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社交媒體的定義及特征

      社交媒體的定義及特征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社交媒體的定義及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社交媒體的定義及特征

      社交媒體的定義及特征范文第1篇

      社交媒體的概念定義

      社交媒體并非一個全新的概念,其最早出現在一本叫《什么是社會化媒體》[1]的電子書里。作者Antony Mayfield(2006)認為社會化媒體是一種給予用戶極大參與空間的新型在線媒體。Daniel Scocco(2009)則認為社會化媒體是各種形式的用戶生成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 簡稱UGC),以及使人們在線交流和分享的網站或應用程序的集合。 同年,Ron Jones(2009)提出社會化媒體是這樣一個類比的在線媒體,人們在這一類在線媒體上談話、參與、分享、交際和標記。此后,Susan Ward(2010)給出了自己的定義:社會化媒體是一種促進溝通的在線媒體,這一點正與傳統媒體相反,傳統媒體提供內容,但是不允許讀者、觀眾、聽眾參與內容的創建與發展。同年,Andreas Kaplan 和 Michael Haenlein(2010)對社會化媒體的定義是“一組基于互聯網的應用,這些應用建立在Web 2.0(內容的創造和交流來自用戶產生的內容)的理念和技術基礎之上”。

      除此之外,國內有學者從信息科學領域、情報學視角和傳播學領域對社交媒體的定義進行了總結:在信息科學領域,研究者使用該概念對由社會性網絡服務帶來的新型網絡信息交流空間進行集合性表述;從情報學視角來看,是個體信息空間與公共信息空間互涉的產物;在傳播學領域,則始于對博客這種“自媒?w”現象的觀察與思考(王曉光,2008)。

      社交媒體的特點

      社交媒體并無確切的翻譯與釋義,基于以上觀點,可以將社交媒體簡單定義為建立在互聯網技術,特別是web2.0的基礎之上的互動社區,是一種用以社交的便捷的途徑。它賦予了每個人創造并傳播內容的能力,并具有著這樣一些特征:以對話的形式溝通,而不是獨白;參與者是個人,而不是組織;誠實與透明是核心價值;引導人們主動獲取,而不是推給他們;分布式結構,而不是集中式(Dion Hinchcliffe,2007)。

      像新浪微博、微信、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體廣泛地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尤其年輕人的生活圈子,更一秒也離不開它們。

      大學生對新媒體有著天然的接受力和較強的使用能力,因此大學生逐漸成為社交媒體中活躍的主角。對智能手機的超前適應性也使得他們比其他群體在網絡社交中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社交媒體的興起改變了大學生們傳統的交往方式,在社交網站中大學生通過對個人主頁的管理,進行“選擇性暴露”和“自我印象塑造”,創建了一個網絡中的“擬態的自我”。大學生們通過“擬態的我”與“擬態的他”彼此認知、互動并帶來心理需求的滿足。然而“擬態的自我”并不等于真實的自我,“社交媒體依賴癥”引發的自戀自憐、孤獨寂寞、愛慕虛榮、焦慮不安的現象頻發。這已成為關注大學生群體健康成長道路上不得不正視的問題。雖然這些社交媒體為生活帶來許多便利,但也漸漸地影響了我們的心理健康,特別是面簿,對人們的幸福感有負面的影響。

      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曾找來一批年輕人做測試,經過連續兩個星期觀察他們使用面簿的狀況,發現使用頻率高的人對生活的不滿情緒也高。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會覺得自己人生糟糕透頂。

      根據調查顯示,社交媒體常見的一個現象,就是“時時對比”,說的是人們在瀏覽了親友或他人在社交媒體的生活動態后,而無時無刻不在比較自身現狀和理想狀況的行為,一旦發現與自身的真實生活成了強烈對比后,就產生了羨慕,或衍生成了自卑的心理,導致與親友疏遠。情況嚴重的話,甚至可能患上憂郁癥。

      此外,有些人“時時對比”的情況下,在社交媒體上塑造一個虛擬的人格,就是只表現生活最好的部分,抑或虛造假象的生活,久而久之,則會使心理產生不安、煩躁等。

      Instagra 英國皇家公共衛生協會下屬的青年健康運動組織YHM,最近分析了該國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的情況和其心理健康的數據,并抽取了 1500 名英國 14 歲至 24 歲青年對 YouTube 、 Twitter 、 Snapchat 、 Instagram 和 Facebook 這 5 個社交媒體打分。在英國,超過 9 成的青少年都會上社交網站,是所有年齡段人群中使用社交媒體比例最高的,與此同時,青少年患有焦慮癥或憂郁癥的比率近 25 年來上升了 70 % ,有近 7 成的青少年稱,在社交媒體上遭遇過網絡暴力。評分結果顯示, YouTube是這些平臺中對心理健康影響最積極的平臺, Twitter 和 Facebook 位居第二和第三, Snapchat 則排在第四位,而 Instagram則位列第五位,即對年輕人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最大。具體原因可能是,以圖片為主的社交平臺Instagram 和 Snapchat ,容易讓青年人對自己的形象和體型產生焦慮和厭倦等負面情緒。

