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商業街區景觀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商業街;地域景觀;城市發展
1 商業街地域景觀的概念
1.1 地域特征
地域景觀可以表現出自然與人文在城市范圍內融合的特性,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景觀類型,在長時間的發展下,地域景觀逐漸演變成與其它區域存在較大差異的獨特景觀設計,記載了人類與自然的歷史演變過程,而地域特征則是由地域自然、文化2種要素共同構成。
1.2 地域景觀的內涵
地域屬于學術概念,主要根據特定問題的相關特性,完成不相關特性的排除而進行劃定。地域性則是地域概念在某種存在上反映出的實際特性,而景觀則是將某種存在規定為某一地域范圍,主要表現為自然與人文要素。在風景園林行業中,景觀概念主要表現為規定地域空間中,土地所表現出的特征。
2 商業街地域景觀的空間結構
2.1 一字型
街道為一字空間,呈現出單線排列,街道周邊往往都是老街區,無法進行兩側擴展。該類型的商業街屬于低端商業街,多數為小型商業,設計過程中,需要注意街區管理與統一設計,防止因為個人臨時設施與廣告,導致街區空間雜亂。一字型街區的空間路徑屬于唯一性路徑,所以需要充分考慮兩側建筑尺度、形態、節點的設計效果,避免因為統一設計,導致空間過于單調。
2.2 并列型
多個街道并列分布,通過該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空間利用率,在范圍有限的區域中,使用該方法比較常見,商業面積要超過其它類型的分布模式。雖然該方法面積較多,但是由于路徑選擇較多,所以消費者在游覽過程中,可能錯過一部分區域,導致商業店面價值差距較大,這個問題也是并行街道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關注不同街道的相互聯系,在街道合理位置設置通廊與節點,方便消費者游覽。
3 商業街地域景觀的作用
3.1 傳承物質文化
在現代城市中,商業街不僅作為市民購物的重要場所,也應該具備良好的景觀功能,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商業街代表了城市的文明程度與經濟水平。地域景觀并不是固態的一幅畫,或是作品,而是與城市文明發展相融合,與人們發生共鳴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進行景觀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滿足公眾的需求,強調消費者心理與行動的參與性。地域景觀是人類文明與自然相互融合產生的獨特產物,所以,地域景觀設計的原則之一就是傳承當地文化。以地域文化作為景觀的基石,通過地域景觀來傳承并發揚文化,從文化中尋找新的發展方向與思路,最終設計出具有豐富地域文化內涵的景觀作品。
3.2 表達建筑內涵
空間作為提高建筑功能與藝術的核心因素,是商業街提高整體性的重要方法,通過優化空間形態,可以實現環境架構功能。在視覺造型理論中,空間主要代指不同實體相互產生關系,形成的獨特環境,也就是通過實體制定出標準“場”,表達出空間的長、寬、高,使空間可以通過物質形態展現給人們。空間物質形態由多種要素共同組成,對商業街來說,街道、店鋪、廣場、節點均屬于空間要素,設計師通過合理組織規劃空間要素,形成商業街獨特的地域特征。
3.3 優化城市風貌
城市輪廓線主要以多重輪廓線互相疊加組成,人們通過感知了解的輪廓線景觀,屬于復合城市景觀。輪廓線視覺環境受到能見度與視點位置影響,在視域開闊、大氣環境好的情況下,視點最遠距離與城市建筑輪廓線組成了城市景觀整體風貌。在觀察城市的過程中,也可以應用輪廓線,充分考慮整體關系,確保地域景觀與背景環境的完整性,不同輪廓線之中,維持階段變化。在國畫丹青中,輪廓線就已經得到應用,通過密集的建筑與綠地形成的“留白”效果,形成特殊的商業街地域景觀。
