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肺部手術術后護理要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肺切除;護理;胸腔閉式引流;呼吸道護理
近年來,隨著生活習慣的改變,吸煙人口的不斷上升,以肺癌為代表的肺部疾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肺切除術也成為了諸多肺部占位疾病的首選治療方法,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質量[1]。開胸手術切口大,手術創傷重,術中出血多,術后恢復慢,病情變化快,對于圍手術期護理有著很高的要求[2]。我們自2005――2010年間共收治肺切除患者57例,給予綜合性護理,包括術前心理護理、術前準備、術后一般護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呼吸道護理、并發癥護理等,保證了手術成功,提高了臨床效果,現將護理經驗匯報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共57例,男38例,女19例,年齡39-77歲,平均年齡59.5歲,全部患者均有長期吸煙史。其中左側全肺切除9例,右側全肺切除6例,肺葉切除33例,肺楔狀切除9例。病因:肺癌37例,肺膿腫9例,支氣管擴張7例,肺結核球4例。
2術前護理
2.1術前準備術前常規檢查血尿常規、生化系列、凝血功能、心肺功能,確保患者沒有手術禁忌癥。耐心告知患者吸煙對于手術成功、術后康復、日后健康的嚴重危害,盡力勸說患者戒煙。57例患者在住院期間均未吸煙。開胸手術術后由于麻醉原因、疼痛刺激、痰液增多等原因容易導致患者出現排痰不順暢、呼吸道阻塞、呼吸困難等問題。為了保證術后患者能夠有自主排痰能力、保證呼吸道順暢,術前3天指導患者開始練習深呼吸和腹式呼吸,指導患者掌握正確的排痰方法[3]。
2.2心理護理開胸手術切口大,手術創傷重,術中出血多,術后恢復慢,病情變化快,且患者中癌癥患者又占了很大的比例。患者往往容易產生各種不良情緒,例如對于手術的恐懼、焦慮、不安,對于術后生存的悲觀甚至絕望。作為醫護工作者,應當關心體貼患者,耐心和患者交流,用自己熟練的專業技術和手術成功患者的成功范例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患者不良的情緒,使得患者和患者家屬能夠主動的配合醫療工作。
3術后護理
3.1一般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按時記錄患者的血壓、脈搏、呼吸、血氧飽和度[4]。若呼吸頻率過快,超過35次/min時,需要注意呼吸衰竭的發生;若血氧飽和度過低,低于90%,需要注意呼吸困難的發生;若血壓迅速下降,脈搏細速,心率加快、面色蒼白,考慮大出血可能,應當及時報告醫生和處理。開胸手術創傷大,機體應激反應大,容易出現心肌缺血、心率失常、胃缺血性潰瘍等不良情況,需要護理人員密切觀察并能夠及時發現,報告醫生處理。
3.2呼吸道護理開胸手術術后由于麻醉原因、疼痛刺激、痰液增多等原因容易導致患者出現排痰不順暢、呼吸道阻塞、呼吸困難等問題。術前給予呼吸訓練和排痰方法的指導,術后應當鼓勵患者克服疼痛、麻醉等困難,作深呼吸和咳痰。當患者排痰困難的時候可以先嘗試讓患者少量飲水或者漱口濕潤,或者霧化吸入支氣管擴張劑、稀釋劑、激素、抗生素等來擴張支氣管、稀釋痰液以便排痰。也可以輕輕叩擊患者背部,自下而上,配合患者用力將痰咳出;也可以柔和按壓氣管或者胸骨上凹引起咳嗽反射,刺激患者咳嗽排痰[5]。
3.3胸腔閉式引流護理胸腔閉式引流對于開胸手術后維持正常胸內壓,排出積液,促進全肺擴張的重要方法。需要隨時檢查引流管,防止扭曲折疊或者引流管阻塞,注意觀察水柱波動情況,保持引流通暢。按時觀察記錄引流液性質,若引流液量大且為血性,并逐漸增多,提示有內出血;若持續有氣泡冒出,呼吸音低、呼吸困難,提示有支氣管殘端未能閉死。上述兩種情況均為嚴重并發癥,需要立即處理,并再次手術治療。
3.4并發癥護理肺切除患者術后臥床時間長,加之患者基礎疾病比較重,往往會出現各種并發癥。①褥瘡:由于有閉式引流管,術后患者需要長時間臥床。臥床期間需要保持床整清潔,保持皮膚干燥清潔。患者應當經常更換,家屬或者護理人員輔助其翻身。按時給予按摩皮膚突起處。我們一般都建議患者采用氣墊床。②深靜脈血栓形成:長期臥床、活動減少、手術創傷、高凝狀態均是術后出現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因此術后需要觀察患者下肢是否出現疼痛、腫脹,術后早期鼓勵患者進行床上活動和改變。若患者突發胸悶、胸疼、咯血等,提示出現肺栓塞,及時通知醫生進行處置。
4結果及結論
57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未出現嚴重并發癥,術后切口愈合良好,護理效果好。綜上所述,肺切除對于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均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良好的圍手術期護理,包括術前護理和術后的生命體征監測、呼吸道護理、并發癥護理,是保證手術成功、提高患者治療效果的關鍵要點之一,應當得到臨床上的重視和關注。
參考文獻
[1]許木蘭,趙小蓉.肺癌患者肺切除105例圍手術期護理體會[J].福建醫藥雜志,2011,33(6):167-168.
