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藝術審美的認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審美人格;童趣;獨立
中圖分類號:J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4)03-260-01
清代沈宗騫在其《芥學舟畫編》中說:“格之高下亦如人品,人品不高,畫格自不能高。故凡記載所傳,其卓乎昭著者代有數人,蓋于幾千百人中,始得此數耳。”可見審美人格的修養的重要性。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在創造過程中個人情感的渲染,人格的具體的表現。人格涵養藝境,藝境映射人格,二者一體二面,在齊白石的不少作品中可以看得出齊白石藝術的一生都是在建構理想的人格和藝術意境的獨立個體之精神生命。
一、從齊白石作品中審美人格的再現
齊白石的繪畫題材很廣泛,早年長于人物寫真,作品工細逼真;中年變格轉向寫意,筆簡意深,形象動人。60歲后變法,融合中國傳統寫意畫和民間繪畫的表現技法,大膽創造,形成獨特的畫風。藝術家獨特風格正是在其獨特的藝術審美人格支配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不少作品可以看出齊白石在藝術的創作中用個體獨立精神,從自我的意象視覺出發,描繪社會最普遍、最基本的平常事物,并善于將平凡的事物用藝術形象的形式語言表現出來。他主張繪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其藝術凝聚了自身的生存經驗和文化精英的審美理想。他成功地以經典的筆墨意趣傳達了中國畫的現代藝術精神。總是深深得益于經典樣式,而又善于推陳出新,所以他的畫能夠直接感動人心,向天下眾生傳達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
(一)人物畫中的直率和真摯
他的人物畫長于傳神達情,晚期的《送學圖》主要是從筆墨和意境入手。意境上看來是純樸直率的、真摯的、生活化的,并不是那種造作、絞轉、力道不足。其外,衰年變法之后從最初到后來也是漸漸發展來的,以大象無形的寫意手法和須毫畢現的工筆之形,營造出精妙之境的藝術形式符號,向蕓蕓眾生傳達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思。
(二)花鳥畫中的質樸和純真
他的花鳥蟲魚是他最擅長不過的了,以自然純樸的筆墨意趣為主,《群蝦圖》是其代表作,生動地表現出了蝦的通透質感。畫面中的六只蝦,用淡墨擲筆繪成軀體,浸潤之色,更顯蝦體晶瑩剔透之感。以濃墨豎點為睛,橫寫為腦,落墨成金,筆筆傳神,顯示了畫家高妙的書法功力。那濃墨點出的雙眼似在活動,蝦須、蝦足和蝦鉗錯落有致,讓人絲毫不感凌亂,用筆柔中有剛,通透淋漓盡致的天趣自然。他其他的花鳥寫意以萬蟲寫照,為百鳥傳神的筆墨技法,將中國畫的傳統精神與時代生活意象,高度精煉地概括再現了花鳥草蟲、魚蝦蟹蛙的自然美和內涵美。傳神的世間真情再現于筆墨之間,達成了為萬蟲寫照,為百鳥張神的創作目標。其繪畫格調簡約清新,意蘊豐厚,意境清雅,撼人心魄,為現代中國繪畫史營造出一個質樸清新、純真的藝術世界。
(三)山水畫中的革新
齊白石畫山水不喜歡平庸再現,在他創造的《山居童戲圖》深深的體會到,強調師法造化,反對死摹古人。另一方面強調寫意抒情,不屑于明清的工細山水,而是用強悍的金石筆法勾畫山水,鑄就了粗拙、樸茂的筆墨特色。
二、畫中獨顯的童趣
老子曾認為“嬰兒之心”即道之心。齊白石為人與求藝至誠至真童貞之人格境界,特別在藝術創作中流露自然童心,純樸意趣,更為世人所稱譽。觀照其藝術童心的人格精神與藝術個體的人格心靈提升都在齊白石的作品和行為中呈現:其《釣餌小魚》作于91歲,上題“小魚都來”,這四字頓使畫面童趣橫溢,品味這四字,兒童的心態,神情躍然紙上。如換成“大魚都來”,便一點趣味也沒有了,那是做作的大人心理。兒童想的是小魚,不是占有,而是期盼,好玩,所以,這四字不是兒童的模仿,而是其童心的自然流露,這幅畫的構圖也較為別致。既無兒童的形象出現,亦無別的一切雜景。上部兩根釣竽,下端五尾游動的小魚,中間是垂下的釣絲和浮標。畫面的疏朗給想象的翅膀留下了寬闊的空間意識形式,逸出了有限的形象本身。齊白石的另一幅《兒時釣蝦圖》作品,題詩云:“五十年前作小娃,棉花為餌釣蘆蝦。今朝畫此頭全白,記得菖蒲是此花?!辈⒂行∽ⅲ河嘈r嘗以棉花為餌釣大蝦,蝦足鉗其餌。釣絲起,蝦隨釣絲一起出水,鉗尤不解只顧一食耳,忘其登岸矣?!边@都表明齊白石的這類畫作,出自個體心靈和童年生活的體驗,已深植于心,其作品和自己的審美藝術情趣表達自然天真,純樸童心之美。