      在報告中,YHM對社交媒體施加給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做了具體闡釋。比如其會增加其焦慮癥和憂郁癥的患病率。每六位年輕人中就有一位稱自己時常會對生活感到焦慮不安,而全英國有 8 萬兒童及青少年患有嚴重的憂郁癥。該組織研究人員發現,每天使用社交媒體兩個小時以上與青少年糟糕的自我評價或是精神狀態有很強的關聯性,這種現象被稱為“Facebook 憂郁癥”。YHM 還認為,社交平臺上的身材形象很容易給青少年,特別是女孩帶來負面影響。在調查中,近 9 成的青春期女孩表示對自己的身材不滿意。研究顯示,處于青春期或 20 歲左右的年輕女性在瀏覽了一段時間的 Facebook 后,在身材和形象管理方面明顯比沒有瀏覽的人更加焦慮。

      社交媒體另一主要負面影響是網絡暴力。 SnapChat 和 WhatsApp 等即時通訊工具的出現,讓網絡暴力的言論和圖像得以迅速傳播。而在 Facebook上,青少年被霸凌的概率是其他社交媒體的兩倍。雖然每個社交平臺都有反對網絡暴力的相應政策,但 Bullying UK 的調查數據顯示,超過 9 成的年輕人表示,當網絡暴力發生時,有關方面并沒有采取任何行動。此外,社交媒體還會引起青少年因焦慮而失眠,以及出現缺少自尊、害怕落單等消極心理狀態。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社交媒體對青少年健康也有一些潛在的積極影響。它們可以幫助青少年了解他人保持健康的經驗、專業的健康知識,建立、維護和鞏固人際關系,還能成為青少年尋求情緒支持和社群構建的途徑。調查數據顯示,近 7 成青少年在情緒低落或者感到痛苦時從社交媒體上得到過幫助。社交媒體還為青少年提供了自我表達和自我認同的重要方式,這對其個人成長十分重要。

      社交媒體依賴帶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早在1922 年,著名政治評論家沃爾特?李普曼在其《公眾輿論》一書中就提出了“擬態環境”的概念。而在如今的社交媒體時代,媒介影響的不僅是人們對外部社會環境的認知,更包括對作為社會主體的人自身的認知。網絡社交時代人們通過主宰自己的社交媒體展示頁面(QQ 空間、微信朋友圈、微博主頁等) 創造出了“另一個自我”,雖然這一自我是在現實的社會關系基礎上,并且也會或多或少地包含自己的真實信息,但“網絡中的自我”無法等同于現實中的自我,社交媒體中通過各種展示頁面呈現的自我是每個個體經過自己的信息過濾之后呈現出來的“擬態的自我”。比如女生都會選擇漂亮的照片放到自己的社交媒體相冊中,每個人都傾向于把好的、完美的一面展現給社交網絡中的觀眾,有意識地隱藏不完美的一面。基于社交媒體中的“擬態的自我”和現實生活中“真實的自我”之間的關聯和矛盾之處,筆者試圖分析社交媒體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帶來的負面影響。

      1. 自我意識的膨脹

      “擬態的自我”是基于“真實的自我”之上的自我生產和自我更新,社交網絡的發展給了普通大眾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是青春洋溢的大學生們天然的舞臺。在社交網站上,年輕人樂于將生活細節等展示在他人面前。在前文的經常使用社交媒體的哪些功能的調查中,有79% 的同學選擇會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生活點滴,在與被調查的大學生們聊天的過程中筆者注意到,有不少人會將諸如今天午餐吃了什么、哪條街新開了一家好喝的奶茶店這種生活瑣事到自己的社交媒體主頁中; 很多人在吃飯、逛街之前都要先拍張照發到社交網站上,并且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這種習慣并不是無害的,因為過分地自我展示會進一步膨脹其自我意識,在某某餐廳吃頓飯就一定要廣而告之,以期得到粉絲和好友的關注,不斷更新有關自我的信息,高轉發率和高評論率是他們所期望看到的。吸引眼球的指數成為自我肯定的因素,因而的內容越來越傾向于獵奇性、低俗化。日積月累的自我暴露,使大學生們的自我意識在社交媒體的使用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過度膨脹。虛榮、自負、傲慢等性格的弱點被放大,這使得大學生的室友關系變得不那么融洽,近幾年在大學校園頻頻出現的室友之間由于一點兒小矛盾而最后釀成大悲劇的例子比比皆是。“90 后”本來就是極具自我意識的一代,社交媒體更是膨脹了他們的自我意識,謙虛謹慎的良好品格卻越來越被弱化。

      3. 社交媒體催生了焦慮心理

      社交媒體的定義及特征范文第2篇

      關鍵詞 媒體 群眾體育 作用

      一、新媒體與群眾體育運動

      (一)新媒體的作用

      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的內涵和外延都隨著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在不斷變化。目前傳播學者普遍認同的新媒體的定義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新媒體也被稱為“第五媒體”,具有交互性、跨時空性、主動性、個性化、移動化等特征,這些特征改變了人們以往接受、傳播信息的方式,使傳統媒體受到了巨大的挑戰。但傳統媒體的品牌、內容和受眾等優勢也決定了新媒體并不能一統天下。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界限并非涇渭分明,媒介融合已是大勢所趨,成為構架媒介化社會的核心力量之一,對比傳統媒體來說,網絡社交媒體的互動性、個性化、即時性、智能化的特點促使受眾對它日加青睞,從而也加劇了大眾對它的依賴。社交媒體作為媒體的一種,能夠通過加強宣傳工作,督促政府各職能部門,提高其對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視,并結合自身的特點,形成全民健身的輿論導向。促使政府有關部門更好地發揮職能,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提高群眾的參與率,使全民健身運動落到實處。