沒有地域文化作為內涵的街道景觀很難去體現其場所精神,無法具有獨特的空間特性,無法引起人們對其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要創造良好的文化內涵的街道空間,就必須從現狀入手,挖掘當地的獨特的歷史文化,提煉文化歷史元素符號,注入到商業街區景觀設計中,并尊重傳統的鄉鎮居民交流的形式和空間要求,在商業街區的“道”性空間中加入“場”的游憩空間,提供給居民的交流、聚會、閑談活動的支撐。
1.1街道空間界面街道空間界面是街道空間感受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頂、地、立三個界面中,分別給人們的活動提供地面支撐、立面圍合和頂面庇護。由于商業街道的商業活動特性,人流量大,商鋪林立,對于地面通達性要求和商鋪立面的視覺感受尤其強烈,人們對這兩個界面的感受也是最為主要和直接。故體現商業街區的歷史文化內涵,需要結合從地面鋪裝、設施及商鋪立面、建筑立面入手。
1.2街道色彩定位環境識別系統對人們感受城鎮意象有重要作用,其中視覺識別系統是其中最主要的體系,人對外界環境的感知70%來自視覺,而在視覺識別中,色彩是優于形狀、結構、材質等要素而先被人們所感知的,也是對人們視覺影響最直接、最強烈、最有效的。故在商業街區和游憩空間中,對街道整體色彩的定位對整個街道的風貌形成、街道文化基調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義。
1.3形態學演繹形態是指事物的結構形狀。在歷史悠久的發展過程中,地域文化往往物化于眾多事物中,如建筑,這些事物的外在形態能深層次的引起人們內心深處對文化的共鳴。當代城鎮景觀設計中,在塑造眾多新事物的過程中,如果將能代表歷史文化的傳統形態加以提煉,融入到新事物形態的塑造中,將形態的直觀效果與內涵文化的共鳴相結合,必定能使得街道景觀對城鎮風貌的塑造起到良好的效果。
1.4“道”與“場”商業街道空間是線性的“道”,是在傳統聚集空間中的“街”“巷”“集市”的基礎上發展而來,隨著現代商業發展的需要,街道空間拓寬,人們商業活動增加,但是還需要尊重傳統的鄉鎮居民交流的形式和空間要求,人們習慣在街巷中三三兩兩閑談、駐足,故需要在商業街道空間中創建“場”,提供給居民交流、閑談、休息的游憩空間,用道去串聯場。創造良好地域文化,不僅僅是關注界面上的元素表現,也需要對傳統交流空間進行歸納和傳承。
2基于歷史文化為軸心的高橋鎮商業街區及游憩空間改造設計研究與實踐
本文在對寧波市高橋鎮中心街道的景觀空間和當地歷史人文的考察及現狀條件分析的基礎上,借鑒國內外相關的經典案例和理念,通過對楊家漕路段街道空間景觀的改造,探索在城鎮建設中如何傳承與發展地域文化,形成良好的城鎮景觀風貌。
2.1區域背景寧波高橋鎮位于中國沿海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港口城市寧波的西部,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十分優越。東依寧波市城區,南眺櫟社國際機場,西瀕河姆渡古文化遺址,北枕黃金水道姚江,杭甬高速公路和省道甬梁線從東到西橫貫全境。發揮近郊優勢,高橋的經濟持續穩定快速,高橋房產、商貿、旅游等產業得到穩步發展。作為江南水鄉,高橋鎮的橋與水的文化歷史悠久,境內擁有眾多古橋,宋代康王抗金的故事流傳百年,廣大人們所熟悉的古代四大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也是發生在這里,高橋依姚江而繁衍,前塘河、后塘河穿鎮而過。如今,姚江南岸初現“白鷺繞江堤、清風送花香”的豐姿;與輕軌、中山西路延伸段并行的后塘河,正投入3億元打造生態景觀帶,再現千年塘河歷史風貌。
2.2現狀分析楊家漕路段(北起通途路南至S59省道),包含高橋公園及康王休閑公園。
2.2.1交通現狀問題該商業街人車混行,缺少停車位,隨處亂停車,人行道多被占用或者毀壞,衛生較差。街道鋪裝雜亂、沒有統一性,形式陳舊;人行道路面凹陷現狀嚴重;無障礙通道被占用,防滑性能不高。
2.2.2商鋪及建筑問題楊家漕路作為高橋鎮的最為繁華商業街,商鋪繁多,但大多為小商小販,門面宣傳簡單、粗略、雜亂,沒有形成統一的規格,更不用提起具備文化氛圍。兩側建筑風格多樣,且形式上存在單調乏味的問題,無法形成當地的傳統地域文化氛圍,傳統住宅建筑與新型住宅建筑沿輕軌一號線南北劃分,分割突兀。建筑外立面色彩多樣,也無法統一。