[2]倪成彩.肺癌單側全肺切除術圍手術期整體護理[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07,9(4):601.
[3]亓紅梅,李正君.肺部一側全肺切除的護理體會[J].實用全科醫學,2004,2(1):88.
關鍵詞: 小兒 心臟直視術后 呼吸道管理
小兒先天性心臟病大多需要經體外循環下進行手術矯治,由于手術創傷大,麻醉時間長等因素。容易產生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粘稠、不易排出;長時間的體外轉流使肺毛細血管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產生通透性改變,氣道分泌物增多;手術過程中的低溫麻醉又可引起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減少,造成有效通氣量減少,導致缺氧,所以呼吸道護理是小兒心臟術后護理的重要環節之一。
1 臨床資料
2008年6月~2010年6月我科收治先天性心臟病患兒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室間隔缺損27例,房間隔缺損20例,法樂氏四聯癥8例,法樂氏三聯癥3例,室間隔缺損合并動脈導管未閉2例,年齡6個月~12歲,平均6.2歲。均采用低溫體外循環手術。
2 呼吸道護理
2.1正確使用機械通氣 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年齡小、病情重,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率也較高,在圍手術期諸多因素均可導致呼吸功能障礙。因此,絕大多數心臟直視手術患兒術后需要一段時間的輔助通氣,以利于安全度過手術早期的危險期[1]。選擇適合患兒的呼吸機及其管道,根據患兒年齡和體重設置呼吸機工作參數:(1)本組60例均采用定容、同步間歇指令通氣( SIMV)模式,潮氣量一般為 10~12ml/kg,頻率為18~35次/分,吸入氧濃度(FiO2)30%~40%,氣道壓力<30mmHg。(2)加溫濕化:濕化罐的溫度為30~37℃, 良好的吸入氣溫度與濕度能保持呼吸道粘膜纖毛正常排除分泌物的功能[2]。一般以管道內壁附著密集的小水珠為濕化適宜。(3) 保持呼吸機管道通暢: 定期檢查呼吸回路, 各接頭處有無松動,嚴防插管脫出、扭曲、受壓、堵塞,管道中的積水應及時傾倒。(4)應用呼吸機監測要點:除術后需監測的一般生命體征外,要重點觀察患兒胸廓活動情況,兩側胸廓活動是否對稱,經常聽診雙肺呼吸音,觀察患兒每分鐘通氣量、潮氣量、氣道壓力、呼吸頻率等。監測血氣分析,及時調整各參數。
[關鍵詞] 胸腔鏡;圍術期護理;胸外科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7(b)-0144-02
電視胸腔鏡手術(video assisted thoraeic surgery,VATS)是近年來胸外科重點發展的方向,其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疼痛輕、出血少等優點,已得到醫、護、患三方的共同認可和接受[1-3],但多種因素仍可導致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其中肺部感染最常見,本院胸外科在2009年5月~2013年3月共開展手術50例,經過完善的術前準備和精心的圍術期護理,手術均取得成功,患者恢復良好,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50例,其中,男44例,女6例,年齡17~70歲,平均(27.0±3.5)歲。病種及術式分布見表1。
1.2護理方法
