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智能制造技術分析

      智能制造技術分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智能制造技術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智能制造技術分析

      智能制造技術分析范文第1篇

      (1 國網武漢市東西湖區供電公司 湖北 武漢 430040

      2 國網湖北省電力公司技術培訓中心 湖北 武漢 430079)

      摘 要:竊電是一種非法使用電能和盜竊供電企業的犯罪行為,國網公司提出“全覆蓋,全采集,全費控”的發展戰略,主動防范,實時監控,即竊即抓,智能防竊電終端系統等先進技術得到極大限度的推廣運用。文章利用調研挖掘的技術改造數據進行分析,對技術改造開展定性評價,從而論證技術改造的經濟效益。

      關鍵詞 :竊電;防竊電;智能化;技術改造;經濟性評價;定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TM5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2.038

      收稿日期:2014-10-17

      1 智能防竊電技術改造的必要性

      依據湖北省目前破獲案件的情況來看,當前竊電案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竊電主體越來越復雜化。從當前實施竊電行為的單位和個人構成情況來看,竊電行為人分別為:居民占51%,中小企業占49%。在中小企業中,其中尤以私企竊電案件居多,高能耗企業更是竊電的主力軍。

      (2)竊電手段多樣化和智能化。竊電方式由過去原始的私拉亂接、私自揭開電表的接線盒封印、損壞電表、損壞計量互感器和繞越電表等形式,發展到運用高科技智能型竊電形式,如運用電能表自身的物理原理,通過改變電壓、電流、相位等參數,分別采用失壓、欠流及欠壓、移相的方式,造成電表少計或不計,達到違法竊電的目的。

      (3)竊電案值不斷創出新高。近年來,破獲的竊電個案價值從幾千元到數百萬元,竊電記錄不斷刷新,竊電金額居高不下,應當引起電力公司的高度重視。

      (4)竊電危害性越來越大。竊電引發的民事糾紛、治安案件、火災案件及刑事案件等時有發生,嚴重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由此看,竊電不再是一個單純的電力經營秩序問題,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還是一個敏感的社會問題。

      2 智能防竊電技術改造內容

      湖北省電力公司營銷部根據計量裝置適用對象和應用特點,將智能防竊電計量裝置技術改造方案分為以下三類:

      (1)改造方案安裝智能防竊電終端系統。包括:①適用對象—重要專變用戶(高供高計或高供低計);②對象特點—用電量大,特大竊電嫌疑戶;③具體做法—高壓三相三線或三相四線的專變用戶在高壓側加裝智能防竊電終端系統,監測用戶的用電情況。

      (2)計量箱封改裝RFID智能芯片封。包括:①適用對象為一般專變戶(高供高計或高供低計);②對象特點是用電量較大,有竊電記錄;③具體做法是高壓三相三線或三相四線的專變用戶計量箱普通封改造為RFID智能芯片封。

      (3)計量箱普通封改造為二維碼數字封。包括:①適用對象為低壓用戶(低壓單相、三相四線直通表、三相四線帶TA用戶);②對象特點是用電量較大,有竊電嫌疑;③具體做法是低壓用戶的計量箱普通封改造為二維碼數字封。

      公司營銷部對每一種改造類別分別制定了明確的改造方案和技術標準,以保證改造的效果。

      3 智能防竊電技術改造經濟性分析

      從智能防竊電技術改造的用戶用電量變化角度入手,借助統計學原理,對其用電量變化趨勢做定性分析,進而達到智能防竊電技術改造經濟性分析的目的。

      (1)智能防竊電技術改造對追查用戶違約用電能起到直接的效果,經濟效益顯著。公司自2010年開始全面試點智能防竊電技術改造,2010年至今通過技術改造,發現和追查的違約用電情況統計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2010年開始改造至今,通過安裝智能防竊電技術改造設備,共發現違約用電用戶334戶,追補電量達880.5萬KW·h,追補電費總額為522.5萬元,由此可見,技術改造通過追查違約用電,可直接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確保國家財產不受損失。

      (2)智能防竊電技術改造能直接發現用戶計量裝置故障,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10年開始改造至今,通過安裝智能防竊電技術改造設備,共發現計量裝置故障用戶150戶,追退補電量總額達1 072.88KW·h,追退補電費總額為488.89萬元。

      (3)智能防竊電技術改造對竊電用戶產生震懾作用,直至不敢或放棄竊電。按智能防竊電技術對用戶竊電行為的防范作用及用戶可能的反應特點,作定性分析時,對用戶的用電量變化規律進行原因分析,進而把用戶分為三類:第一類為用電量持續增加的用戶;第二類為用電量先增后減或持續減少的用戶;第三類為用電量波動不大或忽增忽減的用戶。并通過計算各自所占比例,以反映智能防竊電技術改造的效果(見表2)。

