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歐姆定律的由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控制變量法是科學研究方法中的利器,能行之有效地解決諸多物理探究課題.物理特級教師張善賢老師早在1985年就提出,他在《課程· 教材教法》1985(4)期刊登的“改革初中物理學生實驗教學芻見”一文中有一段論述就談到控制變量法在研究問題中的應用.現摘錄于下.
要教會學生逐步研究問題的方法
教會學生根據實驗課題確定研究的方法和實驗步驟,并在操作過程中給與方法的指導,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例如,研究滑動摩擦力的實驗,可以先引導學生思考滑動摩擦力可能跟哪些因素有關.讓學生自己分析,不要加框框,不要一下子就報書本上的分析和盤托出.對于學生分析過程中出現的差錯要因勢利導.當眾多因素分析出來以后,教師可傳授學生常用的研究方法:只讓其中一個因素改變,而保持其他因素不變,觀察摩擦力跟這個被改變的因素的關系.至于哪一個因素改變,可以讓學生自行確定.然后,再引導學生對照課本上所寫的步驟實驗.經過這樣改革后,使學生了解到書本上的步驟原來有一般規律可循,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初步嘗試到,即使課本上不寫明,自己也有能力確定步驟.
該段論述中的研究方法就是控制變量法,不過沒有給其命名.
綜觀本世紀之前的各種版本初中物理教材,跟研究滑動摩擦力相類似的實驗,都有編者按照控制變量法思路預先編好了實驗步驟,學生只要按照既定步驟操作就達到了當時物理學科教學大綱的目標,不需要學生了解這些步驟的由來,更不需要學生自己來設計實驗步驟.顯然,當時初中物理教學的重點是放在由實驗得出的知識結論,至于得出結論的實驗所蘊含的哲理和內涵那是綱外之物,未作重點要求.
久旱遇甘霖,長夜見曙光.直到本世紀初出版的初中物理教材,控制變量法等多種科學方法在教材中正式亮相,并作為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目標要求.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有眾多實驗探究采用控制變量法,但直到在探究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活動中,才出現控制變量法五個字的初步定義.教材簡介了該科學方法的定義、作用,并要求回顧曾探究哪些實驗活動用到此科學方法.
2 初中物理控制變量法重點應用薈萃及典例剖析
初中物理教材中主要有13個重點實驗探究活動,運用了控制變量法研究.其應用之廣,影響之深,作用之大是各種科學研究方法所望塵.現羅列如下:(1)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探究壓力作用效果與那些因素有關;(3)探究影響液體內部壓強大小的因素;4.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5)探究動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6)探究重力勢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7)探究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8)探究通過導體的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即歐姆定律);(9)探究影響電流做功多少的因素;(10)探究影響電流熱效應的因素;(11)探究電磁鐵的磁性強弱與那些因素有關;(12)探究磁場對電流的作用;(13)怎樣改變感應電流的方向.
怎樣才能做到有的、有序、有機、有效地運用控制變量法呢?
第一,要明確研究對象的物理量.從數學視覺看,這個物理量就是應變量.例如,壓力的作用效果就是壓強的大小;電流的熱效應就是電熱的多少.
第二,要排出影響應變量大小的其它物理量.從數學視覺看,這些物理量就是自變量.特別應注意,對運用控制變量法的自變量至少兩個.例如,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主要相關電流大小和線圈匝數,就有兩個因素;影響電流做功的因素有電壓、電流、通電時間三個因素.
第三,要在前兩步的基礎上,采用“一對一”原則研究應變量和各個自變量的關系.所謂“一對一”原則,即確定應變量和某一自變量是否有關系,有怎樣的關系時,必須控制該自變量以外的變量保持不變,只改變這個被研究的自變量.例如,在探究通過導體的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即歐姆定律)時,應變量就是電流I,自變量就是電壓U和電阻R,探究活動就可以分兩步進行.一步是保持導體電阻不變,改變導體兩端電壓,觀察導體中的電流隨電壓的變化而變化;另一步驟是保持導體兩端電壓不變,改變接入導體的電阻,觀察電流隨電阻的變化而變化.
第四,逐一研究后進行歸納 ,找出應變量跟有關自變量的關系.上述實驗中,只有第8個實驗得出歐姆定律的定量關系.其余探究活動得出都是定性結論.不過,第9個電功W和第10個電熱Q實驗得出定性關系后,教材用“進一步研究證明”“大量實驗研究發現”將定性結論上升到定量關系.
上述四步中,難度最大的是第二步.如果在猜想和假設中排出了很多看是相關的自變量,解釋不好,就有可能降低教學效果,甚至出現該課堂教學失控,致使第三步“一對一”分步驟實驗大費周折,這要引以為戒.教師課前備課時,要作充分估計,預先想好應變解釋措施.猜想和假設時,要有的放矢引導是關鍵.還有一類猜想的自變量是相互關聯的物理量,它們和應變量都有關系,但不需要都介入作為自變量處理,收拾哪個作為自變量,很有講究,教者或許難以駕馭,本文第三部分將專門討論這個問題.
下面舉幾個實驗案例,簡要說明一下控制變量法的應用.
案例1 探究通過導體的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即歐姆定律)
首先這個實驗的應變量和自變量涇渭分明,省略了猜想這一程序.第二,在定量探究前,就有了定性關系的基礎,在電阻內容中曾安排過“嘗試改變電路中電流大小的活動”,得到了電流隨電壓的增大而增大,隨電阻的增大而減小的結論.第三,電流、電壓的大小都可以用電表測量,電阻大小也能查核.因此,它們的數量關系就一目了然.第四,因為只有兩個自變量,探究僅分兩段,即使每段為防止實驗的偶然性,要多測幾次,總得測量次數也不多.還有,電流跟電壓、電阻的關系能借助于圖像分析.
【關鍵詞】物理教學 情感 態度價值觀 滲透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31(b)-0136-01
物理新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作為課程最重要、最核心的目標之一,與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一起作為課程的三維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滲透,對教學和學生學習知識有一定的導向和激勵作用,決定學生認知水平和發展方向。
1 研讀《課標》要求。領會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重要意義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中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相對來說比較重視,因為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教師沒有時間和過多的精力放在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上,也有教師在教學中根本就不知道所謂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要求,何為滲透呢?其實是避重就輕了。學生在形成正確的人生觀,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是情感、態度的教育,這些都是做人的基礎,學習動力的方向。讓學生感受到每一個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由來,又深深地對物理學家探索科學之路的艱辛歷程所感動,從而增強對物理的情感和歷史責任感。通過生活中的實例來學習物理,學會如何學習,如何探究,養成事實求是的科學態度,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讓學生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培養學生有終身探索的興趣,客觀的認識世界、發展世界。《標準(2011年版)》促進了教師的教學研討和反思,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全面發展,新的理念已成為教師工作的“航標燈”,引領物理教學向前、更高的發展,也讓物理教學煥發出勃然生機。
2 合理利用有效教學資源,適時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