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經濟全球化的微觀載體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 鍵 詞:經濟全球化;產業發展;差異性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892(2006)12-0095-02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各國產業發展的整體影響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但當我們將不同經濟主體的不同利益納入研究視野時,比如考察不同類型國家或同一類型國家的不同產業乃至同一國家同一產業的不同企業時,經濟全球化對產業發展影響的差異性和負面效應便凸顯出來。
一、經濟全球化對產業發展影響的一般性分析
(一)經濟全球化對各國產業結構及其政策的影響
1. 借助經濟全球化,各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平臺擴大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經濟全球化是一場以發達國家為主導,以跨國公司為主力,有廣大發展中國家參與的世界范圍內的產業結構大調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進程的加快,新一輪世界產業結構調整正在全球范圍迅猛展開。第一,隨著美國、日本、歐洲等工業發達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加大了對各地區技術輸出轉移的規模和速度,也擴大了初級產品、傳統產品的進口;第二,亞洲新興工業國和地區在輸入高新技術中產業結構進一步高級化,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制造業繼續向其他地區轉移;第三,中國及東盟等半工業國在大量進口的同時加快了工業化進程,其勞動密集型以及傳統行業向落后農業國和地區轉移。
2. 國際間產業關聯成為各國研究與制定產業結構政策的重要因素
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國際間產業結構變動的相互波及和關聯日趨密切。因此,單純從國別視角的產業結構研究已不能完全適應現實經濟系統的時代特征。客觀上要求立足全球,將國際間產業關聯納入研究的視野,從新的切入點來研究當代產業結構。美國將一些“夕陽”產業或“朝陽”產業中的“夕陽”環節轉移到其他國家,自己集中力量發展高技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現在西方一些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都是在全世界范圍內進行的,發展中國家也在嘗試著走這條道路。
總之,傳統的產業政策一般以本國產業為對象,通常更多地考慮對本國結構調整及預期,而沒有顧及國外政府可能做出的反應與調整對本國產業結構運行和政策執行結果的反向影響。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產業結構的互聯互動強化,直接導致了一國產業政策對內作用弱化,對外作用強化的質變,要求各國政府將國際間產業關聯納入研究的視野,從新的切入點來研究當代產業結構。
(二)經濟全球化對各國產業組織及其政策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以跨國公司為主導的微觀主體的經濟行為,其運行的前提條件乃是各國政府宏觀政策上的管制放松。經濟全球化對政府產業組織政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1. 政府制定產業組織政策的目標更加多樣
在經濟全球化浪潮興起之前,產業組織政策的核心問題是協調國內市場的壟斷與競爭,制定政策目標的視野局限于國內市場資源的合理配置,確立合理的產業組織結構。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使企業所受威脅更經常的來自海外,企業不得不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這就拓寬了政府制定產業組織政策目標的視野,政府不僅要處理好國內市場壟斷與競爭的關系,更重要的是在全球范圍內尋求資源的合理配置,在參與國際競爭中展現本國競爭優勢。
2. 政府對待企業兼并行為的態度更加寬容,實施反壟斷法的模式更趨行為主義
經濟全球化使企業競爭的舞臺向國際市場轉移,企業規模巨大成為參與國際競爭的必要條件之一。而要擴大企業規模,僅靠企業自身積累遠遠不夠,通過企業兼并和生產集中,既不受社會財富增長的限制,又能迅速實現規模經濟。因此,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大跨國公司兼并被人們津津樂道,稱為強強聯合。微軟壟斷案以及20世紀90年代先后出現的美國國民銀行與美洲銀行、時代華納與美國在線、麥道與波音等幾起公司超級兼并案表明,美國政府在實施反壟斷法方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那就是從結構主義向行為主義的轉變。[1]其他國家也類似。
總之,傳統的產業組織政策著眼于國內市場壟斷與競爭的協調與處理,為保護國內消費者自由選擇和生產者自由競爭的權利,反壟斷成為產業組織政策的主流。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使政府制定產業組織政策的目標更加多樣,運用產業組織政策的措施更加靈活,對待企業兼并、壟斷的態度更加寬容,實施反壟斷法的模式更趨行為主義,在全球范圍內謀求國家戰略利益成為產業組織政策關注的重點。由此,勢必帶來國內產業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的深刻變化。
(三)經濟全球化對各國產業布局及其政策的影響
1. 資本的區位抉擇加劇了各國國內地區間產業布局的不平衡性
資本流向和跨國公司區位抉擇的趨利性,加劇了東道國國內地區間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以中國大陸為例,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出口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已成為推動中國大陸東部地區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力量,進而拉大了東部與其他地區間的差距。
2. 經濟全球化推動各國產業布局政策的調整
收入差距的擴大對經濟的持續、協調發展和社會穩定都有不利影響。這促使各國加快了各自國內產業布局規劃調整的步伐。例如,美國在加強其東北部經濟地帶經濟實力的同時,產業布局正由東北部向西部、南部的“陽光地帶”轉移;日本產業布局主要集中在“表日本”,即太平洋沿岸經濟地帶,同時也開始向“里日本”及其他地區擴展;中國大陸在繼續加強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實力的同時,已經把相當的注意力投向了其西部和中部地區。
二、經濟全球化對產業發展影響的差異性分析
