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高中地理實驗教學

      高中地理實驗教學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中地理實驗教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高中地理實驗教學范文第1篇

      根據高中地理實驗教學活動方式不同,高中地理實驗教學模式還可進一步分為:演示類地理實驗教學模式、制作類地理實驗教學模式和實踐類地理實驗教學模式。這三種教學模式是高中地理實驗教學模式的子模式,它們遵循高中地理實驗教學模式的一般要求與程序,同時又有各自的特點。

      一、演示類地理實驗教學模式

      演示實驗在高中地理實驗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地理實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演示類地理實驗教學模式根據實驗操作者不同可分為教師演示和學生演示;根據使用的儀器和材料不同可分為真實演示和模擬演示(實物模擬和虛擬模擬)。演示類地理實驗教學模式如圖2所示。

      案例一:洋流演示實驗

      第一步:實驗設計

      教師和學生合作設計方案。

      洋流演示實驗的方案設計

      實驗項目名稱:演示洋流。

      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實驗。

      實驗目的:了解洋流(風海流)形成原因;了解風帶對洋流形成的重要影響;了解洋流運動方向的主要影響因素狀況。

      主要儀器:水盆、紙屑、吹風機(電吹風)。

      教師:在臉盆的水面灑上紙屑,利用吹風機模擬風帶吹拂。演示風海流的形成過程與影響因素。

      學生:觀察吹風機模擬風帶吹拂時,紙屑的漂移方向。思考影響洋流方向的因素。

      第二步:實驗準備

      準備水盆、紙屑、吹風機、,詳細了解該部分知識點,充分備課。

      了解實驗步驟,明確實驗目的、閱讀教材中洋流部分內容。

      教師:介紹儀器名稱,通過演示,講解洋流形成的具體知識,同時指導學生觀察模型等。

      學生:觀察模型,理解實驗內容等。

      第三步:總結評價

      教師:總結實驗的成功與不足,完成教學反思。

      學生:總結實驗的優缺點,完成實驗報告。

      按照演示類地理實驗教學模式完成洋流演示實驗的教學任務,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優勢。該案例說明,筆者設計的演示類實驗步驟是可行的,同時,又要根據具體的地理實驗項目,靈活使用該教學模式。

      二、制作類地理實驗教學模式

      繪制地圖、制作地理模型等地理實驗均可采用制作類地理實驗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的教學程序見圖3。

      案例二:等高線地形模型制作實驗

      第一步:實驗設計

      教師和學生合作設計方案。

      制作等高線地形模型的實驗設計

      實驗名稱:等高線地形模型的制作。

      實驗類型:制作類實驗。

      實驗目的:制作“等高線地形模型”,掌握其各個部分代表山體的位置和名稱。

      主要器材:紙板、細線、小刀、鉛筆、剪刀和白紙。

      制作方法:用鉛筆在硬紙板上畫出等高線圖; 將畫好的等高線圖剪開成幾個大小環環相套的紙環; 把剪下來的紙環用線從大到小穿起來,注意每層之間要留有大小相等的距離; 每個紙環上相同的位置標出高度值,每層之間的高度差為200米。

      第二步:實驗準備

      教師:準備實驗材料。

      學生:準備實驗材料。

      第三步:制作、觀察

      教師:指導學生具體制作。

      學生:按照設計方案,完成等高線地形模型的制作。

      第四步:總結評價

      教師:指出學生作品的優點和不足,并提供建設性意見??偨Y此次實驗的成功與不足,完成教學反思。

      學生:同學之間互相評比,在制作材料的選擇、色彩的搭配、制作手工的精細程度上學習各自的優點。完成實驗報告,整理實驗記錄。

      等高線地形模型對于高中生來說不容易理解,因此通過動手制作模型可幫助學生學習該內容。該案例表明,一些地理實驗項目通過制作類地理實驗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對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實踐類地理實驗教學模式

      實踐類地理實驗教學模式主要針對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和地理調查而設置。案例三就是針對實踐類地理實驗教學模式開展的一次地理實驗教學。

