質。這是中醫學與從空間結構認識人體生命活動的西方醫學的最主要區別,也是形成中醫基礎理論體系的一個核心內容。

      1.2  “藏”和“時”是生物信息轉導系統

      “藏”和“時”相應體現了人體臟腑功能的一定規律,“時”為外在的激發源,“藏”為內在的接收靶點,兩者的相應性活動是有序又有質的生理效應過程。這與既有物質基礎又能體現生物整體工作方式的生物信息轉導系統有著密切的關系。研究表明,在以往松果腺冬夏對性腺調節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從松果腺與甲狀腺的關系中研究腎與冬時相通相應的神經內分泌和細胞信息轉導系統,并從信號分子之間的相關性變化中探討機體整體功能狀態工作方式,闡述中醫學用藏與時相應歸類臟腑功能理論,這在目前臟腑實質研究中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領域,對揭示中醫理論從多因素多層次統一認識生命過程的本質規律、深化中醫基礎理論中臟腑實質的研究是十分有意義的。

      2  基于“腎應冬”理論的“腎主骨”研究

      2.1  腎本質的研究

      筆者選擇腎系統來研究,一方面是因為腎“藏五臟六腑之精”,在臟腑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在腎本質的研究方面,沈自尹院士及其研究組大量研究證實,腎陽虛的發生與下丘腦-垂體-靶腺軸(性腺、甲狀腺、腎上腺)不同層次的功能紊亂相關[1],這表明,中醫的腎與上述三個軸有密切的關系。20世紀80年代,程世德教授提出“四時五藏陰陽”是《內經》理論體系的核心,并強調人體是以五藏為中心的外應四時陰陽、內合六腑、五官、五體、五華等組織器官的五大功能系統組成的有機整體[2]。

      筆者曾根據中醫學“腎主生殖”的基本功能,研究了性腺軸在冬季的相應性變化。由于中醫腎除了“主生殖”外,還有“主骨”的功能,因此,筆者選擇了對骨的新陳代謝、腦發育具有調節作用的甲狀腺為依托,進一步對“腎應冬”的生理機制進行研究。甲狀腺軸由下丘腦-垂體-甲狀腺組成。研究證實,甲狀腺分泌的甲狀腺激素對骨代謝具有廣泛的調節作用,在成骨細胞膜上存在t3受體,還能影響破骨細胞的活性和數量[3-5]。這與中醫“腎主骨”的特性極為相符。

      2.2  《內經》關于“腎主骨”理論的論述及研究

      “腎主骨”理論最早由《內經》提出,《素問·宣明五氣》云:“五臟所主,……腎主骨。”“主”,有主持的意思。“腎主骨”包含腎主養骨骼以及二者生理功能方面的聯屬關系。《素問·六節臟象論》說:“腎者……其充在骨。”骨骼起支持人體的作用,為人身之支架。骨之所以能起這樣的作用,主要是依賴于骨髓的營養。骨髓由腎精所化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認為:“腎生骨髓”,“腎充則髓實”,提出髓的生成為“腎主骨”提供了物質基礎,腎所藏之精、所主之液可化生骨髓,骨髓又滋養骨骼的生理關系;同時還指出了腎主骨在病機上的相互影響,如果腎精不足,則會出現骨骼病變。《素問·金匱真言論》曰:“藏精于腎,……是以知病之在骨也。”《靈樞·本神》曰:“精傷則骨酸痿厥。”反之,骨骼的病變可以傷及骨髓,累及腎。亦即是說,骨的發育或虛損與腎有關。故《素問·上古天真論》云:“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提出筋骨的鼎盛時期,女子在28歲,男子在32歲。現代研究證實,骨礦含量最高的年齡為30歲左右,此后隨年齡增大逐漸減少[6]。

      中醫學臟腑的概念是集合了解剖學、生理學及病理學的一個綜合的概念。中醫學對腎的功能定義可以概括為解剖學意義上的腎臟的功能,同時作為廣義的綜合功能意義上的腎,具有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等功能,即包括了生殖系統、內分泌系統,乃至于神經系統的功能。中醫學中“腎”的上述兩方面功能均與骨代謝的調節有關。因此,腎主骨理論可以概括為兩方面:一是解剖學的腎臟對骨代謝的影響,其實質主要指腎臟1α羥化酶的活性及腎臟對鈣磷代謝的調控;二是廣義上的腎即包括下丘腦-垂體-靶腺軸不同環節、不同層面功能的概括[7]。以上兩種中醫學“腎主骨”理論的認識是從20世紀80年代黃鐸香、梁德任等發展起來的[8-9]。

