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地理復習課教學模式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1251"新型地理課堂教學模式中第一個"1"指的是課前完成復習鞏固舊課練習、自主預習共10分鐘( 要求學生提前一天通過查閱課本、資料,完成學案課前活動區的"復習舊課練習"和"新課知識體系梳理"),第二個"1"指的是課堂上用10分鐘檢查互批,并引入新課,"2"指的是用20分鐘"自主或合作探究-展示、點評-精講點撥( 完成學案課堂活動區的"探究點"),"5"指的是課堂上用5分鐘"總結當堂知識(學生自我總結本節課規律方法和知識體系),第三個1"指的是課堂上用10分鐘檢測鞏固( 完成學案課堂活動區的"課堂檢測")。"
高三一輪復習在整個高三階段占有很高的位置,奠定了學生搏擊高考的知識基 礎。因此, 高三一輪復習的課堂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課堂教學效果與一輪復習課堂模式有很大的關系,合理的、科學的課堂模式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的關鍵,現與大家交流一種新的高三地理一輪復習課模式。由于高三一輪復習課的特殊性,特在1+1251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對高三一輪復習模式做一些改動。老師要根據單元復習任務和復習目標要求,編制復習導學案,教學模式環節如下:
1.課前準備
這個環節對于學生有針對性、帶著疑問和目標的聽課,起到重要的作用,可 以大幅度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
1.1 解讀單元學習目標。教師要有針對性、有層次地確定教學目標,并通過對目標的解讀,使學生對本單元所學的知識有比較系統的了解,感到內容清晰, 層次分明。明確單元復習任務。
1.2 知識梳理,明確重難點。通過預習,讓學生找出在本章知識中存在的問題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1.3 繪知識結構圖, 讓學生自主完善知識結構,形成初步的知識體系,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
1.4 教師要認真檢查預學案,以便準確把握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缺陷,在課堂探究的精講點撥環節中做針對性的點評,提高復習效率。
2.課堂重點合作探究
2.1 學生合作討論。教師用案例的形式,針對在預習環節學生出現的疑難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合作討論。首先,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交流,發揮學生的 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小組內對疑難問題展開討論,對問題進行合作探究,通過合作的形式解決疑難問題。
2.2 精講點撥。教師針對預習和討論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和分析。講解和分析要做到語言簡練,善于運用啟發式,注重從分析問題的方法人手,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積極地投入課堂教學中。根據老師的分析,引導學生總結出一般的地理規律和方法。
3.課堂小結提升
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突出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相信學生能夠較好地完成絕大部分學習任務,但這種方式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這要求老師從學生做的導學案中和學生合作探討的問題 過程中發現疑難之處,作為精講點撥或拓展的內容并進行小結提升。
3.1 需要精講點撥的問題:① 學生確實解決不了的問題;②學生解答不準確的問題; ③ 學生解法缺乏條理性的問題;④學生有議的問題;⑤針對易錯、 易混、熱點、考點需要進行強化的問題等。
3.2 需要拓展的問題:具有開發價值.拓展學生思維的問題。① 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歸類總結的系列問題,由此歸納方法與技巧,培養學生的邏輯 思維能力,如" 影響類" 的問題的答題方法;② 能夠由點帶面、點面結合, 進而加強本學科知識前后聯系或與其他學科知識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③能夠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解決生活、 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4.課堂練習
通過經典案例,鞏固重點,學生對典例的分析、交流、解答和教師對典例的 解析起到如下作用:
【關鍵詞】 高中英語 課型 教學模式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包含了多種課型,如閱讀課、復習課、寫作課、講評課、專題訓練課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課型特點與學生學習特點來優選適宜的教學模式,以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
一、復習課教學模式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復習課也是主要課型之一,是學生復習與鞏固知識的重要途徑。同時,在復習課教學中,教師還可指導與強化學生學習方法,如自主學習、總結歸納、合作交流、拓展遷移等,以提高學生復習效率,增強學生學習能力。在高中英語復習課教學中,教師可運用如下幾種教學模式來開展教學。①課前任務型自主預習師生針對預習導案分析與歸納知識體系開展變式訓練(或當堂練習)延伸運用,方法與知識遷移。②學生依案自學自學信息反饋師生質疑,有效點撥;分組合作與探究;師生總結歸納;提高鞏固)拓展補償。
例如高三英語情態動詞復習課教學,1)提出問題:該環節主要搭建平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借助習題引出語法項目――情態動詞can 的用法,如:
① As is natural, a man as old as he be very forgetful.
