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中歷史主要內容的概括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有巨大的心理效應,能使人的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進而促進學習動機的形成和強化,變非智力因素為智力因素,為學生學習提供無盡的動力。要激發并保持學生的興趣,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學生不斷地獲得“成功的喜悅”,而且這個成功必須是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
例如,提供教壇講故事。小學的歷史學習是以故事形式進行的,如果教師讓學生將小學了解的故事與相關的課文結合上講臺講故事,每個學生通過努力就都可做到。這個過程既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綜合概括能力、表達能力,又能鍛煉學生的膽識勇氣,更能使學生嘗到做小老師的滋味,體驗成功。
二、培養學生興趣的方法
1.讓學生喜歡你
在一次聚會上,已經畢業十幾年的一位學生很真誠地對我說:“老師,我讀書時歷史的成績是所有學科里面最好的,這全是因為你。”我說:“此話怎么說?”他說:“因為你是我這一輩子最喜歡的老師,因為喜歡,所以特別想聽你的課,你上課時我特別專心,生怕漏聽了你的一句話,歷史作業也特別認真,歷史復習特別細致,因而歷史成績也就最好了。”因為“喜歡”你,就喜歡學習你教的這一學科,這是初中學生很突出的一個特點。
所以教師要先設法讓學生喜歡你,如果學生喜歡你,那么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就會容易得多。
2.讓學生覺得學歷史容易
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紛繁復雜,如果學生學起來覺得難,就會因難生煩,因煩生厭,越來越沒有興趣。當然,要讓學生覺得學歷史容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些歷史教師教了十幾年,也不一定做得到這一點,卻埋怨學生不重視、家長不重視、學校不重視。怎樣才能讓學生覺得學習歷史容易呢?
(1)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時間、空間觀念。初中歷史涉及中國歷史、世界歷史,時間上跨度達幾百萬年,涵蓋數百個國家和地區。學生如果不具備較強的時間、空間觀念,要記住這么多的時間和國家,則難免由繁而煩,所以幫助學生樹立較強的時空觀念尤為重要。比如中國歷史,可以把歷朝歷代的時間起訖先后順序制成一個圖表,從元謀人一直到現在,學生一看簡易明了,就不會覺得難記難學了。
(2)幫助學生提高化繁為簡的能力。比如《》的主要內容,可以讓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把主要內容濃縮成四個字,即“割、賠、開、稅”。當然,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培養,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3)指導學生把握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任何事物,一旦掌握了其內在的發展規律,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歷史學科也是如此。學生一旦把握了歷史發展的規律,學習起來就肯定會得心應手。當然,歷史發展的規律不易把握,需要歷史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通過講解、分析歷史現象、歷史事件,逐步揭示給學生,使學生慢慢接受、消化,最終變成自己的知識。
3.充分挖掘歷史教材的趣味性
歷史教材本身就是極具趣味性的,如果歷史教師能在課堂上充分利用這一點,則必定會妙趣橫生。比如歷史教材中的小故事、寓言、成語、圖片等都是極易引起學生興趣的,教師都應該充分地加以利用。一些歷史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為了透徹分析一些歷史事件,而忽視這些能引起學生興趣的素材,結果“教學任務”算是完成了,但是學生也精疲力竭,甚至昏昏欲睡。這樣的歷史課,下一節學生肯定提不起精神,更別談興趣了。完成教學任務需精講,盡量將節省下來的時間插講一些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有趣的東西,這樣一節課下來,學生既能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又能產生濃厚的興趣。當然,教材的趣味性是有限的,需要我們加以挖掘、補充。
4.充分運用直觀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采取直觀的、生動形象的、適合學生心理特征的教學方式,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堅持“直觀性”、“啟發性”原則,使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現代教學手段獲取大量的較直觀的素材,也可以通過實地參觀、訪問等形式進行直觀教學。此外,教師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比如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制作一些圖表、年表、簡表等。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概括能力、比較能力等,又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三、初中歷史進行興趣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首先,初中生活潑好動,參與意識強烈,所以,進行興趣教學,一定要多讓他們參與,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做到這一點,要實現三個轉變。
