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中歷史重大事件及影響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
面對新課改的要求,和新教材的使用,課堂的有效性顯得格外重要。有效性既是教學的生命,又是教學的源泉。教師在課堂上遵循教學活動的規律,以較短的時間、人力、物力,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課堂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形成價值觀的主要陣地,有效的課堂教學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新課標下的歷史教材要求教師對知識的傳授,學生養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的同時還要注重歷史的內容與學生生活及其現代社會的聯系,從而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的好習慣,以及培養學生對歷史信息的處理、歷史問題的分析及解決的能力。初中歷史教師要確切落實新課標的要求,就必須要整合各種各樣的歷史資源,從而提升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歷史的主動性
新課標下的歷史教學是這么認為的,“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歷史的教學中是最活躍、最不可缺少的主干”。正是因為這樣,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重視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主體作用:一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學習的積極性,便于他們掌握歷史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二是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通過所學的知識,不斷地轉化生成新知識,便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發展的精神。
注重學生對歷史學習的主動性能力的培養主要抓住以下幾點:首先,要注重培養、鼓勵學生對歷史資料的自主閱讀的習慣,便于學生在閱讀歷史資料的過程中能夠在腦海中形成一個系統性的學習思維;其次,要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中的導火線、原因、作用、影響等有質疑的良好習慣,通過學生對問題的質疑態度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與能力;最后,對學生在學習中的創新精神要重視,在初中歷史的教學中,要求學生們在自主學習歷史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從而滿足他們對歷史學習的需求。
例如教學七年級上冊的“對彩陶之謎的破解”的時候,為了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自學能力,使用了以下的教學思路:第一,要求學生關注身邊的事物并有效地利用其成為學習的資源,翻閱有關彩陶的發展歷史,并且對學生要求只能對其中某一種類型的彩陶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第二,翻閱相關的資料清楚地知道彩陶的制作過程,在課堂上要將其制作的步驟完整地復述出來;第三,給學生制訂一些問題,在課本中的尖底瓶的功能、性質是什么呢?要求學生對自己探究出的答案要提出必須的論據進行論證,等等。如此一連串的設問教學方法,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該堂課程的影響,而且還培養了學生了歷史思考的思維。
二、為了提升歷史課堂的有效性,交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
歷史教學的任務主要是為了使學生對基礎歷史知識進行掌握。因此交給學生科學性的記憶方法顯得尤為重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特點進行記憶法的教育:不再是以往的死記硬背,而是在活學、巧學中提升記憶技能及綜合素質。加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便于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發揮自己的主動性進行創新型的學習。下面介紹幾種記憶的方法:
1.聯想的串聯記憶法
主要是對歷史教材中出現的較為枯燥的年代數字或者是朝代的時間、歷史中部分較為重大的事件等進行“加工”,將它們串聯起來成為學生理解的“歷史故事”,從而將被動的記憶變成在快樂中去創造記憶歷史時間、事件。例如唐代所發明的火藥是無人不曉用于戰爭的,因為畢的巧手,歷史中的女神將活字印刷術北(白)送給他,還比歐洲早幾千年呢等等。這樣通過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編造自己喜歡的記憶法,不僅發揮了學生的創造能力,還使記憶變得生動形象。
2.趣味性的濃縮法
在近代史上,國外列強強迫我們國家的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例如《》《》《》等,由于這些條約中的內容是比較多的,因此使用趣味性的濃縮法進行記憶,效果會很好。例如《》中的內容可以視作為“民兵禁賭”。其中的“兵”主要是指的條約中的帝國主義派兵駐扎在我國北京至山海關的重要鐵路沿線;“民”主要是指將東交民巷分為使館界;“禁”主要是指清政府在條約中要保證嚴禁中國人民出現反帝的斗爭;“賭”明顯是與錢相關的,主要是指清政府要賠款給列強4.5億兩白銀。通過如此形象的比喻與濃縮,使記憶顯得格外有趣與輕松。
三、歷史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提升有效性
多媒體具有信息量大、傳送速度快、形象直觀、音畫兼備等特點。初中歷史教學中,借用多媒體去創設相關的情境與學習的氛圍,既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又加深學生對歷史中重大事件的感知能力。
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講述中,世界的反法西斯戰爭過程以及尾聲日本無條件投降這兩部分是學生重點關注的。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學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場面:首相鈴木已經是聲嘶力竭的叫囂“本土決戰”的;蘇聯進入我國東北的壯舉以及同志向我國人民發出“對日寇的最后一站”的號召等。這些驚心動魄的畫面,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對日本無條件投降的這一畫面刻骨銘心。
總之,初中歷史教學教師要會教,學生要會學;立足教材,從實際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以提升歷史課堂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肖堅.初中歷史興趣教學探析[J].教育評論,2001(1).