[論文摘要]生存就是現實,因此把現實與審美的理想對立起來實際上是一種違背設計美學常識的見解。而設計師的任務,則是改變現實順應潮流,引導創構理想。 作為社會消費結構中人與世界的一種精神關系,審美活動具有現實性的特征。審美活動著眼于現實的人生,尋求理想的實現和幸福愿望的達成,從中提升和超越自我。我們不得不承認主體精神性的理想是在現實關系中生成的,幾乎表現在等同于現實活動,是一種消費水平理想化、藝術化的活動,與現實活動沒有距離。這種活動不但植根于自然生命的深處,以生命意識為基礎貫通自然與社會消費,而且又在此基礎上反映出社會化的情感對整個世界消費結構的精神需要。對于大眾而言這種關系形式上不但涉及功利,而且暗含著功利的強度,它以現實消費水平關系為基礎,之后才超越了現實及其約束,走向心靈中理想與自由的境界。在此基礎之上設計的審美活動讓主體的心靈從現實關系中獲得一種超越。
一、依靠受眾自身實現審美活動
消費設計作品與理念一經傳出就不可改變,能否產生審美作用,其決定因素就在受眾。設計作品只是提供了設計審美的可能性,要使這種可能性向現實性轉化,就要依賴受眾身上應具備的條件。條件之一,是受眾要閱歷豐富、人情練達,這樣他就會對消費結構事件中美的信息十分敏感,容易在內心激起活動。但僅僅只是閱歷和人情還不夠,只能達到一種不可名狀的愉悅和激動,最多只能算是審美活動中的感性認識。那么,受眾還應具備的條件之二,是要具有在掌握大量藝術作品基礎上形成的藝術美修養,這樣才能把設計接受中的情感活動很清晰地和藝術審美范疇聯系起來,使設計審美真正到位。
對于人的藝術修養在審美活動中的決定作用,馬克思曾做過這樣的表述:“只有音樂才引起人的音樂感覺:對于非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社會人的感覺和非社會人的感覺是不同的。只有憑著從對象上展開的人的本質的豐富性,才能部分地第一次產生著人的主觀感受的豐富性:欣賞音樂的耳朵,感受到形式美的眼睛──簡單地說,能夠從事人的享受和把自己作為人的本質力量來肯定的各種感覺。”
二、受眾感受設計的指導意義
(一)消費結構審美與藝術審美之比照
消費結構設計審美雖然離不開藝術審美范疇的指導,但設計審美決不能走入藝術審美的運動軌跡之中,不能以想入非非代替嚴謹的事實接受活動.設計審美是“參與生活”,不同于藝術審美“高于生活”。消費結構設計不是藝術。消費結構設計和藝術在同為意識形態這一點上是平行關系,但是從信息傳遞和思維發展的角度來看則是遞進關系。消費設計屬于最靠近社會實踐的較低階段,藝術屬于稍遠離社會實踐的較高階段。藝術是從社會消費主義風尚一類的直觀和表象中把美的因素抽取出來,經藝術家按藝術規律進行創造的思維活動成果,它可以在現實生活中可能發生的范圍內自由想象。而設計卻不同,它要力圖保持直觀和表象的特征,盡可能忠實于消費結構事物的本來面貌,這就決定了消費設計審美和藝術審美不同的特征。
一個消費結構形成的事實中可能有多個統一于一種審美范疇的因素,也可能幾種因素分屬于不同的審美范疇。藝術審美則是一種集中、有系統而又統于一種審美范疇的思維活動。更重要的是,藝術審美就像藝術創造一樣,可以在藝術形象允許的范圍內自由馳騁想象活動,想象范圍可以超過作者的構思,也可以超出文藝作品中事件的限制。設計審美則不同,其審美的想象活動要局限在設計事實的框架之中而不能自由發展。受眾只有結合事實的性質和意義,才能使事實中的審美因素獲得想象的空間。設計審美作用不是要去理解形象,而是要更好地認識和理解事實的意義。 轉貼于
設計審美的第二層次,也就是較高層次,是在設計接受的基本過程之外,這是因為設計的基本功能是通過設計作品以直觀和表象的形式傳播狹義主觀信息。設計作品只反映現象,不直接反映事物的本質。設計的認識和審美作用,從設計接受的基本過程外在的內容看,也就是認識事物的本質和審美差異性,這又是人們接受設計后根據受眾的自身素質帶來的或多或少的必然結果。