A. would B. must C. can D. should
② The fire spread quickly throughout the hotel, but they escape from it.
A. are able to B. were able to
C. could D. can
而后,教師可依照學生對題目的把握程度,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①請說說情態動詞can 的最基本用法。②猜測句型中運用can 需要注意些什么?③能夠使用can的還有哪些特殊句型呢?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這一環節,學生可利用英語字典等工具書,找出所需信息。同時通過交流討論而達成共識。3)總結歸納:先要求學生個體表述自己的觀點,然后共同總結歸納。4)拓展鞏固:首先,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結合習題回顧相關內容。然后呈現相應練習,進一步鞏固。
二、閱讀課教學模式
英語閱讀是高中英語的重要教學內容。在這一課型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如下模式組織教學活動:①自主探究或分組討論。②分層閱讀。③質疑解惑。④閱讀賞析。⑤遷移運用。⑥泛讀實踐。當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求而靈活變動或改進上述各教學環節,以提高教學效果。
例如Module 3 Unit 1 The World of Our Senses閱讀課教學,教師可以根據課型特點,設計如下教學活動:1)Lead―in:呈現不同天氣的圖片,尤其是一張大霧天氣的圖片,然后提出有關大霧天氣的問題。這樣,利用圖片,集中學生注意力,進而引出話題fog要求學生討論,使其搜索已有知識結構中有關霧天的背景知識。2)Pre―Reading:要求學生略讀課文,回答有關問題,例如 ① What’s the story about ?② How did Polly usually get home?等等。這樣,利用閱讀活動輸入語言,指導學生閱讀方法與技巧,比如把握課文主旨與抓住細節問題的能力,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3)While―Reading:要求學生瀏覽并完成Part C1 and C2.;同時指導學生故事閱讀方法與技巧,如抓住發生的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結果等。然后找出有關信息,填寫如下表格。
另外,鼓勵學生根據上述表格質疑提問,并相互討論,合作解答。例如①Where was Polly?② Did she feel afraid?等。接著教師可呈現社會上關注殘疾人的圖片,要求學生根據圖片來說說自己的看法。這樣,通過問題,可啟發學生積極思維,使其更透徹地、更全面地開機文章內容,并滲透了情感教育,培養了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另外,教師還可拓展延伸,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單元主題。而后總結歸納本課內容,呼吁與要求學生熱愛生活,學會尊重殘疾人,對他人給予的幫助應心存感激,學好本領,回報社會。
所謂“351”課堂教學模式,就是圍繞講評課、復習課和新授課三種課型,以課堂教學中實際操作“三步五環一評價”為主體、以“三原則五要求一目標”為支撐、以小組合作教學中的“三功能五方式一實現”為載體的教學模式。
1.主體部分:課堂教學中實際操作的“三步五環一評價”
三步,指備課的三個步驟,即內容準備―目標設定―過程設計;五環,體現的是上課的五個環節;一評價,指以小組合作學習為載體的評價體系(見圖1)。
(1)三步:
內容準備:根據新授課、講評課、復習課的不同定位準備相應的學習內容,如教材內容、習題講評內容、專題復習內容等。任何學習的內容都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所選擇和突出,一個重要的參考就是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需求,此環節主要解決“學什么”的問題。
目標設定:任何教學模式都是為了達成一定的教學目標而形成和發展的。課程目標確定教學的方向,教師在備課中確定的專題或課時目標必須結合學情和學習內容定位具體的學習方向,即目標設定環節主要解決“學到什么程度”的問題。
過程設計:根據不同課型設計不同的教學流程,五個環節的設計既來源于教學實踐又應用于教學實踐。它們的共同點在于每個環節都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并且在整個過程中注重發揮多元評價功能。在規范的教學流程的示范引導下,教師能很快地教有所據,使教學質量得以保障,主要解決“怎樣學”的問題。
(2)五環:指三種課型分別對應五個教學環節的設計,即教與學的基本課堂教學流程,同時也是一個完整教學模式的基本操作步驟。三種課型五環節的設計體現的理念是“先學后教”,五環節的設計為教學過程提供了一個較為完備、便于操作的實施程序(見表1)。
(3)一評價:指以小組合作為載體的評價體系。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在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增強課堂有效性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以小組合作為載體的評價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將為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有序開展提供可操作性的依據。