2.2.3公共設施問題整個地塊公共設施極為缺乏,公交站臺僅有站牌捆綁在路燈柱上,沒有座椅、垃圾桶、等候亭等;沒有路牌等指示系統的設置,沒有體現地域環境的識別性、文化性;公共服務設施體系不健全,與居民生活貼近的社區級設施配套不足;公共服務設施周邊的環境品質不高,設施與地方文化特色的結合不足,吸引力不夠。
2.2.4園林綠化問題街道綠化單一,林下植被不齊全,沒有明顯的層次分布,且被破壞較多;路邊野草叢生,多顯荒涼之境。
2.2.5休閑文化問題街道開放性的公共綠地僅僅有高橋公園及康王公園兩個,且康王公園基本已經廢棄,高橋公園也破損嚴重,不能給市民提供較好的休閑場所。一條商業街由南至北一路貫穿,卻沒有能夠供行人停留的基本公共設施,街頭游憩綠地缺乏,周圍居住區綠地的開放性不夠,市民日常休閑利用率不高,這將導致城鎮居民在外停留的時間會大大的減少,由此引發居民之間將缺少交流場所的問題,從而導致城鎮文化凝聚力逐漸削弱。作為高橋鎮主要的商業街道,文化宣傳現狀異常薄弱,不僅僅在鋪裝、商鋪立面上沒有任何體現,在集中的文化宣傳上,也僅有公園外側的宣傳欄,形式老舊單一,且被商販阻擋。受城區土地資源限制,高橋鎮鎮中心商業街內人口壓力大,公共服務設施匱乏、缺乏市民游憩空間等問題日漸顯現,此類問題嚴重阻礙了高橋鎮的未來發展。
2.3設計理念與目標楊家漕路位于寧波輕軌一號線的對接處,是未來高橋鎮建設發展對外宣傳的“重中之重”。根據高橋鎮楊家漕路所存在問題,并通過走訪、問卷調查等調查途徑,深入研究高橋鎮的當地傳統文化,從而確定“以歷史文化為軸,輻射城鎮的改造建設”的設計理念。根據甲方的設計要求,定位于寧波近郊高橋鎮城鎮商貿商務中心商業街的楊家漕路我們制定了三大設計目標,傳統文化展示基地、現代商業繁榮的代表、市民的游憩天堂。
2.4設計手法設計手法上遵循多樣統一,強調對于傳統文化的概念提取,創造統一的裝飾風格和形式,在各個空間中,利用各個要素進行組合變化。設計過程中注重集中與分散原則,強調重點突出,全面推進。文化傳承重點抓住幾個景觀節點,如公園、公交總站、公交站臺及商業街中游憩空間節點,進行重點裝飾設計等。分散是對各個空間中的各類因素,如地面鋪裝、商鋪招牌、立面裝飾、座椅、樹池、花缽、路燈、垃圾桶、廣告燈箱、信息欄、指示標牌等,均進行設計改造,形成統一風格。
2.5商業街區景觀設計
2.5.1街道空間界面通過整個沿街兩側建筑立面改造、店面門面立面改造設計、招牌改造、空調機位立面設計、墻面粉刷、地面鋪裝改造設計、防盜窗整體設計、街道節點裝飾及景觀設計等系列的設計,塑造整個街道形式整潔、豐富而又統一的商業形象。商鋪立面結合原有建筑及各個商鋪的具體情況,設計了三種形式,兼顧了各種建筑形式和商鋪二樓通風、采光、放置空調的要求。商鋪廣告牌在外形上都固定規格進行統一,采用了深灰色槽鋼邊框,內部可以采用彩色鋁塑板加發光字。上方可以采用橫向槽鋼拉條,遮擋空調兼顧采光需要,或者全部采用橫向槽鋼拉條。空調安放,一可以放在廣告牌上方橫向拉條內側,二可以放店鋪立柱處,外側采用深灰色槽鋼拉條進行裝飾遮擋。
2.5.2街道色彩設計對整個街道兩側的建筑進行分析,傳承當代水鄉地理環境及傳統建筑灰墻黑瓦的色彩體系,配合整體商業環境要求,構建以淺灰色系為主深灰色為點綴的色彩基調,各個商鋪招牌文字色彩自定,形成統一而又有變化的效果。對外立面色彩夸張的建筑進行重新粉刷。
2.5.3形態學演繹對傳統歷史文化的特性進行分析繼承,通過藝術性的手法提煉出典型的形態元素,將其運用到空間場景中。如在街道南入口處的休閑綠地除了展現歷史文化的浮雕外,還設計以梁祝化蝶為魂的飛翔形雕塑,即是一種文化宣傳,又蘊意高橋鎮經濟能夠騰飛,滿足現代人對傳統文化的需求。對高橋的眾多橋形態進行提煉,構成新的造型元素,將其融入到整個商業街的眾多界面中,如商業街二樓防盜窗、LED文化宣傳墻面裝飾、街道欄桿等。
2.5.4“道”與“場”在街道空間,重新考慮道和場的設置,利用原有的荒廢綠地,在公交總站北側設計休息空間。通過南入口休閑綠地、文化景觀圍墻等設計,銜接S59省道與輕軌,與輕軌沿線綠化設計、高橋站的“抗金”文化主題相互呼應,為輕軌、省道的往來交通打造一個文化氣息濃厚、適宜人流集散的綠化空間,為高橋的整體形象的宣傳及文化氛圍的塑造添磚加瓦。高橋公園總體改造,設計面積約為19380平方米,包括整體平面布置改造、公廁的設計、健身路徑的設計、水體的設計、主題展示景墻的設計、綠化改造的設計、雕塑小品及標識牌的設計等等。公交總站設計,包括出入口的改造、入口立面改造、候車亭設計等。
3結語
[關鍵詞]:陜商;濱水商業街;景觀設計
