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茶藝禮儀的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古典芭蕾 “開、繃、直、立” 中國舞蹈 文化藝術
古典芭蕾舞動作的基礎是建立在“開、繃、直、立”的美學基礎之上的,它是一切芭蕾舞動作的基礎,只有符合其美學原則,才能稱得上是完美的古典芭蕾。相比之下,“東方舞蹈的動作都是內向的,腿幾乎總是自然彎曲,并攏;渾圓的雙臂一般都圍繞著身體運動;一切都似乎聚集在一起”。①“開、繃、直、立”是古典芭蕾最為主要的特點,由此對比西方與我國的傳統舞蹈及其他姊妹藝術,便可以更為清晰地認識古典芭蕾“開、繃、直、立”的藝術特征及中西方舞蹈藝術的文化差異。
一、“開、繃、直、立”的藝術特征
“開”――人體動作盡最大的可能向外部拓展。芭蕾舞演員在站立時,腳膝要開成180度,四肢動作要向四面打開。身體從肩、胸、胯、膝、踝5大關節向外打開,最大限度地延長肢體的線條,擴大舞蹈動作的范圍,增強表現力,同時也增強身體的平衡能力和運動的靈活性,使身體理想化、完美化、職業化。
法國舞蹈批評家安德列•萊維森曾說:“芭蕾舞出發點的根本原理――外開性……在一般情況下,人體腿部的動作僅限于前后運動,而當腿外開,就可以使它在任何方向――前、后、旁、斜線、劃圈運動,在所有這些方向,動作都顯得輕松而優雅……”②蘇聯著名編導羅•扎哈洛夫在《舞劇編導手法》一書中表達過這樣的看法:要充分掌握古典舞的全部動作,就必須具有充分外開性的胯骨,這樣才能使雙腳輕松地站成一位,并且令雙腿外開地向前后兩旁抬起。同時,胯部的外開,必然造成舞者收腹、挺胸的直觀效果,強化了身體的直立感。由這種直立感產生的臀部收縮與足部向上踮起,又會給人一種挺拔欲躍的感覺。這樣一來,“開、繃、直、立”在一個基本的站立動作中就得到了統一的體現。由此可見,展開胯部是芭蕾舞訓練中最基本的要求。
舞蹈家以一腿足部為支點,另一腿足面繃直向后盡量高抬、伸展;一臂沿高抬腿伸展的相反方向前伸,形成身體水平方向的直線;另一臂向側后面抬起,與直立的軀干基本成直線,從而產生平衡。此外,人的四肢伸展到了極限,加之腳尖的踮起,強化了縱向的延伸感,使人體在最大限度內向四個方向拓展。
“繃”―― 芭蕾舞種,將膝關節和踝關節繃直,繃起足尖的站立,可謂芭蕾舞最突出的視覺特征,同時,還要求顯示出人體肌肉的外形。
“繃”也是芭蕾舞蹈藝術中非常重要的審美特征之一。芭蕾舞作為一種形體藝術,必須通過“繃”才能將肢體放射到舞臺當中,在有限的空間內使能量聚集在肢體末梢部位,使舞姿更加舒展,從心理上延展了肢體的長度,增強了舞蹈動作的力量感與節奏感。,也拓寬了“開”的審美想象力。
“直”――指雙腿膝蓋伸直以及后背的垂直,也就是使身體垂直拉長,使舞姿舒展優美,達到完美的長線條視覺造型。
芭蕾動作在舞臺中的動作路線也多呈直線形,這與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有相似之處,與中國舞的“擰、傾、圓、曲”的審美標準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國古典舞蹈中普遍存在的腳腕和手腕的有力回扣,在芭蕾中是見不到的,取而代之的是腳的用力繃直和手的自然伸展。外開的、繃直的腳尖,強化了腿部乃至軀干直立的感覺,加長了人體的延長線,提高了人體重心的位置,造成了舞蹈家向上升騰、放射的效果,也間接地放大了“開”的效果。
“立”――足尖直立,即身體的直立挺拔,使頭頸軀干和四肢作為一個整體,并把身體重心準確地放在兩腿或一條腿的重心上,其空間占有感就像古典宮殿似的傲然挺立,給人以穩定健美之感。
只有在“立”的基礎上,“開”才有條件。穩定健美的“立”是放大延伸的“開”之所以實現的前提。同時,“開”也大大豐富充實了“立”的審美表現力,令“立”不再僅僅是穩定健美的“立”。
由上述可見,作為古典芭蕾動作與美學基礎的“開、繃、直、立”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雖然我們習慣上經常把它們四者分而論之,但是,從根本上講,它們并非彼此無關或各自獨立,而是共同塑造了古典芭蕾的技術與審美特征。進一步說,“開、繃、直、立”四者中,“開”字為先,“開、繃、直、立”的后三者無不與“開”字相關,無不為“開”字服務,無不受“開”的統攝,在此基礎之上,加之“繃”“直”“立”三者的共同塑造,芭蕾技術與形式美感的大“開”,才更為鮮明地躍然眼前。
二、“開、繃、直、立”與中西方藝術
“開、繃、直、立”的身體造型與西方藝術文明之源的古希臘雕塑、建筑造型所體現的凸起、清晰的幾何造型觀念相通,而幾何觀念深深地影響了西方的各門藝術。
西方音樂中復調音樂的對位法基本構成于幾何原理之上,并使五線譜坐標空間形成多聲幾何主體造型的藝術空間,這正好和芭蕾舞身體強調精確的幾何造型觀念相通。西方的弓弦演奏,下弓常常提得很開,不像中國弦樂(如二胡)的弓夾在兩根弦之間。小提琴的弦張得直直的,加上有指板在弦下面,弦受壓力后不可能像二胡那樣出現彎曲。此外,小提琴等弦樂器演奏時,每個音的手指站位都要求立直,不許拖泥帶水,滑音也不是其基本音樂語匯。這些演奏方面的“開、繃、直、立”給人一種剛勁、剛性的力量。與之相比,中國音樂演奏中的“擰、傾、圓、曲”則給人一種柔韌的感覺。
“開、繃、直、立”呈現外拓性的特點,也體現在歐洲的建筑、園林之中。西方建筑明窗洞開,舉柱偉立,文飾縱橫,并附以精美的雕刻,仿佛要將天下之美盡現于世人目前。宗教中的“神”,要用直觀、崇高、神秘的視覺形式去吸引人們、威懾人們。宗教建筑表現出外向的、放射的形態特征。德國烏爾姆教堂、科倫大教堂、意大利米蘭大教堂等,都有又尖又高、鱗次櫛比的塔群,瘦骨嶙峋、垂直聳立的束柱與筋節畢現的飛拱尖券,創造出飛舞之勢。仿佛能使這些巨大的石頭建筑隨時脫離地面,沖天而起,人們的靈魂也隨之升騰,一直升到蒼穹,升到天國上帝的腳下。
