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傳統文化建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傳統文化;高職學校;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在高職學校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校園文化也是學校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展現了學校的文化氛圍。在我國高職學校文化的建設中,直接體現的就是教風和學風,在這樣的狀態下,就要不斷的磨合相關的文化,將傳統文化與高職校園文化就和在一起,為校園文化提供相應的養分,這也是我國校園文化建設的重點。
1 以傳統文化促進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
高職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中,精神文明建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傳統文化可以為我國校園的文化建設提供充分的養料,發揚我國傳統文化的優點,促進校園文化的不斷發展。
首先,中國傳統的文化是我國對高職學校教育的重點,尤其是在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上,對于學生的行為起著良好的指導作用。我國是有著悠久的歷史,有很多的精神是高職教學應該弘揚的,例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高職教師可以將這些資料當做是良好的教育素材,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可以培養師生的愛國情操和坌G椴伲可以幫助學生尊師重道,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應用,可以幫互助師生樹立和諧的關系,從而達到育人的目的。
其次,傳統的文化教育可以使師生養成良好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對于事物的判斷也有著一定的理解,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強了師生的自強、自信和自律等積極的態度。正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非淡泊無以明志”,這些思想精華對于高職學校的校園建設是極為重要的,可以幫助師生陶冶情操,不斷地餓開闊師生的胸襟,在師生的學習和生活上也可以進行調節,減輕面對的心理壓力,不斷的提高師生的心理素質,對于師生的發展是極為重要的。
最后,傳統文化的教育可以繼承文化精神,也能夠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的創新,彌補現代青少年在信仰和道德上的缺失,不僅僅要提高師生的文化素養,還要提升精神品味,在大學成長的過程中可以凝練“精、氣、神”。《禮記》中的《大學》中提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可以說高職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就是大學精神,大學精神也是一個學校綜合實力的一種體現,文化的建設也是核心的精神力,對于學校的建設是極為重要的,一定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2 當前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現狀
從高職院校自身的形成和辦學特點來看,主要有著以下的幾個特征:(1)高職學校中設計的專業主要是以工科專業為主,這樣就導致了高職學校的人文氣息比較單薄。現階段高職學校專業在設置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市場進行設置,也就是說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偏于理工類,在這樣的狀態下,高職學校就會設置社會熱門的專業,也就是理工類專業,長此以往導致了高職學校忽略了文化建設,僅僅重視當前市場的需求,并沒有重視專業化的設置失衡問題,忽略了人文建設,那么校園文化建設也就無從下手,影響了高職學校文化的積淀,對于師生文化素養的提高是不利的。(2)高職學校的建設時間比較短,相應的半血理念并沒有明確,大學的精神也就缺失。高職學校的校園文化也是在摸索中形成的,目前為止,高職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并沒有成型,在這樣的情況下,高職學校中的文化建設還無法發揮育人的基本作用,可以說必須要經歷時間的積淀才能夠提高師生自身的素養,也就是說要有著一定的校園文化傳統,經歷了一定階段的思想碰撞之后,才能夠形成有著獨特魅力的、獨屬于高職學校的校園文化。
3 以傳統文化促進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建議
文化需要時間的積淀,校園文化也是如此,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對于校園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將現代化的校園建設與傳統文化結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加快高職學校文化建設的步伐。本文是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具體的建議:
3.1 學校方面
3.1.1 進一步明確高職學院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思想
對待校園文化的建設要領導重視,全院動員,師生共建。首先要統一思想,明確傳統文化是高職學院校園文化建設的根基,積極吸收傳統文化的精髓,運用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來。使每一個師生都明白,校園文化建設不是某一個部門或某一個領導的責任,而是每一個教職員工的責任。全體動員,全員參與必不可少,即“校園文化建設,人人有責”、“校園文化建設,我的責任”。
3.1.2 開設傳統文化學習的相關課程
不僅僅是在選修課中開設,建議在基礎課程中開設《大學語文》和《傳統文化》,將其列為基礎必修課。只有進一步在基礎課程的教學中,也重視傳統文化對校風和學風養成的積極作用,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和克服工科為主的高職院校中人文氛圍淡薄的問題。從專業技能的教授中,適當添加傳統文化的學習內容,更有利于從根本上達到我們“育人”“樹人”的目的。
3.2 教師方面
教師加強傳統文化學習,增強文化主導力量,即對學生教育的引導力和影響力。“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教師要做到言傳身教,但是前提是教師自身要具有較強的人文素養,僅僅具有很強的專業技能,不在師德方面修煉自己,是很難在教育中實現“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這一點對教學“一線”和學生管理“一線”的年輕教師尤為重要。
3.3 學生方面
創立傳統文化學習的專業協會和社團,引進專業教師指導。利用社團和專業學習協會的平臺,進行傳統文化傳輸和傳統文化教育,這也是當代大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重要體現。
以學生活動帶動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通過文化論壇、經典誦讀、傳統文化知識競賽、文化交流、人文講座等,帶動和鼓勵學生自覺閱讀傳統文化經典,啟迪自己人生智慧,豐富自我的精神世界。
4 結論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經過千百年來文化積淀的中華文明和文化經典,永遠都是社會進步和人才培養的“營養液”。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時俱進,用雄厚的傳統文化基礎豐富自己,在此基礎上創新和發展,都是符合我們人才培養和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的。高職學院的校園文化建設也是如此,在漫長的校園文化形成過程中,傳統文化終將成為我們校園文化建設的有力陣地,為我們所用。
參考文獻
[1]羅玉萍.職業學校個性化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4.