1.2.1風險評估 在術前由醫生和護士一起對患者術后肺部感染的風險進行評估,評估的要點在于肺功能、患者對于疼痛的耐受性、日常是否吸煙、遵醫依從性等,符合兩項或以上者,則納入高危范疇,在術前、術中和術后對其進行系統化的護理干預。
1.2.2 完善術前準備 在手術前要詳細了解患者健康情況,讓患者配合進行術前檢查工作。管床護士掌握患者基本資料,如血壓、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電解質、血糖、凝血功能、心臟彩超、胸片、胸部CT、肺功能等項目,初步評價患者手術耐受力,指導肺功能鍛煉,重視圍術期肺保護,主動針對各種原因和危險因素引起的、即將或已經發生的肺部損傷進行預防和治療,以防止各種肺部并發癥,維護患者肺功能[4-5]。在擇期手術前切實做好患者的戒煙工作,要求術前戒煙2周,控制支氣管炎癥,解除支氣管痙攣,增強纖毛擺動,減少呼吸道分泌物,增加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分泌。這樣不僅可改善氧供,還可改善呼吸道對分泌物的消除能力,而且利于預防術后肺不張、感染、低氧血癥的發生。加強口腔衛生,除早晚刷牙,還要培養漱口的習慣,減少口腔細菌滋生。如有口腔疾病如牙周感染等,應及時治療。
1.2.3呼吸功能的鍛煉 呼吸功能對于胸外科手術特別重要,有學者已經將肺功能評估列為保證胸外科手術安全的術前必要的準備工作之一[6]。VATS手術的創傷、麻醉單肺通氣都對患者肺功能有影響,特別是對老年患者、肺氣腫、肺葉切除的患者影響更為明顯。患者術前應延長戒煙時間、給予霧化吸入、化痰、氧療,使其掌握有效的咳嗽排痰及肺功能康復訓練方法,配合術后護理,促進肺功能恢復。
超聲霧化可濕化氣道,稀釋痰液,如痰多可選用鹽酸氨溴索進行霧化吸入及靜脈注射,異丙托溴銨擴張氣道,與祛痰劑配合,有利于痰液的排出,解除氣道水腫和氣管痙攣。霧化時患者應采取坐位或半坐臥位,深吸氣,吸氣末屏氣,使氣霧微粒沉積容易沿主支氣管進入細支氣管及肺泡內。霧化吸入后,患者坐起進行胸背體療,操作者一手扶穩患者肩部,一手呈握杯狀拍打患者背部,由下到上,從外到內,力度以患者能承受為宜。霧化和體療后患者要進行有效咳嗽、排痰。護士用食指和中指壓迫胸骨上窩主支氣管,在吸氣末稍用力刺激主支氣管使患者咳嗽,鼓勵患者先輕咳然后吸氣用力咳嗽,也可用兩步咳嗽法將無效咳嗽轉為有效咳嗽,分兩次將痰咳出。
肺功能康復訓練方法有腹式呼吸訓練和縮唇呼吸訓練。腹式呼吸訓練:協助患者取舒適臥位,全身放松,閉嘴用鼻深呼吸至不能再吸,稍屏氣直接用口緩慢呼氣。縮唇呼吸訓練:患者閉嘴經鼻吸氣,縮口唇做吹口哨狀,緩慢呼氣4~6 s,吸氣時縮唇程度由患者自行調整,以能輕輕吹動面前30 cm處的白紙為宜。縮唇呼吸可配合腹式呼吸一起應用每2~3 小時進行1次,3~5遍/次,以促進肺復張,利于引流[7]。
1.2.4術后活動 術后評估顯示無生命體征異常的患者盡早離床活動,在術后6 h即進行抬高床頭30°,在術后24 h即坐在床邊,24 h后即從床旁、床邊、床周圍活動,從5 min逐漸過渡,以逐步恢復患者的自主活動能力,在患者活動過程中,監測患者的呼吸、心率,以不超過其日常心率的150%為適宜。
1.2.5 術后疼痛的評估 術前教會患者及家屬疼痛評估表的使用,在患者的疼痛評分超過7分或超過患者的耐程度時,及時給予干預,以確保充足的睡眠和精力進行康復。
2 結果
本組所有患者手術均獲得成功。術后發生肺不張1例,原因是胸部刀傷肺破裂,傷及支氣管,在術中已經發現氣管內的積血;肺部感染4例,胸腔積液2例,持續肺漏氣(肺泡胸膜瘺)3例,低氧血癥1例;無胸內活動性出血。術后發熱4例,痰培養陽性6例;拔胸管時間2~10 d,平均6 d;住院時間平均14.9 d。所有患者隨訪1~3個月,生活質量恢復好。
3 討論
