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醫基礎理論內容

      中醫基礎理論內容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醫基礎理論內容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醫基礎理論內容

      中醫基礎理論內容范文第1篇

      【關鍵詞】 中醫基礎相關課程;優化整合;調查問卷;分析探討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以及《內經選讀》三門課程均為中醫基礎相關課程。筆者針對這三門課程在教學內容上多有交叉,存在內容界限不清[1],不必要的重復過多及個別地方有知識點的遺漏等問題,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優化整合這三門中醫基礎相關課程的想法及建議,進而分析探討優化整合三門課程的具體方法。

      1 調查方法

      1.1 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的對象選擇的是長春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專業及中醫學(中西醫結合方向)三年級以上的學生共100名。選擇這部分學生作為調查對象,是因為他們已經系統地學習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以及《內經選讀》這三門中醫基礎課程,對課程設置比較了解,因此具有發言權。

      1.2 調查方法

      本調查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2]。共發出問卷調查100份,收回100份,均為有效問卷。問卷設計是針對調查者的自然情況、三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學時分配以及教學方法分為4個板塊,共15道選擇題。

      2 結果與分析

      2.1 學生自然情況

      第1、2題為接受問卷調查的學生自然情況的統計:100名學生中,中醫學專業的有56名,中西醫結合專業的有44名,均系統學習過《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以及《內經選讀》三門課程。

      2.2 教學內容

      第3、4、5、6、10、12、14、15題為有關教學內容的調查:第3題為你認為在這三門課程的內容上是否存在多處交叉、重復?85%的學生認為三門課程的內容上存在多處交叉、重復;第5題為你認為三門課程的交叉之處有必要反復重復嗎?82%的學生認為三門課程內容上的交叉之處沒有必要反復重復;第6題為你認為將以上三門課程重復的內容做出明確界定合理分工是否有必要?85%的學生認為將三門課程重復的內容做出明確界定合理分工是有必要的。這三項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學生認為這三門中醫基礎相關課程在內容上存在多處交叉、重復,且交叉的這部分內容沒有必要反復重復,將三門課程重復的內容做出明確界定合理分工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4題為若三門課程中存在多處交叉、融合,哪兩門課程的交叉處更多?55%的學生認為《中醫基礎理論》與《內經選讀》的交叉處較多,36%的學生認為《中醫基礎理論》與《中醫診斷學》的交叉處較多,9%的學生認為《內經選讀》與《中醫診斷學》的交叉處較多;第10題為《中醫基礎理論》的臟腑病理部分與《中醫診斷學》的臟腑辨證部分存在重復較多,你認為應該在哪門課程上詳細講述?75%的學生認為應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上詳細講述;第12題為《中醫基礎理論》與《內經選讀》在引用內經原文上重復較多,你認為在《中醫基礎理論》上有必要詳細講述嗎?80%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重復講述;第14題為《中醫基礎理論》授課時會遇到很多中醫專有名詞,有一些名詞在《中醫診斷學》以及《內經選讀》兩門課程中都會涉及到,教學時是在《中醫基礎理論》授課時詳細介紹,還是留到其他兩門課程中再進行介紹?77%的學生認為應該先介紹,不然不明白含義影響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第15題為經絡循行這部分內容,目前《中醫基礎理論》是以白話文進行講解,而《內經選讀》則不進行介紹,有關十二經脈的循行的原文是一個遺漏的知識點,你們認為應該在哪門課程上進行介紹?76%的學生認為應在內經課詳細介紹原文。這五項結果顯示認為《中醫基礎理論》與《內經選讀》存在交叉、重復較多的學生最多,而且大多數學生認為應該在《中醫基礎理論》詳細講述的臟腑病理部分;而且多數學生認為《中醫基礎理論》授課時遇到的中醫專有名詞,授課時應詳細介紹而不應留到其他兩門課程中再進行介紹,否則不明白含義影響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而《中醫基礎理論》則沒有必要詳細講述十二經脈循行的原文,而應該在《內經選讀》進行詳細介紹[3]。

      2.3 學時分配

      第8、9題為有關學時分配的調查。第8題為你認為這三門課程的學時數設置是否合理?71%的學生認為不合理需要進行重新調整;第9題為若是將一門課程的學時數增加,你認為應該增加哪門課程的學時數?75%的學生應該增加《中醫基礎理論》課的學時。這兩項結果顯示認為這三門課程的學時分配不合理的學生占多數,其中認為應增加《中醫基礎理論》學時數的學生較多。

