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體育運動中的特殊體驗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體育運動 體育審美 研究
近年來,對體育與美的表現形式,已有了不少的探索研究,這無疑豐富了體育美學的內容。進一步研究體育運動的美,對于推動現代體育發展,提高體育運動的審美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體育運動與美水融
體育運動的美是借于人的自然實體來表現的。馬克思曾指出:“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狈▏囆g大師羅丹說:“自然界中沒有任何東西比人體更美?!鼻疤K聯的馬雅可夫斯基也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衣衫比健康的皮膚和發達的肌肉更美?!边@些觀點精辟地指出人體與健康美的關系。體育運動是以人體美的運動形式來表現和創造美的。如健美運動,當運動員在比賽時,根據音樂節奏把自己強健肌肉進行充分展現。他們那隆起的肌肉群,雕塑般的身軀,勻稱的線條,優美的造型無不是體育美的展現,不能不使人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幾乎任何一項體育項目都能展現人體的力量、速度、靈巧、耐力和青春活力,展現人類的形態美與心靈美。因此說體育運動與美水融。
二、體育運動與體育審美
體育運動是人們有計劃地向著一定的目標前進的創造過程。一方面,體育運動的目的是為了增進人的健康,發展人的個性;另一方面,體育運動可作觀賞,豐富人們的業余生活。觀賞體育比賽,本質上是一種審美活動。從認識觀看,它是一種感性和理性直接統一的直觀認識,它不借助抽象概念,而是在活動的直觀形式中演化到理性內容。它本質上具有一定的理性目的的社會功利價值。中國女排和田徑“馬家軍”取得的巨大成功,對促進我國體育運動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體育審美和藝術審美不同,體育運動美感建立在一種雙重的基礎上。首先與運動者運動時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關,其次則產生于經歷情感體驗與競賽過程中非常實際的感受。這是體育審美與藝術審美的顯著區別之處。體育觀眾是直接參與和傳播體育美的。觀賞者既是感受的主體,又是參與的客體。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觀眾都能獲得體育運動的美感。首先,觀賞者必須具備體育審美的意識和能力,即主體的意識能夠通過感知和客體發生交流,以引起心理的振奮和激勵;其次,觀賞者必備一定的運動能力,即對觀賞的運動項目的特點、結構、力量和幅度都有一定的體驗,才能對審美客體作出一種穩定不變的情感反應。
體育運動的直接目的是功利的,尤其是競技體育,它是以比賽取勝為目的,是和團體,民族和國家利益聯系在一起的。體育運動是運動員用身心體能這一特殊的物質和心理手段去戰勝對手。人類本身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必然要在運動中、在觀眾面前展現出來。人在運動中要擁有最大的空間,達到最高速度,顯示最大力量,是對人體極限的沖擊,是人的自我超越。人體始終按照平衡―不平衡―平衡這樣的法則運動著,從而達到一種和諧的境界,它給人和諧愉快的感覺。
三、體育美和藝術美的聯系
總的來說,體育美和藝術美沒有本質的差異,但是它們在美的創造方法和表現形式上,以及人在審美關系中所處的地位是有很大差異的。
藝術美是生活美的集中體現,它充分、強烈、典型地反映出生活的美丑。藝術美的創造不僅是在生活美的基礎上概括、加工、取舍提煉而成,而且融進作者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評價,塑造一些非現實性的藝術形象。而體育美卻不同。體育美的創造雖然也要遵循美的規律,其中也包含了教師(教練員)對自己的行為客體的一種審美態度,它和藝術創作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并不全是現實形象的反映,它的主要本質在于解決美的有機構成。也就是說它必須直接接受競技性的要求,并且現實性地尊重人體科學規律,研究如何花費最少的體力,使人的天賦體力、技能和運動速度發展到最高境界。體育美不僅有抽象概括,重要的是要有具體的形式。任何虛偽和過分夸張都構不成體育美。