西方建筑與園林的這些典型特征在中國古代的建筑與園林藝術中幾乎看不到。中國古代的建筑與園林往往融為一體,共同營造著中國人心目中的自然與生命,表現宇宙天地萬物生生不息、元氣流動的韻律與和諧。人與自然的交融合一,不是外顯,也不是外拓,而是強調人與自然的交融,人的主觀心靈與天地自然的溝通,完全不同于西方宗教建筑所強調的營造一種升騰感與神秘感。
由上述可見,中西方藝術不僅僅在技術特征上存在諸多不同之處,在各自藝術的創作與審美理想的追求上都存在著明確而深刻的個性差異。
三、古典芭蕾與中國傳統舞蹈的文化差異
在上文中,探討了中西方舞蹈及相關文化具有的眾多的差異,那么,這些差異源于何時又來于何處呢?
首先,這種差異源于人類文明起源之初,并且可以從中西方不同的語言文字中找到論據。
中國古代甲骨文、鐘鼎文文中的“舞”字寫作
從上圖中的 “舞”字可以看出:其一,“舞”指人體動態。其二,記號著重表現上肢,可見古人“舞”的概念重在上肢運動。其三,記號反映人持物而動,和祭祀、宗教活動有關。
“蹈”字,《說文解字》將其解釋為“踐”的意思,就是以腳踏地。在古代論舞文字中,“舞”往往單獨出現。很少出現把“舞”和“蹈”放在一起連用(即寫作“舞蹈”)的文論。比如現在常用的一個詞――“手舞足蹈”,其中的“舞”和“蹈”分別指上肢和下肢的運動。
在西方,人們將“舞蹈”稱為“ballet”和“dance”。“ballet”源于意大利語,是“跳躍”的意思,而“dance”源于古代高地日爾曼語“danson”,是“伸展”的意思。
從上述對中西方“舞蹈”一詞的語言文字研究中,可以看出:第一,中國人的“舞”著重指上肢運動,西方人的“舞”偏重于下肢運動。第二,中國人注重持物而舞,動作呈弧線或圓形。第三,對于下肢,中國人重視“踐”,即以足踏地,而西方人重視的是跳躍,注重人體擺脫大地的努力。前者是向大地收斂,腳踏實地,與大地相親相依,后者則是向空間開放,意在升騰。③
之所以中國人執著于大地,首先是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以農立國,中國人安土重遷,固守大地。中國的建筑一般不向高處發展,而向大地橫向、水平地延伸,例如長城就是典型的中國建筑,是一條盤旋在中國大地上的長龍。中國的四合院也是在平面延伸,不向高空發展,即便是故宮中也幾乎沒有什么樓房。所謂的“黃鶴樓”、“岳陽樓”、“鸛雀樓”等,其實都不是很高的建筑。中國人登高只是望遠,看的還是平面大地而已。偶然想象升空,最后還是想回到大地:“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其次,古典芭蕾的“開”可以從舞蹈動作中找到例證。
在芭蕾舞的動作中,跳躍動作的種類眾多,出現頻繁,有中跳、小跳、大跳等。每種跳又分成不同的類型。比如,小跳有擦地雙落跳、擦地單落跳、滑步、雙起單落跳等;中跳有帶跳的空中單腿劃圈、敞式西松、閉合式西松等;大跳有凌空越或大跳、變身跳等。大幅度的跳躍是造成芭蕾舞中人體向空間拓展形態的重要原因。④然而,在中國古典舞中,跳的動作不但少,而且相對于芭蕾中的跳,其跳的幅度和高度都小。
從芭蕾舞多騰跳動作,而中國舞蹈缺少騰越動作這一點看來,也可以說明另外一個問題,即西方的舞蹈講究通過外部的形體與造型,表達外在的宏大與延展,中國傳統舞蹈則更為講究舞蹈動作與造型的內在氣韻。
對上述觀點,有人認為,以古典芭蕾為代表的西方舞是為了使人從大地解放,以確證自己的存在,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張揚,因此偏重于下肢的動作。芭蕾舞往往要掂起腳尖,高跳、蹦腳,具有放射性,仿佛要擺脫大地的懷抱,尋找新的空間,試圖通過不停的跳躍,飛上天空,尋找自由。然而,東方舞則很少有腿部的彈跳動作,表現的是對大地的眷戀,總是依依不舍地在大地上徘徊,因而偏重上肢的運動。這恰與《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表達的看法不謀而合:西方的舞蹈者總是試圖使自己擺脫地心的吸引力,努力跳起來,在空中翱翔。中國、日本和朝鮮的舞蹈者則牢牢站在地面上,很少把腳高抬,他們沿著一定的幾何形,緩緩地移動腳步;臂和手的動作千變萬化,而且極受重視。而在西方舞蹈中,很少應用手的動作。這又如法國的瓦萊里的觀點,即“舞蹈是為了從大地獲得解放,是為了確認自己的存在”。⑤日本舞蹈評論家郡司正勝也表達過類似的看法:“日本舞蹈所表現的是眷戀大地,是依依不舍地在大地上往來慢行……西方舞蹈是放射性的,是憧憬天上;東方舞蹈的動作是內涵的,是眷戀大地的……日本舞蹈所要表現的,并不是要離開生活尋找具有新的時間和空間的美的另外的世界,倒是以大地為樂土”。⑥
綜上所述,古典芭蕾的“開、繃、直、立”并非偶然而就,其形式與審美特征不同于中國傳統舞蹈,離不開其自身的文化,中西方舞蹈文化的差異,從根本上講,都是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與民族心理、性格所造就的。中國人的含蓄,使得中國人所塑造的生活環境與藝術也是含蓄的;西方人天生自由開放,他們所創造的生活環境與藝術也是外拓外向的。
(上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注釋:
①安德烈•萊維森:《古典舞蹈精粹》,《舞蹈摘譯》,1984年第2期,轉見《人體文化》,94頁。
②安德烈•萊維森:《古典舞蹈精粹》,《舞蹈摘譯》,1984年第2期,轉見《人體文化》,133頁。
③謝長、葛巖:《人體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131頁。