      2.4 教學方法

      第7題為你認為由三名教師分別講授這三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好,還是由一名教師連續講授這三門課程的效果好?有65%的學生認為由一名教師連續講授這三門課程的效果好。第11題為如果《中醫診斷學》在介紹臟腑辨證時,采取引導同學們復習《中醫基礎理論》中臟腑病理表現入手,進而歸納出具體證候特點,這種啟發式地教學方法是否優于以往傳統的教學方法?有80%的學生認為這種啟發式地教學方法優于以往傳統的教學方法;第13題為對于《中醫基礎理論》與《內經選讀》重復的內經原文,采取講授《中醫基礎理論》時簡單帶過,而詳細介紹原文中蘊含的醫理;《內經選讀》授課時以介紹文理為主,對于醫理部分可以在中醫基礎介紹的基礎上進行拔高和深入介紹,這種教學方法好嗎?76%的學生認為這種教學方法好[4]。   3 方法探討

      3.1 重新修訂三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案

      組織3個教研室的任課教師認真研究三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吃透教材,對三門課程之間重復的內容做出明確界定,進一步做出合理分工,既要解決交叉重復又須有機銜接,并補充遺漏的知識點。重新修訂三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案。針對《中醫基礎理論》與《中醫診斷學》在臟腑辨證方面存在較多的重復,采取《中醫基礎理論》中詳細介紹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現,在《中醫診斷學》則在介紹臟腑辨證這部分內容時,以引導學生復習《中醫基礎理論》中講過的臟腑病理表現入手,加上四診中的舌診和脈診即推導出了臟腑辨證的證候特點。這樣既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復,又有利于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個性的發展。對于一些《中醫基礎理論》授課過程中遇到的難懂的中醫術語,如果在《中醫基礎理論》中詳細介紹過了,在《中醫診斷學》中則不必過多重復。對于《中醫基礎理論》與《內經》中都提到的重點原文,在中醫基礎授課時主要引用內經原文進行解釋中醫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側重介紹醫理部分。由于《內經》是學習《中醫基礎理論》之后的提高課程,學生通過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已經了解了一些中醫基礎知識,所以內經課程主要是深化中醫理論體系,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內經選讀》授課時除介紹文理以外,對于醫理部分應在中醫基礎介紹的基礎上進行拔高和深入展開。對于經絡循行這部分內容,則明確了由《內經》進行講解原文并要求學生背誦而《中醫基礎理論》用白話文進行簡單介紹。這樣既可以減少重復,又可以避免知識點的遺漏[5]。

      3.2 培養教師能夠講授三門課程

      通過組織3個教研室的教師互相聽課、集體備課,并共同研究三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使每名教師都能夠兼上其他兩門課程。這樣由一名教師同時講授三門課程,可以清楚地掌握哪些地方在《中醫基礎理論》中講過了,或者將要在其他兩門課程中詳細介紹,這樣可以最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重復,使這三門課程更加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課程設置更加合理[6]。

      3.3 設立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對比研究

      實驗組班級由一位教師在第一學期上中基課,第二學期上中診課,第三學期上內經課。對照組三門課程分別由三位教師講解。通過采取問卷調查,召開學生座談會、教師教學質量評估以及學生考試成績分析,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云海,張雪榮.論中醫經典課程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5(2):101102.

      [2]鄭熙春.統計調查問卷的簡化探討[J].首都經貿大學學報,2007(6):57.

      [3]程 革.關于中醫經典醫著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醫藥導報,2005(6):80.

      [4]陳彩燕.論整合課程與分析課程的并存關系[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119124.

      [5]施靜翰.論課程的分化和綜合[J].基礎教育研究,2001(9):79.

