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健康教育效果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艾滋病是由于艾滋病病毒誘發的致命性傳染疾病[1],產生的危害極大。艾滋病毒會攻擊機體的免疫系統中的T淋巴細胞,導致細胞喪失正常的免疫能力。而人體喪失免疫力之后就會非常容易感染其他的疾病,進而誘發各種惡性疾病。艾滋病的在人體中具有很長的潛伏期,在病毒潛伏期中,人體不會產生任何異常癥狀。待病毒爆發之后發展成為艾滋病患者,患者抵抗力下降之后容易發生肺結核感染、帶狀皰疹感染以及口腔霉菌感染等,還可能由于特殊病原微生物引發腸炎、肺炎、腦炎等[2]。嚴重的情況下會誘發惡性腫瘤,患者全身衰竭導致死亡。就當前的醫療技術而言,沒有能夠根治艾滋病的方式和藥物,也沒有用于預防的特效疫苗。本文探討對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療的過程中配合健康教育的作用,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南昌市第三醫院2012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46例艾滋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檢查出-HIV陽性,T淋巴細胞的數量下降,小于200個/mm3,患者中男31例,女15例,其中有24例患者因為不潔感染,有償供血患者11例,7例吸毒患者,2例被動受血患者,2例感染途徑不詳患者。全部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發熱癥狀、厭食以及盜汗,出現輕微的感冒,患者的體重明顯下降有18例患者的頸部和腋下淋巴結有腫大的表現,11例患者出現尿頻、尿急和尿痛的臨床癥狀,11例患者出現明顯的皮膚皰疹以及口腔黏膜白斑,9例患者出現右上腹部疼痛。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在治療之前先對患者進行常規檢查,只有滿足標準才能夠給藥,用藥之前簽訂同意書,主要進行抗病毒藥物結合的治療,使用的藥物有拉米夫定、齊多夫定、替諾福偉、依非韋倫以及去羥肌苷等,使用不同的藥物組成不同的配比,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癥狀針對性的治療。當患者出現周圍神經炎的情況下,司他夫定使用齊多夫定取代,而患者出現貧血癥狀時,則使用司他夫定取代齊多夫定。1.2.2健康教育首先,通過黑板報、宣傳欄等專題方式向患者宣傳艾滋病,加深患者對疾病的認識以及傳播方式。同時醫院要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參與到艾滋病的預防和治療工作中,增強艾滋病患者協同治療的信心。對患者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確診為艾滋病的患者,醫生和護理人員要給予人道主義的關懷與幫助,通過心理輔導幫助患者面對現實,積極進行艾滋病相關知識的講解,避免患者出現嚴重的心理障礙甚至有報復社會的行為[3]。幫助患者樹立治療的信息,讓患者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接受治療;實施生活健康教育,要注意日常的合理飲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戒除煙酒,定期進行體檢。第三是危害性教育,囑咐患者盡量減少性生活,且必須使用安全套。向患者強調抗病毒的藥物不具有防止病毒感染的作用,務必避免交叉感染;開展法治教育,根據我國《傳染病防治法》[4]當中的相關條例,艾滋病患者通過任何方式有意識的傳播艾滋病都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藥物依從性教育,向患者說明高于95%的治療依從性對于抗病毒的重要意義,漏藥、停藥、或者換藥都是不允許的,可能會導致治療失敗。應當長期根據醫囑按時、按量服用抗病毒藥物。告知患者服藥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出現不適要立刻來院就診。
1.3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中的數據資料均錄入到SPSS16.0軟件實施數據處理,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患者的T淋巴自保和病毒載量的變化情況
通過持續3年的治療,全部46例患者的T淋巴細胞數量均出現上升,由治療初期檢驗的(108.46±81.52)個/mm3,增加至(540.15±224.67)個/mm3,治療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2.250,P<0.05);患者的病毒載量由治療初期的(4.66±1.48)lg,減少為(2.61±0.76)lg,治療前后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357,P<0.05)。
2.2患者對于艾滋病知識的掌握情況