      筆者把全省各地市公司自智能防竊電技術改造以來,按照用電特征把用戶使用電量情況進行統計和歸類,并逐一加以分析,統計結果見表3。

      三類用戶在總用戶中的占比情況見圖1。

      根據界定用戶竊電嫌疑判斷標準,第一類和第二類用戶屬于竊電嫌疑戶,從圖1可以看出,全省2 587個試點用戶中,近86.2%的用戶有竊電嫌疑,表明智能防竊電技術改造很有必要,同時也說明地市公司在試點改造時改造對象選擇很合理。第三類用戶,基本可認定為非竊電用戶,占比為13.8%。

      第一類用戶分析過程如圖2。以武漢某紙塑彩印有限公司為例,該用戶技術改造時間為2009年6月(圖2中紅圓點標識處),從圖2可以看出,該用戶改造設備安裝后用電量突增,從每月均值4 000 KW·h左右,突增到7月26 397 KW·h,說明該技術改造對于竊電戶有著直接的電量影響,盡管沒有抓獲竊電行為,但抄表電量直接上升,進而反映企業真實的用電水平, 公司效益增加明顯。

      第二類用戶(1 038戶)通過安裝智能防竊電設備,導致電量持續減少,主要原因在于防竊電設備的投放,從源頭遏制用戶竊電動機,無電可偷,只好逐步減產,直至放棄生產,說明技術改造對于竊電戶有著強烈的震懾效果。

      第二類用戶分析過程如圖3。以荊州某制品廠為例,該用戶技術改造時間為2011年3月(圖3中圓點標識處),從圖3可以看出,改造前用戶電量基本保持高位用電情況,且電量波動有一定幅度,但總體用電平穩。自技術改造后,電量突減,說明用戶在正常用電生產前提下無利可圖,只好大幅度縮減規模直至放棄生產,直到2012年4月份才慢慢恢復小規模生產。由此可見,技術改造具有很強的隱性經濟效益,即減少竊電量,達到增加經濟效益的目的。

      第三類用戶(357戶)通過安裝智能防竊電設備,電量波動不大或呈現出忽增忽減的特點,不具有明顯的規律性,說明該類用戶的技術改造效果不明顯,主要原因在于該類用戶屬于正常用電情況,很少或不存在竊電現象。說明技術改造要注意選點,選擇必要的改造對象,才能真正地達到改造目的。

      第三類用戶分析過程如圖4。以襄陽某紡織有限公司為例,該用戶技術改造時間為2009年7月(圖4中紅圓點標識處),從圖4可以看出,該用戶用電量在技術改造后沒有太大明顯變化,盡管在2010年1月份電量有小幅下滑,但在2011年2月份電量突然增加,并在以后一直維持高位運轉,主要歸結于該用戶業務規模擴大的結果。

      綜上所述,通過對湖北全省改造用戶進行定性分析,可以發現技術改造既可以實現效果顯著的經濟效益,也可以獲得明顯的社會效益,說明智能防竊電技術改造技術可行,經濟合理。只有繼續堅持“依法治電,打防結合”的方針,不斷完善防竊電的管理措施和技術手段,確保防竊電工作規范化、有效化和科學化。全面推廣“線入管,管進箱,箱上鎖,鎖加封,封編號,號入機”的管理措施,科學應用新型的智能防竊電終端技術,如主動式防竊電裝置,全面提高計量裝置的防竊電性能。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遏制竊電現象。

      參考文獻

      1 葉明海.電力工業技術改造與經濟效益評估實用手冊[M].吉林:吉林攝影出版社,2010

      2 張文泉.電力技術經濟評價理論、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9

      4 賈春霖.技術經濟學[M].長沙: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2012

      5 楊志榮,勞德容.需求方管理及其應用[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9

      6 張世英,張文全.技術經濟預測與決策[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4

      智能制造技術分析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借鑒國內外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以及研究成果,從技術創新資源投入能力、研究開發能力、經濟轉化能力三方面構建了安徽省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用因子分析定權法建立評價模型,以安徽省裝備制造業中的37個行業為研究樣本,對其技術創新能力進行評價分析

      關鍵詞:安徽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因子分析定權法

      裝備制造業作為滿足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而提供各種技術裝備的產業,是衡量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安徽省裝備制造業目前總體處于中小企業數量不足,為大企業配套生產能力較差,另一方面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大企業數量有限;投資結構不合理,粗放經營明顯存在;研發和創新能力較低,且產業發展后勁不足;生產集中度和產業整合能力較差,產業規模效益較低。