1. 對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影響不同
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資本全球化,資本全球化的主要載體是跨國公司,世界上絕大部分跨國公司的母國又多屬經濟發達國家,這就使得發達國家成為經濟全球化游戲規則的主宰,進而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最大贏家。
經濟全球化有助于發展中國家利用發達國家的資本輸出、先進技術與設備和管理經驗,來促進本國新興工業部門的建立,并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有助于發展中國家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開展國際貿易;促使發展中國家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和出口商品結構;有助于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發展。
但畢竟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競爭力較弱,加之本國體制和政策上的局限性,在分享經濟全球化收益的同時,需要付出比發達國家高得多的代價。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擠出效應也大大高于發達國家。[2]
2. 對世界貿易組織的新成員國與老成員國的影響不同
經濟全球化主要是經濟活動的全球化,而世界貿易組織主要是經濟運行規則的全球化。這就使得WTO的老成員國有條件利用其在位優勢迫使新成員國作出更多的讓步,從而為本國企業謀取利潤最大化奠定基礎;一旦發生經濟摩擦,又利用其深諳WTO規則的優勢為侵犯新成員國的利益提供方便。
3. 經濟全球化對同一類型國家的不同產業及企業的影響不同
經濟全球化對產業發展的影響或其正負效應,對于不同的產業(第一、二、三不同層次的產業/競爭性、壟斷性與公益性行業/要素密集度不同的產業)或同一產業內的不同企業(大型、中型、小型企業)也是大有不同的。
以發達國家為例。一般來說,經濟全球化在發達國家使壟斷資本受益,因為資本可以更自由地流向更有利可圖的地方,大型壟斷企業也更有能力擴張其市場。
而小企業和本國的工人則受害,特別是本國的低技術、低工資的工人受害。原因是大量資本流出所造成的失業和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競爭,發達國家的資本輸出、產業轉移給發達國家造成國內產業空洞化從而威脅國內工人的就業機會。如2002年,大量鋼鐵產品的進口動搖了美國制造業的根基;伴隨著紡織品配額在2005年1月1日的取消,美國兩個大型家用紡織品制造商已經關閉并申請破產保護程序,其中,已有百年經營歷史的“Pillowtex”公司解雇了6500名員工。[3]
三、結語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各國產業發展的影響既有共性的、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差異性的、負效應的一面。我們應將經濟全球化對產業發展影響的一般性分析和差異性分析有機結合起來。從產業運行的實踐角度而言,這有助于幫助人們從產業結構、產業組織、產業布局到產業政策等全方位地去了解經濟全球化對產業發展的影響,從不同國度的企業、產業、政府等多視角地去理解經濟全球化對產業發展的影響,以正視其給我們經濟、生活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
參考文獻:
[1]傅彩霞. 經濟全球化與政府產業組織政策的選擇[J]. 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3).
[2]程漱蘭,徐德徽,金燕紅. 中國加入WTO謹防輸家假借贏家的反對[J]. 學習與探索,2000,(4).
[3]中國貿易救濟信息網cacs.省略 2004-02-16.
關鍵詞:知識管理;研究重心;轉移;全球化;數據挖掘
1 引言
知識管理的實踐始于20世紀80年代,斯威比(sveiby)博士將知識資本分為:雇員能力、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三部分[1],而企業知識管理的目標就是有效地管理企業這三類“結構”的開發和利用,為企業創造最大效益。知識是企業的資源,但任何知識只有當它應用于實踐,改變人們的生活,這種知識才會有價值[2]。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已成為支持組織成功運營的重要力量源泉,很多企業已經實施或著手實施知識管理項目,但很多知識管理項目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gartner公司分析了十大原因,但本文認為根本的原因在于目前知識管理的研究成果不能有效支持企業和組織的全球化運作,大量知識管理的研究仍集中在80年代提出的一些理念上,如隱性知識的顯性化等,沒有根據時代環境的迅速變化對研究重心及時做出調整。
全球化現已成為世界發展的主要趨勢[3],從經濟角度看,世界各國各地區通過密切的經濟交往和經濟協調,在經濟上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滲透和擴張、相互競爭和制約,從資源配置、生產流通和消費形成了多層次與多形式的交織與融合,使全球經濟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4] 。與此同時,信息技術發展迅速,管理信息系統成為企業管理的必備工具,已積累了大量數據。國際科技數據委員會 、開放運動及oa 等組織及運動的促進,信息的獲取廣度、深度、及時性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隨著網民數量的劇增,互聯網為公眾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自由分享的活動空間。良好的交互性使網絡正在成為知識傳播、民意表達和商業資訊展示的重要場所。
與知識管理研究初期相比,經濟環境、信息環境和社會生活環境已經發生很大變化,也必然帶來知識管理研究重心的變化。分析知識經濟時代的新特征,研究全球化背景下信息資源的特征,從全球化角度審視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管理的研究現狀及挑戰,將對我國知識管理戰略的制定提供決策參考,有助于企業尋求提高全球化信息利用率的方法和技術,擴大企業的全球化視野,從而提高組織的全球化競爭能力,并促進知識創新。
2 知識管理研究重心的現狀分析
為分析目前知識管理的研究重心,我們首先對
3 全球化對知識管理的機遇與挑戰
3.1 經濟全球化的特點
經濟全球化以知識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重點,以跨國公司為載體[19] ,其突出的特點可歸納為[19] [20] [21] [22]:
1)高度的流動性。人才流、物流、信息流、資本流和知識流等在全球涌動、流通和融合。知識、信息、智力資源等無形的“軟”資源的價值越來越大,資源共享日益迫切。
2)高度的開放性。人才流、物流、信息流、資本流和知識流在世界范圍的流動日益廣泛,不論是發達國家、發展