胸腔鏡手術較傳統開胸手術雖然優勢明顯,但其有技術含量高、操作難度大的特點,本身胸外科患者發病急,病情變化快,危重情況多,住院期間發生并發癥的風險高。美國將胸外科、腦外科與婦產科、骨科并列為高風險科室,其風險是內科的10倍[8]。在開展胸腔鏡手術時,做好術前護理工作是取得良好手術效果和減少術后并發癥的前提。術前應對術后各項可能的并發癥進行評估,應用規范的評估量表進行評估風險,對于高風險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重視術前、術中、術后的預防及風險評估,盡可能地降低各項并發癥的發生率,使患者取得滿意的療效。
[參考文獻]
[1] 鄭民,宋劍非,李安桂.電視胸腔鏡手術219例分析[J].微創醫學.2010,5(1):41-42.
[2] 劉斌,安樂,朱家宏,等.胸腔鏡手術臨床應用探討[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0(16):155-158.
[3] 時丹萍,周文娟.胸腔鏡輔助小切口開胸術的術中護理配合[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24(5):122-123.
[4] 陳風云.胸腔鏡切除肺大皰20例圍術期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9, 15(2):80-82.
[5] 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胸外科圍術期肺部并發癥防治專家共識[J].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09,25(4):217-218.
[6] 趙建平,陳俊.術前肺功能評估在胸外科手術中的意義[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07,30(2):20-22.
[7] 方小君,李愛軍,朱蔚儀.康復護理對自發性氣胸行胸腔鏡手術患者早期康復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09,8(1):18.
【關鍵詞】脊柱側彎;矯形手術;圍手術期;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8-6455(2010)07-0223-01
脊柱側彎是指患者的脊柱偏離中線,形成向一側彎曲。脊柱側彎是危害兒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常見病,嚴重影響到患者的儀表,而且使胸廓縮窄,會導致發育不良,影響心肺功能[1]。2005年6月~2009年6月,我院對30例患者施行了后路椎弓根螺釘內固定三維矯形手術,經精心護理,效果理想,現將圍手術期護理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30例患者,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齡6~51歲,其中7~20歲20例,20~60歲10例,平均27.3歲。其發性脊柱側彎20例,先天性脊柱側彎10例。
1.2 方法:輕度患者行“多節段椎弓根螺釘內固定系統三維矯正術”,發育期間的重度患者,先行頭盆環牽引,待側凸角度有所矯正后,再行手術治療。
2 手術效果
本組30例患者,使用頭盆環牽引6例。其中2例手術2個月出現切口感染,產生竇道,經消炎并對癥局部換藥,護理中避免劇烈運動,1年后取出內固定物。其余患者預后良好,隨診1~4年未發現并發癥,患者及家屬均對療效滿意。
3 圍手術期護理
3.1 術前護理
3.1.1 心理護理:本組患者青少年居多,由于外形缺陷,多數存在心理障礙,性格暴躁,不善言辭,不自信。作為護理人員,要熱情接待,列舉成功的患者,消除其焦慮情緒,使之積極配合治療[2]。同時指派有心理咨詢師資格的護士專門為患者做心理疏導。