      一、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技術創新能力分為微觀、中觀與宏觀三個層次,即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和國家技術創新能力。不同學者在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過程中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研究。Dberesson采用創新資本投入/職工人數、創新資本投入/銷售收入、非專門的創新資本投入/職工人數、專門的創新資本投入/職工人數專門的創新資本投入/銷售人數、出口銷售收入/銷售收入、企業的創新傾向評價了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其他學者在此基礎上分別從創新支撐保障能力、創新資源投入能力、技術成果轉化能力、技術創新產出能力、技術創新環保能力等方面構建了指標。本文以文獻的技術創新能力構成為參照,產業內部資源即為創新潛力,運用這些內部資源為產業服務并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目標時,技術創新能力最終實現。因此,參考文獻結合安徽省裝備制造業規模總量大但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偏低,制造能力強但自主研發設計能力弱,單機制造能力較強但成套制造和工程總承包能力薄弱等特點構建其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基本內容包括:(1)技術創新資源投入能力(潛在能力)。(2)技術創新研究開發能力,即運用能力。(3)技術創新經濟轉化能力,即能力效果,它是作為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的最終目標動力。

      表1 安徽省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安徽省裝備制造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準測層 因子層 計算方法

      技術創新資源投入能力 研發經費投入強度 研發經費支出/產品銷售收入

      科技活動經費投入強度 科技活動經費/產品銷售收入

      研發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 研發人員/從業人員

      科技活動的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 科技活動的人員/從業人員

      技術創新研究開發能力 科學家與工程師與研發人員數量之比 科學家與工程師/研發人員

      每千人發明專利數 1000人發明專利數/行業人數

      技術創新經濟轉化能力 新產品銷售收入與產品銷售收入之比 新產品銷售收入/產品銷售收入

      新產品勞動生產率 新產品產值/行業人數

      二、評價模型

      (一)因子分析模型及步驟。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據相關性大小將變量分組,將不同組的變量相關性程度降低,組內的變量相關性程度提高,每組變量為綜合因子。因子分析的數學模型為X=AF+ε,其中,X=(X1,X2,⋯,XP)′為原指標,F=(F1,F2,⋯Fm)′為X的公共因子,A為因子載荷矩陣,ε為特殊因子。

      因子分析定權法以因子分析為前提,所得到的權重值不是傳統因子分析中得到的公因子或主成分的權重,而是指標體系中各個指標的權重。因子分析定權法以因子分析為基礎,其權重來自客觀數據,因子分析過程中在因子個數的確定與提取時,體現出評價者的主觀選擇意愿和分析評價問題的具體需要。

      因子分析定權法的實質是首先對數據進行因子分析,根據因子負荷來計算各指標的權重。設有P個指標X1,X2 ,⋯,Xp ;m個因子f1,f2,⋯,fm,fi在Xj上的負荷為aij,則指標Xk的權重Wk的計算過程如下:

      這里,bik是將fi在各變量上負荷的絕對值進行歸一化處理,為用這組變量評價各因子時的權重。ck是由評價各因子時Xk的權重平權相加而得,而Wk是對Ck歸一化處理而得。可見,上述因子分析定權法的實質就是用因子負荷的絕對值作為權重對各因子進行評價,然后將對各因子的評價平權相加作為總評價。

      (二)樣本選擇及數據選擇

      《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10》、《安徽省統計年鑒2010》、安徽省統計局門戶網等收集到安徽省裝備制造業37個行業2009年的數據進行整合處理,得到相關指標值。數據統計口徑為“安徽省裝備制造業37大子行業中的大中型企業”。為方便后續的描述,本論文用H1―H37來分別指代37個單元,H1即代表煤炭開采和洗滌業,H37即代表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其他類似。

      其中X1、X2、X3、X4、X5、X6、X7、X8、分別代表各個因子層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科技活動經費投入強度,研發人員人員比重等8個因子層。數據收集如表2所示。

      表2 安徽省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基礎數據表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H1煤炭開采和洗選業 0.83 1.71 0.01 2.82 0.01 0.03 3.31 0.34

      H2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 0.52 1.14 0.03 5.75 0.04 0.50 0.74 0.31

      H3黑色金屬礦采選業 0.11 0.95 0.01 2.66 0.02 0.04 0.12 0.01

      H4有色金屬礦采選業 0.32 0.87 0.01 2.07 0.01 0.03 0.75 0.17

      H5非金屬礦采選業 0.33 1.58 0.01 1.52 0.01 0.10 1.96 0.16

      H6農副食品加工業 0.21 0.49 0.01 1.81 0.01 0.15 2.02 0.85

      H7食品制造業 0.45 0.91 0.01 2.55 0.01 0.54 6.83 2.02

      H8飲料制造業 0.76 1.63 0.01 3.26 0.02 1.22 11.2 2.93

      H9煙草制品業 0.21 0.75 0.02 3.77 0.02 0.46 10.2 15.58

      H10紡織業 0.59 1.12 0.01 1.84 0.01 0.07 11.0 2.10

      H11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 0.42 0.83 0.00 1.12 0.01 0.04 11.6 1.88