知識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從人類社會實踐的經驗獲得(以人的隱性知識分享使之顯性化為主),二是從數據或信息資料中通過挖掘獲取(從數據中獲取隱含的知識并顯性化)。在管理信息系統、互聯網和公開數據庫中的大量信息中隱含著一類介于隱性和顯性之間的特殊知識,通過數據倉庫、數據挖掘等工具使之顯性化就可以成為顯性知識。數據挖掘是一種數學模型、人機系統和管理科學相結合的新的信息技術方法。這種方法利用關聯規則、分類、聚類、預測、相隨模式和時間序列等手段從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聲的、模糊的、隨機的數據中,提取隱含在其中的、人們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潛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識[32],這些新的知識可以用來制定有效的商業戰略去吸引新的顧客和維持已有的顧客、開發適銷的產品等。近年來,數據挖掘在生物、金融、保險、零售等行業已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成為信息時代決策支持的關鍵技術之一[33],適合對全球化的海量信息進行挖掘分析。
隨著信息資源的全球化,顯性知識的綜合集成與信息的挖掘利用成為知識獲取的主要渠道。bbs、博客為個體隱性知識的自愿顯性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博客已經引起知識管理學者的注意并將其作為一種新的知識管理工具[18],2002年以來,博客在
[注 釋]
①國際科技數據委員會(codata,成立于1966年,是國際科學聯合會建立的一個跨學科的科學委員會,其宗旨是提高科技數據的質量,推動對科技數據的編輯、評價和傳播,)。
②oa(open access,即開放存取,是近年來學術信息共享的自由理念和出版機制.這一新的模式,使科學知識的傳播更加趨于人性化、便利化,縮小了貧富之間人為的差距,實現人類信息資源共享的美夢)。
[參考文獻]
關鍵詞:全球化;文化融合;文化沖突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全球化不僅是一個經濟的變遷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文化和政治的變遷過程。”[1]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當今時代,各種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融合和沖突日益凸現出來,在這之中,既有各種文化或文明的全球融合,又存在著各種文化或文明之間的沖突;既有西方強勢文化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弱勢文化的滲透、顛覆,又有廣大發展中國家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獨立性、自主性的努力和斗爭。在這種文化的融合與沖突背景下,世界各國紛紛根據自身在這種文化一體化中所處的地位制定、執行相應的文化政策及策略。
一、全球化進程中文化發展的兩難困境:融合與沖突
全球化并不僅僅意味這經濟、政治的全球化,也意味著各民族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廣泛擴散與傳播,各種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差異性和特殊性的民族文化相互接觸,必然會帶來全球化進程中文化發展的兩難困境,即文化融合與文化沖突。一方面是各種文化之間的全球融合,另一方面是各種文化基于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尤其是在全球化中處于劣勢的民族文化為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獨立性、自主性而不斷引起的文化沖突。
造成文化融合與沖突兩難困境的原因就在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根本屬性。文化本身具有雙重性,它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有機統一。“一方面,文化是出于一定歷史傳統和地理環境下共同生產、生活著的群體所積累的‘特殊成就’――特殊經驗、知識與智慧。它體現為同一社會群體的一套統一而獨特的生活意義信仰和生活事務操持,其核心要素是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無疑,這種‘特殊成就’具有國別性、民族性和地域性。但另一方面,各個國家的人們各自所取得的文化‘特殊成就’,都是作為人類思維和活動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各文化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共識性。文化就是這樣一種同時包含著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矛盾統一體。”[2]正是由于文化是人類思維活動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所以各種文化才有融合的可能性;正是由于文化是處于特殊的歷史和地理環境的人們所取得的“特殊成就”,所以各種文化又必然具有各自的獨特屬性,在全球化過程中當各種具有差異性的文化相互接觸時,其沖突便是不可避免的。
所謂文化融合,是指不同文化因素或文化成分之間彼此接納與調和,形成一個有機文化整體的過程。國際關系中的文化融合,主要指國家之間通過對他國文化的學習、借鑒和吸收,不斷豐富和更新本國文化的過程。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存與發展,需要在各個層面上同其他國家和民族進行接觸與交流,不可能將自己完全封閉起來,尤其是在全球化時代。雖然這種頻繁的接觸與交流常常引發更多的文化碰撞或沖突,但與此同時文化融合也在相應地加強,它們有效地形成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推動力。縱觀歷史,古希臘文化、古羅馬文化是環地中海歐亞非各地區文化融合的結果;日本文化則被稱為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的“雜交文化”――中古時代的日本文化由其本土文化和以中國儒教文化為主的外來文化融合而成;近代日本將其中古文化傳統和以近現代西方文化為主的外來文化進行融合,并由此成功地實現了現代化。