      案例三:東莞市石碣鎮榴花公園地質地貌考察

      第一步:實驗設計。

      教師和學生合作設計方案

      東莞市石碣鎮榴花公園地質地貌考察實驗設計

      路線設計:東莞高中―C3路公共汽車―石碣鎮榴花公園―園內報功塔褶皺地點。

      時間:2012年12月7日(周五)下午15:20出發,大約18:00返回。

      帶隊教師:兩人。

      實習學生:高一級參加奧賽輔導班學生。

      觀察地點:東莞市石碣鎮榴花公園。

      觀察內容:觀察褶曲、斷層、巖石。

      主要活動任務:①采集巖石標本:泥巖、頁巖、砂巖、變質巖、火成巖;②繪制褶曲、斷層簡圖;③學習使用羅盤;④測量巖層產狀;⑤完成野外觀察報告。

      攜帶儀器:羅盤、地質錘、放大鏡、小刀、鉛筆、橡皮、標本袋、野外記錄簿、GPS、攝像機等。

      總結工作:撰寫考察感想;開主題報告會,制作PPT,介紹自己的收獲。

      第二步:實驗準備

      教師:物質條件的準備包括車輛,相機,實驗儀器,實驗資料;非物質條件的準備包括學校、家長簽署協議書,實驗參考資料,對學生進行實驗內容和安全教育等。

      學生:配合教師搜集石碣鎮榴花公園地質地貌資料并預習,學習使用羅盤及全球定位系統。

      第三步:觀測、觀察、調查

      教師:講解巖層地質構造成因,介紹地貌類型,幫助學生解答疑難問題,辨認巖石名稱,維持秩序和安全。

      學生:通過全球定位系統確定觀察點的地理位置,使用儀器測量巖層的產狀,采集標本,繪制略圖,記錄實驗數據。

      第四步:總結評價

      高中地理實驗教學范文第2篇

      一、觀察實驗――水循環

      指充分利用教具、地理器材,采用演示手段,配合導講導問,使學生間接獲得地理事物感性知識的一種方法。演示實驗能使學生獲得生動而直觀的感性知識,加深對學習對象的印象,把書本上的理論和實際事物聯系起來,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深刻的概念。因其能提供形象的感性經驗,易引起學生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獲得較牢固的知識。

      二、測算實驗――學校所在地的地理坐標的測定

      1.活動準備

      觀測用具:長度為1.5m左右的直桿一根,卷尺一把,石英表或電子表一塊(精確度越高越好),三角函數一本,天文年歷一份,白紙和彩色筆若干。如果沒有天文年歷,最好是選擇“兩分兩至日”,從教學進度考慮,應以秋分日為宜,此時δ為特殊值0°。

      2.活動過程

      找一塊空曠平地,下面鋪好白紙,把直桿通過白紙并垂直插在平地上,并量出直桿在地面以上的高度h,每隔一定時間測一次直桿影子長度,并記錄此時影子長度及對應時間,并將影子畫在白紙上,測量時間間隔不要太大(5分鐘以內),以免影響測量準確度。

      3.分析和計算

      ①從紙上或記錄中找出直桿影子最短時(即太陽位于該地上中天時)的影子長度L,查函數表得出H的值;②利用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公式計算該地地理緯度:

      該實驗的完成要考慮一定的誤差,重在原理的運用,北半球地理緯度也可以用北極星觀測法簡易求得,還可以利用“副產品”――白紙上的桿影變化,推知該地該日太陽升落的方位和規律。

      通過該實驗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在地理方面的數理能力和觀察能力,并能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

      三、動手實驗――大氣的熱力環流

      指學生利用學具、教具或其它地理實驗器材,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合作、探究和動手操作獲得實驗結果或數據等直接經驗的教學方法。如學習必修一(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第一節“冷熱不均引起大氣的運動”中:探討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時,結合課本“活動”材料和實驗步驟,課堂采用小組合作方式,提出相關問題進行啟發式教學,利用相關教具做玻璃缸內冷熱不均產生煙霧漂動的實驗,使學生直觀認識熱力環流的成因。

      四、探索實驗――地球自轉的驗證

      利用傅科擺,我們可以證明地球的自轉。利用沙漏同樣也可以驗證地球自轉:①用三根木頭搭一個高約2.5m的支架,選擇硬版紙(規格45×40cm),用紙制成一個圓錐體。圓錐體尖留一個小孔,另一端系三根長約2m的細繩,三根細繩須均勻系在紙上,使圓錐體尖端垂直向下,再將繩子系在三角支架上。②將準備好的沙漏尖端小孔用塞子塞住,里面裝入彩色沙子,推動沙漏做鐘擺運動,并撥掉圓錐體尖端的塞子讓細沙流出。③分析沙跡,發現沙漏并不是來回做直線運動,而且近似的扁長的橢圓形運動軌跡,由此可以證明地球自轉的存在。