1、當前國內濱水商業街建設的背景及現狀
隨著我國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濱水空間與旅游商業的結合也日益加深。通過對城鎮濱水區域的景觀營造,既能塑造出極具特色的小鎮旅游環境,同時能創造本土的特色,提升城鎮的旅游風貌。 但是現代景觀設計的拿來主義只是一味的模仿跟風,一方面我國的濱水商業街設計,忽略了當地城鎮形態、地方特色、文脈的延續性等。在許多實際案例中,商業街的濱水空間規劃設計趨于雷同,缺乏景觀內涵,沒有地區的特性,通常只是把水體作為一種制約或有利因素運用到設計中。商業建筑與水域之間存在著空間與心理上的距離感,不能充分發揮水資源的優勢,不能滿足人們的親水性需求。而且設計耗資非常大,而往往只注重了外在形式,忽視功能的濱水商業街景觀不受人們的歡迎。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提高,過去的只是單純的在旅游商業街內觀賞風景以及消費購物,遠不能滿足人們出行的期望,而能夠體現地域自然與化特色,風俗人情的地區以及親水性空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對此。濱水空間需要避免大同小異的現象,研究與當地傳統文化,人文精神融合的設計。在這樣的背景下,本論文嘗試把陜西商幫文化融入到濱水空間之中,希望通過努力讓濱水空間在符合當地居民要求的同時,也能吸引城鎮旅游,從而保護了地域環境以及民族特色,對未來特色自然資源和地域性文化同濱水商業街景觀塑造時提供探索性參考。
2、陜西商幫文化概述
商幫,是以省(縣)籍鄉土親緣關系為紐帶,以會館為辦事機構和標志性建筑的商人集團。這種商人集團化經營模式是明代初年“食鹽開中”政策的產物。而以“輸粟換引”為主要內容的“開中制”是明政府為陜西量身打造。原因有三:1、陜西是明代邊防重點地區。明代的陜西布政使司管轄著西北的廣大地區,將陜西的糧食輸送邊關換取鹽引,路近省費,符合交易成本最低化原則;2、陜西是產糧區。八百里秦川自古是中國的精耕農業區,明代陜西農業發展水平在全國位居中上,西安府在明代全國產糧最多的164個府中排在第四位,是西部糧食輸出的主要地區;3、陜西是十三朝古都,從秦漢以來陜西商業的趨前發展就使陜西商人積累了豐富的商業經營經驗。這些歷史和文化元素,使得陜西商人能夠抓住“開中制”所提供的歷史機遇,乘勢而起,成為明代初年產生最早的輸粟換引的商人集團,號稱“運糧大軍”,因而成為中國歷史上產生最早的天下第一商幫。
山西商人的特質:1.棄儒從商2.商業意識3.三硬商人。陜商被譽為“人硬、貨硬、脾氣硬”的“三硬商人”。他們恪守“誠信為本”的經營道德,這在明清時的商界有口皆碑。4.重名輕利5.優越自負6.不懼風險7.富而思鄉8.厚重質直。
3、項目總體概況
本文引用的案例位于以陜西渭南市大荔縣皇家沙苑景區內。大荔縣古稱同州,交通便捷,東濱黃河,南臨渭河,西接壤,北靠鐮山,素有“三秦通衢、三輔重鎮”之稱,處在陜晉豫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和“陜西東大門建設”的重要位置,旅游資源豐富,國家3A級旅游景區-豐圖義倉,陜西省首個村級農業公園――暢家農業公園;福佑古寨景區,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尊天馬術場,朝邑國家濕地公園;國家4A級景區“同州湖”景區及沙苑國家沙漠公園。
商業街景觀不僅可以依托上述自然和人文資源,而且商業街位于整個皇家沙苑的北側,水系部分南北走向,東側為寺院,西鄰陜商會館,建有戲臺及休閑廣場,形成完整的景觀布局。在商業街內各種形式與功能的綠化構成了統一完整的綠化體系。力求通過點、線、面的系統來組織景觀空間,在小鎮中形成大大小小有主有次的園林群。注重空,間序列的設計,形成步移景異的效果,各個景觀之間互相滲透,并形成景觀通廊。
4、設計理念構思
在立意構思和景觀營建中運用西商幫文化的并運用了部分體現鄉土精神的符號,使整個作品帶給人們心靈上的震撼和感情上的共鳴。應該深入的挖掘最能夠體現地域文化和鄉土精神的元素和符號,并且在這些元素和符號的表達過程中,運用多種豐富的手法凸顯地域特色,彰顯鄉土情懷。
