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傳統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廣西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作用研究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家、法家、道家為核心,此外還兼有墨家、兵家、佛教、西方文化等意識形態。廣西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廣西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而又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傳統。諸如廣西山水文化、銅鼓文化、山崖筆畫文化、民族風情文化、歌海文化等等,都是一些非常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研究廣西優秀傳統文化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眾的作用研究,既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又對深入了解廣西優秀傳統文化、提升當地人民群眾道德文化修養及推動該區精神文明不斷向前發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據和方法。
一、廣西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這四個目標是各個國家追求的理想狀態,對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多個方面都提出了高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則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
廣西有著悠久的民俗傳統和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雖地處西南邊疆,民族種類眾多,經濟發展落后,但當地的人民社會矛盾較少,保持著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和良好的精神面貌。除此之外,廣西的自然風光十分秀美,山水文化馳名中外,遭受的破壞較少,較好的維持了景觀原貌。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廣西傳統文化中蘊含了豐富的文明、和諧理念。首先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理念,主要體現在當地的農耕文化上。廣西隸屬亞熱帶地區,當地少數民族是典型的農耕民族,這與游牧民族或者漁獵民族不同,這種相對固定區域內的生產、生活方式使得人們更理解與大自然之間密切相連、和諧共生的生態關系。這種和諧理念可以從廣西各類藝術形式中可以發掘出來,比如桂林的山水石刻、紅水河流域銅鼓藝術和劉山姐為代表的山歌文化等等都是對此最真實的寫照,展現了當地人民對生活的審美追求和對人生的執著熱愛,充分體現了當地人民團結友愛的群體意識和和諧共處的文化精神。
二、廣西傳統優秀文化踐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廣西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特點,例如壯族的銅鼓和山花壁畫,在世界上久負盛名。“三月三”歌節獨具特色,“印象劉三姐”等歌舞類節目也聞名遐邇,走向全國。這些傳統文化既創造了精神文明,也開發了物質文明。以廣西“三月三”歌節為例,農歷三月三在廣西的南寧、柳州、百色、河池、崇左、來賓、欽州、防城港等壯、瑤、苗、侗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在農歷三月三這一天,家家戶戶制作五色糯米飯,染彩蛋,殺雞宰鴨,喝酒慶賀。從1996年起,貴港市率先把“三月三”歌節辦成了“三月三”藝術節,2014年“壯族三月三”成為廣西的法定節日,提高了規格,擴大了規模,豐富了歌節的內容。這既體現了民族特色,又尊重了各族人民。
在民歌節中,以傳統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活躍了商品貿易,促進了經濟發展,滿足了當地群眾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需要。此外,通過民歌節,使得民間的傳統文化活動升華到國家藝術的高度,使世界各民族文化得到更多的交流和學習機會,可以從中互相借鑒、吸收經驗。同時也可以促進我國各族人民在形式上、心理上凝聚為中華民族這樣一個國家民族或政治民族形式的形成,增強中華民族意識。這于無形之間也增強了民眾的愛國心。
三、廣西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相連
文化具有傳承性。廣西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與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緊密相連的。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挖掘、保護和傳承,不僅有利于繼承和弘揚廣西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加強廣西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同時也有利于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相連。
文化也具有創新性。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民族地區間的封閉狀態也逐漸被打破,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已是勢不可擋。當各區域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越頻繁越密切,民族傳統文化也將面臨著新的挑戰。在新的形勢下,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需要進行不斷改革,才能更加貼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只有不斷推陳出新,與時俱進,才能緊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潮流不斷向前發展。民族傳統文化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距今已有一定的時間距離。隨著時間的流逝,歷史的變遷,時代的發展,民族傳統文化總是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帶有那個時代的特點,而與現代優秀文明存在差異。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應搜西安祛除陳舊的,過時的,與現代化不相適應的東西。同時加入反映現代,樂于為現代人接受的東西。這是因為民族文化的現代化是為了滿足現代人需要,為現代人服務的,要堅持時代性原則反對復古主義。廣西優秀傳統文化要想在全球多元文化競爭中得以生存,就應當不斷地進行創新并轉變過去舊的發展方式,實行“引進來”與“走出去”的發展對策,更緊密的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
廣西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現代化必須始終建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要適合當今社會的需要為出發點歸宿點。當然,在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中,也應注意保持其民族傳統特色的東西,只有如此才能體現出民族傳統文化的意義,使民族傳統文化保持長盛不衰的生命力。