所謂文化沖突則是指“在文化傳播與傳遞過程中,由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規范文化的接觸、碰撞而產生的文化對抗現象”[3]。文化沖突是一個多層次、多角度的交融與撞擊過程,它既包括不同時期因社會發展而產生的文化規范變遷上的縱向沖突,也包括同一時期因兩種文化規范對立而產生的橫向沖突。當代文化沖突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沖突,二是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沖突,三是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沖突。目前,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處于強勢地位的是西方發達國家,因而必然產生西方與非西方的關系問題,這使得西方文化和非西方文化的沖突更加明顯。美國哈佛大學亨廷頓教授的文明沖突理論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指出:“在正在顯現的世界中,屬于不同文明的國家和集團之間的關系不僅不會是緊密的,反而常常會是對抗性的,但是,某些文明之間的關系比其他文明更具有產生沖突的傾向。在微觀層面上,最強烈的斷層線是在伊斯蘭國家與其東正教、印度、非洲和西方基督教鄰國之間。在宏觀層面,最主要的分裂是在西方與非西方之間,在以穆斯林和亞洲社會為一方,以西方為另一方之間,存在著最為嚴重的沖突。”[4]雖然亨廷頓“文明沖突”實質上是“歐美中心論”的翻版,具有局限性,但是他也告訴我們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西方文明與非西方文明沖突在加劇。
二、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融合與沖突的新趨勢
不同文化的融合和沖突是伴隨人類文明發展的全過程的,它并不是全球化的產物,但是,全球化在客觀上造成了這種融合和沖突的加速和加劇。在全球化時代,文化融合呈現出三個特點:
第一,從文化融合的向度來看,文化融合實現了從“單向文化融合到雙向、多向文化的融合”[5]。就一般而言,文化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是單向的,即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先進文化對落后文化的滲透,呈現出單向融合的特點。聯合國開發署在1999年的《人文發展報告》中寫道,“當今的文化傳播失去平衡,呈現從富國向窮國傳播一邊倒的趨勢。”但這不是全球化時代文化發展的應有狀態。現代傳播媒介的迅猛發展不僅給西方文化,也給非西方文化的傳播創造了條件。大容量、高速度、高密度的信息傳輸,使各種文化的信息資源最大限度地得到展示與共享。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在人們的跨文化交流中,并不總是強勢文化影響弱勢文化,弱勢文化對強勢文化同樣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當網絡、衛星等信息工具清楚地將全球各種文化及其最新進展顯現在世人面前時,人類擁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比較、引進和學習其他文化的優越條件,具有很大的選擇余地。一些原來鮮為人知、不受重視的文化也有可能獲得與主流文化同樣的競爭機會。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特性和優勢,所以包括強勢文化在內,每一種文化都在不同程度地吸收異質文化的合理成份,從而使不同文化在珍視自己的基礎上,擴大了對異質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并在同它們的不斷沖突中逐漸走向融合。同時,廣大發展中國家出于保護本國文化、維護文化的需要,在極力與西方文化擴張和“侵略”作斗爭的同時,也努力向西方國家輸出其文化傳統,力圖避免被邊緣化。從而使得當今文化融合呈現出從單向到雙向、多向文化的融合趨勢。
第二,從融合的層次來看,實現了從“較低層次的物質文化的融合到較高層次的精神文化的融合”[5]。伴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的文化融合,最早是從物質的、有形的文化開始的。由于器物形式之類的文化帶有強烈的實用性、觀賞性,因此對他國,尤其是科學技術相對落后的民族和國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這也是卡拉OK、好萊塢電影、麥當勞快餐等通俗文化走向普遍化的重要原因。制度文化融合是后于器物文化的第二層次文化融合。20世紀以來,許多國家吸收、借鑒了西方文化的市場經濟、現代化模式,在本國傳統文化更新的基礎上實現了劃時代的騰飛。
在文化融合的實踐中,精神文化是最難實現融合的部分。因為在精神文化的深層結構中,價值規范是極其堅韌的內核,它的變化要比文化的其他層次緩慢得多。而且,精神文化具有無形和抽象的特點,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親和力與凝聚力的源泉,所以極易成為排斥異質文化的強大力量。在全球化背景下,隨著跨國界文化傳播和交流的深入進行,精神文化的融合正在水到渠成地悄然進行。一些原本分屬于西方或東方文化的價值觀念,正在打破文化的界限和“思想專利”而日益為人們所共享。如源于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權、法治觀念,源于東方儒學的仁愛、和諧、信義等理念,正成為世界普遍認同的基本價值觀念。
第三,從融合的意向來看,實現了從“被動文化融合到主動文化融合”[5]的轉變。近代工業革命之后,全球化中價值認同的重要形式之一,是西方國家憑借其經濟、軍事和科技方面的強大優勢而將非西方國家強行納入其價值體系。這相對于以往的強迫同化,被稱為“市場同化”。“市場同化”也帶有強制成分,它一開始就表現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承載的文化價值觀念的全球性擴散,而這一切往往又都是在西方殖民者堅船利炮的武力的保護下進行的。因而從頭到尾受到廣大發展中國家和民族的抵制,文化融合呈現出被動融合的特點。
全球化背景下,許多國家和民族開始積極主動地吸收、借鑒其他文化,包括西方文化,由被動的文化融合發展到主動的文化融合。這是文明意識的覺醒,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近100多年來,許多東方國家在為擺脫貧窮落后而進行的現代化建設中,都積極、大量地學習和吸收西方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觀念文化。文化融合實現了從被動融合到主動融合的轉變。
文化融合與文化沖突始終是文化發展的二重奏,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沖突也呈現出以下四個特點:
第一,文化沖突的表現類型發生了變化。二戰結束到20世紀90年代前文化沖突的核心是意識形態的差異,同質文明內的文化沖突相對受到了制約,異質文明間的意識形態的沖突則成為主要形式。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尤其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所帶來的影響越來越深,各國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文化沖突中意識形態的色彩越來越淡化,再加上冷戰的結束,在異質文明內沖突仍作為一大類型存在的同時,同質文明內的文化沖突得以凸顯,比如印度與巴基斯坦的爭斗,明顯地表現出了這一點。可見,西方世界并非鐵板一塊。西方國家雖然價值取向基本一致,發展水平接近,但也因各自利益不同,存在文化沖突。