第一,變一言堂為多言堂。改變教師滿講滿灌、越俎代庖的傳統教學模式,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閱讀、思考,為他們提供較多的討論問題、回答問題的機會。
第二,變教師傳授知識教學為學生探索知識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按教材內容講述知識,這無法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教師應該在抓住教材重點難點的前提下,緊扣教學內容,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識規律,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依據教材,開動腦筋,解決問題,從而獲得新知。
第三,變死記硬背式教學為理解論證式教學。死記硬背是興趣教學的大敵。有的老師上課圈圈畫畫,然后讓學生去背,似乎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其實卻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通過對歷史知識的分析、比較、歸納、論證,使學生準確地把握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弄清歷史事件的必然性和客觀規律,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初中歷史課本在教材內容的選材方面以初中學生的文化知識背景為基礎,所選的教材內容在知識點的覆蓋方面力求廣而全。它補充了舊教材知識點的不足,增加了經濟、文化、科技、人物傳記和政治方面的知識內容,增加了課本知識的厚重。如在歷史文化方面充實了大量的音樂、書法、雜技和舞蹈方面的知識,在介紹民俗方面的知識點時增加了地方美食、地方等知識。而且,新教材更加注重學生文化視野的開闊,撰寫了一些與生活緊密聯系的生活習俗和具有吸引力的民間活動介紹,如賽龍、端午粽子的緣起,元宵賞燈、二十四節氣、飲食文化、茶文化、古代建筑、帝王陵墓和衣食文化等;在文學方面,除了大字部分介紹作者、年代和著作名稱之外,還在小字部分介紹了本書的內容以及書中經典的成語典故,如“破釜沉舟”“草木皆兵”“風聲鶴吹”“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四面楚歌”等。同時,書中還增加一些近代的國際問題,如中東和西歐國家的邊界區劃和中東的恐怖分析活動問題等,這些知識點真切地反映了當代國際社會存在的政治問。而且,這些知識點作為補充安排在課文的小字部分,是對大字部分的補充,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和擴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在開展大字部分教學的同時,教師要安排學生閱讀課本中的小字部分,在課堂上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閱讀,并在考試中涉及一些簡單的試題,增加學生對小字部分的重視程度,以此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二、解釋歷史概念和有關結論
新教材對小字和小字的內容設計都很嚴格。大字部分語言精練,歷史線索思路清晰,一些概念和語句的概括性很強,學生很難理解,小字部分作為大字的補充,通過具體的歷史事件描述、歷史人物介紹等方式與大字部分相互照應,增加了大字部分內容的理解難度,使歷史知識更加的豐富、具體、真實。因此,在初中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好教材中的小字部分,結合大字部分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中的難點和重點。如初中歷史教材第三冊第25課中關于“全國工人運動的高漲”一文中的小字部分對京漢鐵路和安源路礦做了詳細的注釋。又如,“戊戌”一文中,僅僅單純的大字部分很難說明戊戌的全過程,內容顯得抽象和呆板,但是小字部分詳細的敘述了戊戌的全過程,形象地展現了歷史的全貌,透露出了方式統治者的衰敗和的奸詐險惡的嘴臉,同時也體現出了譚嗣同等人為國為民的改朝換代,建立強大國家的崇高愛國精神,使抽象的概念顯得更加具體,豐富了概念的內容,加深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記憶。
三、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學生對歷史課程是否感興趣,將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課堂教學質量。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相當重要。新課本中的小字部分是歷史教學中的主要補充部分,為教師教學中提供了補充的素材。如女媧造人、耶穌的來歷、開天地、烽火戲諸侯、臥薪嘗膽、聞雞起舞、老馬識途等經典故事,以及一些王侯將相的生活故事,還有介紹如張衡、曹操、劉備、李世民、祖沖、狄仁杰、包拯、華佗等著名歷史人物的。小字部分對歷史人物的描述可謂是生動、形象,故事內容豐富,能夠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
