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初中歷史板塊教學

      初中歷史板塊教學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中歷史板塊教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初中歷史板塊教學

      初中歷史板塊教學范文第1篇

      關鍵詞:學案;板塊;探究性實驗;策略

      探究性實驗教學中,某些所謂的“科學探究”活動明顯帶有表演痕跡。教師為了體現“探究、創新、實踐”,往往使學生處于“無序、被動、淺表”的狀態,看似給學生一定的參與時間,卻忽視了教師的有效引導,實質是將學生置于被動學習的境地。故在探究性實驗教學中建立積極的教師引導機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迫在眉睫。

      一、“初中物理探究性實驗教學”剖析

      探究性實驗教學,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類似科學探究的過程,親自實驗觀察,在豐富的感性材料基礎上,理解科學知識并培養科學探究能力的教學實踐活動。初中物理探究性實驗教學,按探究問題的不同,分為規律、原理的探究和基于測量的探究。

      二、“學案引領、板塊推進”教學模式構建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以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構建過程。基于該理念,在初中物理探究性實驗課教學中,某校提出“學案引領、板塊推進”模式。概括為自學思考、小組合作、大組交流、教師點撥、反饋練習五個板塊。主旨是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索。具體形式為:以學案為載體,學生課前根據學案要求自學,合理猜想實驗結論;上課時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自學內容,交流實驗注意事項,合力完成實驗;之后全班交流、質疑,教師關注生成的內容并加以點撥、拓寬;最后由師生共同小結、提升的教學模式。

      三、“學案引領、板塊推進”教學模式應用于初中物理探究性實驗教學的施教策略

      1.構建和諧的合作小組

      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態度、性格等因素,將4~5人編為1組,形成組內異質結構。小組內設置組長,各成員輪流做學習的領導者、聽眾,通過自學、互助,促進集體成果的積累,經過長期合作,學生會感到他們是一個團隊,從而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2.分類預設個性化學案

      設計良好的物理問題能給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提供一種導向,該導向又會使學生學會發現和提出問題,提高科學探究能力。教師可根據探究問題類型的不同,合理設置學案中的自學思考部分。

      (1)基于規律、原理的探究性實驗

      學生從八年級開始接觸物理,抽象思維能力不強,獲取信息的過程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持。教師預設學案時,可通過設置學生熟悉的情境,激發其探尋問題的興趣,再讓學生親歷探究活動,理解掌握物理規律、原理。

      例如,“探究聲音的產生”實驗,學生對聲音并不陌生,教師可在學案上預設兩個情境,“在說話時,把手指放在喉嚨處,這時你的手有怎樣的感覺?”“運用不同的方法讓一張A4紙發聲,你想出了幾種方法?物體發聲時有什么共同特點?”學生自學時,會對自己熟悉但又有疑惑的問題產生興趣,正式上課時,引導學生提出“聲音是如何產生的”這一探究問題變得容易。

      (2)基于測量的探究性實驗

      初中物理探究性實驗中,溫度計、刻度尺等的使用,屬于直接測量,要求學生能熟練掌握基本測量工具的使用;而探究物體質量與體積的關系、電功率與電壓的關系等,是從直接測量逐漸過渡到間接測量,提高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

      例如,教師預設“溫度計的使用”學案時,可讓學生自行閱讀說明書,初步知曉溫度計的使用方法,而非生搬硬套地告訴學生該如何使用。同理,刻度尺、天平的學習亦如此。

      3.“步步精心”的板塊設計

      “板塊”,指將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及過程分為幾個明顯而又有密切關聯的教學環節。教師作為導演,要想“步步精心”地理性推進各個板塊,使課堂呈現出層進式的教學造型,需注意兩點:

      (1)提高交流展示的質量

      教師要鼓勵學生以多種方式充分地展示。展示非簡單地回答實驗結論,而是展現得出結論的思維過程。教師需關注整個小組的學習狀況。展示時,教師耐心傾聽學生的見解,有效地引導學生,鼓勵其質疑,為其創造主動學習的機會。

