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簡述環境污染的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圖反映出的人類對自然環境施加的技術手段是()
A.采集與漁獵B.耕作與灌溉
C.采礦與冶煉 D.建壩與筑路
(2)圖所示時期人地關系的正確敘述是()
A.崇拜自然,恐懼依賴
B.改造自然,開墾土地,興修水利
C.征服自然,成為主宰
D.人地協調,順應自然
【解析】 兩幅圖均取自教材,甲圖反映了東漢時期典型的農業文明,乙圖則反映了19世紀的工業文明。農業文明時期,人類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主要通過耕作、灌溉、施肥等技術手段,作用于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生產出穩定而可靠的食物。工業文明時期,科技進步、生產力飛速發展、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強,提出“征服自然”的口號。
【答案】 (1)B (2)C
針對訓練1 下圖是一座石碑,上面刻著美索不達米亞人的太陽神——薩瑪斯正在接受禮拜。據此完成(1)~(2)題。
(1)石碑所反映的時代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四個階段中的()
A.原始文明時代 B.農業文明時代
C.工業文明時代 D.環境文明時代
(2)這幅石碑反映出當時的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是()
A.人類對環境既崇拜又依賴
B.人類與環境的對抗性明顯增強,環境遭到破壞
C.人地關系全面不協調
D.人類正謀求與環境協調發展
解析 第(1)題,人類社會的四個發展階段中原始文明時代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人類只是被動地適應自然。第(2)題,石碑上面太陽神——薩瑪斯正在接受禮拜,反映了人對“她”的認識是崇拜自然,那時人類與自然環境保持著一種原始的平衡關系,人類對環境既崇拜又依賴。
答案 (1)A (2)A
二、直面環境問題
例2 讀下圖,聯系相關知識分析完成下列問題。
(1)依據圖中信息,說明我國環境問題的主要類型及導致其發生的人為原因。
(2)目前國際社會倡導的節能減排、低碳經濟主要針對的全球性環境問題是指什么?簡述該種環境問題的發生機制。
【解析】 第(1)題,根據環境問題的分類和發生原因進行分析。第(2)題注意理解節能減排、低碳經濟是針對全球氣候變暖提出的應對措施,需聯系二氧化碳的保溫作用原理進行分析。
【答案】 (1)圖中環境問題分兩類: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酸雨現象和河流水污染屬環境污染,沙漠化、水土流失屬生態破壞。原因:人口增長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如過度開墾、過度放牧以及生產生活中向環境排放廢棄物數量超過環境凈化能力。
(2)氣候變暖。人類大量消費煤、石油等礦物能源,向大氣中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同時破壞熱帶雨林,使森林面積減小,減弱了森林對二氧化碳的吸收,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二氧化碳能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致使大氣增溫,氣候變暖。
針對訓練2 讀下面漫畫,回答(1)~(2)題。
(1)漫畫中“危險”所指的環境問題是()
A.水資源短缺 B.全球變暖
C.生物多樣性減少 D.沙塵暴
(2)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A.這種環境問題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尤其突出
B.造成這種危險的人為原因有亂砍濫伐、過度放牧、過度開墾
C.除中國外,這種環境問題比較嚴重的還有北非、西亞、美國、澳大利亞
D.為避免該環境問題的惡化,必須禁止人類的開發活動
解析 第(1)題,漫畫形象地展示了不合理的人類活動造成的“危險”,樹沒了、沙來了,因此“危險”所指的環境問題是沙塵暴。選D。第(2)題,沙塵暴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十分突出;亂砍濫伐、過度放牧、過度開墾易造成沙塵暴;北非、西亞、美國、澳大利亞也有比較嚴重的沙塵暴現象;為避免該環境問題的惡化,應禁止人類不合理的開發活動,但不能禁止人類合理的開發活動。選D。
答案 (1)D (2)D
三、走向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
【例3】 下圖是我國可持續發展類型區劃分示意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讀圖,描述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分布差異。
(2)M地區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環境問題主要是什么?在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又面臨哪些主要的問題?
(3)N地區可持續發展中所面臨的突出生態問題與P地區有什么不同?
(4)簡述我國可持續發展系統的構成以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則有哪些?
