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醫養生入門基礎知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中醫基礎理論;PBL教學方法;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R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11)04-0835-02
The Experience of PBL Teaching Method in Basic Theory of TCM Teaching
SONG LIN, XIE Ning, LIU Hua-sheng,ZHEN YANG,ZHOU Yan-yan, Guan Hui-bo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arbin 150040,Heilongjiang,China)
Abstract:Basic theory of TCM is the introduction to Basic Course in system of TCM. Freshmen generally agreed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study Basic Theory of TCM. Application of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is imminent to make students more interesting and effective learning. We tried to use the teaching reformation of PBL teaching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had better teaching results. We investigated that the experience of PBL teaching method in Basic Theory of TCM Teaching, such as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to the ratio of PBL teaching, discussing problems, discussing form, and controlling the role of teacher.
Key words:Basic theory of TCMthe teaching method PBLteaching reform
PBL教學法簡稱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方法在20世紀60年代最先提出的,與“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的傳統課堂教學法相比,PBL在培養學生“學會學習”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越性。因而當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中已有相當一部分醫學院校都在應用這一教學方法。PBL也逐漸成為我國醫學教育模式改革的趨勢【sup】[1]【/sup】,最初是在一些西醫院校試行,現仍處在不斷探索階段。近年來PBL教學方法在中醫教學課程中進行了初步嘗試【sup】[2-6]【/sup】,如《中醫內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等臨床課程,甚至一些基礎課程如《黃帝內經》、《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醫溫病學》等。
《中醫基礎理論》作為整個中醫課程體系中的入門基礎課,新生普遍認為接受本課程比較困難。如何使學生更有興致、更有效地學習,應用多種教學手段已是迫在眉睫。我們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過程中試行了結合PBL教學方法的教學模式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現將體會介紹如下,與同仁共勉。
1 傳統教學與PBL教學比例的確定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目的是掌握中醫學的基本思維方法,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中醫學對正常人體的認識、對疾病的認識以及防治原則等問題,是新生入學的第一門基礎課程。我們知道,在醫學基礎理論學習階段PBL教學法提倡以問題為引導的自主性、討論式學習,知識傳授和理解往往沒有課堂教學效率那么高;且容易影響到基礎理論知識接受的完整性與系統性,遺漏一些內容或知識點。所以我們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過程中采用PBL與傳統教學法相結合的新的教學模式授課即70%為課堂講授時間,30%采用PBL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這樣既按照教學大綱規定的“四基”內容講清概念、詳解重點、講透難點,對剛步入大學的學生精講基礎理論部分而保證了基礎知識系統學習,又能發揮PBL教學方法的優勢,使學生在系統掌握中醫基本理論的基礎上, 正確理解和深入領會中醫基礎理論的核心內容和思維方法。
2 討論問題的提出
運用PBL的核心是精心設計針對課程的問題,問題設計的質量與水平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中醫基礎理論(以下簡稱中基)是研究中醫學的哲學基礎、思維方法、以及中醫對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養生防治等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一門學科,作為整個中醫課程體系中的入門基礎課。醫學是臨床實踐的匯總,理論也是根源于臨床,所以在講授《中醫基礎理論》這樣基礎類的課程中是可以運用PBL教學方法,如本課程核心內容如中醫藏象學說、氣血津液、病機等學說均與臨床密切關聯。討論問題的設計,根據階段教學內容及目標,選擇分述于不同章節的內容而形成的問題,設計時應注重思維方法的橫向性引導及知識點、面的銜接,論述內容則涉及人體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臨床案例等。如在PBL的課堂討論中,我們從臨床案例中反證中醫理論,并且從中醫臨床療效中增強對中醫的信心,進一步加強對《中醫基礎理論》學習的興趣【sup】[7]【/sup】。
3 同學討論形式的確定
隨機將學生分組,每組人數不易過多,每組8-10 人甚至更少,提前安排問題,使同學們在業余時間進行閱讀教科書或在網上查閱相關資料,并進行小組預討論。課堂討論中輪流選擇小組主持人,各組小組主持人代表闡述各組的觀點和看法,本組和它組同學隨時補充,其他學生可自由提問、回答問題或發表意見,進而展開交流辯論,暢所欲言。最后讓學生對各討論組進行評定,分出優、良、中、差四種成績。這種形式可以充分調動小組內部和小組之間所有學生討論的主動性、積極性,以此來提高學習效果。符合PBL教學法倡導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積極主動的學習和實踐者。
4 教師角色的掌握
PBL教學法中教師僅起組織和引導作用。首先是討論問題的確定:在討論前教師應以教學大綱為核心,根據學生知識結構和能力,選擇相應的病案要求學生分析。其次是在課堂啟發作用:教師在課堂上簡要介紹有關問題的背景資料、思維方法、知識要點和研究進展等內容,便于學生更好地分析、討論,但不做結論性發言,即拋磚引玉。第三點是在問題討論過程中的作用:教師從中啟發和引導,控制討論的節奏,協調各組的關系。最后是歸納總結:教師對各組的觀點從知識和能力等多方面進行點評,詳細分析有討論的知識重點和難點。同時,教師也會針對這些問題查閱大量資料,促使教師不斷學習和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提高教師專業知識水平。
此外,建立科學評價考核系統是有效運用PBL教學法,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障之一。如教師應避免只用試卷測驗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還應結合個人表現和小組表現,制定一套完善靈活的評估方法以適應這種教學方法的改革。同時在評價中合理使用更專業、系統的統計方法等來逐步完善評價體系。
隨著中醫學的不斷發展,對《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研究結果表明以學生為中心、基于問題學習的PBL教學法有助于改進《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有利于學生形成合理的智能結構。而PBL教學模式在中醫高等教育中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摸索過程,這就需要中醫教育工作者不斷的勇于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 陳萍,臧偉進.西方現代教學理念與策略之剖析[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5(3):22-24.
[2] 周,王慶其,鄒純樸,等.研究生《內經》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20(2):4-5.
[3] 王樂平,李波,徐永和,等.PBL教學法在中醫溫病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醫教育,2003,22(7):42-43.
[4] 姜萍,楊振寧,商慶新,等.PBL在中醫內科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中醫教育,2004,23(5):43-45.
[5] 王巖,梁學林,陳瑩.PBL教學法在中醫婦科學教學中的初步嘗試[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8(4):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