      H12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 0.22 0.46 0.00 0.63 0.00 0.03 8.43 1.12

      H13木材加工及木、竹、棕、草制品業 0.65 1.24 0.00 1.24 0.01 0.46 11.2 2.42

      H14家具制造業 0.36 0.58 0.00 0.85 0.00 0.12 10.5 2.06

      H15造紙及紙制品業 0.51 1.14 0.01 2.82 0.01 0.10 13.7 4.08

      H16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 0.42 0.95 0.01 2.15 0.01 0.10 8.46 1.48

      H17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 0.44 1.02 0.01 1.02 0.00 0.44 6.13 0.75

      H18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 0.12 0.46 0.02 4.37 0.03 1.31 2.21 3.20

      H19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 0.93 2.18 0.02 5.21 0.03 0.59 12.2 5.29

      H20醫藥制造業 1.41 3.19 0.03 7.02 0.05 1.35 19.6 6.28

      H21化學纖維制造業 0.62 1.62 0.02 4.73 0.03 0.21 14.2 7.68

      H22橡膠制品業 0.97 1.96 0.01 3.43 0.02 0.28 19.5 5.79

      H23塑料制品業 0.68 1.42 0.01 2.02 0.01 0.67 11.5 3.12

      H24非金屬礦物質制品業 0.51 1.27 0.01 2.47 0.01 0.37 7.79 1.44

      H25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0.65 1.61 0.02 5.79 0.03 0.24 13.5 8.22

      H26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0.66 1.58 0.02 5.12 0.03 0.68 8.32 3.39

      H27金屬制品業 0.47 1.32 0.01 2.72 0.02 0.67 8.46 2.45

      H28通用設備制造業 1.28 2.51 0.03 7.86 0.04 0.79 25.3 7.84

      H29專用設備制造業 1.29 2.72 0.03 7.12 0.04 1.67 23.2 6.26

      H30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 1.22 2.35 0.04 8.09 0.05 0.56 39.9 20.06

      H31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 1.45 2.68 0.03 5.62 0.03 1.18 31.3 11.62

      H32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 1.14 1.89 0.04 6.46 0.04 1.19 26.6 19.81

      H33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 0.95 1.52 0.03 5.44 0.03 0.85 18.0 6.19

      H34藝品及其他制造業 0.66 1.34 0.01 2.87 0.01 0.26 5.98 0.83

      H35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 0.11 0.37 0.01 2.41 0.02 0.13 0.11 0.12

      H36燃氣生產和供應業 0.15 1.01 0.01 1.87 0.01 0.03 0.37 0.08

      H37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0.32 1.13 0.01 1.82 0.01 0.04 0.12 0.01

      注:①表中數據統計口徑均為安徽省大中型工業企業

      ②表中數據系根據安徽省統計年鑒、安徽統計門戶網站等提供的原始數據計算得出

      將基礎數據表輸入SPSS17.0進行數據分析,因子分析后得到的KMO值為0.816;此外,巴特萊特球體檢驗的結果為上述8個指標的相關系數矩陣與單位陣的顯著性差異水平為0.000,說明8個指標的相關系數矩陣與單位矩陣有顯著性差異,適合因子分析。因此進行以因子分析為基礎的因子分析定權法的處理。

      表3 KMO和Bartlett的檢驗

      KMO和Bartlett的檢驗

      取樣足夠度的Kaiser-Meyer-Olkin度量 .816

      Bartlett的球形度檢驗 近似卡方 377.795

      df 28

      Sig. .000

      按照因子分析定權法的第三種操作形式,各個指標的共性方差的歸一化結果,即為它的權重。首先,根據SPSS的處理結果,求出這8個指標的共性方差(如表4所示)

