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公園景觀概念

      公園景觀概念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公園景觀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公園景觀概念

      公園景觀概念范文第1篇

      關鍵詞:精細化管理;輔導員工作;可行性分析

      一、精細化管理理念

      中西方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們,早就對“精細化”理念進行闡釋,老子就曾主張“天下大事必做于細”,講求由細微處見大事;朱熹也認為做事應如琢玉,必須要不厭其煩的“精益求精”。

      現代管理學中的“精細化管理”的概念,誕生于1911年,著名的管理學大師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在專著《科學管理原理》中,提出了符合現代社會條件,滿足現代工業發展要求的精細化管理的概念。二戰后,由迅速發展壯大的日本企業發揮出應有的效力,由此開始成為舉世矚目的管理學精粹,為全世界管理學相關從業者所研究和學習。

      具體來說,在“精細化”的理念之中,“精”即精確,追求精準;“細”即細致、細化,追求細節;“化”即狀態。“精細化”合在一起,指的就是按照細致的劃分和安排,對事物進行精準、精確的處理,使之達到合理狀態的過程和活動。

      二、高校輔導員工作存在改進空間

      我國的大學生們由于接受新鮮事務的能力強,辨別能力較弱,在網絡信息的沖擊下已經成為一個價值取向多元,思維模式復雜的群體。過去單純的經驗化管理和簡單教育的模式,已經不再適用于輔導員的工作。新的理念和方法武裝輔導員隊伍,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勢在必行。

      筆者認為,將精細化管理引入高校輔導員工作,是解決當前高校輔導員工作難題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是新時期條件下大學生群體發展的要求,是當下思想政治教育推進的必要手段。

      具體來看,我國高校目前普遍面臨的一個問題,是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發展。教育部明文規定,高校輔導員與學生之比例不得低于1:200。但在目前高校持續擴招的情況下,這種標準很難為所有學校統一實現。很多學校由于建設相對滯后,且對于輔導員的價值認識有所不足,在輔導員隊伍的配備方面尚未達到這一標準。教育部下屬機構曾就這一問題進行了調查,我國高校輔導員配備達到教育部規定的最高1:200的學校為33%,另外的67%均不達標,嚴重超標的學校比例為10%以上。僅就輔導員的數量來說,隊伍建設已存在嚴重問題。

      另一方面,對于當前的高校大學生群體來說,輔導員隊伍所面臨的是一群全新的大學生。當前我國適齡高校大學生基本上都是“95后”一代。他們對于社會和生活的理解與認識,行事的方式和價值理念,與此前的大學生群體已經有非常大的差別。他們擁有更強的獨立意識和自主能力,但也存在很多問題,包括個體差異大、執行力差、心理素質差、有個人主義傾向、缺乏艱苦奮斗的精神等等,都需要輔導員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這就要求輔導員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和風格,不斷接受新鮮事物和新的價值理念,努力在保持自己思想獨立性的同時和學生群體保持良性互動。

      三、引入精細化管理存在可行性

      從理論上看,高校輔導員工作其實是適用精細化管理的理念的。企業的運營目的是獲取利潤,為此必須提供更好的服務和產品給市場;高校也必須為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為了這樣的目標,企業要把工作細致的分解,將之落實到每一個企業員工身上;高校也是如此,需要將培養學生的工作分解落實到每一個輔導員身上。高校為了實現育人的目標,必須以更高的要求應對越發多元化和復雜化的大學生群體。從這個角度上看,企業與高校在實行精細化管理方面是存在很多相通之處的。這是高校輔導員工作引入精細化管理的基礎和前提。

      從實踐的角度來看,精細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是現代社會要求高質量和細節把控的外在表現。經過近一個世紀實踐,精細化管理已經被證實是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可以應用在企業之外的領域。管理學領域的理論已經被引入了教育領域,精細化管理作為管理學領域的重要理念與當前高校輔導員工作的要求恰好契合。精細化所要求的對細節的把控,細致、合理的安排和規劃工作的思路,可以很好的改進高校輔導員當前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首先,精細化管理的核心在于以人為本,這與高校育人的目標是完全一致的,與輔導員對自身工作的要求也是一致的。輔導員把對學生的關懷和尊重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對多樣化的學生群體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法,為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工作。

      其次,精細化管理的特征之一就是“細”,細致、細化,追求細節。這些細節往往是一些很不起眼的小點、小步驟、小事情,但實際上卻是奠定成功基礎的基石。輔導員的工作,實際上就是從一個個細節開始的,輔導員需要通過對一個個學生學習、生活中的細節入手,通過很多瑣碎、紛雜的細節,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思想狀況和動向,通過日常的細節加強與學生群體的溝通、管理和監督。因此,細節的重視將加強輔導員工作的實效性,提高工作質量。

      再次,精細化管理本身就是一套體系化的理論,強調的是以建設一套體系的方式,加強對體系內各個環節的把控、整合和管理,注重從多方面工作一起入手,以精細化管理的體系將各個環節串聯起來,使之為體系服務,發揮更好的作用。對于輔導員來說,其工作由于涉及大學生們的學習、生活,內容千條萬緒,為保證工作效率,必須以一套行之有效的體系整合所有事務。

      綜合來看,輔導員工作作為高校大學生群體管理的關鍵組成部分,在面對新時代、新環境和新要求的背景下,亟待引入管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加以支撐。通過借鑒、吸納和參考管理學的合理成分,能夠為提高工作效率和實效性,提供必要的幫助。

      參考文獻:

      [1]羅洋.精細化管理在工程項目管理中的應用.華南理工大學,2010.

      [2]路楠.高校輔導員專業化建設研究.沈陽航空工業學院.2010.