④謝長、葛巖:《人體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116頁。
中圖分類號:F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22-0012-030 引言
伴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空間拓展已成為陜西省土地利用的主要特征,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高低是影響城市化發展水平的關鍵因素。因此,研究陜西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時序特征、區域差異、效率改進等,對提升陜西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已有學者對中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進行了研究,余小玲等[1]利用DEA方法對重慶市建設用地效率進行了測度;張良悅等[2]利用247個地級以上城市的面板數據研究了中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結果發現,中國在城市化進程中土地利用效率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和粗放型特征;白麗娜等[3]研究表明,吉林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體較高,但土地利用結構有序性整體較低。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利用數據包絡分析(DEA)對2005-2010年陜西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進行測度,進一步分析其時序特征、區域差異、變動原因及特征、效率改進方式,以期對有關部門決策提供理論參考。
1 模型設定和數據說明
1.1 模型設定 自從1978年第一個DEA模型(C2R模型)產生以來[4],DEA方法不斷得到完善并在實際中被廣泛應用。本文沿用C2R模型(1978)和BC2模型(1984)[5]。用線性規劃方法來衡量陜西省城市土地利用的多元投入和產出效率問題。
1.1.1 C2R模型。C2R模型假設有m個決策單元(MDU),各MDU使用n種投入xi>0(i=1,2,…,n),生產s種產出yr>0(r=1,2…,s),則任一MDU的效率值可由下列模型求得:
maxE■=■s.t.■?燮1(j=1,2,…,n)u■?叟0,r=1,2,…,sv■?叟0,i=1,2,…,n(1)
式中,xij為第j個MDU的第i項投入值,yrj為第j個MDU的第r項產出值,ur和vi分別為第r個產出項與第i個投入項的權重,Ek為第k個MDU的相對效率值。
1.1.2 BC2模型。BC2模型將C2R模型原來假設固定規模報酬(CRS)生產可能集合調整為可變規模報酬(VRS),以此來衡量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規模報酬等問題。BC2的數學模型如下:
maxE■=■s.t.■vixij=1,■uryrj-■vixij-uj■?燮0u■?叟0,r=1,2,…,sv■?叟0,i=1,2,…,n(2)
根據BC2模型所計算出來的uj,可探討各地市城市土地利用活動規模報酬是處于遞增、遞減或規模不變狀態;uj=0表示該地市城市土地利用活動是在最佳規模狀態下,處于不變規模報酬區;而uj>0表示該地市城市土地利用活動在大于最佳的規模之狀態下,處于規模報酬遞減區;而uj<0表示該地市城市土地利用活動是在小于最佳的規模之狀態下,處于規模報酬遞增區。
1.2 指標選取及數據說明 本文的研究樣本包括陜西省10個地市(不包括楊凌示范區),文中涉及的所有原始數據均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06-2011)、《陜西統計年鑒》(2006-2011)。根據陜西省城市土地利用的實際情況和反映城市土地在促進經濟增長中利用效率的相關原則,考慮數據的可得性,研究變量設定如下:
本文從投入產出系統的角度來度量陜西省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選取10地市建成區面積(平方公里)、從業人員(萬人)、固定資產投資(萬元)分別衡量10地市在土地、勞動力和資本方面的投入水平。產出指標由地方財政收入(億元)、園林綠化覆蓋(公頃)和生產總值(億元)等三個指標共同組成,用來反映陜西省城市土地利用過程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2 實證分析
通過以上數據和變量,基于產出導向的C2R模型和BC2模型,利用DEAP2.1軟件分別對2005-2010年陜西省10個地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進行測度。具體實證結果如下:
2.1 陜西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時序特征分析 2005-2010年,陜西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體水平較高,但總體呈現波動下降趨勢(見圖1)。具體表現在:
