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初中語文教育故事

      初中語文教育故事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中語文教育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初中語文教育故事

      初中語文教育故事范文第1篇

      關鍵詞:古詩詞;朗誦;文化積累

      在大力提倡國學學習的今天,人們對古典文學的鐘愛更為強烈,在各個類別的學校教育中,都選編了大量的古詩詞作為學生了解古典文學的窗口,豐富學生的文化修養和文學積淀。古詩詞精練是語言運用的特點,同時詩人都具有極為豐富的想象力,情感飽滿而真摯,朗朗上口,真正是我國優秀文化的經典和寶庫。遣詞造句功力非凡,是我國古典文化的一道不能磨滅的風景線。我們今天的語文教學應該承擔著傳承優秀文化使命,在教學中使學生充分領悟古詩詞的深刻而優美的意境,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初中古詩詞的教學效果呢?下面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反復朗讀強化記憶和積累

      古詩詞具有意境優美適宜朗誦的特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在讀中理解和領悟,在讀中積累和積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對于古詩詞也一樣,多讀就是正確理解的基礎。在目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由于中考的因素,課堂上給學生的朗讀時間不多,學生在課外閱讀的時間有,朗讀的時間沒有。所以古詩詞教學中,應該將朗誦作為教學的重點來對待。在引導學生不斷地朗誦過程中,使古典文化內化為學生的文學積累,并影響學生一生的進步和成長。學生今天的記憶可以成為他們明天反芻式消化理解的有力基礎,也許他們對朗誦和背誦還不太理解,但是在此后的學習生活中,這種積累會成為一種反芻式的消化吸收,影響學生的文學和積累。

      二、以作者的生平和寫作背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古詩文的作者都是在政治和文學上具有一定建樹的人,因而他們的生平也是波瀾壯闊富有色彩的,這樣的生活也是他們寫作的動力,可以激發他們的寫作欲望。所以面對著初中生學習需要興趣激發的事實,教師要充分利用作者的生平、寫作背景、歷史故事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喜歡并掌握古詩詞。學習古詩詞首先應該樹立欣賞的理念,欣賞作者的才華,欣賞詩詞的意境,欣賞作者的情懷,欣賞詩詞中蘊含的美好情感。比如,《武陵春》的作者李清照,她是一名滿懷愛國激情的女詩人,理解她的作品,應該從她所處的時代背景方面著手,理解她詩詞中所表現的大情懷,拋開一個小女子的小情懷,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她文筆背后的情感,了解她所處的社會歷史。因此,學生如果了解了她的情況,那么就會用另一種眼光看待作品,用另種高度理解作品。詩詞中寫的愁,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愁,也不是一個小女子的私人情懷,那是一個心胸寬廣的愛國人士的情懷,是憂國憂民的有識之士的情懷。所以在課前,我布置學生自己尋找資料,充分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歷史,了解當時社會上發生的一切。李清照生活的北宋時期,由于之前生活的安逸,李清照的詩詞多數是風花雪月的內容,和丈夫恩愛有加,經常游歷名山大川,寫出很多優美的詩詞。后來,國破,丈夫去世,她的生活再次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思國、思夫,情感抑郁,更加上搜藏的書籍和金石作品都給毀掉,她萬念俱灰,陷于絕望之境。當學生了解了這些之后,再去讀李清照的作品,那么理解起來就更容易一些,也會更加深刻一些。會把詩詞中蘊含的情感進行升華,從中感悟作者的偉懷。

      三、抓住重點詞句深刻理解

      詩詞中的重點詞句是理解和掌握的重點,每一首詩詞都有一些經典名句,這也是千古傳誦的核心內容。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抓住重點詞句,深入挖掘,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這些名句、重點詞句在詩詞中的作用,同時也學習古人寫詩的功力,每一個字都認真推敲,才成就了高度凝練的狀態。每一句古詩就是一個故事,就是一幅畫,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領悟其中的美。