總而言之,廣西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當地人民精神和思想的集中體現,包含了當地人民對情感生活和現實環境的人生思考和智慧凝結,對當地人民群眾精神風貌的形成以及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培養和發展起到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對當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價值意義。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互為條件,又互為目的,因此重視廣西優秀傳統文化,并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以正確引導,充分發揮它的正功能,讓它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起到積極作用。
作者簡介:
【關鍵詞】傳統文化 愛國主義情感 社會責任感 高尚的道德情操 頑強的意志力和自強精神 培養成“四有”新人
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了無數中華兒女,更是當代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竭的重要資源。將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結合起來,對提高中學生綜合素質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中華民族的教育最早要算是三皇五帝時期設三老以教化民眾,開啟民風民智。這是我國已知的最早的教育,已經說明了那時候他們已經開始知道教育的重要作用---即使是在當時生產力落后的情況下,也要加強教育,依靠有經驗的老人進行口耳相授,以傳遞人們所掌握的文化知識和生產技能。我國最早的教育教學論著對教育進行了論述。今天,教育的內容改變了許多,但教育者本質沒有改變―――向受教育者傳輸一定的文化與知識,形成他們形成一定的觀點。政治教育教學是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點和靈魂,就是要培養學生立志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我國的教育更是歷史悠久,有許多的成功之處,幾千年的儒家思想教育使中國人大都能愛國,愛民族,愛家,自律,知禮,這對中華民族的統一,社會的穩定起了重大作用。但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止不前的,封建制度的腐朽,特別清政府的無能,迫使每一個中國人都在尋求救國救民的良藥,也迫使中國對教育進行改革。不可否認我們在學習西方的教育的時候,在學到了許多的好的東西。有學到好的東西的同時,也對我國的教育進行反思,是不是我們的傳統文化教育不行了呢?我們在迷茫困惑中前行,在當時那種社會混亂中,人們就更加思想混亂。滅亡一個國家,先滅其文化。我們今天處于社會主義改革時期,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如何對待西方文化,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對于我們的教育事業有過許多爭論。我們要看到傳統文化對教育教學的影響的不足之處,更要中國傳統文化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作用。
有利于培養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愛國主義情感是一種對祖國充滿熱愛、忠誠的感情及愿意為祖國奉獻一切的情感。中國的青年一代肩負著建設祖國的重要任務,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有利于團結青年一代,更會成為鼓勵當代中學生參與祖國建設的強大動力,同時,也更有利于當代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鄭成功、戚繼光、林則徐等歷代愛國英雄身上體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中起著積極的影響作用。
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新一代的青年中許多人是在父母的寵愛下成長起來的,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動不動便對社會不滿,怨老天不公,缺少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體現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啟迪人們將為國為民作為自己奮斗的目標,值得當代中學生學習,不但要有強烈的愛國義情感,更要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體現出對祖國、對人民、對社會的一種責任。
有利于培養中學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當前許多中學生沒有道德感,以自我為中心,缺少仁愛之心和感恩之心,驕傲自大、心胸狹隘,屢屢做出違背道德標準,甚至是觸犯法律的事情。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文化素質低下,道德水平不夠。中國傳統文化幾千年積累的文化底蘊對于道德情操的培養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其中的“百善孝為先”的孝道思想,“言忠信,行篤敬”的誠信品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將心比心”的寬容品質,“自下者人必高之,自高者人必下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謙虛謹慎的思想,“容止所思言詞安定”、“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彬彬有禮”的禮儀風范都是當代學生所需要大力提升的優秀品質,中國傳統文化對于上述思想的闡述和理解精辟而獨到,是中學生們值得關注的內容。
有利于培養中學生頑強的意志力和自強精神:由于特殊的成長背景,當代中學生中的許多人缺少吃苦耐勞的毅力,獨立自主性差,甚至出現了家長跟到學校照顧起居的可笑場面,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品質和自立能力是中國大學教育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見賢思齊,見不賢自省”的自律精神;“頭懸梁、錐刺骨”、“梅花香自苦寒來”、“只要功夫深,鐵柞磨成針”的刻苦鉆研精神;“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志不強者不達”的自強精神,恰恰是中國學生身上缺少的品質。
所以我們今天的教育,特別是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繼承中華民族文明傳統,儒家思想中的精華,我們一定要繼承;另一方面,我們必須學會面對全球的競爭,重新塑造有中華民族特色民族精神的教育。我們必須利用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以加大精神文明教育, 中學思想政治課是思想教育的主渠道,是塑造中華民族的重要陣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包括科學文化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培育“四有”新人,加強精神文明教育,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這是富國之道,強國之路。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要肩負這個歷史重任。