主要探索在鄉土景觀營建過程中歷史文化(陜商文化)、造景元素(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走西口等)與造景符號(斗拱飛檐、拴馬樁、石雕、磚雕、木雕工藝等)之間的關系,分別從自然環境、鄉土歷史文化、鄉土物質文化、鄉土精神文化四個方面挖掘關中地區的鄉土景觀元素、提取展現地方特色的文化符號(關色),分別從景觀雕塑、硬質景觀、建筑裝飾、植物造景等多種鄉土景觀元素來表達營建。
5、結語
陜商文化附著于濱水景觀,在新時代背景下,小城鎮濱水景觀承載著陜西的地域文化,濱水商業街設計需要借鑒更多的學科理論和實踐方法,使之更為廣義和多元化。濱水空間設計帶給小鎮空間更多的生機與活力,因此,濱水空間的
規劃設計對旅游小鎮乃至城鎮的發展都有著關鍵作用,比如為市民提供更多的活動空間,為城市旅游注入新的活力等等。如何塑造濱水空間,不僅能延續環境生態場所空間,反映文化內涵,成為旅游區的主要觀光資源,促進旅游業的發展,是此類濱水空間景觀設計的重點研究目標。
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對商業街景觀設計也產生了直接的影響,遵循與地域文化相結合的設計原則,創造人性化的商業街外環境,在現有的技術條件與文化背景下,實現歷史與未來,生態與人文的共贏,以便設計出地域文化內核的城市商業街區景觀,才是創新城市設計、城市個性回歸的有效方式。
[參考文獻]:
[1]日本河川治理中心編.濱水自然景觀設計理論與實踐[M].劉云俊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關鍵詞:居住區 老槐樹 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正文:
濟南是一座融南懷北的歷史古城,四合院、胡同這些傳承千年的居住形式,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早已被高樓大廈取而代之。然而,胡同口的那棵老槐樹、那口清澈見底的古井、那個與小伙伴摘槐花的金色童年似乎是很多濟南人揮之不去的童年記憶。濟南槐花園景觀設計正是充分挖掘了濟南人的這種“老槐樹”情結,將泉水、院落、古井、老槐樹等老濟南民居元素引入現代居住區景觀設計,營造了一個雅致內斂且不失濟南韻味的居住區環境,勾起人們對那段美好時光的回憶。
一、項目概況
槐花園項目占地23810平米,位于濟南市古老的城區槐蔭區,其緊鄰的城市道路營市西街連接著經十路與經六路兩條城市主干道。
場地內部留給景觀的空間比較有限,主要集中于兩樓之間,呈狹長狀;場地平整,長210米,寬28米;場地下層有大面積地下車庫;地面內有采光井5處及人行出口2處。
如何在狹長的場地內順暢地組織空間、如何克服地下車庫覆土受限、如何使采光井、車庫人行出入口融入景觀等問題都是本次景觀設計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二、設計構思
結合槐花園的案名,在充分挖掘、分析濟南民居特色的基礎上,本次設計將設計主題定位于“老槐樹下的回憶”,提取泉水、院落、古井、老槐樹等濟南元素,將其融入園林景觀中。
泉水――濟南素有“泉城”的雅號,“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是對老濟南民居環境的生動寫照,泉水已經成為濟南人居住環境不可或缺的元素。由于場地較為狹長,無法營造大面積水體景觀,因此,設計將借鑒私家園林的理水手法,將水面分割為若干互相連通的小水面,通過溪流彼此溝通,同時結合青磚的運用,再現濟南“清泉石上流”的獨特水鄉氣氛。
院落――古典的濟南民居多為四合院,四面圍合的院落形成了私密的居住空間。槐花園場地空間較為狹長,不適合營造大面積廣場等開敞空間。通過對四合院等濟南民居構成形式的借鑒,設計局部通過高低錯落的墻體、垂花門等形式分隔、圍合空間,營造若干尺度宜人的院落空間,以小見大,在有限的空間內營造無限的意境。
古井――在老濟南民居中,幾乎每一個院落都有一口清澈見底的古井,泉水與濟南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如今,古井雖早已喪失了取水的使用功能,但卻擁有了不可替代的景觀象征性。在槐花園景觀設計中,古井作為一種老濟南生活的象征,也在局部通過景觀小品的形式加以體現,為整個槐花園烙上弄弄的濟南味。