      比如《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在這里,教師要抓住此匯總的最后兩句,體會作者的襟懷,這一千古名句是本首詩的點睛之處,也是古今一直流傳下來的經典名句。站得高看得遠,這是真理,但是要學生體會這個“高和遠”不是一般的物理概念,不是慣常的長度單位,這是一種境界和襟懷,從而體會愛國詩人杜甫的偉大精神。

      再比如《游山西村》(陸游)中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也是經典之句,作者當時寫的是田園景色,曲徑通幽的意境,但是發展到現在,我們已經不再去單純理解為景色描寫,而是去形容一種人生境遇,一種生活處境。所以要引導學生體會詩詞句子的深意,形成深刻的印象。

      初中語文教材中搜集了大量的古詩詞內容,這是對學生進行古典文化教育和古代文化積淀的重要途徑。教師應該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古詩詞的特點、內涵、意境、美感,領悟其中的情懷和情感,激發學生熱愛我國古典文化的熱情。

      參考文獻:

      初中語文教育故事范文第2篇

      由于時代久遠,我們已無法真實還原古人的生活,可以說我們與他們生活、經歷的差距有著天壤之別,學生會覺得古詩陌生和難以理解。再者一些老師傳統的教學方法使古詩教學變得索然無味,課堂氣氛冷淡。那么,如何使古詩教學大放異彩呢?就此談一下本人的拙見。

      (1)對古詩詞句的理解。古詩語言精練,詩句內容也很豐富。在理解詩歌時,我們要重視詩句中的動詞、修飾語、特殊詞等,體會詩歌濃郁的畫意與鮮明的節奏。許多古詩中都有一些特別值得重視的詞,它們使詩歌空間無限延伸,使全詩增色不少甚至成為詩眼。如陶淵明《飲酒(其五)》中“悠然見南山”的“見”字。有些詩句因表達的需要而顛倒語序,使學生的閱讀和理解增加困難。這就需要還原顛倒的語序、把握詩人的真實意圖與情感側重點。如在崔顥的《黃鶴樓》中:“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一句屬主語后置,意即“晴川漢陽樹歷歷,鸚鵡洲芳草萋萋”。因此,要深入分析古詩的詞句,講清它們的含義。

      (2)對古詩意境的領會。對古詩詞句理解固然重要,但要真正理解古詩,只了解詞句意思是遠遠不夠的,還需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古詩有著優美的意境,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通過聯想與想像去豐富古詩內容,完成對古詩意境的藝術再創造,提高學生對古詩的欣賞水平。如韋應物的《滁州西澗》一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只從字面去理解就是:河邊生長的野草,是那樣幽靜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的叢林深處,不時傳來黃鸝的叫聲,是那樣的婉轉動聽。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樣流的更急了,在那暮色蒼茫的荒野渡口,已沒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獨自橫漂在河邊上。但這樣一來似乎缺點什么,如果啟發學生想象,讓他們再進行藝術創造,效果肯定不一樣。全詩的意象是春潮、雨、野渡、橫舟,詩人通過這些意象,創設出一種孤寂、閑適的意境,表達了詩人自甘寂寞,恬淡閑適的胸襟和希望在急劇變化的社會潮流中尋找一點自由和寧靜的思想感情。在課堂上,我就請同學們結合全詩,自己把握意境,然后再進行想像,把他們想到的畫在黑板上。課堂上一下便炸開了鍋,每個同學都很積極,自豪地在黑板上畫出他們的“大作”。這樣,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加深了,也培養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何樂而不為?