一、金融海嘯中的西方文化危機
從美國次貸危機到金融危機,進而演變成金融海嘯,它給世界造成的負面影響之深,為200年的現代資本主義類似情況不能比擬。這次危機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條件,使人們意識到需要坐下來冷靜思考:危機背后的文化因素究竟是什么?從深層次看,是西方文化的危機。
從社會生產的角度看,是西方企業文化出了大問題。思想指導行動,行動導致結果。美國奉行的是自由經濟理論,它認為“經濟人”是理性的,受到誠信、公正、公平等市場規則制約,能夠實現社會財富的最大化,反映到企業文化上,總的體現為“唯盈利是圖、唯股東是從”,法律和理性的絕對性使得道德邊緣化,而極小化的道德約束使得攫取私人財富的行為無止境和不擇手段,其結果必然是個體的理性導致群體的非理性。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如果每個企業都站在自利即所謂“理性經濟人”的立場上,大概如同沒有警察維持交通秩序的擁堵路口一樣,大家都為了自己而盡快脫身通過,其結果反而是越堵越嚴重,越堵范圍越大,也就是說危機將越發嚴重,企業統統都將被“套牢”,越陷越深無力自拔,企業深受重創,社會經濟也將元氣大傷。尤其是金融危機與高管高薪引發的強烈對比,一度顛覆了西方傳統的新經濟自由主義和股東價值理念,進而引發人們思考并重新構建商業倫理的新體系。這對過去“言必稱西方”的國內財經精英而言,是個有力的回擊。
從社會消費的角度看,金融危機的表現無論多么嚴重,歸根結底取決于美國的消費文化和信貸文化。美國的自由市場經濟鼓勵的是高消費或超前消費,但這種消費主要不是實際收入增長所帶動的,而是由信貸資金拉動的。在長期的經濟繁榮時期,“欠債并非罪惡”的觀點已成為全國性的消費者口號。美國民眾長期以來習慣于透支消費,及時享樂,以至于最近兩年它的國民儲蓄率都是負值。不但民眾以舉債為榮,就是美國整個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甚至連美國對外侵略的錢都是從外國借來的,這都必然導致美國的存款大量減少,借貸不斷增加。而美國金融市場的過度繁榮,又將居民的夢想作了最大限度的提氣,把窮人批量生產成了中產階級。由此,美國社會的消費信貸盲目擴張,將不少還款能力低、信用程度差的居民推進了高負債的深淵。與此同時,美國經濟運行模式從以收入為基礎的儲蓄模式轉向了以資產為基礎的儲蓄模式,居民不是依據收入增加而是主要依據房產、股票財產升值相應的擴大消費。這種不重視儲蓄的超前消費文化為金融危機做好了最終的鋪墊。
二、以危機為契機,重拾傳統文化的自信
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的直接啟示是:西方或美國不再是唯一必然的榜樣。曾經強勢的文化并非如想象中那樣強健,其道德并不比其他文化高貴,曾經不受質疑的觀念今天遭到顛覆,西方并不總是教主或楷模。簡而言之,金融危機帶給東方的是對西方模式的顛覆性的思考和理性基礎上的文化自信。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國際金融危機,就要轉向中國傳統文化尋求解脫。雖然我們的現代經營管理理念還很不夠,但是,中國銀行業在歷史中形成的創業觀念、學習風氣、犧牲精神等都深深包含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底蘊,蘊含著無窮的價值,是任何外來文化所不可替代的、不能比擬的,置之今天仍是人類先進的、積極的文化,尤其在此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更是凸顯其優越性。“古為今用”“中學為體”的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價值,任何妄自菲薄的思想都會給我們的事業造成損失。我們要增強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建設屬于我們自己的銀行企業文化,這也是在金融海嘯中避險進而騰飛的重要途徑。