人在藝術作品中和體育運動中所處的地位也是不同的,人在藝術作品中是被塑造、被表現的對象,而體育運動中人是表現的主體。前者作為間接美出現在審美關系中,成為審美對象,后者作為直接的形象進入審美關系中,成為審美對象。在體育運動中,人既是主體,又是對象;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既是表現的內容,又是表現的形式。文學藝術美需要一種無生命的物質(文字、聲音、色彩)作為藝術美的媒介,而體育美的媒介就是運動著的人體。文字藝術美側重于人們的審美想象,體育美則更重于人們審美感知。文學藝術美通過藝術媒介固定下來,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靜止性,而體育則表現在人體運動的全過程中,有著強烈而鮮明的個性感。因此說體育美是一種流動的美,動態的美。
四、體育美的欣賞
體育運動給人展現的是一個絢麗多姿美的藝術世界,它能使人們得到精神上的愉悅及美的享受。運動員在體育比賽中表現出的高超藝術,是體育運動中美的體現,它像一幅幅流動的畫面,給人美的享受。
當人們在觀看藝術體操比賽時,運動員做波浪動作時所表現出的柔動連綿特色;做轉體時表現出來的身體輕盈高飄;做平衡動作時表現出的穩健、優美給人以強烈美的感染。在觀看競技體操比賽中,運動員那穩健、準確、高難、優美的動作更給人以精彩、動人、魅力無窮的回味,使人進入夢幻般的境地。在觀看球類比賽時,球場上那快速多變的戰術,緊張激烈的爭奪,熟練默契的配合,更是迭起,精彩紛呈,把人帶入神話般的世界。更有跳高運動員的騰空飛越橫桿;帆船運動員博擊驚濤駭浪;擊劍運動員敏捷靈活的姿態;花樣滑冰運動員在冰上的千姿百態的舞姿;棋類運動員統帥千軍萬馬的氣概等。這些詩情畫意無不使人陶醉于體育美之中,激勵人們對體育美更高、更深的追求。
關鍵詞:生態世界觀;生態性;復合性需要
在綠色思潮的推動下,生物生態學也開始引進體育領域,人們開始用生態學的眼光來審視體育本身,發起了“綠色體育”“綠色奧運”等運動。人類一方面面臨著生態系統的外環境危機,另一方面也面臨著人類自身健康和道德情感的內環境危機。從人類生命的生態對體育進行審視,對體育的生命意蘊進行學理性的研究。
一、體育運動生成的生態性
馬克思的“自然向人生成”的生態世界觀揭示了人的生態生成性。體育的生態生成也正體現在這一過程中。在自然向人的生成過程中,體育運動不但是人類能量的開發和釋放,從根本上說,體育是通過人和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真正占有的過程,是人向自身、向社會人的“復歸過程”(馬克思語)。體育運動作為一種人類文化形態和現象的偉大意義和價值,在于同人類通過勞動改造和創造環境一樣,體育也改造和創造著環境——只是這一環境并非外在的自然環境,而是人類自我的個體生理、心理環境,乃至群體的生理、心理環境,體育在不斷地、永恒地創造和賦予這一環境新的意義和價值。正如馬克思所說:“任何一種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論猶太人的問題》)。體育運動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其價值就在于人自身的價值,即人的全面、自由、和諧的發展,是人的身心的完美展開和全面實現,是個體人格和社會人格的和諧與統一。
從生物進化論的觀點看,體育活動孕育于高等動物的嬉戲活動中,從它產生之日起就與人類的藝術創造等其它非物質生產活動一樣,乃是人類奔向“自由王國”、爭取實現人的最高價值——自由全面發展的一種直接行動。
二、體育運動的生命表現性和體驗性
體育的生命本質主要在實踐中展開。通過實踐,人的本質得以對象化,從而得到現實的表現。表現形式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公開展示和確證。但是,人的生命水平不只在于外在的表現,它還依憑于人對自己生命活動過程及其結果的內心體驗,這種體驗才是他對自己生命本質的價值和意義的真實感受。體育運動作為人的生命活動,不僅在運動中表現出人的本質,同時也使人從中得到樂趣和享受。運動行為通過身體技巧達到吸引的目的,借助肢體動作和復雜的運動形式來表現人的體力和體能,展示人的身體力量和形體美感,是對人的本質力量的公開展示。但這些外在的動作表現乃至單純的動作表現,都需要人的思想及貫穿在運動中的情緒,這些都蘊含著對生命的體驗——體驗自己的生命力量。