      (3)對古詩的朗讀與背誦。古詩講究平仄押韻,讀來朗朗上口,易于背誦。詞和曲長短不一,而古詩多數是句子長短整齊的,如《詩經》基本上是四言,古體詩和近代詩大多數是五言或七言;古詩的節奏和韻律從句式上看,一般四字為二、二;五字為二、二、一;七字為二、二、二、一。還有在句末押韻的韻腳,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中“光”、“霜”、“鄉”是韻腳。這樣詩歌就押韻了,音調變得和諧優美。教學中老師要指導學生注意這些特點,有感情地朗讀、熟讀,然后背誦。再在其中領會詩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中語文教育故事范文第3篇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傳統文化;教育

      我國傳統文化中,古詩文是重要的內容。學習古詩文對于學生語文文化素養以及人文精神的培養是極為重要的,能夠讓學生對古詩文的精髓以及魅力深入的體會,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以及人生觀。學生學習古詩文能夠體會到當時古人的情感以及心理變化,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更深的認識。要提高學生的古詩文學習水平,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傳統文化的滲透,提高學生的古詩文學習興趣,實現良好的古詩文學習效果。

      1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搭建古詩與傳統文化的橋梁

      在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需要將學生興趣的提升放在首要位置上。有了興趣,學生才愿意參與到古詩文的學習中,也才能夠在多讀多寫,領會古詩文中的意境,體會其中的美景與內涵。教學中,教師還需要為學生介紹古詩文的出處,營造出當時的氛圍以及情境,使學生的情緒被調動和感染,積極投入到古詩文的學習中。可以播放古詩文的錄音,讓學生感受古詩文的韻律以及節奏美。學習《觀書有感》體會“問渠那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活水來。”的哲理。學習《清平樂•村居》,感受鄉村的恬靜、自得[1]。通過對古詩文的分析,提高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在古詩文與傳統文化教育之間搭建良好的橋梁,使學生更好的接受傳統文化教育。

      2介紹古詩文歷史背景,把握歷史文化進步

      古詩文都是以一定歷史條件為背景進行創作的,古詩文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加的理解內容以及內涵,就需要明確古詩文作者以及當時所處的歷史背景,使學生對文化創作的背景有深入的認識。在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教學活動不能只局限在教材中,需要做好課前準備工作,補充古詩文的背景以及內容,利用文化創作背景加強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比如在學習《望岳》、《春望》等時,教師就需要向學生介紹杜甫及其所處的時代背景,讓學生了解安史之亂前后,杜甫內心的變化。《望岳》是青年時代杜甫創作的,充滿著激情與浪漫,將自己的朝氣與雄心壯志表達出來。《春望》則是在安史之亂之后創作的,這時社會局勢動蕩,百姓疾苦,詩中表達的是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比李白,讓學生感受到文學創作會受到時代背景的影響。李白身處盛唐時代,作品比較豪放,而杜甫的作品大多出現在安史之亂之后,社會極為動蕩[2],作品中大多憂國憂民。通過這種對比方法能夠讓學生明確歷史背景會影響到古詩文的創作,對傳統文化也有更深的認識。

      3創設教學情境,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效果

      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教師不能只是簡單地對學生說教,需要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古詩文教學中,走入古人的內心中,對古人的思想情感等更好的體會與感受,實現良好的教育效果。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結合古詩文創設相對真實的教學情境中,讓學生回歸到古人的生活中,感受古人的情感以及思想,并重新對自己的價值觀以及人生觀進行樹立。比如學習《渡荊門送別》時,理解詩意之后,教師還可以通過對李白仗劍出川入手進行分析,對李白背井離鄉為了實現自己理想的難舍之情充分表達出來,讓想一下,如果今后自己一個人離開家鄉到外求學,會是怎樣的情形,學成之后又將怎樣回報家鄉和社會,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使其更加熱愛家鄉。

      4強化學生主動性,自主學習傳統文化

      初中語文教學注重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以及探究精神,在學習中積極合作、自主探究,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初中古詩文教學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需要將學生的主動性充分發揮出來,讓學生自主學習,強化學習能力。比如學習《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關于中秋節的材料,風俗習慣、飲食特點等。再如學習《過故人莊》中“待到重陽日,還來就”時[3],教師可以讓學生尋找關于重陽節的相關素材,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更好的認識。