      (2)恰當的自評與他評

      學生評價,內容包括在實驗過程中合作探究是否充分,問題的解決是否有成效、徹底等。一位學生評價后,讓其他學生再對其進行評價,然后歸納、整理,教師做最后點評。

      教師點撥時,需意識到:實驗教學非照本宣科,可改編教材中的實驗,推廣或優化學生已有的結論。關注物理模型的建立,及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表現出的情感與態度,培養其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實施“學案引領、板塊推進”教學模式應用于初中物理探究性實驗教學策略的效果調查

      訪談目前的學生發現:課堂氣氛活躍;學習方式發生改變,自主學習的意識增強;有了“小組”的意識,逐漸養成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的習慣;師生關系更加融洽。絕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發現問題能力、設計實驗能力和合作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訪談已經畢業的學生發現:初中學習方式對其高中學習產生了積極影響,質疑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問題意識增強,不再畏懼教師的權威效應;語言表述能力增強;逐漸形成自己的學習風格。

      訪談教師發現:有一定教齡的教師,在運用該模式時,大多經歷了“否定——懷疑——嘗試——反思——創新”的態度變化,有更多理性的思考。年輕教師對該模式的接受度比較高,勇于嘗試。但受教學經驗限制,課堂掌控力不強,易造成“熱熱鬧鬧一節課”“人走茶涼”的局面。

      “學案引領、板塊推進”教學模式事實上為物理探究性實驗教學打開了三扇門:第一扇門,學生能做學習的主人;第二扇門,教師能做教學的主人;第三扇門,師生都能做評價的主人。作為一線教師,我將盡最大努力去探尋更適合初中物理探究性實驗教學的模式與策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彭前程.初中物理探究教學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周新桂,費利益.探究教學操作全手冊[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

      初中歷史板塊教學范文第2篇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歷史;課堂教學

      人教版的初中歷史教材內容設計更加符合當前初中學生的個性特點,教師只要靈活使用教材,合理、科學安排教學活動,就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索的能力。歷史內容雖然繁多,且呈文字形式,需要學生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進行理解記憶,并不是死記硬背;歷史教學并不是簡單的照本宣科,它需要教師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內容繁瑣,了解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和分析歷史事件背后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是中國歷史教學的重要內容,如若這些內容只靠學生的死記硬背的話,其記憶效果是短暫的而且也很容易被遺忘,因此,如何有效加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和掌握是所有歷史教育工作者一直探索的話題。首先,教師可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圖片和動腦筋板塊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所有學習動力的根本來源,也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內部驅動力,學習興趣可以有效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變被動吸收為主動探究。人教版的初中歷史教材在設計上更加符合中學生的興趣特點,教材中形象的圖片和可愛的動腦筋板塊,都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彩色圖片可以更加直觀地吸引學生主動去閱讀,而動腦筋板塊則可以有效利用初中學生喜歡挑戰、好勝以及希望得到稱贊的心理特點,他們為得到老師和學生的夸獎,會主動去動腦筋思考這部分內容,這一點老師在課堂上要予以充分挖掘利用。其次,教師也可利用每課課前的“引言”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人教版的新教材中每一課課前都有一段短小精辟的“引言”,有的是聯系上一節課、導入新課的內容,有的是承上啟下,有的是對本課知識的簡要概括,有的是以問題的形式,讓學生主動思考,有的是以故事的形式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夏商西周的興亡》一課,就是以“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開啟本課關于夏朝的教學內容,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善于運用課程中的“引言”部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總之,只有有效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才能使歷史課堂教學事半功倍。