      中醫基礎理論內容范文第2篇

      關鍵詞:《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改革;教學方法

      一、準確把握《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性質和特點

      不同學科不同課程都有自己的性質和特點,教師的教學工作都必須符合本課程的性質和特點,否則就無法勝任該課程的教學工作,更無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了解本門課程的性質和特點,是推進教學改革的基本前提。

      (一)認識課程性質,了解其重要性。中醫基礎理論是以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為理論淵源,融會了歷代著名醫家思想的一門課程,是研究和闡述中醫學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的學科,是中醫學的專業基礎課。其內容包括中醫學的哲學思想、思維方法和中醫對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和養生防治方面的基礎理論和技能知識。作為中醫藥學各專業的共同基礎課程,是在本科生在入學之初開設的。各學校基本上是把《中醫基礎理論》作為中醫專業課程體系的主干課程和中醫各專業的公共基礎課及專業必修課,學好這門課程,將為學生學習中醫診斷學、中藥方劑及臨床各科奠定堅實基礎。因此,作為中醫專業的入門課,《中醫基礎理論》在中醫教學中擁有非常的重要地位。

      (二)從課程特點看,《中醫基礎理論》具有極強的理論性與實踐性特點。中醫基礎理論,是研究和闡釋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的一門學科,它的內容包括陰陽五行,藏象、經絡、氣血津液,病因和病機等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可見,中醫基礎理論本是一門理論性極強的學科,其理論體系是經過長期臨床實踐,在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逐步形成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中醫思維方式形成的基礎,說明中醫的形象思維方式屬于理性思維范疇,它植根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因而不僅文字古奧,內容精深,而且使得其在認識論、方法論等方面均具有較強的思辨性和抽象性。同時,中醫學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其理論知識來源于臨床實踐,并用于指導臨床實踐。所以,只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特點采取相應不同的教學模式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實際中,理論抽象,內容概括性強、帶有哲學和方法論的特征,采取傳統教學方法往往較為枯燥,使學生感到乏味而沒有興趣。由此,適應課程性質和特點創新教學方法一直是教學改革努力的方向。

      二、明確教學改革的目標和使命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改革的目標必須明確,否則沒有方向和目標就是盲目的改革。教學改革,其主要目標在于提高教學質量,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從最終目標來說,就是要讓學生掌握好中醫基礎理論知識,并能夠應用理論知識指導臨床實踐,從而為培養高素質的中醫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一)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一是《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內容抽象深奧、難以理解,而教學方法單一、枯燥,課堂缺乏生機和活力。尤其是陰陽五行學說的內容和經絡部分的內容都比較抽象,主要依靠教師單調的講授,學生會覺得難以理解和接受。二是教學形式單調,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差,教學質量不高。三是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當前的學生學習信心不足,興趣降低。由于沒有興趣導致有的學生上課做其他事情,或者只為完成學分任務要求,而勉強被動學習。四是忽視實驗教學,沒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使得學生靠強記硬背地接受理論知識,不善于將理論應用于臨床實踐,而無法達到培養中醫人才的目的。

      (二)教學改革的必要。針對這些問題,教學改革非常必要,要消除學生學習中的消極現象,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1.豐富教學手段和內容,能大大強化教學的生動性,在教學中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形象直觀的情境中理解、掌握理論知識。2.應用中醫理論進行指導、解釋實際現象,加深學生對有關理論和知識點的理解,從而強化課堂教學效果。3.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科研及創新意識,增強動手操作能力,為專業學習與科研夯實基本功。4.有效掌握臨床思維方式,增強能力,為今后的臨床實際工作打下堅實基礎,達到培養實用型人才的目的。

      三、善于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根據《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性質和特點,以及教學中遭遇的主要問題,豐富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比較關鍵的方面。中醫基礎知識的學習是一個能動的過程,讓學生主動地學習中醫,并產生興趣,才能進一步調動學習中醫的積極性,這就需要采用靈活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中醫基礎理論的特點在于其理論性較強,概念過于抽象復雜,具有較強的思辨性,給初學者帶來了一定難度。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以板書、口述為主,表達知識信息有限,無法展示動態的知識,既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不利于知識點的掌握和理解。實踐證明,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情況會帶來極大改善。多媒體教學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功能上有許多傳統教法無法比擬的長處,但也不是萬能的,它也有不足的地方,由于信息量大,有時反而不利于實現教學目標。這就需要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同時,結合多種教學方法,及時進行引導,解決出現的各種問題,并恰當吸取其他教學方法的優點,才能有效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當今,現代教育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教學活動,不會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就不為學生所歡迎,被時代淘汰。據相關調查表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學生對中醫學科多媒體教學持肯定和贊成態度。由此,教師不僅要學會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而且要善于應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這是推進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