      公園景觀概念范文第2篇

      關鍵詞:城市森林公園 滲透 融合優化 提升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從原始森林里古老部落茹毛飲血的生活,到都市樹林里現代人愉悅愜意的漫步,森林不僅僅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搖籃,更是鋼筋水泥喧囂中現代人的一種內心渴望和回歸向往。隨著城市的發展變遷,離開自然又要重返自然的人們,如何保留而不是蠶食山水自然資源,并將其作為謀篇布局中重要要素,營造“山-水-城-林”有機整體,不僅僅是對中國古代“山水城市”理想的傳承和延續,也是對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 的積極推進。

      1.森林公園與城市公園的區別與聯系

      1.1相關概念綜述

      1.1.1森林公園的概念

      我國關于森林公園的一般概念大多延續了國有林場轉型為旅游實體的改革思路[1]。根據1999年的中國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等級評定(GB/TI8005-1999)中對森林公園作的科學定義:森林公園是指具有一定規模和質量的風景資源和環境條件,可以開展森林旅游,并按法定程序報批準的森林地域2。

      1.1.2 城市公園的概念

      根據《城市綠地分類標準(CJJ/T 85— 2002)》,“公園綠地”是城市中向公眾開放的、以游憩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設施和服務設施,同時兼有健全生態、美化景觀、防災減災等綜合作用的綠化用地。它是城市建設用地、城市綠地系統和城市市政公用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表示城市整體環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3。可以看出城市公園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涵:首先,城市公園是城市公共綠地的一種類型;其次,城市公園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城市居民,但隨著城市旅游的開展及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形成,城市公園將不再單一的服務于市民,也將服務于旅游者;再次,城市公園的主要功能是休閑、游憩、娛樂,而且隨著城市自身的發展及市民、旅游者外在需求的拉動,城市公園將會增加更多的休閑、游憩、娛樂等主題的產品4。

      1.2二者的區別與聯系

      1.2.1地域位置不同

      城市公園位于城市建成區內。而森林公園可能位于城市建成區內或近郊區,如上海共青森林公園;也可能位于城市郊區(距離城市1.5-3.0小時路程),如西安朱雀森林公園;也可能是距離城市居民點較遠,大型獨立的森林公園,如湖南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

      1.2.2生態結構不同

      城市公園是以觀賞植物、人工維持為主,養護管理投入較高,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穩定性較低。森林公園是以自然群落植物、自然演替為主,生態健全、抗逆性高。

      1.2.3承載的空間功能不同

      城市公園是以人工或半人工的環境為主體,通過創造環境良好的休憩、娛樂空間來滿足人們的休閑、游憩、娛樂等不同體驗要求5。森林公園則是以自然生境為主體,在滿足生態保護基本要求的基礎上,通過自然游賞、生態體驗和休閑游憩來滿居居民親近自然的不同體驗要求。

      1.2.4互為補充的游賞體驗

      隨著“假日經濟”的發展,“假日出游”越來越多的成為城市居民的生活新風尚。而森林公園作為城市公園的有機補充,其優美的自然風光,有別于城市的生態體驗,無疑會帶給城市居民更為豐富的空間感受和心理體驗。

      2.城市森林公園概念與特點

      2.1城市森林公園的概念

      從森林和城市的布局關系來看,大致可分為“林在城外,林在城邊,林在城中”三種。而城市森林公園應當是對“林在城邊,林在城中”兩類森林公園的統稱。關于城市森林公園的概念,不同學者均有不同見解。如“城市中出現的有較大面積的山、水、森林,滿足城市居民日常的游覽、!度假、休閑等要求的公園”6;“位于市內或市郊有一定面積,森林覆蓋率較高的自然風景”7;以及“位于城市當中并以粗放的森林景觀為主的城市公共綠地,同時為市民提供以森林景觀為特色的游憩休閑場所”8等等。其中,較為準確的概念當屬黃茂玲在其論文中所提出的,即“位于城市或城市郊區范圍內,具有一定面積和良好的森林自然景觀,同時提供與森林生態過程相適應的滿足市民日常休閑、健身、娛樂、生態體驗等活動的復合生態系統4”

      2.2城市森林公園的特點

      2.2.1復雜而穩定的森林生態效益

      森林生態系統是以喬木為主體的生物群落(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及其非生物環境(光、熱、水、氣、土壤等)綜合組成的生態系統;是陸地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具有最復雜的組成,最完整的結構,能量轉換和物質循環最旺盛,生態效應最強。城市森林公園作為城市中的綠心,在調節小氣候、緩解熱島效應、提供氧源、凈化空氣等方面的效益可見一斑。

      2.2.2開放且互動的公園游憩體驗

      城市森林公園因為與城市的密切關系(臨近城市或位于城市之中),除了具有便捷的交通條件以及良好的基礎配套外,也是城市居民日常休閑游憩的重要場所之一。因此,對其游賞性及功能性會有更多有別于一般森林公園的需求,與居民的互動性也更強。

      2.2.3獨特而深刻的城市景觀風貌

      在中國傳統城市格局中,往往將山水作為城市構圖要素,水與城市渾然一體,蔚為特色9。城市森林公園作為在現代高樓密布的城市森林中鑲嵌的綠色森林,無疑會對城市景觀風貌塑造、城市特色形成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2.2.4保護與開發的綜合權衡博弈

      從保護與開發角度來看,城市森林公園既要對已有森林生態資源合理保育、完善穩定,又需要從滿足居民休閑需求、豐富居民游賞體驗方面適度開發,因此,如何合理權衡二者間的關系,可持續發展,是城市森林公園規劃建設面臨的一項重要挑戰。

      3.城中森林營造的規劃實例探討

      以下將結合筆者對榆林市大墩梁森林公園的規劃設計實踐提出對城市格局變遷下的城市森林公園規劃設計的一些探索和體會。

      3.1榆林市城市格局變遷與大墩梁森林公園的價值區位變化

      榆林位于陜西省最北部,地處陜甘寧蒙晉五省(區)交界接壤地帶。榆林市中心城區位于市域中部,是大漠綠洲-生態示范城市。大墩梁森林公園位于榆林市中心城區西部,然而隨著城市空間發展變化,它逐漸由原來的生態綠地轉變成中心綠地,成為位于市中心的城市型森林公園。