      3  從時間醫學探討“腎主骨”理論研究深化了中醫藏象的研究工作

      雖然從理論上對中醫基礎理論中藏象概念的時間構成已經受到關注,但從實驗實證性研究上仍比較欠缺。筆者認為,應從整體調控思想出發把中醫理論體系的傳統思維模式融入實驗設計和研究中,從多因素多層次對生物整體調控信息轉導系統的實驗研究中,以腎應冬時生理機制的研究為切入點,對中醫藏象既基于實質器官又高于實質器官,以“時”測“藏”的內涵進行探討。以往中醫學主要以病理推生理,以藥物作用推測臟腑功能的方法來研究藏象;而上述方法的特色在于直接對正常生理狀態下維持協調整體動態平衡狀態的機理進行研究。這種把整體信息轉導觀念和松果腺與下屬靶腺及細胞信使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目前在國內外都尚屬剛剛起步。

      【參考文獻】

       

      [1] 沈自尹.從腎本質研究到證本質研究的思考與實踐——中西醫結合研究推動了更高層次的中醫與西醫互補[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0,(4):4-7.

      [2] 程世德.內經理論體系綱要[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45.

      [3] abu eo, bord s, horner a, et al.the expression of thyroid hormone receptors in human bone[j].bone,1997,21(2):137-142.

      [4] allain tj, yen pm, flanagan am, et a1. the isoform-specific expression of the tri-iodothyronine receptor in osteob1asts and osteoc1asts[j].eur j clin invest,1996,26(5):418-425.

      [5] allain tj, chambers tj, flanagan am, et al. tri-iodothyronine stimulates rat osteoclastic bone resorption by an indirect effect[j].j endocrinal,1992,133(3):327-331.

      [6] 唐世技.淺析腎主骨理論與原發性骨質疏松[j].中華中西醫雜志, 2003,4(9):22-23.

      [7] 朱飛鵬,李冬華.腎主骨理論的現解與補腎法研究[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3,37(6):9-11.

      中醫基礎理論體系范文第5篇

      1多元化教學法的特色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傳統的教學方法與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結合,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更加突出能力、智力的培養,有效活躍課堂氛圍,加強師生互動,使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變為主動的學習,教學相長,有益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2多元化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過程的實踐

      2.1醫林故事、傳統文化的導入法

      國內外大量的教學實踐研究證明,傳統的教育模式仍然在高校教學中占據極重要的地位[1]。多元化教學是秉承傳統教育模式的豐富和完善。如中醫基礎理論“緒論”之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講授金元時期的劉完素時,可用故事導入。劉完素以“火熱論”而名著醫林,他理論上的獨樹一幟,得益于《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病機十九條的啟迪,十九條病機中論屬火的病機約占四分之一,且劉完素生于北方,風土剛燥,素體陽盛,又處宋金交戰,疫病流行,用《局方》溫燥之品治療所發熱病,常無療效,故此劉完素用藥主張寒涼藥,為“寒涼派”代表人。通過故事導入,讓學生深知對中醫經典理論的傳承和創新。中醫理論植根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于“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之陰陽學說的講解,應引入中國的傳統文化。可借助《易經》中“陰陽”概念、圖形,幫助學生理解中國古代的樸素哲學觀,讓學生意識到傳統文化的科學內涵,中醫理論的學習不僅是醫學診療、防治疾病技術的學習,更是一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與發揚。

      2.2中西并重,實驗教學法

      中西醫學理論體系的構建及其思維方式雖有差異,但都是以人的生理、病理為研究內容,因而其知識點也可相互貫通聯結[2]。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使中醫學理論與當代前沿科學相溝通,許多中醫學理論的奧秘得以逐步揭示。應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引入一些現代科學實驗研究方法和手段,如“氣與津液的關系”,可通過灌胃麻黃水煎液,觀測小鼠發汗的情況,與正常對照組耐缺氧的死亡時間的比較理解“津傷耗氣”的理論;通過灌胃人參水煎液,觀察補氣藥對小白鼠凝血時間的影響,強化對“氣能攝血”理論理解[3]。同時培養學生根據中醫思維規律,應用現代科學知識和技術解決中醫問題的能力。

