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環境污染的分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公共物品;環境公共物品;自然屬性;社會屬性
中圖分類號:x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6248(2012)02-0064-04
環境公共物品是公共物品的組成部分,但與一般公共物品相比來說,環境作為公共物品具有特殊性。環境公共物品不但是維持正常生產、生活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也是社會經濟正常運行、持續發展的基礎。環境公共物品不是單一的純公共物品,由于其自然性質多種多樣、各種環境要素所涵蓋的地理范圍不同,而且人為參與的力度不斷加強,環境的性質與現代社會緊密結合并且發生著深刻變化。因此,對這樣一個特殊公共物品的認識以及科學地對環境公共物品進行分類研究,是公共物品理論和實踐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內容。
一、公共物品與環境公共物品的分類
(一)公共物品及其分類
美國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1954年在《公共支出的純理論》一書中定義公共物品時指出:“每個人對這種物品的消費,都不會導致其他人對該物品消費的減少?!保?]以此為基礎,美國經濟倫理學家喬治?恩德勒在《面向行動的經濟倫理學》一書中提出:“甚至可更廣義地理解公共物品,即把它理解為社會和個人生活及追求經濟活動的可能性的條件。”[2]與公共物品相對應的物品為私人物品,它是指一種物品能夠加以分割因而每一部分能夠分別按競爭價格賣給不同的個人,而且對其他人沒有產生外部效果。公共物品有2個基本特征,即消費的非競爭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所謂非競爭性,是指公共物品在需求方面,人與人之間無須為爭奪公共物品的消費權而競爭,即一個商品在給定的生產水平下,向一個額外消費者提供商品的邊際成本為零。所謂非排他性,是指人們不能被排除在使用一種公共物品之外,任何一位公民都可按既定的法律程序消費該物品,任何人包括公共物品的提供者都不可能阻止他人享用公共物品。
關于公共物品的分類,美國經濟學家james指出,根據保羅?薩繆爾森的定義所導出的公共物品是“純公共物品”,而完全由市場來決定的產品是“純私人產品”[3]。在此基礎上,根據競爭性和排他性的有無可以將物品分為4類,見表1。而在現實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是介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間的一種物品,稱作準公共物品或混合物品。因此,一些學者認為公共物品進一步可以分為以下3類:第一類是純公共物品,即同時具有非排他險和非競爭性,如國防、環境保護等;第二類公共物品的特點是消費上具有非競爭性,但是可以比較輕易地做到排他,如公共圖書館、公共電影院等,有學者將這類物品稱為俱樂部產品;第三類公共物品與俱樂部產品恰好相反,即在消費上具有競爭性,但是無法有效地排他,如公共漁場、牧場等,有學者將這類物品稱為公共資源。俱樂部產品和公共資源產品通稱為“準公共物品”,即不同時具備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
(二)環境公共物品及其分類
環境公共物品通常是指各種環境物品以及環境服務。環境是人類生產、生活的基本條件,是人類共同的財產,因而環境是公共物品。環境物品作為公共物品,同樣也具有2個基本特征:第一,環境公共物品存在消費的非排他性,是指己消費不能阻止任何其他人免費享受該環境物品的消費。例如,即使某人自己出資治理了城市的大氣污染,他也不可能阻止其他居民免費“搭車”。第二,環境公共物品存在消費的非競爭性,是指某人對某環境物品的消費完全不會減少或干擾他人對此物品的消費。如大氣環境,某人呼吸新鮮空氣不會影響他人對新鮮空氣的吸收[4]。
對于環境公共物品的分類,一般是按照它作為一種特殊公共物品所包含的2個基本特征進行分類,即根據競爭性和排他性的有無把環境公共物品分為3類:第一類是純環境公共物品,即同時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如大氣、生物多樣性、臭氧層等;第二類是指消費上具有非競爭性,但是卻可以較輕易地做到排他,如公園、公共體育設施等;第三類是指在消費上具有競爭性,但是無法有效地做到排他,如公共漁場、牧場等。這種分類方法雖然是以公共物品分類作為依
據,但是環境公共物品與一般公共物品在一些方面存在著差異,所以關于環境公共物品的分類也要考慮到這些不同。環境作為一種具有特殊性質和特殊形式的自然和社會的存在,涉及到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是整個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隨著人類開發自然能力的提高和環境本身所具有的各種自然性質,環境公共物品呈現出包括自然和社會方面的多種特性。因此,對環境作為公共物品的分類還需進一步的研究。
(三)環境公共物品分類的意義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環境物品的需求不斷增加,而環境狀況不斷惡化和生態破壞日益嚴重,給人類安全有效地使用環境造成了更為嚴峻的威脅。如何合理地使用環境,在滿足時人使用環境公共物品的同時,保障子孫后代的生存環境是當前人類面臨的共同課題。對環境公共物品的價值分析和分類分析是可持續發展理論和實踐的研究內容。環境公共物品分類分析是研究環境公共物品的基礎,也是研究公共物品的基礎之一。