      置于新媒介環境下,信息傳播的途徑及方式趨于多元化,各類媒體取長補短,形成了一種相輔相依的互動關系,實現了不同介質資訊的傳播和共享,重塑了時間、空間和人類的時空感知。可以說,報紙、電視、網絡媒體之間已經是互為“媒介的媒介”。正如布羅爾特和格魯辛所言,“媒介的每一個行動依賴于其他媒介的行動;媒介不斷地對其他媒介進行評判、復制和取代,這個過程是媒介所必需的時間和空間消失了,這預告著由書本文化培育的具有個人意識的世界被“所有人都與其他人緊密相連”的世界取代。人們棲息在一個相互交疊的信息社會,沒有文化等級,也沒有社會分工。媒介技術的演變正在從根本上改變著人類社會的面貌。社交型媒體的出現,開拓了一種全新的傳播方式。其獨特的“節點―廣播”傳播模式,讓人際傳播找到了和大眾傳播的結合點。受眾以“短消息”的形式記錄與分享觀點,新鮮事,其基于真實的好友身份進行信息傳遞,定向傳播效果顯著、反饋及時。

      (二)新媒體與群眾體育發展的相互作用

      1.提供信息與熱點話題,使社交媒體獲得社會效益與影響力

      社交媒體在逐漸影響著全民健身運動的發展,而全民健身運動也可以給社交媒體提供源源不斷地信息資源和熱點壞,從而增加社交媒體的用戶數量和使用依賴度,提高社交媒體的影響力,形成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格局。全民健身中各種各樣的活動形式和內容,豐富了社交媒體的報道資源和內容,同時也促進了宣傳形式的創新,并以此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從而促進社交媒體的進一步發展。目前,體育新聞報道在我國傳媒領域中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發展比較充分,受眾關注度高、傳播效益好,新聞媒體對體育報道青睞有加。體育節目的觀賞性、參與性、娛樂性、刺激性是媒體報道的素材必不可少。隨著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全民健身戰略地位的不斷上升,運動健身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熱點話題。特別是關于重大體育賽事、科學鍛煉及全民健身運動的報道,更成為媒體競相追逐的對象,而體育報道也會因全民健身活動的精彩而精彩。

      2.擴展社交媒體的多樣化贏利空間

      體育在社交網絡中有著龐大且日漸增長的的用戶群體,他們有著對運動、健身共同的興趣與熱愛。這就在社交媒體固有的交往互動特性基礎上,無形中逐步生成了一個潛在的體育健身消費群體,其中蘊含著一個廣闊的體育消費市場與多樣化的體育產業開發的可行性。比如,社交媒體網站主頁中時常出現的廣告內容、微博平臺上常見的營銷策略,社交媒體也應當進一步將這一潛在的市場與體育產業的構建相結合,在體育信息的中積極的滲透相關體育產業的內容,促進全民健身成為我國體育產業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結語

      新媒體視域下的體育傳播呈現了新的特點:多媒體聯動;超真實性表達;泛娛樂化呈現;類媒介事件集聚;交互性增強等。這些特征是對先前媒介事件理論和實踐的豐富,對我們研究體育賽事和媒介生態提供了一種新的觀察視角和理論框架。新媒體時代體育媒介事件的傳播特征其實也是新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特征的反映,我們有必要理清當今體育媒介事件演變和運作的過程,明晰媒介事件對當代體育和媒介生態產生的巨大影響,從一種新的媒介視角和思維方式來研究信息時代的體育傳播,促進體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根紅.論體育媒介事件與城市文化塑造[J].現代視聽.

      社交媒體的定義及特征范文第3篇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機遇;挑戰;對策

      [中圖分類號]F470 [文獻標識碼]B

      一、引言

      2016年3月5日,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促進移動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發展,要大力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等等。由此可見,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已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另外,易觀智庫產業數據庫的《中國移動互聯網市場季度監測報告》顯示,截至2們5年底,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達到8億人左右,在此背景下,移動營銷成為企業推廣的重要渠道,在開展過互聯網營銷的企業中,35.5%的企業通過移動互聯網進行了營銷推廣。移動互聯網塑造了全新的社會生活形態,潛移默化的改變著移動網民的日常生活以及企業的經營方式,移動互聯網時代全面到來。

      相對于傳統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企業競爭環境發生了更大的改變,如移動互聯網思維開始廣泛滲透到企業的商業模式、營銷渠道、供應鏈、物流等環節;消費者行為向個性化發展,與企業之間的互動性變強,移動端購物習慣形成等,這些改變使得傳統企業必須進行轉型升級。那么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企業轉型電子商務與傳統互聯網時代有哪些差異?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有哪些?對于這些問題的研究,將有助于傳統企業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更好地進行電子商務轉型和升級。