【解析】 本題考查讀圖能力,以及對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及原則的理解。結合圖例觀察比較可以發現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分布狀況,聯系區域地理知識分析M、N、P分別位于我國東部沿海、新疆和山西,具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及經濟發展狀況,面臨的問題因地而異,第(4)題則是對課本基礎知識的考查,難度不大。
【答案】 (1)從沿海向內陸,可持續發展狀況從良好到較差狀態。
(2)環境污染嚴重。資源、能源不足。
(3)N地區氣候干旱,降水稀少,土地荒漠化嚴重,P地區突出的生態問題是水土流失嚴重。
(4)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包括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需遵循公平性、共同性和持續性三個原則。
針對訓練3 2011年9月,公安部統一指揮浙江、山東、河南等地公安機關首次全環節破獲了一起特大利用地溝油制售食用油的系列案件,摧毀了涉及14個省的“地溝油”犯罪網絡。地溝油流向餐桌的報道,進一步增強了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關注。據此回答(1)~(2)題。
(1)關于餐桌污染產生的原因,敘述正確的是()
A.食品添加劑技術越來越發達
B.人們不良的消費和飲食習慣
C.增加添加劑可提高食品質量
D.食品添加劑有利于食品保存和提高營養價值
(2)地溝油流向餐桌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
A.發展的觀念 B.公平的觀念
C.環境的觀念 D.權利的觀念
解析 第(1)題,人們不良的飲食偏好,消費習慣,為食品添加劑提供了廣闊的消費市場,這是導致不法制造商大量生產、銷售含添加劑食品的根本原因。第(2)題,地溝油進入餐桌,對消費者的身體健康構成危害,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公平的觀念。
答案 (1)B (2)B例1 樹立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統一,是當今時展的主流。據此完成(1)~(3)題。
(1)促使我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最主要原因是()
A.可持續發展思想源遠流長
B.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危及生存與發展
C.國土面積廣大,資源種類豐富
D.科技落后,資源利用率低
(2)我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面臨的困境是()
人口增長趨向零,勞動力趨向短缺
農業資源日趨緊張,接近資源承載極限
環境污染雖已控制,但生態環境日趨惡化
糧食需求增加,土地后備資源不足
(3)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尼日利亞四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障礙是()
A.氣候惡劣,自然災害多
B.工業發展快,環境污染重
C.人口增長快,環境壓力大
D.科技水平低,國民素質差
【解析】 促使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已構成對國家生存發展的嚴重威脅,故第(1)題選B。第(2)題,目前我國人口基數大,自然增長率雖已下降,但也不是接近零增長,且人口就業壓力大,勞動力富余,環境污染并未得到控制。故A、B、D三項均錯,C項正確。第(3)題,四個國家都是人口數量超過1億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快是影響其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最突出問題,故正確選項為C。
【答案】 (1)B (2)C (3)C
針對訓練1 下圖為我國西北內陸某河流簡圖,據圖完成(1)~(2)題。
(1)有關該河流域地理環境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地形平坦,人口稠密 B.副高控制,常年干旱
C.冬冷夏熱,植被稀少 D.地高天寒,日照強烈
(2)受人口數量變化及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圖中地區農業生產過程中最易出現的突出環境問題是()
A.水土流失 B.荒漠化
C.地面下沉 D.森林銳減
解析 根據題干及水系輪廓、圖例信息判斷該河流域為塔里木河流域,據此分析可知正確選項。
答案 (1)C (2)B
四、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例2 讀某國XL牛奶集團公司建設的一體化牛奶—生物煉油廠的概念示意圖,回答(1)~(2)題。
(1)建設該一體化牛奶—生物煉油廠獲取的產品是()
A.電力、生物柴油、微生物泥餅、乙醇
B.甘油、乙醇、牛奶、混合肥料
C.乙醇、混合肥料、微生物泥餅、甘油
D.牛奶、乙醇、生物柴油、微生物泥餅
(2)下列關于該一體化牛奶—生物煉油廠的敘述,錯誤的是()
A.該示意圖表明該工廠實現了能量的自給自足
B.通過能量的傳遞與轉換提高了能源利用率,減少了廢棄物的排放
C.該工廠的生產環節清潔無污染,因此生產過程中沒有二氧化碳的產生
D.該工廠生產過程的連續性有利于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
【解析】 第(1)題,觀察圖中箭頭可知其產品。第(2)題,該生產系統體現了循環經濟生產模式,可實現物質、能量的綜合利用,提高了資源利用率,減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但燃料的燃燒還是會釋放一定的二氧化碳,故不能說該生產環節無污染。
【答案】 (1)D (2)C
針對訓練2 清潔生產和生態農業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據此完成(1)~(2)題。
(1)下列工業布局能體現清潔生產理念的是()
A.鋼鐵廠附近布局機械廠
B.火電廠附近布局煉鋁廠
C.奶牛場附近建乳制品廠
D.煉銅廠附近建硫酸廠
(2)我國農村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推廣機械化
B.開發利用沼氣,施用有機肥
C.建專業化農場
D.推廣地膜農業
解析 有色金屬冶煉排放二氧化硫,建硫酸廠可回收利用二氧化硫,既減少污染排放,又提高資源利用率。發展沼氣,施用有機肥有助于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
答案 (1)D (2)B
針對訓練3 2014年暑假,蘭州大學部分師生遠赴甘肅定西偏遠山村,為其發展出謀劃策,讀圖,完成以下問題。
(1)定西位于哪個大的地理單元,其主要生態問題是什么?
(2)為解決當地的生態問題,使之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蘭大師生指導當地農村發展生態農業,模式如下:
請在圖中填注:A牛、羊,B沼渣、沼液,C沼氣池,D肉、奶、皮毛。
(3)除沼氣外,當地還可以開發哪些清潔能源?
(4)與糧食作物相比,苜蓿的環境意義是什么?