東西方體育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也顯示出體育對生命生態的這種追求。東方體育曾只求在內心體驗這種事實上的滿足,而西方體育卻只追求表現身體的力量和健美等外在表現形式。本世紀東西方體育的交流與融合,互補相待的動向,正是體育的表現性與體驗性互濟更生的體育生態關聯的表現。
三、體育生態分析的切入點——體育需要
需要是人類活動的直接出發點。對于人類體育活動來說,直接出發點則是體育需要。在人類形成初期,原始人就花費很大的精力從事體育性活動,如動作技能教育活動、醫療保健活動、祭祀中的競技活動等,這是因為他們有這方面的強烈需要。他們需要健體強身,需要宣泄情感,需要祈求神靈和祖先的保護。體育需要不僅有發生學上的生態根源,其具體內涵也受社會生態環境的制約,而且其本身還有特定的生態結構,在人的生態關聯中具有特殊的生態機制。
在人本生態觀看來,人類的體育活動是生命體本能的節律感應進行生態調節的生命活動形式發展起來的。通過體育活動的節律感應,人自身的生命節律得到激發和調節,同時也得到生命的體驗。這種本源性的生態需要,作為本能和直覺的存在,構成人的重要天性。經過漫長的發展歷程,這種調節作用一方面變成相對獨立的生活目的,另一方面又把它有意當作維護和優化生存質量的手段。最早的利用是在勞動和巫術活動中,后來逐步從中分離出來,體育需要也就從中凸現出來。
從生態構成上看,體育需要是一種復合性需要。這一需要的復合性突出體現在它同人類其他需要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上。人類其他領域的需要,如宗教、政治、經濟、道德、文化等需要借助體育活動形式得以滿足,這樣一來,體育需要內涵中就摻進了各種功利性的沖動和欲望。從一定意義上說,人類的體育史就是體育需要內涵的演變史。
體育運動的目的,除強身健體外,更以運動美的形式給人們展示絢麗多姿美的藝術世界,給人予美的陶醉,美的享受。關鍵詞
體育審美、體育美學、人體美、藝術美欣賞。
近年來,在體育學術論壇中,對體育本質美的特征及表現形式,已有了不少的探索研究,這無疑是豐富體育美學的內容。進一步研究體育運動的美,對于推動現代體育發展,提高體育運動的審美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本文就體育運動美進行探索。
一、體育運動與美水融
體育運動美是借于人的自然實體來表現的。馬克思曾指出“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法國著名藝術大師羅丹說:“自然界中沒有任何東西比人體更美”,蘇聯的馬雅可夫斯也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衣衫比健康的皮膚和發達的肌肉更美。這些觀點精辟地指出人體與健康美的關系。體育運動是以人體美的運動形式來表現和創造美的。如健美運動,當運動員在比賽時,根據音樂節奏把自己那強健肌肉進行充分展現。他們那隆起的肌肉群,雕塑般的身軀,勻稱的線條,優美的造型無不不是體育美的展現,不能不使人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幾乎任何一項體育項目都能展現人體的力量、速度、靈巧、耐力和青春活力,展現人類的形態美與心靈美。因此說體育運動與美是水融。
二、體育運動與體育審美
體育運動是人們有計劃地向著一定的目標前進的創造過程。一方面,體育運動的目的是為了增進人的健康,發展人的個性;另一方面,體育運動可作觀賞,豐富人們的業余生活。觀賞體育比賽,本質上是一種審美活動。從認識觀看,它是一種感性和理性直接統一的直觀認識,它不借助抽象概念,而是在活動的直觀形式中演化到理性內容。從論理實踐看,它本質上具有一定的理性目的的社會功利價值。中國女排和田徑“馬家軍”取得的巨大成功,對促進我國社會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體育審美和藝術審美不同,體育運動美感建立在一種雙重的基礎上。首先是以運動者運動時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關,其次則產生于經歷情感體驗與競賽過程中非常實際的感受。這是體育審美與藝術審美的顯著區別之處。體育觀眾是直接參與體育創造和傳播的。觀賞者既是感受的主體,又是參與的客體。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觀眾都能獲得體育運動的美感。首先,觀賞者必須具備體育審美的意識和能力,即主體的意識能夠通過感知和客體發生交流,以引起心理的振奮和激勵;其次,觀賞者必備一定的運動能力,即對觀賞的運動項目的特點、結構、力量和幅度都有一定的體驗,才能對審美客體作出一種穩定不變的情感反應。