四、啟發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新課程教材中的許多內容屬于小字部分,減少了正文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更加的科學合理,其目的是增加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初中歷史教材第二冊中的課前提示:“一個乘青牛的女子和一位騎白馬的少年結為夫妻,你知道他們后代的生活嗎?歷史上外國人稱中國人為契丹人的原因是什么?”“契丹文如同契丹人一樣在歷史上消聲若及的原因是什么?藏族是后來形成的民族還是歷史上哪個民族演變而來的?西夏國和金國在宋朝滅亡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西湖的平靜,大漠的狼煙,你知道岳飛抗金的故事嗎?秦檜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秦檜陷害岳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是否理解詩人陸游‘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沉痛情懷?”通過這些問題,學生會對歷史產生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求新欲,并能使學生感到獲得新知識的。
五、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古人曾說過:“以史為鑒。”這是因為歷史具有教育和警示作用。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利用歷史知識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教育,成為學習歷史的一大主要內容,也是每個歷史教師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如中國古代史中有投筆從戎、聞雞起舞,“保持民族氣節,浩然正氣的文天祥”,捐軀定海的葛云飛等,這些歷史人物都譜寫著中華民族奮發圖強和促進民族繁榮的民族精神。這些歷史材料鮮明、生動地描繪了歷史任務和歷史事件的真實場景,對學生起到感染的作用,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寶貴材料,既讓學生學到了歷史知識,又提高了學生的道德修養。在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國際主義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就能收到極佳的教育效果。歷史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占用的空間比較大,內容比較多,因此,教師在利用小字部分對正文起到補充作用的同時,要正確處理好其與正文的關系。小字部分的學習不可能像正文一樣面面俱到,或采用與正文相同的教學方式,所以,教師應掌握好繁簡度的問題,突出正文中的重點或難點,處理好輕重關系。利用小字進行教學時,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情況給予適當的裁剪和取舍,有些可讓學生自學。
本學期在上兩年的基礎上,并根據學校教學計劃的要求和九年級中考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特制定九年級歷史教學計劃。
一、 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堅持以德育為首,教學為中心。努力探索實踐,徹底改變教育觀念,加強課堂教學及強化教學質量,以培養學生的 主動學習精神和自主學習的實踐能力為目標。教學要面向全體與個體的發展,力求大面積提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二、 教學目的、要求、任務:
初中歷史,要引導學生通過歷史學習,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認識人類不同歷史時期的主要特征及發展趨勢。
初中歷史,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的發展和變化,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的評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
初中歷史,要向學生進行社會發展規律的教育,使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要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使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樹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具有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而奮斗的歷史責任感,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 教學主要內容:
本學年學習的是世界史。另外主要的教學工作是迎接2011年中考,所以在上好世界史新課的同時做好中考復習工作。
四、 教學重點、難點
完成世界史的教學任務,做好應對中考的三輪復習。
五、 學生現狀分析:
從上學年的學生學習狀況來看,所授學生,優生少,中等生和差生多,學生一遇到疑難問題解決不了。綜合來看,大多數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上課發言積極,基礎知識掌握比較好,就是個別學生手懶,不愿寫,針對上面情況,本學期采取提優補差措施,提高優秀率是當前最主要的,使學生的成績快速提高。
六、 提高教學質量措施:
1、先是要高質量的備好課,在備課中真正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平等受教育的權利,堅持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努力開發每個學生的特長和潛能,,要堅持基礎性和科學性原則,準確傳授基礎知識,切實加強基本技能訓練。