消費設計能為受眾帶來“參與生活”的愉悅、享受,并不是設計審美作用的全部意義,只是開了個頭,是設計審美活動中較低的層次,是一種具有美感共同性特征的審美。美感共同性的現象只是暫時的,根據審美規律,必然要向以美感差異性為特征的更高層次審美發展,從而讓每一位審美個體在新聞審美活動中充分施展。這一過程的表現是,受眾通過具體事件的接受,發揮自己建立在藝術修養基礎上的感受能力,鑒賞到現實生活中不斷生發出來的、實際存在的大量生動的美。設計審美憑借人的想象天性讓創造性思維自由馳騁,但它要受設計認識作用的指導,受“參與生活”的約束。
(二)設計審美之藝術范疇觀
消費者一般性地接收消費結構設計只能產生一種朦朧的參與社會的愉悅和滿足感,而且只是說“參與生活”,還不能完全表達設計審美的全部含義。同樣,光是說“美是生活”也沒有詮釋車爾尼雪夫斯基這個定義的全部含義。他又進一步闡述“任何事物,凡是我們在那里看得見,依照我們的理解應當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薄胺彩潜憩F了歡樂、豐滿、燦爛的生活的一切,這就是美的?!?如果沒有這些藝術審美范疇作為指導依據,從生活以及從設計中去審美就是一句空話,或者只能停留在較低層的美感共同性上。因此,車爾尼雪夫斯基上述關于什么是審美的具體內容的表述,可以看作是對現實生活中的審美活動歸納的兩個條件:一是并非所有的生活內容都有美可審,只有具備符合藝術審美范疇內容的生活才是美的;二是審美的人必須具備一定的藝術審美素質,要做到能在來自生活的事物中,看得見依照藝術審美范疇應當如此的內容。
設計對受眾來說是生活的縮影,接受設計從審美角度講,就是在藝術審美范疇的指導下,對現實生活最新變動的事實中可能出現美的因素的審美活動,這一過程符合感性認識在理性認識指導之下完成的認識規律。設計制造的事實中美的因素出現及主體對這些因素的審美活動一般有這樣兩種情況:第一、設計所影響的事件從整體上不僅具有鮮明的美的因素,而且十分集中地與某一種藝術審美范疇吻合,容易在審美意義上產生轟動效應。第二、設計所涉及的事件本身從整體上不具備明顯的藝術審美范疇,而是以事件內涵的豐富性和事件互相聯系的特點傳遞出審美信息,去激活受眾的審美想象。
三、設計師的責任
設計師們應該是日常消費生活趣味的追隨者和注釋者,更應該是新的生活趣味和審美趣味的積極倡導者。陶醉于日常的物質生活本身,不僅是設計家作為一個消費結構引導角色的權利,在日常消費生活中享受審美的趣味,是設計家作為的一個審美欣賞者角色的權利,而對日常生活中的審美現象作出冷靜的思考并且進行積極地引導,更是設計師們應盡的義務。通常被傳統觀鄙視的隨波逐流,投人所好,甚至嘩眾取寵,確是體現投機家素質表現力水平的慣用伎倆,也是身為設計師的市場體系在設計實戰意義上的認識水平面上移所應該做到的。
參考文獻
文學編輯在審美活動中,首先要正確處理真與美的關系,掌握內在審美規律。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作為當代思想引導者的文學編輯們的審美觀念,應是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和諧健康的美。什么是美?美,是以真為前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能動創造的再現。首先,編輯要把握好自身的主體意識,體驗作者的主題意識和受眾的社會意識,明確自身的責任;其次,要對審美客體的內容和形式是否符合所涉及物的客觀運動及發展變化規律,有一個清楚的感知和認識;最后,要處理好善與美的關系,美是以善為前提的,但美并不等于善,善在人的實踐活動中,直接與人的功利目的相聯系,而美并無直接的功利目的。文學編輯主體要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以表達出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以及對生活感受的文學作品為實踐對象,承擔起傳播精神文明的神圣職責,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使善得到落實。
文學編輯審美意識不斷提高的意義在于,他們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通過文學期刊這個載體,對讀者的思想教育、身心愉悅、情感交流等方面,都起著積極的作用。在傳播精神文明的同時,也傳播著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正確的審美意識應該在滿足讀者需要的前提下,影響作者的審美觀念,引導審美活動向健康的方向發展,激勵人們按照美的規律去創造美的生活。