      表4 評價體系中8個指標的共性方差

      指標 共性方差

      科研經費投入強度 74.316

      科技活動經費投入強度 9.105

      研發人員比重 8.399

      科技活動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 5.083

      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比重 1.327

      每千人發明專利擁有數 1.027

      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產品銷售收入比重 0.422

      新產品勞動生產率 0.321

      其次,對上述8個指標的共性方差進行歸一化處理。由于按照因子分析定權法的原理,歸一化的結果就是各指標的權重,因此各指標的權重可直接用它來表示(如表5所示)。

      表5 評價體系中8個指標的權重

      指標 權重

      科研經費投入強度 0.74316

      科技活動經費投入強度 0.09105

      研發人員比重 0.08399

      科技活動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 0.05083

      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比重 0.01327

      每千人發明專利擁有數 0.01027

      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產品銷售收入比重 0.00422

      新產品勞動生產率 0.00321

      根據求得的8個評價指標的權重,將37個行業的指標值進行加權求和,即得到其技術創新能力得分(如表6所示)。

      表6 安徽制造業37個行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得分

      行業 得分 行業 得分

      H1 0.918 H2 0.78

      H3 0.129 H4 0.41

      H5 0.145 H6 0.29

      H7 0.155 H8 0.90

      H9 0.151 H10 0.62

      H11 0.148 H12 0.26

      H13 0.168 H14 0.36

      H15 0.172 H16 0.53

      H17 0.147 H18 0.37

      H19 1.121 H20 1.81

      H21 0.193 H22 1.12

      H23 0.174 H24 0.65

      H25 0.198 H26 0.90

      H27 0.161 H28 1.67

      H29 1.165 H30 1.76

      H31 1.175 H32 1.51

      H33 1.119 H34 0.74

      H35 0.123 H36 0.26

      H37 0.142

      三、結果分析

      根據表6所示的技術創新能力得分,對安徽制造業37個行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進行排序(如表7所示)。

      表7 安徽制造業37個行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排序

      名次 行業 名次 行業

      1 醫藥制造業 21 紡織業

      2 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 22 金屬制品業

      3 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 23 食品制造業

      4 通用設備制造業 24 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

      5 專用設備制造業 25 煙草制品業

      6 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業 26 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

      7 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 27 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

      8 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 28 非金屬礦采選業

      9 橡膠制品業 29 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10 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30 有色金屬礦采選業

      11 化學纖維制造業 31 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

      12 煤炭開采和洗選業 32 家具制造業

      13 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33 黑色金屬礦采選業

      14 飲料制造業 34 農副食品加工業

      15 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 35 燃氣生產和供應業

      16 塑料制品業 36 皮革、毛皮、羽毛(絨) 及其制品業

      17 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 37 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

      18 造紙及紙制品業

      19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

      20 非金屬礦物質制品業

      安徽技術創新能力排在前10的行業表7所示,在上述10個行業中,除第1位醫藥制造業外,后9位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橡膠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可以概括為機械制造業,其技術創新能力表現較好。

      安徽機械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較強原因如下:第一,安徽技術創新基礎較好,其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集中發展重工業,長期積累了大量生產資源和科技人才資源。第二,機械制造業的企業規模較大以及資金實力雄厚,企業有能力投入資源進行研發和技術創新。并且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設備制造是安徽省大力扶植和培育的傳統優勢產業,在省內具有較好的產業基礎。

      技術創新能力排名第一為醫藥制造業。醫藥制造業以科技為支撐,依靠技術創新開發新產品。醫藥制造業企業應結合行業本身性質和生存發展環境,重視研發和技術創新,加大科研人員和資金的投入力度。此外,安徽醫藥制造業的員工規模較小,但與技術創新有關的專職人員占員工總數的比重較高,所以安徽醫藥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表現優異。

      在本文分析結果中,技術創新能力排在后5位的行業為:家具制造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以及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由于能源資源利用緊張、技術創新難度較大、技術創新基礎薄弱且對其重視不足,家具制造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以及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技術創新能力表現較差。家具制造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以及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為典型勞動密集型行業,員工中從事一線生產活動占較大比例。因此,科技創新人員所占的比重相對較低。并且由于這三個行業都屬于大規模生產制造行業,技術創新的難度與風險較大,與醫藥制造業相比,產生技術創新成果,如發明專利的可能性和數量都無明顯優勢。這都是造成這三個行業技術創新能力不理想的根本原因。最后,農副食品加工業,以及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較差也是由于行業本身的性質、重對其視程度以及安徽省技術創新產業基礎薄弱造成。

      四、結論與建議

      第一,從企業角度應增加科研經費與科技活動經費的投入強度。其分別在本文的因子分析定權法中的權重位列第1、2位。要采取必要的財政、稅收支持政策形成多元化的企業研究開發經費投入體系,鼓勵裝備制造重點企業發揮研究開發投入主體的作用,重點建設面向行業和區域的技術創新服務體系,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以及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加強企業技術骨干和工程專家隊伍的建設,加強省級重大技術裝備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加強省外以及國內外高水平專業技術人才引進,支撐企業技術創新體系,鼓勵企業通過自主開發,引進技術消化吸收以及國內國際合作與資本運作等方式掌握核心技術。

      第二,政府、企業和社會三方面堅持共同努力,鼓勵與保證技術創新行為的發生和持續。具體實施中,應以知識產權保護為手段和載體來實現。政府應該發揮調控和監管的作用,制定適合具體行業特征的法律、法規,并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企業也應提高自身對保護知識產權的認識,學習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技術創新成果;作為企業生存的大環境,社會應努力創造尊重創新、尊重知識產權、抵制侵犯產權行為的良好環境,為企業的技術創新行為提供良好的生存發展空間。政府、企業和社會應共同努力,為企業切實解決技術創新后顧之憂,才能產生更大的技術創新動力,從而更加有效的提高企業與行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孫聞.安徽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實證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6

      [2]吳友軍.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商業研究,2004(11):27-29.