一、模糊語言在時間概念上的運用
對于地質年代、社會發展階段、朝代、主要變革、重大事件之類,其中有些時間的上下限不夠準確的,或因為不便詳述的,教材通常用“后期”、“末期”、“前期”、“初年”、“時期”、“時代”、“初”、“末”等來表示。盡管它的上下限有其不確定性,但我們頭腦中卻仍能有個大致的分界。原因何在?這是因為各個歷史時期(例如朝代)的時間全過程可能差別很大,但由于某個具體時期已有了一個一定量的長短的標志,因此我們不難把上述這種量推算出來。這種表述,正充分說明了模糊語言在理解上的相對性,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時,應讓學生先對某個特定歷史時期的上下限和總的時間有個準確的概念,才不至于造成理解、認識上的“模糊”。
又如敘述“絲綢之路”這一子目時,教材寫道:“中國的絲綢很早就傳到國外”,這里的“很早”就是模糊語言。結合張騫通西域的史實,學生很容易推斷出最遲在西漢時期,絲綢已經成為對外貿易的主要物品。
二、模糊語言在空間范圍上的運用
對于歷史人物和事件活動在空間范圍上的表述,教材通常使用諸如“廣大地區”、“各地”、“一帶”、“附近”、“周邊”、“中原”、“內地”、“江南”、“江東”、“東方”、“北方”、“南方”、“南遷”、“北伐”一類模糊語言。例如提到的“北方”、“南方”的空間概念,我們通常是以秦嶺—淮河一線的自然地理區劃為界,主要指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而言,至于其具體的方位則很少去考慮。這里值得注意的問題是:不同時期的南北界限具有相對性,只有放到特定的歷史時期,這類詞語給我們的印象才是清楚的。
再如我國清朝的疆域四至,教材也借助于“跨”、“抵”、“接”、“達”、“至”、“及”、“臨”、“至”、“到”之類的模糊語言說明。然而,我們卻能憑借它勾勒出清代疆域的大體輪廓,而很少去追究如“南到南海諸島”究竟落實到那個小島等細節。試想,若具體落實到某個小島、河流甚至某經緯度,不僅難記住,而且會模糊起來。這就啟示我們,教學中不妨把大范圍空間的表述使用示意方位性質的模糊語言,效果反而更好些。
三、模糊語言在程度、規模表述上的運用
一些歷史事件和事物程度深淺、規模大小,通常從宏觀上著眼,大量使用模糊語言。比如:“大大”、“遠遠”、 “提高”、“發展”、“加深”、“重大”、“極大”、“空前”、“嚴重”、“重要”、“主要”、“許多”、“更多”、“一些”、“一定”、“開始”、“初步”、“逐漸”、“日漸”、“日益”、“進一步”、“基本上”、“一般”、“眾多”等。這類模糊語言的特點之一是它的比較性。中國近代史上列強強加給中國的幾個主要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教材歸納使用“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國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其中的“開始”、“更多”、“空前”、“陷入”就是模糊語言,這要求我們結合條約內容,注意聯系上下一番比較分析,才會看到這類模糊語言在實際運用上的準確性。
在敘述程度和規模時,教材有時也常常冠以“豐富”、“擴大”、“大批”、“往往”等模糊語言,它需要教師在教學時加以補充才能具體說明。如:教材講到西域時“西漢中期,西域各族在大大小小的綠洲上,建立起幾十個政權”,據學者研究,僅以狹義的西域為限,西漢就管轄有五十個政權,而且一些政權人口差別比較大。在此稍作補充,“大大小小”和“幾十個”的問題就十分清楚了。
四、模糊語言在修辭上的運用
一、有效挖掘利用課本教學素材