2.支撐部分:三原則五要求一目標
(1)三原則:教學原則是有效教學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導教師的教,也指導學生的學,應貫穿教學各方面和教學過程始終。為此,構建三種課型基本原則,為教師更好地把握課型結構特點提供依據。
(2)五要求:每種課型在教師授課方面提出了五個方面的基本要求,幫助教師調整教與學的關系,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3)一目標:每種課型教師要解決哪些問題?解決學生哪些思維上的盲點?在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培養上要達到什么樣的標準?每種課型目標設定使教師在每種課型流程的設計中方向更加清晰,重點更加突出(見表2)。
3.載體部分:小組合作教學中的“三功能五方式一實現”
(1)三功能:小組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中主要承載三種功能,即探究解決問題功能、總結拓展功能和檢測落實功能。這三種功能在不同的課型中可以靈活應用。
(2)五方式:小組合作中所有的任務目標都是通過組員間溝通交流來實現的。這種交流建構在平等、互助的基礎之上,并且在一種開放、有序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與同伴交流(如圖2所示)。
(3)一實現: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全面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幫助學生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獲得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形成較強的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最終實現學生身心和諧發展。
二、“351”課堂教學模式構建
“351”課堂教學模式構建,采取先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方式,遵循構建、實踐、再構建的思路,創造性地雕琢打磨課堂教學的各個細枝末節,并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反復推敲,穩步構建。
1.以點突破,典型帶動
講評課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課型,數理化學科尤為突出。因此,我們選擇以講評課為構建突破點。
2012年10月,學部的兩位教師在階梯教室進行的兩節公開課拉開了構建講評課模式的序幕。課后,我們針對公開課中暴露出來的教師講解過多、學生主體參與不夠、課堂實效性不強等問題展開了研討。通過組內研討、組間研討等形式最后達成共識,把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作為解決上述問題的突破口,并確定了上好講評課三個基本步驟,細化了講評課各環節的流程。
隨后,“351”習題講評課教學模式的構建完善自數理化學科鋪展起來:三門學科的主講教師深入備課,上課時全組教師隨堂聽課,課后再反復磨課,逐步完善教學模式。通過反復實踐驗證,對五個環節的流程和時間分配又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形成了講評課指導意見稿。伴隨著“351”講評課教學模式在理科組的全面推開,其他學科各備課組也開始研究本學科特點,加入了教學實驗的改革熱潮。
2.拓展課型,全面推進
在“351”講評課模式進行了一段時間后,12月中旬開始“351”復習課模式構建的準備工作。如果說講評課的構建經歷的是從實踐摸索到形成完整結構的過程,復習課的構建則是先針對各自學科特點構建基本的框架體系,再應用到課堂教學實踐中驗證完善。
例如,歷史、政治等學科復習課導學案經歷了3~4次的改動,基本成型后再應用到期末的復習備考中,效果顯著。尤其復習課的體系構建環節,讓學生對即將復習的內容有了全方位的認知和把握,帶給學生全新的思維方式沖擊。
在全體教師參與的同時,還成立以年輕教師為主的“351”核心團隊,建立了QQ群,經常開展研討活動,以此促進教學模式的構建,同時引領年輕教師提升專業水平。
3.且思且行,臻于至善
在“351”課堂教學模式的具體構建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且行且思、且行且悟、且悟且進。 2013年1月,9個備課組開展了構建“351”教學模式論壇活動。數學組《問題是主線,思維為核心的合作學習課堂――關于講評課模式的感悟和認識》、化學組《習題講評課的探討與困惑》、政治組《學案教學的探索與思考》、地理組《目標導學》等,都從不同側面對“351”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總結,也都談到了在探索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及思考。
創新源于思索。教學模式的突出特點就是教與學的基本課堂教學架構,主要包括教與學的時間分配、師生與生生互動的方式等。結構決定性質,教與學的結構不同,決定了教學模式的功能不同。經過反復思考與討論,我們決定在“351”課堂教學模式主體框架基礎上構建支架結構和教學活動實施的載體,即“351”課堂教學模式每種課型遵循的“三原則五要求一目標”以及小組合作教學中體現的“三功能五方式一實現”。支架結構和載體部分的構建在規范教師課堂流程的同時,更加凸顯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主要解決學生怎樣學的問題,即解決問題的方式。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因此 “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成為“351”課堂教學模式的靈魂。