      [3]王章豹,孫陳.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裝備制造業行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07,26(12):63-68.

      [4]柳喜花.中國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研究[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6(11):154-156.

      [5]王凱,馬慶國.基于因子分析權重法的中國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研究[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02):90-93.

      [6]劉煒,關于因子分析定權法若干問題的探討[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9,(12).

      智能制造技術分析范文第3篇

      關鍵詞:機電一體化技術;智能制造;應用

      對于我國的工業發展來說,機電一體化技術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該項技術有著較強的綜合性,其結合了電子、計算機、機械與信息技術中的一系列優勢,對生產設備進行了有機組合,再通過信息化設備對生產設備實施控制,使工業生產效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而將機電一體化應用在智能制造當中也是未來智能制造發展的主要方向,在進行智能制造時強化對機電一體化的應用水平能夠進一步提高企業生產力、產品質量以及產品科技含量,有著十分關鍵的意義。

      1機電一體化技術概述

      機電一體化技術對于我國的生產、加工技術的研發與創新來說,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應用機電一體化技術時,能夠緩解由于人工操作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同時在進行技術參數、技術功能等變更的過程中,可以依照科學的路線以及方式來進行完善,進而推動我國機械制造的發展。(1)在應用機電一體化技術進行機械制造時,不僅能夠滿足機械制造的基礎框架,還能夠結合不同企業的需求以及模式,對技術方案進行完善。比如,對于日常用品的加工與生產來說,應用機電一體化技術可以讓設備自動運行,特別是對于一些需要加急生產的產品,通過機電一體化技術能夠在進行參數調整是使設備保持在可承受范圍之內,緩解了由于極端生產對設備形成的壓力,不僅有效減少了設備損耗,還能夠充分發揮機電一體化技術的功能,進而實現穩定、順利的生產。(2)機電一體化的操作難度較低。現階段,大部分技術模式都是朝著“傻瓜式技術”的方向發展,這樣能夠保證技術人員在執行時,能夠更好地按照相關規范與標準進行操作。這對于今后的產品優化與技術創新都可以帶來更大的幫助,機電一體化本身的發展趨勢也會更加明確。當前,機電一體化技術可以與大部分產業進行結合。

      2智能制造概述

      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智能制造技術的發展取得了很大進步,以現階段的社會發展角度來看,智能制造一般包括智能制造技術和及智能制造系統。智能制造技術一般是指技術人員通過計算機模擬系統來對某一系統進行分析與決策,能夠節省大量的時間以及人力,研究人員利用計算機系統就能夠進行充分的分析,同時確保了研發的可靠性與生產的時效性。智能制造系統也就是一種人機一體化智能系統,其主要是由人類專家以及智能機器人自稱。在應用智能制造系統時,主要利用計算機來進行,通過人類專家對智能活動的分析與構思來代替制造工程中的人力與腦力活動。智能制造系統是智能制造技術的延伸,是集網絡化、自動化技術于一體的制造系統,使整個子系統實現智能化運轉。

      3機電一體化技術在智能制造中的應用

      3.1傳感技術的應用

      在智能制造當中應用機電一體化技術是非常重要的,同時機電一體化技術可以為智能制造提供更廣闊的發展前景,在各個方面都能夠有針對性的進行改善。而在機電一體化當中,傳感技術占據著十分關鍵的位置,同時傳感技術有著非常明顯的優勢,那就是有著極強的精確性以及靈敏性。在應用傳感技術時,可以有效避免外界其他信號的干擾,同時能夠進一步的提升智能生產水平。而普通傳感器與之相比,所發揮的效果并不理想,同時在應用的過程中還一定要建立相互匹配的傳感器網絡系統,這有這樣才能夠進行信息的對接與傳輸。但是通過傳感技術,就能夠直接和智能制造進行融合,以此來降低設計的難度以及標準,并且還能夠為企業節約更多的成本。

      3.2在數控領域中的應用

      對于數控領域的機電一體化技術操作來說,其步驟是相對復雜的,對于操作中的一些細節要求也更加嚴格。如果在數控領域中應用機電一體化技術的過程中工作人員不重視流程與細節,就會使其中的智能制造過程出現事故,使得設備產生一系列故障,嚴重的還會為企業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對于數控領域來說,在應用機電一體化技術時,企業一定要將操作人員的培訓工作做到位,進而加強操作人員的素質水平與專業能力,同時對機電一體化技術予以相應的重視。可以結合相應的懲罰機制,如果由于自身的操作失誤或者馬虎而造成了問題與設備故障,需要有操作人員承擔,根據問題的大小來進行相應的處罰,進而提高工作人員的工作注意力,降低設備故障的發生率。