      5提高教師素養,深入挖掘傳統文化

      在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還需要加強文化的傳播,教會學生做人。只有教學與育人相結合的教師才能被稱為是真正的好教師。為了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強化自身的修養,注重自身氣質以及人格的提升,潛移默化的對學生產生影響。古詩文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從古詩文中發現傳統文化的內容,使學生處于文化氛圍中,對傳統文化有更深的體會和認識,讓學生形成好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樹立崇高的理想境界,充分發揮學生的自身價值。如學習《口技》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感受口技表演者的技藝,認識到傳統文化的精髓,強化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6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古詩文教學是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古詩文中包括很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將這些優秀的文化融入到古詩文教學中,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在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教師需要認識到初中學生的學習以及認知實際情況,結合學生的學習需要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將教書與育人相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實現學生的穩步發展,也為學生今后的進步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栗冬冬.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研究———以初中古詩教學為例[J].科技風,2016,08:54-55.

      [2]樊怡平.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詩文教學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2,10:16-17.

      初中語文教育故事范文第4篇

      關鍵詞 初中語文 古詩詞 教學

      作為詩的國度,古典詩歌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古典詩歌在語文教學內容中占據著一定的比例,學習古典詩歌能夠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豐富博大,能夠讓學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然而實際教學中古詩詞教學現狀顯得沉悶而單調乏味,教學方法單一,重記憶輕朗讀,重背誦輕品味,優秀的古詩詞往往被教學得“面目可憎”。學生對古詩詞興趣不高,只為應付考試死記硬背,甚至產生反感厭惡心里。教師教學也很頭疼,常常忙于檢查背誦、默寫、改錯的循環,其結果就是師生學習古詩詞陷入“想說愛你不容易”的尷尬狀況。本人結合多年的教學,摸索和總結借鑒了一些古詩詞教學方法,供同仁參考。

      一、做好導引 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何讓孩子對詩歌產生興趣,這是詩歌教學的一個基本著眼點。1.做好作者簡介、詩歌寫作背景簡介工作,突出重點、把握亮點吸引學生,如在學習陸游的《游山西村》這首詩時,介紹陸游六十年作萬首詩,學生發出驚嘆,借此師生共同吟誦學過的陸詩名句,教師再補充介紹“陸游一生戎馬倥傯驅敵衛國,文武雙全,我們學好他一首詩是不是很好做到?學生紛紛表示同意。由此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2.古代的“詩”和“歌”是連系在一起的,詩是心靈的歌唱,是情感的自由渲泄,古人悲歡離合,總要吟詩以歌,至今也有許多詩詞傳唱不衰。如在學習坡《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時,先播放王菲演唱的這首歌,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下一節課前,讓學生來唱這首詞,學生感情非常投入,唱出了詞中的豪邁與良好的祝愿。實踐證明,如果能讓學生高歌一曲,用歌唱來替代重復的誦讀,比抽查背誦效果好得多。

      二、情境誦讀 美感享受

      任何時候,誦讀都是古詩詞教學中的一個基礎。古詩詞語言精練、韻律優美,意境深遠,每一首詩都是一幅畫,都是一首用心吟唱的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通過誦讀領會詩詞的語言美,對詩詞大意有了初步的直觀的認識。在古詩詞誦讀中,我們不再單純地向學生呈現文字,而是制作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把文字放在畫面中,同時配以與詩境、詩情相通的背景音樂。這時的古詩詞,不只是文字,而是從視覺、聽覺上同時作用于學生大腦的一個立體化的事物。這樣一來,詩情、詩境在畫面和音樂的作用下形象化、具體化了,如同欣賞一幅畫、聆聽一首歌,快樂而令人陶醉,學生反復誦讀就會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輕松地讀出詩的味道、詩的情感和詩的美感。體會古人“一唱三嘆”之妙。可見,在誦讀中用藝術手段創設意境,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悟情會意 詩為心聲