任何一種企業文化模式都不是憑空自生的,它的形成有著內在的路徑依賴性。一是對原有文化中優秀內容的繼承和發揚,尤其是已被證明對保證銀行長期穩定經營有著積極作用的核心價值觀。二是有選擇的學習和吸收其他銀行先進的企業文化。三是將歷史文化傳統與當今世界經濟客觀現實有機結合起來。對于我國的商業銀行而言,企業文化的再創造一定要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創造性和規定性,應切合國際國內金融實際,并融合傳統文化的魅力,凝聚新的職業理念、價值理念,建設具有“中國特色”規定性的銀行企業文化。與西方思維方式相比,在金融動蕩中,中華文化的“通變”思維對我們應對挑戰、把握機遇尤其寶貴。企業文化是亞文化,必然根植于傳統文化的土壤中。中國的傳統文化深厚悠久,反映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智慧,具有與西方文化不同的形態和內涵,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其中許多合理的有利于社會進步的觀念在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課題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三、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建設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
面對金融海嘯,我國的商業銀行建設自身企業文化時,要結合自身具體情況對國外優秀現代銀行文化進行學習、消化、吸收、創新,更要注意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從中汲取有效的營養成分,從而為我國的商業銀行企業文化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首先,善用中庸之道,追求可持續發展。看看西方的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一個階段出現爆炸式增長,一個階段又進入衰退和蕭條,總是大起大落,西方的這一套極端做法正是中庸文化所不為的。《禮記•中庸》中說:“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中庸之道要求想問題辦事情要講求恰到好處,不要有偏激,體現于消費觀上就是中華傳統文化所秉持的“量入為出”、“節制有度”,這與西方發達國家所謂的超前消費和超前享樂的價值取向顯然是大相徑庭的。在這次金融危機中,一些決策比較激進、投資大、擴張快的企業損失慘重,而信守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庸之道的企業在這次金融海嘯中則表現的相對較好。可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庸之道是避免出現危機的基石,在銀行企業文化建設中要秉持中庸之道,才能推動金融經濟從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這次金融危機的直接原因是“華爾街精英”以金融創新的名義吹起了一個巨大的金融泡沫來掩蓋納斯達克泡沫的破滅,但是這樣的金融泡沫一定也會破滅,因為它同實體經濟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背離到了極為荒唐的地步,最終的悲劇是金融危機的爆發。從中庸的視角看,華爾街精英們搞的金融創新,沒有做到新而有“度”,嚴重超越了實體經濟的界限。反觀國內,“創新”這個詞一段時間以來是個非常熱門的話題,金融創新在金融產品差別化方面擔當起了重要角色,然而,隨著金融自由化、信用證券化以及金融市場全球一體化,金融創新在給金融業帶來效益的同時,也使其在面臨傳統風險的同時面臨新的風險。實踐證明,對于創新我們不能盲目樂觀,決不是越新越好,要以中庸之道,客觀冷靜的看待,要一切從實際出發,準確的把握好“度”。
關鍵詞:現代建筑設計;傳統建筑文化;精神;技藝;方法;意識
1 中國傳統建筑設計理念
1.1 天人合一
《黃帝內經》強調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靈樞?刺節真邪》)天人合一 , 在中國思想史上“, 天人合一”是一個基本的信念。“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天人合一合, 就是互相理解, 結成友誼。在中國人看來,人固然居住在“棟宇”,即建筑實體圍合的人造空間之中,但這個小棟宇只不過是“天地”即自然空間之中的。既然如此,人就應該盡量使自己創造的建筑空間與自然空間相融合。