解析 第(1)題,由圖可知,此地在蘭州以東、渭河以北,應屬黃土高原。黃土高原因土質疏松,且夏季多暴雨,所以水土流失嚴重。第(2)題,該系統的核心是沼氣池,沼氣池的沼渣、沼液可做肥料提供給紫花苜蓿,而苜蓿是牛羊的飼料,牛羊肉、奶、皮毛可提供給農戶。第(3)題,該地位于黃土高原,太陽能和風能豐富。第(4)題,紫花苜蓿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有利于保持水土。
答案 (1)黃土高原;水土流失。
(2)
一、全球化視野下的國家主權
(一)全球化與國家主權的關系
國際法角度中闡述的國家主權是指國家具有獨立自主地處理自己的對內和對外事務的最高權力。因此國家主權具有兩方面特性,即在國內是最高的,在國外是獨立的。由于全球化的推進日益淡化了國家主權的作用,因此有些西方學者認為"全球化和國家主權的侵蝕是一個硬幣的兩面"。[1]但事實上全球化和國家主權是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兩個方面。原因如下:
首先,國家具有強大的適應能力,可以通過多種調控手段解決全球化帶來的種種問題。其次,國家推動了全球化的發展。全球化是國家發展的產物,今后也仍將伴隨和依靠國家的干預。第三,全球化促進國家職能的完善。如果沒有全球化的催化力,國家職能的轉變和完善也許不會發生的如此迅速,也許國家不會這么快地認識到傳統政府的"無能為力",從而在重新構建職能的時候更關注于與國際接軌。
(二)全球化與我國海洋環境主權
1、我國海洋環境主權現狀簡述
領海主權是沿海國家在其領海范圍內享有的主權權利,是國家主權在海洋領域的自然延伸。我國海洋問題主要體現在:近岸的陸源環境污染、捕撈與養殖廢水污染、近岸工程破壞環境和生態、溢油與泄漏事件、放射性污染、傾倒廢物。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一條第一項第四款的規定,"海洋環境污染"被定義為--人類直接或間接把物質或能量引入海洋環境,其中包括河口灣,以致造成或可能造成損害生物資源和海洋生物、危害人類健康、妨礙包括捕魚和其他正當用途在內的各種海洋活動、損壞海水使用質量和減損環境優美等有害影響。海洋環境問題主要集中在海洋污染及損害賠償上,能夠造成重大海洋環境污染事件主要有溢油、赤潮和傾廢。
2、全球化狀態下海洋環境污染的國家責任
國家責任是現代國際法中一個重要的法律制度。國際法中的國家責任,是指當一個國際法主體從事了違反國際法規則的行為,簡而言之,國家責任就是"一國對其國際不法行為的責任"。一直以來,對于海洋環境問題,各國都在司法范圍內內予以解決,即通過司法程序尋求賠償。然而海洋是全人類的財產,沿海國對領海范圍內的海域也享有主權,該主權自然包括維持其海洋環境不受外國侵害。那么,當一國或一國國內船舶、企業造成另一國海洋環境污染時,受害國當然可以要求加害國承擔國家責任。
全球化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經濟的全球化,而這種經濟全球化是各國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前所未有的加強,這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局面使國家,這個國際社會中最重要的行為體不可避免的掉進一個兩難的尷尬境地中。經濟全球化要求國家在一定程度上自覺的向上轉讓一部分主權給國際經濟組織, 但國家又會本文由收集整理擔心自己的主權自己的國家利益會不會因此受到侵害,因此有學說認為國家主權將會逐漸消亡。[2]然而在全球化不斷深入的時刻,國家利益和國家主權不會也不應該過時,反而應當得到更多的關注,更應該加強保護和爭取。
簡單地說,為了實現海洋環境問題的妥善解決和有效控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建立健全有關的法律法規體系;第二,理順海洋監督管理體制;第三,采用高科技手段,完善海洋社會監控的硬件設施;第四,各國各級政府對海洋社會問題引起高度重視并采取強有力的監控手段;第五,國際社會聯合起來共同解決海洋社會問題。
二、全球化環境下海洋環境主權的維護
海洋污染往往發生突然,當事國措手不及,并且海洋環境污染具有跨流域、污染面廣、持續性強、危害較深的特點,海洋作為一個整體環境系統受海風海浪的影響,一次污染的后期效應將會擴張到沿海城市甚至他國的經濟和環境。因此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對海洋環境的保護已經不能停留在一國的范圍內,尤其是對海洋環境主權的保護更甚如此??墒蔷湍壳扒闆r來看,海洋環境保護制度仍然存在缺陷。
第一、法律和制度不健全。各國之間缺乏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目前國際社會中實施的只有《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第二、組織松散。國際社會針對海洋環境污染問題缺乏一個職能健全、力量集中,現有應急管理力量能夠得到充分利用的機構,難以實施有效聯動。
第三、事后賠償及救濟措施不到位。由于海洋范圍過于巨大、污染后續損害持續時間長、后果嚴重并且沒有有效的追償機制,受害國和地區也難以得到有效的賠償和救濟。
海洋環境污染是一個關系到國家領海主權和一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全球全人類都應當對其負起責任。保護海洋環境主權也應在加強國際合作的基礎上,聯合國內和國際力量。
1、建立區域合作機制和一體化的救援資源調度、整合機制。[3]區域合作機制可以使整個機構體系的管理幅度和層次適應危機管理需要,提高應急管理的效果和水平。建立在構建危機管理各職能部門組織統一體系的同時,應建立和完善應急資源集約體系,將散布于各職能部門的人力、物力資源的信息不斷整合,理順監測預報、危機處置、生態修復各個環節,形成應對危機事件的統一體系,形成信息共享、資源互補的各種突發事件應對的資源系統,同時加強機構間的交流合作,使各部門、機構協力應對災害。全球化加強了世界各國的溝通與聯系,在保護海洋環境主權方面更應該發揮全球化的積極作用,讓國家走出傳統國家的概念,共同維護海洋這個生命的家園。