      二、利用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展開教學活動

      歷史知識并不是單一的,它與社會發展的整體格局是息息相關的,現如今很多的熱點社會政治問題都是由歷史問題演變而來的,包括如今的事件等等。因此,教師利用社會熱點話題展開歷史教學活動,可以有效加強學生的求知欲望,了解當前中國發展狀況,以及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局勢等等,也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正確的回顧歷史,才能更好地面對現在和展望未來,中學歷史教學的重要內容就是讓學生了解中國的發展歷程,以及與其他各國之間的合作或矛盾關系根源等等,比如新聞報道中經常提到日本政治人物參拜靖國神社的問題,教師就可以以此為基礎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了解靖國神社的由來,以及中方為何提出反對和指責的聲音,這種聯系社會熱點話題的教學活動,能很好地突破傳統教學中的枯燥氛圍;又比如,教師可以借助“歷史上的今天”開展教學活動,比如、等等這些特殊的日子,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調整教學內容,這樣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三、利用電影、電視劇,進行追根朔源,開展歷史討論活動

      初中學生處于青春期,比較熱衷于電影和電視劇,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以此為背景,展開教學討論活動,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許多電影和電視劇在翻拍的過程中,會有意或者無意對歷史事件進行篡改,也有很多電影或電視劇中出現歷史知識錯誤等現象,比如,不同朝代的稱謂不同,出現的瓷器年代錯誤,以及歷史事件發生的真正原因等等,對此,教師可以和學生進行討論、分析,讓學生了解整個歷史事件背后的故事,分析錯誤的原因,不斷拓展學生的歷史知識,這種寓學于樂的教學方式不僅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還能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記憶和掌握。

      課堂教學并不僅僅局限于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而是要激發學生利用更多的課外時間主動去進行自主學習,不斷進行探索、求知、求真。主動去發現電影、電視劇中存在的歷史背景知識錯誤的地方,并積極去查閱相關知識,了解歷史題材劇所隱含的歷史知識。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效果上能明顯優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

      四、要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知識的深度和廣度

      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要求歷史教師必須提高個人專業知識素質的深度和廣度。歷史教學質量取決于歷史教師對知識掌握的深度與廣度,系統而全面的歷史知識和相關學科的知識,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樣,教師專業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也會影響學生學習的學習態度,知識淵博的教師會很好地贏得學生的喜愛。為此,歷史教師首先要廣泛閱讀歷史書籍,如中外歷史專著及教材,閱讀通史、專門史及國別史,從橫的方面理清歷史發展的線索,從縱的方面加深對社會歷史的理解;其次,還應適當閱讀古代史籍,如閱讀二十四史、《左傳》及諸子著作等,對于教師提高古漢語水平,理解歷史文獻,指導學生解答歷史材料題,都是大有裨益的;第三,還可閱讀一些歷史通俗讀物,關心歷史教學和研究動態,訂閱一些歷史教學雜志,掌握最新信息,及時更新知識;第四,隨著近幾十年來大量文物考古的發現,歷史教師關注文物考古方面的知識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彌補文獻資料的不足。因此,歷史教師必須加強自身專業知識的拓展,以更好地開展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另外,合格的中學歷史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馬列主義、思想理論知識,這是由歷史學科性質與特點決定的,表現為:能否運用辨證與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解決問題;能否站在理論與現實相結合的高度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與事件;能否對歷史材料鑒別、分析與論證等。歷史學科是一門理論性、階級性很強的學科,如果教師沒有一定的理論知識,那么就不能很好地處理歷史教學與現實的關系,不能從理論上揭示歷史的本質與規律以及解釋社會政治問題等等。因此,歷史教師必須有計劃地學習馬列主義經典著作和有關教育學、史學理論知識,以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素質。

      因此,初中歷史教學要在提高自身專業知識的基礎上,迎合初中生的興趣愛好,利用社會熱點話題和學生喜愛的歷史題材的電影、電視劇,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這樣才能擺脫傳統歷史教學中的枯燥氛圍和死記硬背的教學現狀,才能有效強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才能使初中歷史教學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做到教學質量的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田儒平.新課改下初中歷史教學淺談[J].新課程學習,2011.12