老槐樹――老槐樹是許多濟南人童年回憶的重要部分,那棵為你提供濃蔭乘涼的老槐樹、那棵與小伙伴一起攀爬的老槐樹,都會勾起人們的美好回憶。在槐花園景觀設計中,樹形優美的槐樹將成為小區的骨干樹種,適合濟南地區生長的國槐、香花槐、黃金槐、刺槐等不同品種的槐樹也將在小區綠地中廣泛運用。
三、景觀分析
槐花園小區主入口位于場地東側的營市西街,入口處為商業街區,主要園林景觀位于兩樓之間,綠地南側設置一條步行通道。小區內部人車分流,環形車行道圍繞在樓宇,道路為地上停車位。
小區園林景觀為“一軸多點”的格局,園林景觀按照悅心――沁心――瑩心的設計線索展開,沿兩樓之間的景觀軸,自東向西依次分布著入口商業街區、老槐新居、泉水人家、江山如畫、疏影拾趣、溪澗清音、曲院竹影、香遠益清等景觀節點。
(1)入口商業街區
大門入口處,設計利用圍墻將一號樓東側圍合,從而減弱外界對內部環境的影響,外側題刻“槐花園”案名。將原設計中對外開放的景亭移入院內,方便維護與管理,同時采用漏窗的形式,增加內外景觀的滲透,為院內景觀的增添一份趣味性與私密性,體現內斂而不事張揚的濟南性格。
商業街的設計考慮方便商鋪營業、更有效的控制管理車流人流出入,將門衛調整到商業區西側道路中央;步行區域緊鄰北側商鋪,鋪裝有序列變化交替;南側景墻前后高低錯落,形式豐富,周圍的竹從、矮灌木配合形成了高低起伏的背景,使整個景觀序列富有韻律靈動活潑。
(2)老槐新居
在老濟南人的印象中,槐樹是地理位置的坐標,是理想會議、閑談的場所。無論外界紛繁浩渺,不變的仍然是鄉音與笑聲,是落葉歸根的故里情結,是千萬里外午夜夢回的槐樹的身影。
在主要園林空間的開端,設計上通過一處垂花門與老槐樹的簡潔組合,呼應案名與設計主題,開篇點題,突出特色;垂花門命名為悅心,此處門的形象在一定意義上代表家的概念,走進悅心門就回歸了溫馨的家園,為整個居住區園林景觀奠定了親切溫暖的基調。
(3)泉水人家
此處空間以一處小水面為中心,水中種植荷花等水生植物,水面一角設置一處問泉亭,反映老濟南人與泉水息息相關的居住文化,營造如詩般敦厚悠長的田園意境,為居民提供一處舒適的交流空間。
(4)江山如畫
(4)江山如畫
此處空間以青石板鋪裝場地為中心,溪水圍繞,場地中設置石桌椅,供住戶休息交流,體驗與清泉流水相伴、聽水觀魚的悠閑生活。
(5)疏影拾趣
設計創造出這樣一個空間,在花旁樹下設置秋千等健身活動器械,不僅給孩子,也是給大人,提供一個活動游戲的空間,勾起那槐樹下的童年記憶,跳皮筋、蕩秋千、跳房子、捉迷藏……此處通過一處“沁心”景門與其他空間分隔,是對之前“悅心”景門的延續與呼應,“沁心”點明這里舒適愜意的空間氛圍。
(6)溪澗清音
此處著重塑造溪流景觀,結合溪流,場地邊緣的線條自然流暢,開闊的空間內樹池坐凳自然隨意的散布其中,伴著潺潺流水居者可動可憩。
(7)香遠益清
此處靠近地下停車場出入口,結合高差設置層層跌水,形成水源,展示水體動態之美。同時溪水穿過場地,靈活而不失親切。上層設置為健身場地,周圍由植物環繞緩解高差。
(8)曲院竹影
兩樓之間獨立空間,相對安靜,因此設計在此創造細致、精巧的活動空間,為住戶提供駐足思考、靜心研讀、三兩人交流談話的空間。設計運用景墻將此空間與南側道路相隔,墻上開有漏窗與景門,是兩側景色隔而不斷,景門上題刻“瑩心”二字,為“悅心”、“沁心”的延續,意在表達人們在靜寂優美的環境中思考、駐足,修身養性,使心境清澈明凈。
關鍵詞:商業街, 歷史街區, 設計要點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commercial street in the planning design, for example, from commercial street and the concept of the historical block,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basic conception, design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design, and finally discusses the specific to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key points of the commercial street.