      二、移動互聯網的基本概念

      (一)移動互聯網定義

      國內針對移動互聯網的研究已有很多,但對于移動互聯網的定義還未達成共識,通過文獻查閱,本文對幾種有代表性的移動互聯網定義進行闡述。

      百度百科指出,移動互聯網就是將移動通信和互聯網二者結合起來,是互聯網平臺、技術、商業模式、應用與移動通信技術結合并實踐的活動總稱;MBA智庫百科指出,移動互聯網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移動互聯網是指用戶可以使用手機、筆記本等移動終端通過協議接入互聯網,狹義的移動互聯網則是指用戶使用手機終端通過無線通信的方式訪問采用WAP的網站浙江大學電子服務研究中心、阿里巴巴商學院工程中心認為,移動互聯網是一種新型的業務模式,該模式是以各種移動終端和各種移動網絡作為網絡接入基礎,從而實現傳統移動通信、傳統互聯網、各種融合創新服務等功能目。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一個參考性的定義移動互聯網是通過各種移動終端,利用各種移動網絡,將商家、企業等各類組織與用戶連接起來,從而為用戶提供購物、娛樂、咨詢等各類內容的一種創新服務模式。

      (二)移動互聯網的特征

      移動互聯網一方面延續了傳統互聯網的特征,另一方面也產生了一些新的特征,從而影響了傳統企業現有業務的發展和商業模式構建。本文認為移動互聯網主要有以下六個特征,如圖1所示。

      1.終端移動性。移動互聯網是通過手機、PDA或其他移動終端,通過各種移動網絡進行數據交換的,相對于傳統互聯網設備,這些終端都具備可移動性,便于用戶隨身攜帶和隨時使用,用戶可以在移動的狀態下接入和使用移動互聯網服務。

      2.業務及時性。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商家和企業都開發了適合移動終端傳播的服務和內容,因此用戶可以隨時隨地利用移動終端去及時獲取商家和企業提供的各類服務和內容,比如在線購物、在線娛樂、在線訂機票等。

      3.操作簡便性。由于移動互聯網是使用移動終端去獲取各類服務和內容,主要有手機、PDA等設備,這些移動終端的屏幕要比個人電腦小很多,受此限制,眾多商家和企業在提供服務和內容時,在保證服務和內容質量的同時,要把網站界面設計的更加簡潔,讓用戶操作起來更加簡便,響應的時間要更短,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用戶對移動互聯網的使用體驗。

      4.服務位置性。由于移動終端具有定位功能,移動互聯網可以提供基于位置的服務(Location Based Services,LBS),該服務可以與搜索、分享、電子商務等多個傳統互聯網服務有效融合,并顯著提升這些服務的質量,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目前LBS服務主要用于周邊興趣點的評價和推薦、周邊人群的社交推薦、周邊商品售賣信息推送等本地化服務。

      5.營銷社交性。隨著移動互聯網和社會化媒體的興起,越來越多的用戶使用移動終端進行社交活動,商家和企業也越來越青睞利用移動互聯網開展社會化媒體營銷,也可稱之為移動社交營銷,就是利用移動終端,將用戶與社交有效結合起來的一種新型營銷模式。

      6.用戶個人性。一般來說,傳統互聯網的終端都是家庭、公司、網吧的電腦,這類終端的共享性比較高,互聯網服務商無法通過終端直接追溯到是誰在使用以及使用者的特征如何。而移動互聯網的終端設備基本上是供一個人使用的,具有較強的個人性,用戶在使用移動互聯網服務的時候,一方面服務器端可以檢測出用戶的手機號,將此作為用戶的賬號予以登錄,直接提供業務.另一方面也可以分析用戶的消費行為、消費特征、所在位置等信息,從而可以為用戶提供更為精準的個性化服務。

      三、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企業轉型電子商務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面臨的機遇

      1.用戶及市場規模高速發展。易觀智庫產業數據庫于2015年底了《中國移動互聯網市場季度監測報告》,報告顯示,截止2015年底,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達到8億人左右,這得益于流量資費的持續下降以及46用戶的爆發式增長。另外,報告指出在2015年第3季度,我國移動互聯網市場規模達到8168.1億元人民幣,環比增長23.4%,同比增長123.5%。隨著用戶移動消費習慣的養成以及商業模式的成熟,易觀智庫預測未來幾年我國移動互聯網規模增長還將持續,預計2017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5790.7億元。

      2.移動網購成為未來電子商務主戰場。《中國移動互聯網市場季度監測報告》顯示,截至到2015年底,我國在整個移動互聯網市場規模中,移動購物占比64.2%,網上零售市場的“移動化”時代已正式到來。一方面是因為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上網費率的降低以及移動互聯網的方便性,使得越來越多的用戶通過移動端進行購物拐一方面是因為移動電商營銷成為電子商務企業競相發力的重點,如移動支付獨享優惠、移動首單包郵、移動注冊即獲減免特權等,大大推動了網購消費者向移動端遷移。2015年“雙十一”當天,阿里巴巴來自移動端的交易額占比達到70%,未來基于移動端的網絡購物將成主力。