1.充實公共物品理論的內容
公共物品理論是現代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公共物品是公共物品的重要內容之一。加強對環境公共物品分類以及相關方面的研究,對于充實公共物品理論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2.科學有效地使用環境公共物品
對環境公共物品分類進行研究,有利于科學有效地使用環境公共物品,減少不可再生環境公共物品的消耗,促進可再生環境公共物品的循環利用,科學有效地使用和保護環境公共物品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3.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于屬性的環境公共物品的分類分析
(一)環境的屬性分類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一章第二條中指出:“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币簿褪钦f,環境是指人們周圍的境況以及可以直接和間接影響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各種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總體,包括自然因素中的各種物體、現象和過程以及人類發展中的社會和經濟的因素、成分等。按照環境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分類,環境可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是社會環境的基礎,社會環境是自然環境的發展。
1.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是環繞人們周圍的各種自然要素的總和。人類是自然的產物,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自然環境影響著人類的活動,所以自然環境也是指可以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質和能量的總體。自然環境的分類比較多,按照其主要的環境組成要素,可分為空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聲環境等。
2.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是人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環境中創造出來的人工環境和人類在生活和生產活動中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總體。社會環境是人類活動的必然產物,社會環境是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人類通過長期有意識的社會勞動,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質、創造的物質生產體系、積累的物質文化等所形成的環境體系,是與自然環境相對的概念。社會環境一方面是人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發展的標志,另一方面又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而不斷地豐富和發展。社會環境所包含的內容是廣泛的,可以說自然環境所包含內容之外的東西均是社會環境所包含的內容。社會環境涉及經濟、政治、文化、道德、宗教、風俗以及人類建造的各種建筑物、構筑物、其他形態和作用的人工物品等要素。社會環境包括如自然條件的利用、土地使用、建設設施、社會結構、經濟發展、文化宗教、醫療教育、生活條件、文物古跡、旅游景觀、環境美學和環境經濟等眾多內容[5]。
(二)環境公共物品屬性分類
基于環境的屬性分類,環境公共物品可以分為自然屬性的環境公共物品和社會屬性的環境公共物品。自然屬性的環境公共物品有清新的空氣、潔凈的水體、宜人的生態景觀、舒適的旅游環境等天然的自然物。社會屬性的環境公共物品包含關于環境的社會、經濟、文化的各個方面,它的生產主要由社會完成,具體地說是由政府、企業及社會公眾來完成的。
1.自然屬性的環境公共物品
自然屬性的環境公共物品,包括自然界自然存在的一切,如陽光、空氣等,它們的產生變化和消亡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更不能靠市場機制隨意進行生產和
費。但是人類在對這些物品使用的過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對這些物品產生了一些影響,如人類活動所產生的溫室效應使全球氣候變暖,人類活動對空氣、水的直接污染也不同程度地改變了其原始特征。
盡管自然屬性的環境公共物品大部分是由自然界提供的,不同于經濟學所闡明的公共物品大部分是由政府提供的概念,但是從客觀方面來講它們的基本特征是相同的,即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因此,可以根據自然屬性的環境公共物品的基本特性對其進一步分類,自然屬性的環境公共物品可以分為3類:第一類是純環境公共物品,同時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如陽光、大氣、生物多樣性等;第二類是消費上具有非競爭性,但是可以做到排他,如原始森林公園、海濱沙灘等;第三類在消費上具有競爭性,但是無法有效地排他,如水資源、草原等。第二類與第三類可以稱為準環境公共物品。這3類自然屬性的環境物品對于人類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非常重要,所以保護好它們是十分重要的。