當前很多環保專家提出“低碳建筑”,并在建筑界引起強烈的反響,設計師們除了在建筑材料上大做文章以外,還忽得想起中國傳統建筑的天人合一設計理念。中國傳統建在設計時充分地考慮地形、地貌、地勢,在進行建筑設計時對于采光等可以通過調整建筑朝向、通風等進行合理的設計,使建筑夏天可以避日曬,達到室內自然降溫,冬季可以更充分的接受陽光照射,用自然光來達到取暖的目的。同時中國傳統建筑的設計不僅包含建筑物本身,還包括周圍配套的樹木樓閣院墻等。通過樹木進行遮光避暑也是常用方法。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就些都是節能減排的好方法,值得學習與借鑒。
1.2 彈性設計理念
彈性設計思想是一種可變化的,在不同需求環境下可以得心應手的改變的設計理念。中國的傳統設計十分講究彈性設計,它并不是什么特殊的設計手法,只是在設計過程中將彈性應用的思維貫穿始終。其設計思想不僅局限于建筑物的建造過程,同時也在圍繞著其使用周期,甚至建筑物未來拆遷改造的過程當中也都有所體現,是一種充分考慮時間要素的設計理念。
彈性空間的設計思想充分研究建筑物周圍的環境以入人的生活需求,其設計的建筑物的功能、空間變化等要素會隨著環境的變化、主人的變化而進行調節。運用彈性空間設計思想,可以使建筑物盡可能多的滿足居住者的需求,并且在使用中可以不斷變化、發展,以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與人的主觀需求的變化。作為一種設計理念,其不僅涵蓋建筑物的選址、選材、構造設計還包括空間設計、功能設計以及造型、裝飾等。這些方面的設計是在一種彈性思維引導下完成的,其設計作品應用過程中能夠更好的適應主人需求,適應人文、社會環境變化的需求,給使用者的生活帶來方便。
1.3 情景交融理念
情景交融是中國傳統建筑空間藝術中高層次的追求。中國人能于有限中見到無限, 又從無限中回歸到有限。正如《文心雕龍》中所說 :“ 目既往返、心亦吐納。”傳統建筑設計往往著意追求提供這種“吐納”的條件, 亦即創造意境, 其手段和途徑是多種多樣的。故宮的壯麗恢宏, 天壇的博大崇高, 園林的深邃曲折和詩情畫意, 住宅的溫馨安祥, 這些都是建筑實體與室外空間共生的景觀創造中把握情景交融的結果。
1.4 虛實相生理念
“虛實相生”、“計虛當實”是傳統空間意識中一個很重要的觀念。無論中國東西南北方四合院如何千姿百態, 它們同樣都是建筑實體與室外空間共生的基本單元。譬如中國傳統建筑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庭院”,就典型反映了中國人總是不滿足于住在純粹的建筑即人造空間之中,只要有可能,總是力求使自己的人造空間與自然空間相融合。庭院以其開敞的上部,把自然空間引入建筑內部的人造空間,于是無轉化為有,同時又把建筑的人造空間引向自然空間,于是有轉化為無。這種空間的對流與轉化,使庭院內的建筑不僅得以采光通風,而且充滿活力。
2 中國傳統建筑設計理念對現代建筑設計的影響
自從西式建筑引入中國以后,城市之中就以西式建筑快餐式的風格很快發展壯大起來。幾何圖形的建筑、園藝等使中國人擺脫了緩慢追求意境的步伐,一下子進入了快節奏,簡單化統一化的現代建筑當中。
然而時光荏苒,隨著時代的變遷,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開臺關注傳統中式建筑的特點,并向傳統中式建筑學 習,學習其設計理念,提出新中式建筑設計。這種新中式建筑設計理念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筑設計的重要思念,又融入了現代人的價值觀與生活需求。新中式建筑同樣以“天人合一”的理念為引導,注重對于人的關懷。同時又考慮到現代人生活中對于私密空間的追求。所以新中式建筑吸取了西式建筑中青年人、老人、孩子居室分隔的良好特點,同時強調房屋的朝向、舉架、采光、通風。同時還充分考慮適合中國人衛生間、廚房的設計。并且在現代別墅設計中更傾向于以中國元素來打造庭院、內廊。
3 現代建筑設計工作中傳承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要點
3 . 1 傳承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形式
現代建筑設計應該以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形式作為傳承的主要內容, 以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為平臺, 進行進一步的概括、總結、結構和變形。在豐富建筑設計結構形式,豐富建筑設計審美取向的基礎上,給建筑物一個功能性、藝術性、符號性的標志,使建筑物具備更多的藝術內涵和更深的藝術層次, 做到對建筑設計水平的提升與保障。