      古人云:“詩者,志之所至者,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我國歷代的詩人很善于用意象來反映自然美、社會美,來表現自己的內心復雜豐富委婉曲折的情感。我們要深入理解古詩詞中所蘊含著的作家的思想感情,同時對我們民族文化精神也有了更深入的體悟,我們自身也在不知不覺中更多地秉承著我們民族文化的精神氣質。通過古詩文教學,使學生對祖國秀麗的山河、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加深認識,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望岳》中“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羊”以大氣的筆墨展現了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展現了奇險壯美的三峽景觀;“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美麗江南……古詩中的春夏秋冬、塞北江南,無不展示了祖國山川之廣袤壯美,蘊含了作者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四、古為今用――文采飛揚

      在古詩詞教學中應使學生領悟到,學習古詩并不是死記硬背,應對考試。學習古詩詞,不僅是為了繼承,還可以發揚,在現代學習生活中我們還可以充分展現古詩詞的獨特魅力。如恰當應用與口語表達和寫作中,可以提升文化素養、增加文采。溫總理在記者會上引經據典、妙語連珠,恰到好處地引用“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亦余心之所向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華山再高,頂有過路”“行百里者半九十”“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等詩詞古訓,最近在講話中引用到“雄關漫道真如鐵”“長風破浪會有時”以顯示復興中華民族的信心和力量。文雅精妙的表達表現了他們良好的文化修養與人文修養,令人嘆服。

      我們還開展了《走進古典詩詞》的語文綜合活動和文化作文寫作等一系列活動。在學習活動中指導學生分類積累古詩詞,如按季節積累描寫春夏秋冬景色的詩句、積累描寫山水的名句、寫月的詩句、思鄉的詩句、體現愛國情懷的名句……在作文訓練中指導學生引用或化用古詩詞及再現意境等增添文采。在這些活動中,學生提高了對古詩詞學習的認識,感受到古詩詞的魅力和祖國語言的博大精深,并由厭煩畏懼變為樂于積累恰當運用,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寫作能力,使學生感到獲益匪淺。

      “腹有詩書氣自華”。培根也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學習古詩文是廣大學生提高自身素質和內在修養的必修課。在語文教學中,古詩教學有其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我們要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學的要求,不斷地探索和尋求,用古典詩詞的文化大餐把學生培養成博通古今,有較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的一代新人。

      參考文獻:

      [1]鄧四野.怎樣教好初中語文古詩詞[J].安徽文學(文教研究),2007,05.

      [2]魏韜,張希軍.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初探[J].時代文學,2008,23.