第二,文化沖突的產生方式和解決方式的變化。由文化交流與傳播所引發的文化沖突,其產生方式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和平的方式所引起的沖突,如文化移入導致的雙方在價值觀等方面的沖突。經濟全球化前,以戰爭這種暴力方式所引起的文化沖突大大多于和平方式所導致的文化沖突。而在經濟全球化之后,由于各國間的經濟聯系愈益密切和深入,文化沖突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戰爭這種暴力方式所承載的文化沖突開始降低,而更多的是以和平的方式體現出來。在經濟全球化未對文化的發展構成大的沖擊以前,對于弱勢國家來說,文化沖突的發生要么是自在的,要么是被動的,而這些都使經濟弱國在文化交流中居于被動地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帶來的后果上的變化,使沖突的解決更多地依賴于沖突雙方的主動交流,事實上只有主動地拿來,才能有選擇地吸納,才更利于自身的發展。主動吸納和被動承受之間關系的變化,反映了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人們對待文化沖突在解決方式上的變化。
第三,文化沖突在全球沖突中的地位上升。塞繆爾•亨廷頓提出的文明沖突論中指出,在冷戰后的新世界里,沖突的基本根源不是經濟因素。人類今后的重大分裂和沖突的根源將是文化因素。全球的主要沖突將會在不同文明的國家和集團之間發生。文明沖突將支配全球的政治。他甚至斷言,如果下次世界大戰發生的話,將是一場文明之間的戰爭。多數學者不贊成“文明沖突論”以及文明沖突是世界沖突的主要根源的觀點,但在文化沖突對國際關系的影響增大這一點上存有共識。事實也是如此,世界文化豐富多彩,各有積極因素和消極成分,不同文化的交匯產生摩擦與碰撞不可避免,文化差異是引發國家間沖突的根源之一。尤其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帶來的國與國之間文化交往的增多,使得文化沖突對國際關系的影響日益加深。如各種國際力量的組合與分化都受其文化制約。美、日、中、俄、歐盟等國家或國家集團為適應形勢變化、確保自身利益,在制定和調整對外戰略的過程中,都有各自的價值取向,相互之間的文化差異延伸到國際關系上就會產生摩擦,引發沖突。
三、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應對文化發展兩難困境的策略選擇
全球化給各個國家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獨特民族文化的舞臺,但是,這個舞臺的主角大都是西方發達國家,廣大發展中國家處于弱勢地位。西方文化借助其強勢地位大肆宣揚西方的價值觀,推行文化帝國主義政策,如果不能清醒地認識到這種挑戰,并制定正確的策略,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文化必然會被湮滅于全球化的滾滾洪流中,從而喪失了自己的民族特性。為了正確應對全球化進程中文化發展的兩難困境,使中華文化立于不敗之地,我們應制定正確的文化策略。
第一,固本溯源,進一步挖掘整理中國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文化的吸引力。華夏5000年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僅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產,也是留給全世界的寶貴文化遺產。在歷史上,中華文化就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曾長期使得周邊國家“向風慕化”。今天,中華文化中許多寶貴思想也有著其普遍意義,如天人合一思想、和諧思想等,它們有著充分的現代價值。傳統文化是全球化進程中我們國家安身立命的文化之本,是中華文明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基礎,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要進一步挖掘整理傳統文化,從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只有通過不斷地挖掘和整理,才能夠增加傳統文化的吸引力,有效抵御外來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侵蝕。
第二,轉變思想,化被動為主動,實施主動進攻的文化發展戰略。文化的全球化過程是各個國家的文化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和交流的過程,從表面看,各種文化的全球流動是自由平等的。但從全球化的現實來看,在文化的全球化過程中,西方國家借助其在全球化中的有利地位,事實上形成了西方文化對東方文化、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沖擊和打擊,在此背景下,廣大發展中國家一般都采取了被動防御性質的文化發展戰略。面對西方文化的強力沖擊,這種文化戰略收效甚微。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文化的大國,在全球化進程中,我們不應該閉關自守,而應該實施積極主動的文化戰略,利用各種方式向全世界各個國家宣傳中華文明,努力增強中華文明的吸引力。近年來,海外各個孔子學院的成立就是個很好的例證。
第三,努力創新,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文化與文化產業二者之間有著天然的緊密關系。文化是靈魂,文化產業是軀體。文化產業是文化的有效載體,西方文明之所以能夠風靡世界,原因是多方面的,西方文化產業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借助電影、電視、廣播、漢堡包和可口可樂,西方的所謂的人權、自由和民主的價值觀得以推廣,西方頹廢、奢靡的生活方式得以傳播并對廣大青少年形成了吸引力。要有效抵御來自西方文化的侵蝕,就必須充分利用中國傳統文化這一豐富的資源,在思想觀念上努力創新,實現文化的價值轉型,促進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在全球化背景下,只有不斷地用文化產品的市場占領文化陣地,才能夠有效抵御西方文化的沖擊。
第四,虛懷若谷,積極吸收借鑒西方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毋庸置疑,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積極的一面,有值得學習借鑒的一面,中國文化既要迎合全球化的趨勢,充分和其他文化融合,又要在融合過程中保持自己的中國特色,不至于被“西方化”或“美國化”,就必須以傳統為基礎,以全球化為導向,積極學習和吸收其他文化中有益的成分,以他之強補己之短。只有這樣,中國文化才能在全球化進程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俞可平.全球化與政治發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21.