2、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中心,只有切實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益,才能大面積的提高教學質量。課堂教學堅持以培養學生能力為重點,優化課堂教學,以提高課堂效率,改進教學模式和方法,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積極參與意識,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在主動的探索中獲得知識,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歷史插圖;教學效率;學習興趣
在當前規范辦學的條件下,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時間緊、任務重已是事實,要想提高學習效果,只有把精力用在課堂上。因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已是勢在必行的做法。而新編初中歷史教材中加入了大量的插圖,它們也是教學的重要資源之一。怎樣才能使插圖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呢?我在教學實踐中,做了以下嘗試。
一、用圖導入,激發興趣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能否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系到這節課的教學效果。如果教師在一開始上課就平鋪直敘,學生便會產生厭學情緒。因此,教師必須講究導入藝術,盡可能從開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利用插圖,精設導語,是眾多導入法中的一種有效做法。如學《美國獨立戰爭》一課時,我首先引導學生看課文中的《華盛頓像》,從裝束到表情,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位革命家的雄心和威嚴。接著引導學生:對于華盛頓,同學們或許有些了解,但他究竟做了哪些事?他對美國發展起了怎樣的作用?學習這一課,同學們會對他有個全面的認識。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的求知欲望被激發了,學習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又如,學《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我讓學生打開課本到116頁,觀看《愛迪生發明的耐用電燈泡》圖,接著說出人類早期使用的照明工具就是這樣的。但電力的廣泛應用開始于何時呢?當時還有哪些電力產品?在這期間,在科技領域發展較快的國家又是哪些?這一系列的設問,給學生留下了懸念,從而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適時讀圖,突重破難
在教學過程中,每堂課的教學內容都有其重點部分和難點部分,而有些重難點內容用語言表達出來讓人感覺散亂,不利于理解、掌握,要是適時結合插圖講解,學生便可一目了然。如學《兩岸時期的對外交流》時,本節的重點內容是絲綢之路,若要學生快速地掌握絲綢之路的路線具有一定的難度,我當時就引導學生認真讀圖,并結合插圖進行講解: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到甘肅陽關和玉門關——翻越蔥嶺——轉到安西——最終到歐洲的大秦。學生通過一看一聽,很輕松地掌握了此知識。又如學《俄國農奴制的廢除》一課時,大部分學生對本課的難點內容即1861年改革的性質不理解,總認為亞歷山大二世屬于地主階級,又不是資產階級,改革的性質應是封建地主階級的改革。面對這一問題,我就讓學生看課文中《解放了的農奴》圖進行分析:圖中明顯反映出農奴的表情是無可奈何的,雖然他們獲得了人身自由,但贖買份地使他們變得沒有任何財產,為維持生存只能到工廠里去勞作成為工人,因此改革的性質是資產階級改革。再如學《繁盛一時的隋朝》時,本課的重點是隋朝大運河,為了便于理解、掌握這一內容,要求學生觀察《大運河》圖,從中概括出主要內容是一個中心、兩個端點、分為四段、溝通五河、流經六省。這樣以圖代文的做法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重難點知識得以牢固掌握、透徹理解。
三、借圖啟發,促進探究
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線,教師要調動學生的思維,努力創設啟發活動,激勵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究。如學《上古亞非文明》一課時,我就引導學生看《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圖,以圖為立足點,說明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標志,進而提出你們對此圖還有哪些理解呢?有的認為它是埃及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有的認為是奴隸主壓迫奴隸的歷史見證,這樣就開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想法,促使學生深入探究。又如講《》時,我帶領學生觀看《形勢圖》,設問:圖中的通商口岸可以說明什么?學生進行探討得出:通商口岸的設置證明外國侵略者開始干涉中國的經濟和政治,從中反映出中國的落后導致了挨打局面的出現;還可以說明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成為富強國家,要向先進國家學習,以便取長補短,實現互惠共贏。再如,學《戰國七雄》時,我指引學生看《商鞅舌戰》的漫畫,問:你從漫畫的場景能想到商鞅會說些什么?促使學生去探究,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以圖總結,鞏固提高