      初中歷史板塊教學范文第3篇

      一、教師通過擴展宋朝城市整體布局的內容,使學生樹立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

      宋朝城市作為區域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發展很快,而當時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促進了城市的文明發展,尤其是北宋的都城汴京和南宋的都城臨安成為當時最繁華的城市。課本中主要講到了城市布局及房屋規劃。教師可以根據歷史事實加以擴展,向學生強調當時這兩座城市文明的發展有益于城市的美化,尤其是城市的綠化。開封城在護城河岸“皆植楊柳”。徽宗宣和年間,曾大興園圃植樹種花,“春夏之間,望之如繡。”宋朝地方官府對城市的房屋建筑也有明確規定,一般不允許民居雕梁畫棟,但并不阻止普通裝飾,所以臨街房屋仍整潔美觀。通過這樣的補充學習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愛護花草樹木,提高社會道德意識。

      二、教師通過對宋代諸多傳統節日的講解和分析,加深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熱愛

      課本中強調了宋朝的三大節日:元旦、清明、端午。為了配合教學,突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教師應適當補充史實內容,如“三元節”、“寒食節”、“冬至”等。冬至是宋代最為重要的節日。朝廷在節前要舉行謁拜太廟、郊壇行禮等一系列活動。民間百姓“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私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教師講解擴充內容時,要盡量把這些節日講得生動形象,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加深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識,激發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熱愛。

      三、教師通過古今對比使學生認識到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為應用科技的振興做出貢獻

      初中歷史板塊教學范文第4篇

      [關鍵詞]內涵;外延;初中歷史;主題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5)22-0120-02[ZW(N]

      [作者簡介]張瑩瑩(1988―),女,安徽天長人,本科,江蘇省南京市南化第二中學教師,二級教師。

      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主題學習應運而生,這與歷史學科素材豐富、生動活潑的特點相適應。主題學習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更需要教師清晰把握歷史的內涵和外延。把握歷史內涵是指能夠知道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的基本情況,把握其內容,能描述其過程及基本線索。把握歷史外延是指能與已有知識建立聯系,把握史實之間的關系,能進行解釋、推斷和區分,并可以在新情境中遷移和運用。本文以七年級下冊《宋元科技成就》為例,對基于內涵與外延的初中歷史主題學習進行了有效嘗試。

      一、確立學習主題,理清教學思路

      教材是教學的基本資源,課標則是教學的重要依據。初中歷史的學習要依據課標與教材確立主題,這樣才能對教學內容有精準的把握。2011版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是:“通過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以及指南針、火藥的應用和外傳,認識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據此,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及火藥的應用和外傳,難點是認識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從教材上看,本課題為“燦爛的宋元文化(一)”,主要通過講述三大發明讓學生體會到“宋元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時期”。作為一節文化課,其內容就是這一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民族關系及對外交往的反映,與本單元的其他知識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通過對課標和教材的理性分析,采用主題學習的方式更符合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更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性學習。在教學中,我們創設“小小解說員”環節,要求小組合作在卡片上寫下解說詞并進行展示,重點介紹活字印刷術的發明過程和進步性、指南針及火藥在宋元時期的應用,最后探討對世界的影響,活動以活潑的競答形式進行學生的反饋評價。所有的設計都圍繞著主題進行,從知識和能力上對重難點知識進行全面理解,從過程與方法上讓學生進行合作、分享交流,從情感、態度、價值觀上讓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感受創新精神的重要性。

      二、把握關鍵內涵,進行情境渲染

      在主題學習過程中,要把握關鍵知識點的內涵,知識點內涵的處理方式要多樣化、情境化,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在課上保持旺盛精力,學習興趣、效率得到提高。

      在本主題的學習中,有兩個關鍵知識點的內涵需要把握。一是“宋元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時期”。這句話起到了總領作用,本課的宋元科技成就主要指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有學生學完后會問:“并不是所有的三大發明都是在宋元時期發明的,為什么說宋元時期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時期?”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情境的渲染和有效的引導。如活字印刷術,它是對雕版印刷術的技術改進,可以以“宋版書”佐證其歷史價值;戰國時期雖然已有司南,但是北宋的指南針、南宋的羅盤技術更成熟,攜帶更方便,定位更精準;火藥雖然在唐末就已經用于軍事,但是火藥武器廣泛應用于戰爭是在宋元時期。在這樣的情境下學生就會明白,宋元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時期主要是指三大發明得到了改進,技術已經成熟,運用更加廣泛。另一個關鍵知識點是“燦爛的宋元文化”。如何理解“燦爛”一詞?三大發明固然重要,但其他科技成就也同樣耀眼。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了解沈括和郭守敬的成就來增進學生對“燦爛”一詞內涵的理解。這樣,歷史概念才能豐滿起來,才能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一個立體多維的宋元科技形象。