本組中的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都沒有收到專業的心理教育,基于疾病的認知程度不高,預防和傳播途徑也不了解,治療期間對于抗病毒藥物的依從性也不高,患者還存在或多或少的營養不良的現象。而接受健康教育之后,大多數患者得到心理教育,掌握基礎的艾滋病的預防和傳播知識、機會性感染知識等,患者自行歲飲食和生活方式進行調整,服用抗病毒藥物的依從性也提高。在接受健康教育之前,很多患者由于心理上的恐懼和焦慮導致對生活失去信心,而健康教育之后這一部分患者的心態逐漸好轉,能夠正確面對疾病,參與社會活動的積極性提高,前后的評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艾滋病的發病人群以18~45歲的青壯年最為常見,其中性生活活躍年齡段的發病率最高[5-8]。感染艾滋病之后機體的免疫能力下降,容易出現真菌感染的現象?;颊咄ǔ1憩F為發熱、乏力、食欲不振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現代醫學的主要治療手段為降低病毒的載量,重建患者的免疫功能,減少死亡率。在本文中,通過有效的抗病毒治療配合健康教育的工作,前者能夠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患者如果發生惡性腫瘤,能夠抵制惡性瘤發生擴散,提高疾病的治療效果;而健康教育能夠幫助患者建立治療信心,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個人的護理,均衡營養、改善生活方式,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生存率。對艾滋病患者展現人道主義關懷,激勵其正確的面對疾病和人生,防止產生輕生和報復社會的念頭,延長患者的壽命,改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秦紅英,趙清霞,何云,等.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療依從性的干預措施[J].護理雜志,2012,29(11):22-23,26.
[2]戴芬,梁雪梅,敖小敏,等.護理關懷對提高老年艾滋病患者服藥依從性的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14(13):77-79.
[3]楊顯琴.抗病毒治療配合健康教育對艾滋病的療效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1(14):7-8,10.
[4]鄧梅花,覃少洲,周少云,等.老年艾滋病患者服用抗病毒藥依從性的護理關懷效果探討[J].中外醫學研究,2012(32):70-71.
[5]汪潤笙.遼寧省丹東市公共場所從業人員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效果評價[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1):234-235.
[6]陳霞.影響艾滋病患者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依從性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2013(4):203-204.
[7]鄭連雪,陳秀敏,丁紅云,等.艾滋病患者治療依從性的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35):4052-4054.
1.統計分析
采用Excel2003軟件收集數據,應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共發出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200份,有效應答率100%。其中男108例(54.00%),女92例(46.00%);年齡3~92歲,平均年齡67歲;文化程度在大專以上36例(18.00%),高中58例(29.00%),初中及以下106例(53.00%);其中白內障117例(58.50%),視網膜脫離31例(15.50%),青光眼29例(29.00%),糖尿病視網膜病變11例(5.50%),眼外傷9例(4.50%),眼部腫瘤3例(1.50%)。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種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兩組患者健康教育知識掌握情況比較
實施全程分期健康教育卡后,患者相關疾病知識(81.00%)、合理用藥知識(84.00%)、自我護理知識(81.00%)和日常預防知識(79.00%)掌握人數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1)。2.3兩組患者健康教育滿意度情況比較實施全程分期健康教育卡后,患者的對護患溝通、護理服務態度、健康教育內容和健康教育方式滿意人數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2)。
3.討論
目的 探討健康教育對抑郁癥患者的效果。方法 按入院順序分層隨機法,將80例抑郁癥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進行個體化健康教育,對照組進行常規的護理宣教,在治療前和治療后1,2,3,4周末,用漢米頓抑郁量表(HAMD)評定療效。結果 兩組HAMD總分在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結論 個體化健康教育對抑郁癥患者療效顯著。