2、完善各國國內立法及相應措施。對我國來說,首先要將海洋法律體系入憲,抓緊制定和完善我國海洋基本法、海洋區域法和海洋安全法等;其次加強海上重大污染風險控制,對沿海重點石化等易出現污染危機事故的企業進行風險管理,對風險進行評估并建立風險管理應急預案;建立水上重大污染事故應急處置專項基金,尤其是針對溢油問題設立船舶油污保險和油污損害賠償基金。為化解海洋突發事件提供財力保障,并輔以相應的財政、貨幣政策調整和具體措施;提高船舶污染應急處置能力,將損失減到最?。患哟蠹夹g投入,加快大型化、專業化溢油清污設備的研發以及盡快地發展市場化、專業化、集約化的清污公司。
3、加強非政府組織參與的力度,規范參與的方式和途徑。政府在緊急調動國家資源、快速而有力動員社會公眾、統一作出決策等方面具有絕對的優勢,因此政府在處理突發事件時具有核心地位。但與非政府組織在專業優勢、靈活反應性、社會親和力、更低的運行成本等方面的優勢非常適合海洋突發事件范圍廣、專業性要求強的特點。政府部門應該為非政府組織參與的方式和途徑進行規范,充分發揮作用。[4]
針對傳統建材的能源消耗巨大、環境問題的日益突顯和資源的嚴重匱乏,當前亟需降低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和加強綠色循環體系建設,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是能夠實現這一綠色循環的重要途徑之一,而加強綠色建材在建筑施工中的質量控制是我國建筑和建材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走道路。本文簡述了綠色建材在建筑施工中出現的問題及其質量控制的途徑。
【關鍵字】
綠色建材;可持續發展;施工;質量
傳統建材行業具有高能源消耗、高資源消耗、高污染的特點[1],而我國某些傳統建材產品如水泥、玻璃、建筑衛生陶瓷的產量已經居于世界第一位。犧牲能源、環境以及資源而得到建材行業的飛速發展,造成極大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建材行業若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然從注重節能、環保、可循環建筑材料的科學研發和應用開始。早在2013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和科技司就協力推進綠色建材標準體系建設,指出:“綠色建材應是在全生命周期內可減少對天然資源消耗和減輕對生態環境影響,本質更安全、使用更便利,具有節能、減排、安全和可循環特征的建材產品[2]。可見,實現建材行業可持續發展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大力發展綠色建材。在建筑施工中,對綠色建材的質量控制也就更為重要。
1綠色建材產品的特征
綠色建材與傳統建材的區別在于其原料選用范圍擴大、生產過程科學,其核心理念是具有“健康、環保、安全”品性。傳統建材與綠色建材在資源能源和廢物的關系上的不同,如圖1。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⑴使用非不可再生資源,能夠充分利用廢棄物,降低能源、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⑵采用低能耗、少污染甚至不污染的生產技術,對生態環境不產生不良影響。綠色建材在滿足國家對環境的強制要求基礎上有更高的標準。⑶綠色建材不得含有超標物質,可循環利用,且具有良好的功能性、耐久性和安全度,使用周期較長。
2綠色建材的發展現狀及建筑施工中存在的問題
20世紀初,德國、加拿大、芬蘭、冰島、日本等國家開展環境標志計劃,為綠色建材認證工作提供統一標準。我國在1994年也已開展環境標志產品認證工作,并已在建筑施工領域應用綠色高性能混凝土、綠色墻體材料等綠色建材,同時采集包含建筑衛生陶瓷、水泥制品和玻璃制品材料等綠色建材對環境負荷的信息數據[3],在取得了部分成績的同時,仍具有一定局限性。目前,我國綠色建材的發展相對不夠成熟,還要繼續完善對綠色建材認證制度和綠色建材產品質量。與綠色建材先進的國家相比,在建筑施工過程中影響綠色建材的質量問題出現在:
2.1對綠色建材認識不清或不重視一些建筑單位對原材料要求不嚴格,沒有進行篩選,導致一些生產廠家利用傳統建材產品冒充綠色建材,濫竽充數;有些綠色建材產品僅由供貨商檢測,材料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并未達到國家標準要求;或者采取不正當手段競爭工程,施工單位壓低成本以牟取高額利潤,采購到不合格的綠色建材產品以次充好。
2.2施工現場未履行監管職責施工方未履行其職責使用劣質的建材原料;從業人員未經過培訓即上崗,綠色建材施工不規范而出現問題未及時發現并糾正;未按施工方案執行施工,導致綠色建材未達到使用效果,降低其質量。
2.3綠色建材評價體系不完整綠色建材仍沒有在我國廣泛普及推廣,其重要的原因是認定、評價體系混雜不完整,在施工過程中綠色建材的質量參差不齊,從而導致綠色建材質量不穩定。
3綠色建材在建筑施工質量控制途徑
為進一步加強綠色建材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應該從如下方面著手發展綠色建材:⑴加大綠色建材產品科技創新力度,大力發展節能減排與再生循環類建材,加大廢棄物的利用以緩解環境負擔。⑵嚴格按照國家對綠色建材的規定標準執行綠色建材產品的采購和施工,并在施工過程中及時抽查綠色建材產品質量,確保使用已認證的綠色建筑材料。正確使用綠色建材,如綠色混凝土,環境友好型涂料、防水和密封材料等[4]。⑶提高建材行業電子信息自動化。建立綠色建材電子追溯系統,出現問題及時明確責任源,及時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整改,用以保障建筑施工中綠色建材的質量。⑷在建筑施工中需因地制宜,明確綠色建材應用的相關要求[5]。對極端氣候地區進行模擬測試,嚴格按照施工方案使用綠色建材。對氣候差異較大的地區選用合適的綠色建筑材料,延長其使用周期。⑸加大對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宣傳教育力度,轉變施工從業人員對建筑材料的價值觀念。加強建筑工程管理人員對綠色建材的認識以及施工技術,對使用不合格綠色建材產品的負責人員作出相應處罰,以督促和加強對綠色建材產品的重視。⑹加強綠色建材監管工作,在施工過程中制定合理、科學的管理制度。建立綠色建材應用試點,對其設置評價體系,進行監測并與普通建材建筑比較,分析對環境因素指標的差異,充分發揮和展示綠色建材作用,深化對綠色建材作用的認識。