2.社會屬性的環境公共物品
社會屬性的公共物品不同于自然屬性的公共物品。首先它不完全是由大自然提供的,主要是由政府、企業和一些非政府組織提供,其供給的目的是為了保護環境、利用環境、創造環境,以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社會屬性的環境公共物品包括社群環境、經濟與生活環境、社會外觀環境3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它們反映了社會環境的結構、功能和外貌。社群環境主要包括社會構成、社會狀況、社會約束與控制系統,以此反映社會群體的特征和結構;經濟與生活環境主要包括由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所反映出來的生活環境、生產環境和市場環境及其結構和功能;社會外觀環境包括自然與人文景觀,即自然與人文的有形體與環境氛圍配合的系統。從狹義角度說,社會屬性的公共物品指的是人類的生活環境條件,是與人類基本生活條件有關的環境,如居住、交通、綠地、噪聲、飲食、娛樂、文化教育、商業和服務業等。許多社會屬性的環境公共物品也體現出公共物品消費的非競爭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特征。通過為城鄉居民提供舒適、清潔和便利的公共物品,從而提高社會環境質量[6]。因此,可以根據環境公共物品的不同表現形態進一步分類,社會屬性環境公共物品可以分為3類:第一類是實體性的環境公共物品,如人文景觀、綠化工程、城市環保設施等;第二類是文化性的環境公共物品,如環?;顒?、綠色文化等;第三類是服務性的環境公共物品,如文體教育、商業服務、交通運輸、醫療居住條件等。
三、結語
根據以上對環境公共物品分類的分析可知,環境公共物品對于人類生存和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了基于屬性的環境公共物品分類的概念,在分析和總結公共物品分類的基礎上,提出了按環境屬性分類的方法,把環境公共物品分為自然屬性的環境公共物品和社會屬性的環境公共物品,并對這兩類環境公共物品的組成進行了探討。環境公共物品及其分類的分析有助于對公共物品理論更全面的認識、對環境公共物品更深入的思考,從而指導社會、經濟和環境發展的實踐。
參考文獻:
[1]保羅?薩繆爾森.經濟學[m].胡代光,譯.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6.
1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設施建設與社會管理的現狀
據調查,目前我國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設施建設較好的地區多為一線城市,一些經濟欠發達區域在建設上還存在很多不足,環境污染嚴重、社會管理能力薄弱,制約著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具體而言如下:
1.1存在“兩種模式”的弊端所謂的兩種模式。一是在資金投入上存在困難,費用花費較大。二是,相關治理技術和管理能力有限,很多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不過關,地區之間的治理和管理也具有雙重標準,無法保證城市污染建設的正常運轉。
1.2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能力有限城市環境治理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僅僅依靠單一的治理手段,無法保證環境治理的科學性,也不能發揮管理的效力。例如,我國南京在2012年治理水污染中,雖然運用了生物、物理、化學等多種治理對策,但是卻沒有形成制度規范,在實際管理中缺乏效用。
1.3中國環境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亟待提高中國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市場化起步較晚,在眾多排污企業中,只有少數企業把環境污染治理設施交給專業公司運營的企業。但是從中國大環境上著眼,很多城市的認識還相對薄弱,環境污染得不到有效的治理,管理能力和技術手段都有待提升。
2環境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應該采取的有效方式
從上述內容中,我們已經清晰直觀的看到了我國環境污染治理在設施建設與社會管理上存在的主要問題。針對這些不足,我國相關單位一定要做好建設工作,根據污染設備建設的實際,完善相關管理對策,從多方面入手解決問題,實現城市的快速發展。
2.1加強社會城市環境污染管理的法制化建設法律是規范行為的基準,是解決城市環境污染治理建設問題的核心,也是引導工作積極開展的重點,有助于規范運營單位的工作流程。因此,我國相關管理機構要制定完善的制度體系,鼓勵城市開展環境污染治理,通過法律的制定明確治理的方式和手段,為城市環境的保護提供法律依據。