文學編輯在工作實踐中,一方面要忠實于藝術,客觀地對待自己的審美對象;另一方面,還要在審美中實現自己作為精神主體的價值。因此,藝術的審美、社會的審美、思想的審美三位一體的審美意識結構,實際上也就是認識文學作品美的規律的途徑。無論是哪種美作為一種信息都是基于一定的心理狀態才有意義,因而審美意識的結構不是恒定不變的。一般來說,文學編輯審美意識的結構是由藝術的審美、社會的審美、思想的審美三者構成的。
文學編輯的藝術審美,最基本的目的是對于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的追求。編輯只有在藝術審美的基礎上,才可能產生社會審美和思想審美;文藝作品作為人們精神活動的特殊形式,遵循著“客觀的社會生活在人們精神生活中的體現”這一基本規律,編輯的社會審美意識,應該能夠敏銳地捕捉到這種本質方面的發展規律,從對社會歷史生活的感悟和運動規律的把握上來考察與評價文學作品,并以一定的時代精神、美學理想和文藝理論為依托對文學作品進行審美;一部好的文學或藝術作品需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文學編輯審美中的思想審美決定著作品時代精神的體現程度和人民思想感情的抒發程度,強調作品的社會性和思想價值。
藝術審美意識、社會審美意識和思想審美意識是互相融合統一的。編輯審美只有具備了以上3種意識,才能對時代、社會、個體等諸因素進行合理的思索,才能具有歷史與時代的使命感。從而去發現那些積極思考人生,努力捕捉社會信息,深刻感悟具有時代精神的好作品,并在編輯事業的發展進程中,獲得自己的綜合審美意識。
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審美現象,文學編輯必須不斷地培養和提高自身的審美意識。文學編輯在具體編輯工作中的審美傾向,是由其審美意識決定的,審美意識直接影響著其編輯作品的質量。
(一)審美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文學編輯要加深對文學審美的專業知識的把握和對基礎學理論的掌握和應用,不斷提高審美能力。審美能力是指審美活動中的觀察力,發現美的敏銳力,和對美的鑒賞力。如今隨著傳媒業的蓬勃興起,人們的審美角度日趨多元化, 但是美的本質不變。編輯就要具有實踐和理論兩方面的素養,在活生生的社會現實生活中找出美好的事物,在作者的文稿中找出美的形象,把自己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具體實際相結合,進而開闊視野,擴展思維,提高自己的觀察力、敏銳力、發現力和鑒賞力,成為一個行業專家。正如同志在《實踐論》中指出的,“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睂嵺`中發現和創造美的過程,就是對一個編輯審美意識的最好檢驗。編輯的審美素養和對美學的不斷地研究和實踐,就是審美意識不斷提高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隨著日積月累,堅持不懈,審美意識的提高是可把握、可具體操作的事情。作為審美主體的編輯,只要具有審美的需求、自覺性和進取性,終有一天其眼光會透過層層迷霧,片片蕪雜,看到隱藏在迷霧后面的亮點和掩蓋在蕪雜下面的清流。
文學編輯要提高審美意識不僅要堅持自己的審美理想,遵循自己的藝術規律,不斷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提高精神境界,培養自己的審美情感、想象和個性,更重要的是要始終牢記藝術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高尚人格。
關鍵詞:美;審美能力;藝術設計;綜合素質