[2]李智,余非凡.文化全球化的雙重性及其對國際關系的影響[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3,(5).
[3]李曉明.文化沖突與青少年犯罪[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
【關鍵詞】當前 世界經濟形勢 金融危機 分析
當今的世界經濟體系在現代高新科技的推動下已進入經濟全球化的歷史發展進程。世界經濟已經從以前的單獨發展逐漸演變成為現在的全球經濟一體化。經濟全球一體化是指以發達國家為主導,以跨國公司為載體, 以世界市場形成為標志,使世界經濟成為一個整體。經濟全球化不僅僅加快了各金融機構的國際化進程,而且大大的的優化了全球范圍內的資源配置,促進世界貿易的自由化發展,為世界的經濟發展帶來諸多機遇。然而美聯儲醞釀退出量化寬松政策,歐洲經濟結構性矛盾依然沒有消除,日本“安倍經濟學”負面效應突出等發達國家的的經濟政策風險,給世界經濟前景帶來諸多潛在的風險。
一、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的概況
(一)發達國家及組織的經濟特點分析
(1)美國的經濟特點分析。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它的經濟影響著全球的經濟形勢,與世界經濟息息相關,下面就美國經濟的當前形勢進行分析。自美國的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它就像多米諾骨牌效應的第一張,使世界金融市場產生了劇烈的動蕩。由于美國的金融風波在全球迅速發展,使得英國、德國、日本、歐盟等西方發達國家和組織紛紛向銀行投入大量的資金以挽救本國的金融銀行系統,使其受到的損失盡可能的減到最低。為了減少這次金融危機的影響,美國正在制定退出量化寬松政策的結構框架,主要內容有:讓金融機構持有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和美國國債相關證券自然到期,并脫離其資產負債表;在更長的一段時間內出售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充分運用其他金融手段,例如允許銀行將存款長時間放置美聯儲;對超額銀行準備金支付利息;通過逆回購協議來穩定利率。美國政府希望通過這個政策可以使經濟復蘇增長速度進一步加快,大眾失業率有所降低,貨幣政策逐步回歸常態。
(2)歐洲的經濟特點分析。世界上可以與美國經濟體系抗衡的經濟體系并不多,歐盟就是其中一個。在歐洲,加入歐元區的國家一共有17個,但是這17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國家間的貧富差距太大,這就使得發展水平不同的國家使用同一種貨幣就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
2009年爆發的歐元危機影響持續深化。去年,歐元區的低收入國家希臘為了減少和高收入國家的收入差距,不惜向歐盟總部借債,不受約束的大量支出,為本國民眾爭取較高的收入水平和發展機遇。在這期間,雖然希臘民眾的工資上漲速度飛快,但是其消費入不敷出,使得國家經濟經常處于赤字狀態,從而令全國陷入債務危機,由于無法按時還清向歐盟的貸款,希臘也就無法繼續借貸,使得國內銀行沒有資金可供民眾消費,國內一度民怨沸騰。歐元區統一貨幣的本意是使得各個國家平等發展,逐步減小收入差距,但是出現了事與愿違的情況,不僅沒有減小這種差距,反而使得差距進一步擴大。
(3)日本的經濟特點分析。當前,由于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日本國內經濟也隨著出現了一些問題,但經過一系列的政策調整,有了緩和的跡象。但盡管在短期內,安倍政府的貨幣寬松政策對經濟增長有一定的作用,但從宏觀方向看,經濟結構、人口老齡化以及高額的公共債務已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主要絆腳石;從微觀方向來看,民眾消費稅上調、企業間的國際競爭力下降以及海外市場的快速發展,已經嚴重制約了國內的經濟發展。
安倍政府提出的經濟學主要是指預先創造通貨膨脹現象,當消費者預期察覺日本物價要上漲時,對于一些本來要買的商品,就會盡快的去購買,因而積極的帶動消費及投資,進而扭轉日本長年消費與投資極度低迷的狀況。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安倍經濟學”正在制造更大的金融風險,主要有兩個方面:消費稅上調將使經濟增速減緩、導致國內物價上漲;日元匯率貶值,導致進口成本上升。而且,“安倍經濟學”從實施以來,日本國內的國民儲蓄率不斷下降,企業固定投資增速出現疲軟態勢,這些現象都可能導致日本經濟的進一步惡化。
(二)新興經濟體的經濟特點
雖然新一輪的經濟危機在全球范圍內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一些發達國家受到的影響尤為嚴重。但是在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速呈現負增長的同時,有一些發展中國家和組織的經濟增長勢頭穩定,實現了穩步發展,這些國家和組織就被稱為新興經濟體系。世界主要的新興經濟體系包括中國、印度和東盟等。
(1)中國的經濟特點。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而且這幾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也日漸提升,無論是從經濟,人口,還是從科技,軍事來說,都是當之無愧的大國。國外的經濟學家們也肯定了中國經濟在全球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從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的經濟一直在飛速發展著,從過去的貧窮國家成為當今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之一,中國的經濟在全球中有著重要的平衡作用。這幾年,中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時,繼續保持經濟的宏觀發展。當前中國經濟的主要特征是需求衰退周期逐漸轉換為供給調整周期,并正由高速增長逐漸由中高速增長轉變。關于增速放緩的原因,有以下幾點:當前中國經濟增長主要是質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而不僅僅是數量的增長,所以,增速放緩是必然的事;成本要素水平明顯提高。由于勞動力、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價格持續上漲,而且國家對于環境的保護力度大大加強,使得企業生產成本大幅度增加,所以經濟增長速度有所放緩;市場需求不足。國內生產過剩,需求不足的現象在某些方面已經凸顯出來,消費市場停滯不前,出口需求也有所減少,所以消費市場的萎縮也是導致經濟增速放緩的原因之一。