      3.傳播成本變得更加低廉。相對于傳統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用戶不需要擁有計算機,只需要擁有價格更低的智能手機等其他移動終端就可以了。用戶通過智能手機就可以下載第三方電商平臺、微信、微博等客戶端,通過這些客戶端,用戶就可以很方便地進行購物、娛樂、瀏覽網頁等活動,而且覆蓋的人群更多,從性價比角度看,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傳播方式比基于PC的傳統互聯網時代的傳播方式成本更低、效果更好。

      4.口碑傳播變得更加迅速。隨著微信、微博等社會化媒體的出現,越來越多的人們每天都會花很多時間在社會化媒體上瀏覽、評論、轉發各類服務和內容,這給商家和企業傳播品牌奠定了一個很大的用戶基礎。另外,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可以通過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在路上、車上、工作的間隙等碎片化的時間進行社交行為,這些都使得口碑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傳播的更加迅速。

      (二)面臨的挑戰

      1.移動互聯網盈利模式存在局限。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創業者紛紛進入了這一領域,這也為移動互聯網吸引了大量投資者的關注,為自身發展引入了大量的資金。從表面上看,移動互聯網這一新興行業發展速度快、創業機會多、商業模式不斷創新、盈利空間巨大、發展前景很好,但實質上,大多數的移動互聯網應用并沒有實現大規模的盈利,絕大部分商家和企業仍處于投資階段,根本沒有盈利。因此,從目前發展情況來看,移動互聯網的創新應用及其商業模式還需要不斷地探索。

      2.移動應用和服務創新力不足。雖然我國移動互聯網的用戶及市場規模都在高速發展,但仔細縱觀目前市場上出現的移動應用和服務,不難發現其中重量級的原創應用和服務少之又少。不少商家和企業都是看見國外出現了一種新的應用或新的服務,反響效果很好,然后就開始復制和模仿,并不能很好地適合國人的需求,如果僅僅是依靠復制和模仿國外產品來發展移動互聯網,那么對于整個移動互聯網行業來說,不是推動而是阻礙其發展。

      3.用戶意見的影響力得到大大提高。移動互聯網時代,社群的力量讓用戶意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如果商家、企業的產品或者服務做得好,超出用戶的預期,即使一分錢廣告不投放,消費者也愿意在各類社會化媒體平臺上去為商家和企業進行傳播,從而為商家和企業創造口碑。但如果商家、企業的產品或服務沒有做好,達不到用戶的預期,甚至給用戶帶來了損失或傷害,那么針對商家、企業的負面評論將會在短時間覆蓋主流的社會化媒體平臺,負面影響的傳播速度和范圍會比正面影響傳播的更快、更廣,這對于商家、企業的長久穩定發展將是致命一擊。

      四、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企業轉型電子商務對策建議

      (一)重視移動互聯網技術及商業模式創新

      創新是企業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移動互聯網時代,企業創新的核心內容包括兩個方面:技術創業和商業模式創新。對于技術創新,由于移動互聯網是一個技術密集型的產業,只有不斷的進行技術創新,才能不斷滿足用戶的需求和適應社會的發展,才能進一步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對于商業模式創新,由于目前的移動互聯網發展還不成熟,大部分企業還沒有尋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盈利模式,因此,企業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商業模式的創新,尋求一條穩健發展的盈利模式。

      (二)加強社會化媒體平臺的管理

      移動互聯網時代,由于社會化媒體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注重口碑傳播,而社會化媒體強調用戶參與,鼓勵人們發表、評論、反饋和分享。因此企業在移動營銷過程中,需要加強對社會化媒體的管理。對于正面信息,企業需要加以引導,以便讓更多的用戶知道,達到口碑傳播的目的,對于負面信息,企業需要做的不是刪除,而是積極與用戶溝通,讓用戶滿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社會化媒體的作用。

      (三)注重用戶個人信息和隱私的保護

      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的個人信息和隱私一旦被泄露,將會極大地影響用戶對移動互聯網的使用,從而影響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強對移動互聯網的監管,比如督促企業做好相應保護工作加強對移動互聯網安全的宣傳,提高用戶自我保護的意識.通過相應法律法規來保護用戶權益等;另一方面企業需要不斷的技術創新,以便通過技術手段來保障用戶個人信息和隱私的安全。

      社交媒體的定義及特征范文第4篇

      關鍵詞:信息老化;網絡信息;社會化媒體

      中圖分類號:G3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7)06-0258-02

      社化媒體來源于英文“Social Media”一詞,2007年最早出現在一本叫做《CWhat is Social Media》的書中,作者AntonyMayfield給出了簡介性的定義;社會化媒體是一種給予用戶極大參與空間的新型在線媒體。該定義強調社會化媒體的用戶參與性,指出了社會化媒體的核心,具有參與、公開、交流、對話、社區化、連通性的特征。

      1以用戶研究為重點的社會化媒體研究

      社會化媒體研究可以大體分為對社會化媒體自身的研究及社會化媒體在各學科領域的應用研究。對社會化媒體自身的研究包括用戶研究、技術基礎研究和信任與風險研究。關于用戶的研究主要從用戶關系、用戶行為、用戶自身特點等角度出發。技術基礎研究可以分為推薦系統研究、技術接受研究、標簽系統研究等。隱私、信任與風險的研究也是社會化媒體研究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包括隱私保護和信任危機研究。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決,社會化媒體就會失去其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保障。