3 . 2 體現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精神
現代建筑設計工作中要體現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內涵和精神, 用富有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精神的符號來表達自己對現代建筑和建筑文化的理解, 繼承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精神,以形會意,既達到現代建筑設計蘊涵傳統建筑的某些特質, 又可以平衡和保持中國傳統建筑文化與現代建筑設計之間的關系, 是建筑設計體現出獨特的創造性和傳統的延續性。
3. 3 延展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技藝
現代建筑設計應該借鑒中國傳統建筑文化中技術、藝術處理的手法, 取得建筑物、環境、材料的平衡關系。在現代建筑設計中還應該延展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技藝,對粗糙落后的部分予以剔除, 對于凈化傳統的部位予以保留, 使建筑設計達到最佳的效果, 營造出符合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建筑意境與風格。
3 . 4 開拓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方法
中國傳統建筑設計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共生,講求天時地利人和,因勢利導,因材施藝,適可而止。現代建筑設計應該在其基礎上進行拓展, 采取更先進的材料和技術, 使現代化的建筑更好地融入中國傳統建筑文化。
3 . 5建立中國傳統建筑文化與現代建筑設計共存聯系
要完成具有東方特色的中國現代建筑設計, 需要發掘中國傳統建筑文化中所蘊涵的現代價值, 使本質思想與具體技術相契合, 從而設計出更多植根于中國文化土壤的現代建筑作品。
1徽州傳統民居中的民間藝術文化表征
徽州歷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據統計現存明、清古民居總計有7000棟,古村落100多處,形式多樣,包括古城、古村鎮、祠廟、書院、牌坊、園圃、戲臺、橋梁、塔、亭、堤壩、井泉等,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徽派民居建筑風格。徽州人大部分以從商為主,而經商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聚財,中國人認為“財”的根源就是“水”,因此在徽州傳統民居建筑中以天井為水之歸屬。徽州人建造天井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天降洪福,確保財源滾滾,而且民居的理水、采光、通風等都是在天井的基礎上完成的。將天井的廳堂作為中心,以軸線為主,按照中軸對稱的形式營建民居,四周通過建筑高墻來確保安全、私密。民居建筑如果是三間屋,那么天井就設置在廳前,如果是四合屋,那么天井就設置在廳中,這種設計方式會確保室內光線的充足,保證空氣流通。在晴天時,陽光會通過天井滲入到堂前,被稱為“灑金”;雨天時會有雨水落入,被稱為“流銀”。民居建筑中四周的屋頂都是向天井方向傾斜的,下雨時雨水會從四面八方流入到天井的堂屋前面,稱之為“四水歸堂”。明清時期,徽州商業鼎盛繁茂,“肥水不流外人田”、“財不外漏”等吉祥理念深入人心。此外,徽州傳統民居大部分仍然采用銅錢形的地磚、門洞以及商子門,這不僅顯示出了鄉民的身份財力,也表達了逢兇化吉、招財進寶的美好愿望。廳堂和廂房之間設計成為明暗對比的方式,明亮廳堂主要作為接待客人、供奉的場所,而廂房則作為暗室聚財,這些都是利用民間美術元素來祈求吉祥的體現[1]。作為東方文化中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風水觀念是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注重人與人、人與自然及自然本身的和諧,在中國建筑文化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這種觀念與民間藝術文化表征大致相同。