①陜西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值始終位于0.85-0.95之間,總體效率水平較高。峰值出現在2006年,土地利用效率值達0.950,最小值出現在2008年,為0.864。這表明,陜西省城市土地利用系統能夠合理組織和利用各種資源要素,使得土地利用水平在現有資源條件下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但距離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優水平尚有差距,通過各種資源優化配置,仍有0.05-0.15的提升空間。
關鍵詞:茶文化;茶藝表演;傳統音樂;茶道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04-0133-01
音樂與茶藝的結合由來已久,無論是在保存的古代文獻還是畫作中,都能看到音樂和茶藝相結合的影子。唐代有《調琴啜茗圖卷》和《宮樂圖》,都描繪了音樂與品茗香結合的場景,而在近代的茶館中,更不乏有品茶賞曲的記載。
一、茶藝表演的特點
所謂的茶藝表演是將泡茶的過程科學有序、形象優雅的展示出來,讓人們在欣賞的過程中領略茶獨特的藝術,在韻味獨特的氛圍中陶冶修養。特別在2O世紀70以后,茶藝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茶藝表演也成為了茶藝術傳遞的載體,去獨特的藝術表演受到人們的廣泛青睞。
茶藝表演有很多類型,但主要有以下幾類:
民俗茶藝表演:主要體現民族特色的飲茶方式,不同的民族風俗就會有不同表演方式。如“西湖茶藝”、“臺灣烏龍茶茶藝”、“贛南茶禮”、“白族三道茶”等。 傳統茶藝表演:主要來源于歷史茶文化的的重現,如 “唐代宮廷茶禮”、“仿宋古茶”。其他茶藝表演:以茶為載體的,反映特定文化內涵。如“禪茶藝術”、“火塘茶情”、“新娘茶”。
在表演的過程中,其他的因素都要與表演的類型相呼應:例如表演的服裝、表演的氛圍、表演的道具、表演的音樂、表演的禮儀、表演的順序等。不僅如此,茶藝表演還要遵循幾個原則,即“精、清、凈、美”。精:從茶葉的選材到茶具的選用以及水的要求,都要做到精。清:茶藝貴在體現清心養性,因此表演要體現清靜的環境和氛圍。凈:要保持環境清靜無雜物,方能去除雜念,凈化 心靈。美:美應符合藝術之美,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原則。
二、中國傳統音樂的特點
中國傳統音樂是我國在特定的背景文化下自身創造、表現本民族特色文化的音樂,我國的傳統音樂有自身的特性,傳統的音樂的定義并不完全取決去創作的時間,主要取決于創作的特征和表現藝術,如《漁舟唱晚》、《二泉映月》雖然是創作不久的作品,但是其具有傳統音樂特性,因此也是傳統音樂。中國的傳統音樂具有以下幾個特性:世代相傳:傳統音樂文化總的來講并沒有中斷過,代代相傳承。民族特色:中國傳統音樂有自身的特色,并不與別的國家雷同。歷史悠久:中國傳統音樂具有5000年的發展史。博大精深:中國傳統音樂形式多樣,表現的情感和內涵豐富深刻。
我國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具有很多現代音樂所不具有的特點:
純凈:其所表現的樂器簡單,旋律清純,因此能去除人們心中的雜念。
樸素:傳統音樂的修飾很少,因此更加空靈,帶給人們以洗盡鉛華的輕松。
典雅:傳統音樂是大雅,完美和諧而莊重。
唯美:傳統音樂所呈現的意境潺潺流動,將美定格在心中。
因此在茶藝表演中,如果能加上傳統的音樂,那么更能增添品茶的意境和氛圍。
二胡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其音色與人聲相接近,其音色深沉而平和,在茶藝表演中加入二胡,能表達出茶藝的沉靜厚重之感。
傳統音樂在整個茶藝表演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音樂選擇的不對,那么氣烘托的藝術氛圍就不對,那么其表達的茶藝文化就不能被人們所接受,從而達不到傳承茶藝文化的作用。因此,在選擇音樂之前,一定要先把握好茶的文化背景和表現主體,從而選擇適合的傳統音樂。如果茶藝表演動作輕快,則可選擇《雨打芭蕉》節律明快的音樂。如果動作比較慢柔,則可選擇《春江花月夜》等節奏舒緩的音樂。因此,音樂已經成為了茶藝表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沒有了音樂,茶藝表演就少了靈魂。
無論是在閑情逸致歷史還是在尋求精神追求的今天,音樂和茶藝已經密不可分,緊緊相連。在茶藝表演中,傳統音樂能烘托出茶藝氛圍、明確茶藝主題、加強茶藝表演的藝術感染力、表達厚重的文化藝術情感,并且在表演中起到把握表演節奏的作用,音樂已成為茶藝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沒有了傳統音樂,茶藝表演也就失去了靈魂和意境,因此傳統音樂在茶藝表演中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
參考文獻:
[1]田競.中國傳統音樂發展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
[2]段紅瓊.關于中國民族音樂傳統音樂的思考[J].科教導刊,2011.
[3]龔永新.試論中華茶藝文化 階段劃分[J].三峽大學學報,2003.
[4]盧祺義,茶藝生活的藝術[J].農業考古,1992.
關鍵字:茶藝課程,體驗式教學,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2;TS971-4