體育運動的直接目的是功利的,尤其是競技體育,它是以比賽勝負為目的,是和團體,民族和國家利益聯系在一起的。體育競爭是運動員用身心體能這一特殊的物質和心理手段去戰勝對手。人類本身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必然要在運動中,在觀眾面前展現出來。人在運動中要擁有最大的空間,達到最高速度,顯示最大力量,是對人體極限的沖擊,是人的自我超越。人體始終按照平衡——不平衡——平衡這樣的法則運動著。從而達到一種和諧的境界,它給人和諧愉快的感覺。體育審美是以直接參予為基本特征的。由于各個運動項目的規律、特點、力度不同,因此它給人的審美感覺是不同的。在體育運動中,人們不僅能欣賞到各種運動美,同時,體育服裝、體育建筑、體育場地、體育器械,和運動會的開幕式、閉幕式等均能滿足審美的需要。
三、體育美和藝術美
總的來說,體育美和藝術美沒有本質的差異,但是它們在美的創造方法和表現形式上,以及人在審美關系中所處的地位是有很大差異的。
藝術美是生活美的集中體現,它充分、強烈、典型地反映出生活的美丑。藝術美的創造不僅是在生活美的基礎上概據,加工、取舍提煉而成,而且溶進作者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評價,塑造一些非現實性的藝術形象。而體育美卻不同。體育美的創造雖然也要遵循美的規律,其中也包含了教師(教練員)對自己的行為客體的一種審美態度,它和藝術創作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并不全是現實形象反映,它的主要本質在于解決美的有機構成。也就是說它必須直接接受競技性的要求,并且現實性地尊重人體科學規律,在于研究如何花費最少的體力,使人的天賦體力,技能和運動速度發展到最高境界。體育美不僅有抽象概括,重要的是要有具體的可感形式。任何虛偽和過分夸張都構不成體育美。
人在藝術作品中和體育運動中所處的地位也是不同的,人在藝術作品中是被塑造、被表現的對象,而體育運動中人是表現的主體。前者作為間接美出現在審美關系中,成為審美對象,后者作為直接的形象進入審美關系中,成為審美對象。在體育運動中,人既是主體,又是對象,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既是表現的內容,又是表現的形式。文學藝術美需要一種無生命的物質(文字、聲音、色彩)作為藝術美的媒介,而體育美的媒介就是運動著的人體。文字藝術美側重于人們的審美想象。體育美則更重于人們審美感知。文學藝術美通過藝術媒介固定下來,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靜止性,而體育則表現在人體運動的全過程中,有著強烈而鮮明的個性感。因此說體育美是一種流動的美,動態的美。
四、體育美的欣賞
體育運動給人展現的是一個絢麗多姿美的藝術世界,它能使人們得到精神上的愉悅及美的享受。運動員在體育比賽中表現出的高超藝術,是體育運動中美的體現,它象一幅幅流動的畫面,給人予美的享受。
當人們在觀看藝術體操比賽時,運動員做波浪動作時所表現出的柔動連綿特色;做轉體時表現出來的身體輕盈高飄;做平衡動作時表現出的穩健,優美給人予強烈美的感染。在觀看競技體操比賽中,運動員那穩健、準確、高難、優美的動作更給人以精彩、動人、魅力無窮的回味,使人進入夢幻般的境地。在觀看球類比賽時,球場上那快速多變的戰術,緊張激烈地爭奪,熟練默契的配合,更是迭起,精彩紛呈,把人帶入精湛神話般的世界。更有跳高運動員的騰空飛越橫桿;帆船運動員博擊驚濤駭浪;擊劍運動員敏捷靈活的雄姿;花樣滑冰運動員在冰上的千姿百態的舞姿;棋類運動員統帥的千軍萬馬的氣概等。這些詩情畫意無不使人陶醉于體育美的享受之中,去激勵人們對體育美更高、更深的追求。
五、真善是體育美的重要特征
(一)課程設置的社會性