2013年3月,學部召開了“351”課堂教學模式研討會。會上,我們主要針對實施了近一個學期的小組合作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交流。通過課堂觀察及期末大規模的問卷調查,我們發現了一些問題,如學生缺少積極參與的意識,小組成員沒有明確的問題意識和責任分工,小組合作學習缺乏必要的評價機制等。解決上述問題的突破口,就是要完善量化小組合作學習評價方式。在“351”課堂教學模式主體框架中,以小組合作為載體的評價體系的構建貫穿模式研究的整個過程。在《小組合作學習評價指導方案(第三版)》中,制訂了詳細的評價項目和積分細則,并通過采用過程性獎勵和結果性獎勵相結合的方式激發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熱情和動力。在具體推行過程中,《小組合作學習指導意見》和《小組合作學習評價指導方案》幾易其稿,得以不斷充實和完善。與此同時,我們還開發了小組合作學習的聽評課觀察量表(學生維度和教師維度),以及小組合作學習的量規評價表,這些表格的開發對進一步深化小組合作學習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2013年6月,學校聘請全國教改資深專家、全國模范教師龔雄飛院長到校對學部開展的“351”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診斷活動,此次活動有效推進“351”課堂教學模式向縱深方向發展,從而實現課堂教學改革的新跨越。
三、“351”課堂教學模式實效
1.教師主動探究,教學思想、行為發生轉化
一線教師既有改革的愿望,又有傳統教學的慣性,一些教師不愿放棄已經駕輕就熟的東西去探索嘗試新事物。但是,“351”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理論聯系實踐,凝結著教師的全員智慧,并且緊密結合當前課堂教學實際情況,源于實踐而又幾經實踐檢驗,既有“三原則五要求一目標”提供強大支撐,又有“三功能五方式一實現”提供落實載體,具有很強的規范性、操作性和實用性,是教育教學質量得以穩步提升的可靠保障,獲得了大家的一致認同,給教師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帶來巨大變化。正如一位教師在問卷調查中反饋的那樣:“‘351’教學模式為我們提供了最基本的課程結構、上課流程,尤其是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實施開展以及在不同課型中合理運用,在調動學生學習愿望的同時也使自己的課堂呈現出繽紛色彩。”
一、“學本式”教學模式的程序
1.主要特點
“學本式”教學即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它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通過自學、互學、展學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傳統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教師講什么,學生學什么,都是由考試大綱決定,無論知識是否對學生地理學習有用,教師只講考試內容,不考內容基本不講。學生也只能按照教師安排的內容進行學習,這嚴重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本式”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其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地理學習興趣、獨立自主能力和集體主義精神。課堂上,學生通過自學、互學、展學完成地理學習任務,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對學生而言,不懂的問題由自己去探究解決,不能解決的由生生之間相互探討,仍不能解決可由教師點撥指導。該教學模式使課堂生動有趣,充滿活力,深受學生喜愛。“學本式”教W模式注重知識的完整性,只要對學生發展有用的知識,教師都根據需要深入淺出講授,并將學生學習與考試有機結合。
2.基本程序
“學本式”教學要經歷復習提問、新課引入、新課教學、歸納總結等過程,其核心是新課教學。“學本式”教學模式的新課教學分為自學、互學、展學三個環節。
(1)自學。是學生根據所學習內容先獨立完成課堂學習任務的一種活動,是學生主動學習的結果。自學內容可以來源于課本,也可以由教師提供,均根據學生學習任務確定。自學時,生生、師生之間先不交流,教室保持相對安靜,學生自己認真看書或者閱讀教師提供的材料,將重要且不懂的問題加以記錄,便于提問討論。自學是互學和展學的基礎,互學和展學離不開自學。通過自學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自學能力。自學所用時間一般控制在2~4分鐘,把更多時間留在后面學習環節。
(2)互學。是自學完成后,生生、師生之間共同對自學中難以理解或者不懂的問題相互討論并尋找解決辦法的一種學習活動。在互學環節中,全班分成若干個小組(小組人數據具體情況而定,最好四位同學一組),每個小組選一位組長,并給每位學生分配任務。做好分工后,針對自學環節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各小組成員發表自己不同見解并做好相應記錄。同時,教師到各個小組巡視,了解各小組對問題的解答情況,并對解答問題有困難的小組予以幫助。互學時,可將新舊知識結合來解決實際問題,它要求生生之間、師生之間進行充分的交流和溝通,把各種不同觀點結合起來,最后達到解決學習問題的目的。通過互學可以培養學生之間的感情和集體主義精神。互學所用時間可根據問題多少和難易程度確定,一般控制在5~10分鐘。