中學政治教育的作用:中學思想政治課的重要任務就是要將學生培養成“四有”新人,學校培養出的大批具有高度覺悟的人才既是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主力軍,同時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力軍。中學階段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階段,中學政治課的重要任務就是要通過對一系列政治課程的學習,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學習知識和陶冶情操的關系,把個人成才同國家前途、社會需要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也對整個國家,整個民族一個正確的價值取向作用。只有通過中學政治教育教學工作,培養學生,全民族具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華民族才有可能發展,才有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參考文獻:
關鍵詞:文化下鄉;農村群眾文化;文化傳播
一、送文化下鄉的現狀綜述
“送文化下鄉”就是通過一系列文化活動的形式向廣大的農民群眾傳播豐富的文化教育,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陶冶民眾情操,提高民眾的文化水平。主要內容體現為送圖書、報刊下鄉;建立農家書屋;送戲下鄉;送電影下鄉;送春聯下鄉等一系列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送文化下鄉”作為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在我國的文化政策上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的出現是由于農村需要高檔次、高質量的文化享受的基礎決定的。早在1938年,柯仲平就在其發表的《文化下鄉去的一個實際問題》中探討了“文化如何下鄉”這一重要問題。[1]1963年我國就組織了第一批“農村文化工作隊”支援農業,為加強城鄉文化聯系,把社會主義文化藝術輸送到農村去。梗風在1964年的《送社會主義新文化下鄉,加強與群眾的聯系——第二批中央農村文化工作隊勝利完成工作任務歸來》一文中充分肯定了送“文化下鄉”不僅能夠鼓舞農民的政治和勞動熱情,有助于農村的社會主義革命和農業建設工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藝術工作者深入了解農村,為藝術創作提供思想源泉。1995年,等八部委聯合發出通知,開展全國范圍內的文化下鄉活動。此后,“送文化下鄉”的相關工作逐漸成為每年各級單位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并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被沿襲下來,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開展以來,更是被作為一項重要的文化惠民工程加以實施。[1]
二、“送文化下鄉”對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作用
(一)提升鄉村生活品位
文化是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這些文學、藝術能夠陶冶情操,提升文化修養。現階段物質生活條件相對富裕的農村,迫切需要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鄉村生活品位,而“送文化下鄉”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這種需求。例如,每年的傳統節日,南昌縣文化機構在各鄉鎮舉辦的“歌舞活動”“送戲下鄉”“送春聯下鄉”等一系列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為群眾業余文化生活增添了諸多樂趣。在這些“送文化下鄉”活動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充分調動民眾享受文化活動的熱情,提升民眾對歌舞的喜愛和鑒賞力,也促進了農村群眾文化建設。讓大中城市的文化魅力在農村群眾欣賞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的藝術創造能力,提高鄉村生活的品位。
(二)促進城鄉文化融合
目前,雖然我國農村物質生活得到了較大的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甚至有些可以和城市媲美。但是對精神文明建設的認識明顯低于城市,農村群眾文化建設處境困難,城鄉文化差距顯著。“送文化下鄉”通過多元化的活動形式把城市先進的思想文化帶入農村,促進城鄉文化的融合,如好的戲曲演出給他們帶來積極向上的思想內涵;高科技含量的圖書引導農民科學養殖;豐富多彩的娛樂節目改善農民枯燥的田間生活。“送文化下鄉”著重體現為“送下去”,把文化資源相對豐富的城市文化向精神文化相對薄弱的鄉村進行傳播,把大中城市的文化以文化公益活動的方式送到百姓的家門口。與此同時,這些藝術表演團體通過演出接觸當地本土文化,在節目中吸收這些傳統文化來提升表演內涵,迎合群眾文化需求。因為“文化的續延必須建構一個順暢的鄉村與城市文化‘互哺’機制,樹立農村新型社區共同體的文化自信與獨特品格,建立鄉村文化與城市文化共融的文化圈。”[2]城鄉文化在“送下去”和“吸進來”的一次又一次的活動中不斷碰撞、融合。
(三)提供文化活動平臺
雖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對于現在的中國農村描述有點不實,但是大部分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落后于城市,迷信思想、不良的賭博嗜好確實比比皆是。他們迫切需要一個能夠提高群眾審美情操,同時激活群眾情感的活動平臺來提高農村群眾文化的修養。政府近年來組建的“農家書屋”活動正好迎合了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對鄉村文化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活動平臺。“送戲下鄉”活動作為“送文化下鄉”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歌舞、戲曲、音樂的表演形式向廣大的農民群眾傳播文化教育,也讓人民感受到了政府的關心和用心。這些文化活動給群眾文化的導向和激發作用遠遠大于節目本身,為城鄉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活動平臺。
三、結語
“送文化下鄉”作為政府工程的一項利民政策,以多元化的活動形式在農民群眾中開展,對推動群眾文化建設、促進農村民眾的精神文明建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不斷發展和宣揚社會主義新文化的同時,政府作為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組織者和建設者,應該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和輔助,為推動農村群眾文化的建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助力。
參考文獻:
[1]鄭迦文.文化下鄉與精神進城——民族地區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的面向及策略[J].貴州社會科學,2016(05):86.