人們對美的事物的追求是毋庸置疑的,由于每個人對美的事物的理解程度不同,就會存在審美差異,衡量美的標準是相對的,但人們卻在生活實踐中總結了一套審美原則,優秀的藝術設計都要遵循美的形式法則。只有熟練掌握美的形式法則,具備很好的審美能力,才能設計出優秀的作品。所以,對于藝術設計者來說,培養良好的審美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審美是人們對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一個評判的過程,是一種主觀的心理活動,是人們根據自身對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種對事物的看法,同時也受制于客觀因素,尤其是人們所處的時代背景會對人們的評判標準起到很大的影響。對于審美能力的培養是需要一定的過程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們只有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才能在將來的藝術設計中充分發揮創作天賦,設計出優秀的作品。
藝術設計就是將藝術的形式、美感結合社會、文化、經濟、市場、科技等諸多方面因素,再現于和我們生活精密相關的設計當中,使之不但具有審美功能,還具有使用功能。藝術設計是為人服務的,作為一個優秀的藝術設計作品,首先應該符合人們的審美情趣,能夠被大眾接受,其次才會考慮其使用功能。藝術設計應是人類社會一定的物質功能與精神功能的完美結合,不難看出,藝術設計的前提是具備良好的審美能力。
具備良好的審美能力是從事藝術設計的前提。美學研究的對象就是是藝術,美學就是藝術哲學,從事藝術設計首先要考慮審美的需求。美國著名學者馬奇認為,美學就是藝術論,它不只是研究藝術中的部分問題,而是全面地研究藝術各方面的理論。我國著名的美術學家朱光潛認為美學必須以藝術為中心,只有首先把藝術認識清楚,然后才能認識一般現實生活中審美的性質。這是因為:第一,從美學史角度看,認為歷史上絕大多數美學家都特別注重藝術美。第二,從實際和方法論角度看,認為藝術是美的高度集中的表現,從藝術入手研究美,更易于抓住美的本質。藝術設計的前提就是對美的認識和把握。從上面兩位藝術家的觀點來看,他們都一致認為,美和藝術是高度統一的,沒有美的藝術不能稱之為藝術。對于從事藝術設計的人來說,必須具備良好的審美能力,如果沒有很好的審美能力,不能對美與丑的事物做出正確的判斷,設計出的作品也不會得到大眾的認可。所以,審美與藝術設計是高度統一,密不可分的,具備良好的審美能力是從事藝術設計的前提,衡量藝術設計作品的標準,就是看是否符合大眾的審美需求。
培養良好的審美能力的最佳途徑就是,注意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當今高校藝術類專業雖然對設計知識的著重面不盡相同,但對于美、節律、均衡、韻律等的要求是一樣的。不論是平面的還是立體的設計,首先要面對的是一個對所設計對象的理解,主要是對設計對象相關的背景文化、地理、歷史、人文知識的理解。藝術來源于生活,從事藝術設計,就要在生活中不斷汲取營養,注意觀察,發現美的事物,找出美的事物所遵循的規律。對于一個好的設計師,生活中任何一個時刻,一個事物,都有可能成為他創意的迸發點.這就要求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只有注意掌握更多更廣泛的知識,才能逐步積累自己的審美經驗,才能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同時,平常生活中要注意多觀察周圍的世界,在觀察中要善于用眼用心用腦去觀察,使審美能力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逐步提高起來。例如構圖中常見的對立因素大小、多少、高低、繁簡、虛實、方圓、粗細、前后、藏露、輕重、明暗、疏密、冷暖等等。這些對立的因素就要通過平時搜集,在構圖上有代表性的優秀作品,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和講解,特別要注意對作品構圖中的對立因素的分析。只有通過知識的積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漸漸使其變為直覺與理解的再現,才有可能變為主動的再創作。這樣才會達到提高審美能力的目的。