儒商結合,官商結合的徽州鄉民,特別重視風水。從漢代起,就有流傳商家門不宜向南的說法,再加上五行學說影響,認為西屬金,南屬火,火克金,可見南向是不吉利的。所以,徽州傳統民居建筑大部分都是依山傍水,順著自然地形建設,房門基本沒有南朝向,都是坐東南、朝西北,或者是在祠堂、街道的長短、水口的方位以及流水方向等進行民居建筑的構建,使其看上去更具整體感,充分彰顯出天人合一的理念。徽州傳統民居以黑白二色,極少彩畫,充分借鑒民間藝術中八卦魚的形象,也稱為陰陽魚,即一條白魚、一條黑魚(也可以其他動物圖案)首尾相連,形成一個圓形。鄉民的觀念中,只有陰陽雙魚相交在一起,才能實現多子多孫,繁衍后代,而旋轉則代表著生生不息,無窮無盡。
2徽州傳統民居中的民間藝術文化認同
對于民間藝術而言,其根本核心在于文化特色的認同,一旦失去特色,藝術也就失去了價值。徽州傳統民居之所以能夠在國內外享有盛名,主要取決以下兩方面,一方面是其保存的完整性,形式的多樣性,風格的統一性;另一方面在于徽州傳統民居建筑的設計具有較強的民間藝術文化內涵。明清時期,徽商名聲大振,致富之后,尊儒興學,修建祠堂、民居、園林,鋪路架橋,不僅造福桑梓,也是從商為官之士退休之后精神的寄托之地。因此,在進行民居建筑的設計時,一定要加入主人對住宅布局、內部裝飾、廳堂布置以及結構的審美追求,使其不僅具有較強的功能性,還要蘊涵豐富的文化內涵,進而形成一個獨具風格的建筑體系。比如,“五岳朝天”的馬頭墻是徽州民居建筑文化的根本特征之一,體現出了徽州建筑設計的民間美術理念。山墻要高出屋頂、超出屋脊,以馬頭翹角階梯形疊落在地面上,正對著高墻,通常以對稱均衡的形式而存在,中間天井處較低,左右兩側高,因為尺度看上去非常合適,外型好似五座山峰,因此被稱為“五岳朝天”。與家族建筑群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群體,凌駕于住宅之上,從遠處望去,有如青靄繚繞,近看則好比駿馬仰首長嘶,有一種萬馬奔騰的動態感,暗喻商人騎著高頭大馬衣錦還鄉,表示徽州地區興旺發達、生機勃勃。對于多進房屋來說,基本上采用逐漸抬高地坪的方法,使后進房屋高于前進房屋,一堂一升,比喻“步步高升”、“節節高聲”,這樣不僅充分符合民居建筑對通風、采光的要求,也充分體現了徽州人在民間美術元素的影響下,希望能夠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望。另外,在徽州民居建筑中,冰裂紋是窗格、隔門中最常見的裝飾圖案,這種裝置圖案具體為將一個等邊六角形作為中心,周圍用兩根木條拼接成一個又一個的“人”字三角形,中間的等邊六角形在其中被稱為“玄機”,按照當地人的說法,這個圖案不僅展示了“六面和通,以人為本”的核心文化理念,其中也蘊涵著只有經歷磨難才能取得成功的深意,鼓勵后人要不斷努力,從而出人頭地[2]。
3徽州傳統民居中的民間藝術文化混融
徽州民居建筑位于青山綠水、街巷交錯、庭院深深的環境中,人們都過著其樂融融、小橋流水人家的太平日子。從外型上看,一層一層的馬頭墻比屋脊還要高,只能微微看見屋脊坡頂,而且黑白分明。翹角飛檐,將民居墻頭和天空之間的輪廓線勾勒的非常明顯,增添了空間中所包含的層次感和韻律感。從遠處望去,徽州民居則是綠叢中的一片灰白,干干凈凈,既體現了和諧統一,又具有鮮明對比。通過上面的論述,民間藝術常用的五種“正色”(紅、黃、黑、白、青)已經用到了三種,由于紅、黃為官方規定的皇家專用的色彩,所以在民居建筑中不敢輕易使用。將黑、白、青搭配在一起,不僅能夠暗示可貴的含義,還能起到教育后人黑白分明、清清白白做人的作用。徽州傳統民居中森茂的祠堂、肅穆的牌坊及坐落有序的廳堂院落,一件件精美的木雕作品,都體現出了民間藝術文化混融,流淌于徽州鄉民的血液中。不管是民居建筑規劃,還是平面結構布局,徽州傳統民居建筑所體現出的建筑雕刻藝術被建筑界所重點關注。徽州傳統民居已經不僅僅作為避風擋雨、御寒消暑寓所,它能夠將徽州民間藝術最本質的魅力展示出來,并且在當下生態旅游開發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對當今村鎮規劃建設有重要借鑒作用。在徽州傳統民居中,集中體現了徽州民間藝術文化的精髓,在彰顯傳統民居特色的同時,也突顯了民間藝術文化的生命力。
4結語