      初中語文教育故事范文第5篇

      (一)利用多媒體教學對學生進行情感啟發。多媒體教學指的是教師從教學目標出發,針對教學對象的特殊性,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參與教學的過程。多媒體集文字、圖像、聲音以及視頻為一體,能形象地表達出使用者的意圖。我國目前的初中語文古詩教學多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如課前讓學生朗讀古詩,教師逐字翻譯古詩并要求學生做筆記,布置學生課后背誦古詩等。這樣的教學模式難以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無法使學生更進一步地了解古詩的含義。因此,將古詩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可以彌補傳統教學模式枯燥無味的缺點。利用多媒體資料營造氣氛進行情感啟發的策略主要包括(1)課前搜集與古詩背景、詩人背景相關的視頻資料,在課上學習古詩前的教學環節播放;(2)下載符合古詩表現意境的音樂,并在課上的朗讀環節播放;(3)組織學生到計算機網絡教室,利用互聯網等工具查找與古詩相關的信息,并要求學生歸納整理,于課上分享。例如,蘇教版初中語文課程中《赤壁》杜牧(唐)一詩,作者杜牧作為唐朝的官宦世家后人,擁有遠大的政治抱負。此詩正是其借沙中“折戟”回顧歷史,從而表達其獨樹一幟的史論觀。教師應把握好這一點,將介紹人物以及社會背景作為課程的重點進行教學設計。首先,搜集與杜牧、周瑜、曹操以及大小喬等詩中涉及的人物有關的以及唐朝、三國的社會背景有關的視頻、圖像、音頻文件作為教學輔助工具,并在學習古詩前,向學生呈現以上多媒體資料。讓學生通過視覺和聽覺的接受方式理解古詩的背景,不僅能為學生更進一步地理解古詩奠定基礎,也能通過視頻、音頻效果在課堂渲染出一種“黃沙漫天,戰亂紛紛”的氣氛,從而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二)通過組織課堂活動對學生進行情感啟發。傳統的教學模式通常指“教師在講臺講,學生在座位聽”這樣一種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要使學生真正主動地去學習古詩、理解古詩、體會古詩,必須摒棄灌輸式的方法,將課堂互動加入到教學環節中。在初中語文古詩教學中,筆者提出幾個課堂活動的形式,主要包括:(1)用現代文重述古詩;(2)演繹古詩情節;(3)作類似詩一首。例如,蘇教版初中語文課程中《登岳陽樓》杜甫(唐)一詩,教師可開展“300字現代文重現歷史”活動。分發卡紙,讓學生根據自己對古詩的理解設計情境,將自己與詩中“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情景相結合,從杜甫的角度出發,理解其雖滿懷政治抱負卻一直懷才不遇的哀傷之情,并用現代文學表達方式重述杜甫在《登岳陽樓》中的所見及所想。讓每個學生都當一回“杜甫”,恰好將學生的感情與歷史情境相結合,達到了情境同一性的要求,從而有效地引發了情感共鳴,完成情感啟發。學生完成此項活動后,教師收集學生作品,并在課后做整理和評價,于課間傳閱,更進一步加深學生的印象。

      (三)通過情境朗讀對學生進行情感啟發。在每一次古詩教學課程完成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古詩的情境朗讀。情境朗讀指的是教師通過播放與古詩表達情感相符合的背景音樂,帶領學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朗讀是表達情感最直接的方法之一,通過情境朗讀,可使學生融入到古詩所描繪的情境中去,體會詩人所見、所聞、所想,從而更深層次地理解詩人意圖表達的情感。除了學習古詩的課程以外,教師還應在以后的課程中多帶領學生復習,爭取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例如,蘇教版初中語文課程中《過零丁洋》文天祥(宋)一詩,全詩無不體現著一種悲壯、激昂的力量,尤其是詩末的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教師應選擇基調較為悲愴的背景音樂,在帶領學生朗讀時,應先抑后揚,輕重得當。集體朗讀完畢后,還可以進行情境朗讀比賽,激發學生的熱情,從而加深對古詩的印象。

      二、應用情感啟發的作用

      国产 亚洲 中文在线 字幕|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 亚洲av鲁丝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 小说区 图片区 都市|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加勒比 | 在线a亚洲v天堂网2018| 亚洲国产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狠狠色伊人亚洲综合网站色|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91| 亚洲精品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漫画|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亚洲成?v人片天堂网无码| 亚洲国产专区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同性男| 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男男| 曰韩亚洲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国产精品亚洲mnbav网站| 亚洲欧洲精品无码AV| 亚洲国产精彩中文乱码AV| 亚洲成AV人片天堂网无码|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第一区| 亚洲精品国产手机|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 亚洲狠狠成人综合网| 亚洲av无码专区首页| 亚洲成aⅴ人片久青草影院| 综合亚洲伊人午夜网 |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喷水 | 亚洲国产高清在线| 亚洲电影唐人社一区二区| 亚洲jjzzjjzz在线播放|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99亚洲精品卡2卡三卡4卡2卡| 日本中文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亚洲美女在线国产|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 亚洲色婷婷综合久久|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