      四、創新教法,提高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主體性

      課堂教學改革的大趨勢是由“知識課堂”轉向“生命課堂”,“課程是開放的、多元的、生成的;教師成為研究者,教師成為專業人員,教師的工作成為充滿智慧的事業;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生命課堂’的教學活動是創造性的教學和有效的教學”[1]。只有提高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增強學生的主體性,這就需要教師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促進“知識課堂”走向“生命課堂”。傳統教學模式弊端諸多,主要因為“課程內容與生活世界脫離,忽視了學生的真實生活體驗,割裂了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有機聯系,使課堂教學喪失了應有的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2]。實際上,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者,學生是認知活動的主體,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主體作用的發揮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近年來的成果大都探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主要有:1.啟發式。啟發式教學是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持主動性。這種啟發式往往也是問題式教學,教師可把課堂提問穿插其中,同時增加討論與議論等形式,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能夠很快進入學習狀態,實現教師與學生的互動。2.互動合作式。有人提出組建合作小組,借助小組內不同素質的學生之間互動幫助、互相啟發的合作性學習方法,讓持不同見解的學生自由討論。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及思維和自學能力等。3.PBL教學法。“PBL是以學生為主體的醫學教育,其核心是采用基礎科學和臨床實踐結合起來的教學方法”[3]。王彤等人指出PBL打破了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講授為主的模式,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良好方法。4.案例式。中醫學科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特點,脫離臨床實踐的理論教學就會帶來不良的教學效果,無法實現培養人才的目標。楊巧芳等人提出以講述為主和以問題為主導引入案例分析,并結合進行以案例為中心組織小組討論的案例式教學法。此法能促進師生互動交流,使學生在濃厚的案例情境中學習掌握理論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5.實驗式。實驗教學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方式,學生在實驗教學中主動參與操作,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觀察、思考及時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又能提高學習興趣。我們可根據需要吸收以上方法,并進一步創新方法。

      五、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由于中醫基礎理論具有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特點,中醫學的基礎理論知識是從實踐中來的,并且其理論終歸要應用于臨床實踐。一直以來非常注重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比如將LBL和PBL相結合,LBL是以課堂講授為基礎的傳統教學模式,“LBL的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學生,教師雖然可以主動地講,但學生往往是被動地聽”[4]。LBL模式其實就是一種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枯燥過程,不顧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而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不能完全舍棄這種傳統的模式,有的基礎理論比如古代哲學思想、陰陽五行學說、藏象、經絡等基礎理論還是需要教師傳授和講解的。采用LBL與PBL相結合的模式就能較好地實現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的緊密聯系,從而培養學生對實際問題的分析能力及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其實上面所列舉的案例教學和實驗教學法,二者不僅在強化學生主體性方面發揮較大影響,而且其本質就是一種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模式。依據中醫學的特點,理論教學必然要與臨床病案結合,是課程本身所提出的要求。所以,病案問題式教學法是近年來廣泛推廣的教學方法,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利用病案資料組織討論,吸引學生更多投入和參與,才能使理論與臨床實際更加貼近。巴哈爾•哈德爾等人認為“以病案問題作為素材,讓學生處于當事人的位置,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分析思考和討論病案問題中的各種疑難情節,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點處理方案的教學。它能培養學生系統地掌握與應用專業理論,提高綜合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開拓進取的良好品質”[5]。實驗教學法也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方式。王朝陽等人指出實驗教學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重要途徑。因而,結合教材內容開展一些實驗課是必要的。綜合以上幾點看,《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改革應符合課程本身的性質和特點,明確教學的目標和使命,從存在的主要問題出發,針對當前突出的問題要想方設法采取各種有效手段解決問題。當前教學存在的問題,還是部分教學內容難懂,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厚、主動性不強,教學中理論與實踐聯系不夠緊密等突出問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及創新教法,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都是有效克服教學中困境的方法。顯然,我們努力的方向是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加強理論與實際的結合,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其應用專業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鑒.課堂重構:從“知識課堂”到“生命課堂”[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1):30-33.

      [2]李金云.課堂教學改革研究30年:回顧與反思[J].當代教育與文化,2009(4):46-60.

      [3]黃素霞,俞方.談PBL教學模式與醫學生素質培養[J].中國高教研究,2002(9):69-70.

      [4]吳麗麗,嚴燦.基于LBL和PBL相結合的《中醫基礎理論》教學實踐[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14(04):25-28.