      用戶行為的研究涉及行為預測和行動研究等。用戶自身特點研究是指對用戶性別、性別差異、用戶動機、用戶態度、用戶忠誠度和用戶黏性等方面的探索。例如:Brandtzaeg和Heim對1200個社交網絡用戶進行研究,發現用戶使用社交網絡存在很多種動機,最大的動機是認識新朋友,其次是與好友保持聯系,最后才是一般性的社會交往。用戶之間的社交關系的相關研究最早出現在2008年,2009年開始出現具體關系類型的研究,2011年,出現了對用戶關系更為細致的研究,比如對關系強度和關系類型的研究用戶行為研究。

      在各學科領域內的應用研究可以大致分為行為學、社會學、傳播學、信息科學、情報學等領域學科。在這些領域的研究主要趨于細化,與各領域、應用密切結合,并出現了多視角跨學科的研究。在眾多的社會化媒體研究中,信息老化的研究并不顯眼,因此從信息計量學的角度出發對社會化媒體進行跨學科信息老化研究,可以滿足人們在不同場景下的應用訴求,其成果才更具現實意義,社會化媒體才能更具有生命力。

      2社會化媒體預測性研究

      國外對社會化媒體的信息老化研究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大多研究的標準不一,結果也有誤差,研究的目的也大多數是商業性質的。學術界對于該方面的研究還是比較少。

      2010年,H Kwak等人認為:當一個熱門話題在24小時之內沒有相關的推文時,該話題失效。活躍期大多數為一個,且時間不長。他們認為一個熱門話題不會永遠熱門下去,但是當它衰退之后仍有可能回歸熱潮。通過數據統計及分析,他們發現:73%的熱門話題有單一的活躍期;活躍期絕大多數為一周或以內。50%的轉發在1個小時之內,75%的轉發在1天之內。

      他們的研究還證明活躍期與話題類型有關。H Kwak等人把熱門話題歸為4個類別,發現每個類別都有自己的興衰模式。Twitter用戶更傾向于討論來自于頭條新聞的話題。這些話題的活躍期比較多。但是活躍期較長的是比較持久的話題:如有關體育隊伍的話題、有關品牌的話題。

      PageLever收集來自5個主頁的20個狀態更新。這些主頁均有超過200萬名粉絲。通過3中不同度量,Impression,Like,Comment做出折線圖。當線趨向平緩時,就代表這個Post已經不在News Feed中出現了。

      研究結果發現,對于這5個十分受歡迎的主頁,他們在Facebook News Feed上Post的平均壽命粗略估計為22小時51分。這些Post的壽命區間很大,10-50小時均有。同時,研究者認為使用“Like(點贊)”作為測量Post壽命是一個比較好的參考對象。

      Faceb00k Post的生命周期也與主頁的影響力或是受歡迎程度有關。同時,根據Sotrender對英國范圍內Facebook的研究,FacebookPost的壽命由于Timdine(時間軸)這個新功能的出現而延長了。

      3不同平臺的對比研究

      社會化媒體包括博客、wild、微博、論壇、社交網絡、RSS,不同平臺的信息老化規律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

      Leskovec通過對模因的追蹤分析表明,博客作為一種社會化媒體,對事件報道的峰值通常比西方傳統主流媒體晚2.5小時左右。傳統媒體對事件的報道量或關注度在達到峰值前緩慢增長,之后則迅速降低;而社會媒體增長相對較慢但持續性較高。此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博客,但其方法對微博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參考作用。研究結果還表明Twitter與Google Trend內容的新舊情況的比較也與上述結論相吻合,即社會化媒體對事件的持續度較高,傳統網絡媒體則實效性更強。

      EdgeRank的研究者收集并調查了超過500個Facebook主頁和超過30000條Post,以Facebook中的News Feed欄中的Post為分析對象。該項研究發現,Post的平均壽命約為3小時。最長可以達到10小時,最短可以達到15分鐘。出現這種差異,是因為EdgeRank分數較高的頁面所發表的Post會在News Feed上停留更長時間,從而可以有更多機會收到關注(分享,評論,贊),從而延長了它的壽命。

      馬費城和高靜以美味書簽網站為例進行實證研究,得出書簽信息的半衰期是557天;五大類域名半衰期長短排序為.com

      4研究方法以個案分析為主

      國內關于社會化媒體的研究主題和角度集中于企業營銷模式、廣告價值、傳播機制、教育媒體等的行業應用以及中整體的信息網絡結構、用戶關系、節點影響力、交流網絡等,研究方法限于個案分析、描述研究,關于社會媒體信息老化及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較少、略顯單薄。

      袁毅認為信息傳播的面積、傳播鏈長、傳播的速度及傳播的生命周期取決于事件本身、微博客空間內外的干擾因素、傳播的節點以及節點的合理布局幾個方面。他的研究也驗證了強勢節點與信息傳播的影響力具有正相關性,即強勢節點出現越早,信息傳播影響力越大。