      3.3自動生產控制的應用

      在進行自動生產控制的過程中,企業在進行產品生產時,通常會出現由于人為因素影響而導致的產品精度以及質量不達標的情況。而通過對機電一體化技術的應用,能夠對生產活動進行現代化的控制干涉,以此來推動產品產生實現自動化以及智能化,提高工作效率。而在進行產品生產的過程中一旦發生了問題,就會借助自動生產控制來實施干預,來保證產生工作技術步入正軌。現階段,應用自動生產控制較為普遍的行業主要有香煙、飲料生產等,由于這類產品生產有著重復性強、生產力大的特點,同時對于產品品質的要求較高,因此通過自動生產控制能夠在確保產品質量的基礎上進行大量生產。另一方面,對于智能制造中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的研究文章發現,自動生產過程的跟蹤控制系統屬于一種新進的自動生產控制系統,其在應用的過程中能夠對產品生產過程進行合理的控制,對相關的信息進行整理與分析,保障產品生產過程中能夠按照這些參數進行規范、標準的自動化作業,保證產品生長的效率以及質量,進而推動相關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工業生產行業的發展過程當中,智能制造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智能制造可以進行工業生產的自動化、智能化管理,以此來提高生產效益及產品質量,進而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對于智能制造來說,應用機電一體化技術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機電一體化技術水平會對智能制造的功能有著很大影響。因此,有關企業一定要對相關工作予以重視,進而為智能制造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于慧佳.機電一體化技術在智能制造中的應用[J].南方農機,2020,51(05):219.

      [2]董新.對智能制造中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的幾點探討[J].產業科技創新,2020,2(08):65-66.

      智能制造技術分析范文第4篇

      關鍵詞:智能制造技術;智能制造系統;機電一體化技術

      1概述

      改革開發以來,我國的各項事業也都得到了快速發展,工業生產水平尤其是機械制造水平更是進步顯著,正逐漸呈現出從制造自動化向著制造智能化的方向邁進的趨勢。與傳統制造模式不同,智能制造模式中融入了電子、計算機信息等先進科技,是一種具有自適應加工和綜合自動化控制等特征的先進生產方式,它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將機械技術和信息電子技術進行了結合使用,從而構建出了能夠大幅度提升生產能力和效率的先進制造系統,而這就說明了智能制造的實現過程中就必然離不開機電一體化技術。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經驗,就機電一體化技術在智能制造中的應用進行了一些有意義的探討,希望對相關工作能夠有所借鑒。

      2智能制造的概念及其發展

      在當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機械制造企業都在努力革新自己的生產技術和設備,探尋新的生產方式,而智能制造作為一種更加先進的生產方式,自然就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重視。現實中,智能制造一般包含兩層含義,一層是實現智能制造過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各種先進技術,另一層就是指代智能制造系統(如圖1所示)。智能制造技術的提出和應用目的就是為了實現智能生產方式,構建智能化的制造系統。可以這么說,在機械制造領域實現智能化制造也是機械制造發展的必然趨勢,對提高生產管理能力、生產效率以及企業效益等均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與傳統的制造技術不同,智能制造技術融合電子、機械以及計算機信息等技術,即智能制造的實現高度依賴于機電一體化技術。智能制造技術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可以對制造狀態實現智能感知,并對感知到的信息進行自動分析和處理,最后還可以生成決策指令來對整個制造加工和管理環節進行自動控制。顯而易見,智能制造技術的功能就是對機械產品的加工制造環節進行自動控制,通過對人工決策過程加以模仿來自動生產控制指令。這樣做的一個顯著好處就是降低了人為因素可能造成的干擾。如采用智能制造技術來生產機械零件產品就消除了因人工操作失誤而造成的廢品損失,在解放了大量生產勞動力的同時,也極大幅度地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此外,對于一些勞動強度特別大或者生產過程存在潛在安全隱患的領域,采用智能制造技術來替代人工生產也是實現安全和高效生產的一種最佳選擇。總之,智能制造技術不僅可以大幅度提升生產效率,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杜絕人為失誤的影響,是當前機械制造技術發展的一種主流趨勢。智能制造系統就是通過運用智能制造技術來構建的一種先進生產系統。與傳統生產方式不同,智能制造系統中融入了大量的制造加工狀態信息,并通過對這些信息進行智能處理來及時發現當前制造環節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這就為生產加工過程的自動化調節和控制提供了依據。此外,智能制造系統還擁有組織、學習以及優化等眾多功能,如可以對生產加工過程中用到的各類資源進行靈活配置,對加工制造過程進行合理優化,對加工過程進行模擬仿真以及可視化展示等,而這些也都迎合了制造業的發展潮流。