1、引言
茶藝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茶藝專業必修的核心課程,主要傳授我國茶文化的基本知識、茶葉鑒賞及其沖泡方法等相關茶藝服務流程與技巧。這門課程著重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依據本課程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引入體驗式教學法。
2、體驗式教學法及其特征
2.1什么是體驗式教學法
體驗式教學法是指以中職學校教學實際情況出發,在教學中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通過學生的實踐體驗,幫助其構建知識體系、拓展其實踐能力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愛好的教學方法。
2.2體驗式教學法的特征
1)學習成為體驗的過程
體驗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感受、操作等形式,來獲得感性材料,在經過思維活動的加工去認知抽象的概念。體驗式教學強調學生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在實踐中調動其全部感官、思維,在通過“嘗試”,“對比”等方法來比較觀察、動手實踐,整個學習過程主要以體驗方式展開。
2)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學生是體驗式教學的主體,而老師只是起到引導作用。老師通過設定一定的情景,幫助學生來體會,從而實現知識的傳授不再是傳統的填鴨式教育方式,使得學生通過親身的體驗和經歷來構建其自身的知識體系。
3)關注情感體驗,注重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體驗式教學方法區別于傳統的教學方法最根本的要素是能夠更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情感。傳統的教學方式多為老師機械教,學生接受多為被動的方式,教師與學生在學習之間的情感投入較淺。在體驗式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可以有效的實現互動,在這種互動式教學中,對于相關問題可以實現情感與體驗的有機結合,激情與明理,指導相互融合共同的促進學生的學習。通過體驗式教學幫助學生體會到學習快樂,激發其學習的情感,有利促進其思考以及思維的發展[1]。
2.3體驗式教學法的應用意義
對比體驗式教學與傳統式教學可以看出,體驗式教學傳授的知識較傳統教學方式有著較為明顯的優勢。傳統的教學方式屬于填鴨式教學,過分的強調記憶,教師在課堂上很少與學生進行交流,基本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標準化學習模式,過分的強調理論系統化。而體驗式教學注重實踐,在實踐中感受體驗、領悟獲取知識,注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在學習過程中將學生感受放在第一位,凸顯學生是教學主體。茶藝課程是一門具有著很強的實踐性課程,在教學中應用體驗式教學法有著如下的意義:
1)實踐性和趣味性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體驗式教學實習了將理論知識與一定的技術能力相融合后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茶藝課程體驗式教學中通過構建模擬環境,讓學生能夠在模擬的環境中賞色聞香、開湯品飲和動手操作,通過自身的親身體會來體驗到茶葉的品嘗與鑒別以及沖泡過程,這樣的教學方式是一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模式。采用體驗式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的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體驗式的教學基本實現像娛樂節目一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在教學過程通過實踐來與學生進行互動,將學生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變成參與者,使學生在參與中獲得知識,并體驗到學習帶來快樂。
2)強調能力為本位,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