      2.3實驗法、病案法與知識拓展法的有機結合

      藏象,源于《素問·六節藏象論》,是中醫學特有的關乎人體生理病理的系統理論,是中醫學的核心理論體系,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內容,故此對此部分內容的講解應注重多元化教學法的有機結合、合理利用。如講解“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可通過給大鼠頸靜脈插管法,連接心動圖機,記錄Ⅱ導聯心電圖,較直觀地觀察烏頭堿對心臟的毒性反應所出現的室早、室速、室顫的實驗效果,理解所學的理論知識,熟悉炙甘草湯益氣補血復脈在抗心率失常中的應用。如講授“肝主疏泄,調節生殖”時,可以列舉案例:一對年輕夫婦結婚3年未孕,各種檢查未發現異常,吃了很多中西藥無效,心理壓力很大。后來領養了一個小孩,1年后妻子懷孕了。經過解釋,學生自然明白了:原來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壓力增加,情志不暢時,會出現“肝郁氣滯”,肝不能正常行使疏泄功能,就會引起女方排卵紊亂、月經不調,或男方排精障礙,從而導致不孕。在這里,“肝”是通過調暢情志來調節生殖的。通過分析,學生很容易把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這樣既激發中醫專業學習興趣,同時又強化教學效果。理論與學科前沿接觸,反映最新的學術成果,使學生真正感悟到古老的中醫理論、中醫學永恒的魅力。將語言古奧、強于思辨的中醫理論知識,輔之以相關的現代醫學知識來闡釋,以講授“腎主骨生髓”的內容為例,可引入現代醫學研究內容,西醫發現腎與骨在發生學上是同源器官,皆發生于胚胎外層;西醫的腎臟具有分泌促紅細胞生成因子的功能,能刺激骨髓紅細胞的生成。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臨床上骨骼、骨質異常、貧血等疾病應該從腎來論治的理論基礎,既拓寬學生視野,有鞏固和加深了對中醫學相關知識的理解掌握。

      2.4仿真情境與動漫視頻教學法

      仿真情境教學可用于真實,實驗無法實現或者表現不清楚的教學中,從而達到一種傳統教學模式不能達到的效果。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可以利用現代計算機虛擬技術把舌診、脈診、陰虛、陽虛等中醫學臨床中的抽象癥狀和體征以形象生動的形式直觀地呈現出來。使教學內容變得具體生動[4]。如對于血液循行、經絡的走向的講授,可進行仿真人體血液循行。如“病因病機”的解讀,其中關于“六致病”、“陰陽失調”可制作動漫或者拍攝錄制的形式表達風、寒、暑、濕、燥、火之邪的性質與致病特征;陰陽偏勝偏衰、陰陽互損動態圖。七情內傷影響病機的相應臨床表現可以從大家熟知的電影、電視劇中獲取視頻影像素材,如“喜則氣緩”可用“范進中舉”的視頻;“怒則氣上”可選《三國演義-孔明三氣周公瑾》的片段來呈現,能有機地將視聽結合起來,聲像并茂,幫助學生將枯燥乏味、空洞抽象、難以描述和理解的教學內容直觀、形象地表達出來,讓學生如身臨其境,彌補了學生缺乏臨床感性認識的不足,加深了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與記憶,達到理性知識與感性認識高度統一。

      2.5學生授課體驗法與討論法

      “體質”部分內容比較通俗易懂,適宜學生自主授課方式為主導,讓學生體會“講臺上下”、“學與教”的不同。應用理論知識全體學生來辨別自己的體質類型,并且共同討論不同體質的用藥宜忌及如何指導養生,使知識能夠當堂吸收,學以致用。

      2.6網絡課程教學法

      可將中醫基礎理論全部教學課件、部分教學錄像及內容豐富的音頻資料上傳于網絡課程,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途徑;同時也將教學大綱、教學方案、習題庫、模擬試卷等上傳,方便學生復習、自測。在此網絡平臺中建立在線網絡論壇、公開教師電子信箱,開展內容豐富的學術討論,及時解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有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了良好環境。

      3小結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下载| 亚洲美女自拍视频|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亚洲中文无码亚洲人成影院|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深夜天堂| 亚洲人成网网址在线看| 亚洲国产品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亚洲色图黄色小说| 亚洲最大黄色网站| 91亚洲性爱在线视频| 亚洲a级在线观看| 亚洲18在线天美|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 在线亚洲午夜片AV大片| 亚洲精品久久无码av片俺去也| 亚洲精品无码你懂的|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自线观看| 亚洲JIZZJIZZ妇女| 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不卡|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狼色在线 | 亚洲国产片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国产| 亚洲国产视频久久| 欧美亚洲国产SUV|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 亚洲老妈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亚洲www湿好大|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 涩涩色中文综合亚洲|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电影| 偷自拍亚洲视频在线观看99| 亚洲日韩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亚洲乱码一区av春药高潮| 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AⅤ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