      三、呈現點線結合,升華知識外延

      主題學習要兼顧歷史發展的時序性和學生思維的邏輯性,要在每一個板塊的講解上采用“點―線”的呈現方式,“點”是具體、生動的歷史事實,“線”是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通過“點”與“點”之間的聯系來理解“線”,就是在掌握歷史內涵的基礎上理解歷史發展的外延。針對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問題,有學生提出:“指南針為什么在宋代廣泛用于航海事業?火藥武器的廣泛使用為什么在宋元時期?”這是很典型的知識點的背景外延問題,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憶:宋代造船業和海外貿易發達,指南針很快就被發明出來并應用在航海事業上;宋代各政權并立,和其他少數民族政權之間常有戰爭,元朝也在不斷擴張領土,火藥武器自然被廣泛應用。因此,主題學習要注意知識點的前后聯系,它是歷史外延最基本的呈現形式。

      除了點線結合的呈現方式外,從“大歷史”的角度看待歷史知識也是一種外延的升華。如講述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時,不僅要采用培根的史料,還要結合學生理解能力有限且沒有接觸世界史的實際情況,補充相應的資料,如《圣經》、地理大發現的圖片等,學生了解了世界史的相關知識,就能理解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歷程的推動作用了。

      最后,在總結本課時,筆者出示“()的宋元科技成就”,利用留白給學生以想象的空間,很多學生都會用“燦爛”“鼎盛”等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宋元科技成就在中國科技史上和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兩個維度來分析:宋元的科技在中國科技史上處于巔峰,在同時期的世界文明中處于領先地位。“領先世界”這個詞會給學生眼前一亮的感覺,能夠升華學生對宋元科技成就的認識。

      基于內涵和外延的初中歷史主題學習,讓學生心中有清晰的歷史事件,有完整的歷史線索,有獨特的歷史視角,彌補了教材的不足,形成了內涵豐富、外延完整的校本課程資源,能夠促使歷史課堂向縱深發展,推動課程改革掀起新一輪浪潮。

      參考文獻:

      初中歷史板塊教學范文第5篇

      2011版的《歷史課程標準》中表述歷史課程有四個特性:思想性、基礎性、人文性、綜合性。其中綜合性就是“注重人類歷史不同領域發展的關聯性,注重歷史與現實的聯系,使學生逐步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對歷史和社會進行全面的認識。”這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有效的思路――開發生活化的歷史教學資源。

      初中歷史生活化資源的開發就是將課本死板的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即將日常生活中的知識和現象引入課堂教學,構建學生感興趣的生活課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給學生去體驗,讓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歷史、開拓思維,從而使新課程改革真正落到實處。

      歷史學科的教學資源十分豐富,在《〈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解讀》中,歷史課程資源被物化為六類資源:歷史教材、學校圖書館、歷史社區課程資源、歷史音像資料、歷史遺跡和各類博物館,紀念館和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本文將從教學實踐的角度談談歷史生活化資源開發的做法與嘗試。

      一、挖掘教材、以學科整合為資源

      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興趣,以學科知識為切入點,重組教學線索,或者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探討各種資源之間的共通點、互惠性,以提高課程資源的利用率、增強學科教學的教益性。

      1、靈活處理教材內容。

      比如在講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大變革的時代》時,在對教材內容分析研究后,針對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我對課堂進行了巧妙的設計:以“商鞅一生的主要活動”為主線,全程創設歷史情境,把課堂分為“點擊主角”、“理說孝公”、“智勇雙全”、和“史海沉思”四個版塊。使課程具備一定的故事情節,然后在每個板塊中設計相應的探究題目。引導學融入情境,把自己當做改革的主人公――商鞅。在各個環節的活動中動口、動手、動腦、動情,感受改革家的勇氣與智慧,探究改革的簡單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改革意識,達到以史為鑒、品史育人的目的。