      本“實驗”重過程,重參與,盡量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愉悅。通過實驗教學能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和自主學習能力。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嘗試實驗教學的注意點:

      (1)開放性原則:在實驗的設計上,要緊密聯系生活;在實驗內容上,要以現行教材為標準,又充分發掘課內外的教學資源;在實驗形式上,要力求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實驗中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開放性學習要求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制定實驗步驟并得出結論。

      (2)科學性原則:在實驗教學中,一方面要求教師科學設計實驗活動,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科學的學習。針對不同的學生,確立不同的教學目標和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高中地理實驗教學范文第3篇

      一、《自然界的水循環》實驗教學設計

      (一)實驗準備

      器材:兩個玻璃缸,兩個小玻璃杯,水,小石子(冰塊),沙土,塑料薄膜,橡皮筋。

      (二)實驗過程

      A.玻璃缸底放沙土,小玻璃杯放水,模擬陸地內循環。

      B.玻璃缸底放水,小玻璃杯放沙土,模擬海上內循環

      (三)探索設問

      教師設問,學生合作探討問題:1.這個實驗演示了什么現象?2.塑料膜內的水珠是怎樣形成的?3.A實驗盆中的小沙盆里會有水嗎? 水是哪里來的?4.A實驗模仿的是地球上的哪種環境?5.通過實驗,你能說出陸地內水循環的過程嗎?6.B實驗又是模仿哪種地球環境?7.A和B兩個實驗結果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為什么?8.通過實驗,你認為大氣中的水汽主要來自哪里?9.海洋上蒸發的水汽能到達陸地上嗎?通過什么環節?10.海洋蒸發的水汽輸送到陸地,海洋的水量會不斷減少嗎?11.該實驗如果模擬海陸間循環可以嗎?為什么?12.塑料薄膜上的小石子的作用是什么?換成冰塊可以嗎?13.上述運動的原因是什么?

      (四)學生動手,展示合作成果

      全班學生分為三組,分別在8k紙上用彩筆繪制海上內循環、陸地內循環、海陸間循環,并寫出水循環的環節,而后課堂展示合作成果,教師點評。

      (五)學習成果檢測

      1.說一說下列地理現象主要參與了哪種水循環?

      A.剛果河 B.塔里木河 C.未登陸的臺風 D.青海湖湖水蒸發 E.鄱陽湖湖水蒸發 F.太平洋上空的暴雨

      2.說明北疆水循環的環節

      蒸發(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輸送(西風)――降水(天山北側地形雨)――徑流(額爾齊斯河到北冰洋)

      3.某地理實習小組在美國西部地區進行了野外考察,請提供考察路線及周邊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相關信息的圖片。(引導學生運用水循環的相關知識,解釋大鹽湖由淡水演變為咸水湖的原因。)

      二、地理實驗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一)演示實驗教學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問題探究能力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上課做演示實驗時,教師只是演員,而學生則充當觀眾的角色。學生僅僅是旁觀者,沒有直接參與,不利于其創新能力的培養。為了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驗教學中應讓學生充分地動腦、動手、動口,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促進學生實現立體學習。這樣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二)學生獨立實驗時,合理分組,注重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合作能力

      以往的分組實驗教學中,學生嚴格按照教師的要求一步步地操作,缺少創新意識。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而沒有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因此,在地理課改教學中,尤其是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激勵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種種假設和猜想,并通過實驗加以驗證。

      (三)多觀察身邊的地理現象,激勵學生自主實驗,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

      生活、生產中的地理現象十分普遍,平時應要求學生多觀察身邊的地理現象,想一想它涉及了哪些地理知識,運用了什么地理原理。在班上可以成立地理興趣小組,課本上的小實驗、小制作應放手讓學生去做,以彌補課堂實驗的不足,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教師要適時地對學生加以引導和點撥,這些小制作要定期評比,做得好的學生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以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