【關鍵詞】 健康教育;抑郁癥;個體化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on depression patients.Methods Eighty depression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i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y layered time sequence of admission to the hospital. The tri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individual health educa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routine nursing education. All the patients were assessed with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 respectivel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otal score of HAM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1). Conclusion The curative effect of individual health education on depression patients is significant.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depression; therapeutic effect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和比較嚴重的精神疾病,抑郁癥的防治工作是精神衛生工作人員的主要任務。抑郁癥不僅給患者本人及其家屬帶來極大的痛苦,而且給家庭、社會及醫療系統帶來沉重負擔。本研究在對抑郁癥患者實施藥物治療的同時,輔以以人為本的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為本院2005年1月—2006年3月間住院或出院隨訪的抑郁癥患者。按入院順序分層隨機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17~45歲,平均(25.1±2.4)歲,療程4~13周,家庭病史陽性6例(15.0%)。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19~48歲,平均(25.2± 3.2)歲。療程5~14周,家庭病史陽性5例(12.5%)。入組標準:(1)符合(CCMD3)有關抑郁癥診斷標準[1]。(2)漢米頓抑郁量表[2](HAMD)17項總分≥17分。(3)年齡20~50歲,病程1~12年。(4)排除有嚴重的軀體疾病、腦器質性疾病、酒精或藥物濫用者和妊娠期、哺乳期女患者。⑸無明顯的精神病性癥狀。兩組病人基本情況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藥物治療,觀察組按預先設計好的健康教育計劃進行個體化健康教育,由年資較高的主管護師根據健康教育計劃實行一對一的教育方式。針對患者不同階段的心理、個體的文化程度因人而異的進行健康教育;對照組僅給予常規的護理宣教。
1.2.1 以人為本的健康教育方法
制定抑郁癥患者健康教育計劃,先對不同患者的具體表現進行評估,確定患者的健康需求,并主動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與病人一起制定健康教育計劃,并根據患者的文化背景和特點確定教育目的。健康教育有登記表格,由專人專管, 實行一對一的方式與病人進行溝通。 健康教育內容為:(1)講解抑郁癥的基本知識,病因及臨床表現,結合自身表現分析自己的病情及嚴重程度等。(2)讓患者了解治療初期所具有的心煩焦慮、抑郁等的情緒障礙以及服藥所產生的口干、便秘等副反應的應對措施。(3)對情緒低落,孤僻少語、社交及興趣缺乏者,多采用工娛療, 心理治療, 充分調動患者的積極性與能動性, 培養患者的社交能力及多方面的興趣,提高和感染患者的情緒。
1.2.2 給藥方法
兩組均采用樂友(又名帕羅西酊)治療,起始量為10 mg/d,以后根據病情逐漸加大劑量,最高用量為40 mg/d,連續觀察4周,治療期間不使用其他的抗抑郁劑和電休克治療。1.2.3 評定方法
采用漢密頓抑郁HAMD量表對病人進行評定。該量表包括24個癥狀項目,其中13個精神癥狀項目按0~4級評分,11個軀體癥狀按0~2級評分。量表總分反映疾病的嚴重程度,總分越高病情越重,一般認為前17項總分達17分以上可診斷為抑郁狀態,此分值亦為抑郁癥病人的住院指標。評定工作由病人的主治醫師進行。每周評定1次。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見表1。表1 兩組治療前后HAMD總分變化(略)
表1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均較治療前有顯著改善,說明藥物治療加以人為本的健康教育或常規護理宣教對抑郁癥均有明顯療效,但兩組相比觀察組在經過以人為本的系統的健康教育4周后,HAMD總分較對照組明顯降低。說明以人為本的健康教育對抑郁癥患者的病情恢復比常規的護理宣教更有效。
關鍵詞:包蟲??;健康教育;干預