      2、注重學科聯系。

      比如,讓歷史與地理知識貫通,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又可以開闊學生思維,也提高了他們的求知、創新意識。無論是中國史,還是世界史,教材中不乏地圖的插入,尤其是世界史,講述了世界一些主要國家的歷史,離學生的時空距離遠,若不結合地圖,學生將會紙上談兵,空洞無物,甚至“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因此,正好結合地圖,為學生排憂解難。

      此外,歷史與語文、政治及其他學科之間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只要我們有意識的加以開發和整合,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立足學生、以學生生活為資源

      陶行知先生說:“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身邊有很多可以開發利用的素材作為歷史教學課堂內容,只要我們細心觀察、鉆研,就能找到合適的生活化內容。

      1、挖掘生活實物和現象。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都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適當加以開發和利用對歷史教學大有裨益。

      例如:常見的核桃(胡桃)、葡萄、石榴、胡麻、胡豆(蠶豆)、胡瓜(黃瓜)、大蒜、胡蘿卜等,是張騫出使西域引種的植物;玉米、甘薯、馬鈴薯等是明朝引進的農作物。學習八年級(下)第21課《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時,收集老照片,按時間先后順序整理,從照片的服裝、發式樣式中總結出反映的時代,能得出什么結論?中國現代歷史的發展趨勢是什么?

      2、利用網絡資源。利用網絡資源可以大大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豐富教學內容、可以學到很多歷史教學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例如:講授《》一課時,將戰爭過程同時用電腦來展現,學生感到生動、有趣、形象、新穎,充分吸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視覺、聽覺互動,在感知生動的歷史形象時,既掌握了有關知識和概念,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結合國際形勢、新聞熱點。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倒行逆施,參拜靖國神社、日本篡改歷史教科書等時事、新聞影響巨大。利用這些內容來為歷史學習服務,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其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歷史課中,復習第二次世界大戰內容時,在學生學習中國史“日本侵華”的基礎上,提問學生,聯系課本知識,發表一下你對這則新聞的看法和對策,先讓學生討論,頓時教室一片沸騰,個個義憤填膺,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觀點。達到了強化歷史情感的教學,增強了歷史教學的時代感,促使學生的思維向深刻性和廣闊性方向發展的目的。

      三、走出校園、以周圍環境為資源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如:風俗習慣、歷史故事、歷史人物、古老傳說、歷史遺址遺跡、博物館、紀念館、檔案館等。這些都是重要的生活化歷史資源。

      1、聯系家庭,開發親情資源。

      針對時下學生處在瞬息萬變的信息化社會,對電視、電影、網絡如數家珍,而對于歷史了解甚少的狀況,我在每個學期都設計一個課外學習主題。比如“我的家族史”“我家有名人”“爺爺奶奶講童年”等等。這些主題要求學生在家長的配合下完成,并且集中展示。這樣可以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極大的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參觀考察,拉進歷史與現實的距離。

      亚洲乱码卡三乱码新区|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天堂| 亚洲成人激情在线| 亚洲男同帅GAY片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国看不卡|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 在线观看亚洲天天一三视| 在线A亚洲老鸭窝天堂|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vr|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亚洲第一AV网站| 亚洲人成网站影音先锋播放| 99人中文字幕亚洲区| 亚洲日韩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456人成在线|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一无码| 亚洲精品无码国产片| 在线91精品亚洲网站精品成人| 国产亚洲日韩在线a不卡|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 中文字幕亚洲激情| 久久亚洲高清观看| 麻豆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久久|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花蝴蝶| 国产精品亚洲视频| 亚洲成av人片天堂网|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学生妹亚洲一区二区| 99亚洲精品卡2卡三卡4卡2卡| 亚洲男人av香蕉爽爽爽爽| 国产亚洲综合色就色|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品555588| 亚洲人成免费网站|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一本大道无码av天堂| 久久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高清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