體驗式教學法是以鍛煉學生能力為主要目的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實質是不再以傳授理論知識為主,強調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實現自己來獲取答案的途徑,最終實現知識的獲取。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經過實踐的鍛煉,其鑒賞能力、動手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自我學習能力等多方面得到了鍛煉,為其日后學習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3、體驗式教學法在茶藝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3.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體驗的產生主要源于體驗者對體驗對象有著親身的經歷,因此,這樣的切身感受對于體驗形成有著特殊的意義。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通過設計一定教學場景和活動,來將學生的注意以及思維方式吸引到教學中來,在活動中“以自身體會,用心去檢驗”,從而達到體驗的目的。興趣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動機,通過興趣來引導學生去探索事物,思考問題,動手實踐。在茶藝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模擬運用多媒w技術、音樂等手段,創設一個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參與到課程中來。
3.2強調動手,培養能力
在茶藝課教學過程中,茶藝技能的掌握是這門課的重點內容,為此要著重對學生的能力的培養。教師通過收集相關的茶藝資料根據茶藝師日常工作方式、內容等做好接待、準備、演示等,組織學生做好課堂上的禮儀接待、操作模仿、組織實施等相關環節,學生可以親身的體驗茶藝師的日常工作,其嚴格的按照茶藝師日常工作流程來培養學生,從茶藝師具體工作開始,將茶的歷史、利用、發現等相關的茶文化引入到教學中,通過對茶葉相關知識的了解,有助于學生茶藝方面的學習與體驗、實踐,在回到茶藝師日常工作中,利用在日常積累的茶相關知識、禮儀、文化等集中表現出來,實現對茶藝各方面知識的熟練掌握,既體現了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學習,又能掌握茶藝基礎知識[2]。
4、體驗式教學法在茶藝課堂教學中的環節設計
本文以綠茶茶藝教學為例,結合體驗式教學對課堂進行相應的設計和組織。將茶藝分為如下幾個環節:1)茶葉的鑒賞2)泡茶技巧的學習3)茶藝的表演。具體的操作如下:
首先在課前做好準備,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穿著相應的服飾,再配以古典音樂,讓學生體驗到傳統茶室的氛圍。老師通過圖片、視頻以及實物引出體驗式教學的主題――綠茶。首先老師展示西湖龍井茶、洞庭碧螺春、六安瓜片、信陽毛尖、太平猴魁等綠茶名品,引導學生對茶葉的外形、色澤、香氣、勻整度等特征對茶葉進行鑒賞,然后一起品飲這些綠茶。繼而讓學生自己總結出綠茶的品質特征及不同綠茶品種之間的區別。其次,對于泡茶環節老師要依據主題來選擇合適的茶具和用水,結合綠茶的沖泡特點與學生進行討論,確定最佳的泡茶方法。最后,在老師的示范講解后,學生自行編排茶藝表演內容,自主參與、體驗,從中掌握相關茶藝技能。
通過體驗式教學,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更好的激發了中職學校學生學習茶藝課程的興趣,并通過親身體驗來熟練掌握茶藝服務流程與技巧。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職 人文素質 培養 初探
一、引言
筆者所在系部 ――外語與旅游系所擁有的專業如酒店管理專業、旅游管理專業、會展策劃與管理專業、茶藝專業及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等屬于綜合性很強的服務行業,也是一項人文內涵豐富的文化事業。這要求其所有從業人員,尤其是作為行業人才預備隊的相關專業的高職生,除了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外,還必須不斷增強人文素質。為此,筆者在2008~2011年三年學生管理工作的基礎上,對高職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內涵及相應措施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實踐。
二、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基本內涵
人文素質通常是指掌握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所表現出的一些內在修養及其外在特征。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人文知識、人文精神、人文行為。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行為應表現在:知識豐富,心胸寬廣,舉止文雅,行為勇敢,懂得如何善待服務對象,善待社會和大自然。
三、高職院校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兩個途徑之一:加強顯性課程建設,改革創新第一課堂
職業教育中蘊涵著許多豐富的人文價值。比如,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要求的謹慎和嚴密;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要求的安全和萬無一失;電算會計專業要求的簡單明了和邏輯清晰,茶藝專業中的“和諧”觀念等。在學習技術、掌握知識的時候,也是在培養學生這方面的人文修養。因此高職院校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教育是在第一課堂即專業技術教育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