      中醫基礎理論內容范文第3篇

      一、結合課程內容,采用病案導入教學法

      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課程內容,將病例設計成PPT課件的形式,然后根據中醫基礎理論課程大綱,把具體的教學內容分成若干個板塊,再用整體觀念對每一個相互獨立板塊之間的聯系進行體現;利用目錄導航形式,設計簡潔、直觀的課件。在課件設計過程中,首先要收集案例資料,比如陰陽五行、病因學說以及四診八綱和治療治法等方面的影像資料、圖片;通過目錄導航,把中醫基礎理論案例與影像資料、圖片等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用文字、圖示對案例進行闡釋,而且還可以根據所需適當用大字號、加粗、不同色彩以及下劃線等形式,來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點,以此來引起學生們的關注。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所涉及的課件風格,應當與教學內容統一起來,不僅要吸引學生的眼球,而且還要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2]。

      在案例教學法應用過程中,還可根據課程特點、內容等,對案例運用多種導入形式。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前期,主要的教學內容是哲學基礎以及思維方法等,其內容相對比較抽象,不容易理解,建議采用講述為主的案例分析法[3]。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應當先對理論部分進行講解,還要適當地穿插一些醫學案例,以加深學生對這些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比如,中醫領域所注重的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等;中醫臨床上有異病同治之說,即不同的病,表現出相同的癥狀,采用相同的方法進行治療,這是中醫學領域的基本理論。在此過程中,應當適當培養學生們的中醫思維意識和能力,案例的導入和應用,以問題導入為主。教師在講課時,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供他們思考,并且針對問題導入所選的經典醫學案例,比如,病因之“七情內傷”方面的知識講解過程中,以“喜”為例提出問題。正所謂,笑一笑,十年少。那么喜樂情緒可導致人體疾病嗎?此時,有很多學生想到了范進中舉的故事,當問及如何治療時,多數學生則回答不出來。此時,可講授“以情勝情”治療法,并導入典型的醫學案例。比如,《冷廬醫話》中提到一名江南書生,考中狀元后因太過高興而發狂,進而大笑不止。這便是中醫所講的“喜傷心”:一位名醫故意欺騙他病重將死,結果治愈了狀元的“喜”病。之所以會起到這樣的效果,主要是因為喜為心志、恐為腎志,根據五行理論,心屬火、腎屬水,而水能克火,因此可用腎之志恐,治療心之志喜疾。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過程中,導入該案例可以讓學生們對情志內傷所致的疾病有更深刻的認識,同時也對情志內傷特征、治療方法等有很好的掌握,對五行生克的原理有理解。在此過程中,應當注意的問題是:就剛進入學校學習中醫的學生而言,因相應的知識結構比較匱乏,不容易理解古代醫案文字之艱澀,所以若按臨床醫案從理法方藥等進行全方位講解,必然會加大學生對案例的理解難度。因此,在導入病案時,一定要嚴格按照新課程要求,根據相關的理論對醫學案例的適用性、語言等進行優化處理,必要時還要進行文學修飾,更為形象、更容易接受,就像在聽故事一樣,既要讓學生感到中醫非常有趣,而且還要讓他們“鉆”進來,自主地去學習。在此過程中,應當注意將案例的重點引入講述、論證理論上,避免出現偏離主題現象。通過以上努力,才能使臨床案例更加的通俗易懂、緊扣主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熱情。