      3.1.1在城市格局變遷中的地理區位

      從“依山傍水”到“環山順水”,從城市西北側“防風固沙生態屏障”到逐步被老城區、建成區、新城區乃至空港生態園區四面圍合的“城市綠核”,大墩梁隨著城市步伐的邁進而價值凸顯。圖1

      3.1.2在城市綠地系統中的生態區位

      作為生態綠心的大墩梁對于串接各類線狀綠帶、豐富城區內原本局促的綠化體系、重構城市生態格局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圖1公園在城市格局變遷中的區位示意圖

      3.1.3在城市景觀體系中的視線區位

      昔有“南塔北臺中古城,六樓騎街天下名”,今有“南水(無定河)北園(文化生態園)中茂林,綠珠串接天下秀”,規劃旨在借助視軸將古城景觀、新城景觀以及紅石峽、鎮北臺、明長城邊塞遺址帶景觀與大墩梁進行對接,以此實現傳統景觀與生態景觀齊暉。圖2

      3.1.4在城市開發建設中的經濟區位

      作為公共財富以及現今城區中稀缺資源的大面積綠色空間,大墩梁城市森林公園的建設無疑將為區域乃至城市經濟價值提升、人氣凝聚提供新的吸引力,促進周邊地塊不斷進行功能重組,進而為城市發展開拓新的機會與領域。圖3

      3.2保育與滲透的生態發展策略

      3.2.1生態發展目標

      保護并維系區域生物格局及生態安全

      綠色理念的培植與滲透

      3.2.2生態發展策略

      (1)合理確定環境容量與游客容量

      環境容量——采用面積法估算。

      根據游賞項目性質以及公園地形特征,確定公園可游面積占總面積的40%。即23600000Х40%=9440000(平方米);

      整個公園可滿足游客一日游,即可游時間為一天。日周轉率為1次。

      根據《公園設計規范》,市區級公園游人人均占有公園面積以60㎡為宜。其中,水面和陡峭坡地面積占60%左右,公園人均占有公園面積以不小于75㎡為宜;水面和陡峭坡地面積占

      70%左右,公園人均占有公園面積以不小于100㎡為宜。根據《國家森林公園設計規范》,主要景點人均游覽面積100-400m2/人,一般景點人均游覽面積400-600m2/人。綜合考慮大墩梁城市森林公園風景撫育功能,確定其人均占有公園面積按110-200㎡區間計算。

      由此,可估算出公園日環境容量為4.7-8.6萬人次

      游客容量——由于公園環境容量測算中可游時間是按一天計算的,因此其環境容量和游客容量大致相同,即公園的日游客容量為4.7-8.6萬人次。

      (2)優先劃定核心保育區

      規劃將公園內森林、水庫生態關鍵因子劃為核心保育區,其保護與發展策略包括:保護強化原有山體、水庫、植被等自然特色;保護、修復原有山形地貌特征;適度林相改造,更新樹種,豐富植被,加強綠化郁閉度;以登山活動為主線控制山脊景觀視廊;合理控制森林內的建設規模和強度。

      (3)綠色觀念滲透

      規劃在核心保育區適度發展森林游賞,形成以登山眺望、文化休閑、綠色認知、回歸自然為內容的區域,通過居民與綠色的親身體驗、親密接觸強化生態觀念,實現綠色理念的滲透。

      3.3多樣與融合的功能發展策略

      3.3.1功能發展目標

      協調各類用地,優化公園整體環境氛圍

      合理增加各類設施場所滿足游客需求

      3.3.2功能發展策略

      (1)因地制宜,合理功能分區

      規劃在生態保育的核心基礎上,充分依托現狀,形成濱水冶趣園、農莊體驗園以及綠色建設控制區三大功能區。圖4、圖5

      其中:濱水冶趣園以休閑觀光、運動娛樂、濱水體驗、科普認知為主要內容,面積2.6平方公里,共規劃草波跌宕區、碧水清灣區、水生博覽區、水岸怡情區以及濕地探游區五景區。保護與發展策略包括:引王圪堵水源另辟景觀游賞水系;結合功能需求設置多樣岸線形態,豐富景觀環境;因地制宜利用地形及植栽設計動靜功能分區;弱化人工痕跡,合理控制建筑體量及色彩形態,鼓勵仿生及綠色建筑等。

      農莊體驗園以田園風光游賞、農事學習、農菜品嘗、農節休閑娛樂為主要內容,面積1.9平方公里,共規劃樂舞農耕區、綠色民居區、田園牧歌區以及林果飄香區4大景區。保護與發展策略包括:保留復墾現有耕地;整治提升現有村落;適度開發農田、果林的旅游價值;引入配套服務設施,強化農業觀光游賞特色;引導發展以農業為主的綠色生態旅游產業新模式,提升原有農民生活環境與質量。

      綠色建設控制區內涵蓋現狀已建成的榆林林校,鴻翔酒店、鴻翔裝飾有限公司以及新建居住小區住宅樓等多層、高層建筑,多為近年新建,規劃暫時保留,作為綠色建設控制區有效防止城市無序建設蔓延。規劃控制面積2.7平方公里,近期在控制區西北側靠近森林核心區處通過密林種植進行空間與景觀視線上的阻隔,遠期隨著城區綜合搬遷整治,發展為公園生態、景觀和設施建設用地。

      (2)完善公園基礎配套

      公園共設置1處綜合服務中心、8處綜合服務點,11處小賣點以及五谷坊、水溪茶坊、農家樂等景區餐飲設施、10處服務輔助用房、11處設備用房、12處主要公共衛生間、4處小型醫療救助設施點、9處主要公共電話點、9處公共展示欄,以滿足公園及主要景區的管理設施需求。此外,規劃還對公園電力電信、給水排水、綜合防災等予以綜合設計。