(一)實行校企聯合,讓學生在專業實踐中進一步增強自身的人文素質
1.旅游管理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該專業主動與企業溝通,促進校企、校政合作。2010年7月,柳州市旅游局組織開展全市四區六縣范圍內的鄉村旅游資源及發展現狀專項調查,委托旅游管理專業負責柳州市城中區、魚峰區及柳江縣、鹿寨縣和三江侗族自治縣二區三縣范圍內的鄉村旅游調查工作。專業老師帶領學生通過調查活動,讓學生在學習之余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走近群眾,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做人的基本品質和基本態度。2011級專業師生,積極參與校政合作項目――柳州市旅游局的柳州市國內旅游情況抽樣調查。專業師生通過深入旅游景區(點)、酒店、旅行社等,與游客、與企業進行面對面的問卷調查,做數據統計分析。調查活動不僅讓學生了解了行業對高職學生素質要求的信息,而且發現了自身的缺點和不足及與行業要求的距離,從而提高自己綜合素質,使自己的職業意識、職業道德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得到升華。
2.商務英語專業為學生創造有利于習得語言的環境,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和運用對象語,有效地幫助學生習得語言。2010年5月,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積極參與了美國肯尼索州立大學師生“中國文化之旅”夏令營的接待工作。接待工作讓學生接觸和了解了英語國家的文化,從而培養世界意識和主動服務于社會的意識和能力。該專業學生還連續三年參加了廣西大學生戲劇節活動,通過此活動,加深了他們借鑒和吸收外國文化的本領,能更有效地獲取文學、史學和哲學等人文學科的若干知識,得到一定的藝術修養和中外文化精華的熏陶。
(二)建立職業人文素質教育專業課程,結合職業實際,提高學生職業人文素質
系部各專業根據自身特點,在課程教學計劃中穿插設計人文素質的教育內容,圍繞職業技能所需要的表達交流、合作交往能力,以及職業、責任心、價值觀等教育內容,做好相關設計,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1.商務英語專業不僅傳授英語語言知識,更重視培養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傳遞英語民族優秀的文化和思想,促進學生自我發展。通過設置《英美文化概況》《英美文學宣讀》等課程介紹英美文化、社會生活以及風土人情等背景知識,在進行跨文化英語精讀教學中,將異地文化與中國文化進行比較教學,使學生站在新的高度上以新的眼光重審世界,也審視自身。
2.在旅游管理管業的課程設置中,地理學、植物學和建筑學知識不再作為專業課程的延伸或附屬,而是作為必修知識予以強化,以提高學生的旅游規劃水平和導游服務層次。該專業還重視對于學生即未來的旅游從業者對心理學、管理學知識的掌握和審美修養的強化教育。《客源國地理》《游客心理》及《美學》等課程通過傳授人文知識,使人文知識內化為人文精神,再外顯為人文行為。
3.茶藝專業中的中華茶文化所包含的素養、價值以及對理想、對美的追求等人文精神教育是培養和提高綜合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茶文化貴真、尚和、崇儉、重德的內涵, 為高職教育提高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教育找到傳統文化的源泉,能有效促進高職大學生文化知識修養和審美能力的提高。系部的茶文化教育以必修課、選修課、學術講座、報紙、雜志、黑板報、茶藝協會、茶藝表演等多種形式開展教學, 同時利于營造豐富多彩的校園茶文化氛圍,使學生自覺接受人文素質的不斷培育,從而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品質、行為, 甚至改變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四、系部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兩個途徑之一:注重隱形課程開發,蓬勃開展第二課堂
優秀的校園文化是人文素質教育的良好平臺,對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起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因此,系部加大校園文化建設力度,把人文教育貫穿在教育的全過程,使廣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在第二課堂中,如何加強學生的社團活動、課外活動和實訓實習以及社會實踐中“隱性課程”的建設,如何將人文素質教育的講座和主題教育活動等課程化、制度化是高職院校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內涵。
(一)開展健康向上、格調高雅、內容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