      二、基于案例討論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培養

      經過一段時間的中醫基礎理論教學,學生基本上對中醫基礎理論方面的概念、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時教師可轉變角色,充分尊重和體現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組織學生以案例為中心,積極開展小組討論活動。在此過程中,老師應當先準備好討論的案例,比治則治法―“反治法”教學過程中,學生難以理解和運用“通因通用”法,即可插入病案討論。比如:明代名醫王肯堂,在其八十歲高齡時患上了泄瀉病,久治不能愈,邑中諸醫也無能為力,數月后病情日漸加重,便寫信給李中梓(也是一位名醫),于是李中梓不敢怠慢、日夜兼程,終于得到病榻前憑脈審證,弄清病癥結:即醫生們認為該病是因為求年邁體弱,所以就多用補劑,然而越補越滯。王肯堂乃當世名醫年事已高、德高望重,所以李中梓非常的為難。全面考慮以后,便如實說道:“公體肥多痰,當有迅利蕩滌,能勿疑乎?”王肯堂同意李的觀點,回答道:“當世之醫,推君與我,君定方,我服藥,又何疑也。”于是李中梓出了新的醫治方法:即用巴豆霜一味,結果王下痰涎數升,疾病被治愈了。根據這一故事,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要求他們用現代語言對案例進行解釋,重點把握病案所講的中心內容。為了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設定問題讓學生討論后回答。比如:上述病案是哪種類型?王肯堂的病機重點是什么?李中梓所采用的治療方法最大的特點是深?在該病案討論以后,你認為該種治療方法體現了我們中醫理論和治病的什么特點?帶著這些問題,先讓學生們進行分組討論,然后由小組長發言,最后再總結學生的發言,給予肯定和對本課內容進行總結。同時,針對本文所提到的醫學案例,可適時對學生進行中醫方面的思維、醫德教育,將抽象的理論知識,采用生動、形象的案例更加直觀和具體的展現出來。通過學生自主討論,自主分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使學生對原本比較枯燥和乏味的抽象理論知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三、案例教學過程中的抽象理論知識轉化

      中醫基礎理論內容范文第4篇

      關鍵詞:中醫基礎理論教學 信息技術 基礎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22-00-01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各種教學技術不斷發展,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存在知識點多、傳統教學方式無趣的特點,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為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本文主要分析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信息技術應用現狀及其應對方法。

      1 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現狀

      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是學習中醫的基礎課程,學生之前基本沒有接觸過中醫理論知識,尤其是對于剛入校的學生而言,嚴重欠缺課堂筆記和歸納教學重點的能力,大量的中醫理論知識的輸入往往不會留給學生體會或者領悟的時間,教學效果不太好。當前的現代教學信息技術的應用中,目前已經得到了普遍使用,并在使用中不斷取得了成功,不斷地改善了教學效果,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信息技術的應用也存在很大的問題。

      信息技術的應用雖然為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學生普遍感覺到教學進度快,沒時間做筆記,影響教學效果。也就是說,采用信息技術的教學方式,如多媒體等,雖然授課內容被不斷豐富,但是學生普遍感覺到知識點過于繁雜、速度快,跟不上教學的節奏。

      2 應對措施

      針對以上中醫理論教學信息技術應用現狀,本文建議從以下幾方面應對。

      2.1 多媒體教學的改進

      在采用多媒體技術中需要注意與傳統教學方法的結合使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具有知識量大、生動形象的特點,此作用相較板書教學,其效果是非常明顯的,若是在多媒體教學中能夠避免教學中的很多缺點,相信能夠極大地提高教學效果。在多媒體的教學中一定要注意教學進度的控制,為更好地控制教學節奏,可以適當采用傳統板書教學方法與多媒體教學結合的教學方式,采用生動的語言進行講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在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制作中,需要注意在幻燈片上不能放全部的教學內容,避免學生難以把握教學重點。在采用多媒體教學與板書教學結合的教學中需要充分發揮出教師的作用,緩解學生的疲勞,不能過分擴大多媒體教學的作用,忽視了知識點的詳細講解。在平時的教學中,需要明白多媒體教學的適用范圍,不能過分夸大多媒體教學的重要性,針對一般概念性的知識,最好以口述為主,避免采用大量的視頻或者是動畫提高教學效果。

      在平時的教學中,需要把握重點,提高教學效果,可以綜合采用語言、文字以及圖像等將重點知識或者是復雜知識簡單化,幫助學生建立中醫藥獨特的思維模式,更好地掌握教學重難點。在多媒體教學的實踐中需要針對不同教學環節,采用合適的教學方式,如概念性知識的講解可以采用一些口述或者幻燈片論述,而在對臨床密切知識點的講述中就需要借助錄像以及視頻等。在多媒體使用的教學中需要注意科學性。例如,感冒的癥狀,可以聯系抽象概念,闡述相關病機肺氣上逆等內容進行解釋。

      2.2 采用計算機虛擬情境教學

      計算機虛擬情境教學方法,是仿真顯示情境的一種教學方法,能達到傳統教學所不能達到的教學效果,能夠更好地便于學生理解知識。在使用中,如在中醫的舌診、陰虛以及脈診等的教學中,采用抽象癥狀和體征等能更加生動地體現知識,定格分析瞬間的癥狀和體征,使學生能夠進入到微觀的環境中,教學內容更加生動。例如,在講授血液循環中,可以制作多媒體課件等,仿真人體血液循環,這樣更方便教學。