包蟲病又稱棘球蚴病,是由棘球絳蟲幼蟲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病,可引起肝、肺、腦等多器官損害,主要有囊型包蟲病(CE)和泡型包蟲?。ˋE)兩種。人長期患包蟲病會導致勞動力喪失、生活質量降低及壽命縮短,特別是泡型包蟲病如果錯過早期診斷和治療,10年內死亡率高達94%[1];包蟲病的流行給國家和社會帶來嚴重的疾病和經濟負擔,是一項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包蟲病在我國主要流行于、青海和寧夏等西部牧區和半農半牧地區;在中亞地區,包括蒙古、哈薩克斯坦等9個國家和地區以及中國西部地區,至少有一半以上人口面臨罹患囊型包蟲病的風險[2]。棘球蚴具有復雜的生活史、廣泛的分布,加上中國西部獨特的自然環境和風俗習慣,給包蟲病防治帶來了諸多挑戰。多項研究表明,健康教育在包蟲病的防治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3-5]。為探索適合本地區人群的健康教育干預措施,本文分析了2020—2021年拉薩市2個縣的人群包蟲病健康教育干預前后效果。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2020年3月—2021年3月,選取拉薩市歷年包蟲病患病率較高的當雄縣和墨竹工卡縣,以海拔、生產方式、人口等作為匹配依據,將2縣16個鄉(鎮)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干預組包括當雄縣的當曲卡鎮、格達鄉、公塘鄉、烏瑪塘鄉和墨竹工卡縣的工卡鎮、門巴鄉、日多鄉、甲瑪鄉,對照組包括當雄縣的羊八井鎮、寧中鄉、龍仁鄉、納木湖鄉和墨竹工卡縣的扎雪鄉、扎西崗鄉、尼瑪江熱鄉、唐加鄉。本調查通過自治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倫理審查委員會審查,所有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1.2方法采用分層整群抽樣開展調查。對干預組進行健康教育干預,制作宣傳材料包,包括印有包蟲病防治宣傳標語的毛巾、香皂、宣傳海報、宣傳冊等。不同人群使取不同形式的宣傳教育方法,在各干預組的鄉(鎮)中小學校開展一次以上的健康教育講座或宣傳活動;對普通農牧民采取村莊(社區)集中宣傳活動等形式,發放宣傳材料包;在人員密集處、學校、醫療衛生機構張貼包蟲病防治海報或設置宣傳欄。屠宰季對干預組進行宣傳教育普及,指導群眾識別牲畜臟器包蟲囊腫,嚴防用未經處理的病變臟器喂犬。對照組人群不采用任何形式的有關包蟲病防治的健康宣傳活動。干預期為12個月。1.3調查問卷采取查閱文獻、專家咨詢等方式設計調查問卷,并于預試驗后修訂完善。問卷為封閉式問題,包括基礎信息8題、核心知識27題、行為和態度7題,采用藏、漢2種文字版本印刷。核心知識27題中回答正確16題及以上判定為“知曉”。干預前后各進行一次問卷調查,調查員使用當地語言詢問或自行填寫問卷,回收時檢查有無缺項和漏項以及邏輯錯誤。使用EPIData3.1軟件錄入問卷,以雙錄入的方式減少錄入錯誤。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6.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以卡方檢驗比較率的差異。對缺失值采用序列平均值或中位數填補法,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人口特征共調查1708人。干預前參與問卷調查893人、干預后815人;男性1002人(58.7%)、女性706人(41.3%);年齡在40~50歲的人數最多(564人、占33.0%),其次是29~39歲(440人、占25.8%);小學文化800人(46.8%)、文盲652人(38.2%);牧民1049人(61.4%)、農民457人(26.8%);戶籍來自當雄縣的870人(50.9%)、墨竹工卡縣838人(49.1%)。2.2干預前后人群整體包蟲病知曉率2020—2021年拉薩市包蟲病防治知識總體知曉率為52.3%,干預前,干預組包蟲病防治知識知曉率(39.9%)低于對照組(5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4.120,P<0.05),干預后,干預組知曉率(67.5%)則明顯高于對照組(49.6%),差異亦有統計學意義(χ2=26.759,P<0.05)。干預組知曉率從干預前的39.9%上升至干預后的6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2.492,P<0.05)。對照組人群知曉率干預前后無明顯變化,差異無統計意義(χ2=0.722,P>0.05)。見表1。2.3不同人群知曉率將干預組人群知曉率按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和縣別分層。見表2。2.3.1性別分布干預后,干預組男女性知曉率(65.8%,70.5%)均較干預前(39.0%,41.2%)明顯提高(χ2=36.277,26.932,P<0.05),對照組男女性知曉率變化不明顯(χ2=0.174,0.734,P>0.05)。2.3.2年齡分布29~61歲各年齡組知曉率均明顯提高(χ2=9.714,35.350,18.810,P<0.05),28歲及以下組、62歲及以上組未觀察到干預組或對照組在干預前后知曉率明顯提高。2.3.3文化程度分布除初中組外,不同文化程度調查對象接受干預后知曉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χ2=14.971,36.422,5.437,P<0.05),且文化程度越高,知曉率提高幅度越大。2.3.4職業分布健康教育干預后,農、牧民包蟲病防治知識知曉率均得到提高(χ2=17.791,48.043,P<0.05),對照組農民知曉率無明顯變化(χ2=0.567,P>0.05),牧民知曉率有小幅度升高(χ2=5.630,P<0.05),但提高幅度小于干預組。