      3.4優化與貫通的景觀發展策略

      3.4.1景觀發展目標

      強化公園綠色地標的天際輪廓

      強化公園景觀標識

      3.4.2景觀發展策略

      (1)強化外部視廊貫通

      考慮城景之間的聯系,公園著重控制與西入口門戶區、古城區以及鐵西新區之間的3條觀景線, 凸出山林在城區中的景觀視廊以及優美綠色天際線,增強山與城的視覺聯系。

      根據控制點、觀景點及周邊景觀的分布關系,規劃著重控制與北側明長城林帶、鎮北臺之間的視線廊道,通過公園內制高點烽火臺、觀星臺與園外明長城沿線、鎮北臺之間建立視線聯系,借景入園。

      (2)優化內部視線節點

      根據公園地形地貌、景區功能格局,結合觀景點朝向,規劃在公園內確定了綠色山林景觀、人文景觀2處景觀控制區、4處視線通廊和14處視廊控制點,作為景觀視線控制的依據。公園建設中應留出透景線,保證觀景、眺望及對視。同時,電力、電訊等工程設施以及大型構筑物應盡可能避開視線廊道建設。圖6

      表1公園內主要視廊控制點一覽表

      3.5帶動與提升的社會發展策略

      3.5.1社會發展目標

      帶動自身及周邊運轉,提升區域經濟價值

      凝聚人氣,塑造綠色品牌,提升城市知名度

      3.5.2社會發展策略

      (1)經營策略

      規劃將山靈五感區、草坡跌宕區、九邊懷古區以及林海沐澤區4類地塊通過拍賣、招標

      等渠道進行土地開發經營,并對其綠地率、建筑密度等地塊指標分別予以控制。地塊面積共4.0平方公里。此外,還可通過門票售賣,商店、門面、攤位、停車場等建筑、設施租賃以及餐飲店、果園等專項經營權特許出讓等方式引導公園產業經濟發展。對于公園邊緣0.5-1平方公里范圍內的土地,規劃建議進行適度的低密度高檔居住區開發,以增強收益,回饋于公園建設。要求公園整體建筑用地開發比例控制在1%以內。圖7

      表2土地開發地塊控制指標一覽表

      (2)建立綠色生態品牌意識

      規劃在城市層面積極尋找保護與利用的最佳平衡點,通過對旅游項目、節慶活動與環境保護的持續投入打造城市綠色品牌,探索生態、社會、經濟、文化、城市品牌共贏的城市經營模式。圖8

      4.結語

      從森林茂盛的遠古富庶到大漠綠洲的生態名城,榆林用綠的信念扎根萌動,與“綠”結下不解之緣。從防風固沙的綠色屏障到藏水聚秀的城市綠核,大墩梁宛若一顆綠色種子在這片土地上生長延展,烙印了它與“城”的綠脈相通。“人與天調,然后天地之美生”,大墩梁森林公園規劃旨在反客為主,從由外而內的被動保護轉化為由內而外的主動發展:在山的“綠脈”以及城的“人脈”之間建立聯系,通過對大墩梁城市森林公園自身環境、景觀以及設施品質的提升引導公園開發與保護良性健康發展;通過公園賞心悅目的環境以及寓教于樂的項目帶給人們綠色的享受以及生態觀啟示;使“林園”成為人們能夠在自然中呼吸的城市綠色“樂園”和生態名片。從“大墩梁”的美好構想開始,讓更多的城市森林激活能量,讓“山-水-城-林”的有機整體在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抒寫絢爛的一筆,未來任重而道遠!

      1、江海燕.廣州森林公園總體規劃編制方法研究〔D〕.廣州:華南農業大學,2005

      2、GB/T18005一1999中國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等級評定[S].

      3、CJJ/T 85— 2002 城市綠地分類標準[S].

      4、黃茂玲 . 城市森林公園景觀生態規劃研究-以三臺縣鳳凰山森林公園景觀生態規劃為例[D].四川:農業大學,2011 .

      5、鄧雨佳 . 城郊型森林公園_三臺縣鳳凰山森林公園景觀空間設計研究[D].四川:農業大學,2011 .

      6、張萬榮,錢益新,王小德.混州西郊城市森林公園總體設計探討[J]. 浙江林業科技,2003,23(3):

      47一50

      7、江洪,劉典偉,張萬萍,等.城市森林公園與山水園林城市建設[J]. 研究動態與進展,2003,22卷增刊:78一80

      公園景觀概念范文第3篇

          景觀(landscape)概念及景觀研究的進展,是人類對人-自然關系的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表1是對景觀概念及有關研究學科的概要總結。

          表1 景觀概念及其研究的發展

          景觀概念作為視覺美學意義上的概念與"風景"、"景致"、景色"同義作為地學概念與地形、物同義,主要用來述地殼的地質、地和地貌屬性作為生態系統的能流和物循環的載體形成時期從古代形成沿用至今19世紀20世紀以景觀為

          對象的研

          究

          景觀作為審美對象,是風景詩、風景畫及園林風景學科的研究對象作為地學的研究對象,主要從空間結構和歷史演化上研究 是景觀生態學及人類生態學的研究對象,不但從空間結構及其歷史演替上,重要的是從功能上研究 其它相關

          學科建筑、城市規劃、園藝等自然地理、歷史地理、人文地理等  生態科學、現象學、區域科學等

          1.2 景觀設計與景觀設計師

          景觀設計學(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門關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體和空間以為人創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適的環境的科學和藝術。

          對該學科,國人常以"造園"、"園林"、"風景園林"、"景觀建筑"或"景觀"、"地景"等與之對譯。筆者主張以"景觀設計學"以正其名,理由很多,主要出自對該學科的一種理解以及景觀設計師所從事的工作實踐的理解。景觀設計師(Landscape Architect)最早于1858年由美國景觀設計學之父-Olmsted非正式使用,而于1863年正式作為一種職業的稱號,第一次在紐約中央公園委員會中使用。用本學科權威史學者,已故哈佛大學教授Norman T. Newton的話說"他們參照與建筑物相應的職業-'建筑師',發明這個名字用來表達與整體景觀相對應的一種職業,而尤其強調'設計'。設計包括對問題的分析、設計一種解決方法以及監理這一解決方法的實施。什么問題呢?任何關于人類使用戶外空間及土地的問題,其范圍是無限的"(Newton, 1971)。Simonds在其經典著作Landscape Architecture(Simonds,1997)一書中也有一段點題的話語道破了景觀設計師的工作及其對應學科的定義:

          "我們可以說景觀設計師的終生目標和工作就是幫助人類使人、建筑物、社區、城市-以及他們的生活-

          同生命的地球和諧相處"。

          當然,該學科更為貼切的名稱可能是"土地的設計"。

          現代景觀規劃理論強調規劃的基點以人為本,在更高的層次上能動地協調人與環境的關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間的關系,以維護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與持續。因而,景觀規劃師是協調者和指揮家,是可持續人居環境的規劃設計和創造者。

          2 景觀規劃設計專業發展

          2.1 歷史概況

          早期美洲土著對于現代美國景觀設計,除了在園藝方面稍有貢獻外,基本上沒有什么影響,殖民時期的景觀設計也只是對意大利、法國或西班牙等歐洲國家園林設計的模仿。始于英國、卻盛于美國的工業革命,為美國帶來優越的物質文明。但工業化的迅速發展導致了資源和環境危機,給人類生存帶來威脅;另一方面,大工業生產使整個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quot;城里人"不再是少數貴族及其侍從,集居在城市里的人們需要一個身心再生的空間。

          將景觀視為愉悅和滿足的現代觀念,是藉由風景畫和庭園設計而提高的。當西方國家逐漸現代化時,藝術家嘗試捕捉自然的氣氛和表達自然的特質并享受她所提供的一切。英國充滿畫意的風景和具原野風貌的壯麗的景觀是19世紀與20世紀早期影響美國景觀價值的兩大主導因素。一大群藝術家、作家熱情地贊美大自然,謳歌大自然。

          正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美國的景觀規劃設計誕生了。

          2.2 1858年紐約的中央公園與傳統造園的分離標志著美國景觀規劃設計專業的創立

          1857年,Frederick Law Olmsted與合伙人Vaux按當時流行的自然風格完成了紐約中央公園的設計。這個公園圍著圍墻,景色非常優美,和當時大城市惡劣的環境形成鮮明的對比(圖1,紐約中央公園, 俞孔堅攝)。它滿足了市民尋求慰藉與歡樂的愿望,促進了不斷高漲的回歸大自然懷抱的潮流,因而使設計者一舉成名。與此同時,Olmsted還堅持把自己從事的專業從傳統的造園專業中分離出來,把自己從事的專業稱為"景觀設計",把自己稱為"景觀設計師",并于本世紀初在哈佛大學主持了景觀設計課程。以紐約中央公園的設計為起點,景觀規劃設計從此走上獨立的道路并發展為一門新的學科

          2.3 1900年哈佛大學開設景觀規劃設計課程

          在美國,景觀規劃設計專業教育是哈佛大學首創的,在某種意義上,哈佛大學的景觀規劃設計專業史代表了美國的景觀規劃設計專業史。從1860年到1900年,Olmsted等景觀規劃設計師在城市公園綠地、廣場、校園、居住區及自然保護地等方面所做的規劃設計奠定了景觀規劃設計學科的基礎(圖 2,作為國家歷史文物的Olmsted設計事務所舊址, 俞孔堅攝)。

          1900年,Olmsted之子F. L. Olmsted. Jr. 和A. A. Sharcliff 首次在哈佛大學開設了景觀規劃設計專業課程,并在全國首創了4年制的景觀規劃設計專業學士學位。美國的景觀規劃設計之父老Olmsted于1906年開始主持哈佛的景觀規劃設計專業。

          由于Olmsted及其合作者的實踐以及專業教育在哈佛大學的確立,使美國的景觀規劃設計一開始便定位在一個很大的活動范圍內,包括城市公園和綠地系統、城鄉風景道路系統規劃設計,居住區、校園、地產開發、農場和國家公園的規劃設計和管理,隨后又進一步擴展到主題公園和高速公路系統的景觀設計,這使景觀規劃設計師成為人居環境的主要規劃設計師和創造者。

          2.4 哈佛大學景觀規劃設計專業教育體系

          哈佛大學的設計學科群包括建筑學、景觀規劃設計和城市規劃。建筑學的專業教育始于1893年,脫胎于文理學院的藝術課。此后,于1900年開創了景觀規劃設計專業課程。1909年James Sturgis Pray 在景觀規劃設計專業內開設了城市規劃課程,這便是哈佛城市規劃專業教育的起源。

          1908-1909學年開始,哈佛已有了系統的景觀規劃設計專業的研究生教育體系,并在應用科學研究生院中設碩士學位。1923年哈佛大學開設了城市規劃課程,形成建筑-景觀規劃設計- 城市規劃三足鼎立的格局,并發展至今。1936年,哈佛大學成立設計研究生院。目前,全研究生院有500名左右的碩士生和極少數的博士生,同時培養多個層次的進修生,沒有本科生。

          在哈佛,景觀規劃設計被作為一個非常廣的專業領域來對待,從花園和其它小尺度的工程到大地的生態規劃,包括流域規劃和管理。景觀規劃設計師應兼有工程技術和設計學的創造能力,同時必須具有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的責任心。由于人類活動的不斷增強,城市的不斷擴展,景觀規劃設計師的任務不僅是設計和創造新的景觀,同時在于景觀保護和拯救。為此,他們往往是造就多種文化和生態背景下的人居環境的不可替代的專家。

          景觀規劃設計的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利用各種知識進行決策的能力,鼓勵學生從先哲的作品中,從藝術、設計理論、民用工程中,以及從場地分析中獲取營養,同時強調影響設計過程的土地規劃和生態分析,研究社會、經濟、法律、環境和政策等, (圖3,哈佛大學景觀設計學生的實習, 俞孔堅攝; 圖4,哈佛大學景觀設計進行公眾參與與規劃實踐, 俞孔堅攝。圖5,一年一度的哈佛大學設計研究院畢業典禮, 吉慶萍攝)。