      在這種方法的教學中,一定要注意情境的創造以及自身語言的使用,不能讓學生發散思維,影響教學效果。例如,在陰陽學的講述中,這些知識非常的抽象,教師在講授中可以采用這種教學方法,通過世界起源圖等進行動態演示,加強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理解。在采用病例教學中,如針對生理功能的講解時,可以采用一些實例進行分析,如范進中舉,引導學生采用中醫理論進行分析,逐漸說明心與活動的管理,也就是中醫所說的心主神志。

      2.3 PLB應用改進

      為了保證學生在短時間內得到無限知識,避免出現信息技術的引進造成學生知識點難以掌握,所以設計部分知識點采用PLB教學方法,把大綱中的重點、難點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拓展,還需要注意相關文獻的整理工作,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在儀器上,提高教學效率。教師需要經過討論,精心設計課程,突出綜合性以及趣味性,研究一些典型病例,觀察綜合性的知識,指導學生查閱資料,從而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思維分析、整理問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教學中,針對學生爭論的焦點,教師需要進行總結,并指出其中的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建議。

      3 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了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現狀以及應對措施。任何一種信息技術教學方法都不是完美的,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結合不同教學方法,來提高教學效率。

      (河南中醫學院基礎醫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參考文獻:

      [1]劉迎輝,劉忠文,杜紅衛等.淺談PBL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0,5(25):272-273.

      中醫基礎理論內容范文第5篇

      【關鍵詞】高職高專;中醫基礎理論課;混合式學習

      一、混合式學習的概述

      “混合式學習”是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現代學習方式(即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混合式學習(B-learning)是在“適當的”時間,通過應用“適當的”學習技術與“適當的”學習風格相契合,對“適當的”學習者傳遞“適當的”能力,從而取得最優化的學習效果的學習方式。所謂混合式學習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國際教育技術界的共識是,只有將這傳統學習與網絡化學習結合起來,使二者優勢互補,才能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中醫基礎理論課》要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只有將傳統學習方式和現代化學習結合起來,才是最佳的教學模式。

      二、職業教育中醫類高職院校的教學現狀

      中醫類高職院校應適應醫療事業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對學生進行批量生產,采取“理論知識+技能”的簡單疊加的方法,側重于強調基礎理論知識的傳授,實踐教學和效果評價往往流于形式,造成了醫藥衛生類高職高專的教學質量逐年下降。學生的職業能力、就業質量、用人單位滿意度普遍較低,嚴重制約著高職高專醫學院校的發展,不能適應新時代下衛生職業教育的目的。“混合式學習”的教育理念是新時代的需求,為高職高專中醫專業教學模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混合式學習”是學習理念的一種提升,這種提升使學生的認知方式以及教師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和角色都發生了改變,其核心思想是根據不同的問題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具體到教學就是采用不同的媒體和信息傳遞方式解決問題,而且這種解決方式的目的就是要付出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效益。

      三、混合式學習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的教學模式

      (1)完善網絡系統。研制中醫基礎理論課網站,網站有教案、講稿、教學大綱、教學課件、試題庫、微課、優質課視頻、校講課比賽視頻。業余時間,學生可以通過中醫基礎理論網站,查詢相關知識及獲取需要的資料, 學生也可以做練習題,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

      加強網絡教學資源的建設。其中包括網絡教學平臺、網絡題庫、多媒體教學設施、電子郵件、校園論壇等網絡系統,教室、圖書館、宿舍等校園實現免費3G無線網絡,實現數字化的校園建設。 目前學校正在智慧家園網絡建設之中。在網絡學習的基礎之上,課下通過WiFi或智能手機在課堂內外隨時隨地學習, 將實時交互功能有機的融入,學生、老師建立“QQ學習群”、“微博群”、“微信群”等,學生學習中如果有疑問,“QQ學習群、微信群”進行課后實時互動。中醫基礎理論是一門基礎課,進行課后實時互動,可以彌補學時的不足。這種模式簡便易行。