2.3.5地區分布干預組中,干預前后當雄縣人群知曉率從29.2%上升至61.2%(χ2=43.811),墨竹工卡縣知曉率從52.1%上升至74.0%(χ2=20.247),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比干預組,當雄縣對照組人群知曉率在干預期后有小幅升高(χ2=6.563,P<0.05),但升高幅度小于干預組。墨竹工卡縣對照組人群知曉率在干預期后降低(χ2=12.381,P<0.05)2.4人群行為和態度變化干預組人群中,干預后正確行為率提高,不接觸狗、飯前經常洗手、生的家畜臟器不喂狗的正確行為率從干預前的26.5%,25.8%,45.3%提高至干預后的46.1%,50.7%,49.3%;與狗接觸的選項中,干預組和對照組人群在干預期后選擇不與狗接觸的正確行為率均有明顯提高(χ2=33.747,58.389,P<0.05)。飯前洗手行為,干預組人群正確行為率在干預后明顯提高(χ2=53.854,P<0.05),而對照組無變化。在生臟器喂狗選項中,干預組人群干預前后的正確行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315,P>0.05),而對照組人群在干預后不用生的家畜臟器喂狗的正確行為率從66.6%下降至39.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4.924,P<0.05)。見表3。干預組和對照組人群在干預后有更多的人會主動關心自己和家人是否患包蟲?。é?=59.714,32.950,P<0.05)。干預組干預前后有超過88.00%的被調查者愿意與家人朋友分享包蟲病防治知識,參加家犬免費驅蟲活動。其中干預組人群干預前后相關意愿無明顯變化(χ2=3.768,1.373,P>0.05),而對照組人群干預后良好態度有所降低(χ2=30.592,26.928,P<0.05)。
3討論
【關鍵詞】高血壓;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3-0438-02
高血壓是當今世界范圍內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隨著人們飲食行為與生活習慣的巨大改變,高血壓做為慢性非傳染病日益受到醫學界的廣泛關注[1]。本文200例高血壓患者健康教育效果進行評價分析,為減少或控制高血壓疾病危害的進展提供新的手段與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研究對象隨機選取在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期間在新疆吐魯番某社區高血壓患者的200例,年齡范圍在39~7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9.76±14.92歲。其中男性為116人,平均年齡為60.27±14.59歲;女性為84人,平均年齡為57.23±14.37歲。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流行病學橫斷面研究方法,以面對面調查結合查看病例等方式,應用個體化健康教育問卷調查表。
1.3 診斷標準
依據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下發的[2]《高血壓診斷標準》。
1.4統計學的處理與分析:
采用SPSS18.5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和卡方檢驗統計處理數據,以α=0.05為檢驗水準。
2 結果
2.1高血壓患者健康教育前后的生活行為狀況比較
高血壓患者按時規律服藥的比例明顯上升,由原來健康教育前的53%上升為78%(P
2.2 高血壓患者健康教育前后對疾病相關知識知曉率的比較
高血壓患者對吸煙危害知識知曉率由教育前的47%提高到85%(P
3 討論
健康教育干預治療高血壓在醫學領域分析中的應用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高度注意[3], 并且其應用越來越廣泛。近年來健康教育效果評價應用于預測高血壓治療發生與轉歸、評價臨床治療效果、疾病預后影響因素的研究、藥物療效資料分析、評價社區慢性病干預效果等多個層面。本文運用健康教育對高血壓預后進行研究,此次研究通過卡方統計分析后,表明經過了系統全面的健康教育,高血壓患者的生活行為狀況發生了明顯的改變,高血壓知識的知曉率明顯提高。以上研究與國內外相關研究報道基本一致[4]。所以針對這些方面加強高血壓的健康教育工作是吐魯番地區預防和控制高血壓危害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 任南,徐秀華,吳安華,等.高血壓健康教育應用[J].中華慢性病雜志,2008,19(8):17.
[2] 梁校平.實施社區高血壓健康教育的調查分析[J] .臨床合理用藥,2010,3,(6):93-94
[3] 王文,馬麗媛,向華. 重視正常高值血壓水平及其伴心血管危險因素者的干預[J] .高血壓雜志,2007,13(6):327-328
[4] 劉丁,陳萍,陳偉.高血壓患者健康教育評價[J].重慶醫學,2009,33(8):1153.
作者簡介:
買吾拉尼江?阿力木江(1986.1.18),男,維吾爾族,吐魯番人,本科,工作單位:吐魯番地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郵編:83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