4結語
建材產品產量常年居高不下,而傳統建材的發展模式又決定了其能耗的越來越高,綠色建材集清潔生產、有效利用資源、低能耗、污染小于一體,符合時代要求,是彌補傳統建材生存和發展劣勢的主要措施,是實現其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手段。因此,加強綠色建材在建筑施工中的應用及質量控制,將是實現建筑綠色施工、建筑工業化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崔震宇.綠色建材及其發展方向淺析[J].建材發展導向,2008,(3):32-35.
[2]侯文虎,趙靜.綠色建材評價體系構建概述[J].中國建材科技,2015,(5):26-28.
[3]白媛麗.淺析綠色建材的發展現狀以及可持續發展措施[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旬刊,2014,(04):91-92.
[4]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網站.促進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行動方案[J].建筑節能,2015,(5):6-9.
人智慧掌握著三把鑰匙:一把做題目,一把寫論文,一把應對差分數。知識、思想、幻想就在其中。下面好范文小編為你帶來一些關于高二下冊地理期末試題及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期末試題第Ⅰ卷 (選擇題和判斷題 共70分)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北京時間2012年12月13日16:30,“嫦娥二號”在700萬千米深空成功探測到“戰神”圖塔蒂斯小行星。讀圖l,回答1~4題。
1.小行星圖塔蒂斯不屬于
A.總星系 B.銀河系 C.河外星系 D.太陽系
2.“嫦娥二號”飛越小行星圖塔蒂斯時,倫敦的時間是
A.2012年12月14日0:30 B.2012年12月13日8:30
C.2012年12月13日0:30 D.2012年12月12日8:30
3.與地球相比,月球上沒有生命物質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A.與太陽距離太遠 B.宇宙環境不安全
C.沒有晝夜更替現象 D.沒有適宜生物呼吸的大氣
4.從“嫦娥二號”發射升空到成功飛越小行星圖塔蒂斯期間
A.地球公轉速度逐漸變慢 B.全球各地白晝逐漸變短
C.我國各地正午太陽高度逐漸變小 D.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陽高度小于北半球
讀圖2,回答5~7題。
5.若圖為海濱地區海陸風模式示意圖,且甲表示陸地,乙表示海洋,則此圖所示情形為
A.白天的海風 B.夜晚的海風
C.白天的陸風 D.夜晚的陸風
6.若該圖表示北半球三圈環流中的低緯環流,則
A.甲地多為晴朗天氣 B.乙地氣溫一定低
C.③表示東北信風帶 D.②氣流因冷下沉
7.若此圖表示的是東亞夏季的季風環流,則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甲、乙兩地中,乙是陸地 B.甲、乙兩地中,乙地氣溫高于甲地
C.該環流成因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D.③氣流寒冷干燥
圖3是“大氣受熱過程圖”,讀圖回答 8~10題。
8.近地面大氣熱量傳遞過程順序是
A.①一②一③一④ B.①一②一④一③ C.①一③一②一④ D.①一④一②一③
9.決定近地面大氣溫度垂直變化的是
A.④ B.② C.③ D.④
10.青藏高原與同緯度地區相比太陽輻射強,但氣溫低,主要是由于
A.大氣吸收①輻射少 B.地面吸收②輻射少
C.地面吸收③輻射少 D.大氣吸收④輻射少
圖4為四種不同的天氣系統經過不同地區時的氣壓變化過程圖,讀圖回答11—13題。
11.天氣系統過境時,可能會出現陰雨天氣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低空輻合、高空輻散的環流系統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3.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①天氣系統過境時會帶來大風、雨雪等天氣
B.②天氣系統中 心氣流以上升為主
C.③天氣系統過境后氣溫降低,氣壓升高,天氣轉晴
D.④天氣系統過境時天氣晴朗
讀圖5,回答14~15題。
14.圖示Q地質構造為
A.背斜構造 B.向斜構造
C.巖漿侵入構造 D.斷層構造
15.若圖示范圍內有豐富的資源,則
A.Q地可能貯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
B.Q地地下可能有大理巖礦分布
C.在P地向下鉆探可以找到④巖層所含資源
D.p地地下水資源豐富
讀圖6“北半球某區域示意圖”,完成16~21題。
16.圖示水循環的各環節中,目前受人類活動影響的是
A.② B.③ C.⑤ D.⑥
17.P處的地表形態和對應的地質構造是
A.山脊-褶皺 B.山谷-斷層
C.陡坡-斷層 D.盆地-褶皺
18.形成圖中⑥處地表形態的主要外力作用的是
A.流水沉積 B.風力沉積
C.冰川侵蝕 D.海水侵蝕
19.對河湖水資源更新影響的水循環是
A.②-①-② B.⑨-⑤-⑥-⑨ C.②-③-⑤-⑥ D.④-⑤-⑦-⑧
20.圖中洋流的性質及其對沿岸氣候的影響是
A.暖流,降溫增濕 B.暖流,增溫增濕
C.寒流,降溫減濕 D.寒流,增溫減濕
21.圖中植被類型的變化主要體現了
A.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B.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D.非地帶性現象
2012年9月7日,云南昭通發生5.7級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據此回22~23題。
22.為了迅速獲取地震災區房屋損毀情況,應采取的地理信息技術是
A.RS B.GPS C.GIS D.數字地球
23.災后昭通縣城的規劃和建設隨即展開,在此過程中運用的地理信息技術主要有