課外活動是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重要的隱性課程,是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徑。系部精心設計調查范圍和實踐內容,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自然科學博物館、各種紀念館以及校內外的文化景點,參加社會調查、訪談等活動,參與社會服務工作,如“三下鄉”活動,青年志愿者活動,愛心使者,義務助民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自身的行為修養、生活品位、價值觀念和責任意識。由于措施有效,系部學生參加2011年學院第五屆校園文化藝術節活動,共獲得9個一等獎、10個二等獎、6個三等獎和3個優秀獎。
(二)建立人文社團,塑造自我,陶冶情操
高職院校通過對松散、自發的社團活動系統設計和科學組織,達到促進學生人文素質提高的目的。
1.筆者所在系部現有社團情況
隸屬于系團總支領導的社團有合唱團、舞蹈隊、飛揚旅游協會、茶藝表演社團、禮儀社團、創新實踐團、星光劇團、英語俱樂部、健美操協會、模擬外貿公司、泰語協會等11個社團組織。
2.系部大學生社團的類型
目前系部大學生社團組織基本上有以下三種類型:
(1)學術學習型,如泰語協會、英語俱樂部、茶藝表演社團等,這類社團一般是由學生為了自己的專業課程的研究而創立起來的。
(2)文娛體育型,如飛揚旅游協會、健美操協會、舞蹈隊等,這類社團的主要宗旨是幫助學生鍛煉身體,陶冶情操,讓學生在緊張的課堂教育后得以放松。
(3)社會實踐型,如創新實踐團、模擬外貿公司等,該類社團以實踐為主,幫助學生多動腦動手,以便更好地適應社會。在這三種基本社團類型當中,最受歡迎的社團類型是社會實踐型,其次是學術學習型和文娛體育型。
3.系部社團取得的驕人成績
在2008~2011年的三年里,系部社團活動蓬勃開展,碩果累累:我系英語俱樂部連續三年獲得學院三星社團榮譽稱號;飛揚旅游協會積極參與2011年廣西首屆園博會志愿者服務獲得好評;茶藝社團成員參加2010年、2011年柳州茶藝技能大賽連續兩年榮獲高職組第一名;創新實踐團成功組織2010年廣西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學院賽區決賽工作,還參與了系部與柳州市旅游局國內游客抽樣調查合作項目;合唱團代表系部參加2010年學院元旦節目匯演獲一等獎,2011年學院第五屆校園文化藝術節合唱比賽獲二等獎;禮儀社團成員參加廣西工學院2012年第四屆汽車文化節汽車寶貝大賽活動,黎潔瑩獲最佳才藝獎,宮園園獲2011年柳州市第二屆“風情柳州”導游大賽亞軍、最佳新人獎、十佳導游員稱號,藍琳琳獲得學院第五屆校園文化藝術節之第二屆校園模特大賽第一名,黎潔瑩獲得第三名,禮儀社團成員還負責了2011年10月28日在柳州開元寺舉行的盛大玉佛贈送儀式“迎佛入殿”的禮儀工作;模擬外貿公司成員藍妙姍參加第一屆全國國際貿易職業技能競賽獲得綜合技能三等獎;泰語協會與泰教共度宋干節的報道被2011年4月15日的《柳州日報》在04版以“歡度潑水節 體驗泰美食”的標題報道;舞蹈隊的作品“剪紙姑娘”被選中參加2011年柳州市第二屆“風情柳州”導游大賽頒獎儀式的演出;星光劇團代表系部參加2011年學院第五屆校園文化藝術節經典誦讀大賽以三人組合《我愛歸來吧我愛》獲得冠軍、《致橡樹》獲得亞軍,參加2011年柳州市紀念“12.9”運動詩歌朗誦比賽獲三等獎;英語俱樂部成員參加2010年“外研社杯英語演講比賽”獲優勝獎,參加2011年廣西農墾杯外語演講比賽柳州賽區比賽獲一等獎。
五、抓住機遇,謀求隱性課程和顯性課程的和諧統一,發掘隱性課程的教育功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如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擺在學院面前的一道不可回避的問題,而建立學院學生素養工程則是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所在。系部將抓住學院在評估后時代抓復評、爭創示范校、空前重視學生素養工程的機遇,配合學院做好相關工作,致力于以優秀文化為載體的人文教育,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如何謀求隱性課程和顯性課程的和諧統一,發掘隱性課程的教育功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是系部將不斷探索的一個嶄新的課題。
【參考文獻】
[1]顧明遠.高等教育與人文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2(1):25-26.
[2]夏中義.大學人文讀本?人與世界[M]. 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6- 48.
[3]石亞軍.論人文素質教育的“332架構”[J].中國高等教育,2006(19).
[4]周春燕,程康.大學人文素質教育及人文精神的構建[J].江蘇高教, 2000 (6): 92-93.
[5]呂迎春. 基于通識教育的高校社團活動課程探索[J]. 浙江師范大學學報, 2008 (2): 33.
[6]伍德勤,高寶立. 高職院校學生社團活動現狀及優化策略[J]. 高等教育研究,2007(1) :82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