          2.5 哈佛大學景觀規劃設計課程

          哈佛大學景觀規劃設計課程分3類:設計課(Studio)、講課和研討會(Lectures and Seminars)、獨立研究(Individal Study)。

          設計課是學習和探索的核心,授課和研究強調關鍵問題的分析,重視對視覺、理論、歷史、專業實踐活動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全面研究。課程著重設計技能的培養,廣泛涉及與景觀規劃設計相關領域的技術與知識。

          講課和研討會主要是講授與探討景觀規劃設計的歷史、理論及方法論。獨立研究是學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論與方法論的基礎上,開展某一方向的專門性研究,由導師指導,基本上獨立完成研究,寫論文。

          3 代表人物及思潮

      公園景觀概念范文第4篇

      關鍵詞:蘇州工業園區;城市景觀;景觀設計

      城市景觀作為一個跨學科的概念,對它的研究一直存在多種傾向。廣義上理解為將城市作為一個整體的景觀對象來研究,這包含了建筑學、城市規劃所廣泛關注的內容,偏向于整個城市的形態研究。狹義上也將“城市景觀”定義為在傳統景觀的基礎上融入建筑等元素形成的整體研究,這一脈絡來自傳統景觀學的拓展。[1]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城市景觀的演化傾向也各不相同。現代城市生活將人們和自然通過景觀聯系了起來,景觀將是城市不可缺少功能中的一個部分。

      1、蘇州工業園區的城市景觀體系分析

      1、1蘇州工業園區綠地系統構成

      工業園區的景觀系統存在在一定的特殊性,它首先是一個“龐大”的城市系統,融合了居住、商貿、娛樂設施,其次它還是一個工業區,這里還將落戶大量的工業企業。蘇州工業園區建設過程中,首先是完善的綠化系統規劃,高標準高質量的環境綠化是工業園區城市規劃中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出于對環境的重視,工業園區規劃中專門有綠地規劃篇章,主要理念是將綠地分級形成一個系統。市級公園規模大,內容全,服務于全市居民;區級公園輻射一定范圍的居民,特色鮮明;鄰里級公園配套鄰里中心區規模的小公園。市,區,鄰里三級公園的配置構成了工業園區綠地規劃的一個系列。

      其中:(1)市級公共綠地:主要是西端文化區內的城市廣場和東端城市核心區的城市廣場以及600ha的金雞湖水面和湖畔公園。這是較為集中的城市綠化公園,既可改善城市環境、創造積極健康的活動場所,又可提供優美的城市景觀。(2)區級公園有:香樟園,紅楓園,白塘公園,沙湖生態公園等,各具特色。(3)鄰里公園:每個鄰里小區均設置有半徑100m的鄰里公園,服務于整個鄰里小區;小區內還根據具體情況再配置組團綠化,為居民生活提供方便優美的室外活動空間。還有諸如其他的包括綠化隔離帶、緩沖帶等各種綠化設計,這種隔離帶、緩沖帶和各級公園綠地點、線、面相連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綠化網絡,并構成花園式的一座新城。

      1、2蘇州工業園區景觀綠地的特點

      環境優質是蘇州園區給人們的一個總的感受,仔細分析:理性布局和策劃是十分重要的原因所在。除了規劃上的成系統之外,園區綠地具有幾個特點:(1)不同區位布局綠地。一個城市用地是十分有限的,綠化用地同樣應該理性控制,并非越多越好。蘇州園區綠化的用地比例是13%,和其他城市類同,但因為其中集中布置在生活區內感覺就特別明顯,相反,工業園區內注重效率,就不再安排公園之類的公共綠地了。(2)注重綠地的實用性和經濟性。大凡,綠地本身是只有投入而不會產生經濟效益的,而綠化它會帶來社會效益和間接經濟利益。因此在建設綠地的時候就要有意識地加強綠地的實用性,方便居民進入活動。蘇州工業園區的綠地均勻地布置在居住區中并且設計就避免了中看不中用的弊病。(3)創造特色,合成其他元素一起發揮作用。蘇州工業園區的景觀綠地許多都經過精心設計,并賦之于理念,可以說每一個公園都有自身的特色。有些在植栽上,有些在功能上,香樟園、紅楓園、生態園就是例證。此外,園區許多公共綠地中還整合了建筑,水體,文化古跡等要素,賦之于內涵,重元寺,陽澄湖休閑度假區等是例證。

      2、蘇州工業園區的城市景觀建設的兩個亮點

      2、1亮點一――區級特色公園:紅楓林

      作為2002年起動的重點綠化工程,蘇州工業園區開辟了一片紅楓林。這片紅楓林占地7公頃,位于博覽中心西北角,北臨現代大道、南臨科文中心。是供市民休憩又融入城市網絡結構的城市景觀。紅楓林由美國泛亞易道公司設計,該景觀林以紅楓為主題,運用1360株紅楓林為基調樹種,配以1100株色葉樹和常綠樹為背景,確保一年四季均能欣賞到時令景觀,而且里塘河穿林而過形成一片小型湖面,在東西兩岸還分別種植了5株百年特大紅楓。同時又構筑了亭臺、小橋、園路,適當點綴燈光,營造舒適、幽靜的休閑環境。

      紅楓林的建立成為園區重要的景觀節點之一,且又為環金雞湖一圈增色不少。與周邊的用地關系也建立的非常有序,成為居住區與公共建筑間的過渡。從周邊居住區的高層建筑俯瞰紅楓林,千株紅楓似紅色海洋,與不遠處的科文中心相互輝映。(見圖1、2、3)

      (紅楓林與周邊建筑關系 圖片來源:周芮言拍攝)