處在現代社會環境中的體育教育,在保持其自身規律的同時,還受到了現代社會教育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在這種體育教育課程系統教學的過程中,具有自身規律和社會規律的雙重特征。所以,體育課堂也就成為相對獨立的社會活動,每種活動都包括主客體,主體包括學生和教師,客體包括體育教育過程中的種種活動和手段方式。在中職體育教學中,要考慮其社會性特點,滿足社會對學生的影響,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體魄,獲得基本的體育技能和素養,同時維持一定的儀容儀表,從而培養出具有健康人格的優秀人才。在培養學生的同時,將學生與體育活動之間相互融合,可以推動體育教育進一步發展。在學生與體育活動的相互作用中,體現出了中職教育明顯的社會特性。
(二)教學內容的運動性
體育教育的一般是通過競技運動為內容來開展教學的,需要在學習和教學過程中不斷的重復運動。在這種競技中,不斷的重復運動,訓練基本功和競技技巧,是提高學生的體育競技水平的主要手段。因而,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體育運動內容項目多,體育鍛煉方法豐富的特征,對于學生開展有選擇性,因材施教的體育教學,在促進學生興趣發展的基礎上,幫助學生主動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
(三)教學過程的集體性
體育教育與一般的學習不同,在傳統教學中,學生獨立完成其學習內容,但在體育運動中,教師教學演示、傳授訓練技巧和規則、學生練習和訓練,包括在課堂中進行的游戲與運動競賽等都需要學生作為一個整體共同參與和配合,可見體育是一種集體性的教學活動。在學習和訓練中,學生既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配合隊友,相互支持,共同協作,又要自覺遵守相應的規則,同時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質,競爭對抗,取得勝利。這種社會性群體活動的環境與氣氛可以幫助同學形成協作和集體意識,從而順利成長成為社會人。
2中職體育教育對中學生人格塑造的影響
(一)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在體育教育中有很多體育運動和游戲是以團隊形式存在的,比如籃球、足球等球類運動和一些接力的體育游戲。在一個團隊當中,團隊的勝利和失利會影響著每一個人的情緒,團隊榮譽感會使得每個人都聚集在整體之中,協同合作,擰成一股繩來完成任務。體育教育中的團隊合作精神讓學生學會了包容、諒解;學會了在危險的時刻首先顧忌他人;學會了團結、學會了忍讓,對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鍛煉意志品質
意志品質不是天生的,是通過實踐鍛煉養成的,意志品質可以通過克服困難和障礙來培養。在體育活動中學生不僅要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還要克服身體上的障礙。例如,體育運動中的長跑可以鍛煉學生意志的堅韌性;體育競賽可以培養學生斗爭的意志品質;體育中的集體項目可以鍛煉學生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的意志品質。由此可見,經過長期的體育教育可以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可以讓學生在堅持和努力下取得成功。
(三)提高情緒調控能力
情緒調控能力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一個人處于青少年之時,學會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控制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首先,體育教育能夠使學生釋放負面情緒,從而變得開朗和外向。在體育教育中,學生存在的負面情緒能夠隨著運動而得到進一步的宣泄,從而避免負面情緒的壓抑和堆積,這樣就能夠促使學生情緒調控能力的有效提高。其次,體育教育能夠使學生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在體育運動過程中,尤其是在一些競技體育運動過程中,個人的情緒對于體育運動結果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甚至可以說,在雙方水平相當的情況之下,影響比賽結果的就是學生的情緒。因此,很多教師在開展體育教育的過程中都非常注重對學生情緒調控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從而理智和認真地處理體育運動和生活中的各項事務。