      朱夢嫻以delicious網站一天中更新的80 622條書簽為研究對象,根據用戶標注的標簽進行內容分類,測度其被引半衰期并進行比較分析,驗證了不同內容網絡信息資源半衰期不同:社會和生活類網頁的半衰期較長,而以計算機技術和娛樂的相關網頁半衰期較短。最后,提出了此研究在網絡廣告和挖掘網頁價值中的應用。

      5小結

      從以上眾多研究中可以看出,宏觀上看,國內外對社會化媒體的信息老化研究都不多,而且其研究目的商業味較濃,學術研究單薄,還處于起步階段。

      社交媒體的定義及特征范文第5篇

      關鍵詞社交網絡;信息傳播;傳染病模型

      1社交網絡概述

      隨著互聯網技術、空間數據庫、通訊設備等的不斷發展,社交網絡正在迅猛發展。社交網絡正在以各種各樣的形式服務于人們的社交,比如,有以交友為目的社交網絡新浪微博、Facebook,有以分享地理位置為目的的社交網絡Foursquare,有以分享圖片為目的的社交網絡Flickr。通常,我們把大量用戶可以通過文本、聲音、圖片等各種形式的服務進行交流的虛擬網絡平臺稱為社交網絡[2]。為信息交流與分享提供了新途徑的社交網絡,成為人們日常交流的重要平臺,但是由于社交網絡平臺門檻較低,也導致社交網絡中用戶層次良莠不齊。一些不法分子謠言、傳播不良信息,催生了網絡虛擬世界犯罪行為,尤其是對沒有甄別判斷能力的青少年來說危害是特別大的。因此,深入分析社交網站中危害信息傳播,掌握不良信息傳播內在規律,顯得非常重要。如果我們掌握了其傳播規律,我們就可以采取相關策略控制危害信息傳播。本文將從社交網絡傳播相關理論出發,初步研究探索社交網絡信息傳播模式。

      2社交網絡傳播理論

      2.1六度分離理論和150法則社交網絡的理論基礎源于六度分隔理論和150法則。在1967年,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StanleyMilgram首先提出了“六度分隔”理論。此理論闡述了在人們日常交往過程中,任何兩個相互不認識的人都可以通過“朋友的朋友”這種模式建立聯系。但是,六度分隔理論僅僅強調了任意兩人之間建立社交關系的必然性,并沒有進一步定量這種關系的強弱。然而,在現實社交和虛擬社區中關系強弱的區分都是真實存在的[4]。因此,英國牛津大學人類學家羅賓•鄧巴通過實驗進一步提出了“150法則”,即在社會群體中,每個個體擁有穩定社會交往關系的人數一般不會超過150人。2.2自組織理論“自組織”指的是一個系統在內部某種機制驅使下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有序到高級有序演化和發展的過程[5]。當前,互聯網環境下自組織的一個分支——互聯網自組織,具備以下條件:互聯網成員通過互聯網進行互動,成員之間的關系也是被互聯網影響的;組織的形成和運作沒有外界指令的介入是互聯網自組織的前提;組織結構和互動關系日趨復雜是互聯網自組織的必需動態條件[6]。

      3社交網絡信息傳播特征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傳播指的是在人際交往中人們之間傳遞信息、想法、情感或與此有關的交流活動,人們通過傳播保持著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7]。本文研究的社交網絡信息傳播也屬于這一定義的范疇。因此,社交網絡信息傳播同樣也存在著三大因素:信源(即傳播者),指的是信息者或發送者;訊息(即信息),指的是傳播者或發送的內容;信宿(即受眾者),信息的接收者。但是,社交網絡信息傳播渠道和傳統媒體的傳播渠道是不同的。快速發展且大量普及的各種形態的社交網絡,如新浪微博、Facebook等,成為當前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之一。網絡中的信息傳播有以下特點:1)信息傳播者更加層次化:社交網絡的廣泛普及導致其具有很強的草根特性,并且與多種形態的商業形式共存[8]。“網紅”是這些商業性中最主要的形式存在,并且一般為輿論的主導者。與“網紅”恰恰相反,草根用戶往往是輿論導向的被動接收者。2)社交工具的便捷化:人們可以通過更加便捷的方式(如Web網頁、客戶端、手機短信、手機上網、電子郵件等)隨時隨地“玩轉”微博,關注熱門信息。3)即時性:社交網絡信息傳播速度非常快,人們可以在家中知世界。4)信息傳播形式多樣化:現在信息的傳播可以通過多樣的手段(如文本、圖像、動畫、視頻、音頻等)進行傳播。5)信息傳播信道多元化:社交網絡整合信息的渠道也非常多樣(如PC客戶端、移動客戶端、online更新、手機短信、Facebook、Twitter以及通過輸入法更換進行微博更新等)[9]。