①人工測繪 ②GPS ③GIS ④RS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圖7是我國水土流失重點區和生態安全戰略工程分布示意圖。讀圖回答24~25題。
24.我國水土流失重點區水土流失嚴重的共同自然原因是
A.位于地勢二、三級階梯的交界處 B.氣溫年較差大
C.降水集中D.植被破壞嚴重
25.對減輕長江、黃河中下游地區旱澇災害都有重要意義的生態安全戰略工程是
A.③⑤ B.③① C.①④ D.②⑤
讀圖8中的a、b兩個工程示意圖圖,完成26—27題。
26.設計“西氣東輸”工程主干線走向時所考慮的最主要因素是
A.消費市場 B.工資水平 C.科技水平 D.國家政策
27.“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工程對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重要生態意義表現為
A.緩解能源短缺,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B.帶動基礎設施和相關能源產業的發展
C.改變以石油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提高清潔能源的使用比例
D.促使能源結構多樣化,緩解因植被破壞帶來的環境壓力
圖9為我國局部地區主要土地利用類型分布示意圖。讀 圖完成28~30題。
28.圖中a、b、c、d四種土地利用類型對應正確的是
A.a-耕地 B.b-荒漠
C.c-草地 D.d-林地
29.當前甲、乙、丙三地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分別是
A.森林減少、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減少
C.森林減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D.土地荒漠化、森林減少、水土流失
30.乙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應采取的措施是
A.開辟水資 源,合理灌溉 B.植樹造林,保持水土
C.保護草場,合理放牧 D.合理采伐,及時撫育
二、判斷題:判斷下列各題的正確與錯誤。正確的涂A,錯誤的涂B,請在答題卡上相應的方框內填涂(本部分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31.太陽活動會干擾無線電短波通信。
32.地球上的沉積巖和變質巖都能直接轉變成巖漿巖。
33.地球上的風帶和氣壓帶在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34.氣候在地理環境的演化中,具有決定性作用。
35.臺風是一種特殊的高壓系統。
36.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廣度將不斷地拓展。
37.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38.區域發展階段不同,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
響也不同。
39.科學發展觀符合“謀求人地協調”的人地關系思想。
40.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升級的選擇。
三、綜合題:請將答案填寫在答題紙的相應位置上(本部分共4小題。共30分)。
41.讀圖10“某月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
(8分)
(1)甲地位于大陸 岸,全年盛行
風,受海洋暖濕氣團影響,形成 氣候,其氣候特征是 。
(4分)
(2)該圖表示北半球 季,此季節氣壓帶、風帶隨 移動而北移,受其影響,控制乙地的氣壓帶是 。
(3分)
(3)丙地位于大陸東岸,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形成雨熱同期的 氣候。(1分)
42.讀“局部洋流模式圖”(圖11),完成下列各題。
(8分)
(1)此海區屬于 半球,圖示a、b、C、d洋流構成了 (中低緯或中高緯)海區的大洋環流,呈 時針方向流動。(3分)
(2)a、c洋流中,屬于暖流的是 ;C
洋流對沿岸氣候具有
作用。(2分)
(3)若某油輪在甲處海域發生原油泄漏事故,原油可能 隨洋流向 (方向)擴散。請簡述洋流對海洋石油污染的影響
、。(3分)
43.長江以湖北宜昌和江西湖口為界分為上、中、下游。
讀圖l2,回答下列問題。(7分)
(1)目前世界上規模的水電站是位于長江上游的 電站。長江上游水能資源豐富的原因是、。(3分)
(2)長江中游地區的威脅是洪水災害,造成長江中游洪災多發的原因是 。
(多項選擇)(2分)
①地勢低平、排水不暢 ②退耕還林還草,植樹造林 ③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兩季
④修建水庫、退田還湖 ⑤陡坡開荒、圍湖造田
(3)長江下游地區突出的環境問題是水體和大氣的質量普遍下降,簡述綜合治理長江下游地區環境污染的措施 。(2分)
44.讀下列圖文材料,回答有關問題。
材料一 近年來,我國中部地帶的發展受到國家的重視,中部正在發展崛起。
材料二 我國“中部六省位置示意圖”(圖13)
(1)在中部地區六省中,甲是 省,該省由于 資源豐富而成為我國重
要的能源重工業基地。(2分)
(2)結合所學知識,完成表格內容:(2分)
甲省 乙省
所在的主要地形區名稱 江南丘陵
農業發展中面臨的共同
生態環境問題
(3)近年來,安徽省成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產業轉移的承接地之一,請分析說明產業轉移對該省的區域發展有哪些影響?(提示:從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分析回答)(3分)
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
1.C
2.B 3.D 4.C 5.A
6.C
7.C 8.B 9.B 10.D
11.D
12.D 13.C 14.B 15.B
16.D
17.C 18.A 19.C 20.B