3.1.2 呼吸功能訓練:由于患者大多有嚴重胸廓畸形,肺組織發育受限,肺容量小,術后容易引起肺不張和肺部感染。手術前常規檢測肺功能,加強呼吸功能鍛煉,促進肺擴張,保持呼吸道通暢[3]。比如采取吹玩具氣球、向裝有水的密封瓶內吹氣等辦法,以增加肺活量和通氣量,減少手術后肺部并發癥的發生。
3.1.3 喚醒實驗訓練:一般在術中、縫合切口之前一定要做喚醒實驗。通過訓練,使患者在術中即便是處于半清醒狀態下也能按照醫護人員的指令活動其肢體。如果實驗成功,表明脊髓無損傷,可縫合切口[4]。
3.1.4 床上大小便訓練:由于脊柱測彎矯形手術后,需要在較長的時間內不能下床,患者必須形成在床上排便的習慣,因此應在術前3d幫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礙,養成在床上使用便器、排便的習慣。
3.2 術后護理
3.2.1 護理:往床上搬動患者時,要有足夠的人手,以3~4人為宜,動作要一致,不要扭轉脊柱。各種管線要固定好,避免脫落。術后3d內以平臥為主,再側臥lh。翻身時脊柱要平直,控制翻身角度。
3.2.2 呼吸功能監測及護理:術后常規給予雙鼻導管吸氧2~3L/min,監測SpO2變化,保持呼吸道通暢,促進肺泡膨脹,增加肺通氣量。詢問患者有無憋喘現象,如有氣促、胸痛及時報告醫生。如患者呼吸費力,兩肺聽診有濕音,應考慮吸痰,必要時進行霧化,濕潤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暢。術后的翻身問題往往關系到手術的成敗,一定要注意軸線翻身,護士必須重視,親自操作。
3.2.3 脊髓、神經功能觀察:因術前神經功能有可能損傷,應該記錄下肢的感覺及活動能力。由于手術牽拉刺激,水腫壓迫,可能損及脊髓及神經。所以術后應密切觀察,傾聽患者的反應。如果有異常,應及時報告。
3.2.4 引流管的護理:密切觀察引流的量、顏色,引流量多時,應立即調節負壓,通知醫生采取止血措施。術后應該密切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引流液過多,警惕有無腦脊液漏者;疑有腦脊液漏者,負壓引流應改為正壓引流。潛在的失血性休克有異常立即報告醫生。搬動患者或翻身時,注意保護引流管,防止逆流[5]。
3.2.5 功能鍛煉:患者手術清醒后應鼓勵并指導其開展手足活動,如腕關節、手指、踝關節、足趾,躺在床上也要多活動。術后1~2 d可做關節曲伸運動,15~25遍/次,3~4次/d,并逐漸增加運動量。要循序漸進,不要性急。1周后脊柱固定正常后,可坐起,甚至下地行走。
3.3 頭盆環牽引護理:在手術室固定頭環及盆針,休息1~2d安裝好盆針和立柱,逐日分次撐開。在室內外可以活動,但一定要安全,要有人陪護,預防跌倒、損傷。不可劇烈運動,更不能打鬧。睡覺時患者頭部不要懸空在架子上,要墊實。頭釘和盆針固定久了可能松動,應定期檢查,擰緊螺釘。
3.4 出院指導:出院后一般還要佩戴支具2~5個月,應按照在醫院護理要點堅持下去。拆線后,要注意切口是否發炎、紅腫,或者出現分泌物。一有異常及時到醫院復診,不要耽擱。
參考文獻
[1] 何曉紅.8例小于4歲的先天性半椎體畸形手術的護理[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7,(S2):34-35
[2] 陽珍金.脊柱側彎圍手術期護理要點[J]中國醫藥指南,2009,(11):67-68
1、臨床資料
2011年10月本組共收集20例食管癌術后患者,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齡48—77歲,平均年齡65.6歲,手術方式:左經胸8例、右經胸三切口2例、胸腹腔鏡10例,氣管切開1例,自動出院2例。
2、護理方法體會
2.1術后心理指導 由于術后切口疼痛、并置有引流管、導尿管的外在因素,患者不愿意配合咳嗽排痰,需向患者耐心講解咳嗽排痰的重要性及可靠性,適時給予鼓勵、增強信心、消除患者的緊張心理,主動配合治療。