2.2環境污染治理要建立激勵政策在現行的政策體系中,扶持和鼓勵環保與社會管理發展的政策還不完善,必須在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上為企業提供優惠政策,加大企業的治污能力,使城市環境污染與社會管理服務盡快實現市場化。例如,國家要積極參與市場競爭,根據城市環境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運營服務方法,形成良性競爭的機制,充分發揮治理功效,為相關機構提供一定政策上的優惠。
2.3強化監督職能有效地監督監管是保證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設施良好運轉的保障,也是做好管理的有效環節,對此,環保管理部門必須要加強運營隊伍監督水平的提高,定期檢查設備使用情況,保證管理運營朝著專業化與現代化的方向發展。
2.4環境污染治理要采取雙贏機制環境污染治理要注重雙贏,加強組織機構建設和科學技術的創新投入,使城市環境治污的市場空間得到擴展。在城市環境污染治理中需要平衡雙方的利益,使城市環境治污企業在優化管理、節約成本、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得到較大的空間。另外,治理機構還要確定合理的、科學的運營經費,這項經費的開支必須要低于排污企業自身的運營成本,從而取得運營市場的最終認可,實現運營公司與排污企業的雙贏。
3結語
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屬于責任保險的一種,以企業發生污染風險事故對第三者造成的人身傷害或者財產損失依法應承擔的賠償責任為標的財產保險險種。環境污染風險事件頻頻發生,需要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參與和管理。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通過保險功能和管理,環境污染風險責任實現社會化,達到減輕社會負擔和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環境責任保險是近年來重點關注和發展的保險業務,是一種以風險轉移為目的的環境污染處理機制。與罰款、技術提升等傳統的環境污染治理方法相比,通過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可以有效的提升處理賠償事故的效率、降低環境污染發生的概率和增強企業的競爭力等優勢。
一、國內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開展情況
在國外,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是許多國家通過社會化途徑解決環境損害賠償責任問題的主要金融工具和管理辦法。在國內,隨著對環境問題的日益重視,2007 年開始江蘇、湖南、湖北、河南、重慶、深圳、寧波和沈陽等省市已經啟動了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但進展緩慢,社會大眾對其的了解知之甚少。2009 年,國家環保總局、中國保監會《關于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 環發〔2007〕189 號 ),重新探索環境污染風險防范和解決機制。其中,重慶、寧波、深圳等地保險與環保部門共同合作,正式啟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工作。2013 年 3 月,根據試點城市的經驗,環境保護部、中國保監會聯合印發了《關于開展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三類企業必須強制投保環境污染責任險,否則將在環評、信貸等方面受到影響。同時也規定了相應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對按照規定應當投保而未投保的企業,環保部門將采取停業等相關約束措施。
2009 年,浙江開始啟動環境污染責任險試點工作。2010 年,浙江省環保廳、浙江省保監局聯合下發《關于開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工作的意見》,嘉興,金華、溫州都推行了環境污染責任保險。2014 年,浙江省政府《關于進一步發揮保險功能作用促進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規定在重金屬、化工等重污染高風險行業試行強制性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具體到杭州,富陽區在 2012年開始推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目前已有醫藥、有色金屬、電鍍等行業的企業投保。但總體的投保率偏低,在險種的設計、服務等方面存在缺陷,必須總結省內外試點城市的經驗和地區實際,設計出符合地區特色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
二、推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的建議
隨著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廣泛宣傳和推廣應用,杭州地區推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的時機已經成熟,可以借鑒已經試點城市的經驗,特別是可以借鑒交通事故強制責任保險 ( 以下簡稱交強險 )制度的經驗,設計符合需求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對于杭州地區建議先推行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