      高中地理實驗教學范文第4篇

      關鍵詞: 地理教學 高中教育 方法研究 回歸生活

      地理作為一門人文內涵深厚的科目,涵蓋著極為廣泛的內容,綜合性很強,不僅需要大量知識積累,而且知識存在某種程度的差別,但是在現有教育環境中,高中學生對于地理的理解只能停留在書本內容上,很難全面接觸地理的廣泛內涵,更加無法將地理知識與現實生活相對應。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對地理教學進行全面改革,使其回歸于生活,通過生活學習地理知識,同時將地理知識應用于生活,這樣一來地理教學才能夠更有現實意義。

      一、強化學生生活體驗

      地理從廣義上講涵蓋整個世界的方方面面,人類被包含在地理概念之中,因此每一個人的生活環境及周邊發生的事情都是地理知識的一部分內容,因此地理知識能夠與人們的現實生活緊密對應與連接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將地理教學還原到現實生活,在學生的印象中,地理知識將會變得更加形象與鮮活,不僅如此而且將更加易于理解。所以,在具體的地理教學改革過程中,應該更加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并在此基礎上篩選地理教學內容和材料,使得學生所學地理知識能夠在生活中有跡可循,與現實生活形成緊密的對應關系,并在現實生活中進一步豐富地理知識,突破書本與材料的限制。高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閱歷,生活中的很多內容都是地理知識的來源,具體來講,春夏秋冬、旭日東升、夕陽西下、天狗食月,等等,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充分利用這些內容,不僅能夠使學生獲得豐富的地理知識,而且能改變學生對于地理學習艱澀難懂的印象,激發學生興趣,強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感覺,這樣一來對學生地理方面的學習很有幫助[1]。

      二、注重利用民諺俗語

      地理知識在我國的發展有悠久歷史,不僅如此,還以民俗諺語形式流傳下來,在很多詩詞歌賦及民俗諺語中包含我國先人們對大自然的深刻認識及豐富的生活智慧,其中不僅有地理知識,而且有地理原理及規律,在這種情況下,對這些內容進行充分利用能夠極大拓展學生的思維眼界及知識范疇,不僅通俗易懂、易于理解,而且能夠提高學生對于地理學習的總體興趣,并形成在生活中學習地理知識的意識。在此基礎上,還能夠刺激學生在課堂上的活躍性,使課堂氛圍更加熱烈,與此同時能夠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加深學生對我國文化的理解,在這一過程中建立民族自豪感。這樣一來利用這些學生在生活中耳熟能詳的民俗諺語,強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儲備和學習,從而逐漸對書本上的地理知識更加深入理解,并形成生活化的認識[2]。

      三、將地理知識與實踐相結合

      地理知識與生活緊密相連,掌握地理知識能夠對整個世界加深了解,并在此基礎上更加明智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拓展地理教學的空間和場所,使學生從思想上和精神上突破課堂與書本的限制。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夠從生活中獲取地理知識,而且能夠通過知識與生活的相互聯系,將知識應用于生活中,在這種情況下不僅使得教學返璞歸真,而且彌補課堂教學的種種不足和限制。從某種程度上講,只有明確地理學習的現實意義,使地理知識能夠在現實生活中發揮作用,解決實際的問題,這樣一來才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沖動,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強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實際應用環節,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強化對地理知識意義的領會,并在現實生活應用的刺激下發自本能地對知識進行學習。在這種理念的倡導下,給學生隨時隨地走出課堂的自由,在生活中應用知識,同時在生活中學習知識,將學習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使得對地理的學習從內容到目的實現全面的返璞歸真。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包括衣食住行在內的基本生活,全部涵蓋在地理的范疇之內,這些知識是從生活中總結出來的,最終目的是應用于生活,也就是說來源于生活并反作用于生活。在這種情況下,地理知識就具備了現實意義與價值,也就強化了知識學習的必要性。

      四、利用學生資源

      學生對于地理的學習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學生能夠接受的知識內容和范疇,在這種情況下就成為一種可選擇性的學習資源。從求知角度出發,怎樣的方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沖動,什么樣的內容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等都成為一種可以掌控的資源,在這種情況下,對課堂內容進行篩選,對教學方式進行精心設計,對教學目標進行合理定位,對課堂作業進行科學布置,學生就能夠獲得一種軟性資源的整合,從而獲得某種程度上的優越性。學生與學科內容之間是存在作用力及反作用力的,在這種情況下,對二者的潛能進行充分挖掘就能夠產生巨大的化學反應,取得顯著的互動效果。在此基礎上強化學生對生活中地理現象的觀察與思考,并進行適當的收集整理,就能夠豐富學習資源,拓展地理知識來源[3]。