      3機電一體化技術在智能制造中的應用

      當前,機電一體化技術正在逐漸和智能制造技術進行融合,同時兩種技術的有機結合也為兩者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可以這樣說,機電一體化技術已經逐漸成為了實現智能制造過程時的一種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術。例如當前智能制造系統中所廣泛采用的傳感器技術就是二者結合使用的典范。在智能制造系統中,需要加裝多種型號的智能傳感器來對加工制造狀態信息進行監測和收集,而這就需要用到機電一體化技術來對信號進行采集。此外,傳感器監測到的信息還需要通過信息網絡傳輸給控制系統進行分析,而這也需要用到電子信息技術來構建信息傳輸網絡。總之,在構建智能制造系統的過程中,必不可少地就需要用到機電一體化技術來達到各種信號檢測和傳輸的目的。事實上,智能制造是在制造自動化高度發展的基礎上所誕生的一種新型制造理論,而數控技術就是實現制造自動化的一種關鍵技術。眾所周知,數控技術的實現就離不開機電一體化技術,它對數控系統的要求非常高,不僅涉及到模擬、信息處理等多種技術,還包括對所有數字加工環節的自動優化和管理。目前絕大多數制造企業都應用了數控機床,其數控系統主要采用的是“CPU+總主線”的結構形式,通過在線診斷和模糊智能控制的方式來對整個生產過程進行多通道的管控。除此之外,一些國內外先進企業構建的無人化生產線和無人工廠也是機電一體化技術和智能制造技術結合應用的典范。在這些生產制造系統中,工業機器人被大量使用,它們和數控機床之間可以通過物聯網來實現互連互通,并通過構建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控制系統來對所有制造過程進行控制。

      4結束語

      總而言之,機電一體化技術作為實現智能制造方式所不可獲取的一種關鍵技術,將其與智能制造技術進行結合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必須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此外,智能制造技術和機電一體化技術的結合還會推動二者各自擁有各大的發展空間,這對機械行業的未來發展也將產生巨大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冉勝國.機電一體化技術在智能制造中的應用[J].商品與質量,2016(20):68

      [2]周懷疆.試述機電一體化技術在智能制造中的應用[J].引文版(工程技術),2015(36):240

      [3]王昌祥.機電一體化技術在智能制造中的應用[J].工業,2014(8):56

      智能制造技術分析范文第5篇

      互聯網+人工智能+制造新時代

      李伯虎認為大數據是智能制造的戰略資源,大數據的感知、采集、存儲、通信、分析、可視化等技術都是智能制造技術的一部分。

      因此,要想提升大數據在云制造中的應用率,大數據發展一定要和制造業技術深度融合,同時要和信息通信技術發展深度融合。“所以,我的觀點是‘互聯網+人工智能+制造’,這個時代正在到來。我們現在把大數據當做智能制造核心支撐中的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感知、采集開始,到存儲、通信、分析、可視化,把大數據和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結合起來進行研究。” 李伯虎說。

      同時,李伯虎強調,大數據在智能制造的發展必須要和應用結合,不清楚制造業的特性和制造產品的行業特性,就會連采集什么樣的數據都不清楚。采集的目的不是為了采集,而是為了改進制造流程,因此要對模型、算法等有一定基礎的理解才可以順利完成大數據的采集和應用。

      技術、產業、應用協調發展

      目前工業大數據研究剛剛開始,李伯虎認為其突破點是技術、產業和應用的協調發展。比如說以應用牽頭,利用大數據技術可以p少制造時間,降低污染,提升產品質量與服務;在系統改進中需要利用各種各樣的技術,而技術后面又必須要有產業支撐,將其工程化。即應用牽頭系統,系統牽頭技術和產業,在系統和產業改進以后,以改進后的系統再去推廣新應用,達到良性循環。這其中,人才、技術創新體系,政策支撐都不可或缺。

      久久精品九九亚洲精品天堂| 国产精品高清视亚洲精品| 亚洲男女性高爱潮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专区片高清久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 日韩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成a人片亚洲日本久久|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厂| 色偷偷亚洲男人天堂| 精品韩国亚洲av无码不卡区| 亚洲AV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偷拍在线观看| 极品色天使在线婷婷天堂亚洲 |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久久| 综合亚洲伊人午夜网|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小说| 亚洲成AV人片在|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最大的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亚洲av日韩aⅴ无码色老头| 免费在线观看亚洲| 国产亚洲精品AA片在线观看不加载| 国产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毛片αv无线播放一区| 亚洲∧v久久久无码精品| 亚洲精品永久www忘忧草| 国产成人亚洲合集青青草原精品| 亚洲日韩精品国产3区| 国产亚洲人成在线影院| 中文字幕亚洲日韩无线码|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专区|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亚洲乱码卡一卡二卡三| 亚洲精品天堂成人片AV在线播放|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区麻豆| 国产亚洲精品资在线| 亚洲国产国产综合一区首页|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