(四)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
在體育活動中,學生除能體驗游戲、運動的樂趣外,還能體驗勝敗、輸贏帶來的榮譽感和挫敗感。盡管體育活動沒有競技體育的殘酷,但學生在體育活動中也會產生輸贏。因而,在體育活動中,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對待成功與失敗的正確態度,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榮譽感和挫敗感,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成功不驕傲,對失敗不氣餒,會有很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從而培養出自強、自信的優良品格。
3結語
【摘 要 題】社會體育
在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現實面前,人們不得不向生態世界觀尋求學理性支持,于是七十年代興起的綠色思潮愈來愈深入人心,并首先進入政治領域,產生了“綠色政治”“綠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運動。在綠色思潮的推動下,生物生態學也開始引進體育領域,人們開始用生態學的眼光來審視體育本身,發起了“綠色體育”“綠色奧運”等運動。人類一方面面臨著生態系統的外環境危機,另一方面也面臨著人類自身健康和道德情感的內環境危機。本文以的人本生成的生態觀為理論基礎,從人類生命的生態對體育進行審視,對體育的生命意蘊進行學理性的研究。
1 體育運動的生態本性
1.1 體育運動生成的生態性
馬克思的“自然向人生成”的生態世界觀揭示了人的生態生成性。體育的生態生成也正體現在這一過程中。在自然向人的生成過程中,體育運動不但是人類能量的開發和釋放,從根本上說,體育是通過人和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真正占有的過程,是人向自身、向社會(即人的)人的“復歸過程”(馬克思語)。體育運動作為一種人類文化形態和現象的偉大意義和價值,在于同人類通過勞動改造和創造環境一樣,體育也改造和創造著環境——只是這一環境并非外在的自然環境,而是人類自我的個體生理、心理環境,乃至群體的生理、心理環境,體育在不斷地永恒地創造和賦予這一環境新的意義和價值。正如馬克思所說:“任何一種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論猶太人的問題》)。體育運動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的價值就在于人自身的價值,即人的全面、自由、和諧的發展,是人的身心的完美展開和全面實現,是個體人格和社會人格的和諧與統一。
從生物進化論的觀點看,體育活動孕育于高等動物的嬉戲活動中,從它產生之日起就與人類的藝術創造等其它非物質生產活動一樣,乃是人類奔向“自由王國”、爭取實現人的最高價值一自由全面發展的一種直接行動。
1.2 體育運動的生命節律感應性
自然向人生成是一個生成性的生態過程。在人的生態生成中,不僅有物質和能量變換的生態關聯,還存在著信息的關聯。而在信息關聯中,根源于運動本性的節律感應最為原始。這種節律感應的生命活動方式,作為生命體的一種普遍的生態調試方式,正是體育活動的生態本源所在。
生命必定具有節律,節律感應是生命存在和活動的一種生態基礎和生態機制。節律感應作為生物的生態調適活動是生物的本能產生對節律形式的選擇,以優化生命,體育運動正是這種“本能選擇”的產物。體育運動以自身所具有的運動節奏形式,通過生理和心理的節律感應達到對生命節律的影響和調試。
運動節奏是運動在時空中的結構表現,包括運動中的力度、氣勢、節奏、韻律和張力結構。它以人體為載體,既是信息也具有能量。作為能量,運動節奏通過“力”—“運動負荷”作用于人體引起人的生理節律(心率、脈搏、呼吸等的節律變化)和心理節律(情緒、情感、心境等的變化)的對應變化來傳遞和激發生命能量,調節和引導生命運動的節律。體育作為一種生命節律活動,通過自身的節律調節人的生理和心理節律以改造和優化人類的生命生態。體育活動以節律為中介調適生命還表現在內外的相互轉化上,當人體的內在節律發生不適的變化時可以借助體育的節律性達到調節。體育運動可以宜泄人內心的情感、凈化內心的煩惱和憤懣、釋放壓力以調節生命的節律。另一方面,在體育活動中,人們所掌握的多種活動技能和快速活動方式,有利于人們準確、協調、敏捷地完成各種生產、生活動作,既可避免多余動作,又不會力不勝任。體育對人體的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的鍛煉,更可以提高人體對快速節奏生活的應變能力和耐受能力。此外,體育活動和娛樂消遣,更可以克服快節奏的生活帶給人們的壓力。