[2]陳浩天.公共文化服務的治理悖論與價值賡續[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3):123-129.
[3]梗風.送社會主義新文化下鄉,加強與群眾的聯系——第二批中央農村文化工作隊勝利完成工作任務歸來[J].人民音樂,1964(07):27.
目前,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探討中,常聽到
人們談論抽象的“中國人”(不管是佃農還是地主,是老人還是小孩),而且往往只是從儒家經典中引證幾句話來對“中國人”加以概括,這恐怕不盡合理、有失確切。
我以為,更重要的是對局部文化差異(如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差異)的探討。只有把局部文化搞清楚了,再作出對整體文化的概括,結論才更為確實可信。其實,文化分層現象是很普遍的,例如,在古希臘,與貴族們對奧林匹斯諸神的崇拜的同時,民間還有一種更野蠻、瘋狂的對于酒神巴庫斯的崇拜。如果我們僅根據流傳下來的希臘神話,斷言希臘人共同的是對奧林匹斯諸神的崇拜,那豈不錯了!
2
探索整體文化、層次文化的形成、傳播和延續的機制,至關重要。因為只有搞清機制,才能為文化的人為控制和選擇提供依據。這在今日無疑具有現實意義。然而,目前在這方面做得還很不夠,比較多的是描述現象,滿足于把中西文化現象拿來作些泛泛對比,而對影響現象的因果關系不作揭示。
在揭示因果關系時,也存在一個非常尷尬的問題,即要么陷入遺傳決定論,要么陷入地理環境決定論,要么陷入簡單的經濟決定論。這三者實際上都不是什么新東西,而且解釋的圓滿程度也不能令人滿意,很需要有所突破和創新。
3
文化探討中所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忽視了中國古代文化與現實文化的差異。自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歷史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和意識形態的全面引入,到工業化進程的初步開始,所有這些對中國文化造成了什么影響、促成了哪些變化,是很值得分析的。只斷言中國人在文化深層結構及至潛意識層次沒有發生任何變化是勉強的,要具體分析哪些是沒有變的,以及外在的變與內在的不變之間的關系。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應將文化探討的重點從古代移到現實中來,因為古代的許多普遍的文化意識現代可能巳不存在了。應通過社會統計調查、心理調查等手段來確認現社會各階層、行業、地方的人的普遍的、有代表性的文化意識。在確認了現狀之后,還應分析哪些是由于制度和體制的因素造成的(因而可能共存于社會主義國家中),哪些是由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意識造成的。明確這兩種不同情況(盡管二者往往可能交織在一起)是很重要的。盲目地把一切問題都歸結到傳統文化上去,減弱了人們對于現行體制問題的關注,是不利于現行體制的改革的。
4
文化探討對于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建設無疑是很重要的。它可以通過藝術、宣傳媒介直接影響人們的精神世界,喚醒人們更深刻的自我意識;它也可以通過理論化、政策化的形式影響物質文明的發展。目前,人們希望通過對傳統的反思來促進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的進程。但許多文化探討所具有的過于強烈的玄學色彩和理論脫離實際的傾向損害了這些探討的價值。
對于我國來說,基本的價值判斷應當說是很清楚的了,這就是要改革、要走工業化的道路、要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要促進科技進步、要加強民主與法制等等。在這些基本問題上,沒有多少價值選擇的余地,關鍵在于具體實施的步驟和方式。我們應當為保證這些具體目標的實現發揮文化探討的作用。目前,有些文化探討不加褒貶地把中國古代文化的特點羅列一通,將批判其中不適于改革和現代化的糟粕的任務拋置一邊,甚至大發思古之幽情,追懷漢唐盛世,在要否改革和現代化這一基本價值判斷上都不清楚。這是十分令人遺憾的,雖然這并不是“文化熱”中的主流。
論文摘要:高校生態校園文化建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引領,生態校園文化建設的價值要體現和諧與發展,體現以人為本,實現人的持續發展。在構建生態校園文化中還要注意把握好4個方面的問題。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高校生態校園文化作為亞文化從屬于社會文化范疇,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高校生態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追求。因此,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生態校園文化建設是時展的要求,是“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和建設生態校園文化工作中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1 高校生態校園文化構建的指導思想