(3)展學。是自學或者互學完成后,學生將自學或者小組互學成果向全班同學展示的一種學習活動。展學時所有學生認真聽講,確定答案是否完整、正確,是否需要補充或者糾正。展示完成后,其他同學點評并說出理由。此時,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相互討論,尋求問題解答。如果學生解決問題有困難,可由教師點撥引導展學內容,可以是自學內容,也可是互學內容。通常情況下,先展示自學內容,再展示互學內容,其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小組一位同學展示,也可以由小組所有成員一起展示;可以是部分小組某個成員展示,也可以是部分小組所有成員集體展示,不管用哪種方法,其目的是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讓所有學生都參與體驗學習活動。
3.應用要求
“學本式”教學模式通過學生的自學、互學、展學完成地理教學活動,應注意以下幾點。
(1)教師要精心準備自學材料,使材料來源于學生生活,是學生熟悉的事物。課堂上書本的知識盡量讓學生自學,能在書上直接找到答案的問題不講或少講。教師應讓學生將難以理解或者不懂的問題記錄下來,便于課堂及時解決。
(2)自學完成后,對學生不懂的問題,要開展互學。此時,教師到各小組巡視,掌握各小組對問題的解答情況。同時,對解決問題有困難的小組給予幫助,教師不能直接將答案告訴學生,而是通過引導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3)互學完成后,教師要檢查學生答案是否正確,進行展學時,教師應有意識讓答案錯誤或者答案不完整的小組先展示,再讓其它小組糾正或者補充。為激發學生自信心,無論學生回答是否正確,教師都應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鼓勵學生大膽回答問題。
(4)通過自學、互學、展學還不能解決的學習問題,教師要及時指導。一些爭議問題,無法當堂解決,可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課后探究,最后于課堂將難題弄清楚。
二、“學本式”教學模式的應用
1.自學的應用
初一學生剛入門,學習地理普遍感到困難,加上學習負擔較重,他們不愿意自覺看書。這種情況下,教師安排時間在課前兩分鐘讓學生自學書本內容,課堂上讓學生自學所提供的材料,可以充分利用學生時間。根據學生自學內容,教師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由易到難,讓學生有學習成就感的同時,又面臨挑戰,從而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問題設計,可將書本重要知識點呈現,做到一個問題解決一個知識點。如在學習“中國水資源”時,讓學生自學回答中國水資源的現狀。緊接著提供一些材料,讓學生得出我國水資源分布的特點。問題通過學生自學可能無法解決,可進行互學。
2.互學的應用
學生通過自學后,若有些問題無法解決,應該讓學生相互討論,尋找問題的解決辦法。如通過自學后,學生對中國水資源分布特點不清楚,可讓全班分成若干小組進行討論,比教師直接說出答案好。互學時設計的問題不能太簡單或者太難,應注意問題的有效性。
3.展學的應用
展學分為兩個階段,一是自學完成后展學;二是互學后展學。如在學習“中國水資源”時,可以對逐個問題自學,學生自學完成后,讓回答中國水資源的現狀,回答不完整,讓其他學生補充。接著讓學生在自學基礎上回答中國水資源分布的特點,這個問題有點難,可讓學生分組討論,再讓每組派代表表述討論結果,其他小組補充,最后得出正確答案。弄清楚中國水資源特點后,最后是解決方案,這一問題也可先讓學生自學再展學,如果學生回答不完整,再互學后再展學,最終找到正確答案。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關鍵詞: 初中數學 單元復習課 有效性教學
初中數學中單元復習課的開展,能夠系統地將每單元所學生的知識點有效梳理整合,學期結束時整體復習課的開展也就變得更方便,它能夠使學生深入理解所學知識,歸納概括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我們既要看到該種教學方式的重要性,又要看到其在應用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當前初中數學單元復習課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單元復習課對于數學教學的順利開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實踐中,教師在基礎教學完成后,會組織單元復習,通過對知識的梳理強化學生的認識,從而為后面的教學奠定基礎。但在實踐中,數學單元復習課的教學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教師在單元復習課的開展時,更多的是從應試的角度出發。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教學的重點仍然是應試的要求,對于學生成績的關注度遠遠高于學生能力的提高。在教學中,教師會更多地關注學生解題能力、解題方法的培訓,以例題的講解代替系統的知識復習,對于知識點的梳理和歸納相對不足,使學生無法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從長遠看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其次,單元復習課的課時較少,學生的主體作用未能充分發揮。新課標下,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但是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仍占據主導地位,在單元復習課上,教師會給學生劃定重點內容并進行重點講解。整個單元復習課的過程是以教師“滿堂灌”的形式開展的,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比較少,也沒有時間進行知識點的歸納總結,從而對于知識的識記和理解不夠深刻。學生思維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受到限制,不利于數學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提高初中數學單元復習教學有效性的基本原則