(2)印度的經濟特點。雖然印度的經濟形勢目前呈現一種疲軟的態勢,但是由于印度政府實施了一系列措施,向世界發出維持鞏固宏觀經濟的決心。并且積極的設立內閣投資委員會、對一些拖延已久的項目進行重新協商、通過網上拍賣應收款項為中小企業提供自由資本和低利率的貸款,這些措施會大大提升印度的投資潛力,繼而促進經濟快速發展,高回報的金融產品有可能阻止印度儲蓄水平下滑,從而盡可能降低這一輪經濟危機對印度的影響。
二、針對當前世界經濟形勢提出的對策措施
(一)加強與美國的經濟貿易
雖然美國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受到不小的影響,但是美國的強國地位仍然沒有改變,在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中的話語權仍有重要的地位。國際石油、黃金、糧食等交易仍然以美元為單位。這次的金融危機雖然使得美元貶值,世界性的通貨膨脹在世界范圍內發生,但是奧巴馬政府提出的經濟對策可以有效的阻止經濟增速的負增長。美國作為世界上的大國,有能力擺脫經濟危機的影響,到那時候,世界經濟就有可能走出低迷的態勢。
(二)加強區域間的經濟合作交流
當今的世界經濟貿易呈現多元一體化的趨勢,要想在全球化的經濟中穩定發展,就要聯合各方力量,加強區域間的經濟合作。在國際貿易中,除世界經濟貿易組織主導的世界經濟全球化外, 各區域間的經濟合作也充滿了機遇和挑戰。加強歐盟、東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的貿易協定,強化南南合作、南北合作間的交流等,對建立全球的經濟一體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三)加強人民幣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政府提出的量化寬松政策以及政府債務規模的不斷擴大都極大動搖了美元在國際貨幣中的地位。而唯一可以與之抗衡的就是歐元,但是歐元區也陷入了債務危機而自顧不暇。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系之一,正好可以借助這個機會擴大實行人民幣互換的范圍,進一步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從而提高人民幣在國際貨幣中的地位。
Abstract: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s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of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with English-Chinese bilingual model in the era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from the aspect of econolinguistics, based on the mutual promotion of lanaguage and economy, in 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first useful language" of English and "Chinese Enthusiasm" begins to emerge around the whole globe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during the 30 year's reform and opening.
關鍵詞:語言經濟學;英漢雙語制;發展研究
Key words: econolinguistics;English-Chinese bilingual system;development study
中圖分類號:H0-0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10-0117-02
1雙語現象,雙語教學與雙語制
1.1 雙語現象雙語現象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指人類社會的某一社會群體中的社會成員使用兩種或多種語言進行各種信息、思想、情感等交流的社會現象。某一社會人使用雙語與其他社會人或團體、機構進行語言交流只是社會雙語現象的一種具體表現。一個人能用雙語或多種語言與他人進行信息交流就可以極大拓展自身的社會活動空間,展示更大的自我社會價值。因此,在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信息化社會中,一個人需要具有兩種以上語言的交流能力,才能適應處處、時時不斷變化的經濟全球化的現代信息社會。
1.2 雙語教學雙語教學是指使用非母語進行部分或全部非語言學科教學。雙語教學的實際內涵因國家、地區不同而存在較大差異,例如:加拿大的雙語教學指在英語地區使用法語進行授課活動。在美國,雙語教學通常指用西班牙語進行教學活動。在澳大利亞,雙語教學是指用非英語語言進行的教學活動。在歐洲,雙語教學是指歐洲各國使用英語進行學科知識教育。我國及許多亞洲國家正在開展主要以使用英語為教學語言而進行的學科教學的雙語教學活動。在學識教育中,使用雙語教學進行學科知識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提高自身的雙語使用能力,更好地吸收自己所掌握的雙語語言所代表的兩種文化思想,從而使該受教育者得到更為均衡的、更加全面的人類文化大成的教育。