對于審美能力認識匱乏的人來說,想要提高審美能力,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比較容易,首先是多參觀各種藝術設計作品展,打開欣賞藝術寶庫的大門,了解東、西方藝術的博大精深,特別是對中國古代藝術作品的欣賞,不僅要了解我國古代藝術的高度成就和特點,而且還要進一步激發民族自豪感和繼承我國傳統藝術的責任感。通過大量作品的欣賞,從中發現美的表現手法,學會“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其次是走進大自然,激發審美情趣。自然是一個天然的大課堂,自然界所蘊藏的美是無窮的,從植物、花卉、動物、人類以及所有的自然形象中,我們都會發現許多新奇而又極其美麗的形和色的存在。它不僅讓我們開闊心靈,陶冶美的情操,還增長科學知識,培養探索精神,走進大自然,勤于觀察,善于觀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感知、領會大自然中的一切,在心靈深處去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觀察校園里的花卉,觀察房屋造型,觀察來往車輛、人群等。再次是欣賞美術作品,主動捕捉強烈的第一印象,激發其心靈深處美的感受,把握作品的意境。由于古今中外留下來的美術作品浩如煙海,要在這藝術的海洋中受到美的熏陶,首先要學會美術分類,如:美術可分為觀賞性藝術和實用性藝術兩大類。又可分為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筑四大塊,繪畫又分為東方繪畫、西方繪畫兩大類,還可分為中國畫、油畫、水彩畫、水粉畫、版畫、素描等等,在學會這些分類的基礎上,掌握各類作品的藝術特征,社會作用及人類文明的關系,其次要學會對作品的比較與評價,把欣賞引向深入,才能達到真正提高審美能力的目的。
總之,審美是人的一種實踐活動,它是社會性和自然性,理性和感性,現實性與超越性相統一的過程。而這一過程集中地體現在藝術設計之中。作為一名優秀的設計師,首先要有良好的審美能力,審美能力的培養需要在平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點點滴滴做起。只有具備良好的審美能力,才能設計出更加優秀的作品。
(作者單位:唐山廣播電視大學)
參考文獻 :
[1]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2]易存國. 《中國審美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3]牛宏寶著.《西方現代美學》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現實生活中的美,包括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藝術美指藝術作品的美,藝術美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是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而學校的美術教育正是通過各種形式的藝術美來實踐。學校美育在于培養發展學生各方面的審美能力,當然學校的其他各學科教育也都有進行美育的任務,但藝術教育內容本身使得美術教育成為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徑。美術是藝術教育學科之一,美術是欣賞美、研究美、創造美的。通過美術教育可以提高學生對于美的感受、欣賞、評價、創造的能力,培養審美情趣和審美感知力。因此,美術教育在美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學校對學生實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和途徑。
美育在中學階段主要就是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再培養其欣賞美和辯別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確、健康的審美觀和審美情趣,并通過基礎的技能訓練,完成較低層次美的創造任務,最終引導學生樹立美好的理想與追求。因美術本身具有直觀性、審美性及創造性的特點,所以美術教學應以直觀為前提,學會審美方法來達到以求創造的目的。其實美術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美育的優勢就在其直觀性,那么如何才能在美術教學中更好的體現美育呢?