      除此之外,學生通過拓展自身的生活空間,走出課堂和校園,與社會和自然充分接觸,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在與外界生活深入接觸的過程中,加深對生活的理解,并在逐步深入的過程中對生活中存在的細微差別進行辨別,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能夠豐富和深化對地理內涵的理解和認知,并使得對地理的認識更加全面和完善,這樣就使得地理學習在接觸生活的過程中回歸生活。

      地理知識本身就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所以針對高中階段的地理知識學習,使其回歸生活,拉近知識與生活的關系,這樣一來能夠使得學生的學習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促進學生成績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陳實.我國中學生現代地理實踐素養培養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3,2(11):03-06.

      高中地理實驗教學范文第5篇

      關鍵詞:歷史地圖;空間概念;環境變遷

      近年來,我們可以發現在歷史高考試題中對歷史地圖的考查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如在2006年、2007年高考試卷中地圖只出現在選擇題中,但到2010年高考時歷史地圖不僅出現在問答題中而且分值占到了15分。特別是當今我國高考改革的方向是政史地綜合,強調學科知識的滲透,歷史知識經常會牽扯到地圖。下面是我對歷史地圖教學的一些看法。

      一、歷史地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定的事件不只是由一定的歷史人物進行的,而且是在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地點發生的。梁啟超曾是:“讀史不明地理則空間概念不確定,譬諸筑屋而撥其基地”。在我們的中學課本中就有不少歷史地圖。它們提供了直觀確切的地域空間圖像,表現了文字難以達到的效果,與課文配合,相輔相成,是歷史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

      現在高考全國文綜試卷包含了政治、歷史和地理三門課的試題。有的題目跨越了三門學科的界限。歷史地圖知識的學習和考查綜合了歷史和地理學科的相關知識,有助于學生借助相關學科的知識和能力深化對歷史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把握,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進而培養綜合學科能力,形成綜合的學科素養。對學生綜合學科素養的培養是高校選拔人才的需要,也是素質教育目標在高考中的體現。

      歷史事實總是通過一定的時間、地域、人物的活動發生和發展起來的。由于文字不能直接反映直觀的復雜的形象,所以必須把敘述的史實落實到圖面上來,轉化成一幅歷史地圖,才能使人清楚明白,一目了然。例如,在中國近代史上介紹運動興起的過程“洪秀全指揮太平軍東奔西突”,在,“太平軍連戰連捷,奪取了武漢三鎮”,到1853年太平軍定都南京。可以說這個過程反映了太平軍在興起的主要線索。但是要進一步問永安具體在哪里,太平軍沿途經過哪些省,進攻過哪些省會,卻仍然是模糊不清的。若要用文字來更具體地敘述是相當困難繁瑣的。所以課文給我們補充了一幅《運動形勢示意圖》,這樣就清清楚楚,十分明確了。把它跟課文配合使用,就顯示出了地圖的優越性,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歷史地圖比較全面的反映了形勢,能給予學生以宏觀的,整體的認識,為今后學習有關知識打下初步的的基礎。課文敘述歷史事件,往往文字簡練,重點突出,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編繪歷史地圖卻可以比較全面地反映當時的整個面貌。例如張騫出使西域,課文僅提到西域的大概位置和張騫出使必須經過匈奴控制的地區。但是《張騫出使西域》這幅地圖,卻繪制了具體路線,并標注了所經過的重要國家和地區,這些內容都超越了教材的敘述,填補了文字敘述的不足,加深了學生的認識。2002年文科綜合試題40題,向考生提出古代蔥嶺相當于現在我國哪個城市附近的什么高原和什么山?其實就考查了這幅地圖。