新課程背景下,歷史課程的教學的關注點有所變化與調整。初中歷史課教學的目標和重點不再僅僅局限于讓學生對于歷史事件和各知識點有充分的理解與掌握,教學的一個重心在于讓學生對于史實有自己獨立的分析與思考能力,學生要能夠站在更宏大的背景下分析與認識很多史實,更好地了解歷史事件產生的內在因素。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具備良好的歷史空間觀很重要,這是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理解史實的一個決定因素。歷史空間觀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簡言之就是學生能夠站在更大的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上思考與看待問題,在理解史實的過程中,可以結合各種歷史、人文、地理、經濟以及政治格局的因素來做出對于事件或者問題的分析判斷。歷史空間觀是學生思維能力形成的推動力量,也是學生具備更好的歷史感受力,能夠形成更加合理的歷史價值觀的決定因素。
在培養學生歷史空間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充分挖掘利用課本中已有的教學資源,在豐富學生理論知識積累的同時讓學生對于史實的認識與領會方式上一個臺階。以《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這樣構建教學展開的過程:(1)可以用五代十國的前后期局勢的分布圖復習以前學習過的課程知識,利用地圖深入地分析五代十國的前后期變化。(2)把遼、西夏、北宋三國的并立形勢圖給學生展現出來,安排學生預習這三個國家發生的重大事件、空間范圍。(3)以教材地圖形式講解重要的戰役,比如采用1004年澶淵之盟的例子,分析、歸納這些戰役在遼、西夏、北宋勢力變化過程中的影響及意義。這種層層推進的對于史實的理解和認識的教學方式,可以逐漸幫助學生歷史空間觀的形成,能夠讓學生對于這一段史實有更深入的理解。歷史空間觀的培養并不是完全依賴于課本外的資料或者素材,首先應用好課本已有教學資源仍然是重要的教學基礎,這一點教師要形成認知。
二、注重教學方法的改善更新
教師要轉變那些傳統的并不合理的教學方法,多進行教學革新,這對于學生歷史空間觀的培養幫助非常大。一方面,教師要讓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充分體現出來,課堂上那種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接受教學內容的形式要盡可能避免,這只會讓學生對于課堂教學提不起興趣,更不會積極主動地去分析思考問題。另一方面,教師要慢慢開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思維品質,歷史問題的分析并不是只有一種思路,很多問題也不是非黑即白,有固定答案。大部分歷史問題站在不同的視角,結合不同的背景因素來進行分析,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解釋,而這些解釋在特定背景下都是合理的。教師一定要培養學生思維的多樣性,要讓學生懂得站在不同視角、不同層面理解分析問題,這會讓學生具備更好的歷史空間感。
注重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的革新,才能夠讓學生的思維層面得到提升,進而慢慢形成自身的歷史空間觀。教師要將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充分實踐到具體教學中。比如,在教學《三國鼎立》時,教材中要求對曹操這個人物進行評價,部分學生認為因曹操做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所以他是奸雄;有的學生則認為曹操比較善于招納賢士,是英雄。對于這樣缺少歷史定論的歷史人物學生通常都比較熱衷于討論,老師可通過開展討論課讓學生盡情暢談自身見解、想法,要對于學生思維的多樣性和開闊性給予充分肯定,多鼓勵學生站在不同視角看待與解讀歷史人物,這其實就是學生歷史空間觀的一種折射。
三、激發學生思維,誘發學生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