      4社交網絡信息傳播探究

      4.1社交網絡信息傳播模式在社交網絡中,不同用戶之間的信息傳播是以用戶之間的社交關系為基礎的。社交網絡以真實存在的用戶朋友關系為基石,考慮六度理論、自組織理論、150法則等,不斷地擴展延伸網絡中每個用戶個體的社交范圍,進而形成一個大規模的社會化網絡,最后搭建成一個具有新特性的信息傳播平臺。基于前面章節分析,從傳播學定義來看,社交網絡信息傳播過程中的信源與信宿、傳播信息、傳播范圍、傳播媒介、傳播方式等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本文考慮上述各要素研究了社交網絡信息傳播模式,但是本文重點是建模社交網絡信息傳播。4.2社交網絡信息傳播模式建模社交網絡中不同用戶之間信息傳播過程和現實生活中的傳染病感染過程非常類似,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感染上某種傳染病之后,與這個人相關的人被感染或不被感染這種傳染病的概率[1,3]。當前,SI、SIS、SIR、SIRS是比較典型4個傳染病模型,其中,S(susceptible)代表易感染狀態,I(infected)代表已感染狀態,R(recovered)代表恢復或康復狀態。社交網絡作為信息傳播的平臺,人們日常可以在該平臺上進行信息的傳遞與交流。在社交網絡中,假設當源節點發送或分享一條消息,朋友們在不同時刻看到該消息,對消息感興趣的人會以一定的概率對信息進行轉發。本文以用戶的信息內容(比如用戶微博上提到的興趣話題)、轉發的內容作為信息依據(比如分享的標簽),將信息內容進行整合,提煉出重要的特征——用戶興趣,進一步生成用戶興趣向量矩陣F,再將矩陣F映射到傳統的VSM模型中[10],得出不同用戶之間的興趣特征距離,計算公式如下:通過公式(1)(2),我們可以計算出兩個用戶之間的興趣相似性,值越大,代表了兩個用戶之間所關注和分享的內容越接近。進一步,基于傳統的SEIR模型,我們提出一種基于用戶興趣的改進的SEIR模型(如圖1所示)。這里,1)代表社交網絡中的傳播用戶消息之后,易感染用戶節點因為接觸傳播用戶節點且獲知信息,并以概率轉化為潛伏節點;2)代表易感染用戶節點覺得接受的信息不具備傳遞價值,不傳遞該消息,從而以概率成為免疫節點;3)代表用戶節點收到信息,但是不傳遞信息,以概率成為免疫節點,結束信息傳遞;4)代表用戶節點收到信息,覺得信息具有傳播價值,從而以概率變為傳播節點,傳播信息;5)代表用戶節點以概率轉化為免疫節點。假定社交網絡中某一用戶的好友總數量為N,一段時間內,任何時候的總用戶量是保持不變的。在t時刻,易感染狀態、潛伏狀態、傳播狀態、免疫狀態的節點數分別用S(t)、E(t)、I(t)、R(t)來表示。在圖1所示模型中,假設S(t)在時刻t處連續、可導。在單位時間內,假設有S(t)個節點接收鄰居節點所傳播的信息,S(t)有個節點接收不到鄰居節點所傳遞的信息,其中,代表信息價值,在本文中代表了傳播信息對于用戶的重要度,其取值范圍為[0,1],取值越大,其信息重要度就越大。n代表同一時間段內同一條信息的出現次數,其值越大,說明信息的價值越高。綜上,基于用戶之間興趣和信息傳播機制,構建出基于傳染病模型改進的SEIR信息傳播模型。

      5結論

      本文針對社交網絡信息傳播這個研究熱點,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對社交網絡及其相關理論進行介紹,然后提出了一個信息傳播的模式,之后基于傳染病模型對信息傳播進行了建模。

      參考文獻

      [1]李洋,恒,劉挺.微博信息傳播預測研究綜述[J].軟件學報,2016,27(2):247-263.

      [2]ScottJ.Socialnetworkanalysis[M].Sage,2012.

      [3]朱海濤,趙捧未,秦春秀.一種改進的移動社交網絡SEIR信息傳播模型研究[J].情報科學,2016(3):92-97.

      [4]侯洋.社交媒體的傳播研究[D].重慶:重慶工商大學,2015.

      [5]于樹蘭.基于社交網絡的企業族群自組織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5.

      [6]楊元龍.互聯網自組織的組織結構及其傳播演化過程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

      [7]王磊.社交網絡中基于用戶動態交互機制的信息傳播模型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5.

      [8]賀巖.微博信息獲取與傳播模型研究[D].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2.

      [9]張志然.我國社交網站信息傳播特征、效果與策略[J].商,2016(10):217-218.

      毛茸茸bbw亚洲人| 亚洲爆乳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bt加勒比一区二区| 亚洲自偷自偷图片|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亚洲高清最新av网站| 亚洲精品国自产拍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无码av波多野按摩| 亚洲福利中文字幕在线网址|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 久久久久噜噜噜亚洲熟女综合 |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地址| 亚洲综合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mv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BD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九九综合| 亚洲香蕉久久一区二区| 亚洲1区1区3区4区产品乱码芒果 | 奇米影视亚洲春色| 亚洲精品国产美女久久久|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久久| 亚洲电影中文字幕| 亚洲性猛交xx乱| 亚洲AV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宾馆在线精品酒店 | 精品亚洲国产成AV人片传媒| 亚洲综合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ts人妖网站| 亚洲经典千人经典日产| 亚洲av手机在线观看| 91麻豆国产自产在线观看亚洲| 国产V亚洲V天堂A无码| 亚洲一区二区影院|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av野草社区|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中文亚洲AV片不卡在线观看 | 亚洲av午夜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字|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