(一)基礎性原則。初中數學更多地需要學生數學知識的積淀,在此基礎上提高其應用能力。在單元復習課的教學中,應該注重基礎知識的歸納整理,使其更好地在數學教學整體中發揮作用。比如在幾何證明中,對于一些公理、原理的復習,要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梳理基礎知識,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證明和推理過程,從而更好地應用。在教學中,將這些分散的數學知識內容進行歸納整理,使學生能夠有一個完整的知識脈絡,對于學生數學知識體系的構建及后面的學習都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主動性原則。單元復習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引導學生自己歸納知識點,并通過課堂教學指導學生對其歸納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充分激發學生對于復習課的興趣,優化課堂教學效果。這種學生主動性的調動,能夠有效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學習,有利于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高。
(三)針對性原則。單元復習課教學完成基礎知識的歸納復習的同時,也應該起到提高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作用。在開展復習課之前,教師應該完整地梳理本單元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科學設計復習課的內容,使教學更具針對性。
三、提高數學單元復習有效性的措施
教師應該針對其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教師在開展單元復習時,要從整體的角度出發進行知識的歸納總結。數學學習是一個連貫的過程,每個單元的知識存在一定的內在聯系,在單元復習課中,教師要看到本單元內容在本學期數學知識中的作用,并從它與其他單元的關系出發進行知識的梳理總結,從而使學生更完整地理解本單元的內容。這樣一種整體性的歸納總結,能夠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為學生的學習及知識的應用都奠定堅實的基礎。在該種知識的歸納概括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使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構建數學知識體系。
(二)在課堂練習題目的選擇上要具有針對性和綜合性。通過習題練習,能夠使學生更好理解、應用數學知識,教師在復習教學中,要精心選擇課堂習題,使其更好地與基礎知識結合,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在選擇練習題目時,教師應該針對學生實際情況,使選擇的題目能夠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并且要從綜合的視角出發選擇題目,使其更好發揮對教學的促進作用。
(三)教師應該給予學生及時有效的指導。單元復習課的教學內容較綜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在教學中,為了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應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給予及時有效的指導。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情況,教師給予充分關注,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知識掌握不牢固、不完善的情況,教師應給予及時指導,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提高數學能力。
(四)教師要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作為主體地位應該受到充分的尊重,在教學設計時,教師應該從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內容,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構建其數學知識體系。復習課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教學內容更具趣味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毛飛飛.管窺初中數學復習課類型與學習任務的適配性――關于復習課教學有效性的若干思考[J].中國數學教育(初中版),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