首先,應引導啟發學生認識美。
美術作品的基本造型手段是線條、形狀、色彩。讓學生先接觸線條、色彩、形體等藝術語言,教師通過對線條、色彩、形體等表現形式的講解來提高學生的審美認識。線條是造型的基礎,線條可以勾畫輪廊描繪對象的形象,表現形體結構和質感,還可以表現主觀的審美感受和思想感情。各種不同的線條,就能表現千變萬化的事物,所以老師要先引導學生認識線條,并選擇有代表性的作品指導學生欣賞、分析。而彩色在造型藝術中也具有重要地位,法國馬蒂斯說過:“色彩是訴諸于感覺的”。然而對色彩的感知,人與人之間是存在差異的。通常人們只能分辯黑、白、紅、黃、綠、紫等常見的色彩,而有過繪畫訓練的人是能夠表現出事物多樣的色彩變化的。所以,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通過講解并通過讓學生觀察,讓學生了解色彩一般知識以及調配方法,培養其對色彩的觀察分析能力。教學色彩,先要使學生對色彩相貌有了基礎的認識后,教師再結合一些色彩繪畫作品進行形象描述及色彩啟發。如畢加索《哭泣的女人》以極度主觀變形的形象,黃與紫,玫瑰紅與黑等不和諧的色彩對比,鮮明地表現出所要發泄的悲哀心情。委拉斯凱茲的《宮娥》這幅情節性的室內群像畫,描繪了真實的西班牙內宮生活場景和歷史人物,變幻而統一的光線,豐富而又和諧的色彩,是典型的圖繪風格的名作。還可介紹“印象主義”畫派,因為“印象主義”畫派是以色彩作為他們最主要的藝術表現語匯,著力于光影、色彩變化的探索。最后再結合實際的事物,或讓學生走進自然,用眼觀察,用腦思索,用心體驗,觀察、感受色彩。學生通過對線條、色彩等藝術語言的學習了解,審美認識也就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其次,應引導學生學會欣賞美。
美術作品欣賞是指對作品進行分析和思考的過程,最終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作品鑒賞能力。欣賞,其實就是讓作品成為創作者和欣賞者進行對話的中介。欣賞不能只是單純的對作品的美的享受,還應該是通過作品參與創作的過程,所以可以說欣賞是一種審美意識的再創造。欣賞者能從欣賞中形成自己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判斷力。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在自己心里喚起曾經一度體驗過的情感,在喚起這種感情之后,用動作、線條、色彩、聲音,以及言詞所表達的形象來傳達出這種感情,使別人也能體驗到這同樣的感情,——這就是藝術活動。”所以在美術作品不僅有感性直觀的形象性,還有其創作者的情感、思想性。而中學美術教學中的欣賞課,通過對作品情感、思想性的分析、賞析,能夠幫助學生對美術作品形成正確的審美判斷,提高審美意識。讓學生在對美術作品的賞析中,讓學生在逐步提高審美感受能力的同時,最終達到對生活、社會 、自然都能進行審美感知的目的。所有好的美術作品,都是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創造者正確的審美觀點的。例如,欣賞達?芬奇的《蒙娜麗莎》能讓我們從中受到美的情操的感染。欣賞齊白石的《卻教蜂蝶為花忙》,透過蜜蜂采蜜的繁忙情景,我們感受到勤奮勞動的精神,油然產生對勞動者的敬仰之情。欣賞穆希娜的《收獲》,以勞動后的豐收,讓我們感受到了勞動給予人們的愉快和幸福。美國卡薩特《嬰兒最初的》,讓我們感受到了細膩的母愛和溫柔的母子親情。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作品中健康的感情因素,引導學生通過對作品的欣賞品味,培養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這種情感教育教師可選擇古今中外優秀的美術作品,與學生共同品味分析,來達到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審美觀的目的。
第三,應培養學生美的創造力。
美術教育不僅是要培養學生認識美、感受美的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想像力和創造力,用他們所學的知識技能,進行實踐創作。在美術技法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能讓學生領略到美術教學中美的感受,真正領悟到藝術的精神實質,美術作品中豐富的色彩,生動具體的形象和其中所流露的情感,能讓學生在欣賞時產生對美的向往,教師應進而引導學生鑒賞美、表現美并創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