在每節教學即將結束時,教師要注意對知識進行概括性的總結,以便給學生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課后小結的方式多種多樣,插圖總結法就是一種比較直觀、明晰的做法,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進一步理解、掌握。如學《文藝復興和新航路的開辟》時,為對新航路相關知識進行總結,我就和學生直接利用九年級歷史上冊77頁《新航路的開辟》圖概括出開辟新航路的國家、航海家及航線、新航路的開辟對世界和歐洲及亞非美洲的影響,使學生對本節內容有一個完整的認識。又如學《》一課時,為對本節內容進行總結,我當時是使用課文中《路線》圖作以小結的,從圖中很明顯地反映出:的出發地點、沖破的四道封鎖線、的召開、跳金沙江、過草地、爬雪山、到陜北吳起鎮、會師甘肅會寧等一系列知識,這樣學生很容易對本課內容進行鞏固。
總之,新編歷史教科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插圖多,直觀性強,形象生動。講好課文中的有關插圖,對引發學生興趣,增進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記憶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只要課堂上充分、合理地利用課本插圖,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還可以通過學生對插圖的觀察、分析、總結,增強學生對知識的形象感、直觀感,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關文信.新課程理念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施[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一、熟悉考綱,把握方向
結合考綱,學生要熟悉《中考考試指導用書》里對每一單元的要求,復習時做到有的放矢。強調學生把初中所有的教材,相關地圖冊全部備齊,教師進行全面講解復習,速度可以快一些,一節課復習一個單元。同時要求學生背書,對于歷史大事件要求學生能不看書背出來,學生全面了解教材知識,做好相關的筆記。培養學生梳理歷史知識的能力。
二、快捷定位,查找考點
對于任何一個考點,都要求學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從教材中找出來。從操作步驟上說,可以分為三步,首先是定方向,確定該考點是哪一學年學的。具體說,中國史中清朝以前是初一內容,清朝以后是初二內容,世界史是初三內容,其次是選定教材,根據每冊教材的前后年代進行,應熟練掌握,最后是根據目錄精確定位,打開相應教材的目錄,快速確定該知識點是屬于哪一課,并立即定位。其次是教法,主要從兩方面加以訓練:一是根據目錄查找考核點的能力,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將教材劃分為各個單元;二是訓練學生的速度,可以口答競賽,也可定量限時筆答。最后要求學生把課文中的子目錄抄到課本總目錄上,這樣打開目錄能更快地找到相關的歷史知識點。
三、循序漸進,分化梳理
在復習中國歷史第三冊時,先將中國近代史劃分階段及概述主要內容,讓同學們對1840年-1949年這段歷史有一個概括性的了解,然后再分成兩個階段,即和來分別復習,基本的歷史知識讓學生看書掌握,我只講知識間的聯系與區別。如讓同學們把列強發動的五次列成表格,將戰爭的名稱、時間、原因、簽訂的條約、結果或影響歸納整理在一起,然后根據表格內容找出時期的一條主線,兩大矛盾,三大條約等。一條主線即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勾結,把中國一步步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兩大矛盾是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三大條約即《》《》《》。
四、融會貫通,全面提高
每次月考結束之后,教師要針對學生失分多的地方,進行分析、總結,全面綜合知識時提供典型練習加以訓練,建議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理清線索,如復習世界近代史時讓學生在讀課本的基礎上,指出幾個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是怎樣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這條主線,然后以線穿珠,把近代史上的英、法、美三個國家的四次資產階級革命,俄、日兩次維新改革和德、意的統一都串起來,指導學生以線帶面。教師要指導學生整理線索,找出聯系。
二是勤作比較,如:時期國共兩黨的不同政策及表現,兩次世界大戰等等。訓練時,逐步增加跨度與難度,加深對教材的理解。
三是指導評價,評價的對象可以是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或組織團體。教師要充分指導,教會學生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上,辯證地予以評價,其基本策略是一分為二,分清主次,評述結合。
五、分類練習,復習鞏固
在復習了一段時間后,讓學生想想前邊的內容是否掌握牢靠,為此可以為學生設置專題訓練,如:將侵華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英、日、美、俄的史實及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的戰爭與探索的史實等,利用選擇、材料解析、簡答等多種題型進行鞏固練習。還可以進行適度的分類強化訓練,根據選擇題、列舉題、材料題、問答題這四種基本題型教師挑選一定數量的題目讓學生在考前集中練習一下,這種集中練習使學生在短時間內頻繁接觸知識點,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對教材內容進一步熟悉,另一方面也能使學生以前的知識得到鞏固、強化。
六、聯系現實,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