21.C
22.A 23.B 24.C 25.A
26.A
27.D 28.C 29.A 30.C
二、判斷題:(本部分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3 1.A 32.B 33.B 34.B 35.B 36.A 37.B 38.A 39.A 40.B
三、綜合題:請將答案填寫在答題紙的相應位置上(本部分共4小題,共30分)。
41.(每空1分,共8分)
(1)西 西 溫帶海洋性 終年溫和濕潤
(2)夏 太陽直射點 副熱帶高氣壓帶
(3)溫帶季風氣候
42.(每空1分,共8分)
(1)北 中低緯 順
(2)a 降溫減濕
(3)北 加快污染的凈化(擴散),擴大了污染的范圍
43.(除標注外,每空1分,共7分)
(1)三峽 落差大 水量大
(2)①③⑤(2分)
(3)調整并優化產業結構,促進技術進步,逐步淘汰或改造傳統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加強環境保護,通過推廣環保技術、加大執法力度等途徑,控制環境污染等(答出兩點即可得2分)
44.(除標注外,每空1分,共7分)
(1)山西 煤炭
(2)見下表
A省 B省
所在的主要地形區名稱
農業發展中面臨的共同
生態環境問題 水土流失
(3)經濟方面: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等;
社會方面;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維護社會穩定等;
關鍵詞: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Abstract: Groundwater is the essential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aterial resources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As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now more and more serious pollution of groundwater.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ffect of human activities in groundwater and ground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Key words: Groundwater, pollution,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X5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前言
地下水是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障居民生活、社會經濟發展和維持生態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活動對地下水的影響范圍和強度都在不斷加強,不斷惡化的地下水環境嚴重影響著人民的飲用水質量,近年來,不斷有地下水水源地受到污染的報道[1-2],有些地區的地下水污染已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對人類平衡已構成了很大威脅?!鞍宋濉逼陂g由水利部組織的《中國水資源質量評價》結果表明,我國北方五省區和海河流域地下水資源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局部地區和部分城市的地下水污染嚴重,且呈上升趨勢[3]。
人類活動對地下水的影響
人類活動對地下水的影響大體可分為對地下水水質的影響和引起地下水環境水文地質的變化兩大類型。
人類活動對地下水水質的影響
按引起地下水水質污染的自然屬性可劃分為天然污染源和人為污染源,人為污染源又根據產生各種污染的部門和活動劃分為: 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等[2,4];按污染源的幾何形狀特征可劃分為: 點污染源、面污染源等[5];按污染物的運動特性劃分為: 固定源、移動源[6]。地下水水質污染絕大多數是由于人類的工農業生產和其他社會活動所造成的。
工業污染源
工業污染源主要是指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和各種地下埋藏管線、儲罐滲漏液等。工業廢水如化工廢水、冶煉廢水、電鍍廢水等有毒有害廢水處理不達標或直接排放水體,滲入地下水中,造成地下水水質污染;工業廢氣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隨降雨落到地面,通過地表徑流下滲對地下水造成污染;如高爐礦渣、鋼渣、粉煤灰、硫鐵渣、電石渣、赤泥、洗煤泥、硅鐵渣、選礦場尾礦、污水處理廠的污泥等,由于露天堆放或者地下填埋防滲防漏措施不合理,雨水淋濾,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質隨雨水滲入地下水,或隨地表徑流遷移過程中下滲入地下水,引起地下水污染;各種地下管線及儲罐滲漏產生的污染也是不容忽視的[7],據美國國家環保局地下儲罐辦公室1990 年統計數字表明,全美國有近一百萬個地下儲罐有明顯滲漏現象。在我國,石油泄漏事故在各地均有發生。
農業污染源
農業污染源主要是由于過量施用農藥、化肥等,殘留的農藥、化肥隨雨水及灌溉水淋濾滲入地下,引起地下水污染,另一方面,使用不符合農灌水質要求的污水灌溉,造成地下水污染,污灌區75%左右的地下水遭受污染[8]。
生活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主要是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目前生活垃圾主要采取填埋的方式進行處理,大部分生活垃圾沒有進行有效分類,大量有毒物質及危險廢棄物與生活垃圾一起混合填埋,以及垃圾填埋處理技術落后、垃圾填埋場選址不當等原因,垃圾填埋場的淋濾液對地下水造成污染。2001年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對47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調查表明,幾乎所有垃圾填埋場排放的污染物,均未達到國家有關污染控制標準[9]。另一方面,未經處理或處理不符合相關標準的生活污水排入水體,對地下水產生污染。汽車尾氣等生活中產生的廢氣對大氣環境造成影響,污染物隨降雨落入地面間接對地下水造成影響。