Key words: commercial street, the historical block, the design key points
中圖分類號:F11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商業街作為城市化進程的產物,就如同城市的一張名片,是市容市貌中最繁華絢麗、最引人矚目的一道景觀。歷史街區則是城市歷史文化傳統的載體,反映著城市文脈的延續和發展,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資源。
因而,商業街的設計不只是簡單滿足規模、流量、流程等技術指標,也應重視它給人的心理感受,既要突出歷史文化在街區的主導地位,又要使其與歷史建筑相協調,創造商業街建筑的統一、連續,使市民從整體而有韻律的物質形象中去感受城市文化的氣質和精神,從而達到一個舒適、活躍而有新意的視覺空間與購物空間的效果。
江門市某商業街的規劃設計方案,正是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形成的一座城市中心商業街。項目用地位于繁華路段,生活社區成熟,配套設施完善;西望40米寬天沙河水景;被譽為“嶺南第一人”的陳白沙先生紀念館緊挨著本項目用地的北面,為街區帶來濃郁的人文氣息。
一、設計原則:
以景觀意境為線索,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運用非軸線非對稱布局,采用點、線、面成景的方式,參照所處位置及不同功能分割空間,營造一個多功能的、舒適的、令人愉悅的具有純正嶺南古鎮氣息的娛樂購物、文化休閑的街道環境。
同時,著重解決幾個問題:
1、商業街的繁華氣氛與陳白沙紀念館的寧靜氣氛之間的沖突;
2、商業街車行交通空間與步行交通空間的隔離;
3、普通商業街平直單調,長而枯燥的感覺;
4、商業街的歷史人文記憶。
二、構思基礎:
從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小鎮商業街和傳統因素及其相互關系作深入分析,如人流和街道、河與街與住宅的關系,總結出一個空間模式——古鎮的街空間,將其融合到設計中去,使其不僅具有現代商業街的時代氣息,又蘊含原始的在幾十年、甚至幾百年間長出的空間,這些空間承載著政治、經濟、文化以及人的生活方式的信息。
街,是隨著人們交換產生與貿易發展而逐漸生長的,它是由人們的生活需要而形成的一種商業形態。
通過將街切割、打碎,尋找適宜的尺度;
通過空間變化的重組再造,營造生長出來的街;
通過各種古鎮元素,閣樓、牌坊、鋪地、水池、植物來解決商業街的標識性。
結合以上設計原則和構思基礎,我們進行了本商業街規劃設計的工作,并由此總結出以下幾點現代商業街規劃的設計要點,作為日后設計工作的指導并以供探討:
1、尺度近人
商業街的主要特點是因店鋪的集中而形成了室外購物、休閑、餐飲等功能空間,從而決定了其設計核心就是讓空間有用而舒適,空間尺度應以行人的活動為基準,而不是以高速過往機動車為參照。購物行人所關注的縱向范圍主要集中在建筑一層,橫向關注范圍一般在10-20米之間。若寬于20米,“街”的感覺則被“廣場”的感覺取代,行人可能只關注街道一側的店鋪。因此,商業街設計的尺度把握應該以人為本。
建筑外觀造型的設計可以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是建筑的宏觀造型,也就是天際輪廓線;第二層面是人在中距離上對建筑的感知,也就是建筑外觀的中觀元素,包括建筑開窗與實墻面的虛實對比,立面橫豎線條的劃分等;第三層面則是人到建筑近前,與建筑直接接觸的微觀層面。購物行人所能感受的范圍也就在一層高度之內,這一層面上的設計重點應該是建筑的細部和材質的運用,包括門窗的形式,騎樓雨罩的應用,臺階、踏步、扶手、欄桿、花盆、吊蘭、燈具、浮雕、壁畫、材質色彩與劃分等等。缺少細部的設計無法滿足購物行人對建筑的尺度要求,必然會空洞沒有人情味。
本商業街基本為兩側都是店鋪,尺度都控制在12-14m。在商業建筑臨街一面約15m寬的范圍內,滿足停車、行車、步行的功能。內部的步行街尺度定為3m寬。根據軸線在相關節點上設置高低錯落(主要為兩層,局部三層)的建筑體形成古鎮建筑群落的景觀序列。
2、空間限定