當今時代,作為培養建設社會主義優秀人才的高校校園,廣大師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對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而且文化的多元化、價值觀念多樣化的趨勢在向高校滲透,這凸顯了在高校生態校園文化構建中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統領的重要性。沒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生態校園文化建設就會迷失方向,就可能失去根本。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黨既繼承我國優良文化傳統又在新的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是發展著的價值觀,是把握中國社會主義社會正確方向的指針,是國家長治久安的穩定器。它為生態校園文化建設指明正確方向,是生態校園文化健康發展的理論指導,能為生態校園文化健康發展提供思想保證。是生態校園文化建設的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生態校園文化建設的思想武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生態校園文化建設的精髓,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生態校園文化建設的道德基礎。在高校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要使大學生牢固樹立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大學生在面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的各種問題時,能夠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追求與社會價值的實現的關系,鼓勵他們把個人的抱負同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緊密地結合起來,樹立社會主義理念,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最終形成生態的校園文化。
2 高校生態校園文化構建的價值目標
2.1 生態校園文化建設要體現和諧與發展
和諧是人類社會共同的理想目標,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屬性,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靈魂。和諧既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而不同”“和實生物”思想的繼承,也是關注民生、注重公平的和諧,是發展中的和諧,是動態中的和諧,是有序中的和諧。構建和諧校園是價值目標與現實發展過程的統一,它不是靜態的完美,而是動態的協調。正因為校園中存在不和諧的因素,存在矛盾與沖突,才要追求和諧;也正因為追求和諧,才要調解矛盾。因此,校園中存在不和諧是必然的,是一種常態,不但要正視這些矛盾沖突,敢于讓它暴露出來,還要探究其發生的原因、規律,更重要的是關注不和諧背后所包含的積極因素,解決問題并發揚積極因素,使校園文化朝著良性健康的方向發展。
2.2 生態校園文化建設要體現以人為本,實現人的持續發展
以人為本既是時展和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體。和諧與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在于以人為本,它體現生態文明時代的社會經濟發展的目的、本質和核心,也體現高等教育的最終目標和歸宿。高等教育將人的可持續發展看成教育可持續發展的一個中心問題,以培養人的健全的人格、創新精神、創造能力作為核心。當然,以人為本并不能停留在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層面上,應當把人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起來,從生態的高度來看人,以生態平衡的原理來理解以人為本的思想。生態意義上的“人”是把人看做地球上生命系統的一員,應當重視整個地球生態協調、和諧與穩定。當將“以人為本”作為校園文化的價值選擇時,校園文化建設的目標也應當是立足于人的可持續發展,關注校園整體生態構建,關心生態系統的每一成員,使校園文化建設朝著一切有利于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的方向努力。
3 高校生態校園文化構建需注意把握的幾個問題
3.1 生態校園物質文化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