1.3 雙語制雙語制不同于雙語現象,雙語制通常指用法律形式規定兩種語言或多種語言并用的制度。雙語制是人們在跨越母語語言區域進行經濟交流、社會交往等活動中所呈現的語言信息交流平臺。雙語交流極大地推動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使人類社會進入了“地球村”時代。英語和漢語是聯合國五種工作語言中的使用國家和地區最多、使用人口最多的兩種語言。在人類進入21世紀的當今社會,英語和漢語正在成為雙語交流的首選語言平臺。
在國外,1989年加拿大經濟學教授Francois Vaillancourt 在“從經濟學角度看人口語言趨向和加拿大的雙語制”一文中較系統地概述了語言與經濟社會的關系的理念。1990年,澳大利亞的Stanley等提出了“國際貿易與語言能力的關系”。1993年,新加坡的Kuo和Jermuded從社會經濟學角度探討“從宏觀和微觀社會語言學的調控看語言管理”。瑞士政治經濟學教授Francis Grin 在“歐洲的語言經濟學研究:新近成果及其與加拿大的關系”一文中指出,歐洲的語言經濟學研究不只局限于語言促進經濟發展,更強調語言和經濟的互惠互補作用。他認為語言環境也是經濟力量影響所造成的。
2英語語言國際地位現狀
英語在全世界近現代經濟中的第一使用語言地位已毋庸置疑。二戰以后,全世界各國的報刊圖書和各種文獻的出版語言中,百分之七十五的文獻資料是采用英語語言作為其文獻信息語言載體的。
在聯合國五種工作語言中,把英語作為母語使用的聯合國成員國數量最多。除了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把英語作為母語使用外,許多亞洲、歐洲、非洲和拉美國家將英語作為雙語教育的首選外語。新加坡、加拿大、印度是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的雙語國家。印度作為一個新興經濟體,是世界上的第二人口大國。印度的經濟崛起,極大地增強了英語的第一使用語言的國際語言地位。有人預言,在二十一世紀,印度的經濟增長速度和國際影響力會逐步超過中國,其最大優勢之一就是英語是其官方語言。因此,有人認為,印度的經濟發展會比中國更快的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印度與國際社會的文化交流會比中國更便捷。
3漢語語言國際地位現狀
漢語是世界上以母語使用人口最多的國家。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迅速提升。在進入21世紀的短短十年中,中國已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設了200多所孔子學院(包括孔子學校、孔子學堂)。國內有一百多所高校和機構參與孔子學院的合作辦學,主要提供國外教授漢語的教師和招募漢語教育志愿者。針對外國人的漢語考試規模越來越大,考生數量逐年倍增。這些客觀條件為漢語的全球化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平臺。隨著中國經濟和國際地位的快速提升,世界范圍內的漢語熱正在加速升溫。據不完全統計,具有巨大影響的世界的國際組織、國際公司、國際媒體和世界知名大學中,有上百家擁有中文網站和網頁。美國國務院也設有中文網頁。美國最權威的財經報紙《華爾街日報》、英國的《財經時報》和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也都開設了中文網頁。《財富》雜志所評選的世界500強的跨國公司有大約三分之二已經在中國開設了分支機構,并大部分開設了中文網站。“漢辦”相關負責人說,“漢語熱”已經成為全球語言交際系統中的一種普遍現象。特別是近幾年來,全世界學習漢語的人數迅速增長,歐美國家學習漢語的增幅更是保持在每年百分之四十左右。在法國,漢語的發展趨勢加快,法國人學習英語、日語、西班牙語的人數的年增長率為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四,而學習漢語的人數的年增長率則高達百分之三十八。
4英漢雙語制的國際地位前景瞻望
英語和漢語既然已被聯合國規定為其兩種工作語言,這兩種語言的法律地位則也毋庸置疑。近十年來正在迅猛發展的中國經濟和日益提升的國際地位,特別是在2008年,中國通過在北京舉辦第二奧運會,極大地增強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這使得世界各國的民眾更想通過學習漢語直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令人耳目一新的當代中國。2008年以來,世界性的金融危機造成歐美各國許多企業裁員或倒閉,導致失業率激增,西方各國紛紛陷入經濟衰退的漩渦中。中國經濟在2008年保持了一枝獨秀的良好局面,中國人對未來經濟健康發展充滿信心,這使得更多外國人想到中國來工作,想和中國有生意往來,這些客觀因素促使世界各國對通曉漢語的技術人才的需求量大增。
在上述國際背景下,英漢雙語語言經濟信息交流模式正在成為經濟全球化過程的一個重要特征。近十幾年來,中國、印度兩個人口大國的經濟崛起,進一步確立了英漢雙語制在全球經濟活動的第一雙語制的絕對地位。英漢雙語制語言交流模式對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正在成為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社會所面臨的嶄新的課題。在信息化時代,英漢雙語制信息交流模式正在成為影響中國經濟增長和世界經濟增長的一個新興基本要素。英漢雙語語言在教育、人力資源、旅游、服務業和經濟、技術、文化交流及創新等方面已經凸顯出其不可或缺的經濟價值、社會消費需求因素和愈來愈重要的信息生產及消費要素的社會地位。筆者用經濟學的理論、觀念,從語言的經濟價值視角探索英漢雙語制之語言環境的產生、發展及其與經濟發展的供需要素關系,希冀能拋磚引玉,吸引國內外學者對語言與經濟的相互促進、互惠互補效用開展研究,對英漢雙語制的國際信息交流模式及其對未來國際經濟的發展趨勢的影響力進行探討。
參考文獻:
[1]桂詩春.應用語言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5.
[2]劉紹忠.御用的經濟價值與語言學習[J].山東外語教學,1996,(01).
[3]汪丁丁.語言的經濟學分析[J].社會學研究,2001,(06).
[4]許其潮.語言經濟學: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J].外國語,1999,(04).
[5]袁俏玲.再議語言經濟學[J].外語教學, 2006,(05).