民間藝術文化在徽州傳統民居設計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能夠體現出建筑的特點,還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因此,我們一定要對民間藝術文化進行深入研究,使其能夠在現代民居建筑設計中得到更好的運用。
作者:瞿朝禎 單位:蘭州城市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天水;民居文虎;城市文化;四合院
我國地大物博,氣象萬千,形成了異彩紛呈的多元性民居文化。民居建筑蘊含著中國文化深厚的人文傳統,傳遞著我們民族世代相承的理想和追求,對于彰顯城市氣質和推進城市文化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沿革,天水民居在我國眾多的民居建筑中可謂獨樹一幟,具有北雄南秀的建筑特征和地域特色,能夠有效推動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天水板塊建設,提升天水城市文化的意蘊和品質。
一、天水民居建筑的特點
天水民居主要是明清時期的建筑,兼有北方民居的粗獷雄渾和南方的秀美精巧,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和鮮明的地域特征。天水古城內街形成了東西向主干道和南北向巷道交錯分布的格局,巷道并不開闊,通常只能兩三人并肩而行,兩側是土坯磚砌的厚實檐墻,墻上不開或者高開窗戶,而房舍的大門也不直對街巷,常常有一段門道作為鋪墊,這樣顯得封閉而內斂、幽深而靜逸。街巷當中還有土地神廟和祠堂,使得建筑群落并不單調。街頭巷尾則設有牌坊,顯示著家族的榮耀。而且,家家戶戶都在門前種有槐樹,點綴著整個巷道,襯得古城生氣盎然。縱覽全城,這些縱橫交錯的街巷就如古槐四散擴展的枝條,其間密集分布的院落則是茁壯生長的槐果,在渭水滋養之下,在歷史長河之中,承繼不絕,生生不息。
天水民居是北方最為流行的四合院形制,呈現為南北長而東西窄的縱長方形兩進院落,包括大門、門道、庭院、主房、廂房、耳房等基本元素。大門往往在宅院邊角處開設,穿過門道和小天井才能進入正院,顯得雅致幽深而又安全隱秘。“在這個封閉的小天地中,嚴整縱深的庭院組合,中軸突出的對稱格局,提供了建筑空間的主從構成、內外構成和向背構成。這些建筑空間充分適應了封建禮教嚴格區分尊卑、上下、親疏、貴賤、男女、長幼、嫡庶等一整套的倫理秩序需要。”[1]天水民居的建筑布局嚴格遵守倫常秩序,規格最高的正廳和堂屋都建在朝向最佳之處,而仆從和差役的居所都設在外側旁院。
由于自然地理條件的限定,天水民居使用了我國傳統的建筑素材――土木。土有厚重堅實之性,木有輕巧柔軟之感,天水民居將土質和木材巧妙結合起來,才形成了兼具南北民居風格的建筑特色。民居臨街一側都是土坯砌筑而成的封閉檐墻,堅實而冷峻,院內一側則是精致美觀的木質紋理。天水民居不像山西、陜西、北京等地的民居那樣普遍用磚,而只在檻墻和墀頭等處放置一些裝飾性的磚雕,提升整個民居建筑的審美風格,并彰顯著房舍庭院的品位。值得注意的是,天水民居雖然是土木結構,但對選材卻非常考究。“磚瓦脊獸,都是用粗細適當的粘土燒成,色彩一致,強度高,耐腐蝕。木材采用優質松木制作柱、梁和枋椽,多數柱梁粗壯驚人,往往超過結構需要的許多倍。”[2]
天水民居相當重視雕刻藝術,雖不及徽派建筑那樣精細繁復,但在淳樸之中不失智慧,豪放之中不失內斂,顯得雄渾大氣、典雅簡潔。天水民居的雕飾藝術比較節制和簡約,是在現有建筑形狀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化的加工,通常在影壁、欄桿等一些重要位置進行重點雕飾,并通過這些簡練明快的線條與外面厚重的土墻形成鮮明對比,顯得肅穆剛正,渾然天成。天水民居雖少彩繪,建材也多是天然材質,黃土筑墻,棕木為梁,鵝卵鋪地,青磚瓦帶,反而顯得大方節儉、平和自然。
天水民居普遍在庭院當中種植花草綠植,有北方的常見樹種,也有南方的銀杏、臘梅等植物,還經常在院落中種養一池睡蓮,放養幾尾金魚在其間穿梭,使人恍然夢回江南。加以當地氣候溫潤多雨,在大量雨水的滋潤之下,院落中的地面晶瑩剔透,翠草夾雜其間,郁郁蔥蔥,生氣勃勃,整個建筑也顯得婉轉可人、清新秀麗。
二、天水的城市文化特色
天水地處西北地區的中心位置,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邊塞重鎮,這樣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中原文化和域外文化匯集交瘁之地,也使當地民居具有獨樹一幟的風格特征。在某種程度上,天水民居見證著絲路古道上天水古城的輝煌燦爛,揭示著以伏羲文化為典型表征的天水城市文化的別樣風采,體現著天水民眾自然樸質的建筑理念和天人合一的價值追求。