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人幾天不活動就感覺不舒服,感覺不舒服時參加體育運動,身心就會得以改變。參加體育活動會使人煥發生命的活力,這就是體育的節奏和生命的節律性感應內外對應的表現,這也是體育產生發展和越來越昌盛的生態根源。
1.3 體育運動的生命表現性和體驗性
人的生命本質主要在實踐中展開。通過實踐,人的本質得以對象化從而得到現實的表現。表現形式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公開展示和確證。但是,人的生命水平不只在于外在的表現,它還依憑于人對自己生命活動過程及其結果的內心體驗,這種體驗才是他對自己生命本質的價值和意義的真實感受。體育運動作為人的生命活動,不僅在運動中表現出人的本質,同時也使人從中得到樂趣和享受。運動行為通過身體技巧達到吸引的目的,借助肢體動作和復雜的運動形式來表現人的體力和體能,展示人的身體力量和形體美感,是對人的本質力量的公開展示。但這些外在的動作表現乃至單純的動作表現,都需要人的思想及貫穿在運動中的情緒,這些都蘊含著對生命的體驗,體驗自己的生命力量。
東西方體育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也顯示出體育對生命生態的這種追求。東方體育曾只求在內心體驗這種事實上的滿足,而西方體育卻只追求表現身體的力量和健美等外在表現形式。本世紀東西方體育的交流與融合,互補相待的動向,正是體育的表現性與體驗性互濟更生的體育生態關聯的表現。
1.4 體育運動生命生態平衡調節的競爭性
競爭不僅是生之表現而且是創生和優生的有力機制,競爭源與各生態因素自發的生命本能,是生命本質的表現。競爭是體育的靈魂。運動場上激烈的角逐、頑強的拼搏是競爭,每一項成績的取得靠競爭,每一項紀錄的創造是競爭……這是人與人的競爭,是人與自身的競爭,是出自人類本能的好勝心、自尊心和臻美心的競爭。競爭是生命的本性,也是生態優化的需要。體育場給人提供了競爭本能表現的最好舞臺,體育運動是最好的競爭形式。在體育運動中,人們以競爭的生態形式激發生命力,發揮生命智慧。運動場上的競爭激活人們生命的激情,競爭者臉上流露的自信和盈盈的汗珠煥發著生命的活力。所以有人說“體育是生命的偉大興奮劑”。
2 體育運動生態分析的主要對象
2.1 體育生態分析的切入點——體育需要
需要是人類活動的直接出發點。對于人類體育活動來說,直接出發點則是體育需要。在人類形成初期,原始人就花費很大的精力從事體育性活動,如動作技能教育活動、醫療保健活動、祭祀中的競技活動等,這是因為他們有這方面的強烈需要。他們需要健體強身,需要宣泄情感,需要祈求神靈和祖先的保護。體育需要不僅有發生學上的生態根源,其具體內涵也受社會生態環境的制約,而且其本身還有特定的生態結構,在人的生態關聯中具有特殊的生態機制。
在人本生態觀看來,人類的體育活動是生命體本能的節律感應這種進行生態調節的生命活動形式發展起來的。通過體育活動的節律感應,人自身的生命節律得到激發和調節,同時得到生命的體驗。這種本源性的生態需要,作為本能和直覺的存在,構成人的重要天性。經過漫長的發展歷程,這種調節作用一方面變成相對獨立的生活目的,另一方面又把它有意當作維護和優化生存質量的手段。最早的利用是在勞動和巫術活動中,后來逐步從中分離出來,體育需要也就從中凸現出來。
從生態構成上看,體育需要是一種復合性需要。這一需要的復合性突出體現在它同人類其他需要的交互滲透和相互作用上。人類其他領域的需要如宗教、政治、經濟、道德、文化等需要借助體育活動形式得以滿足,這樣一來,體育需要內涵中就摻進了各種功利性的沖動和欲望。從一定意義上說,人類的體育史就是體育需要內涵的演變史。