      (2)重點是改進教學方法。首先是要確定學習任務。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活動探究。學習任務的完成。課堂外臨床診治教學方法:教學直接轉化為臨床,中醫實訓室臨床診治,學生正常的課程不耽誤,遵守紀律在教室上課。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到中醫實訓室。老師為校內的任課專業老師,老師主要傳授內容專業理論知識,并結合臨床實踐知識,讓學生們帶著問題去學習和思考。然后將學生帶至教學醫院,選擇合適的病例,老師演示接診病人的流程,學生在旁邊觀看,聽講和記錄。使其熟悉各級各類人員崗位職責,了解看病的過程和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胃痛中醫分為幾個證型:寒邪犯胃、飲食積滯、肝氣郁結、脾胃虛寒、胃陰不足。如何區分證型,辨證要點記住。

      在沒有患者就診的閑暇時間,練習病史采集,學生先把所敘述的病史讀懂,把該病的病名搞明白(一般顯而易見),然后根據該病的具體表現看該問些什么東西,一般的內容各病都要問,特殊的病要著重問些特殊內容。其實各病采集病史僅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按照這個提綱回答。這種模式提高了學生的臨床操作和實際技能,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3)完善考核系統。實行“6、3、1”考核系統,打破以往的期末成績“一次定終身”。成績有多部分組成。其中“6、3、1”理論課考試占60%,實訓課占30%,加強了學生的實訓動手能力。平時成績占10%,學生也注重自己的平時表現,平時的學習。形式多種多樣,提問、作業、模擬考試。實訓課練習臨床操作技術:“中醫實訓室”進行簡單的實踐操作,按照中醫執業醫師的操作考試來進行模擬練習,穴位操作、推拿操作、針灸操作、拔罐操作,推拿操作。中醫實訓室1為穴位操作,有模型人或者電子發光仿真模型人,老師帶領學生操作練習。中醫實訓室2為拔罐刮痧操作,有玻璃罐、抽氣罐、竹罐,老師帶領學生操作練習。中醫實訓室3為推拿操作,學生兩兩結合,老師演示完后,學生互相結合操作。中醫實訓室4為辨證操作,病例可以是生病的學生教師。讓他們早見習、早臨床、早就業。這種模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性和積極性,理論知識更加扎實。

      四、結語

      目前,高職高專醫學院校承擔著基礎醫藥衛生機構培養專門人才的任務。醫學專業不同于一般的職業教育,培養的是基礎醫藥衛生機構的醫務人員。高職高專醫學專業教育更應該建立高效的教學模式,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如果能夠運用混合學習多種教學方式,讓每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課堂學習中得到最大限度發揮,使學生愿學、樂學、會學,提升普通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中醫課堂的教學品質,建立高效的中醫課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基本操作得到提高,成為優秀的醫務人員。

      參考文獻:

      [1]麻爾光.混合學習在中等衛校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科技創新導刊,2010 (9):217-218.

      [2]彭艷妮,劉清堂,李世強,等.混合式學習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高教職教,2011,4:57-60.

      [3]劉煥蘭.內經網絡課程建沒及教學改革試驗之研究[J].中醫教育,2005,24(1): 32- 34.

      [4]孫立.中醫診斷學互動式混合學習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 2013(11):103--104.

      作者簡介:

      楊金枝(1980~),女,鄭州澍青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中藥學教育。

      国产成人人综合亚洲欧美丁香花| yy6080久久亚洲精品| 亚洲砖码砖专无区2023 |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综合网|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第六区| 99亚偷拍自图区亚洲|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 亚洲图片校园春色| 亚洲国产成a人v在线| 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不卡区| 亚洲专区先锋影音|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蜜桃| 亚洲一区综合在线播放| 国产V亚洲V天堂A无码| 亚洲人成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日本岛国片| 亚洲情a成黄在线观看| av在线亚洲欧洲日产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国产精品无码| gogo全球高清大胆亚洲| 亚洲毛片av日韩av无码|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喷水| 亚洲熟妇无码另类久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亚洲| 亚洲国产香蕉碰碰人人| 亚洲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制服丝袜在线播放|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app| 亚洲AV噜噜一区二区三区| 小说区亚洲自拍另类| 亚洲日本VA午夜在线影院|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二区偷拍| 亚洲最大天堂无码精品区|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成人| 亚洲国产午夜中文字幕精品黄网站|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日本亚洲视频在线| 99ri精品国产亚洲| 亚洲 欧洲 视频 伦小说|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