目前在生態校園文化建設中物化傾向突出,即很多高校只注重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忽視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急功近利,搞形式主義,摻雜太多的功利主義目的,忽視校園文化建設對于大學生發展成長的主題意義。在生態校園文化建設中,良好的校園布局、建筑風格、綠化美化以及生態環境中蘊含的人文氣息,是無聲的育人載體,是整個校園文化的外在標志。它對陶冶師生情操、啟迪智慧、積淀高雅的校園文化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作為生態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和根本出發點的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卻發掘得遠遠不夠,特別是未充分體現大學精神。大學精神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校園文化是大學精神的有機載體,是大學精神最豐富、最生動的體現。在生態校園文化建設中,要不斷發掘在歷史的土壤中蘊含的文化寶藏,對已經形成的大學精神加以歸納和珍視;要在傳承歷史的同時播下新的文化種子,使其開出新的生命之花,賦予大學精神新的時代內涵,使它更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3.2 生態學術環境與學科專業環境
大學生態學術是一個以知識分子為主體,為達到學術創新的目的,進行復雜的學問探究和科學實驗等活動的生態系統。大學生態學術環境既要受到大學外部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自然環境、社區文化環境等的影響,也要受到生態校園文化內部的學科文化、專業文化、行為模式、人際關系的滲透與影響,受到學校環境、院(系、所)環境、學科專業環境、課題組環境等環境因子的影響。學科專業環境是生態學術環境的重要內部環境因子,相比院(系、所)環境和課題組環境而言,其對學術的影響更直接也更大。在高校要堅持“學術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突出學科特色,濃厚學術氛圍,提高教學水平與質量,注重學科關聯度,加強學科帶頭人培養,處理好內部學科專業與學術人的相互影響和作用,處理好學科、專業內和學科、專業間資源與政策的合理平衡問題,營造良好的生態校園學術環境。
3.3 生態學校行為文化與個體行為文化
行為文化是高校生態校園文化系統中最活躍的部分,能直接影響到生態校園文化構建的行為主要是學校行為和個體行為。學校行為:每個學校都應以生態觀來看待自身的改革和發展,引導師生形成良好的生態世界觀、價值觀和發展觀,改善學校的生態管理,加強生態資源配置和有效利用,突出教學改革的生態化進程,以致力于人的全面發展為教學目標,建立課程體系多樣化、教學手段合理化、思維方式多元化、學科建設最優化的生態教育教學格局;同時還應結合各學校自身獨特的歷史文化、人文景觀、辦學精神和優秀的傳統文化創建學校的綠色品牌,形成良好的綠色育人環境。個體行為:在校師生是個體行為的直接責任者,是生態校園文化構建的生力軍。師生員工都應積極參與學校生態環境的建設和養護,根據自己的特長和專業優勢制定相關的生態建設活動實施計劃,結合各種文體活動、教學活動、學術活動和日常行為,把持續和諧的生態觀念傳播到每一個行為人的思想和行動中去。無論是學校行為還是個體行為,都要接受社會、媒體、大眾的輿論監督,都要大力普及生態環境意識,倡導綠色行為,使之成為社會綠色行為的表率。
3.4 生態高校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
社會文化是社會的主文化、大文化、起主導作用的文化。校園文化是置身于社會文化大背景下的一種獨具特色的亞文化。社會文化與校園文化是相互聯結、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的系統與子系統的關系。校園文化以其開放性、適應性的特點與社會密切聯系,在網絡技術不斷發展的信息社會,校園文化正通過各種媒介和渠道走出校園。對社會文化產生積極影響,同時社會文化也通過各種渠道對校園文化施行強有力的滲透作用,社會文化的變革,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校園文化產生強烈的沖擊。市場經濟是一個社會擺脫貧困、實現經濟騰飛的最有效的途徑,它本身就包含著相當程度的人文意蘊,具有促進人類精神奮進、升華的一面,這給校園文化帶來有益的養分。但又因其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的本質,隨著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多元化、社會文化多元化,導致各學校生態校園文化主體的價值取向、文化修養、知識結構、志趣追求的差異,最終使得部分大學生價值主體個性化和價值取向功利化,大大削弱生態校園文化的群體教育價值觀念,導致有些學生價值目標短期化。因此,高校要從社會的邊緣走向社會的中心,由精英走向大眾,由為經濟服務的部門轉變為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部門。在肩負歷史使命的同時,大學仍要在保持自身的價值、遵循內在的邏輯中尋求大學校園內各生態因子的平衡。總之,21世紀的大學校園不僅要達到內部的生態平衡,還應促使外部生態環境的優化,提高大學校園的社會輻射力度。
參考文獻:
[1]王長紅.試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世紀橋,2010(7):145
[2]林莉.生態文化與21世紀的大學校園[J].現代大學教育,2003(2):54-57
[3]王文鵬.生態視角下高校文化建設探略[J].中國成人教育,2008(4):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