(一)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的條款設計
1. 費率分類問題保險費率是保險條款的基本內容,也是影響投保積極性的重要方面。環境污染強制責任強制保險費率的確定需要考慮制造環境污染的行業的特點和區域經濟的特點分類確定。按照目前杭州地區的現狀,可以在一些重點領域和污染嚴重的領域分類確定費率。比如分為重有色金屬業、化工業、醫藥業、電鍍業、其它行業等確定費率標準,并在高污染的行業要求率先投保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影響企業繳納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費的因素除了保險費率外,還有賠償限額。強制保險提供的是基本的環境安全保障,賠償限額也是基礎性的基本保障??梢园凑彰看问鹿仕劳鰝麣?、每次事故人身傷亡、每次事故財產損失進行確定??紤]到全國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和行業發展水平的不同,可以根據地方特點確定保險金額。以杭州市為例,2014 年度人身損害賠償損失各項數據標準如下: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16106 元;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 1176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3860 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3257 元。死亡賠償金,按照當地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計算,賠償二十年;殘疾賠償金按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準;財產損失較少,其賠償限額可以按照基礎確定一個標準,比如 1000 元。
[關鍵詞]突發環境污染 應急管理
突發環境事件尤其是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是當今世界各國都面臨的一個重大環境問題,已經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其中的環境污染突發事件不但包括常規性環境污染,也包括由于重大化學品、危險品的生產、運輸、使用和消亡過程中污染導致的環境污染突發事件。
一、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分類
突發環境污染事件不同于一般的環境污染,具有發生突然、擴散迅速、危害嚴重、污染物不明及處理的艱巨性等特點。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包括重點流域、敏感水域水環境污染事件;重點城市光化學煙霧污染事件;危險化學品、廢棄化學品污染事件;海上石油勘探開發溢油事件;突發船舶污染事件等。輻射環境污染事件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源、輻射裝置、放射性廢物輻射污染事件。
根據污染物的性質及通常發生方式,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可分為:(1)有毒有害物質污染事故:指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因生產、使用、貯存、運輸、排放不當導致有毒有害化學品泄漏或非正常排放所引發的污染事故。(2)毒氣污染事故:實際是上面事故的一種,由于毒氣污染事故最常見,所以另列,主要有毒有害氣體有:一氧化碳、硫化氫、氯氣、氨氣等。(3)爆炸事故:易燃、易爆物質所引起的爆炸、火災事故。(4)農藥污染事故:劇毒農藥在生產、貯存、運輸過程中、因意外、使用不當所引起的泄漏所導致的污染事故。(5)放射性污染事故:生產、使用、貯存、運輸放射性物質過程中不當而造成核輻射危害的污染事故。(6)油污染事故:原油、燃料油以及各種油制品在生產、貯存、運輸和使用過程中因意外或不當而造成泄漏的污染事故。(7)廢水非正常排放污染事故:因不當或事故使大量高濃度水突然排入地表水體,致使水質突然惡化。
二、突發環境事件的預警分類
按照突發事件的嚴重性和緊迫性程度,《國家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總體預案》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分為四級:Ⅰ級(用紅色表示)為特別重大環境污染事件,Ⅱ級(用橙色表示)為重大環境污染事件,Ⅲ級(用黃色表示)為較大環境污染事件,Ⅳ級(用藍色表示)為一般環境污染事件。
三、突發環境污染的危害
1.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在瞬間排放出的大量具有危害性的物質,會對周圍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和污染。
2.威脅生命和人健康。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所排放出來的有害有毒物質,特別是易燃易爆的有害物質,將直接嚴重威脅生命和人體的健康。