先是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成為體育需要的主軸,這種需要是自發的自然性需要,是原始人生存和宣泄情感的需要。接著是戰爭需要成為核心,體育因其特有的強身健體的功能而成為訓練士兵的工具,軍事體育應運而生。最具代表性的是斯巴達軍事體育,德國、瑞士軍操等。西方體育正是以軍國民體育的面貌傳入我國的,帶有強烈的軍事色彩。近代以來,體育又成為政治的工具,體育為國爭光、體育外交、體育的民族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等,都體現了體育的政治功利性。近代體育傳入中國伊始,就被視為“強國強種”的工具。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國體育的角色定位仍然振奮民族精神、讓世界了解和認同中國。體育的職業化和商業化為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效益,人類開始利用體育賺錢。剛剛要擺脫政治工具陰影的體育又淪入盲目追求經濟效益的經濟工具的“魔掌中”。無論是軍事、政治還是經濟,無不把體育作為一種工具為自己服務,使得體育的功利性需要占據主體地位。隨著休閑時代的到來,體育的審美性需要才開始受到關注,并逐漸成為主導性需要。體育也開始由工具主體向人文主體轉變,從理性向感性轉化。體育作為一種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關注人的生活和生命,人們主動的愉快地進行體育活動,以提高生活質量,實現自我價值。體育開始關注人的生命;這也正是體育最本真的生態需要。
2.2 體育生態思維的落腳點——體育的生態功能
由體育活動的生態生成本性所決定,主要通過節律感應影響人類生存方式和生命質量的體育活動,其功能也理應是生態性的。體育的生態功能主要體現在創生、護生和優生三個方面。
1)在人的社會化的過程中,體育的“創生功能”表現在體育促進了自然向人的生成,并在這一生成過程中將繼續發揮作用。對于自然向人生成的運動來說,體育既在第一次偉大飛躍即“人從自然中生成”中發揮著巨大作用,也是第二次偉大飛躍即“社會化的人”得以生成的動力之一。體育的最終意義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一個全面發展的真正的人是肉體與精神和諧發展的人。總之,促使人由自然生物生命轉化為社會意義生命,由低層次生命轉化為高層次的意義生命,逐步促使個體個性化和社會化,形成健康的生命個性,這是體育的首要生態功能。
2)體育的生態功能的第二個方面是體育的護生功能。體育的護生功能體現在:體育能強身健體,增強人的體能和技能;抵御和治療疾病,修復人體能力;滿足宣泄情緒、釋放壓力的欲望。人體的生理和心理節律失調會引發人的生態危機,從而導致生命危機。而體育活動可以通過自身的節律感應對情感進行調節,保護人類的生命狀態。體育作為人體和自然界的中介,用節律的形式進行調節,修復生命本質。體育可以說是現代社會的“文明病”的一劑良藥,是保護生命的最好形式之一。
3)第三是體育的優生生態功能。體育的優生功能是指體育通過人類自身的行為,改變自身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使主體朝著更美好的方向發展。體育一方面可以使人身體健康,塑造健美的身體;另一方面體育可以培養人的精神力量,人們在體育中感受生命的力量追求生命價值和意義。新世紀體育的追求目標是健康和娛樂,健康表示著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倫理要求;娛樂是滿足人們心理欲望和精神需求的重要渠道,使我們的身心達到平衡。塑造完美的生命,追求完美的生命,體現完美的生命是體育的終極目標。
3 結束語
以人為本和人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是新世紀體育的追求,是體育的生態意識覺醒的體現。我們對體育的重新認識應從人本生態觀的視角審視體育需要,優化體育生態功能,運用生態觀指導體育,讓體育沿著綠色人文的方向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盧元鎮.體育社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胡小明.新世紀體育的走向[J].體育與科學,2001(4)
[3] 石中英.人文世界、人文知識與人文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6)
[4] 曾永成.文藝生態學引論[M].北京:人民文藝出版社,2000
[5] 楊四耕.當代新基礎教育的生命美學觀及其方法論意義[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