人在商業街內的活動和感知空間是三維的。所以設計師對街道的長度方向、寬度方向和高度方向都應有針對性地設計。首先商業街的長度隨商業的規模而定,但室外建筑空間根據心理感受模式可以分為向心的、有聚合力的、所謂的“積極空間”和發散的、通過性的、難以聚合人氣的“消極空間”。作為商業街這樣一個有聚合要求、需要行人購物休息能夠駐足停留、感受觀賞環境的空間,它必須是一個通過建筑手段形成的“積極空間”。也就是在商業街的兩端需要某種形式的空間標志物和限定物,標志著商業街的起和終。同時也起到把車行交通空間與步行購物空間隔離的目的。
方案以一端的仿古牌樓作為標志,不但使入口更加醒目和吸引人,也起到屏障的作用,把城市交通與步行空間隔開。一端以一座相對較高的建筑既作為結束,也標示著街區的中心。兩端的標志確立了商業街的空間范圍,購物人能隨時感知自身在這一空間內的位置,避免了購物者在大市場內常有的混亂與迷失感。
從人的行為模式來看,一般超過20米寬的街道就難有近人的尺度。而從建筑高度與街道比例來看,街寬宜在樓高的1/3-1/4。商業街的寬度也與商業規模有關,不等于街越長樓越高,街應該越寬。舒適度是必須考慮的,商業街空間高度方向的限定應遵循以行人為模數的原則,并考慮二次空間的應用。
在首層與二層之間用雨罩、騎樓、遮陽等形式將空間在室外區分開,既能降低噪音和視覺干擾,也可使上下不同的建筑個性有一個明確的區分帶。雨罩騎樓的劃分手段能將建筑主體所形成的外部空間劃分成次一級的二次空間。騎樓,正好適應購物行人的尺度,無論建筑主體有多高,這樣的二次購物空間給人穩定的舒適感。
3、風格色彩
自然形成的傳統商業街的誘人之處在于其由不同時期建造,風格迥異的鋪面拼在一起,造成以極其多元化而達到統一的繁華效果。新設計的商業街往往因人為的統一而流于單調乏味。為追求傳統商業街的意境,應有意識地放棄追求立面手法簡單的統一,甚至應刻意創造多種風格的店鋪共生的效果。
由于本商業街定位和所處的地理位置,在風格色彩方面,設計重點考慮:
(1)建筑風格的統一協調:把握好歷史街區的建筑文脈,確定歷史街區新建筑的風格是至關重要的。設計中力求突破中國古典建筑的體量權衡和整體輪廓,采用臺基、屋身、屋頂的三段式構成,建筑造型由功能、空間確定,從文脈環境中挖掘有益合理、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符號,象征表達出一定文脈環境中建筑的內涵和意義,以此來完成新老建筑在風格上的對話。
(2)體量的統一協調:歷史街區的新建筑,在體量上應把握好各自在廣場中的位次關系,和諧的建筑體量可以使廣場界面既突出重點又具有連續而有韻律的感覺,設計中對體量過大的建筑,利用虛實對比的手法,將其進行縱向及橫向的雙重分解,使其成為兩棟毗鄰的尺度適宜的小體量建筑,從而帶來較好的視覺效果。
(3)細部設計的統一協調:建筑立面的細部設計是維護景觀整體協調的重要手段。我們采用相互呼應的細部設計手法達到與歷史建筑整體形態的協調,如統一口部線形、細部的藝術裝飾(包括檐部、壁柱、線腳)等。
(4)材料、色彩的統一:融合項目毗鄰的“陳白沙紀念館”的文化氣質,設計將商業街建筑的色彩進行了統一,以突出歷史建筑在空間中的形象。
4、面材的軟化與精化
商業街建筑與其它建筑外觀的重要不同是店家需要根據自身商業的性質特點,二次裝修店鋪外觀,而招牌、廣告、燈箱等室外飾物往往成為建筑外觀中最惹眼的元素。失控的第二次外裝可能會同原建筑設計立意沖突,甚至破壞建筑空間的效果。所以外觀設計應考慮改造外裝的可能,預留店名、招牌、廣告和其它飾物的位置。
為突出人情味,商業街表面構件上越來越多地應用了軟性面材,例如蓬布遮陽、竹木材料外裝、懸掛的旗幟和其它織物招牌等飾件。這一趨勢使得建筑立面設計更趨近裝修裝飾設計、也要求設計師不能停留在建筑框架的設計深度上,必須以裝修的精度來做商業街立面設計。換句話說,商業街的外觀設計已經很室內化。
5、重視非建筑元素
商業街室外空間與氣氛的形成,主要決定于建筑的空間形態和立面形式,但也取決于其它一些非建筑元素的運用,如室外餐飲座、涼亭等功能設施,花臺、噴泉、雕塑、燈具、指示牌、電話亭等器材,燈籠、古董、道具等裝飾,鋪地、面磚、欄桿等面材。這些元素是與人發生親密接觸的界面,要從景觀、園林的角度深化商業街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