3.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由于其高危性的特點,一般均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4.危機城市生命線。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危害一般相當嚴重,可能危及城市的生命線。
四、應急管理的相關理論
1.應急管理的概念。應急管理是針對特重大事故災害的危險問題提出的。應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機構在突發事件的事前預防、事發應對、事中處置和善后管理過程中,通過建立必要的應對機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有關活動。危險包括人的危險、物的危險和責任危險三大類。首先,人的危險可分為生命危險和健康危險;物的危險指威脅財產和火災、雷電、臺風、洪水等事故;責任危險是產生于法律上的損害賠償責任,一般又稱為第三者責任險。其中,危險是由意外事故、意外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及蘊藏意外事故發生可能性的危險狀態構成。
2.應急管理的指導原則。在應急管理中,人們通過實踐總結出一些原則,并依據這些原則來進行應急管理的決策和處置。
關鍵詞:經濟發展;環境污染;模型分析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7-00-01
一、環境污染的經濟學簡單分析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也是經濟系統運行的基礎,是經濟發展必要的前提條件。生態環境問題是由于人類長期的生產和生活等社會經濟行為引起的生態環境破壞而反作用于人類社會經濟生活的不良影響,其實質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調。環境作為經濟發展所必須的一種資源,其具有資源的特性——稀缺性。自然環境是人類共同的財富,環境效益具有公共性,其收益分為外部經濟和外部不經濟或正的外部效應和負的外部效應。判斷環境對經濟發展是外部經濟還是外部不經濟的標準是社會成本與私人成本的比較。
二、環境污染指數與經濟發展速度關系模型的建立
通過建立下面的模型來分析、探討環境污染指數與經濟發展速度之間的關系。在這個模型中有一個假設前提:因為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很多,我們把除環境外的其他所有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看做一個常數ū,此常數ū與環境污染指數是同步的,即當環境污染指數為Si時,該常數為ūi。由此給出經濟發展速度與環境污染指數之間的函數關系:VGDP=f(epi,ū)。在這個函數中,只有一個自變量epi, ū是一個參變量,即在這個函數中只考慮環境污染指數與經濟發展速度二者之間的關系。
上圖(a)是環境污染指數與經濟發展速度關系圖。其橫軸表示環境污染指數,用epi表示。縱軸表示經濟發展速度,用eds表示。上圖(b)是邊際環境—經濟發展速度圖。其橫軸表示環境污染指數,用epi表示,縱軸表示邊際經濟發展速度,用Mee表示。邊際環境—經濟發展速度又叫環境—經濟發展加速度,是指環境污染指數每變化一個單位所引起的經濟發展速度的變化量。用Mee表示。該概念中的加速度是來源于物理學中的加速度概念,加速度在物理學中是一個矢量,但在這里表示的是一個標量。
(a)圖中的A點是一個拐點,它表示的是環境——經濟發展加速度Mee由遞增變為遞減的一個轉折點,其對應(b)圖中的C點是環境——經濟發展加速度Mee的最高點mee*,這兩個點所對應的橫坐標都是e*。e*是一個分界點,它是環境污染指數epi對經濟發展速度eds產生的外部效應的分界點。
(a)圖中的B點是經濟發展速度eds的最大值點,其對應(b)圖中環境——經濟發展加速度Mee為0的D點,這兩個點所對應的橫坐標都是e。e是一個分隔點,它是環境污染指數epi對社會福利影響的分隔點。分界點與分隔點的區別是用哲學中的質量變的概念來界定的,分界點是指環境污染指數epi盡管過了該點,但社會福利只是發生了量變(社會福利是增加的),并沒有發生質變的點,而分隔點是指環境污染指數epi過了該點社會福利就發生了質變的點。
三、建立該模型的意義
通過對模型的分析可知,當epie時,經濟發展速度越過了最大值點B點。環境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成為了經濟發展的沉重包袱,此時環境——經濟發展加速度mee為0,社會福利開始減少。由此得出經濟發展速度與環境污染指數之間的函數關系: V(GDP)=f(epi, ū)=lim epi,lim epi=lim eds
四、針對保持模型中二者關系的對策
由分析知,環境與經濟之間的關系是“共生”的,如何才能做到環境與經濟發展相協調。分析目前我國環境污染的原因可知,環境污染控制的效果沒有達到預期水平的主要原因是國家為了追求經濟的高速發展,對環境質量重視不夠,“偏愛、袒護”經濟發展,而相對的“歧視”環境。要想真正做到環境污染與經濟發展相協調,堅持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應做到以下幾點:
(1)應該改變對國家公務員績效考核的制度,避免因追求個人成績而忽視社會經濟長遠發展的問題,加大產權制度創新的投入,使產權明晰化,盡可能地減少“公共區域”的范圍。
(2)確定環境的適宜指數,制定環境與經濟發展速度之間明確的標準,使環境與經濟的發展速度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