自然污染源
在有些地區,由于特殊的自然環境與地質環境,地下水天然背景不良,有毒有害成分超標。根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調查統計,中國部分地區分布有高砷水、高氟水、低碘水等。
人類活動對地下水水文地質的影響
人類對地下水的長期過量開采導致采補失衡,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及地裂縫;沿海地區海水入侵地下含水層;地表植被衰退和土地荒漠化、鹽漬化、沙化等問題。另外,人類為了調節徑流,大興水利,改變了地下水的補給、徑流和排泄條件,破壞了天然狀態下的地下水平衡,如措施不當,則會產生土壤次生鹽漬化等問題[10-11]。
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地下水污染具有隱蔽性和不可逆轉性。由于地下水流動極其緩慢且埋藏于地下,受到污染時不易察覺,難以及時切斷污染源,往往等到人們意識到地下水污染的時候,就很難治理和恢復了。因為即使切斷污染源后,累積在含水層中的污染物由于介質的吸附作用及地下水流緩慢等因素,自然衰減速度非常緩慢,即使采取昂貴的工程處理措施,也難以在可預見的時期內恢復到污染前的水平[ 2,12] 。因此,對地下水污染防治應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
健全法律法規體系,明確管理責任。
國家應進一步加強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有關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為地下水環境的保護提供法律依據和政策支持。明確政府各相關部門在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中的相應職責,落實各項地下水水質保護措施。
加強對污染源的監測與監察。
地下水污染與地表水污染、空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各種環境污染都有密切的聯系,因此,環保部門應加大對各種污染源的監測與監察力度,督促企業和各有關部門對所排放的污染物進行處理,達到相關標準后排放。
對地下水合理定價。
對生活用水及工業用水分別進行合理的定價,提高工業用地下水的價格,以此來激勵人們提高用水效率,節約用水。目前很多用水量大的工業項目用地下水進行工業生產,提高工業用地下水的價格可以激勵企業采用提高污水的回用率,或使用中水等措施減少地下水的使用量。
科學合理的開采地下水
合理的開采方式是含水層水質保護的保證。以均衡開采為原則,對地下水超采區,嚴禁增加開采量,對補采平衡區,不增加開采,合理優化和調整開采布局;對有開采潛力的地區,認真規劃,合理開采。遏制過度開采地下水資源。
建立地下水監測系統
建立完善的地下水環境監測系統,系統地掌握地下水水質、水量和環境變化的動態特征,為地下水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鼓勵公眾參與。
地下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寶貴資源,地下水污染越來越嚴重,但是地下水污染的預防與治理尚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防治地下水污染必須通過報紙、電視、網絡、課堂等各種形式加大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增強環境保護的自覺性,鼓勵和引導公眾參與地下水保護。
參考文獻
[1]. 王開章, 孔凡亮. 地下水水源地污染分析及可持續利用對策[ J] .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2, 33( 4) : 464
[2]. 羅蘭.我國地下水污染現狀與防治對策研究[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8(2):72-75
[3]. 程莉榮, 王金生, 李云生等. 關于我國地下水水質保護的思考與建議[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 45(5/6): 564-567
[4]. 彭文啟, 張祥偉. 現代水環境質量評價理論與方法[ M] . 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5.
[5]. 王忠和. 地下水污染與人類健康[J]. 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 1998, 11 (3): 19-22
[6]. 王玉和. 淺論地下水污染[J]. 地下水, 2004, 26 (4): 294-296
[7].Bedicnt P. B. Ri fai, H. S an d New ell C . J. Tr ans port and Remediat ion, PT R Prent icc Hall , Eng lew ood C lif fl s, New Jersey 07632, 1994; 543, 1~9, 64~87, 349~379.
[8]. 李廣賀主編. 水資源利用與保護[M ] .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2.
[9]. 趙章元. 垃圾包圍城市帶來的困局[ N] . 地質勘查導報,2006- 08- 05( 3)
[10].陳余道, 蔣亞萍. 城市地下水開發利用的生態環境問題[ J] .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1997,8(1): 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