      2、2亮點二――不可忽視的小小力量:雕塑系統

      工業園區的到訪者一定會對園區中的雕塑留下一定的印象,不僅因為雕塑的數量之多且隨處可見,更因為雕塑生動貼切的形象。佇立在金雞湖西畔的“圓融”雕塑(見圖4),是園區的城市符號,整個雕塑圓中有方,兩種彼此矛盾的元素共存于一體,不僅與蘇州“融合”的城市理念不謀而合,更象征中新兩國的合作,代表傳統與現代、科技與人文共生。中新路上,一座名為“世界之窗”的雕塑(見5圖),以掀開的窗簾為造型,寓意工業園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窗口。

      除了里程碑式的標志性建筑,一些道路兩側大小不一的雕塑尤為出眾,這些雕塑不僅組成一個有序的系統,更為這些道路增色不少。以星港街的雕塑系統為例,這些雕塑傳達了多種多樣的信息。其中一系列的銅人雕塑刻畫的是古人與現代人的互動,象征的是古文明與現代文明的強烈對比,很貼合蘇州“古而新”的城市形象。一組紅色丹頂鶴的雕塑放置在綠色的草地當中,不僅鮮亮搶眼,更向人們傳遞了生態和環境保護的概念。還有一些讓人忍俊不禁的可愛銅像,都深得民眾的喜愛(見圖6、7、8),雕塑藝術對整個城市的形象有不小的提升作用,以藝術的方式豐富了城市空間。

      參考文獻

      1、陳燁.城市景觀的語境及研究溯源[J].中國園林.2009-03

      2、朱建寧.以自然和諧為美的現代城市景觀[J].中國園林.2008-12

      3、城市的線性公園――蘇州工業園區現代大道景觀設計[J].建筑與文化.2007-02

      公園景觀概念范文第5篇

      關鍵詞:景觀規劃;城市濕地公園;生態;生態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3000703

      1城市濕地公園概述

      1.1相關概念解析

      城市濕地公園指位于城市或者城市邊緣,將存在或已退化的濕地通過人工修復或重建濕地生境,按照生態學的原則來恢復、規劃和建造,使城市也成為一個“生態城市”[1]。建造城市濕地公園是濕地生態理論的現實結晶,其促進了自然、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規劃是指導部分具備強實施性的土地利用類型規劃、景觀建筑規劃、園林景觀規劃等的一種方法論[2]。濕地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當超過其承受閾限時,濕地生態系統將會失衡,就面臨著退化。

      1.2城市濕地公園現狀分析

      由于濕地保護觀念逐漸被社會各界認同,當前城市濕地公園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期。目前中國城市竦毓園主要是河流型公園或與河流成因相關的公園[3]。城市濕地公園發展迅速,缺乏規范管理,導致在公園規劃和建設過程中存在盲目跟風的現象,由于對濕地的認識不全面,過度夸大其社會效益,而無視其生態效益,使得濕地被盲目開發,自然生態系統遭受破壞。部分濕地公園布局重疊,建設內容重復,缺少區域特色。因此,如何將自然景觀與特色人文融合在一起,應是設計者重視的問題[4]。目前,必須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降低人為活動對濕地生態系統的干預,最大程度維持城市濕地系統的平衡發展,而城市濕地公園的生態規劃建設是面對嚴峻挑戰的關鍵措施之一。

      2城市濕地公園生態規劃理論基礎

      生態承載力指滿足在不會導致生態系統和生態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前提條件下,能夠承受的社會經濟活動量的閾值。濕地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當超過其承受閾限時,濕地生態系統將會失衡,面臨著退化。可持續性包括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的自我更新、自我修復能力以及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性。對于城市濕地公園生態規劃方面,引入可持續發展理論,在減少人類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干擾和保證整個城市濕地公園生態環境的完整性有十分關鍵作用。

      遵循生態學原理對正在退化或消失的濕地,運用生態技術或生態工程使自然生態系統結構的修復與重建,達到濕地原始狀態即為濕地的生態恢復[5]。由于人類日益頻繁的活動對城市濕地造成了嚴重的干擾,城市濕地生境逐漸退化,其生態功能和效益降低,為實現城市濕地原始生境的修復,恢復生態學的理論方法的應用是十分必要的。景觀生態學主要探究景觀結構―功能―廊道―斑塊是其一種基本結構。景觀功能就是各景觀元素互相影響,即養分流、物種流以及能量流都可以從一個景觀元素轉移到另一個元素。對于景觀結構組分之間的流動,物質、能量以及物種發揮不同的作用。因此對于城市濕地公園的生態規劃,除了依據景觀生態模式外,還應該考慮生態功能分區和結構規劃[6]。

      3案例分析―梧州滄海濕地公園總體概

      念規劃3.1場地概況

      蒼海城市濕地公園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南部蒼海湖邊,梧州市位于東經111°51′14″~111°40′,北緯22°58′12″~24°10′14″之間,北回歸線從市區通過。蒼海城市濕地公園選址位于蒼海上游的下小河,北面包括龍母湖的南部,南面沿下小河至蒼郁高速交界,東面沿石獅河至僚村北與社學工業園區交界,總用地面積約783 hm2。

      3.2問題與挑戰

      蒼海濕地公園規劃區域內,北部有石獅河,西南部有下小河通過,河流兩側地勢較平坦,中西部和東南部為山地地形,總體地勢西高北低,東南高。場地區域內主要有6種地形:水域、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和村鎮建設用地,以耕地和林地為主。區域內道路總體形成“三橫、兩縱”網狀線結構。梧州城市發展戰略調整中,將其定位為粵港澳后花園、區域旅游目的地與旅游集散地、西江經濟帶核心節點、東部產業轉移大西南首要門戶。與蒼海湖整體定位一致,未來成為蒼海湖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場地內主要的河流有下小河、石獅河,以及一些零散分布的小水塘,與此同時,河流中還有大量從蒼海湖流下來的泥沙,水質問題、雨洪問題一直是困擾村民的難題。建筑主要集中西北部,建筑風格較為雜亂,沒有體現嶺南民族文化特色,需在保留的基礎上加以改造。滄海濕地公園現有的植物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觀賞性不強、凈化水質能力較弱、物種豐富度不高,整個生態系統不夠穩定。主要產業為種植業、漁業,產業較為單一,產業缺乏文化特色,從長遠來看,經濟效益不高,當地村民的收入整體偏低。