從歷史發展來看,天水歷史悠久,氣候宜人,5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而羲皇故里之美譽更是彰顯著這里深厚的人文底蘊。公元前688年秦國在此辟置縣,漢武帝年間則取天河注水的傳說而正式置為天水郡。自有史以來,這里人才薈萃,文風鼎盛,商貿發達,出現了人文始祖伏羲、龍城飛將李廣等歷史名人,留下了伏羲廟、古民居、麥積山等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遺跡,形成了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和極具特色的民居建筑。
從地理特征來看,天水是典型的兩山夾川地形,南北兩山夾城而峙,浩浩渭水穿城而過,整個城市在山間盆地與渭水河谷當中延展開來,這就形成了十分獨特的河谷文化,有塞上江南之贊。而且,渭水是黃河的重要支流,渭水文化自然屬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黃河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天水的渭水河谷文化凝聚了隴原大地上黃河文化的精華,這樣的文化地理特點深刻影響到民居建筑的發展變化,也在相當程度上規范著傳統民居的特點。
從人文意蘊來看,天水是我國人文始祖伏羲誕生之地,以太極八卦為重要標志的伏羲文化在這里影響深遠,天人合一、陰陽調和的價值追求在民居建筑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且,天水又是連接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交通要津,是絲綢之路上聯通中原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樞紐,各民族在此交往交融,各種文化在此碰撞融合,從而在這里形成了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相互交融的民族文化、中原文化與域外文化相互交流的絲路文化,鑄就了天水城市文化的鮮明特色和當地民居建筑兼收并蓄的風格特征。
三、天水民居文化的人文意境
天水傳統的四合院民居在建筑布局、使用功能、空間環境各方面都蘊含著中國文化的傳統要義,體現著重親情、敘人倫、知禮儀、勸教化、求中和的天水城市文化的豐富內涵。
天水地理環境優越,人文底蘊深厚,可謂人杰地靈、物華天寶,史稱“代有賢杰,瑰奇碩彥”。明清之際,天水是甘肅文風最盛之地,考取的進士數量位居全省之冠。時光流轉,數百年后的今天,讀書重教之風仍然大行其道,天水街頭隨處可見畫院書亭,文風綿延不絕,品詩賞畫也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逢年過節,常常手書對聯贈送親友,這在其他城市并不多見,而這種尊書重教的城市文化也深深刻印在天水民居建筑當中,塑造著其獨有的人文意境。
一般而言,商業發達地區的民居裝飾偏于世俗,但秦州城的古民居雖多為文人官宦之住宅,建筑設計卻并不庸俗,甚至不設花園而建書房,使得整座房舍洋溢著濃郁的書卷氣息和文人情懷。“靜養心欲,結梅花三友;修德書身,當以賢為鏡”、“青燈苦讀,出文章錦繡;執心幾番,躍龍門鵬程”,這樣的聯語充分表達了民居主人的人文追求和修齊治平的家國抱負,也折射出他們內心的超脫和淡然。
四、結語
當今時代,發展城市文化是塑造城市形象和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而民居建筑則是城市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天水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沿革,使得當地民居建筑具有北雄南秀的典型特征,韉葑胖泄文化的古老情懷,也彰顯著伏羲文化的特色氣質。天水民居文化作為城市文化的歷史記載和重要見證,是推進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天水板塊建設的重要資源,也是提升天水城市文化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