2.2 濕化呼吸道 手術后切口和胸腔置管均可使肋間肌和膈肌運動受限,呼吸功能受到影響,使肺組織的彈性回縮減弱,肺泡和支氣管內易積聚分泌物,并逐漸變粘稠,且不易被咳出。故在術后第1日晨給病人做超聲霧化吸入,并要求每個護士能熟練作肺部聽診,如痰鳴音明顯,立即給予霧化、拍背、協助排痰,直至肺部呼吸音清晰。遵醫囑予化痰藥進行霧化吸入,通過濕化呼吸道,預防分泌物干涸結痂,促進痰液咳出。方法:常規術后第1天均取半坐臥位,將藥液加入霧化吸入泵內,囑患者張口呼吸,把藥液充分吸入到氣管、支氣管,達到祛痰、解痙、消炎等作用。霧化吸入上午,下午各一次。每次操作時應有專人指導,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如痰液較多時應及時輔助扣背排痰,必要時行鼻導管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以防窒息。針對戴呼吸機的患者,我們更要注重氧氣的濕化及溫化,肺部感染率隨氣道濕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故有效的氣道濕化是保證呼吸道通暢、預防肺部感染的一項重要措施。經人工氣道吸入氣體,溫度應達32~34℃,相對濕度達95%~100%(絕對濕度至少達36mg/L),如溫度和濕度低于以上水平,就產生濕度缺,如高于此水平,即可能發生液體過度負荷和病人感覺不適[3]。
2.3 協助排痰 首先取舒適:坐位身體前傾,方便調動全身肌肉參與咳嗽反射,提高咳痰效果。可將薄枕墊在身后,患者雙手抱一軟枕于腹部,或環抱患側。護士一手扶肩,另一手五指并攏呈空杯狀,用前臂帶動腕部的力量扣擊,使五指前部及大小魚際均衡用力,這樣扣擊有穿透性,不可直接扣擊皮膚表面,不使力量滯留于皮膚表面,引起疼痛不適。扣擊要由外向內,由下向上。經充分扣擊后,囑患者深呼吸數次,深咳,將痰液咳出。對無力咳嗽的病人,護士一手按壓切口,另一手的中指按壓胸骨上窩處,刺激總氣管,以引起咳嗽反射有利咳痰。對于體質特別虛弱患者。經以上處理,仍不能將痰咳出,可用吸痰管插至咽喉部刺激咳嗽,使痰液上行及時吸出。如仍不能有效排痰者,可予纖支鏡吸痰或氣管切開。咳嗽有利引流,鼓勵患者咳嗽,盡早排出肺內痰液和陳舊性血塊,促使肺復張,有利于胸腔內積氣和積液的排出。
2.4各管道護理
2.4.1患者術后需行持續胃腸減壓,及時抽出胃內液體及氣體,保持胃處于空虛狀態,以減少胃與食管吻合口的張力,促進傷口愈合,并可防止胃過度擴張壓迫肺,影響呼吸功能,密切觀察胃液的量、顏色及性質,要保證負壓吸引的有效性,妥善固定防止胃管脫落。
2.4.2胸腔閉式引流管的護理。注意引流裝置是否完整密封,是否引流通暢,并且密切注意觀察引流液的性狀、量以及水柱波動情況。定期2-3次/天以離心方向擠捏胸腔閉式引流管,可有效防止引流管阻塞。依據胸部x線檢查結果及引流情況決定拔管與否。
2.5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麻醉清醒即采用半臥位,不能半臥位者應經常改變臥位。患者病情平穩在護士陪同下可鼓勵術后2至3日下床活動。術后早期下床活動,促進機體功能的恢復,有利于肺擴張和分泌物的排出,防止肺部并發癥。
3、結果
20例患者平均住院天數21.05天、氣管切開1例、乳糜定性(+)2例,經保守治療痊愈、因基礎疾病如COPD,哮喘術后并發癥明顯,家屬放棄治療自動出院2例。
4、討論
肺部并發癥是食管癌術后嚴重并發癥之一,降低并發癥是保證患者術后順利康復的關鍵因素,術后有效的呼吸道護理是預防術后并發癥的重要保證。預防要點是加強呼吸道的護理,保證呼吸道暢通,同時做好心理護理及各種管道的護理。本組病例表明,通過系統、科學、規范的呼吸道護理,能有效預防或減少食管癌術后呼吸道并發癥的發生,縮短病程,降低患者的醫療費用,減輕患者及家屬的心理壓力,及經濟負擔。
參考文獻:
[1]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