      3.3規劃策略

      3.3.1文化與地理記憶串寫場地脈絡

      場地中存在一系列的生態問題,大部分原因是由于人類破壞自然所造成的,那么針對于被破壞的場地,該怎么去修復呢?根據“呼喚大地的記憶”這一概念,運用“千層餅”的方法對整個場地肌理進行規劃,從而修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呼喚“大地記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原生態環境由于人為破壞,人與自然失衡,通過對場地各大斑塊、廊道進行分層規劃比如:建筑斑塊、水系廊道、濕地斑塊、植物斑塊、道路廊道等,斑塊、廊道相疊加,最后形成了總規圖結構、布局。

      建筑斑塊代表了場地的肌理、文化記憶,水系廊道;水系廊道是場地河床、地形記憶的象征;濕地斑塊是結合場地原有濕地,將所有濕地規劃為一個整體,相互 “聯系”,但又互成 “個體”,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是群落與肌理記憶的現實化。植物斑塊是整個場地的初始群落、肌理,個體植物組成植物組團,植物組團組成形成群落,各群落最后形成植物生態系統,維持著整個場地的生命與活力。道路廊道是生活在滄海濕地公園內部的人們對于場地所留下的肌理、慣性記憶。五種“大地記憶”的重疊,最后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佳場地記憶,也就形成了滄海濕地公園整個的規劃布局。

      3.3.2水系與濕地重構

      通過對雨水匯水面的分析,了解雨水的大致走向和流量,結合現有的濕地斑塊,將分散的濕地串聯起來,從而合理擴大水域面積,有效的改善了泥沙淤積以及水質、雨洪問題。最后也形成了水系骨架,以及一部分濕地斑塊。濕地斑塊可以有效解決泥沙淤積、水質污染等生態失衡問題,雖然現有濕地已經形成了一個個生態群落,但是許多濕地并不是相互聯系的,所以綜合效益相對較低。所以將各濕地連通起來,形成一個整體。

      3.3.3植物分級規劃

      現有植物群落整體觀賞性不強,存在外來物種入侵、物種豐富度低、生態系統不穩定等問題,對現存的水質問題改善作用不大,凈水能力較低,給村民帶來的經濟效益不高。針對以上問題,在已有的植物基A上,合理選取植物種類,以鄉土植物為主。規劃形成一級群落、二級群落、三級群落,最終形成一個穩定的生態系統。

      3.3.4建筑分類保留、改造或新建

      場地原有村莊的布局大部分保留,對于建筑主要采取保留、拆遷、整合改造的3種方法,具有龍母文化、騎樓文化、茶文化等文化內涵的建筑予以保留;對于景觀性較差或者建筑風格不統一的建筑進行改造;對于景觀性非常差或存在安全原因的建筑進行合理拆遷。在滿足居住、商業、休閑度假等基本功能的基礎上,滲透當地文化記憶,對村落進行布局規劃。

      3.3.5產業與地方文化相結合

      在原有產業的基礎上,融入當地文化特色,比如茶文化、特色文化飲食等產業,形成一個較為綜合的產業體系,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對于種植業布局,還可以合理與濕地斑塊布局相結合,打造經濟、生態相結合的規劃布局。

      3.4規劃布局

      場地的總體概念演繹,斑塊―廊道相結合,通過“呼喚大地記憶”這一概念,對水系廊道、濕地斑塊、植物斑塊、村落斑塊、產業斑塊等進行概念演繹規劃,形成最后形成蒼海濕地公園整體布局。通過對場地的規劃結構“一軸線、五區、三十景點”,下小河、石獅河形成的景觀軸線,五區分別是植物園山林保護區、石獅河濕地景觀長廊、古鳳濕地園區(建設開發區、服務園區、古鳳濕地園區)、民宿文化區、下小河濕地景觀區。

      4結語

      該案例中營造濕地景觀主要是為了涵養凈化水源,城市濕地公園的生態保護在方案中是側重點,所以在規劃中要盡量營造原生態景觀。而城市濕地公園中規劃不同的功能區域,這樣能使濕地區域的生態系統受到保護,濕地中的動植物能夠自由生長,人類活動也不會破壞其水源地的環境。通過分析城市濕地生態資源,運用適宜的生態規劃手段,從而來保護城市濕地公園生物多樣性。同時考慮到經濟社會的發展,旅游開發和生態保護需齊頭并進,共同發揮生態、經濟效益。如今我國的城市濕地公園建設經驗相對不足,其規劃設計理論和方法還處于探索階段,有待于進一步挖掘和完善。

      參考文獻:

      [1]趙思毅,侍菲菲.濕地概念與濕地公園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33.

      [2]趙學敏.濕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家園[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120~123.

      [3]張慶輝,趙捷,朱晉,等.中國城市濕地公園研究現狀[J].濕地科學,2013(3).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 | 亚洲人成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亚洲好看的理论片电影|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手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成AV人片一区二区密柚| 国产亚洲精品资在线| 国产成人麻豆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亚洲区小说区激情区图片区|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88| 亚洲日本乱码在线观看|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88|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秋霞|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国产色婷 | 女bbbbxxxx另类亚洲| av无码东京热亚洲男人的天堂| 无码天堂va亚洲va在线va| 亚洲高清免费视频|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国产| 亚洲第一区精品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综合色自拍一区|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观看不卡| 亚洲免费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AV无码AV男人的天堂| 国产亚洲3p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电影国产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小说|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小说| 曰韩亚洲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亚洲无线观看国产精品|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亚洲国产成人资源在线软件| 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