      二、歷史地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首先,利用歷史地圖培養學生的空間概念。如果在歷史教學中忽視空間概念,就會影響到對歷史問題的理解,同時,離開地圖死記硬背都城、地域、江河山岳的名稱,最后容易出現“亂搬家”的現象。在近幾年高考試題中對此的考查也有體現。例如前幾年一道高考題中給出了一幅標有四個城市位置的東南沿海地圖,然后讓你指出元朝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是處于圖中哪個位置??赡軐W生對元朝最大對外貿易港口――泉州已爛熟于胸,但是如果平時沒有注意地圖,那么解這道題卻只能瞎貓逮老鼠。

      可見平時教學中注意結合地圖再現一些地理位置和地理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在講授戰國七雄這部分內容時,我們可以結合“七雄”在地圖上的位置編制出這樣一句口訣,“東南西北到中央――齊楚秦燕趙魏韓”。這樣在戰國七雄的分布形勢就深深地印入了學生腦海。

      其次,利用地圖來掌握環境變遷的歷史。人類社會是不斷發展的,自然界也是不斷發展的,一切事物都是發展的。這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地理環境,自然要素以及歷史的名稱都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發生著變法和演變。在中學歷史課本別是古代史中有許多城市的名稱就是在不斷變化的。如北京在不同時期就有不同的稱呼,戰國時稱薊,秦朝時稱漁陽,唐時稱范陽,北宋時稱幽州,金時稱中都,元時稱大都。又如黃河在歷史上有過多次改道,《隋朝大運河》圖上黃河還是北流入渤海,可是《元朝運河》圖上的黃河就改為搶淮河道入黃海了。以上內容教材的文字表述并沒有面面俱到,但歷史地圖卻有很好的體現。所以要注意培養學生從地圖中觀察這種差異的習慣。也只有這樣學到的歷史知識才是鞏固的和全面的。

      三、利用歷史地圖把握歷史發展。

      課本里穿插的歷史地圖直觀的反映了教材敘述的歷史事實發生的現象,那么結合幾幅不同時期的地圖往往能反映歷史發展的清晰軌跡。因為地理與歷史發展地存在內在聯系的,如果不揭示它們間的內在聯系,那只能給學生們一些零散的歷史知識,無助于提高他們所學歷史知識的質量,也無助于他們智力的開發。一年全國高考歷史卷中有個問答題就是給出了三幅德國不同時期的地圖,讓考生結合德國及國際關系說明各圖形成的原因。題目強調時空觀念,突出了對歷史地理的考查。這就提醒我們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要加強訓練學生觀察地圖,并把地圖變化與歷史發展相聯系的歷史思維能力。因為歷史發展是有規律的,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從地圖這類表象中把它歸納和總結出來。

      2013年北京歷史高考卷選擇題第13題給出了一幅中國地圖,用數字標出了幾個古代城市,然后讓考生把這幾個城市與中國古代西漢、北魏、兩宋和明朝五個朝代的都城對應起來。此題考查了考生的讀圖能力和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其中北魏曾經從平城遷遷都洛陽。北宋滅亡到南宋建立,都城也有從開封到杭州的變化。所以也涉及到歷史的發展變遷。

      歷史地圖對學生來說是學習歷史知識一個重要信息來源,而對于教師來說,歷史地圖的教學是教學過程中一個不可缺乏的環節。學好它,用好它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陳會閣. 淺談歷史地圖在歷史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學文科:教研論壇 .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 亚洲av综合avav中文|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www电影| 亚洲欧洲AV无码专区| 亚洲色大成WWW亚洲女子| 亚洲人成色777777老人头| 日韩亚洲国产综合高清| 四虎亚洲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最新亚洲卡一卡二卡三新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一无码| 亚洲丰满熟女一区二区哦| 日本亚洲中午字幕乱码| 亚洲第一区精品观看|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小说| 国产精品亚洲mnbav网站 | 亚洲日本在线观看网址| 亚洲欧洲中文日产|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蜜臀色欲|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牛牛| 亚洲国产欧洲综合997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电影|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影院|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九九| 亚洲AV永久精品爱情岛论坛|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桃色| 亚洲成AV人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深深色噜噜狠狠网站| 亚洲av无码成人影院一区| 亚洲精品国产电影| 国产精品久久久亚洲|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软件| 亚洲综合久久一本伊伊区| 久久久久亚洲国产AV麻豆|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精品AⅤ无码精品| 亚洲无线观看国产精品| 亚洲午夜未满十八勿入| 亚洲av无码电影网|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蜜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